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Military版 - 1951年镇反总共杀了70多万人
相关主题
布尔什维克的幽默历史惊人相似啊
海兰泡大屠杀的仇 列宁同志已经帮我们报了从28个半布尔什维克看苏联海龟们混的不行呀
任志强:中国现在不能实行民主 (转载)中共是如何炼成的
遏制中国,美国手中有什么牌 zz李凌:从普京怒斥“布尔什维克卖国”说起
元首时代的军乐欣赏说到米犹,更有犹太布尔什维克,或者叫苏犹。
为什么没有人认为中央会把薄肉体杀灭呢杭州伊萍:共产国父列宁的真实故事
面瘫帝老乡观念还是蛮重的,不算一个真正的布尔什维克布尔什维克的金主
俄共党史的妇女「公有化」索南的福音: 共妻啦 共妻啦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萧军话题: 毛泽东话题: 镇反话题: 布尔什维克话题: 延安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T**********e
发帖数: 29576
1
安徽省公安厅副厅长尹曙生的《毛泽东与第三次全国公安会议》一文披露了当时的“镇
反”运动,是如何决定大捕、大杀的说细情况及其杀人的数据。
尹文的数据有:
一、“镇反”运动从1950年12月始,到1951年5月这个阶段,五个月时间内,全国就逮
捕了200多万人,杀了其中50多万人。
二、到1954年1月,公安部常务副部长徐子荣在一个报告中说:“镇反”运动以来,全
国共逮捕262万人,其中杀掉71万2千人,关押了129万人。另外,先后管制120万人,教
育释放3万8千人。
三、1950年12月至为1951年9月“镇反”运动的第一阶段。这个阶段所杀的人,占全部
“镇反”运动的75%。就是说,有54万3千人,是在这个阶段被杀的。
四、由于“镇反”运动的杀人数目,是毛泽东与中央按人口总数的一个比例数所确定。
一般定为人口总数的为千分之零点五、最多千分之一,故而,100万人口的城市,“镇
反”运动可杀人数目为500——1000人!
就是说,“镇反”不是有“反”则“镇”,而是先行就确定了镇压枪毙的人数!
后来“反右”、打右派,也是这个套路,按地区人口比例抓右派。
五、杀人批准权,“镇反”运动开始时,下放给地委、专署一级,在实行过程中,实际
下放到了县一级。直到“镇反”第二阶段时,才收回到省一级。
县一级就可决定枪毙人,可见会导致多少滥杀!
六、滥杀案例:
1、贵州在国民党时期,有81个县长。这些人在解放军进军贵州后,或起义、或投诚、
或被捕后因罪轻予以释放,个别还给安排了工作。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已作了处理结论。
然而,在“镇反”的一片杀声中,这81人全部被杀掉了。
2、安徽桐城县拟杀掉16名“反革命”,上报安庆地委,但实际不等地委批准就将16人
全部枪毙。
而这16人中,仅仅是国民党的保长、三青团区分部委员、宪兵等低级人员之类,以及几
个地主,无一人有血债,无一人有过强奸之类重罪,其中11人甚至连逮捕条件都不够。
3、安徽阜阳专区在枪毙几个恶霸地主时,则连曾同这些恶霸地主睡过觉的几个“破鞋
”,也一道枪毙了。罪名是她们“给劳动人民丢了脸”!
七、经过第一阶段的“镇反”(五个月左右),因杀人太厉害了,中央才召开第三次全
国公安会议,开始纠左,以防局面失控。所以,后面二个阶段的“镇反”有二年多,直
至1953年底,所杀的人,反而只占全部“镇反”运动的25%。
八、据上面资料统计:
1951年至1953年的“镇反”运动中,全国共逮捕262万人,其中杀掉71万2千人,关押了
129万人。
这个“关押”,即判刑,也是很厉害的,无疑也冤案多多。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23bdbb0101o8py.html
d*******3
发帖数: 8598
2
这个确实不得已
建国时代吧
类似美帝独立时代或者林肯时代,不能以常规来看
a****r
发帖数: 12375
3
比起饿死3000万只能算个毛

安徽省公安厅副厅长尹曙生的《毛泽东与第三次全国公安会议》一文披露了当时的“镇
反”运动,是如何决定大捕、大杀的说细情况及其杀人的数据。
尹文的数据有:
一、“镇反”运动从1950年12月始,到1951年5月这个阶段,五个月时间内,全国就逮
捕了200多万人,杀了其中50多万人。
二、到1954年1月,公安部常务副部长徐子荣在一个报告中说:“镇反”运动以来,全
国共逮捕262万人,其中杀掉71万2千人,关押了129万人。另外,先后管制120万人,教
育释放3万8千人。
三、1950年12月至为1951年9月“镇反”运动的第一阶段。这个阶段所杀的人,占全部
“镇反”运动的75%。就是说,有54万3千人,是在这个阶段被杀的。
四、由于“镇反”运动的杀人数目,是毛泽东与中央按人口总数的一个比例数所确定。
一般定为人口总数的为千分之零点五、最多千分之一,故而,100万人口的城市,“镇
反”运动可杀人数目为500——1000人!
就是说,“镇反”不是有“反”则“镇”,而是先行就确定了镇压枪毙的人数!
后来“反右”、打右派,也是这个套路,按地区人口比例抓右派。
五、杀人批准权,“镇反”运动开始时,下放给地委、专署一级,在实行过程中,实际
下放到了县一级。直到“镇反”第二阶段时,才收回到省一级。
县一级就可决定枪毙人,可见会导致多少滥杀!
六、滥杀案例:
1、贵州在国民党时期,有81个县长。这些人在解放军进军贵州后,或起义、或投诚、
或被捕后因罪轻予以释放,个别还给安排了工作。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已作了处理结论。
然而,在“镇反”的一片杀声中,这81人全部被杀掉了。
2、安徽桐城县拟杀掉16名“反革命”,上报安庆地委,但实际不等地委批准就将16人
全部枪毙。
而这16人中,仅仅是国民党的保长、三青团区分部委员、宪兵等低级人员之类,以及几
个地主,无一人有血债,无一人有过强奸之类重罪,其中11人甚至连逮捕条件都不够。
3、安徽阜阳专区在枪毙几个恶霸地主时,则连曾同这些恶霸地主睡过觉的几个“破鞋
”,也一道枪毙了。罪名是她们“给劳动人民丢了脸”!
七、经过第一阶段的“镇反”(五个月左右),因杀人太厉害了,中央才召开第三次全
国公安会议,开始纠左,以防局面失控。所以,后面二个阶段的“镇反”有二年多,直
至1953年底,所杀的人,反而只占全部“镇反”运动的25%。
八、据上面资料统计:
1951年至1953年的“镇反”运动中,全国共逮捕262万人,其中杀掉71万2千人,关押了
129万人。
这个“关押”,即判刑,也是很厉害的,无疑也冤案多多。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23bdbb0101o8py.html

【在 T**********e 的大作中提到】
: 安徽省公安厅副厅长尹曙生的《毛泽东与第三次全国公安会议》一文披露了当时的“镇
: 反”运动,是如何决定大捕、大杀的说细情况及其杀人的数据。
: 尹文的数据有:
: 一、“镇反”运动从1950年12月始,到1951年5月这个阶段,五个月时间内,全国就逮
: 捕了200多万人,杀了其中50多万人。
: 二、到1954年1月,公安部常务副部长徐子荣在一个报告中说:“镇反”运动以来,全
: 国共逮捕262万人,其中杀掉71万2千人,关押了129万人。另外,先后管制120万人,教
: 育释放3万8千人。
: 三、1950年12月至为1951年9月“镇反”运动的第一阶段。这个阶段所杀的人,占全部
: “镇反”运动的75%。就是说,有54万3千人,是在这个阶段被杀的。

T**********e
发帖数: 29576
4

老毛规定杀千分0.5-1算比较克制的,比红色高棉有理智多。

【在 d*******3 的大作中提到】
: 这个确实不得已
: 建国时代吧
: 类似美帝独立时代或者林肯时代,不能以常规来看

d*******3
发帖数: 8598
5
撸主发现的那个博客
有些资料可以看看
不过,没多少闲暇
d*******3
发帖数: 8598
6
延安日记》里的萧军与毛泽东
作者:陈 益 南
原载:《南方周末》报 2014/04/17
毛泽东与萧军个人的单独交谈,或与萧及其他文化人一道谈话的情况,在萧军《延安日
记》中,多达21次。这些交谈,既再现了萧军在延安期间的思想及命运变化过程,也在
一定程度上,生动而细致地披露了毛泽东在政治、文化与生活方面,一些鲜为人知的想
法、观点与作风。
毛泽东与作家萧军的交往,虽然常有真伪难辨的片断文字,散见于书报之中。然而,系
统、完整而可靠的权威实证,却始终未能见到。值得庆幸的是,2013年问世的萧军《延
安日记》一书,展示了很多细节,由此,人们便可较为清楚地了解到这段历史。
虽然《延安日记》只是个人的视角,而并非官方档案的解密。但是,当事人一方的即时
记录,其可信度,应该说还是很大的。
致信毛泽东要求见面
萧军第一次到延安,是与丁玲等人在1938年3月从山西去西安的途中,而当时,毛泽东
与萧军之间,显然还没有个人的接触。1940年6月,萧军第二次进入延安,并在此工作
生活了五年多,直至抗战胜利。这期间,萧军与毛泽东有了多次交往。
不过,萧军第一次与毛泽东的交往,却并非是他初到延安之际,而是在此一年多之后。
当时,萧军已在延安工作生活一年多,经过亲身的体会与观察,他对延安的一些现象,
产生了很多愤慨与不满。例如,严格的等级制,导致了革命者之间生活水平的极大差异
:普通作家每天的伙食很差,总吃小米粥、窝窝头,营养不足且吃不饱;一个法院院长
在医院能住单间;机关总务人员常有西安搞来的香烟与食品享受,等等。而特别令萧军
不满的是,文艺界党的干部,常常干预作家的写作,粗暴地对待作家,制造一些令文化
人不快的冤屈,使很多作家,特别是党外作家感到无法在延安进行创作。
为此,萧军曾向中央主管宣传的洛甫(张闻天)、管组织的陈云,数次反映过自己的意
见,洛甫等人也出面解决过一些问题,但效果不大。因而,忍不住了的萧军,决定直接
向共产党的主要领袖毛泽东反映这些观察与意见。他相信共产党是要革命的,党的领袖
是不会容忍这些现象的。
于是,1941年7月8日,萧军给毛泽东写了一信,请毛泽东与他谈一次话,他要向毛反映
自己的看法,并寄希望于毛泽东能解决这些问题。萧军过去从未同毛泽东有过个人接触
,他也不知道毛泽东会不会听取他的意见,毕竟他萧军只是一个作家,还不是共产党员
。因而,为人性格既豪爽又倔强的萧军暗自决定,如果毛泽东不理睬他的意见,他就打
算在10月19日延安举行了鲁迅纪念日活动后,即离开陕甘宁边区,到大后方的重庆去,
寻求适合的创作环境。
“最后通牒”
给毛泽东的信发出之后,过了一天,毛泽东的秘书胡乔木派人给萧军送来一信,告知萧
:给毛泽东的信,毛已收悉。胡乔木并要萧军将他的意见,用信的方式,写给毛泽东。
对此,萧军没有照办。
他希望看到毛泽东本人的回复,以便据而决定自己的去向。
在等待毛泽东回复的几天中,萧军很为烦躁。对毛泽东没能回复的原因,他也作了种种
的猜测,例如:是因毛泽东需要时间调查;或是毛泽东工作太忙,没有时间见他。甚至
,他也怀疑:是否毛泽东在“端架子”、“拿身份”?
7月15日,萧军再给毛泽东发出一封短信,信中直接说明,他萧军“要和您作一次谈话
”的要求,如毛认为“不可能”,他就“不再干求了”。同时,他说了他准备离开延安
去大后方的计划。
萧军的这封信,有点儿“最后通牒”的味道,虽然文字上还是很恭敬,但其人洋溢豪气
、率性直爽的作风,的确凸现无余、跃然纸上。
固然,当过兵、打过日本人,并作为公认的鲁迅弟子、鲁迅葬礼总指挥,还以《八月的
乡村》而声名鹊起于文坛的萧军,在当时的延安文艺界,可算是个“大腕”级人物。但
是不论今日,还是当时,依常人的观念,毕竟是一个文化人,居然向政治领袖发出“通
牒”般信息,还是有点不可思议。
不过,历史的事实却是:一天后,毛泽东居然特派胡乔木来面告萧军,他患了膀痛之疾
,故未及时复信,并说,过几天后即约萧军接谈。
两天后,即7月18日下午,胡乔木来通知,请萧军去毛泽东住处,践约与他谈话。
从此,萧军的历史中,便有了一段与毛泽东交往的罕见情谊。
对萧军敞开了心扉
萧军与毛泽东的交往,从1941年7月起,至1945年11月离开延安赴东北时止,历经四年
多。毛泽东与萧军个人的单独交谈,或与萧及其他文化人一道谈话的情况,在《延安日
记》中,分别记有21次之多。这些交谈,特别是1941年至1942年的那些交谈,既再现了
萧军在延安期间的思想及命运变化过程,也在一定程度上,生动而细致地披露了毛泽东
在政治、文化与生活方面,一些鲜为人知的想法、观点与作风。
不过,萧军与毛泽东在延安的四年多交往,其轨迹,是历经了大起又大落,最终平和的
过程。从时间上看,密切交往主要发生在1941年7月至1942年6月期间,此后三年多,却
并无往来,只是到1945年2月与11月,毛泽东才又分别与萧有了两次交谈。
二人交往轨迹的大起与大落,都源于政治。但他们交往的收获,却并不是只有政治。
当初,萧军进入延安一年多,毛泽东从未找过萧军。虽然,喜好诗文的毛泽东,对萧军
这个颇有名气的东北作家,应该不会陌生。但是,当时毛泽东每天要思考的,重在军事
与政治,而对其他方面无太多顾及。况且,延安的文化人已有了不少,一个不是中共党
员的作家,也难引起毛泽东的特别关注。
但是,萧军于1941年7月先后给毛泽东写的两封信,尤其是第二封有“通牒”意味的信
,可能让毛泽东作出了决定:与鲁迅的这位头号弟子进行一次“接谈”。尽管当时毛泽
东的确患了病(“病着的膀子不能举起来,每次吃饭取菜都要站起来”——萧军在日记
中说),但他还是不等病愈,就在其寓所提前接见了萧军。
萧军与毛泽东的第一次面见交谈,以萧军的原意,无非是将他平日对延安有过的种种意
见,向中共最高领袖作一次反映;而在毛泽东这边,起初则恐怕是重在照顾安抚党外文
化人的情绪,而并无多大其他含意。所以,见面寒暄之后,谈得多的便是鲁迅与读书。
随后,萧军谈起了中共在陕甘宁边区的“施政纲领”、谈起了他在延安一年多来的观察
感想、谈起了作家在延安都难写出作品了的看法,还为一些作家所受到的冤屈而抱不平
,等等。
显然,当毛泽东发现萧军并不反对,而是全部赞成“施政纲领”时,他在思想上便对萧
军敞开了心扉,谈了他的一些深层次观点:中共搞“施政纲领”,就是因一些中共党员
的不良倾向而发的;共产党现行的政策,还只是一种过渡,要到将来“没了阶级、没了
政党”之时,才“是真正平等的社会”;“现在苏联也还是不平等啊!有等级,有资产
……”而到了“没了阶级、没了政党”、“是真正平等的社会”之际,“那时候像我们
这样人,就没有牛皮好吹了……大家全是一样”。
毛泽东第一次见萧军,谈话就进入了随意、广泛、坦诚,也有深度的氛围。可能,毛泽
东知道,要说服萧军这样的人,任何虚假浅薄的说辞都不可取。
这次交谈,顿使萧军对毛泽东“起了好感”,他认为毛“诚朴、人性纯厚、客观”,“
是中国读书人的样子”。
而毛泽东通过与萧军的交谈,更是立即敏锐地捕捉到了萧军意见中的重要信息:萧军所
说的,“不是一个人的事了,这是一般的问题”了。
引发了毛泽东对延安文艺界状况的思考
显然,与萧军的交谈,触发毛泽东对中共的文艺政策之系统思考。由此,毛泽东多次主
动地与萧军交谈。谈话中,既涉及萧军本人的事情,更涉及党的文艺方针问题。著名的
延安文艺座谈会,就是毛、萧交往所引发、导致的最大历史性成果。
8月2日,即毛泽东第一次与萧军交谈之后约半个月,他又写信给萧军,主动约萧军:“
你是极坦白豪爽的人,我觉得我同你谈得来,……如得你同意,愿同你再谈一回”。
一个政治领袖,以如此诚挚平等的口吻,向他治下的年轻的非党文化人发出邀请,确非
寻常。
在这封信中,毛泽东还就萧军的个人性格,坦诚地劝告:“延安有无数的坏现象,你对
我说的,都值得注意,都应改正。但我劝你同时注意自己方面的某些毛病,不要绝对地
看问题,要有耐心,要注意调理人我关系,要故意地强制地省察自己的弱点,方有出路
,方能‘安心立命’。否则天天不安心,痛苦甚大。”
从这封信可以看出,萧军在毛泽东的眼中,已有了一定份量。
而萧军对毛泽东的回复,其所呈现出的萧军特立独行之个人性格,也让人无法不惊异。
当夜,在给毛泽东的回信中,萧军除了郑重感谢毛泽东的劝告、大篇检讨自己没能做到
“克己为大勇”外,对于毛泽东的相邀,他却像对一个普通朋友一样答复说:“明天鲁
迅先生诞辰,我要去参加开会。在五号左右,如有时间可来一信约我,当造访。”复信
的同时,萧军还给毛送去了他的一篇文稿。
试想,若换了别人,会这样对待毛泽东的相邀吗?
8月5日,萧军没等到毛泽东接谈的通知。
但,第二天,毛泽东就给了萧军一个回信:
萧军同志:
来示,文章及报纸均收到。文章已读过,兹璧还。近日颇忙碌,过几天后再奉约晤叙。
敬祝
健康!
毛泽东
八月六日
可见,对萧军在2日给毛的复信中大咧咧所说“在五号左右,如有时间可来一信约我”
一事,毛泽东并没有计较,而对约谈一事却牢记于心。
1941年的延安画面,的确也存在着我们并不太明了,或被后来的历史所覆盖了的多元图
像。
过了四天,8月10日晚,毛泽东派人送来一张纸条:
萧军同志:
我现在有时间,假如你也有暇,请惠临一叙。此致
敬礼!
毛泽东
八月十日下午八时半
当即,萧军去了毛的住处:“我去了,他正在院中和夫人趁着月色散步,他急步亲切地
与我们握了手。我先询问了他的病状,就坐在月下院中,我们交谈起来。”
萧军与毛泽东的这第二次交谈,极为随意轻松,话题也广泛,谈萧军的文章,谈鲁迅,
谈延安党员们的种种现象等。当萧军请毛泽东也能见一见艾青等几位作家时,毛当即答
应了。
萧军离开毛泽东时,已是夜十二点半。
第二天,即8月11日晚,毛泽东果真带着两个警卫员,应约来到萧军所住的“文协”机
关,又与萧军、艾青等作家畅谈。谈话也是到夜十二点半,毛才离去。
因为是谈文艺界的情况,毛泽东显然意犹未尽。故而,他在12日一早,便又给萧军来信
,约萧军等作家再去毛的寓所交谈。
此前,毛对文艺界的情况似乎是不太清楚的。萧军在日记中说:“我知道他是对一切隔
阂着,从文协负责人不知是谁,丁玲的调工作不知道,不晓得艾青、罗烽等的来……就
是一个证明。”
在12日的交谈中,对萧军提出的“末流作家借党撑腰的事,以及文抗的支书不应用半瓶
醋”等情况,毛泽东也承认“是他所没有想到的”。
12日的谈话很热烈,午饭都是在毛的寓所吃的,席间还喝了酒。毛还要萧军写一张纸条
,让人去将这几个作家的家属及孩子,都请了过来。中共主管宣传的凯丰与主管组织的
陈云,显然,是遵毛泽东的意思,也都来了,听取萧军等人的牢骚与意见。
萧军说,交谈中,毛泽东“一直是兴奋着。他和每个人交谈……毛认为这次谈话是一个
政治会议,非常重要的”。
从7月18日到8月12日这四次交谈中,无疑,毛泽东有了两个收获:对萧军个人的品性,
有了较为真切的认知;同时,因萧军等人的意见,引发了他对当时延安文艺界状况及其
走向的极大重视与思考。
认定萧军是个可以交往的朋友
对于萧军的品性,毛泽东在与萧的交谈中直言:“很早我就听说你很够朋友……洛甫称
道过你……”1941年的毛泽东,与张闻天(洛甫)尚是处于较好的同事关系,故洛甫的
看法,能影响毛泽东。特别是与萧军几次交谈后,显然,毛泽东已认定萧军这个鲁迅的
弟子,确是个可以交往的朋友。
因而,在这次交谈之后,至1942年6月的这十个月的时间里,萧军与毛泽东便有了一段
相交密切的往来,他继续与毛泽东进行了15次交谈,而且大多数是二人间的面谈。在这
些交往中,萧军与毛泽东的关系也达到了一种近乎亲密而极随意的程度。
萧军在其日记中,生动地记录了这些密切交往。例如,萧军晚饭后的散步,他也能悠闲
随意步入毛泽东的寓所,与毛共同饮酒畅谈古今。有时萧军一时兴起,思量要去毛的寓
所走一走,他便去了,而毛泽东对萧的不期造访,也不责怪,相反,热心接待,甚至邀
萧军一起打牌,一起去剧场看戏。
1942年元旦那天下午,萧军心血来潮,突然决定在这天去见毛泽东,到了毛的办公室后
,发现毛“样子很疲倦,头发很长,脸色浮肿,没有光彩,他也许过于忙碌或者有病”
。但是,毛泽东却仍然极耐烦地接待了萧军,并听取萧军对中共党史问题的提问,直到
萧军自己发现了毛泽东“他的精神是特别倦怠”,并且,“他们的孩子病了,发烧四十
多度,他显着很不安”,才主动告辞走人。至于萧军在毛泽东的住处,谈兴之际而留下
吃饭喝酒的事,也有多次。更有甚者,1942年3月29日,“文协”为欢送萧军准备去绥
德进行采风,举办了一场舞会。而毛泽东不仅出席了这个舞会,并且还专门到萧军的房
间内,与他作交谈,谈萧军写的一篇文章。
萧军这段时间与毛泽东的密切关系,从现在可以见到的资料看,对于文艺界中人来说,
确属独一无二。
从毛泽东的视角看,萧军既是一个在当时中国文坛上有影响的作家,并且颇为健谈;其
人的性格则还非常坦率豪爽、又“够朋友”,爱打抱不平,甚至还有些可爱又可恼的偏
激;萧军固然是衷心拥护共产党的,但是,他不是部属,而是一个朋友。因此,与萧军
的交往,既有益于增进对延安文艺界的了解与认识,也能使自己的思维与说话,获得一
个很为自由、无拘无束的倾诉与交流对象。
在1942年4月27日与萧军的交谈中,毛泽东就谈到了他作为政治家的某种无奈:“我真
不自由啊!随便做篇文章,随便做一个演说,随便走动走动……哈哈,那全要‘决定’
!每一个字全要讨论过……”“在我没入党的时候,那多自由,手提包一提,要到哪里
去,就到哪里去……”
亲密交往的中断
然而,这种近于亲密的交往,却为着一件事,猝然中断。
当时,延安知识界掀起了批斗王实味的浪潮,几乎所有的人,不管是认同者,还是内心
并不赞同者,至少在表面上形成了一道巨流,使王实味陷入四面楚歌的围剿之中。然而
,萧军此时却站了出来,为王实味的处境伸张公道。萧军并非共产党员,他也并不了解
时为共产党员的王实味,究竟有些什么问题,但是,他却坚定认为,斗争王实味的方式
,很不公平——怎么不让被批斗者为自己说话辩解呢?怎么用不讲理的方式对待自己的
同志呢?
1942年6月4日中央研究院第二次批斗王实味,应邀参加的萧军,在会上看到与会的人,
在王实味作辩解时,竟然粗暴地打断王的话,并不准王再讲话,更有人高喊要打王实味
。萧军见此,便单枪匹马面对那一边倒的人海,直言指责那些粗暴行为。随后,萧军又
写了三千多字的公开信,作为对那次批斗会方式的意见,寄给了《解放日报》。
萧军所做的这些,顿时招来了极左浪潮的围攻,不断有人找上门来,要与萧军辩论。若
干单位的108名党员还联署,写信对萧军表示抗议。
在中央研究院批斗王实味之前二天,即6月2日晚上十点,萧军为王实味事去了毛泽东寓
所,向毛泽东反映了他对批斗王实味的不正当方式而不满的意见。对此,毛泽东显然很
懊恼,萧军日记中说:“也许在烦恼我又去多事。”
当晚的谈话,虽然最后因转移了话题(谈起了鲁迅、阿Q以及文学),二人之间交谈之
初有些沉重紧张的空气,得以化解。但是,无疑,毛泽东由此而在心中,作出了冻结与
萧军交往的决定。
因为,一直到1945年11月,在长达三年多的时间里,毛泽东再没有主动约萧军去交谈。
毕竟,从政治上来考量,虽然毛泽东深知萧军是拥护共产党的,萧军的脾气性格是极坦
诚也率性的,但是,萧军跳出来为王实味而鸣不平,终究有违党中央的政治方针。固然
,并不用因此而整治萧军,因为他是党的客人;但是,从此与萧军这个在延安总是爱鸣
不平、对党的干部常持批评态度的人保持距离,却绝对是政治格局的需要。
也许,毛泽东当时处理与萧军的交往,就作了这些思考。
告别
在这三年多时间里,萧军也仍就对一些时局的意见、学术问题及个人活动,给毛泽东写
过几封信,还给毛泽东寄过几次书与杂志,但是,毛不再有以前那种即刻回复的情况。
在经过整整一年的时间未与萧军交谈后,有一天胡乔木来萧军处转告,说毛泽东近日特
忙,若萧军有什么要解决的小事,即可由胡予以解决。而若是胡不能解决的事,毛“愿
挤一部时间来”与萧军“碰头”。
萧军本人从他这一年中几次给毛写信,而未得到回复一事中,显然已感到,毛泽东难以
再像以前那样与他交谈了,加之,他从报上得知,这些时候毛泽东也的确很忙。因此,
他也就死了心,不再期盼毛泽东来见他之事了。只是,有什么想法,他仍会给毛泽东写
信,用邮寄,或直接送到毛泽东办公室的传达室。
毛泽东与萧军的交往,基本就到此为止了。
虽然两年后的1945年2月18日与11月9日,毛泽东与萧军还见过两次,并且,毛泽东还派
汽车专门接送萧军一个人,使萧军获得了让延安街头的人们全都用惊奇眼光望着他的“
荣耀”。
但此时,礼节性的意义,已远大于实质思想的交流了。
萧军在2月18日的日记中也说:“我们虽然全很自然地握了手,但在每个人的面上全显
一种不甚自然的表情……”在11月9日的日记中,萧军更明确地说了:“三年多了,这
是第一次到他家里去看他,这算是告别。”“和毛的谈话中,我们似乎全在有意避免一
种东西——过去那些不愉快的历史——尽可能说得轻松……”
在政治上,毛泽东与萧军的交往,实际上在1942年6月,就结束了。
“北漂”
1948年后,萧军几次被东北局扣上“反苏”、“反党”的帽子。当他在1950年要求调往
北京工作,以与先行到北京的家人团聚时,东北局宣传部也不应允。此时,萧军再一次
表现了他特立独行的率性作风:他不要公职,也不要手续,离开东北,跑到北京,做了
一个无职业的“北漂”。在“漂”了几个月后,萧军去找了时为北京市长的彭真。彭真
则给萧军安排了一份考古所的工作,并为其安排了住房。
对彭真的做法,东北局方面也无可奈何。
彭真与萧军的交往之谊,就是在毛泽东与萧军交往期间建立的。而在毛泽东没有同萧军
往来的三年多时间里,经常出面给予萧军帮助的,也是彭真。
显然,彭真对萧军个人的态度,主要是来自毛泽东的影响。
否则,为一个头上顶着“反苏”“反党”罪名,又无职无权的人,没有谁敢置东北局的
决定不顾、而公然对其伸以非常援手的。
还有一件事,也非寻常。
新中国成立之初,有着“反苏、反共”罪名的萧军,已被中国文学界予以除名,1949年
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就没有让萧军参加。显然,文坛已没了萧军的地位。
然而,195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却又为萧军出版了他的长篇小说《五月的矿山》;1957
年,再次为萧军出版了其长篇小说《过去的年代》。当时出版萧军的书,人民文学出版
社肯定不是想为萧军“正名”撑腰,相反,起初当萧军将书稿送到出版社时,人民文学
出版社是拒绝的。但是,当后来萧军出示了一份中央文教委员会的公函——那公函上有
毛泽东主席的批示“萧军同志仍然有条件从事文学生活,他的书可以出版”——之后,
从人民文学出版社总编冯雪峰到中宣部文艺界总管周扬,便就都一路绿灯放行了。
d*******3
发帖数: 8598
7
全面解读俄国的“十月革命”(4)
临时政府作为不力,“十月革命”赶它下台,布尔什维克顶着苏维埃的旗号执掌了政权
。这事看着很大,其实在当时,各党各派也并不很以为然:就让布尔什维克干干吧!
潜台词是:干不好,你同样得下台。
然而,除了列宁等布尔什维克领袖们,全世界都在这事上看跌了眼镜!包括支持布尔什
维克的工人与士兵。
因为,“十月革命”后,在布尔什维克领袖们看来,最重要的问题,已不是和平、面包
与土地,更不是什么民主,而是保卫苏维埃政权。
因此,布尔什维克掌握了政权后,立马做了三件大事:
首先,在不到一个月时间内,宣布媒体国有化,一步步将一切媒体纳入苏维埃政府管制
之下。同时,除拥护苏维埃政权的报刊外,陆陆续续宣布将所有被认为是资产阶级的媒
体、包括温和的社会党人主办的报刊予以取缔。由此,绝对控制了全俄国的信息传播渠
道,消灭了任何反对布尔什维克与苏维埃政府的声音。
对此,当时的孟什维克理论家、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者普列汉诺夫即愤愤地评说:“布尔
什维克没能给人民以民主和自由,他们在半年的时间里查封的报纸杂志,比沙皇当局在
整个罗曼诺夫王朝时代查封的还要多。”
列宁对此也从不隐晦,但他认为,这是无产阶级专政的需要。
其次,“十月革命”后一个月,成立了令人胆寒而著名的镇压机关“全俄肃清破坏、投
机与反革命特别委员会”即“契卡”,所有被认为是苏维埃政权敌人的反对派,包括很
多孟什维克与社会革命党的支持者们,直至这些政党本身,先后都被“契卡”消灭(逮
捕或枪决其成员),而不需经过任何法律程序。“契卡”后改组为国家政治保卫局、格
克勃,存在于整个苏联时期,直至苏联共产党垮台。
第三,1918年3月,在将党的名称由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正式改为俄国
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的同时,布尔什维克决定组建自己的正式军队,即红军与红海军
,作为“无产阶级专政”的常备武装力量。虽然,“十月革命”前后,原俄国军队很多
部队、特别是其中的士兵们,都已是支持苏维埃方面的,但是依据“工人阶级不能简单
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之马列主义理论,即对原有的各
种支持布尔什维克的武装力量——包括军队士兵与工人赤卫队,进行了重组,整编为红
军与红海军。为使红军能在布尔什维克的绝对控制之中,因此,对“二月革命”产生的
体现军队民主的组织“士兵委员会”,予以解散,而重新颁布了比沙皇时还要严厉的军
队纪律,而布尔什维克党员则成为了红军的各级军事与政治首长。
下一步,就是解散立宪会议。
在“十月革命”前,包括布尔什维克在内的各党各派,都视即将召开的立宪会议为民主
的最高形式,临时政府之所以称“临时”,就是因尚未来得及获得立宪会议的最终认可
。布尔什维克在“十月革命”夺取政权后,也期望立宪会议能给苏维埃政权一个合法的
批准。因此,“十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非常积极地按原定时间,11月25日在全国组
织了大选(选举立宪会议的议员),并且显然对大选的结果会于布尔什维克有利而信心
十足。因为,现在,布尔什维克已掌握了国家政权,相信支持布尔什维克的人会更多。
不料,选举结果却使布尔什维克大吃一惊:社会革命党 人370席,布尔什维克175席,
左派社会革命党人40席,立宪民主党17席,孟什维克16席,各民族团体占86 席。
布尔什维克居然在立宪法会议中不仅没有占大多数,甚至还不到社会革命党议员的一半!
面对这种结局,不等社会革命党及其他民主党派从民主选举胜利的陶醉中苏醒,列宁便
断然下令,在立宪法会议开会的第一天,即1918年1月19日,就宣布解散了立宪会议,
并派军队占领了立宪会议大厦,驱散了与会的社会革命党等议员。
对于布尔什维克公然践踏立宪会议的行为,包括社会革命党、孟什维克在内的各党各派
的支持者(主要是工人),在立宪法会议被解散的第二天,组织了上万人的游行示威,
予以抗议。但是,布尔什维克再次动用军队,用机枪驱散了这个抗议,并使20多个示威
的工人,倒在了血泊之中。
显然,列宁原想用立宪会议为苏维埃政权发一张准生证,但既然无法控制立宪会议的多
数,他干脆就不要这个发证的橡皮图章,让苏维埃的强大力量自证合法。
民主政治,从此,在俄罗斯消失,直至70余年后苏联解体。
号称暴力革命典范的“十月革命”,几乎是在不流血的“呜啦”声中完成,但,布尔什
维克为保住这凭其在首都支持者的强势而夺过来的政权,却经历了三年内战,其间,因
战争而死亡的人数却不下1000万。
布尔什维克既抛充民主程序而提倡暴力夺权,并已在首都用“十月革命”方式,向全国
做了典范,自然各地也会大有响应与仿效者,于是苏维埃的政权模式在全俄国开花,就
象“二月革命”迅速影响了全国一样。
然而,“二月革命”只是革沙皇帝制一家的命,故全民都欢呼。而这“十月革命”模式
,却是在革命党阵营内夺权。这一来,那些非布尔什维克的支持者们,从保皇党、君主
立宪法派、自由派到各色社会主义民主派,特别是势力强大的社会革命党拥护者(主要
是农民),他们便会有各自的主张,要建立自己的政府,而不一定接受苏维埃模式,更
不一定接受布尔什维克的领导。于是,众多不拥护苏维埃政府的、各色旗号的地方政权
,包括邓尼金、高尔察克、谢苗诺夫等白俄将军组织的几大军事集团,刹时林立于俄罗
斯大地。
对其,布尔什维克则统斥之为“白卫军”。
内战进行了三年,集权制战胜了分散的反对派。由布尔什维克职业革命家集团领导的苏
维埃政权及其军纪严密的红军,最终扫荡了全国境内种种各自为政的反苏维埃武装力量
,一个列宁梦寐以求的、由“十月革命”开头、并完全由布尔什维克掌控的全国政权,
终于牢牢地屹立于世。
只是,它只有专政的铁幕,而再无半点民主的影子。
有影响的国际工人运动活动家卢森堡,就“十月革命”及后布尔什维克的做法,向列宁
及其党人曾忠告:“没有普选,没有不受限制的出版和集合自由,没有自由的意见交锋
,任何公共机构的生命就要逐渐灭绝,就会成为没有灵魂的生活,只有官僚仍是其中唯
一的活动因素。”
历史,不幸验证了卢森堡的预言。
T**********e
发帖数: 29576
8

萧军以为自己周游六国呢。
--------为人性格既豪爽又倔强的萧军暗自决定,如果毛泽东不理睬他的意见,他就打
算在10月19日延安举行了鲁迅纪念日活动后,即离开陕甘宁边区,到大后方的重庆去,
寻求适合的创作环境。

【在 d*******3 的大作中提到】
: 延安日记》里的萧军与毛泽东
: 作者:陈 益 南
: 原载:《南方周末》报 2014/04/17
: 毛泽东与萧军个人的单独交谈,或与萧及其他文化人一道谈话的情况,在萧军《延安日
: 记》中,多达21次。这些交谈,既再现了萧军在延安期间的思想及命运变化过程,也在
: 一定程度上,生动而细致地披露了毛泽东在政治、文化与生活方面,一些鲜为人知的想
: 法、观点与作风。
: 毛泽东与作家萧军的交往,虽然常有真伪难辨的片断文字,散见于书报之中。然而,系
: 统、完整而可靠的权威实证,却始终未能见到。值得庆幸的是,2013年问世的萧军《延
: 安日记》一书,展示了很多细节,由此,人们便可较为清楚地了解到这段历史。

T**********e
发帖数: 29576
9

毛杀人还是比较克制,镇反杀千分之0.5-1,应该是计算过民国官民比例,把旧政权的
中低层统治者除掉了,最高层特赦进政协,江山一统。
相比之下波尔布特的镇反目标是杀光整个知识分子和professional阶层,太过了政权被
推翻。

【在 a****r 的大作中提到】
: 比起饿死3000万只能算个毛
:
: 安徽省公安厅副厅长尹曙生的《毛泽东与第三次全国公安会议》一文披露了当时的“镇
: 反”运动,是如何决定大捕、大杀的说细情况及其杀人的数据。
: 尹文的数据有:
: 一、“镇反”运动从1950年12月始,到1951年5月这个阶段,五个月时间内,全国就逮
: 捕了200多万人,杀了其中50多万人。
: 二、到1954年1月,公安部常务副部长徐子荣在一个报告中说:“镇反”运动以来,全
: 国共逮捕262万人,其中杀掉71万2千人,关押了129万人。另外,先后管制120万人,教
: 育释放3万8千人。

n********d
发帖数: 7676
10
这个就是中央集权的弱点,有时候必须比较粗放,因为没有足够的人力物力进行细致处
理。其实现在也没有变化,中纪委办案一样是按比例,一个省一个省,一个部门一个部
门,一个级别一个级别,都有指标,完不成指标就追究办案组的责任。
m********s
发帖数: 55301
11
你查查,美国在独立之后,由总统亲自挂帅平定的叛乱是哪个?
杀了多少人?

【在 d*******3 的大作中提到】
: 这个确实不得已
: 建国时代吧
: 类似美帝独立时代或者林肯时代,不能以常规来看

f*****n
发帖数: 18176
12
内战乱杀
国军杀杨开慧实在不应该
n********d
发帖数: 7676
13
不过,王岐山心理还是比较有数,知道现在的办案只要办案的不受贿,完成指标是没有
问题的。现在当官的,要完全干净太难了。
T**********e
发帖数: 29576
14

定比例抓人杀人效率最高好控制不会扩大化,老毛以前搞运动都是一次整5%下,让95%
有劫后余生的喜悦感。

【在 n********d 的大作中提到】
: 这个就是中央集权的弱点,有时候必须比较粗放,因为没有足够的人力物力进行细致处
: 理。其实现在也没有变化,中纪委办案一样是按比例,一个省一个省,一个部门一个部
: 门,一个级别一个级别,都有指标,完不成指标就追究办案组的责任。

1 (共1页)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索南的福音: 共妻啦 共妻啦元首时代的军乐欣赏
日你妈 叙利亚的土地俄罗斯说了算为什么没有人认为中央会把薄肉体杀灭呢
建议反毛的黑毛的,都好好看看这个电视剧面瘫帝老乡观念还是蛮重的,不算一个真正的布尔什维克
任志强:中国现在不能实行民主俄共党史的妇女「公有化」
布尔什维克的幽默历史惊人相似啊
海兰泡大屠杀的仇 列宁同志已经帮我们报了从28个半布尔什维克看苏联海龟们混的不行呀
任志强:中国现在不能实行民主 (转载)中共是如何炼成的
遏制中国,美国手中有什么牌 zz李凌:从普京怒斥“布尔什维克卖国”说起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萧军话题: 毛泽东话题: 镇反话题: 布尔什维克话题: 延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