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Military版 - 胸怀壮志的崇祯帝为什么没有挽救明朝?
相关主题
大明朝的气数朱祁镇是不是明朝最弱智的皇帝?
为什么明朝被魏忠贤这个宦官管理的好好的 到了崇祯环球时报:令计划式利益集团几乎没有办不成的事
崇祯的战略决策严重失误是亡国的重要原因环球:周永康令计划式利益集团不是个案
国内现在言论蛮开放的嘛, 什么都敢说毛似洪武,习如崇祯 (转载)
中国应该多多的普及真实的历史马勇:乾隆这样评价崇祯帝
习总=崇祯; 永康=魏忠贤上海党报:崇祯企图恢复独裁导致灭国
中华民族的大敌 《转一好文》zt: 北京城被破时崇祯究竟有多少银子
崇祯杀魏忠贤 = 习胖反腐北南宋就出了一个冤死的岳飞,崇祯朝至少两个半 (转载)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崇祯话题: 皇帝话题: 明朝话题: 迁都话题: 李自成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l****p
发帖数: 27354
1
http://history.people.com.cn/n/2014/0911/c372327-25640593.html
就晚明的形势而言,未必没有“事在人为”的余地。但崇祯皇帝念兹在兹的是要一个“
万全之策”,害怕风险,绝没有壮士断腕的决心,结果只能坐等亡国。
姚雪垠先生的《李自成》,因为把李自成写得像一个共产党员,颇受人诟病。但人们忘
记了现实生活中从来就有那么一些人,可以为了某种原则、观念或看法,牺牲个人利益
甚至生命。这样的人,在中国的底层社会,也从来都是有的。姚雪垠笔下的李自成,其
实就是中国底层社会中的这样一类人物。他们或许文化不高,但讲义气,急人所难,处
事公道,慈悲为怀,而且很有能量,在群众中颇有威信,于平凡中透着性格上的魅力。
笔者当年下乡时,也曾见识过这样的人物,甚至因为他们不是党员而颇感怅然。
《李自成》沉寂多年,如果就因为它的主人公太像一个共产党员,实在太让人遗憾了。
这本大部头的文学作品,不仅把明末农民战争写得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而且也充分展
现了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间的关外满族的强悍及其统治者的足智多谋,以及明末崇祯皇帝
空怀中兴壮志却无力回天的悲凉。
时过境迁,农民造反的故事已不再能引起人们的关注,但帝王将相和才子佳人的故事仍
具有吸引人的力量。于是乎姚雪垠先生的哲嗣姚海天,根据姚雪垠先生的遗愿,与王维
玲女士,从大部头的《李自成》中,辑出上、中、下三卷的《崇祯皇帝》,以飨读者。
这部《崇祯皇帝》,充分展示了明朝的这位亡国之君,苦苦支撑了十七年,却终于没有
能够在明末的内忧外患中力挽狂澜,最终不得不吊死在煤山上的那段历史。这的确是姚
雪垠先生创作《李自成》的一个很有历史意义的视角,可以比较全面地反映出明朝亡国
的原因。
姚雪垠先生对崇祯皇帝的亡国,是抱有深刻同情的。当年,郭沫若写《甲申三百年祭》
,认为崇祯皇帝“多疑而任察,好刚而尚气”,为政“刻薄寡恩”,“急剧失措”;“
对于军国大事的处理,枢要人物的升降,时常是朝四暮三,轻信妄断”;看上去尽管像
是想要有所作为的“明君”,会做些表面的仁义功夫,实际上却是“十分‘汲汲’的‘
要誉’专家”,对种种积弊并不真心设法去解决。这样片面的议论,姚雪垠先生当然不
会悉心赞同。
在姚先生眼里,明朝当时的情况,处处限制着崇祯皇帝的行动,正有种种使他不能施展
自己“中兴”抱负的约束。他要写出崇祯皇帝的“沽名、诿过、轻信、多疑、善变、专
断、暴躁、狠毒、残酷的一面”(序者田永清所言),但是也写出崇祯皇帝的这种种方面
与他所处环境的关系和不得已的苦衷。
首先,在无休止的党争之中,崇祯时代的臣子,大多不过是只知有朋党,而不知有朝廷
的利己者;整个官僚集团也已分裂成一个个利益集团;因私而害公是官场的常态。套用“
文革”中流传得很广的一句话,那时就是“爹亲娘亲不如派性亲”。正因为如此,当时
没有一件事是崇祯皇帝想做就能够做得成的。出于朋党的利益,凡是敌对一派反对的另
一派就一定拥护,凡是敌对一派拥护的另一派就一定反对,弄得崇祯皇帝里外不是人。
至于是与非,根本就不重要;但表面上,却又是极其重要的。
那时,一个主张提出来,先要看看政治上的正确与否。而怎样才能解决实际问题,很少
有人会真正关心。比如,崇祯皇帝想要集中力量平息陕西、河南方面的“匪患”,而试
图与关外的满族政权议和。这本来是件无可厚非的事情,但它在政治上却是不正确的。
因为,“东虏”与大明朝在政治上向来是不对等的;议和意味着明朝皇帝向蛮夷之人屈
尊。惟其如此,关于议和的事,崇祯皇帝只敢暗地里与少数阁臣和亲信太监在非常秘密
的状态下进行;秘密一旦泄漏,则必须由参预此事的大臣来承担“欺君之罪”,以保证
皇帝本人政治正确,以免受到臣下的非议。
崇祯皇帝本人对臣下谏阻“议和”也非常讨厌,认为把这样的措辞强加于自己,不仅歪
曲了自己的意思,也抬高了东虏,贬低了朝廷。所以,一旦有消息灵通的大臣上书反对
“议和”,崇祯皇帝就会十分恼怒。他认为与东虏不是议和,而是“抚议”,符合“柔
远能迩”的古义,也显示了朝廷对关外满族的政治优势。至于“抚议”些什么,崇祯皇
帝既不愿割地,也不愿赔款,幻想着能够不战而屈人之兵,一厢情愿得让人绝倒。结果
,偷偷摸摸的“抚议”,始终“抚”不出个结果,明朝因此不能倾全力“剿匪”,眼看
着各路起义军奄奄一息,又眼看它们死灰复燃。
另一方面,崇祯皇帝既然意在“抚议”,对坚持要与满族军队作战的官员也就非常反感
,觉得这些人不能理解自己的苦衷,并且疑心他们一定是在效忠朋党。于是乎这些主张
与满族作战的官员不免处处受到掣肘,要么是战死,要么就是因战败而被处死。这使得
那些本来就不准备为朝廷尽忠的将军,在面对强敌时变得更加贪生怕死。
崇祯皇帝面临的另外一个无奈,就是军费的入不敷出。明朝的军国用度浩繁,百姓承受
赋税的能力,在崇祯时期也已达到了极点。然而,无论剿匪,还是抵抗满族入侵,都需
要不断地增加军费。为此,崇祯皇帝不得不寄望于皇亲国戚能带头捐献银两,帮助国家
渡过难关。令他气愤的是,那些承平时享尽了皇家恩泽的朝廷亲贵,竟然都自私自利、
鼠目寸光到极点,他们宁可与自家的窖藏金银同生共死,也不愿为大明皇朝的生存贡献
财宝。无论皇帝再怎么称孤道寡,再怎么晓以大义,都于事无补。可见,家天下虽然有
家天下的好处,但当人们效忠皇帝的心没有了,心里便再也容不下这个国家和天下。
令人遗憾的是,姚雪垠先生在讲这个故事的时候,竟忽略了那时明朝内帑里还存放着几
千万两白银和大量黄金;而臣下也一再要求动用内帑储积,但崇祯皇帝就是不予理睬。
可见,崇祯皇帝同样是个要钱不要命、不要江山的主儿;而那些不肯捐献银两的皇亲国
戚,确实也有些讲不出口却说得通的道理。明朝皇帝对臣下请求动用内帑贮银,向来抱
有敌意。万历的时候,朝廷还曾下令,大臣不得向皇帝请求动用内帑储积。姚雪垠先生
只写明朝皇亲国戚的守财奴形象,而隐去了崇祯皇帝本人的守财奴形象,其实忽略了明
朝历史的一个更深刻的问题。即当“家国一体”走到了极端,皇帝本人其实也是有家而
无国无天下的。
大顺起义军死灰复燃而演为燎原之势,很快便攻陷了河南,然后向西夺取西安,之后便
将进攻的矛头直指北京。眼看着李自成就要兵临城下,崇祯皇帝却对天下人心失去了起
码的感应能力,只是幻想着军事上能有奇迹发生。他的这种幻想,总是以一厢情愿的“
如果”开始。而随着幻想一次次的破灭,崇祯皇帝还是看不出自己众叛亲离的绝境。以
至于唯一能使他死里逃生并重整旗鼓的迁都江南,崇祯皇帝就是走不出这一步。
说到迁都,又是明朝的一段痛史。明朝建都南京,朱元璋一直认为,历史上在南京建都
的王朝都很短命,几次动了迁都西安或开封的念头。但迁都西安后水陆运输要耗费大量
民力,开封又是“四战之地”,所以朱元璋最终还是决定留在南京,并在家乡安徽凤阳
兴建中都,作为调剂南北的枢纽。然而,明成祖夺取帝位后,就定下了以“燕邸”为北
京的基本国策。为此,明朝大建北京城,疏通南北运河,不知耗费了多少人力物力。
问题在于,蒙元虽然被逐回了大草原,可政治和军事上仍保有相当强的实力;朱棣迁都
北京,使首都“孤悬绝北”,等于将蒙古的军事威胁放大了数倍。迁都之后,无论是北
京城,还是北部和西北部边境,一切军国用度的成本都成倍地增长。所以,仁、宣之际
,曾一度计划回迁南京。
不巧的是,当时的南京正处于非常频繁的地震之中,从洪熙元年到宣德五年的六年之中
震了五六十次,迁都的计划当然只得放弃。英宗兵败土木堡,蒙古瓦剌部兵临北京城下
,于是迁都南京的舆论又起。惟瓦剌大兵压境,南迁走水路已无可能,走陆路则必为蒙
古铁骑所追击,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在于谦率领下固守北京,以待天下勤王。于谦在太
监金英的支持下,誓言再有建议南迁者杀无赦。从此,迁都就成为明朝议政的禁区。
“神京北峙,而财赋全仰于东南之漕”,“江南之民命竭于输挽,大府之金钱靡于河道
”。讲的是明朝迁都北京后,为通漕而耗尽国家的财政收入,以及财政上挹东南而注西
北的情况。
另一方面,那时无论是京师,还是边境的物资和徭役需求,也不免就地加强征发,以至
于明朝北部和西北部,“丁(壮劳力)丁著役,年年当差”,留下他们的妻儿在家种地缴
税。自古以来,明朝的北部和西北部的农业一直唯水利是赖。绵延不绝的黄土,从华北
高原一直覆盖到东边的大海,其土质有着天然的肥力和良好的吸水性,只要有适当灌溉
,即便一二年不施肥,也会有较好的收成。
但是,经过唐末、五代,乃至金、元接二连三的战争破坏,这一地区的水利普遍废弛。
由于自然地理和黄土土质的原因,这里的土地经过垦耕,如果没有水利排灌,必定是“
旱则赤地千里,潦则洪流万顷”,雨水适中的年份则少之又少。但是,壮劳力尽被征发
,兴修水利就只能是纸上谈兵。有明一代,这里的人们甚至已经忘掉了还有水利这么一
回事,农业生产年复一年地维持在一个很低的水平上,大片的土地荒着也没有人愿意耕
种。
说到底,京师不南迁,明朝北部和西北部的社会生产就难以恢复,而东南地区承受的重
赋也不能减轻,整个国家的经济和财政就不会有转圜的余地。可惜的是,迁都之议既已
成为政治上的禁区,明朝就只能守着北京,先后面对蒙古、满族的严重军事威胁,耗尽
天下的人力和物力,成天担心着的就是亡国。崇祯年间,山、陕和河南地区的连年大旱
,造成了大量饥民,使得李自成起义军获得了大量兵源,从而形成推翻明朝的巨大力量。
崇祯皇帝并不是没有想到迁都南京是一条出路。但历史形成的惯性,却让他觉得这并不
是一件理直气壮的事情。那些敢于公开建议皇帝迁都南京的大臣,在朝廷上遭到那些坚
持政治正确的官僚的抵制。这些反对迁都的人,似乎是被当年瓦剌兵临北京之际的于谦
、金英等人附了体,慷慨激昂、义正辞严地重复着那些国家根本重地不可移易的老调,
但他们真正惦记于心的,却是他们的田产和宅院不能随他们南迁;带着大量金银财宝和
其他浮财南迁不仅露富,沿途也难免遭到兵匪的打劫。
对于这些人各自心中的“小九九”,崇祯皇帝不会看不透,却也无可奈何。也有大臣折
衷地提出,让皇太子先去南京,一旦北京失守,明朝仍可保有半壁江山。但这样的“折
衷”,崇祯皇帝却无论如何接受不了。皇帝或者担心自己到时候会像唐玄宗那样,被太
子遥尊为“太上皇”;或者担心自己会像徽、钦二宗那样,免不了从此把大好江山让给
了同姓的其他子孙;或者担心皇太子日后竟成他人之傀儡。
这些历史的教训,启示了南迁可能遇到的种种风险,使崇祯皇帝干脆放弃了南迁的念头
。他仍旧沉湎于“如果”怎样,幻想奇迹的出现。这使他对固守北京,又有了些希望。
此时,崇祯皇帝已失去了理智,以至于皇后提醒他“我们在江南还有一个家”时,他竟
厌恶和警惕起后妃、外戚的“干政”。
总之,崇祯皇帝的心态,早已完全不正常了。因为对朋党的猜忌,他把一切逆耳忠言,
都看作是出于不可告人的私心;而因为害怕风险,明明已身处绝境,他也决不敢去冒哪
怕是些微的风险,而一定要求万全之策。他总是向二祖列宗祈祷,觉得自己没有做过对
不起祖宗的事,希望祖宗保佑自己不遭天谴。
平心而论,明朝亡国的原因,是早在万历年间都已齐备了的。万历以后明朝国祚的延续
,都是上天的眷顾,但崇祯皇帝却抓不住机会。按照黄仁宇先生的说法,明朝在万历十
五年之后,因为“世间已无张居正”,已是颓势毕露。
首先,首辅申时行为弥合文官集团之间因党争而造成分裂的努力失败了;由此,他企图
消除万历皇帝与文官集团之间的不信任的努力也一概归于无效;明朝在政治上从此陷入
了越来越白热化的党争和皇帝与文官集团的对立。其次,因为党争,像戚继光这样在张
居正执政时得到重用的人在政治上的失势,也意味着明朝重振武备的努力的失败。再其
次,海瑞这样的模范官僚,被视为迂腐的典型,仅仅摆在官场上做样子;李贽这样有新
思想的人又被视为异端,为道德所不容,最终无可奈何地在狱中自杀;朝廷上所有的争
论,也都以道德为名,成为朋党之间互相攻击倾轧的武器,成为一场“道德的灾变”。
那时候,张居正改革的惟一遗产,就是对全国田亩的清丈,大致做到了对天下田亩的“
履亩而税”;由此,明朝的赋役制度得到了有效的清理和整顿,赋税征收总体上比较平
均了,国家始能通过大范围的平均起税来解决财政危机。问题在于,赋税征收基础的扩
大,如果仅仅是方便增税,只能刺激国家对社会的压榨不断强化;而自以为府库充裕,
一切问题就都不是问题,只能是弊上加弊。
这样几十年得过且过地下来,从万历末年开始,无论是东北方面的满族入侵,还是西北
方面的饥民造反,对明朝的统治阶层而言,就是征了辽饷征剿饷,征了剿饷再征练饷。
这些累年加征的总和,最多时一年竟达一千六百七十万两白银。这都是正赋之外的额外
加征,对山西、陕西、河南地方连年大旱下的农民,除了逼他们起来造反,大概也没有
什么其他可能求活的路了。
明亡的教训有很多,对崇祯皇帝而言,历史上这样的教训也都是刻骨铭心的。但他怎样
接受历史的教训,也是受到历史局限的。就当时的形势而言,未必没有“事在人为”的
余地。但崇祯皇帝念兹在兹的是要一个“万全之策”,害怕风险,绝没有壮士断腕的决
心,结果只能坐等亡国。
姚雪垠先生是文学家,他所讲的故事虽说有许多的虚构,但他显然非常熟悉明末的史实
,所以他把这样的故事讲得非常生动,故事的性质也是真实的。该书序者田永清在读完
《崇祯皇帝》后,讲到李自成的兵败北京时,不禁想起毛泽东 “绝不做李自成”的话
头。但他说,他心中更由远而近地响起:“切勿学朱由检!”这两种声音,其实是异曲
同工的。历史是可供人反复嚼味的。从《李自成》中辑出三卷《崇祯皇帝》,可谓是苦
心孤诣。也许,还确实值得回头去读读《李自成》。
l*******1
发帖数: 16217
2
不会管瞎管,还不如做木匠活的,魏忠贤和孙承宗一个管征粮饷,个管发粮饷足够了,
两个都被废掉了
S*******l
发帖数: 4637
3
千万两内帑?你看见过?

【在 l****p 的大作中提到】
: http://history.people.com.cn/n/2014/0911/c372327-25640593.html
: 就晚明的形势而言,未必没有“事在人为”的余地。但崇祯皇帝念兹在兹的是要一个“
: 万全之策”,害怕风险,绝没有壮士断腕的决心,结果只能坐等亡国。
: 姚雪垠先生的《李自成》,因为把李自成写得像一个共产党员,颇受人诟病。但人们忘
: 记了现实生活中从来就有那么一些人,可以为了某种原则、观念或看法,牺牲个人利益
: 甚至生命。这样的人,在中国的底层社会,也从来都是有的。姚雪垠笔下的李自成,其
: 实就是中国底层社会中的这样一类人物。他们或许文化不高,但讲义气,急人所难,处
: 事公道,慈悲为怀,而且很有能量,在群众中颇有威信,于平凡中透着性格上的魅力。
: 笔者当年下乡时,也曾见识过这样的人物,甚至因为他们不是党员而颇感怅然。
: 《李自成》沉寂多年,如果就因为它的主人公太像一个共产党员,实在太让人遗憾了。

h*****e
发帖数: 4384
4
崇祯其实很有才能,不过明朝气数已尽,在有才也无力回天。
写崇祯无能的都是清朝人写的史书

【在 l*******1 的大作中提到】
: 不会管瞎管,还不如做木匠活的,魏忠贤和孙承宗一个管征粮饷,个管发粮饷足够了,
: 两个都被废掉了

l****p
发帖数: 27354
5
事后诸葛亮一把,我觉得思路应该是怎样让李自成和满族火拼,但二者地理不接壤,需
要崇祯主动迁都南京。这样的话,即使明朝最后灭亡,也会延缓不少。

【在 h*****e 的大作中提到】
: 崇祯其实很有才能,不过明朝气数已尽,在有才也无力回天。
: 写崇祯无能的都是清朝人写的史书

l****p
发帖数: 27354
6
我转载一个文章,我不懂历史。就是觉得这个就是习武帝的铭志文,决不做崇祯。

【在 S*******l 的大作中提到】
: 千万两内帑?你看见过?
l****p
发帖数: 27354
7
你说的这些都是细节,我觉得明朝需要迁都,这是大事。

【在 l*******1 的大作中提到】
: 不会管瞎管,还不如做木匠活的,魏忠贤和孙承宗一个管征粮饷,个管发粮饷足够了,
: 两个都被废掉了

k*******3
发帖数: 3113
8
崇祯有啥才?明末遗老也没人说他有才。

【在 h*****e 的大作中提到】
: 崇祯其实很有才能,不过明朝气数已尽,在有才也无力回天。
: 写崇祯无能的都是清朝人写的史书

t*******h
发帖数: 2882
9
同不解,崇祯的才能体现在哪些事上?

【在 k*******3 的大作中提到】
: 崇祯有啥才?明末遗老也没人说他有才。
P**C
发帖数: 4333
10
银本位真的是很失败,极大限制了商业的发展。崇祯真的是志大才疏,但是骨气还是有
的。
相关主题
习总=崇祯; 永康=魏忠贤朱祁镇是不是明朝最弱智的皇帝?
中华民族的大敌 《转一好文》环球时报:令计划式利益集团几乎没有办不成的事
崇祯杀魏忠贤 = 习胖反腐环球:周永康令计划式利益集团不是个案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
S*******l
发帖数: 4637
11
明亡就亡在财政上。有千万两内帑还会亡? 李自成进了北京还要拷问官员要银子?千
万两银子闯贼要运多久?
这可不是细节问题,是核心关键问题。

【在 l****p 的大作中提到】
: 我转载一个文章,我不懂历史。就是觉得这个就是习武帝的铭志文,决不做崇祯。
k**o
发帖数: 15334
12
崇祯做错了两件事:
1. 砍了魏忠贤,重用东林党
2. 重用袁崇焕
本来木匠哥哥重用魏忠贤,屁事没有。魏忠贤派税监,带兵在江浙征税,
结果还出了个什么东林五君子抗税的,都给砍了。木匠哥哥死前,拉着
崇祯的手说魏忠贤,忠贞可信,可托大事。
崇祯不信这个邪,一上台就把魏忠贤砍了。然后重用东林党,从此江浙
收不上几两税。
其次,重用了袁崇焕这个ppt大师,什么五年平辽吹破天。结果假传圣旨
把东江镇十几万军民的主心骨毛文龙给砍了,从此东江镇不对满清
形成牵制。毛文龙死后4个月,满清第一次远离老窝,绕道蒙古入关劫掠。
崇祯悔之莫及,一气之下,把袁崇焕也砍了。
m***a
发帖数: 2262
13
崇祯不是太差,连李自成讨伐他的檄文里都承认“君非甚暗”。
原文是“君非甚暗,孤立而炀灶恒多;臣尽行私,比党而公忠绝少”。
实际上是说大臣结党营私,几乎有点清君侧的意思。

【在 l****p 的大作中提到】
: http://history.people.com.cn/n/2014/0911/c372327-25640593.html
: 就晚明的形势而言,未必没有“事在人为”的余地。但崇祯皇帝念兹在兹的是要一个“
: 万全之策”,害怕风险,绝没有壮士断腕的决心,结果只能坐等亡国。
: 姚雪垠先生的《李自成》,因为把李自成写得像一个共产党员,颇受人诟病。但人们忘
: 记了现实生活中从来就有那么一些人,可以为了某种原则、观念或看法,牺牲个人利益
: 甚至生命。这样的人,在中国的底层社会,也从来都是有的。姚雪垠笔下的李自成,其
: 实就是中国底层社会中的这样一类人物。他们或许文化不高,但讲义气,急人所难,处
: 事公道,慈悲为怀,而且很有能量,在群众中颇有威信,于平凡中透着性格上的魅力。
: 笔者当年下乡时,也曾见识过这样的人物,甚至因为他们不是党员而颇感怅然。
: 《李自成》沉寂多年,如果就因为它的主人公太像一个共产党员,实在太让人遗憾了。

x****u
发帖数: 12955
14

看不清大势,不知道顺势而行,还有才能?他只能算是有小聪明,绝对算不上有大才。
明朝在他接手的时候绝不是气数已尽。实际上是他的一系列决策,用人失误逐渐的掐断
了明朝最后那口气。

【在 h*****e 的大作中提到】
: 崇祯其实很有才能,不过明朝气数已尽,在有才也无力回天。
: 写崇祯无能的都是清朝人写的史书

W******i
发帖数: 2001
15
关键是没搞改革开放 -- 小平
l****p
发帖数: 27354
16
自成文言文这么牛逼啊

【在 m***a 的大作中提到】
: 崇祯不是太差,连李自成讨伐他的檄文里都承认“君非甚暗”。
: 原文是“君非甚暗,孤立而炀灶恒多;臣尽行私,比党而公忠绝少”。
: 实际上是说大臣结党营私,几乎有点清君侧的意思。

d******3
发帖数: 1028
17
kao, 手下写的阿

【在 l****p 的大作中提到】
: 自成文言文这么牛逼啊
p*****c
发帖数: 20445
18
ft,你以为胡乔木等都是吃干饭的?

【在 l****p 的大作中提到】
: 自成文言文这么牛逼啊
h*****e
发帖数: 4384
19
砍了魏忠贤绝对应该的
重用袁崇焕是个错误

【在 k**o 的大作中提到】
: 崇祯做错了两件事:
: 1. 砍了魏忠贤,重用东林党
: 2. 重用袁崇焕
: 本来木匠哥哥重用魏忠贤,屁事没有。魏忠贤派税监,带兵在江浙征税,
: 结果还出了个什么东林五君子抗税的,都给砍了。木匠哥哥死前,拉着
: 崇祯的手说魏忠贤,忠贞可信,可托大事。
: 崇祯不信这个邪,一上台就把魏忠贤砍了。然后重用东林党,从此江浙
: 收不上几两税。
: 其次,重用了袁崇焕这个ppt大师,什么五年平辽吹破天。结果假传圣旨
: 把东江镇十几万军民的主心骨毛文龙给砍了,从此东江镇不对满清

t****x
发帖数: 9441
20
李岩牛金星都是举人吧

【在 p*****c 的大作中提到】
: ft,你以为胡乔木等都是吃干饭的?
相关主题
毛似洪武,习如崇祯 (转载)zt: 北京城被破时崇祯究竟有多少银子
马勇:乾隆这样评价崇祯帝北南宋就出了一个冤死的岳飞,崇祯朝至少两个半 (转载)
上海党报:崇祯企图恢复独裁导致灭国川普和明崇祯皇帝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
x****o
发帖数: 29677
21

开玩笑,太监权势再大也是依托皇权,砍了魏忠贤废了东西厂和锦衣卫,结果朝政还是
那个鸟样,并且没有了太监收税,内币都没有了
明朝是土地和人口矛盾,朝堂上是皇权和文官集团矛盾,皇权只有依托太监锦衣卫展现
出来,或者依靠文官集团叛变以及分化。崇祯一朝文官集团就剩下东林党,皇权也没有
了用武之地。没看崇祯最后又把太监派去监军了么

【在 h*****e 的大作中提到】
: 砍了魏忠贤绝对应该的
: 重用袁崇焕是个错误

t****x
发帖数: 9441
22
为啥应该?呵呵,公公没想造反。

【在 h*****e 的大作中提到】
: 砍了魏忠贤绝对应该的
: 重用袁崇焕是个错误

p*****n
发帖数: 3678
23
如果崇祯帝继续用魏忠贤,也许现在中国还在用明朝的年历了,很有可能啊。
明朝就是亡于崇祯。
c***c
发帖数: 21374
24
崇祯能力不够,但是位子在那里。所以说,做领导,没能耐但是不折腾的,比没能耐但
是爱折腾的好的多。
c***c
发帖数: 21374
25
崇祯有个啥才能。崇祯朝被砍的大小要员们,不少在挨刀之前破口大骂崇祯,这在历史
上都少有的。

【在 h*****e 的大作中提到】
: 崇祯其实很有才能,不过明朝气数已尽,在有才也无力回天。
: 写崇祯无能的都是清朝人写的史书

m********e
发帖数: 1052
26
崇祯没有识人之能,比如砍了魏忠贤,重用袁崇焕
难得看对了人,对有才的人也从来不爱惜,比如用死曹文诏,逼死卢象升,催死孙传庭
n*****8
发帖数: 19630
27
你们读史都是头痛医头,脚疼医脚,人云亦云。
其实
大宋亡于王安石变法,
大明亡于张居正革新,
民国亡于蒋经国新币,
土工亡于习包子反腐。
都是统治集团内部内斗互掐的好听名词。
结果造成内部分裂,人民离心离德。不倒才怪。
罗马帝国也是倒于内部权斗。
:)
k**o
发帖数: 15334
28
魏忠贤倒也不是不能砍,毕竟不是自己嫡系。但是砍完了,你丫倒是再扶植
一个王忠贤,李忠贤上去啊。崇祯一朝,东林党独大,是朝廷税收急剧败坏
的根源。

【在 h*****e 的大作中提到】
: 砍了魏忠贤绝对应该的
: 重用袁崇焕是个错误

k**o
发帖数: 15334
29
那些都是间接原因,比如宋徽宗上台,是向太后和新党赌气的结果。新党
坚持“端王(徽宗)轻佻,不可君天下”。向太后支持旧党,跟新党赌气,
偏让端王上台。
但这变法没有直接联系。没有变法,宋徽宗也有一定的可能上台,照样亡国。

【在 n*****8 的大作中提到】
: 你们读史都是头痛医头,脚疼医脚,人云亦云。
: 其实
: 大宋亡于王安石变法,
: 大明亡于张居正革新,
: 民国亡于蒋经国新币,
: 土工亡于习包子反腐。
: 都是统治集团内部内斗互掐的好听名词。
: 结果造成内部分裂,人民离心离德。不倒才怪。
: 罗马帝国也是倒于内部权斗。
: :)

X*******G
发帖数: 14887
30
“夫岂人之性哉,气数不存焉。”
相关主题
崇祯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呢?明朝到底是怎么灭亡的呢?为什么明朝被魏忠贤这个宦官管理的好好的 到了崇祯
九千岁与东林党,谁在祸国?崇祯的战略决策严重失误是亡国的重要原因
大明朝的气数国内现在言论蛮开放的嘛, 什么都敢说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
X*******G
发帖数: 14887
31
倡义提营首总将军,为奉命征讨事。
自古帝王兴废,兆于民心。
嗟尔明朝,大数已终。严刑重敛,民不堪命。
诞我圣主,体仁好生,义旗一举,海宇归心。
渡河南而削平豫、楚,入关西而席卷三秦。
安官抚民,设将防边,大业已定。
只有晋、燕,久困汤火,不忍坐视。
特遣本首于本月二十日自长安领大兵五十万,分路进征为前锋。
我主亲提兵百万于后,所过丝毫无犯。
为先牌谕文武官等,刻时度势,献城纳印,早图爵禄。
如执迷相拒,许尔绅民缚献,不惟倍赏,且保各处生灵。
如官兵共抗,兵至城破,玉石不分,悔之何及!
a******9
发帖数: 20431
32
大明主要亡于接近两亿的巨大规模和人口小冰季气候巨变导致的常年灾荒 连着几十年
到处是超大规模饥荒 这形势换什么皇帝都要垮
跟什么人当皇帝 跟有没有女真反叛 太监作乱 东林党误国 张居正埋祸 基本没多大关系

【在 n*****8 的大作中提到】
: 你们读史都是头痛医头,脚疼医脚,人云亦云。
: 其实
: 大宋亡于王安石变法,
: 大明亡于张居正革新,
: 民国亡于蒋经国新币,
: 土工亡于习包子反腐。
: 都是统治集团内部内斗互掐的好听名词。
: 结果造成内部分裂,人民离心离德。不倒才怪。
: 罗马帝国也是倒于内部权斗。
: :)

h******i
发帖数: 21077
33
你又暗讽今上。

【在 c***c 的大作中提到】
: 崇祯能力不够,但是位子在那里。所以说,做领导,没能耐但是不折腾的,比没能耐但
: 是爱折腾的好的多。

1 (共1页)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北南宋就出了一个冤死的岳飞,崇祯朝至少两个半 (转载)中国应该多多的普及真实的历史
川普和明崇祯皇帝习总=崇祯; 永康=魏忠贤
崇祯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呢?明朝到底是怎么灭亡的呢?中华民族的大敌 《转一好文》
九千岁与东林党,谁在祸国?崇祯杀魏忠贤 = 习胖反腐
大明朝的气数朱祁镇是不是明朝最弱智的皇帝?
为什么明朝被魏忠贤这个宦官管理的好好的 到了崇祯环球时报:令计划式利益集团几乎没有办不成的事
崇祯的战略决策严重失误是亡国的重要原因环球:周永康令计划式利益集团不是个案
国内现在言论蛮开放的嘛, 什么都敢说毛似洪武,习如崇祯 (转载)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崇祯话题: 皇帝话题: 明朝话题: 迁都话题: 李自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