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M******a 发帖数: 6723 | 1 钦点智库印象城市 微信号 qindianzhikuclub
功能介绍
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的个性,都有自己的灵魂。城市之美既见于宏观之美,又现于细
节之美,讲求粗细交织,讲求远近相融,讲求浑然天成,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文化的熏陶
。让我们走进《钦点智库印象城市》,一起领略每个城市独特之美。
11月8日,又是一年一度的记者节。正逢传统媒体哀鸿遍野之际,所以这个节日过得哀
而不伤,气氛沉闷。但当天突然爆发一个和媒体大有关联的乌龙新闻,而且事件一波三
折,很有戏剧看点。
事件的来由,是西部一座大城市的党报报道了一个招生政策,因为用词问题,将一个带
有强烈文*革色彩的词汇重新带入公众视野,结果引爆了舆论场,成为当天一个舆论热
点。
新媒体时代,反转很快。一家权威媒体随即联系该市主管部门负责人,得到回复说是记
者写错了。
但在新媒体时代,如果公然说谎,打脸更快。记者随后打开该部门下属的官微,发现这
个敏感词一直就赫然地挂在那里。也就是说,记者并没有错,报道不过是对政策原文的
拿来主义。
显然,该部门负责人在甩锅的时候,严重低估了党报工作者的政治敏感度和新闻专业水
准。一个专业经营具有高度政治性的文字资料的文化机构记者和负责人,如果不能从当
日的文字堆里识别出这个瞬间勾起集体灰色记忆的词汇,那这个记者和负责人的水平,
是不够资格待在这个重要城市的一个关乎意识形态宣传的关键位置上的。
而且,如果这个词没有经过过滤,就直接见诸报端,表明该报出现了令人担忧的把关人
失守的信息安全事故。我们知道,传统媒体的文字从采访线索到次日见报,起码经历了
包括记者本人self-censorship的四个把关人的层层值守。如果不是故意放过这个敏感
词,则表明该报社的内部管理,处于何等大网漏鲨的疏漏程度!
这实际引出了这个劲爆新闻的一个敏感细节:如果说这个敏感词的出笼,是一路闯红灯
的结果,那得靠着多大的运气!所以,闯关之说,没有说服力。我们再考虑到作为信息
来源的上述部门官微的“呈堂证据”,几乎可以肯定地说,这个词在当地,是个一路放
行并且政治正确的用法。
将一个带有浓厚历史不祥气息的词汇快速解冻复活到数十年后的今天,给人以时空错乱
的穿越之感。但是当我们意识到这可能体现了当地有关部门某种程度的深思熟虑,这就
不能不让我们多考虑一层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这不由得让我们想起不到两个月前,自称“资深金融人士”的吴小平写了题为《中国私
营经济已完成协助公有经济发展的任务,应逐渐离场》的文字,引起国内轩然大波,除
了遭到几乎所有理性人士的痛斥,连官方也开始了连篇累牍的批驳。直到不久前中央召
开民营经济工作会议,才给此次争议一个圆满的大结局。
虽然此事尘埃落地,其实人们需要反思的是,为何吴小平能信誓旦旦地将一个看起来非
常荒谬的观点抛出来,并且表达出了“白纸黑字,立此为证”的自信?这不能不追溯到
中国知识分子一个传统的“事君术”:揣摩圣意。
在封建社会里,熟读圣贤书的知识分子人生价值就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但
是在一个缺乏制度建设的社会里,圣上喜怒无常,天意难测,而且帝王的统治术就包括
不能将朕的心事暴露给尔等臣子知道,故意把议事气氛搞得乌烟瘴气,好让自己神龙见
首不见尾、高深莫测。所以经常发生这样的事情,一旦臣下准确猜出圣上的心事,有可
能引来杀身之祸。比如杨修遇到曹操,就是一个悲剧性的相逢。但是如果你不能准确洞
悉圣上肠子里的九曲十八弯,不达圣意未得要领,乃至做事南辕北辙,可能下场更为悲
催。所以,作为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习得了一个重要本领,那就是,悄然根据圣上或者
近侍行事的蛛丝马迹,揣摩出真正的想法。这正是封建社会君臣关系的一个文化精髓。
吴小平肯定在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某个片段某个场景,嗅出了某种自以为是的意味,才
敢于做出上述的论断。但是遗憾的是,他做出了错误的判断,招致了全国人民的一直反
对,其观点甚至成了全民公敌。这表明,滥觞于旧社会的这种揣摩之术,难以在当下的
社会里死灰复燃。
或者,事情发展的后果也暗含了这样一种逻辑的可能性:正是由于吴小平提出的观点招
致了全民性的反对浪潮,提醒了有关部门对于此种现象的重视,并上升到战略层面进行
修正纠缪。
但是无论如何,我们不能忽视吴小平公然做出这种荒谬论断的心理基础,这种论调暗示
我们,在中国社会狂飙突进快速发展的时候,我们的社会依然有一大片并不健康的文化
土壤,比如,这种土壤里孕育了一种危险的心理,那就是“愈左愈安全”。
中国号称中庸,但其实凡事喜欢走极端,总是过犹不及或者矫枉过正。近代以来,社会
思潮冲突很多时候呈现为左与右的碰撞。到了革命时代,左成了革命的代名词,因此左
的面目和观点,似乎天然地和进步联系在了一起,所以在我们很多人的心目中,左虽然
并非一个科学的立场,但是因为曾经的革命光环,总是不能引起人们恰如其分的注意和
警惕,发展到后来,就有了“左一点没事,还能拐回来;但是右一点就是大事,往往误
入歧途”的看法,并且成为了一种思维模式,延续了下来。
尤其在今天,我们处于急剧社会转型期的时候,摸着石头过河的发展阶段已经走完,接
下来涉入了深水区,迷惘的心理充斥人们心间,而同时,社会和制度并未为试错留足宽
容的空间,所以负有使命的人们担心一旦犯错就落入湍流。在无助心理寻求安全感的导
引下,很多人不能不养成一种历史路径的依赖心理,那就是高擎貌似革命的左的火把,
为自己照亮前行之路。他们在揣摩,虽然左一点可能是错误的,但是毕竟“左”曾经是
革命的图腾,领导总归会理解我的苦心并最终谅解我的错误,甚至不会将这种做法视为
错误,只会认为是方法问题,而不是态度问题。
我们看到,本来很多筚路蓝缕之路,应该成为充满探索色彩的勇者之路,但在“愈左愈
安全”的思想指导下,变成了偏于左边的路径依赖,甚至一路靠左行驶,最终变成一场
危险之旅。尤其在当下中美贸易战、国际意识形态领域战争变得激烈的历史当口,很多
官员本来应该进行理性的思考、大胆的探索,但是因为出于安全的考虑,开始遁入革命
文化的故纸堆里寻找智慧,主动开起了左行的航道。
用这种视角重新审视吴小平的经济发展论断和前文提到的西部大城市曝出的“敏感词”
事件,我们顿有思想拨开迷雾、豁然开朗之感。两个事件的异曲同工之处,就在于他们
都沿循了“愈左愈安全”的心理路径,认为左一点没事、左一点不算错误、仅仅是一个
工作方法问题,甚至不排除是一种投机心理,一旦投机成功,准确揣摩到了上头的意思
,那或许意味着非常巨大的好处。
梳理这种思想产生的历史和社会土壤,有利于我们提高警惕之心。这种心理,有可能为
极端的民族主义、民粹主义和社会分裂思想招魂,影响社会心理和社会舆论,绑架整个
社会和决策者,最终让国家社会驶离正常发展的轨道。在当下中国,或许这种心理的潜
滋暗长,正是有识之士和各级领导应该加以防范的。
来源:中国舆情智库(微信号:hinapoll)2018年11月09日。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