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Military版 - 纽约时报刊文评巴黎恐袭:遭袭杂志社涉嫌煽动仇恨
相关主题
绝对支持屏蔽英文缩略语卡拉什尼科夫去世了
塔利班训练猴子使用枪炮袭击美军(组图)(ZZ) (转载)【“AK-47之父”病逝】
俄罗斯拟帮助古巴生产突击步枪弹药卡拉什尼科夫和AK-47的那些事
俄国防部否认叙利亚当局用俄制武器镇压反对派缅怀卡拉什尼科夫! zz
阿福汗出了王二小都是发明神器的人,为什么杨荫桐的知名度差卡拉什尼科夫那么多?
抗日奇侠打鬼子,非常过瘾码农都是活雷锋,是这个时代最可爱的人
外媒称1名中国人可能赴叙参加反政府军事行动坦克兵对身材还是有要求吧?
俄向国内商人出售卡拉什尼科夫公司49%股权德媒:季莫申科通话中称要拿AK47将普京爆头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沙尔话题: 周刊话题: 博姆话题: 迪安话题: 巴黎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b*****d
发帖数: 61690
1
另一种声音:“我不是沙尔利”
“今天,巴黎是世界之都!”1月11日,40余国政要及法国370万民众上街,以法国历史
上最大规模的团结大游行回应恐怖袭击。而来自全球的同情与支持早在惨案发生之后便
奔涌而至,于是,一场如火如荼的“我是沙尔利”活动被掀起。但与此同时,另外一场
“我不是沙尔利”的活动也开始悄然扩散,尽管规模远不如前者,但凸显出人们的认知
差异和不同立场。
一种争论可以掩盖另一种争论。恐怖分子对《沙尔利周刊》的袭击重新挑起了一场争论
,是否应当为了证明言论自由,就去发表那些被极端分子用来作为杀戮借口的著名的漫
画?
袭击发生后,媒体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刊不刊发《沙尔利周刊》那些具有煽动性的漫画。
A 选择不刊发
《纽约时报》、美联社
B 为漫画打上马赛克
《纽约每日新闻》、英国《每日电讯报》等
C 刊发一幅或少量的漫画
福克斯新闻网、《华盛顿邮报》,以此向读者介绍相关背景,并表示此后将不再刊发。
我花了很长时间与同事们商量,两次改变主意,最后决定还是不要发表,以免触犯敏感
的读者。对于他们中的很多人来说,以先知穆罕默德作为原型是一种亵渎行为。我们一
贯秉承、久经考验的原则是,在讽刺与无谓的侮辱之间存在一条界线。”
———对于发不发相关漫画,《纽约时报》编辑部主任迪安·巴奎特在7日苦恼了整整
半天
反思相对出格的报道
恐袭发生后,法国政府强调言论自由不能被恐惧吓倒,坚定支持“我是沙尔利”运动,
并组织数百万民众在巴黎共和国广场大游行,向遇难者表达哀悼、向极端主义表达不屈。
不过,不同的声音开始传出,有些甚至来自《沙尔利周刊》幸存者:有人视某些人的声
援虚伪;有人开始冷静反思周刊相对出格和无礼的报道……
谈及一些政客、媒体对杂志社袭击的反应,26岁的大学生纳洛·马加霍说:“(他们)
用了这么多大字眼来谈自由与民主,但之前又有谁支持(《沙尔利周刊》)?”
社交媒体上,对袭击事件本身,鲜有支持的声音。
但越来越多的人谈到,在谴责袭击的同时,他们实在无法支持一家冒犯宗教的杂志社。
“说‘我是沙尔利’太容易”
“说‘我是沙尔利’太容易。”比利时博客作者马塞尔·塞勒在个人网站上写道。在强
烈谴责袭击事件的同时,他表示,他过去曾经强烈批评《沙尔利周刊》部分冒犯宗教的
漫画,如今再假扮“沙尔利”就有些怯懦了。
一名移民法国的摩洛哥人从另一个角度表达质疑,他虽然希望通过对遇难者的哀悼能让
人们团结起来、不分宗教与种族,但他认为,有些参加巴黎游行的政要不应出现,因为
他们在本国国内压制言论,“这是伪善行为”。
长期向《沙尔利周刊》供稿的老牌漫画家伯纳德·霍特罗普对杂志社遇袭后出现的“新
朋友”表达讥讽。
这名笔名“威廉”的荷兰籍作者说:“我们现在有这一大堆政要朋友,真让我发笑。”
谈及一些极右翼政客表达对杂志社的支持,他说:“我对这些突然自称是我们朋友的人
感到作呕,他们以前根本没看过《沙尔利周刊》的漫画。”
难坏总编辑的选择
事后,有不少欧美媒体开始反思,无下限、无原则的讽刺与言论自由究竟是否合适?
《纽约时报》“审慎考虑”
在解释为何不刊发漫画的一份声明中,《纽约时报》称,这一决定“经过了审慎考虑”。
袭击事件发生的第二天,该报专栏作家布鲁克斯以《我不是沙尔利》为题撰文说,《沙
尔利周刊》如果在美国出版,它很快就会因为涉嫌煽动仇恨而遭撤资。文章说,《沙尔
利周刊》的讽刺方式不应成为主流,“应该向不同信念和宗教的人们表现出尊重,用聆
听来引导对话,而不是用侮辱。”
布鲁克斯的想法并非“独一份”。《政治报》9日刊发评论文章《准确地说,我不是沙
尔利》,作者梅塞尔分析了能引人思考的讽刺与《沙尔利周刊》所代表的娱乐化“伪讽
刺”的区别。梅塞尔指出,《沙尔利周刊》的讽刺对象往往不是滥用宗教权威的行为,
而是信众或宗教本身,很多时候甚至根本看不出来它想讽刺的到底是什么,反而更像是
在传播偏见、不宽容与玩世不恭的处事态度。
同时,梅塞尔写道:“对恐怖的全面否定与对受害者的声援不代表对受害者言论的肯定
。”
《卫报》捐了10万英镑
《金融时报》的一篇文章甚至指责《沙尔利周刊》“愚蠢”,这篇文章受到读者的激烈
批评。英国历史学家蒂莫西·加顿·阿什呼吁欧洲的报纸登载《沙尔利周刊》的漫画,
“不让刺客的否决权胜出”。
没有什么比《卫报》的一篇社论更能说明进步媒体所面临的两难境地了。这篇社论是漫
长的内部讨论的成果,说明了为什么《卫报》向《沙尔利周刊》捐赠了10万英镑,却没
有刊登其漫画。
欧洲大陆在宗教与种族问题上没有那么谨小慎微,哪怕是在“9·11”事件之后愈发复
杂的环境下。在法国,一些穆斯林机构曾对《沙尔利周刊》提出起诉,法官在2007年做
出“免予起诉”的判决,认为“在一个多元化的世俗社会,尊重所有信仰与批评宗教的
自由同时存在”。
》》》问题1
24小时监视为何终止?
法国头号通缉犯阿雅·博姆迪安对警方而言并不陌生,她和遭击毙的3名巴黎恐怖袭击
嫌疑人曾受警方全天24小时监视。然而,这一监视去年7月终止,因为警方认定他们安
全威胁“风险低”。
博姆迪安现年26岁,是恐怖袭击嫌疑人阿梅迪·库利巴利的女友,两人曾举行宗教结婚
仪式,但未在民事部门登记。
英国《每日邮报》10日报道,法国警方2011年底开始监视博姆迪安、库利巴利、谢里夫
·库阿希和赛义德·库阿希两兄弟。库阿希兄弟7日袭击巴黎《沙尔利周刊》杂志社后
,逃进一家印刷厂劫持人质与警方对峙,后遭击毙。
赛义德·库阿希2011年从也门返回法国。他在也门接受“基地”组织训练并结识了“基
地”组织阿拉伯半岛分支头目安瓦尔·奥拉基。不过,一名司法部门消息人士说:“从
那时(2011年底)到2014年夏,没有发现他们关联极端恐怖活动的迹象,于是对他们的
监视结束,转而腾出人手监视其他(安全威胁)高风险人群。”
巴黎恐怖袭击发生后,警方调查发现,博姆迪安与谢里夫·库阿希的妻子伊萨娜·哈米
德关系密切,两人去年通话次数超过500次。
博姆迪安是否参与策划恐怖袭击尚未确定,但法国警方认为,她手中掌握有重要情报。
博姆迪安的男友库利巴利8日在巴黎南郊蒙鲁日打死一名女警察,次日在巴黎东部一家
杂货店内劫持多名人质并杀害4人,最终被警方击毙。而博姆迪安2日从西班牙马德里飞
往土耳其伊斯兰堡,8日经土耳其进入叙利亚。《每日邮报》说,从时间线上看,博姆
迪安似乎对巴黎发生的一切早已了然于胸。
》》》问题2
手雷、爆炸装置咋搞到的?
几名恐怖嫌疑人装备有多种武器,包括卡拉什尼科夫步枪、榴弹发射器、手雷、爆炸装
置和手枪等。
研究武器走私的专家指出,多年来,法国一直暗中存在武器交易黑市,这使得恐怖嫌疑
人可以像城市犯罪团伙一样,轻易获得各种武器。
法国一名反恐官员说:“看一下那些抢劫银行运钞车的人。他们早就可以搞到炸药、军
用塞姆汀塑胶炸药、重型武器和火箭发射器,他们还知道如何使用它们。库利巴利有一
把捷克制造的蝎式冲锋枪。这种机枪已经在黑市上出现了大约30年。由于体积小和威力
大,受到毒品走私者的追捧。至于卡拉什尼科夫步枪,就更容易搞到。”
法国地缘政治学会研究员、《在武器走私的心脏地带》一书的作者安东尼认为,对于这
类零星的武器走私,情报机构不太可能察觉。除非袭击者一次购买大量武器,才会引起
注意。
“但那样就太蠢了。他们(袭击者)更可能通过中间人分批购买武器,一点一点积累他
们的小型军火库。”他说。
看价格:
目前,根据质量和状况不同,一把卡拉什尼科夫步枪的黑市价格介于1000欧元至2000欧
元之间,而一把蝎式冲锋枪售价约1500欧元,一个带有弹药的榴弹发射器售价约2000欧
元。
本组稿件综合新华社、央视、《新民晚报》等
x******g
发帖数: 33885
2
就是这么回事

【在 b*****d 的大作中提到】
: 另一种声音:“我不是沙尔利”
: “今天,巴黎是世界之都!”1月11日,40余国政要及法国370万民众上街,以法国历史
: 上最大规模的团结大游行回应恐怖袭击。而来自全球的同情与支持早在惨案发生之后便
: 奔涌而至,于是,一场如火如荼的“我是沙尔利”活动被掀起。但与此同时,另外一场
: “我不是沙尔利”的活动也开始悄然扩散,尽管规模远不如前者,但凸显出人们的认知
: 差异和不同立场。
: 一种争论可以掩盖另一种争论。恐怖分子对《沙尔利周刊》的袭击重新挑起了一场争论
: ,是否应当为了证明言论自由,就去发表那些被极端分子用来作为杀戮借口的著名的漫
: 画?
: 袭击发生后,媒体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刊不刊发《沙尔利周刊》那些具有煽动性的漫画。

s**********d
发帖数: 36899
3
翻译比较有意思。
C*********l
发帖数: 10248
4
美国人还是比较理智的

画。

【在 b*****d 的大作中提到】
: 另一种声音:“我不是沙尔利”
: “今天,巴黎是世界之都!”1月11日,40余国政要及法国370万民众上街,以法国历史
: 上最大规模的团结大游行回应恐怖袭击。而来自全球的同情与支持早在惨案发生之后便
: 奔涌而至,于是,一场如火如荼的“我是沙尔利”活动被掀起。但与此同时,另外一场
: “我不是沙尔利”的活动也开始悄然扩散,尽管规模远不如前者,但凸显出人们的认知
: 差异和不同立场。
: 一种争论可以掩盖另一种争论。恐怖分子对《沙尔利周刊》的袭击重新挑起了一场争论
: ,是否应当为了证明言论自由,就去发表那些被极端分子用来作为杀戮借口的著名的漫
: 画?
: 袭击发生后,媒体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刊不刊发《沙尔利周刊》那些具有煽动性的漫画。

d*****t
发帖数: 7903
5
英美这一路的老油条是坚定地现实主义者,虚伪的道德满足党。

【在 C*********l 的大作中提到】
: 美国人还是比较理智的
:
: 画。

1 (共1页)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德媒:季莫申科通话中称要拿AK47将普京爆头阿福汗出了王二小
沙特王子车队在巴黎遭袭 25万欧元被抢敏感文件被盗抗日奇侠打鬼子,非常过瘾
穆斯林要横扫欧洲了,左B傻眼了外媒称1名中国人可能赴叙参加反政府军事行动
没有AK-47,历史会有什么区别?俄向国内商人出售卡拉什尼科夫公司49%股权
绝对支持屏蔽英文缩略语卡拉什尼科夫去世了
塔利班训练猴子使用枪炮袭击美军(组图)(ZZ) (转载)【“AK-47之父”病逝】
俄罗斯拟帮助古巴生产突击步枪弹药卡拉什尼科夫和AK-47的那些事
俄国防部否认叙利亚当局用俄制武器镇压反对派缅怀卡拉什尼科夫! zz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沙尔话题: 周刊话题: 博姆话题: 迪安话题: 巴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