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u*****a 发帖数: 9489 | 1 民科”成为一种社会现象,有特殊的时代成因
“民科”在80年代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有其特殊的历史原因。
按田松的说法,“他们成为民间科学爱好者和整个社会背景是有关系的。80年代全国多
少人是文学青年,辛辛苦苦在家写小说、写诗?因为那个时候诗人、小说家在社会上有
地位,有荣誉,所以很多人趋之若鹜。可现在有几个这么做?没有!因为诗人和小说家
地位已经不行了,同样,80年代所谓的‘科学的春天来了’,‘学好数理化走遍全天下
’,科学一下子很有地位了。他们听到了科学史上一些关于科学发现的小故事,以为科
学靠灵机一动、—拍脑子就能得到,所以他们就拍脑子,脑子上拍的全是包:一个经典
的故事就是牛顿在苹果树下坐着,被苹果掉下来砸丁脑袋,然后就想出了万有引力?这
类的故事很多,基本上是胡扯,可是他们相信了这些故事。”
媒体的宣传无疑也是催化剂。特别是徐迟发表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介绍陈景润
事迹后,反响很大。譬如,仅仅读过一年半初中的刘平危,爱好数学,“1978年,他读
了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后,萌发了要摘取这颗‘数学皇冠上的明珠’的想
法”。初中毕业的装卸工庄严,也因此“受到了极大的鼓舞和感染”,决心“为国争光
,把这颗数学王冠上的明珠摘下来”。④至今,哥德巴赫猜想依旧是“民科”最为关注
的问题。
此外,依照田松的统计,“民科”们的出生年龄,主要在1970年以前,经历了“科学大
跃进”、“土法炼钢”等群众性科技运动的洗礼,且饱受“人由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高贵者最愚蠢,卑贱者最聪明”等话语熏陶,既不了解科学研究的艰辛,也不懂得科
学研究的基本规范,以为单凭埋头苦干,就能取得突破性成果。不过,由于这些“民科
”因历史原因,大多没有受到很好的基础科学教育,所以,除哥德巴赫猜想外,也只能
选择众所周知、被书刊媒体一再“普及”过的相对论、永动机、进化论等作为研究对象。
除以上两个外部原因外,个人的偏执性格,也是成为“民科”的重要因素。“民科”们
通常自以为是,相信自己绝对正确。田松在访问一位研究生物学的“民科”时发现,“
对于我的任何质疑,他都能找到反击的借口。他时而相信此书能救苦救难,时而不在乎
是否能得到俗人的理解,时而说自己达到了神佛的境界,超出了常人的理解范围。”他
们普遍表现出一种悲壮姿态,生活困苦,得不到外界认可,常常将自己与被迫害的哥白
尼、伽利略、布鲁诺相提并论,幻想从天而降的巨大荣誉。⑤兹引2006年4月5日北京某
研究“哥德巴赫猜想”的“民科”给数学专家刘培杰的一封抗议信,该信很能体现“民
科”的上述性格特征:
“我尊重陈景润、王元等数学家,但我更尊重真理。我从宏观的角度看问题,认为他们
证的(1+2),(2+3),……都是误入歧途的连篇废话;……哥德巴赫猜想不过是一个
井蛙之见,……群众才是真正的数学英雄!广大民科为什么不能超越陈、王?……中国
数学界普遍存在着学术歧视和学术造假,即只要没有教授推荐的一切民间来稿……就一
律判为全错!废纸!……中国数学界的现状使我找不到审稿人,更难发表,报国无门。
”⑥
不过,“民科”终究只是特殊时代的特定产物。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及基础科学教育的
强化,成为“民科”的年轻人已越来越少。至于像廖凯原这样凭借财富将个人“学术成
就”推上大学讲堂,并不是所有“民科”都能做到的。 | k*******t 发帖数: 2113 | 2 鄙人读大三的时候,就遇见过一位民科。
穿着很农民,然后大老远跑来问我校一位数学教授
两个素数相除,几千位之后是否循环
我当时可以写个简单程序来验证,
只是有什么意义呢?我天资鲁钝无法理解如此深奥的问题有何实际意义 | A****d 发帖数: 1395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