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w*********g 发帖数: 30882 | 1 纪念民族的巨人毛泽东
来源: 笑云 于 2013-12-26 03:44:23 [档案]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
阅读:779次 字体:调大/调小/重置 | 加入书签 | 打印 | 所有跟帖 | 加跟贴 | 查
看当前最热讨论主题
纪念民族的巨人毛泽东
今天是毛泽东诞辰120周年。一大早看了不少关于纪念毛泽东或批判毛泽东的评述,在
此也将我内心的评价与大家分享。
毛泽东是一个塑造了中国和世界历史的风云人物,无论你敬仰也罢,仇恨也罢,你都无
法否定这一点。
少年时代,毛泽东追求理想,追求强国之路,可以徒步游长沙,调研工农,在现实面前
认定中国未来之路。那时的他,畅游大河,指点江山,粪土当年万户侯,认定了革命之
路,认为中国的革新、自强唯有彻底改造中国颓废的精神和社会架构,从此登上历史舞
台。
仇视毛者,先抛开偏狭之心,芸芸众生中,有几人像共产党的先辈那样,如此为理想执
着奋斗牺牲的?
国共斗法,共产党初期先进但弱小,在蒋的打压围剿下几近无望,毛泽东愣是杀出血路
,既赢得战略空间,也赢得广泛民心,在当年的先进性上大家就不要争议了吧,共产党
得天下,确实是人民的选择,也是天数。
有人说共产党假抗日真扩张。成长壮大是真,说共产党假抗日则是脑袋真出了问题。日
本迅速攻占中国大部,国军节节退败,共军却可以在敌占区发扬壮大,这是何等的历史
功绩!如果你是小日本,你是否恨中共深入骨髓,谈什么两者苟且。历史上有几个人,
几个政党做到了敌占区如此辉煌的成就?共军虽然大规模正面作战少于国军,但对拖住
日军,打破日军的速胜阴谋居功至伟;而其条件的艰苦,历史罕见,这需要多么巨大的
精神力和凝聚力!所以,那时节,有许多时髦青年,投奔先进红区,许多中华民族的精
英加入中共,这是历史史实,别以为自己聪明,世人多受蒙蔽吧。你倡导一套理念,凝
聚中华民族试试?共产党做到了,毛泽东的贡献不可磨灭。
及至国共决战,民心立判,两党高下立判。这里真的没有侥幸。一个执政党,二战的战
胜国,满身荣耀的国民党,短短三年完败于毛泽东指挥的解放军,这是人民的助推加上
更卓越的战略战术,并且是物质弱势,精神强势的胜利。不论其它,这样的个人答卷,
让人不敬仰不行啊。还是那句话,换个人物,历史或将彻底重写,但毛泽东愣是把“不
太可能”化为了事实。无可否认,毛泽东是伟大的战略家,军事家,能量巨大的精神源
泉。窑洞,这个很土又很神圣的词,从此深深印在中外人士脑海中。
及至建国,毛泽东听从忠告,以赶考的心态,塑造新中国。建国之初,内忧外患,百废
待兴。毛泽东以及当时的领导人善用国际资源,短时间内建立起至今使中国受益的国民
经济和科研体系。有人用大跃进和文革之乱否定毛泽东。可是,如果你有公允之心,请
别否认共产党强国强军的历史贡献。其中的重要一点是建立一套可持续发展的机制,打
造一个可以成为世界最强国的架构。共产党在这点上是有历史贡献的。
国之初建,国际形势恶劣,夹缝中毛泽东坚持了民族独立,迅速让国家脊梁挺直。朝鲜
战争,真的很难想象换一个领导人会是什么样子。或许苟且之下,国乱数十年都有可能
。但是,中国有毛泽东,所以,可以气盛冰寒,神夺美帝,打出中国至今享用的安定环
境。这是大战略思维,别用妇人之仁的唧唧歪歪来现眼,妄称朝鲜战争居然是毛泽东的
历史罪过。中国军人还打了前苏联和印度战争,中国军队没人敢小觑,最大的原因是毛
泽东的建军、治军之道。你若真是虚心,可以学习一下其中的过程。历史上为数不多的
人做到了将低文化多样性的义军打造成铁军雄狮,毛泽东的成绩令人赞叹。其中不乏伟
大创新设计之处,很多世界兵家在研究。
毛泽东引来的争议主要来自于其政策的犀利和对斗争、革命的本质认识之有别于常人。
建国前几次整改,雷厉风行,摧毁了旧体制,激发了大众的革命性,有过之处,有狠辣
之处,但确是决战前整肃的高招。蒋介石在这点上真比毛泽东成熟度差了许多。许多人
将大跃进的罪过全算在毛泽东头上,他确有责任,但仍应该整个执政党负责。试问,哪
个小孩没犯过错误?执政之初的共产党犯了错误并不稀奇,关键是是否有自新能力。
有人用文革批评毛泽东。在下常想一个问题:以毛泽东的见识,他会犯常人都可以随便
骂街的错误吗?有没有可能性,伟人想的比我们更远一些,我们至今身处迷雾而不自知?
如果我们假定孙中山,蒋介石,毛泽东和邓小平都是有理想的人,抛开个人的私心,其
实他们每个人都试图探索一条中华民族强盛之路。孙中山启蒙中国,打破帝制;蒋介石
收拾乱局,初步统一中国,又挂帅中国,抵抗日本;毛泽东则认定:中国文化气质不改
,难成强国!因此,其许多决策就好理解了。
他一定要发动革命,打破封建社会架构,使得人民当家作主,换取中华的新生。不要难
为情不愿承认,这是他们那一代共产党人的信仰,是事实。因此,共产党才会如此大无
畏,如此精神力可怕,让蒋介石晚年膜拜。毛泽东年轻时就认定了革命不是温柔中庸。
因此,与他同代的政治家,要么跟随,要么失败。因为毛泽东太强大了,无论你认定他
是敌人还是朋友,他可以破衣烂衫但依旧让你胆寒。
赶考之心,让毛泽东对政权的快速腐化忧心忡忡;严重的国际形势也让毛泽东不敢掉以
轻心。因此,妇女解放,打掉上层的贵族气,让掏粪工当上英雄人物,让雷锋照亮螺丝
钉精神,枪毙功臣,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两弹一星,全民战争等一系列举措,让中国
在危局中保持了发展。
大多数世人耿耿于怀的文革究竟有没有历史深意?在下抛出观点,欢迎批评。
客观上说,文革有恶果也有善果,一事两面,相辅相成。中国传统文化遭到粉碎性冲击
,既是恶果,也是善果。可惜文革未能控制有度,整人害人过度,文物古迹破坏惨重。
家有惨事者,有怨恨,正常,凡事因果。但中国传统文化遭到粉碎性冲击本身也是善果
。这点许多人不理解,展开讲讲。
试问,中国近三百年落后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第一大障碍,是经宋明清变异了的儒家文化,带了强烈的尊卑阶级和奴性的儒家文化。
这个文化大厦高入云霄也病入膏肓。毛泽东的选择是推到重建,至少是在他的有生之年
,不把担子留个后人。这应该是他早就思谋好的,并非文革时的临时之策。中华文化慧
根深种,只会浴火重生,而不会推到一次就绝命。这是他的基本假设。他选择建国取得
一定底子后发动文革,扫清政敌只是连带的小效应,他要的是中国人从此不信“牛鬼蛇
神”,不迷信孔老夫子,他期待的是新文化新精神的中国,这个中国具备成为世界最强
国的底子。毛泽东曾用精神战胜了许多对手,但这次他的主要目标不是政敌,而是阻碍
中国精神升华的中国传统文化。其实,他是大儒,诗词堪称一绝。有小人之心者蔑称其
抱古书研阴谋,只能说,你太不把巨人当巨人了。
在此,本人无意否定文革的诸多贻害,但发此论,请诸位冷静思考伟人的多面性,别只
看了表面,忘却了深层。毛泽东有个人局限性,但这些与其处理的大事情,思考的大问
题比起来他或许真的没当回事。他从来不跟老蒋比办公设施,也不计较一些小节。可叹
,能量过于强大的人看不上好多事情,而这些对凡人个体来讲是全部。但,我们不能一
叶障目不见泰山。其改造民族精神的追求是贯穿一生的,文革是收官之作,可惜,不圆
满;但仍然是部分成功的。毛泽东的时代特权有,但相对平等;人民群众被“洗脑”了
,或者说被改造了,历史上第一次,绝大多数中国人不信鬼神,战天斗地。折腾得过了
些,但个人认为不应该完全摒弃其积极意义,是故,凡事亦善亦恶。中国传统文化大厦
被击个粉碎,只好重建,就是个果。我们目前仍然身处其中。中国文明中的无神哲学和
天地人和道德必将重塑人类文明。毛泽东看到了这一点,但他的时代,不推倒旧体系,
打翻权贵思想,在他看来繁荣难久,中国前途堪忧。
中国近三百年落后的根本原因其二是重文轻商。历来当官好,光宗耀祖,从商不可取,
无奸不商!因此,当西方以商养技,建立更富侵略性的文化,中国无力竞争。邓小平得
此深意,开下药方,终于使得中国习惯丛林法则,彻底扭转重文轻商的传统思想,其实
也是文革的一部分,不同时期的不同手段罢了,也是了不起的战略决策。可是与颠覆传
统文化大厦相比,相对容易。即便如此,也是亦善亦恶。大家都看到了,不多展开了。
如今,经过毛泽东和邓小平对中华文明的改造,中国历经300年磨难,初步具备了冲击
世界最强国,重新引领世界文明的条件。
今天是毛泽东的120岁诞辰。你恨也罢,爱也罢,把恶意放到一边吧。如果你是中国人
,那就不要仅仅盯着民族的伤痕撒盐,做亲者痛仇者快的罪孽。蒋介石、毛泽东,巨人
已逝。每个人都有一大推荣耀和遗憾,伟人也不例外。但伟人之所以为伟人,是因为其
打破一切枷锁的英雄气息,其照耀古今的伟大思想,其鼓舞后生的人生传奇。因此,有
些人去了,像沙石一样无声无息,有些人却活在许多人的心中,万代研讨,让人们或景
仰,或学习,或仇恨,或谩骂。
巨人的脚步踏出的是历史轨迹。今日纪念毛泽东,有许多东西值得思考。 毛泽东留下
的红利我们国家在享用;毛泽东时代的偏差也有待我们去正确认识,但有人彻底诋毁毛
泽东,真应了蚍蜉撼树之言。毛泽东少年时代满是正能量,中年时代同辈俯首;晚年是
否罪过于功有待历史评判,但我相信其良苦用心,绝非为一己之利那么简单,否则,毛
泽东就不是毛泽东了。
今天纪念毛泽东,我们应该学习其对理想的执着,其为人民服务的号召,打消自己的贵
族心态,投入到强我中华,振兴文明,引领世界的时代召唤中。与这个相比,无聊的谩
骂,无为的颂德,全都渺小了。至于别有用心的人,只知骂街的人,只能叹其不幸。还
是少集罪孽吧。凡事因果,凡人如斯,巨人如斯。
如果你是商人,你能打造出毛泽东军队般的昂扬雄狮吗?如果你是科技工作者,你能创
新出石破天惊的理论和完备的体系塑造历史吗?
纪念一个民族的巨人,应该虚心采集其正能量,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助推我们的国家和
民族。
笑云 2013年12月26日 书于家中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