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Military版 - 余以为:中国最缺安全感
相关主题
2012年美驻华大使击败奥黑当总统,中国养女入住白宫国企改私是中国走向分裂的第一步 zt
给床铺算算命30万燕郊北漂跨省上班之路:每天抢座盼地铁
北京内幕:胡锦涛亲自下令逮捕刘晓波zz柴静被利用 成打击周永康的棋子?
《环球时报》对美宪政无知 歪曲“奥巴马被起诉”事件何清涟: 中国未来“溃而不崩”
没想到宪政危机来得这么快雷洋一案充分说明了我朝当今社会礼崩乐坏。。。
中央军委扩大会议记录 (ZZ)汉人们喜欢立长子为大
关键时刻还是自家人靠得住—给党妈献奇谋 (转载)想分裂中国,在“汉人”概念上做文章
网易竟然在主页公开鼓吹革命了西南大旱,最缺的是水吗? (转帖) (转载)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安全感话题: 宪政话题: 最缺话题: 中国话题: 短缺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w******k
发帖数: 1382
1
一五一十 | 余以为:中国最缺安全感
今天下午与几位广州本地朋友一起,受邀会见了来访的美国副助理国务卿梅健华(Kin
Moy)。从拼写看,梅先生当是客家老乡,不过没跟他扯老乡关系。基本上是无主题聊
天,我猜测是为梅先生的官方会晤做功课,甚至他此行就有搭老乡关系的任务,为了近
来的糗事。梅先生很疲惫的样子,还没倒过时差来,尽是我们几个广州人在说。为了显
示中国言论环境之宽松,我们百无禁忌,各抒己见,不乏异议,最后由移民潮,说到共
同的感受:中国最缺安全感。
这里的最,不是跟外国比,比起战乱国家,中国还是强很多,而是跟其他事物相比。社
会主义经济的特色是短缺,曾经缺过的的很多东西现在不缺了,比如副食、服装、家电
,但是曾经不缺的很多东西,现在缺了,清新的空气、干净的水源、有机食品。如果要
找一种贯穿前30年和后30年始终的短缺,最显著的莫过于安全感。
安全感的短缺,不分年龄性别种族和官衔,或许权贵阶层比普通人更加短缺安全感。愈
到高层危机感越强,所以才纷纷派遣妻子儿女移民国外打前站,美国是中国移民潮最大
受益国,奥巴马政府没有动力改变现状。
由于安全感的缺乏,所以投巨资维稳。基层以维稳的名义干了很多坏事,但是上层的维
稳动机,我是持同情态度的,他们太缺安全感了。
我认为现在出于亚稳定状态,维持着脆弱的平衡,经不起一丝惊吓。我很担心他们由于
极度缺乏安全感,未来或许会出现某种神经质的举动(例如薄氏),以至于政权瞬间易手
。虽然我不在乎谁执政,只希望社会稳定和进步即可,虽然我对未来剧变过程中的中国
社会充满信心,但鼎革毕竟不是非要不可,能免则免。可惜他们不是美女,我没有办法
用我的爱去赐予他们安全感。
中国最缺安全感也不是什么新闻,1980年代彭真主持人大,积极创建苏联和毛时代都没
有的法律体系,那就是为了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安全社会。当时有本杂志名称叫作《民主
与法制》,可见其“过分”。可惜距离建成宪政还差一大截,就被缺乏政治眼光的政客
终结。胡温提出“和谐社会”的口号,也是基于安全感的考虑,但是已经不敢提“建设
法制社会”,更不要说宪政。
宪政首先不是保护屁民的,宪政首先保护的是国家领导人,国家主席率先安全起来,人
民才有可能获得安全的制度环境。虽然我同情“儒家宪政”的提法,但是宪政最好不加
定语,给他们一道台阶下。现在中国最大的威胁,来自那些反宪政的力量。他们把领袖
放在火上烤,在火堆里捡栗子。他们最怕领袖安全之后,静下心来翻他们的旧帐,所以
不断搞事,最近银行股大跌,是裹挟领导层的表现之一。
梅先生对中国政府的信心,似乎比我们几位都大,他举例说奥巴马政府的支持率也才40
%多,马英九才20%多,他们都不担心政变。梅先生虽然是华裔,但是可能没有办法理解
非宪政国家领导人的忧与愁。不高估美国政客的政治嗅觉,不高估美国政客民主热情的
温度。
发邮件至 s*[email protected]即可邮件订阅我们
1 (共1页)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西南大旱,最缺的是水吗? (转帖) (转载)没想到宪政危机来得这么快
中国最缺的是监督,贬恶扬善,要不咱们来弄个政绩榜中央军委扩大会议记录 (ZZ)
环球时报社评:中东最缺现代学校和公司关键时刻还是自家人靠得住—给党妈献奇谋 (转载)
国人最缺进步力?网易竟然在主页公开鼓吹革命了
2012年美驻华大使击败奥黑当总统,中国养女入住白宫国企改私是中国走向分裂的第一步 zt
给床铺算算命30万燕郊北漂跨省上班之路:每天抢座盼地铁
北京内幕:胡锦涛亲自下令逮捕刘晓波zz柴静被利用 成打击周永康的棋子?
《环球时报》对美宪政无知 歪曲“奥巴马被起诉”事件何清涟: 中国未来“溃而不崩”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安全感话题: 宪政话题: 最缺话题: 中国话题: 短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