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s***f 发帖数: 262 | 1 古代历史上,中国与印度地区发生过两次颇为有趣的战争。有趣之点在于,这两次战事
似乎都只是个人行为而没有动用朝廷的国家力量,但是都以胜利而终。
一
中国与印度地区的第一次战争,发生在东汉和帝刘肇的永元二年(公元90年)。
当时的西印度天竺地区,为月氏人建立的贵霜国统治(地域在今日巴基斯坦和阿富
汗地区,汉朝称之为月氏)。
贵霜人曾帮助汉朝击破匈奴的盟属国车师。战后,贵霜王给汉朝送礼品,希望与汉
朝和亲,娶汉公主。但是,此意被镇守西域的西域都护班超(32年—102年)所拒绝。
于是贵霜王恼羞成怒,派兵七万,越过帕米尔高原(葱岭),进攻汉朝在西域的诸
附庸属国。班超遂集合西域属国兵马,迎战贵霜。汉兵人数远远少于贵霜人。班超以少
胜多,以诱敌深入之策将月氏军击败,迫使贵霜王遣使求和。
据西方史学考证,当时的贵霜王名索特尔·麦格斯,是贵霜历史上被称为“救世主
”的伟大君主,类似中国人所谓的“千古一帝”。这位帝王不仅统治着印度河地区的五
河平原,而且曾经横扫大沙漠以东的恒河平原,征服了东印度的广大地区。但是这位雄
主却被挫败在汉朝的定远侯、西域都护班超手下。
二
中国与印度地区的第二次战争,发生在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
)间。时任东宫右帅(率)府长史(从五品官职)的王玄策,受唐太宗之命,前往西藏
(吐蕃)及印度地区(天竺)出使访问。以王玄策为正使、蒋师仁为副使,一行30人。
【王玄策,生卒年不详,洛阳(今河南洛阳)人。贞观十七年至龙朔元年(643年
―661年)间,王玄策三次出使天竺(一说四赴印度)。王玄策曾任融州黄水县令,后
升任朝散大夫、右率府长史。】
战争发生在王玄策第二次出使天竺的路程中。所谓天竺,是古代中国人对今日南亚
半岛诸国所在的一个广大地区之名,约略包括今日巴基斯坦——印度平原及克什米尔和
阿富汗地区。唐代的天竺地区小国林立,政治经济极为混乱。
王玄策于公元647年奉唐太宗之命第二次出使天竺地区,出使对象是印度地区一个
较大的城邦摩伽陀国。当唐朝使节到达帝那伏——摩伽陀国(又作玛卡达国)时,此国
发生政变。与唐朝通好的天竺国王——即大名鼎鼎的戒日王西拉迪提亚被大臣阿罗那顺
杀死并篡夺了王位。
据说大战发生在印度平原的甘地斯河畔。阿罗那顺军的人数数倍于唐军,而且包括数
百头大象。但是王玄策用“火牛阵”击溃了印度人的大象军阵。
?阿罗那顺兵败后退回国都城不出。王玄策用唐军攻城的各种技术——云梯、抛石
车、火攻,猛攻月余,终于将茶博和罗城击破。阿罗那顺逃往恒河地区的东印度。 王
玄策乘势攻入东印度平原。
阿罗那顺求得东印度王尸鸠摩援兵,反攻唐军。王玄策用计一举击败印度军,活捉
了阿罗那顺。唐军还趁势攻破阿罗那顺妻子据守的朝乾托卫城,远近印度城邑皆望风而
投降。当时印度地区的几乎所有属国都对唐使臣王玄策称臣归附。
贞观二十二(648)年,王玄策将阿罗那顺等俘虏数千人押回长安献俘述职,得到
唐太宗的封赏。
王玄策生平曾经多次出使印度,带回佛教文物,对中印文化的交流作出贡献。著有
《中天竺国行记》十卷,图三卷,今仅存片断文字,散见于《法苑珠林》、《诸经要集
》、《释迦方志》中。洛阳龙门石窟中有王玄策署名的献造佛像题记。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