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T**********l 发帖数: 12149 | | s*********e 发帖数: 5245 | | s*********e 发帖数: 5245 | | s*********e 发帖数: 5245 | 4 “宥座之器”又名欹器,反映了儒家学说的“满招损、谦受益”的思想。孔子当时
为了向弟子们解说这种美德,就是拿“宥座之器”当做教材。日本群马县馆林市的现代
名匠针生清司先生,出于对孔子的尊敬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花了13年的心血,纯
手工制作,历经数百次失败,终于成功复活了“宥座之器”。
近日,本网特约记者采访了针生清司先生,针生清司夫妇向记者娓娓道来“宥座之
器”的制作经过,作业房里洋溢出一种恬淡和温情。
刻苦钻研、反复试验
今年74岁的针生先生,在56多年来的板金职人的生涯中,25岁时邂逅了孔子的“宥
座之器”。当时,他对孔子的《论语》并不了解。后来,快到50岁的时候,开始对中庸
思想产生共鸣,并且对“宥座之器”的物理结构产生兴趣。针生先生笑着说:“我的人
生已经疯了”。
从此以后,他就一头扎进去,专心一意地刻苦钻研孔子的“宥座之器”。他四处奔
跑,调查研究有关资料,发现日本里所有的“宥座之器”,仅仅是一个摆饰品而没有活
用功能。为了深入一步作研究,2004年4月,他前往孔子的故乡山东曲阜市的孔子博物馆
自费调查。但遗憾的是,孔子博物馆的“宥座之器”也只有壁画和版画,无法作为教材
使用的。为了制作出有功能的“宥座之器”,针生先生在当地收集很多有关这方面的资
料。回来日本后,反复试验,失败再失败!尝试到数百次的失败后,功夫不负有心人!
针生先生倾注了13年的心血,终于在1992年成功的把一个“虚则欹(没水时是倾斜
),中则正(水刚好时是正直),满则覆(水过多就全倒出)”的“宥座之器”手工制
作成功。
捐赠给日本各大孔庙
针生先生说:“中庸的精神,对当今的社会是必不可少的,能提高中庸的教学效果
,希望大家使用‘宥座之器’”!针生先生把自己研究成功的“宥座之器”捐给日本近
200多个地方,包括各地孔庙和有论语普及的学校。
在普及论语教育的足利学校,每次论语讲座班里,都有中庸的解说,讲师们用针生
先生捐赠的“宥座之器”实验给学生们看,引导学生懂得“满招损、谦受益”的思想教
育。
2012年4月中,针生先生又手工制作一个大型的、和孔子2米的身高一样的“宥座之
器”给足利学校。5月黄金周,足利学校的工作人员热心积极地为每个游客解说“宥座
之器”,并引导游客如何使用。在工作人员的解说之下,客人们排队愉快的轮流体验“
宥座之器”。74岁的针生清司先生看着游客们的兴致勃勃,心里乐乐的。
安置在孔子故里
针生先生手工制作的2米高的“宥座之器”捐赠给孔子的故乡曲阜孔子研究院。
2009年11月9日,在孔子研究院举行了隆重的捐赠揭幕仪式。中国孔子基金会会长韩喜
凯为之题名,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发函致贺说:“‘宥座之器’是中国产生的人生哲理
,日本的名工精心制作并把她返赠回给中国。这次的交流是中日两国对历史的互相尊敬
得出的结果,也是中日两国人民之间的一个良好未来”。
在捐赠仪式上,针生先生致辞:“制作器和捐赠‘宥座之器’是为了报恩感谢圣人孔子
,所以感到无比宽慰”
“宥座之器”现在安置于孔子故里的孔子研究院,供民众参观、学习,对于修身养
性,启迪人生智慧,发挥着积极作用。
【在 s*********e 的大作中提到】 : http://rushidao.qq.com/a/20131212/007620.htm
| s*********e 发帖数: 5245 | 5 孔子觀於魯桓公之廟,有欹器焉。夫子問於守廟者曰:「此謂何器?」對曰:「此蓋為
宥坐之器。」
孔子曰:「吾聞宥坐之器,虛則欹,中則正,滿則覆,明君以為至誡,故常置之於坐側
。」顧謂弟子曰:「試注水焉。」乃注之水,中則正,滿則覆。
夫子喟然嘆曰:「嗚呼!夫物惡有滿而不覆哉?」子路進曰:「敢問持滿有道乎?」子
曰:「聰明叡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讓;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
守之以謙,此所謂損之又損之道也。」
——《孔子家語•三恕第九》
录像:https://m.youtube.com/watch?v=ChgZFnYzfdU
https://m.youtube.com/watch?v=wNIynp7ULWo
【在 s*********e 的大作中提到】 : “宥座之器”又名欹器,反映了儒家学说的“满招损、谦受益”的思想。孔子当时 : 为了向弟子们解说这种美德,就是拿“宥座之器”当做教材。日本群马县馆林市的现代 : 名匠针生清司先生,出于对孔子的尊敬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花了13年的心血,纯 : 手工制作,历经数百次失败,终于成功复活了“宥座之器”。 : 近日,本网特约记者采访了针生清司先生,针生清司夫妇向记者娓娓道来“宥座之 : 器”的制作经过,作业房里洋溢出一种恬淡和温情。 : 刻苦钻研、反复试验 : 今年74岁的针生先生,在56多年来的板金职人的生涯中,25岁时邂逅了孔子的“宥 : 座之器”。当时,他对孔子的《论语》并不了解。后来,快到50岁的时候,开始对中庸 : 思想产生共鸣,并且对“宥座之器”的物理结构产生兴趣。针生先生笑着说:“我的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