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b*****d 发帖数: 61690 | 1 多维人文
发怒是宝贵的,一个温顺的人突然发怒会引起周围人的忌惮,但当发怒成为常态,而无
实质性举措填充时,这种发怒便一文不值。
6月1日,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在渥太华与加拿大外长迪翁(Stéphane Dion)举行了首次
中加外长年度会晤。
期间,一名加拿大女记者的提问制造了一段小插曲,而王毅对此的回应却表明了大态度。
不要试图触碰我的底线(图源:AFP/VCG)
该名女记者问迪翁:“关于中国如何对待人权倡导者的担忧一直不少,比如香港书店老
板、凯文·高(Kevin Garratt),更不用说中国对南海的领土野心对区域稳定产生的
影响。基于上述担忧,为什么加拿大寻求与中国建立更紧密关系,您计划怎样通过这种
关系促 进该地区的人权和安全,您是否专门提到了凯文·高的案件?”
从迪翁的回答看,加拿大还是着眼于与中国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对于过去的“不愉快”
和一些敏感问题,采取的是搁置态度。
但是,这个问题在本质之上的确触碰到了中国的底线,一是指责中国人权,二是涉及南
海问题,而且言辞间充满鄙夷色彩,言下之意就是,中国不配与加拿大建立所谓“更紧
密的关系”,加拿大此举是降尊纡贵。更试图通过制造舆论,让加拿大参与到干涉中国
人权问题的行列。
这种倨傲的姿态和蒂固的偏见对任何国家来说都是有伤“情感”的,而在所谓“人权”
的“制高点”上架设迫击炮的行为,亦是不能被轻易容忍。
不禁要问,王毅立刻采取强硬态度回击究竟出于何种考量?
首先,欧美媒体对中国的傲慢与偏见由来既久,这种观念根植于强烈的自我优越感和中
国突然崛起造成的错愕之上。
还需注意的是,这名女记者只是作为代表,该问题实际上是由加拿大通讯社和另外几家
媒体联合提出的,可见这个问题是本次提问环节的核心问题,它所试图“释放” 和 “
套取”的信息会影响这次会晤的质量以及中国未来的外交处理。这个问题不在这里回应
,也要在别处回应,综合这些因素促使王毅失去了一贯的“冷静”。
一个外交家在国际舞台上失去“冷静”,刨除主观因素,一定还有相关的政治考量。这
种考量和中国下一步的政治动向应该有内在关联,但发怒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择,而它带
来的利弊也有待观察。
客观来说,中国在发展过程中由于侧重不同导致一些方面做得不够完善,西方世界大部
分民众对中国仍很陌生,也没有太多了解的欲望,就像中国普通民众不会花时间去了解
非洲、中东地区的真实面貌一样。
作为专业的媒体从业人员,加拿大女记者的提问有草率的痕迹,但提问本身没有问题,
而且提问对象选定的是迪翁而非王毅。
王毅的强硬态度赢得了中国大陆民众的喝彩,在一定程度上刷新了西方媒体对中国外交
家的认识,也刷新了对中国人的认识。
不过,王毅的回应实际上多少有转移矛盾的嫌疑,以泰山压顶之势谴责女记者职业道德
,所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记者被驳斥得哑口无言,但这并不代表她真的无
言以对。考虑到本次会晤的主题,又基于王毅的反应,选择沉默也许是最好的处理方式。
稍显激动的反应并不能为中国的国际形象加分,“色厉内荏”、“外强中干”这样的成
语需要提防和避免。西方世界的傲慢与偏见仍会持续下去,要获得本质性的改观还有很
长的路要走,要跨越的藩篱又何止“人权”和“领土”。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