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y 发帖数: 3249 | 1 2016-10-31 14:52:50 来源: 中国科技网-科技日报 作者: 饶毅
药物
当今我国药物开发水平是否超过上世纪70年代?既不是,也是。说不是,缘于如今上市的
药物、已经被广为宣传的药物,其创新程度并没有达到我国1970年代的水平;说是,则是
因为我国医药人才增加、研究和研发条件改善、投资环境改善,在默默推进的研发工作
中,可能有创新程度很高的药物。
实际上,在药物研究历史上,特别是上世纪20年代至80年代,我们有可圈可点的工作成就;
但如今,我们的药物工业并没有满足人口大国的需求。其原因深究起来,还是新药创新能
力不足。
上世纪70年代药物原创的圈点
1923年至1925年,我国著名药理学家陈克恢博士在北平协和医学院工作的两年期间,发现
麻黄素的药理作用,虽然其化学分子是日本科学家从中药中提取的,但其正确的药理作用
却是陈克恢发现的。药理作用直接影响其临床应用,陈克恢的原创性为全世界药理学界
公认,甚至超过了他以后在美国礼来药厂作为主要科学家、在美国药理毒理学会任理事
长的工作。迄今,麻黄素及其衍生物还在全世界继续应用。
1941年至1948年,我国药理学家张昌绍以及合作者从中药常山中分离单分子——常山碱
和常山新碱,具有抗疟作用,期间超过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教授的工作,具有无可置疑的原
创性。
1971年,屠呦呦和同事们从中药青蒿中分离获得青蒿素分子,成为新一代抗疟药物,原创
性和实用性总体无疑为中国第一。
1973年至1979年,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张亭栋和同事,根据民间传说,确定砒
霜及其化学成分三氧化二砷可以治疗急性早幼粒白血病(APL),具有高度的原创性。
1987年,上海第二医学院王振义教授在1977年美国Breitman等、1983年日本Honma等人体
外实验发现维甲酸可分化APL白细胞的基础上;在1983年美国Flynn等分别用13-顺维甲酸
成功治疗APL个案的情况下,在缺乏13-顺维甲酸的情况下用全反型维甲酸治疗APL获得成
功。1987年,王振义课题组以黄萌茸为第一作者在《中国医学杂志》发表文章。此后,法
国医生确认全反型维甲酸作用确实强于13-顺维甲酸。今天,三氧化二砷和全反型维甲酸
为APL治疗的标准,这些工作对病人很重要,无论是歪打正着,还是事先设计,也都有一定
原创性。
当前我国热门新药创新的不足
今天,我国热门的新药有生物制药、免疫治疗(含药物和细胞)、化学药物三大类,但种种
问题暴露出:还不能说我们的创新能力已经跃居世界前列。
生物制药我国近三十年“山寨”国外的例子很多,曾出现过学生从自己老师公司抄袭有
用药物的事件,也有把国外以前和今天都认为无效的分子,变成在国内可以销售给病人的
产品这样神奇的骗局。
对免疫治疗的药物和细胞来说,依据同一个原理、同一种作用的抗体或细胞,每个课题组
、每个公司可以打出不同的分子细节,而专利又不予保护,所以蜂拥而上,大家竞争。如
果有效、便宜,对病人当然有用,但原创程度不是其特点。而日本在1992年发现的PD-1免
疫抑制分子经过药厂努力,2014年就上市了,这是从基础到临床一条线连续作战的结果。
2010年代与1970年代新药创新的比较
在资源投入和人员参与两方面,我国新药研发远优于1970年代,而且确实拿到了可以批准
的新药,不仅降低了药价,也支持了中国本土药物工业。
在对国外专利法理解方面,我国现在懂得更多,对企业利益保护能更有利于我国本土企业。
在药物化学结构改造方面,中国在上世纪70年代以前就会。现在改造和修饰原有药物的
能力高于上世纪70年代。衍生药物可以合法地作为新药,但其过程并非一目了然,需要多
试。能够成功地衍生药物,是值得肯定的成就。只要能为我国病人带来福利,合法地仿制
和衍生是我国应该支持的工作。
至于有钱的企业买国外药物到中国来做临床试验,是好事还是坏事?目前难以预料。我们
都知道,当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让国内报批药物的机构自查资料可靠性的时候,80
%左右的被自行撤回,也就是自己都觉得不可靠。
但是,我国药物创新到什么程度了?我国今天上市的化学药物能否被称为“两弹一星”?
“两弹一星”虽然是原理已知、国外已有,但绝大多数国家并不能从原理来制造。在“
两弹一星”研制过程中,我国老一辈科学家和技术人员创造性地动脑筋,设计建造都有创
新。 | h****n 发帖数: 1330 | 2 蔡元培可不是善类。412反革命政变后清党的主谋之一,杀人如麻。 | C******y 发帖数: 3249 | 3 最后还是投共,对国民党发生绝望。
麻痹的邓笑贫这一代奸党,始终对国民党抱有希望。
【在 h****n 的大作中提到】 : 蔡元培可不是善类。412反革命政变后清党的主谋之一,杀人如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