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Military版 - ZT:氢弹所谓“于敏构型”谣传之浅析
相关主题
忧心核战争的,可以歇歇了
世界上为什么只有这个国家还保留了氢弹
转 中国于敏氢弹球型结构容易哑弹的致命点
中国于敏构型氢弹为什么试爆失败N多次
网上有人说,氢弹只有五个常任理事国有
转 中国于敏氢弹球型结构容易哑弹的致命点
大家感觉哪件事让你感觉到生在中国特别的自豪
英国氢弹发展历史
为什么五毛开始大量造谣北朝鲜核弹是俄罗斯给的
下面通过英国热核武器开发的官方史《Britain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氢弹话题: 构型话题: x射线话题: 次级话题: 压缩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p****s
发帖数: 3184
1
从两个比较合理的论点,可以推断所谓的“于敏构型”就是“第二级为特殊球形的T-U
构型”:
1 中国历史上泄露出来的核试验失败中,至少有2次是“甲球未能引燃乙球”
2 如果中国人的氢弹次级真的只能做成球形,那装药量显然会受直径限制,这和圆柱形
可长可短变大小是不一样的。这可以解释为什么中国氢弹吨位低
这否定了某些人猜测的“千层饼球”构型(即裂变第一级在球心的球体)。本文后半部分
又否定了某些人猜测的X射线聚焦透镜的说法,那就还剩一种常见说法还未排除:即于
敏构型/中国版T-U构型的中子反射外壳是椭圆球,第一级裂变弹在椭球的一个焦点,第
二级聚变增强球在另一个焦点。反射外壳外面加些建材以便存放运输,椭球状外壳就变
成了外界盛传的圆柱状总体外壳。
--------------------------------原文-----------------------------------
一、
注:本文根据公开信息分析而成,为了省事,省略链接和文章来源,直接贴结论,想查
出处的自己去搜。
-----------------------------------------
氢弹的设计图是高度保密的。除了美俄英法中,其他国家都没有真正的氢弹。
网上搜氢弹构型可以看到原理图,但是具体结构图是搜不到的。外人只能粗略了解氢弹
的核聚变爆炸是由原子弹点燃的,详细细节是没有的。
目前从已经公开的信息里面,能直接得到(或者间接得到)下面几个结论。
(其中间接结论只写推理链比较短比较可靠的结论,一些比较深度的间接结论尽管看起
来很科学但是为了稳妥保险这里依然选择抛弃)
数学上,球比圆柱体计算简单。因为球是前后左右完全对称的。圆柱体,正面看是个圆
形,侧面看是个长方形
1全世界的氢弹都是两级点火。
2全世界的氢弹,主级和次级都不是紧挨着的,必须完全分开,而且拉的距离还很长(
中间很可能还有屏蔽物 )
那些以为把原子弹和聚变燃料紧挨在一起就能顺带引燃的想法是完全错误的。
3全世界的氢弹,在引爆次级前,都会先约束压缩次级(具体怎么约束这个没把握)
================================
以上可以得出结论,于敏构型和TU构型是大同小异的,下面说不同点
=================================
中国人在通讯中把主级称为甲球,把次级称为乙球。中国历史上泄露出来的核试验失败
中,至少有2次是“甲球未能引燃乙球”
但是公开渠道可以知道,美国氢弹的主级也是球形,但是次级是圆柱形的,换句话说是
甲球和乙柱。而且这个圆柱形结构和材料还相当复杂。中间有轴,外面有管壳。
另外中国人把甲球引爆乙球的机制,称为“能量传递管道”。 (不清楚是指的抽象的
管道。还是真的存在一个管道连接甲球和乙球, 亦或是跟前面说的那个轴是差不多功
能的东西)
中国人的氢弹早年吨位一直很低,当量只有几百万吨。想做大做不上去。具体原因怎么
回事不好说。我这里只能间接推测,如果中国人的氢弹次级真的只能做成球形,那装药
量显然会受直径限制,这和圆柱形可长可短变大小是不一样的。这可以解释为什么中国
氢弹吨位低
中国70年代实验大当量(上千万吨级的氢弹),次级瞎火,未能点燃聚变反应, 周恩
来还为此训斥过一些人科研态度不对。 当时认为,臭蛋的原因是“只有一条管道传递
能量,不足以引燃次级”(不清楚这里说的只有一种管道,到底意思是传递能量的机制
只有一种,还是传递能量的通道只有一种)
氢弹的具体引爆机制,科技人员可以从放射性尘埃采样中,根据各种放射性元素的参数
,间接猜测出来。
这就是为什么一旦有核试验,飞机就会去采集高空大气样本,因为这个样本可以推断敌
国的核弹情报
从60年代起,美苏英三国禁止大气层核试验,仅仅允许地下核试验,可以认为是三个国
家在氢弹机密上的默契(不仅仅是为了环保),三国不想让其他国家获得放射性尘埃的
数据。
美国曾经分析过中国的氢弹尘埃,但是逆推的数据和美国自己不一样,美国人认为要么
是样本被污染或者自己算错了,要么是中国的引爆结构,弹体材料和美国不一样。
==============================
如果你觉得前文用词隐晦保守拗口难懂可以直接看最后
总结:
中美氢弹,宏观原理一定是一样的,都是二级点火。
中美氢弹,内部具体结构不一定相同,或许大同小异
二、
所谓“氢弹只有两种构型,一是美国T-U构型,另一种是于敏构型”完全错误,根本找
不到史实依据。美苏英中法这五个国家,均自主研究发现了两级热核武器的辐射内爆原
理(也就是所谓的泰勒-乌拉姆原理,T-U原理)。
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现在有足够的资料证明,美苏英中法这五个国家,都是独立自主研
发成功了“真正的”(T-U构型的)热核武器。而且,没有任何资料证明有所谓“于敏
构型”存在,没有任何资料证明“于敏构型”是同T-U不同的。
T-U构型的要点是:1,氢弹由分开的两个部分构成(初级与次级),它们在物理意义上
是分开的。而且有屏蔽机制在中间,防止次级/热核燃料的过快加热;2,热核材料要先
冷压缩,再热点火,对热核燃料进行高度压缩,是极其关键的;3,初级(原子弹)爆
炸产生的能量通过X射线辐射传导至次级向内压缩(即“辐射内爆”),实际的压缩并
不是直接通过X射线,而是X射线照射产生的材料烧蚀喷射,通过巨大的反作用力来压缩
,像火箭发动机一样。
下面我们来摆摆证据:
关于“于敏构型”就是T-U构型的证据是:
1,通过分析核试验后的放射尘埃,得出结论是两者相同。
"1966年12月的核试验,代表了重大的技术进步,因为它证明中国人已经发现百万吨当
量核武器必须的两级设计概念......而在(1967年)6月17日罗布泊的核试验,确证了
中国人已经开发了一种两级热核装置。"
这份报告是在1967年6月30日完成的,也就是说美国相当快就通过分析热核材料得出了
这结论。
为了便于比较,我们来看看美国与英国对苏联1953年8月12日Joe-4核试验的分析:
“分析显示,苏联人可以通过加强型原子弹(boosting)原理,制造高当量-高效率的
核反应”
确实,这一次核试验使用的是加强型原子弹设计的РДС-6с(RDS-6S)武器,并不是
两级热核武器。
然后再是1955年11月的Joe-19热核试验,这次的RDS-37装置就是一枚两级辐射内爆热核
武器。
“1955年最后一次核试验,是苏联目前为止所进行的最大当量的核试验,它是一枚两级
热核武器/试验装置,当量达到一百六十万吨左右,使用了铀235和铀233......”
即使是英国人,也分析发现了:残余铀233量大于铀235快中子反应可能产生的量,英方
的推论是苏联设计人员在“初级”中加入了铀233,来区分“初级”和“次级”两级铀
部件的不同表现。
即使不是外国官方分析,民间的研究人员也能得出同样的结论:
“1976年11月17日 中国进行了与洲际导弹配合用的有突防中子能力的弹头核装置全当
量试验。”国外报道其当量有四百万吨。八天后,瑞典的采样飞机开始搜集到辐射尘埃
,九天后在14000米高空收集到极强的样本。美国环境测量实验室(EML,Airstream计
划)的飞机也在1977年四月美国西海岸上空开始收集到同一次核试验的尘埃。结合这些
分析数据和计算,瑞典放化分析专家De Geer经过研究放射性样本,发现了中国这次试
验的核装置也是两级热核武器(“初级与次级分离”,“热核材料高度压缩”),也就
是说,也是T-U构型。
见:《氢弹的放射性指纹(The Radioactive Signature of the Hydrogen Bomb)》
ww防w.princeton.edu/sgs/publicati和ons/sgs/pdf/2_4De蟹Geer.pdf
此文作者De Geer,提到了泰勒-乌拉姆T-U构形,放射性尘埃分析,并举中国1976年11
月17日热核试验为例。
还有《氢弹:当年到底谁泄密?(The H-bomb: who Really Gave Away the Secret?)》
来源:《原子科学家公报》1990年第一期
2,中国官方对其氢弹构型的表述,也是完全符合“T-U构型”要点的,而且没有任何新
增或违背的地方。
比如说,被反复引用的《往事不尽如风————绝密的中国1100目标亲历》
高度压缩热核材料的必要:“......于敏分析了决定氚一中子循环次数的几个物理量,
看出设计氢弹的途径不外乎两条:一是高温度道路,一是高密度道路。高温度道路已经
探索过,知道其中的困难所在。从分析加强型原子弹模型看出,这种模型中氚一中子之
所以达不到多次循环,是因为热核材料没有被极高地压缩,没有达到极高的密度。大幅
度提高热核材料的密度是一个关键!......”
关于X射线传递能量:“......他首先分析了原子弹爆炸所释放的各种能量形式,比较
了它们的特性与在总能量中所占的比例,明确了一种比较容易控制、驾驭的能量形式。
然后,他想出了一个减少这种能量损失、提高其利用率的精巧的结构......”
关于分两级/级间inter-stage屏蔽的设计:“......通过改变计算模型的外边界条件的
办法,来模拟原子弹能量通过某种机制瞬间作用在由相当数量的聚变材料氘化锂-6及其
他材料构形的氢弹主体上......”
而国内对T-U构型的权威描述,也是相符的:
可去中物院自己的网站看看
caep.ac.cn/hwkp/hwzs/10142.shtml
caep.ac.cn/hwkp/hwzs/10141.shtml
“当时的计算模型是裂变、聚变材料在一起。他发现这种构形的核材料会在大规模热核
燃烧发生之前飞散;原子爆炸产生的X射线在周围材料中沉积能量时有很大的反冲作用
。乌拉姆找了泰勒讨论,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设想;泰勒也加入了自己的思想,并使这
些思想形成了方案。”
摘自《揭开核武器神秘面纱》
经福谦 陈俊祥 华欣生著
清华大学出版社 暨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2年7月
3,所谓“ 听说T-U构型是反射X射线/反射镜,于敏构型是聚焦X射线/X射线透镜,相当
于平面镜和凸透镜的区别”这种说法是没有物理根据的,而且已经被公开材料否认。
首先我们看看著名的KKTT大神是如何解释,他在《关于Teller-Ulam原理》一贴中说:
bbs.9ifly.cn/thread-14439-1-1.html
“在Teller-Ulam原理中,初级产生的X射线迅速充满辐射通道,形成近似的温度均匀的
黑体辐射空腔,辐射通道中的低原子序数材料被X射线热化为高温等离子体,这些高温
等离子体又可以产生能量稍低的X射线,并对次级包壳进行烧蚀推进,压缩内部的聚变
材料。对次级包壳的压缩之所以是均匀的,主要原因是辐射通道中的高温等离子体是X
射线通过辐射驱动热化产生的,因此温度非常均匀,而次级包壳的表面烧蚀压力主要取
决于温度。
使用初级的X射线热化低原子序数材料->高温等离子体->烧蚀压缩次级,而不是直接采
用初级的X射线去烧蚀压缩次级,主要基于两条考虑:1,X射线直接压缩不能保证空间
上同时均匀;2,初级X射线产生是脉冲式的,而次级的近乎绝热的压缩过程需要相对更
长的时间。而用高温等离子体作为缓冲中介就可以满足以上要求。
总之,Teller-Ulam机制中并不存在、也不需要什么X射线聚焦或者透镜,所谓“X射线
聚焦或者透镜”的说法可能是误以为初级产生的X射线直接去照射次级包壳,明显是看
着卡通图脑补出来的。”
没错,所谓“X射线聚焦或者透镜”是错误的理解,这美国民间人士在70年代某的一桩
官司中就发现了。再去去中物院的网站
氢弹的秘密及未来核武器:一场氢弹秘密的诉讼:caep.ac.cn/hwkp/hwzs/10139.shtml
1979年美国法院根据政府的要求,先后发布了两道禁令:一是禁止《进步》杂志四月份
出版莫兰德的文章,题目是“氢弹的秘密:我们如何得到它,为什么我们要讲”;另一
是禁止《加里福尼亚日报》刊登丘克汉森写给共和党参议员查理珀西的一封信。因为政
府认为他们两人在文章里和信里泄露了氢弹的秘密,违反了原子能法律。但是作者本人
、报界和杂志社则强调他们的报导是从公开资料里找出来的,不能算是秘密......美国
司法部决定撤消对禁止报导的两项起诉。于是《进步》杂志和新闻界取得了诉讼胜利。
一场关于氢弹秘密的争论至此告终。莫兰德的文章和汉森的信都先后发表了。”
既然是打官司,当时美国就不得不讨论“什么概念是猜对的,什么概念是要删除的”,
也就是反而会透露大量信息。
美国官方/检方竟然把“辐射压缩/辐射压”给删除了——————这就是证明了不是直
接拿X光来压缩,而是烧蚀推进的反冲力。
美国官方/检方竟然把“辐射压力”与“反射/反射镜”都删除了,合并成“辐射耦合/
辐射输送”——————这就是说没有所谓“反射镜”
美国官方/检方新增了“分级/两级”的概念
美国官方/检方保留了“对热核材料压缩”的概念
更不用说,我国的严肃中文材料中,可靠的来源,根本没有见到任何提及“X射线透镜/
聚焦镜”的;其实连“于敏构型”这个概念本身都根本没有在我国的可靠中文材料中出
现过。
p****s
发帖数: 3184
2
回答周恩来的理由“只有一条管道传递能量,不足以引燃次级”
也可理解为椭圆球只有两个焦点,X光从一个焦点(裂变弹)发出,被反射外壳反射到另
一个焦点(聚变球)上,几何学上就这一条管道(路径)传递能量(X光)的可能,无法设计
出其它并行路径。
因此聚变球如果太大了,无法收到更多的X光,不足以引燃,所以当量上不去。
总之,于敏构型确实是一种特殊的T-U构型(反射外壳为椭球的T-U构型),巧妙地利用了
椭球的两个焦点的几何特性、最大效率地利用了裂变弹的能量,使氢弹能够做小,但是
当量有上限。
b******l
发帖数: 860
3
索男(假设理论和材料都不是问题)能在车库里造出来原子弹吗?
k*******t
发帖数: 2113
4
吃饱了撑的,才研究这个
有空多挣钱,多陪家人。
研究这些东西对个人没有任何好处
假如你真的知道了结构,恐怕就活到头了
p****s
发帖数: 3184
5
这个据说不是问题,造裂变弹的瓶颈在铀和钚这些核裂变原料上,除去这些核裂变原料
的其他东西在amazon ebay上都买得到

【在 b******l 的大作中提到】
: 索男(假设理论和材料都不是问题)能在车库里造出来原子弹吗?
w********r
发帖数: 8704
6
吃多了就出去跑跑,运动补脑

U

【在 p****s 的大作中提到】
: 从两个比较合理的论点,可以推断所谓的“于敏构型”就是“第二级为特殊球形的T-U
: 构型”:
: 1 中国历史上泄露出来的核试验失败中,至少有2次是“甲球未能引燃乙球”
: 2 如果中国人的氢弹次级真的只能做成球形,那装药量显然会受直径限制,这和圆柱形
: 可长可短变大小是不一样的。这可以解释为什么中国氢弹吨位低
: 这否定了某些人猜测的“千层饼球”构型(即裂变第一级在球心的球体)。本文后半部分
: 又否定了某些人猜测的X射线聚焦透镜的说法,那就还剩一种常见说法还未排除:即于
: 敏构型/中国版T-U构型的中子反射外壳是椭圆球,第一级裂变弹在椭球的一个焦点,第
: 二级聚变增强球在另一个焦点。反射外壳外面加些建材以便存放运输,椭球状外壳就变
: 成了外界盛传的圆柱状总体外壳。

s***d
发帖数: 15421
7
看见中子点燃核聚变燃料就可以不用看看

能,
★ 发自iPhone App: ChineseWeb 7.8

【在 p****s 的大作中提到】
: 回答周恩来的理由“只有一条管道传递能量,不足以引燃次级”
: 也可理解为椭圆球只有两个焦点,X光从一个焦点(裂变弹)发出,被反射外壳反射到另
: 一个焦点(聚变球)上,几何学上就这一条管道(路径)传递能量(X光)的可能,无法设计
: 出其它并行路径。
: 因此聚变球如果太大了,无法收到更多的X光,不足以引燃,所以当量上不去。
: 总之,于敏构型确实是一种特殊的T-U构型(反射外壳为椭球的T-U构型),巧妙地利用了
: 椭球的两个焦点的几何特性、最大效率地利用了裂变弹的能量,使氢弹能够做小,但是
: 当量有上限。

1 (共1页)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下面通过英国热核武器开发的官方史《Britain
于敏死之前都计划好怎么搞最新型的热核武器了
小白问题:为什么这次核电辐射媒体炒作的这么凶?
全世界只有中国有唯一的30颗氢弹:两颗就能灭掉日本
三胖不光把氢弹搞成功了,还小型化了,这太可怕了!
朝鲜氢弹技术就是俄罗斯人给的
自从核武器来到了这个世界上
中国人是如何自己突破氢弹原理的
方励之当年拒绝了参加氢弹的研究...
三哥还差氢弹构型,和潜射导弹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氢弹话题: 构型话题: x射线话题: 次级话题: 压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