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c*********d 发帖数: 9770 | 1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2 讨论区 】
发信人: chinabbsdad (张果老他爹), 信区: Military2
标 题: 八路军为啥创制“饻”这个汉字?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Sep 15 08:35:15 2017, 美东)
http://www.81.cn/jmywyl/2016-06/29/content_7126035.htm
来源:劲旅视界微信公众号 作者:李苏鸣 责任编辑:刘航
2016-06-29 19:43
饻——八路军创制的汉字
■李苏鸣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是中华民族瑰丽的文化宝藏。汉字历史悠久,殷商时
期的甲骨文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汉字数量也在不断增加。
东汉的《说文解字》收正篆9353个,重文1163个;宋代的《类篇》收字31319个;清代
的《康熙字典》收字47035个;2010年第二版《汉语大字典》收字60370个。
在浩繁的汉字宝库中,有一个诞生于70多年前的汉字有着不同凡响的军旅“身世”,这
就是“饻”字。《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对“饻”字的解释是:“xī【量】老解放
区(如陕甘宁边区、晋察冀边区)使用过的一种计算货币的单位,一饻等于若干种实物
价格的总和。”实际上,“饻”当时成为八路军使用的一个量词性单字军语。
这个军语以汉字发展史上唯一的、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所创制的汉字,浓缩了
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的社会经济生活状况。
1942年,晋冀鲁豫边区相继发生了严重的旱灾、蝗灾、雹灾。据《山西通志·民政志》
记载:“太行区各县(除黎城县)均大旱成灾,亩均产量不足50公斤,蔬菜产量仅为正
常年的两成。四、五、六专区,计灾民35万人……”与此同时,侵华日军出动飞机数十
架次、兵力近5万人,对我边区发起疯狂的扫荡和清剿。日寇在临清、漳河、鸡泽等县
破堤决河,蓄意造成洪水泛滥,使冀南地区成为一片水乡泽国,许多村庄人畜淹亡、房
屋倒塌、农田冲毁。此天灾人祸,给边区经济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据史料记载,1942年冬季,边区物价上涨了3倍多,需要救济的灾民多达百余万人。当
时,各解放区正在大力发展军工生产,支援前线作战,仅太行山区就有14个兵工厂,军
工人员达3000余人。这些实行半供给半工资制的军工人员虽然涨了两次工资,但工资增
加幅度远不及物价上涨指数,面临着严重的生活困难。
为了尽快摆脱这种困境,改善军工人员生活,保护其投入军工生产的积极性,经八路军
前方总司令部批准,后勤部决定将以货币为单位计算工资的办法改为以实物为单位计算。
围绕如何落实上述重要决策的问题,八路军前方总司令部副参谋长兼前方后勤部长杨立
三进行了深入研究。
1900年出生于湖南长沙的杨立三,1920年参加湘军后曾任文书、司务长和军需官。1927
年初,杨立三加入中国共产党,9月秋收起义后,先后担任工农红军第一师第一团副官
、茶陵县工农兵政府财政科长、第三十一团辎重队长、政治保卫科长、红十二军军需处
长、党委常委、红一方面军总司令部副官长兼红一方面军经理处长、中国工农红军总兵
站部部长等职,参与了包括废除薪饷制、实行经济民主和筹款、建立根据地财政工作等
新型人民军队后勤创建工作。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于1936年5月入红军大学一期一科
学习,后任抗大校务处处长等职。
抗日战争期间,历任军委总后勤部副部长、部长兼政委,八路军前方总指挥部副参谋长
、后勤部部长兼政委,一二九师勤务部长兼政委,边区政府财委主任、冀南银行董事长
等职,千方百计筹措粮款,开展生产自救,组织武器装备和生活物资的生产,为抗日战
争的胜利提供了有力的后勤保障和财政支持。
1944年,他和滕代远提出了八路军生产节约运动方案,即著名的“滕杨方案”,明确提
出“生产有分工,劳动有报酬,公私两利”的方针,调动了部队生产节约积极性。
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杨立三根据汉字特点规律创造了一个新的汉字——“饻”,以此
字作为新的工资计算单位。
当时规定,一“饻”所包含的实物有:中等小米2斤、中等小麦1斤、油盐各5钱、中等
白土布1方尺、中等家用煤1.5斤。据当时测算,一个“饻”大约可供一个3口之家一日
的生活所需。以“饻”为单位计算工资,军工人员的收入可以免受物价波动影响,很受
军工人员欢迎。
据史料记载,当年晋冀鲁豫边区军工厂从厂长到学徒,共分20个左右工资等级,其中工
程师的工资是195.8饻-321.2饻,技术工人的工资是46.2饻-132饻。军工人员以“饻
”为单位计领工资的具体做法是:各单位组成由党支部、行政后勤部门和工会派员组成
的三人小组,专门负责调研市场实物价格,按照每月15日中午军工厂驻地市场的各种实
物价格计算出“饻”值(即一饻等值于多少货币),而后根据每个人工资应为多少“饻
”,再折算为货币发给个人,工资每半个月发一次。
这种以“饻”为单位计算工资的做法,后来也用于计算军费。财政部原顾问、当年晋冀
鲁豫边区政府副主席戎子和在他所著的《晋冀鲁豫边区财政史》一书记载:“1943年后
,由于物价上涨了三倍多,为了稳定军事供应,军费改按菜金和公杂费所需几种主要实
物折合一种‘实物分’,也叫‘饻’(音西,是八路军前方后勤部部长杨立三同志创造
的一个字),按月领发军费,按当月之‘实物分’中所包含的几种实物市价加起来综合
计算。这种‘实物分’制一直实行到建国后1950年物价稳定后才取消。”这一史实表明
,以“饻”为计量单位的“实物分”制,符合边区经济社会的实际,适应了战争和自然
灾害形成的严酷环境,在稳定边区经济社会、稳定队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传统文字学理论把汉字造字法归纳为“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
、假借。正如唐初颜师古《汉书注》所说:“文字之义总归六书,故归立字之本焉。”
,杨立三创制的“饻”字,采纳了汉字造字法的精华,融会了会意和形声两种造字法。
根据东汉许慎的说法,“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意思是说是字的
整体意义由部分的意义合成。比如:“武”字由“止”字和“弋”字合成,表示不再使
用兵器是动武的根本目的,即“止弋为武;“信”字由“人”字和“言”字合成,表示
人说的话有信用,即“人言为信”。
杨立三创制的“饻”字,从结构看,属于合体字,取汉字结构类型中比较典型的左右结
构;从意义看,主要采用了会意造字法,由“饣”(食)和“衣”两个部件合成,以食
物和衣物代表生活的基本需求。从读音看,“饻”字也应用了形声造字原理,结构为左
形右声,“饣”为形旁,“衣”为声旁(取其韵母)。
杨立三创制的“饻”字,灵活运用了汉字造字原理,融会贯通了简约的会意方式和通俗
的形声结构,适应了抗日战争时期边区社会经济文化需求,称得上是汉字史上的一个奇
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杨立三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中央人民政府食
品工业部部长、全国财经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财务部部长等职,为健全和完善
全军后勤保障工作特别是财务工作而辛勤工作。
1954年11月28日,杨立三因病逝世于克里姆林宫医院,终年54岁。杨立三创制的“饻”
字,虽然仅是军事生活影响文字发展的一个特殊事例,但它毕竟载入了汉字和我军军语
发展演变的史册,并将永远成为浓缩了抗日战争时期我军后勤保障史实片断的文字“化
石”。
(作者:武警山东总队司令员 李苏鸣) | c*********d 发帖数: 9770 | 2 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杨立三根据汉字特点规律创造了一个新的汉字——“饻”,以此
字作为新的工资计算单位。
当时规定,一“饻”所包含的实物有:中等小米2斤、中等小麦1斤、油盐各5钱、中等
白土布1方尺、中等家用煤1.5斤。据当时测算,一个“饻”大约可供一个3口之家一日
的生活所需。以“饻”为单位计算工资,军工人员的收入可以免受物价波动影响,很受
军工人员欢迎。
你们看到没有,物价波动对工资定额的影响,民国多少经济学家都无法解决,只在逃出
大陆前和到达台湾后2、3年内实行过一段时间非常粗糙的类似措施——粮食代替现金发
工资。
而人家杨立三,则是制定鸟一套完整精确的计算方法,使领取工资者的生活水平不受物
价波动影响。
看来,学鸟经济理论的人,容易被理论束缚住手脚,而跑野路子的人,经常会有出奇制
胜的解决方案。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