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Military版 - 西媒六四变调了,从屠杀到清场
相关主题
坚决拥护政府对六四事件的处理魏京生:海外民运人士也是人,也都有缺点
阮铭曾猥亵六四学生领袖柴玲强奸未遂?谁知道详细内情?许侠客: “六四”议题不应该继续为某些腐败民运人士背书
这个袁红冰的奇文:对海外民运的冷峻审视 靠谱不?许侠客: “六四”议题不应该继续为某些腐败民运人士背书
海外民运声名狼藉海外民运人士赴港遭遣
"六四"22年海外民运声名狼藉 难掩落魄与失败民运又凸显其高大上的风采了
"六四"22年海外民运声名狼藉 难掩落魄与失败“李小璐不雅视频”:内藏六四广告遭疯传
这些年民运为何走向衰败 (转载)老将、小将都骂汉奸,给这俩定个位,省得大家有分歧。
六四来了,说说六四的最大的谎言马云难道是个小将?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六四话题: 香港话题: 北京话题: 民运人士话题: 在内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b*****d
发帖数: 61690
1
多维新闻
自从1989年春夏之交的示威演化成某种莫可名状的结局,八平方、八乘八、五月三十五
日、四月六十五日等奇怪的代号就逐渐出现在中文网络上。这就让中国各界人士面对这
场事件时产生了一种微妙的连带。当北京于1989年将这一事件从“暴乱”降格至“风波
”后,26年后的今天,很多西方主流媒体也彻底改口,基本放弃“屠杀”(massacre)
转而选用“清场”(crackdown)一词。在香港,他们甚至要割席分坐,以示差异。
二十六年间,六四在中国各界人士间已经形成了一种微妙的连带关系
对于很多刚刚学会“翻墙”的中国人士来说,可能翻墙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被有意或无意
的引导到了有关“六四”真相的页面上,因为这一切时至今日仍是一种“不得碰触”的
禁忌。就在6月4日早些时候,一些长驻于北京的媒体记者们就在参加了清晨的升旗仪式
后遭遇了最初的封锁线。在场的公安人员表示,因为“当日有特别措施”,以致“所有
记者都不能进入天安门广场”。
包括路透社、BBC以及大批香港媒体在内的很多记者被阻挡在大批观看升旗的民众之外
。路透社记者还见缝插针的发现有个手捧塑料花去广场的中年妇女大喊大叫着被三个警
官横拽抬走,这条线索也同样写进了《纽约时报》的报道里。鉴于北京当天还下了点雨
,这就大有了些凄风苦雨的意味在内。
《时代》周刊和《经济学人》杂志毫无悬念的在这一天推出了纪念专辑:作为西方眼中
最为突出的“六四”图腾,“坦克人”王某立在五对负重轮的照片毫无悬念的成为了多
家主流媒体采用的报道封面。但在这张老生常谈的照片下,欧美的记者们居然挖掘出了
些新的细节:譬如在6月3日前后,北京专门控制了一批民权人士的活动,不仅把“天安
门母亲”们集体接去固定地点扫墓,还特意把在北京的多名异见人士“礼送”出京,更
不用提每年一度的网络大审查。当BBC记者惊讶地发现连影射89、64等字眼的社交网络
平台“红包”也发不出去时,这其中的禁忌就不免显得耐人寻味起来。
倘若单看世界其它角落对于此节的态度,不免可以看出一种塞责的疲惫感来。譬如CNN
在一个“25张照片讲述6•4”的专题中就竭力想淡化此次示威后半程双方的大打
出手和血腥行为。除去极少数态度鲜明的媒体(如德新、福斯等),路透、彭博、CNN
、卫报、BBC、法新社在内的很多媒体已弃用“屠杀”,只用“清场”一词来评述当时
发生的事情。这比起以往就大不一样了。
虽然包括陈光诚、王丹在内的部分异见人士已经站了出来,为此次纪念致辞。但从陈光
诚在《华盛顿邮报》的发言来看,他竟然将此前庆安枪案中因施暴被击毙的徐纯合和89
前后包括刘晓波在内的一批民运人士相提并论,这就难免让人感到一种错愕。至于王丹
,这位在民运界正在变得声名狼藉的前“六四”明星竟称要与港、台联合,抵抗北京“
扩张”,这恐怕也算是默认了当年在美国声势浩大的民运、学运团体当下的前景并不妙。
更糟的是,就在自1989年后一直作为各路民运人士集合中心的香港,往年一起秉烛夜游
维园的示威者们也发生了无可避免的分裂。《纽约时报》已经指出,香港当下的民运阵
营分化,以致各自为阵,“将各自举行六四纪念活动”。在2014年发生的“爱与和平占
领中环”(“占中”)事件发生后,在香港身份认同、与中国内地的关系,以及民主人
士应该将力量集中在什么方面等问题上,以香港为活动基地的各派民运组织在司徒华等
耆宿逝世或淡出政治圈后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分歧。很多香港活动家开始觉得“建设民
主中国”这样的口号离他们距离太远,伴随着香港最大的学生组织认定“想要建设一个
民主香港”,并开始放弃“建设民主中国”这个“不应该是我们香港人的责任”,部分
参与过“占中”的“本土主义的支持者”也反对所谓的“植根于香港民主运动中的中国
民族主义思想”,以香港为中心转而辐射大陆的这一风潮正在变得式微。
事实上,正如当初的“六四”以大陆为中心那样,26年后的今天,在外界几乎词穷之际
,唯有中国国内人士还对此略有些兴趣。但这种兴趣恐怕也并非植根于政治诉求,而是
基于一种长期封锁下的好奇。譬如党报子报《环球时报》刊发社评《境外势力试图煽动
八零后九零后》,此举就让不少仅对89年春夏之交有模糊记忆的人前去查询相关细节,
俗话说,好奇心害死猫,越是禁忌的事物,越能激发年轻人的好奇心。而这恐怕就是六
四在华文世界的活力之所在。
多维新闻曾经指出过,在执政者看来,六四问题向来不是执政者和民运人士之间的一场
你死我活的寻仇,而是双方如何打开心结。北京的任务,或许正是在瞬息万变的大环境
下做始终不变的“人心”的工作。在这一点上,当下的北京固然有封锁监利的一刀切,
但也有李克强接触封锁,放外国记者随意拍摄的胆量。对于主张正道直行的习近平政府
来说,随着赵紫阳的入土为安,胡耀邦的脱敏,部分民运人士获准回国探亲,新媒体时
代的中共也许会在这块历史伤疤上做出些意外的成果来。
w*********r
发帖数: 42116
2
"但从陈光诚在《华盛顿邮报》的发言来看,他竟然将此前庆安枪案中因施暴被击毙的
徐纯合和89前后包括刘晓波在内的一批民运人士相提并论,这就难免让人感到一种错愕
。"
这就是中国民主化的现状,也是老将的现状。

【在 b*****d 的大作中提到】
: 多维新闻
: 自从1989年春夏之交的示威演化成某种莫可名状的结局,八平方、八乘八、五月三十五
: 日、四月六十五日等奇怪的代号就逐渐出现在中文网络上。这就让中国各界人士面对这
: 场事件时产生了一种微妙的连带。当北京于1989年将这一事件从“暴乱”降格至“风波
: ”后,26年后的今天,很多西方主流媒体也彻底改口,基本放弃“屠杀”(massacre)
: 转而选用“清场”(crackdown)一词。在香港,他们甚至要割席分坐,以示差异。
: 二十六年间,六四在中国各界人士间已经形成了一种微妙的连带关系
: 对于很多刚刚学会“翻墙”的中国人士来说,可能翻墙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被有意或无意
: 的引导到了有关“六四”真相的页面上,因为这一切时至今日仍是一种“不得碰触”的
: 禁忌。就在6月4日早些时候,一些长驻于北京的媒体记者们就在参加了清晨的升旗仪式

1 (共1页)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马云难道是个小将?"六四"22年海外民运声名狼藉 难掩落魄与失败
国会批评总射湿了"六四"22年海外民运声名狼藉 难掩落魄与失败
老将被警方带至与中领馆相隔12大道的河滨示威专区,并用铁拒马围住,不得越界ZT这些年民运为何走向衰败 (转载)
还有料呢,zz美巨额资助王丹搞垮中国计划曝光六四来了,说说六四的最大的谎言
坚决拥护政府对六四事件的处理魏京生:海外民运人士也是人,也都有缺点
阮铭曾猥亵六四学生领袖柴玲强奸未遂?谁知道详细内情?许侠客: “六四”议题不应该继续为某些腐败民运人士背书
这个袁红冰的奇文:对海外民运的冷峻审视 靠谱不?许侠客: “六四”议题不应该继续为某些腐败民运人士背书
海外民运声名狼藉海外民运人士赴港遭遣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六四话题: 香港话题: 北京话题: 民运人士话题: 在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