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Military版 - 转载:1978年青蒿素通讯报道之至今乱评
相关主题
转一个2011年的帖子:说到青蒿素和屠呦呦,其实争议挺多呢,我(转载)屠呦呦谈奖金:不够在北京买半个客厅 (转载)
四年前有大神早就预测到屠老师要获奖了屠呦呦获诺奖背后的三大特别信号
消灭疟疾的一场革命谁看过有关青蒿素的这两本书
饶益:屠呦呦并非杨振宁李振道这样的天才屠呦呦获诺贝尔奖致辞
屠呦呦青蒿素诺贝尔医学奖!“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 - 常温萃取 - 屠呦呦应该把奖还给葛洪
毛主席万岁!周总理万岁!中越友谊万岁!西医比中医烂多了。
中医绝不是垃圾,只是现在没有研究明白而已莫言、屠呦呦谁卑鄙谁高尚有比较才有鉴别 (转载)
还是看看2010年屠获奖前的一篇评论文章,省得被误导青篙素功劳榜 (转载)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青蒿素话题: 王晨话题: 青蒿话题: 抗疟话题: 研究所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W*******n
发帖数: 4140
1
下面是转载中国科学网上近来出现的一篇为屠呦呦护奖的评论文章。我不认为1978年写
的、而在此部分引用的文字就等同于史实真实,更不认同下文作者的观点。但是,仔细
阅读,能考究出一些可能真实的东西,这材料进一步印证了我对屠呦呦盗取功名的判断。
《光明日报》最早披露青蒿抗疟研究内情
■周程
虽然1977年3月《科学通报》刊发了青蒿素结构研究协作组的论文,但这篇只有一页的
论文是面向科学共同体写的,而且没有介绍青蒿素的抗疟功效。因此,在《光明日报》
1978年6月18日刊发王晨的长篇通讯《深入宝库采明珠》之前,不仅是民众,即使是科
学家也很少有人将青蒿素与抗疟联系在一起。
王晨在光明日报社担任记者期间,在北京参加了一个有关青蒿素的鉴定会,之后便面向
一般公众写出了那篇影响广泛的《深入宝库采明珠》。1993年,他在《新闻实践》上刊
登的《我们彼此是否记得》一文中介绍这篇通讯的写作背景时谈道:“记得是在香山招
待所开了几天的鉴定会,北京中医研究院女科学家屠呦呦拿出了她潜心研究多年的成果
……学者们整天开会、讨论,争得面红耳赤……我不停地记、听、问,终于写出了消息
和长篇通讯,受到了好评。”
这篇通讯是在改革开放前写的,相对于发生青蒿素新药专利纠纷后出笼的众多文章以及
访谈而言,更为可信。事实上,这篇通讯刊发之初,相关各方都没有表示过异议。
在这篇通讯中,王晨非常清晰地介绍了中药研究所、云南省药物研究所、山东省中西医
结合研究院、广东中医学院、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研究所、北京生物物理研究所六家青
蒿素抗疟研究参与单位的具体贡献。
关于中药研究所,王晨写道:“主要担负这项研究工作的是一位解放后从北京医学院毕
业的实习研究员。她曾经把中医研究院十几年积累的治疟方搜集成册,从中选择了二百
多种药进行了动物筛选实验,没有得到成果。”此后,这位实习研究员去广州参加专业
会议时受到了周总理指示的激励,决定尽快闯出一条新路。于是,“新的攻关又开始了
。科研人员请教老中医,翻医书,查《本草》,分析群众献方,扩大筛选药源,即使有
一丝希望的也不放过,又对一百多种中草药进行复筛。头两遍虽然一无所获,但他们发
现,用作对比实验的葡萄糖酸锑钠,当它的有效剂量不足时,也会出现低效或无效的结
果。纯度相当高的化学药尚且如此,成分复杂,杂质又多的中草药,当没有掌握其客观
规律时,它的有效成分很可能无法集中,以致显不出有效的结果。而一旦改进了方法,
是有可能从低效、无效向高效转化的。”
这段文字中的女实习研究员,王晨1990年在重新修订上述通讯,并将其收录进《斑斓人
生》(重庆出版社出版)一书时,明确说就是屠呦呦。
值得注意的是,王晨在上述引文中提到了当时用来医治血吸虫病的葡萄糖酸锑钠也具有
抗疟功效,只是剂量必须达到一定值。这项实验结果使屠呦呦意识到,过去青蒿等药物
之所以在筛选时无效,或效果不稳定,很有可能是剂量不足造成的,因此接下来必须进
行多剂量组实验。很多报道和论文都没有提及这一细节,因此对屠呦呦后来在复筛时何
以能筛选出青蒿不能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
王晨接着又介绍了屠呦呦得以筛选出青蒿的另一原因:从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的
“青蒿一握,水一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受到启发,决定改用沸点更低的乙醚提取青
蒿有效部分。结果,“一九七一年十月四日,实验第一次出现了令人鼓舞的好征兆。第
一百九十一号样品用于鼠疟模型,出现了百分之百的效价,疟原虫全部转阴。科研工作
者……又找到了对鼠疟效价更集中而毒副作用更低的有效部分”。青蒿抗疟有效部分对
鼠疟有效,对其他动物如何?实验表明它对猴疟也有效。
接下来,王晨介绍了屠呦呦和其他两名研究小组成员在试服青蒿提取物无明显毒副作用
的情况下,开始进行了临床试验观察,并在初步临床试验取得成效的基础上,对青蒿抗
疟有效部分进行分离提纯。“他们克服重重困难,一次又一次地试验着,终于从青蒿抗
疟有效部分里找到了一种结晶,它正是青蒿中的抗疟有效成分,辛勤的劳动终于结出丰
硕的果实,青蒿素诞生了。”
很明显,根据王晨当时的调查,第一个将青蒿带到523项目组的乃屠呦呦,第一个发现
青蒿素的也是她。
至于另外三家单位在发明青蒿素抗疟新药过程中的贡献,王晨是这样介绍的:“云南省
药物研究所和山东省中西医结合研究院等单位也很早对当地产黄花蒿进行了研究,几乎
是在中医研究院研制青蒿素的同时,他们在不同的条件下,采用不同的办法,也提取出
了与青蒿素的化学成分完全一样的黄花蒿素。”“广东中医学院同云南药物研究所以及
当地医务部门协作,提出了系统有力的临床验证报告,首次证明青蒿素在治疗恶性疟、
抢救脑型疟方面优于氯喹,一举打开了局面。”“提取方法改革了。过去采用的方法,
成本高,操作繁杂。云南省药物研究所创造出一种新方法,十分简便易行。”“山东省
中西医结合研究院先后制出了片剂、微囊、油混悬剂、水混悬剂和固体分散剂,加以比
较,从中初步找到了较好的剂型。”
在王晨看来,中科院下属两家研究所的贡献在于,协助中医研究所测定了青蒿素的化学
结构,从而为合成青蒿素衍生物,进而为开发毒副作用更小、疗效更佳的新型青蒿素类
抗疟新药铺平了道路。
王晨在《深入宝库采明珠》中以流畅的笔调向世人讲述了中药研究所等单位合作开展青
蒿抗疟研究的动人故事,但是,这篇通讯的刊发,也将中药研究所1977年出于保密的需
要刻意隐瞒的青蒿素研究单位和青蒿素药用途径等信息给曝光了。因此,一些人批评,
当年不该公开青蒿素化学结构的测定结果,以致中国失去了对青蒿素这个特殊化合物所
拥有的知识产权。
对于上述批评指责,笔者不敢苟同。因为当时中国没有专利法,根本就无法对青蒿素实
施专利保护。而且,在外国申请专利保护的途径也基本上被堵死,因为中国不以立法的
形式为国外技术发明提供专利保护,其他国家也就不会为中国技术发明提供专利保护。
(作者系北京大学哲学系暨科学与社会研究中心教授)
《中国科学报》 (2015-10-30 第6版 历史)
a**********u
发帖数: 28450
2
王哥,最近咋样?

断。

【在 W*******n 的大作中提到】
: 下面是转载中国科学网上近来出现的一篇为屠呦呦护奖的评论文章。我不认为1978年写
: 的、而在此部分引用的文字就等同于史实真实,更不认同下文作者的观点。但是,仔细
: 阅读,能考究出一些可能真实的东西,这材料进一步印证了我对屠呦呦盗取功名的判断。
: 《光明日报》最早披露青蒿抗疟研究内情
: ■周程
: 虽然1977年3月《科学通报》刊发了青蒿素结构研究协作组的论文,但这篇只有一页的
: 论文是面向科学共同体写的,而且没有介绍青蒿素的抗疟功效。因此,在《光明日报》
: 1978年6月18日刊发王晨的长篇通讯《深入宝库采明珠》之前,不仅是民众,即使是科
: 学家也很少有人将青蒿素与抗疟联系在一起。
: 王晨在光明日报社担任记者期间,在北京参加了一个有关青蒿素的鉴定会,之后便面向

W*******n
发帖数: 4140
3
你一边去,不要转移话题。别人也许喜欢你的说写,但我与你很不一样。

【在 a**********u 的大作中提到】
: 王哥,最近咋样?
:
: 断。

W*******n
发帖数: 4140
4
有谁读过那本《青蒿抗疟研究1971-1978》?有谁读过那本屠呦呦自编的《青蒿及青蒿
素类药物》?读过的话,能否简单介绍介绍?
1 (共1页)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青篙素功劳榜 (转载)屠呦呦青蒿素诺贝尔医学奖!
屠呦呦总算是报了没评上院士之仇了毛主席万岁!周总理万岁!中越友谊万岁!
春节里BBC“捧了”一把屠呦呦,和居里夫人爱因斯坦并列 (转载)中医绝不是垃圾,只是现在没有研究明白而已
算中医的成就吗?青蒿素发现人屠呦呦-获拉斯科奖还是看看2010年屠获奖前的一篇评论文章,省得被误导
转一个2011年的帖子:说到青蒿素和屠呦呦,其实争议挺多呢,我(转载)屠呦呦谈奖金:不够在北京买半个客厅 (转载)
四年前有大神早就预测到屠老师要获奖了屠呦呦获诺奖背后的三大特别信号
消灭疟疾的一场革命谁看过有关青蒿素的这两本书
饶益:屠呦呦并非杨振宁李振道这样的天才屠呦呦获诺贝尔奖致辞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青蒿素话题: 王晨话题: 青蒿话题: 抗疟话题: 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