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y*z 发帖数: 3244 | 1 日本在福岛核电事故处理不力,遮遮掩掩,其中有什么玄机?
凤凰军事 防务短评 铭锋
亚洲的国家都很有志气,但凡没有安全感的,为了自身国家的安全和政权稳定都或多或
少的有过自己的核武器计划。但是相对欧美国家,落后的工业基础和科研环境是他们的
巨大软肋。再加上核大国对核武器技术核材料上的封锁,除了中国突出重围,独自获得
巨大成功之外,其他国家即使获得了某些“外援”也依旧停留在原子弹的技术层面上。
那么原子弹到底有多简单,或者有多难?据说日本只要摆脱束缚,一个月就能拥有核武
器的说法,是可能的吗?这一切的答案,都要从原子弹本身的设计和制造难度说起。
中子在铀块中的运动
首先要解决原理问题
原子弹的原理是原子核裂变的链式反应。为了达成这两点,需要很多工程技术工作来进
行保证。
首先是原子核裂变的问题:放射性元素自发的从原子内发射出粒子而衰变为其他元素,
这之间伴随着能量的释放,这个过程称为衰变。而裂变则是原子核在受到其他粒子撞击
时破碎,产生的大块原子核碎片形成其他元素,产生的新粒子则成为辐射。经过研究,
适合武器化的裂变反应主要有三种:
U235吸收1个中子裂变,同时产生新的中子和能量
U238吸收1个高能中子裂变,同时产生新的中子和能量
Pu239吸收1个中子裂变,同时产生新的中子和能量
裂变原理很简单,通过不停的实验就可以获得反应条件。而如何形成链式反应,让原子
弹持续自发的将核装药反应完全,则是比较困难的。链式反应至少需要以下条件:
1、 保证中子在反应空间内的增殖。裂变反应需要中子才能继续进行,而如果新产生的
中子不足以抵消消耗,或者中子因其他原因消失,则链式反应就无法进行。
2、 增值的中子必须能量合适。U235的裂变反应条件比较温和,对中子的能量条件不敏
感。但是U238则必须要高能中子才能裂变,否则就会出现吸收效果,中子数量的下降将
导致链式反应的停止。所以通常的原子弹都以U235为裂变材料。
3、 核材料在反应过程中必须保持完整。核反应时会产生大量的能量,高热将瞬间使得
材料膨胀飞散,需要保证材料在完全炸飞前大部分完成反应。
有了链式反应的理论支持,那么为了实现核爆炸就是一个工程实践的问题了。
“胖子”是一颗典型的内爆法钚弹
再说设计方法
核材料维持链式反应的进行需要一个“临界质量”。这个“临界质量”并不是一个固定
的量,而是指刚好能进行链式反应的物理条件。只要几何形状够小且质量足够,保证新
生的中子大多数都能在逸散出核材料之前碰到铀原子。同时在核材料外围加上一个中子
反射层(通常是铍)。达到此条件后,再给将核材料用中子源点火,那么链式反应就将
继续下去。
所以设计的关键就是如何将亚临界状态的核材料进行“快速装配”,使其超过临界状态
。“快速装配”的方法主要有两种:
最简单可靠的是“枪法”核弹。以铀为反应材料,钚并不适合。
顾名思义就是将一部分铀材料像子弹一样射入另一块铀材料中,使其超过临界质量而起
爆。
特点是技术条件简单,但是核材料利用率低,污染严重。例如广岛的“小男孩”,核装
药64公斤,而利用率只从有1.2%,剩下的材料都被炸飞了。美国对这种设计的可靠性很
放心,没做试验就实战了。
另一种方法是“内爆法”核弹。可以用铀或者钚作为原料。
这种方法是在球形核材料外布上一圈炸药同时引爆,爆轰波对核材料进行挤压,从而极
大地缩减核材料的体积,从而超过临界质量。
这种方法对爆炸的技术要求很高,爆轰波必须同时作用于核材料上,误差超过1微秒都
将失败。对于爆炸材料的装配和设计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而如何充分利用爆炸的能量将
核材料尽可能的压缩,提高其威力则是需要不断的试验来积累经验才能完成的。
根据美国的文献资料,内爆法原子弹的临界质量,以实心球计算的话,需要至少50公斤
铀或者16公斤钚。如果用空心球的话,则可进一步减少需求。现代核武器只需要3公斤
的钚就可以。
美国早年在橡树岭建立的气体扩散工厂
最后是制造环节
原子弹的主要材料是U235或者Pu239,虽然设计U弹比Pu弹的难度要小一些。但是提取U
的难度却比Pu要大得多。
U235是天然存在的,占天然U的0.7%左右。从天然U元素中提取U235。利用U235和U238原
子核重量的不同,可以用电磁分离法、离心法、气体扩散法、喷嘴分离法和激光分离法
几种。其中激光分离法效率最高而且耗资少,但是技术含量也最高。而气体扩散法应用
比较广(例如印度),但是能耗高投资大。美国的橡树岭扩散工厂投资20亿,是激光分
离工艺耗资的一倍还多,能耗则更是激光法的10倍。而且占地面积巨大,建设周期长,
所以美国后来主要使用激光分离法提取U235。技术条件较差的国家(例如伊朗和朝鲜)
则通常选择离心法,这对供电问题提出了巨大的挑战,通常需要专门建设配套电厂。
Pu239只能从反应堆中产生,但要进入生产也不太容易。首先需要建造反应堆,生产完
成后把反应堆关停,并从中萃取Pu239盐溶液。然后将Pu盐还原成金属状态。
可以看出,制造U235必须大规模工业化生产,而Pu239则可以在实验室条件下完成,也
可以在核电站中偷偷的完成(例如日本)。
美国投掷在长崎的“胖子”原子弹和B-29轰炸机
所以,对于今天的日本而言,制造原子弹并非什么难事。其核材料受到美国的监管,目
前大概有40千克左右的武器级钚。而武器级铀则需要寻找铀矿再建设工厂,然后才能进
行提纯,费时费力。因而最有可能实现的技术路线是内爆法钚弹。以日本的炸药工业引
爆一颗低技术等级的原子弹还是绰绰有余。乐观的话,日本只需要数月就可以达到核试
验的程度。
然而日本最大的问题是短期内缺乏投射能力。这涉及到核武器小型化的问题。大块头的
核炸弹只有轰炸机才能运载,这对于航空能力薄弱的日本而言是以年为单位计算的难题
。所以只能考虑核导弹,然而如何设计一个体积小威力大的原子弹则需要进行核试验来
收集相关数据。所以日本即使短期内拥有了核武器,不做几次正经的核试验,是不可能
拥有实战能力的。 | o****d 发帖数: 5454 | 2 日本的火箭技术那么牛逼,投射有什么问题?
【在 y*z 的大作中提到】 : 日本在福岛核电事故处理不力,遮遮掩掩,其中有什么玄机? : 凤凰军事 防务短评 铭锋 : 亚洲的国家都很有志气,但凡没有安全感的,为了自身国家的安全和政权稳定都或多或 : 少的有过自己的核武器计划。但是相对欧美国家,落后的工业基础和科研环境是他们的 : 巨大软肋。再加上核大国对核武器技术核材料上的封锁,除了中国突出重围,独自获得 : 巨大成功之外,其他国家即使获得了某些“外援”也依旧停留在原子弹的技术层面上。 : 那么原子弹到底有多简单,或者有多难?据说日本只要摆脱束缚,一个月就能拥有核武 : 器的说法,是可能的吗?这一切的答案,都要从原子弹本身的设计和制造难度说起。 : 中子在铀块中的运动 : 首先要解决原理问题
| o**********e 发帖数: 18403 | 3 日本其实是on parole.
一个parolee遮遮掩掩,
还有什么好事? | y*z 发帖数: 3244 | 4 谁能复制中国的氢弹神话?
http://news.ifeng.com/a/20160122/47178762_0.shtml
凤凰军事 防务短评 铭锋
联合国的五大常任理事国地位的确立,除了作为二战的主要出力国、战胜国的老本钱外
,就是都拥有可进行实战的氢弹这一大杀器作为后盾。能在危急关头依靠给对手造成重
大而深远的劫难来保障自己的利益。这是现阶段任何常规武器都无法达成的威慑效果。
从原子弹到氢弹,作为先驱者的美国用了7年零3个月;苏联被认为有间谍嫌疑,速度是
4年零3个月;英国用了4年零7个月;法国遇到了不少障碍,英国人帮他们少走了点弯路
,耗费了8年6个月;中国从原子弹到氢弹的过程仅用了2年零8个月。如果从氢弹原理试
验成功算起,则还要再提前半年。而美国要按照中国的第一颗实战化氢弹做标准才算的
话,就还要再延长1年4个月。
如此之快的速度和当时国际社会对中国贫穷落后的印象出入极大,以至于后来的国际原
子能交流时还有外国专家问钱三强这是为什么。然而只收获了“理论准备得早”和“材
料准备得早”这两句模糊的回答。
现在已突破原子弹的后发国家中,印度已经半只脚踏入氢弹的门槛,朝鲜则声称已掌握
氢弹技术。他们现在的科技水平或许和70年前的中国差不太多,而信息来源则更加广泛
,他们真的能掌握氢弹吗?中国的氢弹神话能否再度出现?
氢弹爆炸原理示意图
网上关于氢弹的讨论有很多。从已公开的原理而言,大家都知道是用原子弹来使氘化锂
6达到高温高压的状态产生聚变反应。在上一期的原子弹原理中提到过,原子弹的关键
是如何有效压缩裂变材料以达成临界条件。而氢弹的关键,也在于如何利用原子弹的能
量来有效的压缩和加热聚变材料,而不是在聚变反应发生前将其轰散。
从现今已出版的各种资料猜测,氢弹的T-U构型关键在于利用原子弹产生的X射线加热聚
变材料外围放置的泡沫塑料,使其迅速成为高温高压的等离子体来对聚变材料进行加热
和压缩。使聚变材料达到足够的温度和密度而燃烧。也就是所谓的两级结构。中国的“
于敏构型”也属于这个范畴,只是在细节设计上(据猜测是能量传递方式)有所不同。
美国首次氢弹试验Mike
在五常核军备竞赛的上世纪5、60年代,这个两级模型的独立提出是非常艰难的。由其
是苏联和法国。
美国“氢弹之父”泰勒在遇到数学家乌拉姆之前也没搞清楚能量到底该怎么传递。为了
验证2级结构,美国人引爆了一个装满液态氘氚的“大冰柜”Mike,它高60米,重达62
吨,试验当量1100万吨,然而没有任何实战价值。美国可实战的空投氢弹试验要等到“
红翼”行动,威力380万吨。时间在Mike试验的3年之后。
苏联核武负责人马雷舍沃沉醉于“夹层饼”构型的氢助爆原子弹的40万吨威力(1953年
8月)而自认为这就是氢弹了。在萨哈罗夫提出两级构型后还要求他按“夹层饼”这条
路走下去。幸好萨哈罗夫阳奉阴违,直到1955年11月,采用两级构型的真正氢弹试验成
功(1600万吨),苏联才算真正掌握氢弹。而此时距离苏联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已是5年
11个月了。
英国也出现过在助爆结构和两级结构之间的纠结,甚至提出过“汤姆/迪克/哈利”这样
的三级结构设想。同时也对美苏的核试验尘埃进行了收集分析,确定了在两级之间有屏
蔽层的设计思路。在比较了流体和辐射的能量传递差别以后,选择了辐射传导和压缩的
方式进行了氢弹原理试验。
法国初期并未追求大威力核弹,直到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才着急起来。然而也在助
爆原子弹上花了太长的时间。直到中国突破氢弹之时还未完成。戴高乐总统很不开心,
把研究负责人招去批了一通。在最后的关头法国人还纠结于提出的3种构型方案该先试
验哪一个。幸好最后有英国人告诉他们选“最简单”的那个,帮法国人加快了几个月的
研发进程。1968年8月24日,法国在太平洋Fangataufa岛成功地进行了第一次热核武器
试验,重约3吨,当量260万吨。
中国的“原子弹之父”邓稼先(右二)和“氢弹之父”于敏(右一)
相对而言,中国的没有那么多条件来进行大量的核试验,因而在理论研究上做足了工夫
。再加上于敏解决了一系列的热传导难题,并选择了正确的技术路径。在仅做了一次收
集数据用的加强原子弹试验(25万吨)之后就直接进行了氢弹原理试验(30万吨)并取
得成功。半年后就完成了实战化的氢炸弹试验:重1吨的空投氢弹,威力330万吨。从这
次试验的氢弹威力/重量之比可以看出,中国氢弹的设计水平起点很高。
根据何祚庥院士的回忆,于敏有了以辐射作为压缩聚变材料为主方式的构型想法是在
1964年之前,是这意味着中国已经一只脚踏入了氢弹的大门。此时距氢弹原理试验成功
还有2年。这两年期间发生了生么,遇到了什么问题,又是如何解决的,都不再公开。
美国MX洲际导弹上的W87弹头,可见其原理和结构的复杂程度
对于印度等后发国家而言,可以在各国公开的核武器技术细节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然而
有人帮忙走这半步也未必是什么好事情,这半步到底是怎么得来的,产生这个结论的过
程中有哪些必须掌握的前提技术?在不进行踏踏实实的理论研究重新计算是无法得知的
。而各大国在氢弹之前都做过威力达数十万吨的氢加强原子弹试验,以收集轻核反应的
特征数据。在全面禁止核试验成为国际共识的今天,贸然进行这种大威力核试验是否会
招致强大的国际政治压力和经济制裁?重压之下耗费巨大的核工业和科研体系能否再正
常运行都是通往氢弹之路的门槛。
自己做实验成本高,五常也都签署了条约不再进行大气层内的核试验。像英国那样通过
收集美苏试验残留来分析的道路也被彻底封死了。而五常向物理学界公布的数据则有可
能是不靠谱的。周光召曾经推翻过苏联人给的原子弹数据,于敏也曾算出美国公开的氚
-氚反应截面数据不对。可以说现在的国际环境对于想独立突破氢弹的国家而言,几乎
是釜底抽薪。
无论如何,踏踏实实的理论研究是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而通过轻核聚变试验收集基础
数据也是必要的。最后说个传说的笑话,一位参与氢弹研发的老前辈曾想写点关于氢弹
的科普文章。然而快写完的时候,于敏让他晚点发表。因为当时印度的氢弹还差临门一
脚,正好卡在瓶颈上。中国当年突破这个瓶颈用了两三年,印度大概用个五六年应该就
差不多了。别因为这篇科普文给了他们启发。然而老前辈从江时代等到习时代,最后告
诫别人:印度人太不可信……
看来,氢弹的大门,总归不是那么好突破的。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