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Military版 - 上海停建摩天楼减少地陷
相关主题
华北平原近半面积因过度开采水源出现沉降郑义:中国之毁灭(2)
因地面下沉 北京拟在2014年后调长江水回灌地下水一份不能公开的调查:华北平原地下水污染图景
同济大学卢耀如教授指出,上海出现3米沉陷从地图上看,四川人口的85%都集中在8万平方公里内
上海地铁4号线沉降地铁站整修完工将恢复运营 (转载)【人民日报】中央将遴选100名具冲击诺贝尔奖潜力人才
武广高铁引发地陷惊动温家宝:赔3000万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遴选百人冲击诺奖引争议
能源结构该调整了,给大家科普一下页岩气引用6900次,冲击Nobel奖的东土院士 vs. 引用7000多次的美国AP(转载)
调查称武广高铁抽排地下水引发地面塌陷沉降中央“万人计划” 将遴选100名具备冲击诺奖潜力人才
日科学家海底发现稀土 可开采量是陆地1000倍关于武警15分钟跑5公里,大部分可信,小部分吹牛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地面沉降话题: 地下水话题: 沉降话题: 上海话题: 地面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n*****8
发帖数: 1
1
上海停建摩天楼减少地陷
中国最大的城市上海摩天大楼林立,已使上海加速下沉,现在上海将控制新建高楼大厦
的数量,缓解危机。
据星期六(9月13日)的英文《中国日报》报道,金融区陆家嘴尤其严重,在“钢筋水泥
”的重压下,每年下沉1.5厘米。
过去10年来,上海建造了至少3000座18层以上大楼,其中包括中国最高楼金茂大厦,还
有2000座正在建设或者设计之中,包括号称世界最高的大楼。
所有这些已彻底改变了上海的繁华都市面貌,但也给这个长江口冲击而成的城市带来了
问题。
现在,上海整体上将逐步下沉低于黄浦江水位,当局希望通过控制新建摩天大楼的数量
来阻止地面进一步下沉。
此外,《中国日报》还列举了高楼林立的其他弊端:
过多的大楼使风在市内刮不起来,在炎夏加剧了热浪的效果;
高楼使消防灭火增加了难度;
因为高楼可提供高密度的人口居住,类似于萨斯的流行病很容易扩散。
但是BBC驻北京的记者傅东飞说,上海仍然有很多在建大楼工程,当局的举措能足以扭
转危局吗?
n*****8
发帖数: 1
2
上海是我国最早开始"变矮"的城市。在针对过度抽取地下水问题采取有效"控沉"措施后
,大量高层建筑和地铁施工造成的"不均匀沉降"仍然困扰着这个城市。
n*****8
发帖数: 1
3
昨天凌晨5点左右,浦东新区金科路、海科路口发生一起路面塌陷事故,道路中央
赫然出现一个深约2米的椭圆形大坑,面积在12平方米左右。不过,养护部门及时发现
险情,已用围栏将塌陷区域圈出,未有人或车坠入坑中。养护人员推测,地陷主要是管
道渗水冲刷流沙所致。
原定事发当天抢修
塌陷发生在金科路、海科路的路口中央,位于金科路南向北方向的车道上。记者赶
到时,路政、养护以及抢修等部门已经赶到现场处置,一辆大型施工车停在大坑边,随
时准备抢修。
塌陷形成的大坑呈椭圆形,里面散落着断裂数块的路面。从断口可以看到,该处路
面用两层材质浇筑,下方还有水泥梁支撑,底部则有泥沙等。坑上之前架设了几根钢筋
,用于覆盖黑布,外围则用隔离围栏圈起,仅空出一条车道,供南向北的车流通行。“
事实上,我们上周四巡查的时候就已经发现路面有沉降,大约10厘米左右,当时就采取
了措施。”浦东新区公路养护所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负责人介绍,上周四发现路面异常
后,养护方面立即在沉降区域周边放上隔离栏,避免人和车辆进入该危险区域。
由于地下铺设有雨水管和污水管,养护方面同相关部门开会研究抢修措施,原定于
24日(本周一)进行维修。不料周末刚过完,下陷的地面坍塌成了一个大坑。
估计与土层受冲刷有关
据了解,该路段投入使用已有3年多,之前养护部门在日常巡查中,并未发现有塌
陷的迹象。
对于造成塌陷的原因,上述负责人称,发生地陷主要由于该处土质为流沙,易发生
水土流失。同时路面下设有污水管和雨水管,管壁出现渗水点,雨水和污水的冲刷进一
步加剧了泥沙松软程度,他们将尽快进行修补。
“上海的地下多是软土层,比较容易受到冲刷。”现场一名抢修负责人称,初步方
案将把钢板打入坑中进行加固。据估计,完全修复可能还要花费半个月时间。
事实上,地面陷落、开裂不是首次发生。去年10月,铁路上海站附近地面坍塌数十
平方米;今年2月,环球金融中心附近地面出现一道宽10厘米的裂缝;今年5月,长宁区
哈密路1100弄近可乐路一处人行道“神秘”塌陷,形成面积为4平方米左右的正方形坑
洞。
经调查,道路地陷大多是自来水管突然爆裂、地下管道渗水、重力车辆反复碾压等
外力积年累月造成的。
[专家建议]
希望市民留意地陷预兆并及时报告
据了解,我国发生地面沉降灾害的城市超过50个,长三角的上海、浙江、江苏深受
其害。过度抽取地下水,曾经是造成上海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从1966年开始,上海开
始限制地下水开采,同时人工回灌地下水,逐步控制地面沉降。专家表示,防治地面沉
降不仅需要控制地下水,还应在土体的退新以及施工方面加大力度,并建立地质监测网
络,看水位变化是否会对相关板块造成影响,然后作出预警。
地陷不是突然发生的地质事故,日常生活中就有预兆,比如房屋会出现裂缝等。因
此,建议市民要留意这些预兆,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
n*****8
发帖数: 1
4
我国50多个城市地面沉降 将实施四大防治工程
2013-01-29 14:34 国家旅游地理网
国家旅游地理网1月29日讯 2月20日,我国首部地面沉降防治规划获得国务院批复
,此举意味着在全国范围内防治地面沉降已被提上日程。《2011年—2020年全国地面沉
降防治规划》指出,目前全国遭受地面沉降灾害的城市超过50个,全国累计地面沉降量
超过200毫米的地区达到7.9万平方公里,并有进一步扩大趋势。据了解,目前地面沉降
主要有三大重点片区,分别为长江三角洲地区、华北平原、汾渭盆地。由于地面沉降,
有城市甚至被预言会在几十年后消失。
困境:逾50城市地陷
《2011年-2020年全国地面沉降防治规划》由国土资源部、水利部会同国家发改委
、财政部等十部委联合编制。规划指出,目前全国遭受地面沉降灾害的城市超过50个,
分布于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等20个省区市。地面沉降是指由于自然因素或
人类工程活动引发的地下松散岩层固结压缩并导致一定区域范围内地面高程降低的地质
现象,也就是常说的地面下沉或地陷。地面沉降灾害已成为影响我国区域经济社会可持
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副院长张作辰介绍,长江三角洲、华北平原和汾渭盆地,是我
国目前地面沉降的三大重点片区,地面累计沉降量大于200毫米的分别为接近1万平方公
里、6.2万平方公里和7000平方公里。 下图是一张华北平原地面沉降的分布图,凡是有
颜色的范围,都属于有地面沉降的范围。
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的数据显示,从1921年到1965年上海市区总共沉降了1.69米
。同济大学教授、地质学家汪品先曾在一次演讲中说:“如果按1965年的下陷速度而不
加控制的话,上海在1999年已经沉没入海了。”
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所长郭坤一经过4年调查,发出警告:按照现在的速度,到
2050年,海平面将会上升40厘米至70厘米,长三角地区可能就此桑田变沧海。
危害:可以惊天动地
悄无声息的沉降带来的危害却可以惊天动地。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副院长张作辰说
,地面沉降影响的范围非常广泛:导致地面高层降低;造成城市排水系统变形失效,防
汛能力下降;不均匀的沉降会使地表建筑物的地基下沉、基础开裂;造成地下建筑向水井
、油井的倾斜,甚至拉裂毁坏;破坏线状工程如铁路、输水输油管线、桥梁、通讯线路
等……
河北沧州市人民医院妇产科病房原是一座三层小楼,由于地面沉降变成了两层小楼
,底下一层变成了地下室,最后由于楼体沉降严重,不得不拆除。
在西安市城区南部,由于裂缝活动剧烈,地面和台阶损毁严重。
由于地面沉降,矗立于古都西安的唐代建筑大雁塔倾斜已达上千毫米;由于地面沉
降,人们居住的居民楼出现墙体裂缝,建筑不得不拆除重建;由于地面沉降,人们行走
的道路出现裂纹、裂缝甚至天坑;由于地面沉降,有城市甚至被预言会在几十年后消失。
根据中国地质调查局等部门评估,几十年来,长三角地区因地面沉降造成的经济损
失共计3150亿元;华北平原地面沉降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404.42亿元,间接经济损
失2923.86亿元。
原因:水超采楼超高
虽然某些天然因素可以造成地面沉降,但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还是人为的:地下水
、石油、天然气、地热等资源的过度开采;城市建筑;重大工程造成地基土体发生缓慢变
形……这些举动在加快经济步伐的同时也加剧了地面沉降。
我国以及世界上主要沉降区的资料都证实,过量开采地下水是造成地面沉降的主要
原因。我国655个城市中,有400多个是以地下水为饮用水源的。地方城市对地下水的依
赖更重,目前北方城市65%的生活用水、50%的工业用水以及33%的农业灌溉都是主要依
靠地下水。比如河北沧州,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地面平均沉降了2.4米,属于我国地
面沉降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几十米至几百米深处所埋藏的地下水,就是沧州以及华北平
原上其他缺水城市维持庞大用水需求的依靠,并满足着我国粮食主产区之一的庞大用水
需求。
一个比较公认的说法,就是目前每年对华北平原地下水的开采量应该控制在200亿
立方米以内。而华北平原已经超采地下水1000多亿立方米,如果依靠自然循环来补充这
些地下水,有专家测算,需要上万年。
而沿海地区的大连、秦皇岛等城市地下水水位的下降,引起海水入侵,导致地下水
水质恶化,其中山东、辽东半岛海水入侵更加严重。
“楼升地降”是上海地面下沉的另一个人为原因。上海毫无疑问是目前我国最高的
城市,甚至在世界最高城市排名上也是前几名。有数据显示,自1993 年以来,上海高
楼平均每天起一座,目前已有七八千座高层建筑。上海地质学会秘书长刘守祺表示:“
根据目前的研究成果,发现高层建筑的影响能达到四成,对地质环境的影响非常明显。”
防治:实施四大工程
国土资源部21日表示,为应对日趋严重的地面沉降灾害,我国将实施地面沉降调查
、地面沉降监测、地下水控采与超采区治理、地面沉降防治技术创新等四大工程。
根据《规划》,到2015年,完成主要地面沉降区和高速及重载铁路沿线等重大工程
区的地面沉降调查,初步建立覆盖上述重点地区的地面沉降监测网络;完成地面沉降区
的地下水超采复核,控制并逐渐压缩地下水超采规模;建立区域地面沉降防治与地下水
管理技术支撑体系,地面沉降继续恶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到2020年,完成全国地面沉
降调查,建立全国地面沉降监测网络;进一步完善地面沉降监测与防治技术体系、管理
体系;实施重点地区水资源配置与地下水禁采限采、含水层恢复修复工程,地面沉降恶
化趋势得到有效控制。
上海是地面沉降重灾区,也是“控沉”的先行者,在上世纪90年代建立了一张覆盖
全市的地面监测网络,提前预警地面沉降。过度抽取地下水曾经是造成上海地面沉降的
主要原因,所以从1966年开始,上海开始限制地下水开采,并人工回灌地下水。目前上
海共有121口地下河暗井,每天源源不断地向地下 100米到300米的含水层注水,一口井
每小时的流量近30吨,全天的注水量可以达到近500吨。
单独的“控沉”难以奏效。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司长关风峻表示,防控地面沉降
的主要措施是防控地下水位的下降,现在有了全国规划,加强重点区域、重点交通干线
上的监测、预警工作,联防联控。
因为“地下水是没有行政区划的”,各地在尽快健全完善地面沉降的防治管理体系
的同时,更要联合“控沉”。1999年上海、江苏和浙江联动防沉降工作启动,沉降程度
较轻的浙江每年大幅降低地下水开采量,而形势较为严重的江苏则是在2000年颁布了《
关于在苏锡常地区限期禁止开采地下水的决定》,在全国率先通过立法,限期禁采地下
水,此后,地面沉降速率有所减缓。长三角地区的联动机制,可成为应对地面沉降的成
功案例。
此外,专家建议,在地质松软地区应限制大型建筑的建造,以减少对地层的压力。
(综合《人民日报》、央视、新华社报道)
相关新闻
京沪高铁“预制”3至5年沉降
负责京沪高铁建设施工的中国中铁相关负责人21日表示,京沪高铁已预制了3至5年
的地面沉降,从老京沪线以及高铁地质状况看,京沪高铁上的路面沉降将不会影响高铁
的使用。
铁路路面如发生沉降,铁路间隙距离会增大,铁路寿命将大大缩短。中国中铁的相
关负责人说,在京沪高铁的建设过程中,河北、山东、江苏、安徽等施工地段均遭遇了
不同程度的路面沉降状况。“中国东部地区很多都是冲积平原,土壤结构决定其可能存
在沉降,但比起青藏铁路的冻土,京沪线上路面沉降就不算什么了。”
该负责人介绍,首先京沪高铁的设计标准称得上世界领先,施工方面大多数涉及沉
降路面的地段都架起了桥梁,桥梁和路基都是整体设计,分散了桥梁路基对于地面的压
力,且所有沉降路段上都经历了9个月的混凝土预压,这相当于预制了3至5年的路面沉
降。路基上900吨重量的钢架比列车重出近百倍。“一个 200斤重的人身上背一个10斤
的东西能有多大影响呢,况且现在车速是300公里每小时,比设计时速低了不少,这个
速度的负载以及对路基的压力就更小了。”其次,铁路部门已对老京沪线、京九线等既
有铁路进行了十余年数据收集,这些数据为京沪高铁建设提供了支持和参考。最后,京
沪高铁绝大部分工程均使用机械化作业,可以把人的误差降低到最小。
“中国铁路建设有着60年的基础,在很多地方铁道部的技术部门都设有观测点,记
录着各种条件下的地质、气候等数据,这些数据保证了施工质量。”该负责人表示他对
京沪高铁的质量很有信心。轩燕龙
上海在建最高楼沉降可控
近期,上海陆家嘴地区由于超高楼建设导致个别马路“开裂”的现象引起社会关注
。专家经过实地勘察后均表示,引起陆家嘴个别地段地面沉降的因素目前已经基本消除
。专家同时认为,在地下结构建设施工中,出现一定程度的地面沉降属于正常现象,只
要跟踪监测措施到位,沉降处于可控状态,修补完成及时,并不会对安全和质量产生影
响。
据悉,位于陆家嘴的中国第一高楼——设计总高度达632米的“上海中心”大厦,
已于去年12月完成了地下结构施工,由此而引起的地面沉降因素已经基本消除。对于去
年12月就出现的路面裂缝,有关方面已经进行了初步恢复。
中科院院士、著名地下结构工程专家孙钧说,陆家嘴地区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发生的
地面沉降引发地面裂缝的现象,在工程建设中是常见情况,从目前来看,不会影响周边
在建和既有的建筑,以及周边管线设施的安全。
工程技术专家、上海城乡建设和交通委员会副巡视员裴晓说,上海陆家嘴地质条件
决定了在建设过程中必然会产生沉降,因为地下有承压水层,在地下结构施工中必须进
行降水,此过程中会发生自然沉降现象,马路有裂缝就是这种沉降引起的,地下结构工
程完成后将陆续恢复水位,沉降也随之停止。
“因为陆家嘴施工中,所有环境影响数据,周边建筑、街道、管线全部处于严格监
控之中,目前所有数据表明均处于可控安全的范围内。”裴晓说。
上海岩土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教授级高工顾国荣说,从“上海中心”动工开始,就
启动了第三方专业机构对于陆家嘴周边道路、建筑物的全面监测,目前实际监测数据与
设计阶段测算数据吻合,地面变形控制在规定数据范围内,软土地基的沉降与先前的预
期保持一致。
n*****8
发帖数: 1
5
“楼升地降”是上海地面下沉的另一个人为原因。上海毫无疑问是目前我国最高的城市
,甚至在世界最高城市排名上也是前几名。有数据显示,自1993 年以来,上海高楼平
均每天起一座,目前已有七八千座高层建筑。上海地质学会秘书长刘守祺表示:“根据
目前的研究成果,发现高层建筑的影响能达到四成,对地质环境的影响非常明显。”
n*****8
发帖数: 1
6
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的数据显示,从1921年到1965年上海市区总共沉降了1.69米
。同济大学教授、地质学家汪品先曾在一次演讲中说:“如果按1965年的下陷速度而不
加控制的话,上海在1999年已经沉没入海了。”
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所长郭坤一经过4年调查,发出警告:按照现在的速度,到
2050年,海平面将会上升40厘米至70厘米,长三角地区可能就此桑田变沧海。
n*****8
发帖数: 1
7
难怪上苏南杭都不敢建设摩天楼了,不然就成龙宫了。还自圆其说,啥新潮流。呵呵。

【在 n*****8 的大作中提到】
: 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的数据显示,从1921年到1965年上海市区总共沉降了1.69米
: 。同济大学教授、地质学家汪品先曾在一次演讲中说:“如果按1965年的下陷速度而不
: 加控制的话,上海在1999年已经沉没入海了。”
: 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所长郭坤一经过4年调查,发出警告:按照现在的速度,到
: 2050年,海平面将会上升40厘米至70厘米,长三角地区可能就此桑田变沧海。

n*****8
发帖数: 1
8
尼玛,上海高危地带啊,房价还那么贵,呵呵。
N*******e
发帖数: 580
9
2050年,海平面将会上升40厘米至70厘米,长三角地区可能就此桑田变沧海。
这么夸张?大坝挡不住?
n*****8
发帖数: 1
10
大概是说地面下降的意思吧。

【在 N*******e 的大作中提到】
: 2050年,海平面将会上升40厘米至70厘米,长三角地区可能就此桑田变沧海。
: 这么夸张?大坝挡不住?

相关主题
能源结构该调整了,给大家科普一下页岩气郑义:中国之毁灭(2)
调查称武广高铁抽排地下水引发地面塌陷沉降一份不能公开的调查:华北平原地下水污染图景
日科学家海底发现稀土 可开采量是陆地1000倍从地图上看,四川人口的85%都集中在8万平方公里内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
n*****8
发帖数: 1
11
大坝要几千公里吧。

【在 N*******e 的大作中提到】
: 2050年,海平面将会上升40厘米至70厘米,长三角地区可能就此桑田变沧海。
: 这么夸张?大坝挡不住?

N*******e
发帖数: 580
12
大坝能挡住么
[在 neo2018 (neo) 的大作中提到:]
:大概是说地面下降的意思吧。
n*****8
发帖数: 1
13
防“地陷”危机需要科学城市发展观
作者:何慧 来源:上海金融报 添加日期:12年02月24日
近日,位于上海陆家嘴的在建高楼上海中心工地附近的道路出现沉降现象,引起了
广泛“围观”。据最新的报道,地处全球金融机构云集的上海陆家嘴出现醒目裂缝,主
体建筑结构高度为580米,总高度632米的上海中心大厦施工工地至另一栋超高建筑环球
金融中心所在的陆家嘴环路附近,“地面有裂痕,地形已经开始上下错开”。
当中国的城市正竭力向上发展时,却没想到脚下的土地,已不堪重负,正悄无声息
地下降。几年前,美国著名灾难大片《地陷危机》曾演绎了这样的场景:一位科学家发
现地下突然出现一个大洞,整个城市面临塌陷的危险,而盛大的狂欢节又迫在眉睫。他
费尽心力,最终解除了这场危机。如今,类似的“地陷”危机却在我国不少城市屡屡上
演,造成巨大的社会恐慌。不仅仅是上海,据国土资源部最新报告,我国20个省区市中
超过50个城市遭受地面沉降灾害,累计沉降量超过200毫米的总面积达到7.9万平方公里
,其中长江三角洲地区、华北地区和汾渭盆地成为重灾区。根据中国地质调查局等部门
评估,几十年来,长三角地区因地面沉降造成的经济损失共计3150亿元。与此同时,据
中央电视台最新报道,由国土资源部、水利部会同发改委、财政部等十部委联合编制的
中国首部地面沉降防治规划已于近日获得国务院批复。
不可否认,地面沉降现象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自然因素造成的,尤其是在自然灾害方
面,中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中国已成为极端气候异常受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气候异
常的第一个负面影响就是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一项研究指出,如果全球气候变暖趋势
不被有效控制,生活在沿海地区的人将更频繁地受到飓风、地陷、海岸线侵蚀和海水倒
灌等灾害的影响。
然而,一个值得警惕的现象是,地陷并非仅属天灾,而是很大程度上由人为引起。
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进入加速发展时期,随着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对地下水的开采
也陷入一种疯狂的地步。有地质专家表示,地下水的主要补充来源是大气降水,一旦超
过它的补充量,地下水位就会节节下降,产生灾难性的后果。
此外,当下我国的城市管理者都或多或少地患上了“摩天大楼崇拜症”,城市之间
争相建设地标性建筑。片面地求“高”带来了“楼升地降”,成为我们这片土地不可承
受之重。面对如此场景,在感受GDP数字喜悦的同时,我们的城市管理者是否该反思一
下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城市发展观?
应该指出的是,城市发展不可竭泽而渔。城市除了要追求经济发展,还应实现健康
地发展,要让资源得到有效开发。正如有社会学家指出的:其实,所有的城市建设都应
以民生殷实为第一目标。地铁可以不豪华,但一定要安全、便捷;河流可以不游泳,但
一定要真正截污;高楼可以不巍峨,但一定要适宜工作、居住。
所幸的是,随着首部地面沉降防治规划获国务院批复,国家层面的防治地面沉降工
作已被提上议事日程。地面沉降,防大于治。虽然减轻沉降已经成了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但国内一些专家对缓解并恢复地面沉降还是表示了乐观。然而笔者以为,防控沉降最
关键的一点,是城市的管理者要率先树立起科学的城市发展观,地面沉降很难修复,做
好源头防控才是治本之举。城市的管理者在城市建设规划之时,就应将能否规避和有效
防止可能出现的地面沉降,作为衡量城市建设和项目上马的重要砝码。
事实上,据了解,在地质条件上受地面沉降威胁最严重的上海,“控沉”工作多年
前已经起步。上海从1965年开始控沉,并在20年前绘制了全市地面监测网络,预警地面
沉降。正如一位学者所说,“如果按1965年的下陷速度而不加控制的话,上海在1999年
已经沉没入海了。”其他的城市如果能以上海为殷鉴,尽快树立起科学的城市发展观,
将“控沉”放上事关城市合理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甚或是将“控沉”纳入城市管理者的
政绩考核指标,我们的城市化发展或许才能绕过“地陷”危机,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
相处。
n*****8
发帖数: 1
14
近日,位于上海陆家嘴的在建高楼上海中心工地附近的道路出现沉降现象,引起了
广泛“围观”。据最新的报道,地处全球金融机构云集的上海陆家嘴出现醒目裂缝,主
体建筑结构高度为580米,总高度632米的上海中心大厦施工工地至另一栋超高建筑环球
金融中心所在的陆家嘴环路附近,“地面有裂痕,地形已经开始上下错开”。
n*****8
发帖数: 1
15
上海:一个城市在沉降中的自救2011年11月14日 09:35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作者:马多思 字号:T|T12人参与8条评论打印转发
过度抽取地下水,曾经是造成上海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然而在采取有效的“控沉”措
施后,如今影响上海地面沉降的另一个原因,是不断拔地而起的高层建筑。大量建筑和
地铁施工造成的“不均匀沉降”仍然困扰着上海
本刊记者/马多思(发自上海)
蒋明镜先后在日本、英国和加拿大从事了8年的研究工作之后,2006年决定回中国发展
。站在上海黄浦江边远望对岸,陆家嘴耸立的摩天楼群令他感到兴奋,同时,这位研究
岩土力学的专家也相信,发挥自己专业特长的机会应该就在这里。蒋明镜知道,他脚下
的这块土地是由近千年来长江带来的泥沙所形成的软土层结构,数千幢快速建起的高楼
在推动上海发展的同时,也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加剧地面沉降便是其中之一。
过度抽取地下水,曾经是造成上海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然而在采取有效的“控沉”措
施以后,如今影响上海地面沉降的另一个原因,是不断拔地而起的高层建筑。自上世纪
90年代以来,高楼林立的陆家嘴地区的地面沉降就达每年12毫米到15毫米。
“楼升”造成的“地降”
虽然早在1934年上海就拥有了总高82米的“远东第一高楼”国际饭店,但高层建筑数量
的迅速膨胀还是近10年的事。数字显示,上海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高层建筑有40幢
;建于80年代的有650幢;而90年代十年间就兴建了2000多幢,其中百米以上的超高层
建筑有100多幢。自1993年以来,上海平均每天“站”起一座高楼,目前高层建筑已有
七八千座。
上海的软土层地表具有“含水量大、孔隙大及压缩性大”三大特征,就像一块海绵,在
一挤一泡水的同时,会出现严重的变形。以往人们认为除了地下水开采,高容量的高层
建筑在上海地面沉降中的影响能达到三成,但是上海地质学会秘书长刘守祺说,“根据
目前的研究成果,发现高层建筑的影响能达到四成,对地质环境的影响非常明显”。
为了应对地面沉降问题,上海2003年出台了针对容积率的“双增双减”政策,即增加公
共绿地和公共活动空间,减少建筑容量和高层建筑,同时也规定了住宅2.5、商用4.0的
容积率上限。实施一年后,上海市中心总建筑量已减少约400多万平方米,上海376个容
积率过高的历史遗留项目,平均降低容积率17%。和地下水超采造成的沉降一样,密集
建设高层建筑引发的沉降,在精明的上海人面前,似乎也得到了控制。上海整体沉降的
平均数值继续下降,直到2010年的不到6毫米。
上海地面沉降的速度降下来了,但大量建筑和地铁施工造成的“不均匀沉降”仍然困扰
着上海。2003年,为了了解地面沉降与地面建筑的相互影响关系,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
院与上海市城市规划院合作进行了专项调查。调查发现,单个高层建筑发生的一般是均
匀沉降,这种沉降不大会对该建筑物本身产生太大的影响。但在众多位置、规格不一的
高层建筑的合力作用下,整个上海市的地表会形成区域性的甚至整体的不均匀沉降。
目前为同济大学地下建筑与工程系教授的蒋明镜称,地面不均匀沉降和沉降速度过快一
样,都将引发多种城市灾害,例如,地面不均匀沉降导致防汛墙的防汛标准持续降低,
迫使不断投入资金加高防汛墙;建筑沉降威胁着煤气、供水等市政管线的安全;隧道不
均匀沉降又导致机动车加速磨损,增加运营风险和维修费用等。
蒋明镜说,建筑物建好后,一开始会有一定的沉降,但随着地基下的土壤逐步发生固结
,沉降也就稳定下来甚至停止。但是当周边再有建筑施工时,就会使本来稳定的老建筑
再次发生沉降。而且一个地区虽然总体上都是软土,可是每隔几米土质都不一样,有的
硬一些,有的软一些,这就需要在施工前进行风险检测和评估,并提出施工修改建议,
例如需不需要对地基周围进行加固和支撑,以有效防范沉降。
可是,蒋明镜回国后发现,在摩天大楼林立的上海,没有一家本地公司请他进行相关的
评估。一些建筑公司请的专家并不是专门从事这方面研究的,“国内在岩土工程方面的
技术水平很落后。”他说,在日本,每个企业在建筑施工时都很重视预先的沉降评估,
因为那里的土地都是私有化的,如果施工给其他建筑造成损害,那是要赔偿一大笔钱的。
蒋明镜的专业知识似乎在工程评估方面派不上用场,却能在自己买房时进行“专业评估
”。他在上海买的是旧小区基础上开发的住宅,因为那样的建筑,地基下土壤已经基本
固结。他不买在农田上建起来的和靠近江河堤坝的住宅,因为那些地方的土壤比较松软
。也不买附近可能修地铁和高层建筑的住宅,因为老建筑都会被新建筑所影响,容易产
生继续沉降。
上海市徐汇区凯华公寓的住户们就没有蒋明镜这么多土壤和建筑知识了,他们在买下住
房时并没有在意附近是否要修地铁。这座1998年竣工的6栋连在一起的楼房,在2003被
发现房屋墙壁出现裂缝。56户居民集体投诉说,裂缝最宽处可以伸进一排手指,而且楼
体看起来也“歪了”,这些投诉者怀疑这些现象与住宅楼地下20米深处正在进行的地铁
明珠2线隧道施工有关。
不均匀沉降造成的地质灾害已经引起了地质学专家越来越多的关注。上海市地质学会秘
书长刘守祺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一开始就说,“我已经不研究地下水造
成的沉降了,我现在研究的是,施工过程中不均匀沉降造成的地质灾害。”
漫长的“控沉”历程
可是,刘守祺毕竟研究地下水问题几十年,最近他一直关注着泰国曼谷洪水的新闻。在
他看来,曼谷洪水泛滥的原因“除了气候,就是地面沉降闹的,海水回灌进曼谷了。”
刘守祺30年前就受到过泰国有关方面的邀请,研究曼谷的地面沉降问题。多年来,曼谷
以每年1.5厘米至5.3厘米的速度下沉,直到现在城区已经有一大部分处于海平面之下。
刘守祺的观点和世界银行专家简。博乔基本一致:曼谷下沉的原因之一,就是毫无节制
地抽取地下水。
然而,对于同样被认为沉降严重的上海,刘守祺并不怎么担心,他对《中国新闻周刊》
说,上海发生曼谷那样的灾难“可能性很小”。
2009年,有媒体报道称,美国科罗拉多大学一份最新研究报告表明,全球33个人口密集
的大型三角洲地区中,有三分之二正面临“地陷海升”的双重威胁,而中国的长江三角
洲、珠江三角洲及黄河三角洲,已跻身这一危机榜上最严重的一级。报道对上海的描述
是,“城市平均标高才4米,而黄浦江涨一次潮就高达5米多,再继续沉陷2米,上海立
刻就会陷入汪洋。”
研究上海地质几十年的刘守祺不完全认同上述说法:地陷海升确实已成既有事实,但美
国学者将中国的三个三角洲列为“最严重级别”,这个结论还有待商榷。
实际上,上海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就被发现有严重的沉降现象。最开始提出上海沉
降的,是一个叫沃尔逊的外国人,根据1921年至1938年的“重复水准点”测量结果,提
出了上海存在地面沉降。从1921年到1965年,上海市区总共沉降了1.69米。而从1966年
到2000年,市区平均累计沉降量为218毫米,每年沉降6毫米。
地面沉降是上海主要的地质灾害,与它软土的地质特点有很大关系。上海境内除西南部
有少数丘陵山脉外,全为低平的平原,是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的一部分,平均海拔高度
为4米左右。整个地区好像是从东向西倾斜的半个碟子,极易受到海平面上升和地层挤
压的影响。土的结构是一层砂层、一层粘土层。砂土孔隙大,含水。上海的地下水,主
要就在它的5个含水砂层中。
刘守祺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当集中过量地开采了某一沙层的地下水后,沙层因为
孔隙水被抽走而压缩固结,它上面的土层就整体往下压,抽水越多的地方,压得越低,
这就形成了上海的地面沉降。”
上海最早于1860年开采地下水。一百年后的1963年,上海地下水开采量达到顶峰,年开
采总量达2.03亿立方米。开采地下水最多的时期,也是上海沉降最厉害的时期,上海地
方志办公室网站记载,1957年至1961年上海各地区平均沉降110毫米,个别地区达到170
毫米。
同济大学教授、地质学家汪品先在一次演讲中曾说,“如果按1965年的下陷速度而不加
控制的话,上海在1999年已经沉没入海了。”
上世纪80年代,刘守祺在上海地质调查研究院时曾经进行过调研,估算出每沉降1毫米
可以造成2亿元的经济损失。这里有直接的损失,例如沉降对堤坝、住宅、厂房的损坏
、对道路和桥梁的损坏,各种输水输气管线的破坏和冲毁农田等等。也有间接的损失,
例如海水倒灌造成农业的损失、交通运输运力下降的损失、工厂和商店被淹后的经济损
失。刘守祺说,“现在经济的发达程度远超过80年代,每沉降一毫米的损失可就不止2
亿了!”
上海地面下沉的速度在1966年终于得到了控制,1966年到2000年,市区平均累计沉降量
为218毫米,每年沉降6毫米多一点,“控沉”效果显著。刘守祺甚至记得上世纪80年代
个别地区在回灌后还出现了上升的现象。
这一变化得益于上海从1965年以来实施的一系列措施,主要是限制地下水开采和人工回
灌地下水,要求地下水用户在冬天向地下回灌与其夏季开采等量的自来水,从而恢复土
层弹性,控制地面沉降。上海还修建了最先进的防洪堤坝,建立地面下沉及地下水位监
测系统,并正在建设地面沉降自动化预警预报系统工程。
上世纪90年代,随着经济高速发展,上海地下水开采量又有所回升,1996年地下水开采
量已达1.5亿立方米,沉降现象也随之开始加剧。自2003年起,为缓解地面沉降的压力
,上海开始继续减少地下水开采量,据上海市政府网站发布的2009年和2010年水资源公
告显示,2009年上海市地下水实际开采总量为2553万立方米,比2008年减少632万立方
米;地下水人工回灌总量为1755万立方米。2010年,上海地下水开采量已压缩到2000万
立方米,是建国以来上海地下水开采量的最低点,仅仅是1963年开采量的十分之一。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上海市投入3500万元,建立了一张覆盖全市的地面监测网络。目
前网络已包括全市各区县的43个基岩标、146个GPS监测点和326个水位观测点,能够随
时预报上海各区域地面沉降现状,为工程建筑项目提前拉响沉降“警报”。
“长三角”联合“控沉”
“光我们控制地下水开采不行,上海的地下水与江苏、浙江都连在一起,需要大家一起
控制,长三角城市之间要协调合作。”刘守祺说。
2005年,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副所长郭坤一耗时4年,花费2000万元进行了详细调查,
发布《长三角地区地下水资源与地质灾害评价》。报告认为,长三角地区地面沉降区内
累计沉降已超200毫米,面积近10000平方千米。苏锡常(江苏省的苏州、无锡、常州)地
区因不均匀沉降,目前已发生22处地裂缝地质灾害。上海从上世纪初到2003年,因沉降
造成的损失是2900亿元;苏锡常地区和浙江嘉兴也损失了500多亿元。
郭坤一发出警告:按照当时的沉降速度,到2050年,海平面将会上升40厘米至70厘米,
长三角很可能就此桑田变沧海。
浙江省国土资源厅地质环境检测院总工程师赵健康对长三角的沉降形势却感到乐观,“
如今已经不是这个情况了,沉降好转了很多,个别地区还上升了。”
赵健康所在的地质监测院每年都要对浙江全省的沉降情况进行监测,并发布当年的环境
公报。他们发现,2009年浙江沿海平原地面沉降继续呈现减缓趋势。
赵健康说,长三角的上海、江苏和浙江联动防沉降工作开始于1999年,联动以后浙江省
每年都大幅降低地下水开采量,生活用水多使用地面水,例如从太湖的上游引水。地下
水开采量由2000年的1.5亿立方米下降到去年的1600万立方米。但是因为浙江是长三角
里沉降程度较轻的,所以没有采用回灌。
长三角的另一个“角”江苏沉降的程度和速度则远高于浙江,采取的措施则显得更严厉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苏锡常一带的乡镇企业风起云涌,但由于环保意识不强,污水
废水的排放造成了地表水严重污染,不得已只好转向地下取水,而过量的开采地下水又
使得苏锡常的“漏斗”连成一体。无锡、苏州、常州三市及外围乡镇,以地下水水位下
降10米计算,漏斗面积已达5000平方公里。
20世纪30年代时,苏州只有地下深井两口,到90年代,已增加到304口;地下水开采量
从20世纪30年代的日开采500吨飙升至90年代的12万吨,由此带来的便是地下漏斗水位
由3米下降到61米多。2000年,苏州市区地面累计沉降普遍达到40厘米到60厘米,严重
地段超过160厘米,无锡市区、常州市区最大累计地面沉降量分别超过120厘米、110厘
米。
2000年8月,江苏省人大颁布了《关于在苏锡常地区限期禁止开采地下水的决定》,在
全国率先通过立法实施地下水限期禁采。此后,地面沉降速率有所减缓。苏州沉降速率
从每年25毫米以上降到小于10毫米;无锡从每年100毫米降到10毫米~15毫米,常州从过
去最高每年120毫米降到每年8毫米。
赵健康也很惊讶为什么长三角的联动配合得这么默契。他现在很欣赏的一个说法是,“
地下水是没有行政区划的”。 ★
n*****8
发帖数: 1
16
0世纪30年代时,苏州只有地下深井两口,到90年代,已增加到304口;地下水开采量从
20世纪30年代的日开采500吨飙升至90年代的12万吨,由此带来的便是地下漏斗水位由3
米下降到61米多。2000年,苏州市区地面累计沉降普遍达到40厘米到60厘米,严重地段
超过160厘米,无锡市区、常州市区最大累计地面沉降量分别超过120厘米、110厘米。
2000年8月,江苏省人大颁布了《关于在苏锡常地区限期禁止开采地下水的决定》,在
全国率先通过立法实施地下水限期禁采。此后,地面沉降速率有所减缓。苏州沉降速率
从每年25毫米以上降到小于10毫米;无锡从每年100毫米降到10毫米~15毫米,常州从过
去最高每年120毫米降到每年8毫米。
n*****8
发帖数: 1
17
2005年,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副所长郭坤一耗时4年,花费2000万元进行了详细调查,
发布《长三角地区地下水资源与地质灾害评价》。报告认为,长三角地区地面沉降区内
累计沉降已超200毫米,面积近10000平方千米。苏锡常(江苏省的苏州、无锡、常州)地
区因不均匀沉降,目前已发生22处地裂缝地质灾害。上海从上世纪初到2003年,因沉降
造成的损失是2900亿元;苏锡常地区和浙江嘉兴也损失了500多亿元。
郭坤一发出警告:按照当时的沉降速度,到2050年,海平面将会上升40厘米至70厘米,
长三角很可能就此桑田变沧海。
n*****8
发帖数: 1
18
上海地面下沉的速度在1966年终于得到了控制,1966年到2000年,市区平均累计沉降量
为218毫米,每年沉降6毫米多一点,“控沉”效果显著。刘守祺甚至记得上世纪80年代
个别地区在回灌后还出现了上升的现象。
n*****8
发帖数: 1
19
报道对上海的描述是,“城市平均标高才4米,而黄浦江涨一次潮就高达5米多,再继续
沉陷2米,上海立刻就会陷入汪洋。”
n*****8
发帖数: 1
20
蒋明镜说,建筑物建好后,一开始会有一定的沉降,但随着地基下的土壤逐步发生固结
,沉降也就稳定下来甚至停止。但是当周边再有建筑施工时,就会使本来稳定的老建筑
再次发生沉降。
相关主题
【人民日报】中央将遴选100名具冲击诺贝尔奖潜力人才中央“万人计划” 将遴选100名具备冲击诺奖潜力人才
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遴选百人冲击诺奖引争议关于武警15分钟跑5公里,大部分可信,小部分吹牛
引用6900次,冲击Nobel奖的东土院士 vs. 引用7000多次的美国AP(转载)成昆铁路 宝成铁路 宜万铁路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
n*****8
发帖数: 1
21
昨天,记者从广东省地质局证实,历时近6年的广州市城市地质基础调查项目已经通过
评审,准备移交广州市相关部门,为广州地区的地质灾害防治提供参考意见。
广州城市地质基础调查项目,是在中国地质调查局与广州市政府共同出资下,于2005年
正式展开,如今历时近6年,项目已完成专家评审工作,正准备移交相关部门。广东省
地质调查院副院长庄文明是该项目的负责人之一。据其透露,广州两成以上的地区都处
于地质灾害高发区。
调查结果显示,广州市地质灾害高易发区面积约1701.6平方千米,主要分布为:
一是从化市南部和东北部国道G105线良口―吕田段沿线、省道S355高滩段沿线,白云区
白云山西部,主要地质灾害有崩塌、滑坡、泥石流;
二是越秀区大坦沙、白云区金沙洲、从化市东北部(良口镇石岭村、吕田镇联丰村)和
花都区赤坭镇、白云国际机场,增城市北部隐伏岩溶区(派潭镇),主要地质灾害为地
面塌陷;
三是南沙区南部地区(鱼窝头镇、万顷沙镇、新垦镇),主要地质灾害有软土地基沉降
、地面沉降。
珠江新城地底10~20米软土层
“珠江新城也是典型的软土区。”地质专家通过此次地质调查发现,珠江新城的软土层
厚达10~20米,在建设初期还填了近5米的土,“如果有水在其中流动,水土流失严重,
容易形成路面塌陷”。
“珠江新城地陷频发是因地下存在软土层。”庄文明指出,对于类似的软土层防治,通
常采用的办法是“固化处理”,“就是把水泥和沙喷上去,等凝固下来后,水流过也冲
刷不动,带不走泥沙,也就不会形成塌陷”。“原本治理并不难,但珠江新城有不少遗
憾。”庄文明分析说,珠江新城在建设的过程中,没有进行整个地块的整体考量,“每
栋楼的地基和防地质灾害做得都很好,但都是孤立的”。
但他也提出,目前可以采用的唯一办法,就是防止水渗入该区域,以避免该区域地下的
水土流失。他建议,首先应把珠江新城的排水进行整体规划,类似建立排污管网一样,
确保硬化了的路面的雨水能统一收集,然后排出该区域,避免渗入地下。其次,针对种
植了树木和花草的部分,应做好隔水,并进行统一收集,确保下雨甚至是浇灌后,雨水
也能不渗入地下。文/记者李妍
南沙不高不低建筑最好不建
庄文明表示,广州市软土总分布面积近2000平方千米,软土厚度一般10~40米,总体上
自北向南厚度增大。
在软土上开发建设,很容易产生地质灾害。庄文明举例说,广州市开发区就因为在软土
上搞建设,结果多年以后埋在地下的排水管都找不到了,而上海的“楼脆脆”也是因软
土引起的,“软土有很高的流动性,是城市地下空间的重大影响因素”。
他介绍说,软土分布最广泛的,是南沙区,厚度大于40米的软土分布于万顷沙十七涌以
南的地区,最厚处可达55米。“南沙一些建筑沉降四五十厘米是常事,有些建筑甚至下
沉了1.5米。”庄文明表示,沉降较为显著的区域集中分布在南沙近期重点发展区和万
顷沙、新垦等地,在番禺区东涌—鱼窝头及白云区、荔湾区、天河区及萝岗区也有少数
地面沉降灾害发生。截至2008年,南沙发生沉降90多次。
庄文明建议,因南沙地区在软土下是岩石层,若要开发最好建低层或者高层建筑,不高
不低的建筑最好不建,“地基太浅容易下沉,地基太深又不值得”。文/记者李妍
广东加大力度
防治地质灾害
记者从广东省地质学会获悉,近年广东加大地质灾害防治力度,广东省政府已经批准了
《全省威胁100人以上地质灾害隐患点搬迁与治理方案》,要求各地政府加大治理力度
,并以此作为各地考核的责任指标之一。
据介绍,广东省属于地质灾害多省份,特别是每年汛期,地灾呈高发态势。据有关资料
显示,2009年,全省共发生突发性地灾238起,造成死伤21人,直接经济损失8655.26万
元。
据省地质学会提供的资料,“十一五”期间,该会负责组织专家评审的各类建设用地地
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就超过3000份。作为广东省地灾防治工作的主力军,“十一五”
期间,广东省地质局完成各类地质灾害防治项目超过2400个。特别是去年汛期,该局积
极配合地方政府做好汛期地质灾害应急巡查排查工作,完成排查地质害灾隐患点500多
处;在积极参与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抢险的过程中,及时向2000多名受灾人员提出避险建
议,同时编写完成各类地质灾害应急调查报告100份。
n*****8
发帖数: 1
22
他介绍说,软土分布最广泛的,是南沙区,厚度大于40米的软土分布于万顷沙十七涌以
南的地区,最厚处可达55米。“南沙一些建筑沉降四五十厘米是常事,有些建筑甚至下
沉了1.5米。”庄文明表示,沉降较为显著的区域集中分布在南沙近期重点发展区和万
顷沙、新垦等地,在番禺区东涌—鱼窝头及白云区、荔湾区、天河区及萝岗区也有少数
地面沉降灾害发生。截至2008年,南沙发生沉降90多次。
庄文明建议,因南沙地区在软土下是岩石层,若要开发最好建低层或者高层建筑,不高
不低的建筑最好不建,“地基太浅容易下沉,地基太深又不值得”。
n*****8
发帖数: 1
23
在软土上开发建设,很容易产生地质灾害。庄文明举例说,广州市开发区就因为在软土
上搞建设,结果多年以后埋在地下的排水管都找不到了,而上海的“楼脆脆”也是因软
土引起的,“软土有很高的流动性,是城市地下空间的重大影响因素”。
n*****8
发帖数: 1
24
庄文明表示,广州市软土总分布面积近2000平方千米,软土厚度一般10~40米,总体上
自北向南厚度增大。
n*****8
发帖数: 1
25
“珠江新城也是典型的软土区。”地质专家通过此次地质调查发现,珠江新城的软土层
厚达10~20米,在建设初期还填了近5米的土,“如果有水在其中流动,水土流失严重,
容易形成路面塌陷”。
“珠江新城地陷频发是因地下存在软土层。”庄文明指出,对于类似的软土层防治,通
常采用的办法是“固化处理”,“就是把水泥和沙喷上去,等凝固下来后,水流过也冲
刷不动,带不走泥沙,也就不会形成塌陷”。“原本治理并不难,但珠江新城有不少遗
憾。”庄文明分析说,珠江新城在建设的过程中,没有进行整个地块的整体考量,“每
栋楼的地基和防地质灾害做得都很好,但都是孤立的”。
但他也提出,目前可以采用的唯一办法,就是防止水渗入该区域,以避免该区域地下的
水土流失。他建议,首先应把珠江新城的排水进行整体规划,类似建立排污管网一样,
确保硬化了的路面的雨水能统一收集,然后排出该区域,避免渗入地下。其次,针对种
植了树木和花草的部分,应做好隔水,并进行统一收集,确保下雨甚至是浇灌后,雨水
也能不渗入地下。
n*****8
发帖数: 1
26
广州也不行
n*****8
发帖数: 1
27
北上广都先天不足,在摩天城排名中除名。
摩天前3甲:港深,武汉,重庆。
N*******e
发帖数: 580
28
看不懂
n*****8
发帖数: 1
29
珠江新城和陆家嘴下面都是软土。

【在 N*******e 的大作中提到】
: 看不懂
n*****8
发帖数: 1
30
上海东昌路发生地陷 公交车轮深陷地洞里
2015年04月09日14:33 手机看新闻
打印网摘纠错商城分享推荐 字号
原标题:上海东昌路发生地陷 公交车轮深陷地洞里
上海东昌路发生地陷 公交车轮深陷地洞里
现场图
上海东昌路发生地陷 公交车轮深陷地洞里
现场图
新民晚报新民网
【突发:网友曝上海东昌路地陷!公交车轮陷进去了!】今天中午12点半左右,网
友曝浦东东昌路近浦东南路的路面突然陷下去一块,照片显示,一辆公交车的车轮已经
陷进地洞里,网友称,受此影响此该路段异常拥堵。新民晚报记者稍后将发来详细报道
相关主题
中国铁建承建的麦加地铁即将竣工因地面下沉 北京拟在2014年后调长江水回灌地下水
Breaking news! 相当于地球5倍大的钻石同济大学卢耀如教授指出,上海出现3米沉陷
华北平原近半面积因过度开采水源出现沉降上海地铁4号线沉降地铁站整修完工将恢复运营 (转载)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
n*****8
发帖数: 1
31
继上海地陷 南京地铁工地也出现路陷
2003-07-05 22:59 桌面版 正體 0 大 中 小字
继上周二上海发生地铁工地地陷,南京地铁工地附近昨日亦出现两处路面塌陷。
据太阳报报导,南京地铁工地周边最近不时发现有地陷情况,其中名为三条巷的街道,
一个月内就出现三次路面塌陷,而昨日出现的其中一处地陷更令一部的士车轮受困,的
士司机下车查看时发觉,塌下的地洞直径虽然只约三十厘米,但深不可测,遂致电市政
部门。估计可能与附近地铁工地施工有关。但负责该路段地铁施工技术的工程师则表示
,路陷与地铁工程无关。
另一方面,周二上海发生地铁工地地陷,事件惊动中共中央,中国动用大批人力抢险,
上海抢险人员昨日仍然不断向发生沉降及塌陷的现场地下灌注水泥浆,以增加地面的承
载能力;官方今日报导地基沉降问题也得到基本控制。不过据太阳报导导,现场附近的
临江花园大厦旁边的路面裂缝,已经由两个手指的宽度增加到两个拳头左右。地陷令上
海多条巴士线路受影响,部分道路禁止车辆通行;现场附近一些财政部门或暂停办公,
或临时搬迁。
n*****8
发帖数: 1
32
难怪南京摩天楼也就新街口那几栋。
n*****8
发帖数: 1
33
据网络报导,今年2月28日至29日,安徽、上海、杭州、北京等地又相继出现路面塌陷
等地质事件。
杭州,北京也有问题。
n*****8
发帖数: 1
34
国土资源部、水利部等十多部委联合编制的《全国地面沉降防治规划》(2011年-2020
年)近日获得国务院批准。这则原本看似普通的规划新闻,与上海陆家嘴地裂照片互为
佐证,近日引发全国关注。也是因为这则报道,许多公众才知晓以下触目惊心的数据:
我国发生地面沉降灾害的城市超过50个,分布于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等20
个省区市。全国累计地面沉降量超过200毫米的地区达到7.9万平方公里,其中最严重的
是长江三角洲、华北平原和汾渭盆地。
有意思的是,近日风传的上海陆家嘴的地面裂痕也为地面沉降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网络上的图片显示,环球金融中心与在建的上海中心发生地面裂痕,长约七、八米,两
侧地面有明显错位。虽然有关部门迅速回应沉降乃正常现象,但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地
面沉降的严重性,以及出台相关规划的必要性。
n*****8
发帖数: 1
35
据《路透社》报道,有研究指出,上海的众多高层建筑可能会造成其沼泽地面下沉得更
快,使沿海城市更容易受到海平面上升的影响。
上海位于亚洲最长河流长江入海口附近的低洼冲积平原上。为满足其经济快速发展和工
业化进程的需求,地下水的过度抽取已导致该城开始下陷。目前,科学家们说,极地冰
盖融化造成的海平面上升,加上摩天大楼的影响,上海面临的地陷危险变得更加严重。
上海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学教授兼中国科学院院士的汪品先在路透社全球环境首脑会议上
说,"海平面上升是全球变暖带来的世界性影响。但是,地面沉降使上海和天津成为中
国受到最大威胁的两个沿海城市。"
另有一些科学家则认为高层建筑仅导致轻微的地面下沉,而建筑技术创新可以减轻下沉
幅度。
ENVIRONMENTOCTOBER 5, 2008 / 5:39 PM / 11 YEARS AGO
Shanghai highrises could worsen threat of rising seas
Rujun Shen
6 MIN READ
SHANGHAI (Reuters) - Shanghai, China’s most populous city and an aspiring
global financial center, is also among the world’s most vulnerable urban
areas to a rise in sea levels as global warming melts polar ice.
A general view from the Shanghai World Trade Centre building shows a skyline
in the centre of Shanghai in this September 30, 2008 file photo. Shanghai,
China's most populous city and an aspiring global financial centre, is also
among the world's most vulnerable urban areas to a rise in sea levels as
global warming melts polar ice. Picture taken September 30, 2008. SHANGHAI-
SINKING REUTERS/Nir Elias/Files
Its location on a low-lying alluvial plain near the mouth of Asia’s longest
river, the Yangtze, had already left it prone, but researchers warn that
forests of skyscrapers sprouting across the ambitious metropolis could
compound the threat by causing its marshy ground to sink.
“Shanghai came from the ocean, and has been facing the threat of rising sea
levels,” said Wang Pingxian, a member of the prestigious China Academy of
Sciences and professor of ocean geology at Tongji University in Shanghai.
“The rising sea level is a worldwide problem, caused by global warming, but
Shanghai and Tianjin, among China’s coastal cities, face the biggest
challenge, mainly because of land subsidence,” Wang said as part of the
Reuters Global Environment Summit.
Sinking ground levels have long been a headache for Shanghai, although the
culprit has traditionally been the pumping of ground water to support its
rapid growth and industrialization.
The dyke along Shanghai’s riverfront Bund, which protects a mile of
historic granite buildings from the waters of the Huangpu River, has been
raised three times — by nearly 2 meters (about 7 feet) — over the past
four decades.
ADVERTISEMENT
Shanghai drilled its first deep well on the Bund in 1860, and as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ground water use accelerated, the city sank 1.76 meters
between 1921 and 1965, or an average of about 4 centimeters a year.
As early as the 1960s, the Shanghai government began addressing the problem
by pumping some of its treated water supply, which is now taken largely from
the Huangpu River rather than from ground water, back below the surface.
THAT SINKING FEELING
Land subsidence eased substantially and ground levels even began rising in
the 1970s when the government was particularly active in pumping water back,
but sinking set in once more in the 1990s as the city set out on a frantic
building boom.
The city has further tightened its restrictions on ground water use since
2006 and plans to ban use of ground water entirely for non-drinking purposes
by 2010, when it expects to be pumping 50 million cubic meters of water (1.
8 billion cubic feet) per year underground.
That compares with the 17.3 million cubic meters of water it pumped
underground in 2007, when it pulled out 43.8 million cubic meters of ground
water. At its peak, the city pumped out 200 million cubic meters of ground
water a year.
ADVERTISEMENT
As a result of strict regulation of ground water usage, Shanghai sank only 6
.8 millimeters in 2007, or 0.5 millimeter less than a year earlier, a
government report said.
But while the city moves to stop the ground from being pulled down as ground
water is sucked out, researchers now worry that the ground is being pushed
down as masses of skyscrapers are plopped down across the urban landscape.
“(Land subsidence) is more serious in areas where groundwater is heavily
used, or highrise density is high,” said Xu Shiyuan, a professor of geology
at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There are about 10,000 buildings with more than 10 floors in Shanghai, of
which 80 percent have been built in the past 10 years, according to Emporis,
one of the world’s leading providers of building information.
“Land subsidence caused by construction of highrises and underground
projects will be a key issue in the future,” said a professor at a research
institute affiliated to the government in Shanghai, who declined to be
named because his institute does not allow researchers to talk to the media.
He said that, although a single highrise building could only cause ground in
adjacent areas to subside marginally, dense blocks of highrises could press
the soil in sand layers underneath, and contribute to ground sinking over a
large area.
“It’s a very difficult problem, and we haven’t found any effective
solutions,” he said.
Slideshow (4 Images)
PILING ON THE PRESSURE?
Some researchers said, however, that highrise construction would cause only
minor land subsidence and could be limited by technical innovations,
although worries would remain that uneven subsidence could damage bridges
and tunnels.
“One can’t generalize the situation and say highrises are going to have a
more significant impact on land subsidence. It’s rather a case-by-case
scenario,” said Xu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David Scott, chairman of the Council on Tall Buildings and Urban Habitat,
and a principal with engineering firm Arup’s New York operations, added: “
The weight of big buildings is generally not a big problem.” Deep basements
can help to offset the weight of large buildings, he said.
Arrays of piles can also mitigate pressure from the weight of buildings.
The developer of the 492-meter (1,614-ft) Shanghai World Financial Center,
which at its opening in late August surpassed the neighboring Jin Mao Tower
as China’s tallest building, said it was not contributing to the land
subsidence problem.
“Our building is not causing land to sink,” said Michiho Kishi, a
spokesman for Mori Building.
ADVERTISEMENT
The clay layer — firmer ground more than 100 meters underneath the building
— has sunk nearly 120 millimeters (five inches) since construction started
, far less than the limit of 250 millimeters set by the government’s
construction code, Kishi said.
The city itself seems unfazed, with plans to build the 632-meter Shanghai
Center, next to the other two towers.
Editing by Edmund Klamann and David Fogarty
Our Standards:The Thomson Reuters Trust Principles.
n*****8
发帖数: 1
36
2011年10月27日中午11点50分左右,上海火车站附近恒丰路、长安路路口的路面塌陷数
十平方米,深度约1.5米。
上海惊现地陷
上海市政设计院工作人员27日在事故现场指导修补,据一位汪姓工程师透露,初步判断
此次事故与道路基土层“沙性土流失”有关,导致“沙性土流失”的原因则可能是地下
水渗透或水管爆裂长期冲刷所致,而事故具体原因仍需挖开路面后才能得知。
从裂口向内望去,道路下方原本用于支撑路面的基土层已不见踪影,30厘米左右的沥青
层仍不时滚落入裂口。潺潺水流从侧壁流出洇湿了混凝土路面,散发着一股霉臭味。
n*****8
发帖数: 1
37
视频|上海云岭西路地陷原因查明 抢修已启动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陈弋
2018-09-22 12:12:43
今天上午,云岭西路地陷事故原因查明,地下流沙外加污水管道年久失修渗漏成主因,
目前,抢修工程已经启动。
记者在现场看到,地陷区域路面已经全部挖开,施工人员正在进行施工沟槽的挖掘,将
在沟槽内进行管道更换。 普陀区建管委方面介绍,由于该地区毗邻苏州河多条支流,
地质松散,土层又非粘性土,所以地下水土流失严重,加之,一根96年前后铺设的混凝
土污水管年久失修也出现渗漏情况,两者叠加导致事故发生。 目前的抢修方案主要是
挖槽进行污水管更换,同时挖开的路面将进行填实,争取在中秋节后工作日恢复通行。
n*****8
发帖数: 1
38
上海闵行区倒塌楼盘附近又有两小区地陷
来源: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
2009-07-04 17:35
塌楼事件进展
7月2日晚上9点左右,同样在上海闵行区,同样在莲花路一带,在一场暴雨中,一个在
建工程的基坑出现坍塌,导致临近住宅小区出现了沉降。当晚11点,记者赶到出事地点
。现场位于沪闵路上一个靠近莲花路路口的住宅小区门前的小路上,是一个新建地下停
车场的基坑。10来辆卡车正载着沙石泥土驶入工地,回填这个出事的基坑。这一地点,
距离6月27日发生塌楼事故的“莲花河畔景苑”,直线距离不超过1.5公里。
当晚,几乎同一时间,也是在闵行区,一处小区也发生了建筑事故。“中祥龙柏苑”的
小区楼房在2日晚上的暴雨后地面裂痕超过10厘米。小区楼体与地面之间的沥青也被拉
扯破损,并有排水管道开裂。“中祥龙柏苑”位于闵行区白樟路99弄,距离塌楼的“莲
花河畔景苑”,直线距离在7至8公里。
闵行区建设和交通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王尧说:“目前来看,这可能只是一起很小的事故
,但塌楼事件发生前也是毫无预兆。因此我们丝毫不敢大意。”
n*****8
发帖数: 1
39
中國各省市近年馬不停蹄推動地鐵建設,可惜的是因施工單位素質參差不齊,引發路陷
事故接連不絕,也令路人步步驚心。包括上海、廣州、深圳等一線城市,過去均發生地
鐵坍塌人命事故。最嚴重的一次發生在杭州,2008年因地鐵路陷令50多人被埋,其中21
人無辜葬身在深坑中,淪為地鐵血路的亡魂。
2008年11月,杭州地鐵一號線湘湖站工地,一段長100米的路面突然下陷,13輛車輛掉
入深10米大坑,工地旁邊小河的河水倒灌,深坑內積水深達2米,50多名工人及乘客被
活埋。事故釀成21人死、4人受傷。當局事後列出施工單位違規施工的罪狀,8名承建商
負責人被判刑。
n*****8
发帖数: 1
40
廣州市2013年亦發生同類事故,地鐵工程塌陷面積約300平方米,幸無人傷;2012年上
海軌道交通12號線,施工期間坍塌釀5人死;去年5月在建的深圳地鐵三號線延長線,位
於深福保大廈的工地局部發生坍塌,造成兩人遇難。
內地專家認為,大陸屢現地陷,除了地質因素外,還有施工因素,包括施工人員素質不
足及施工監管不力,造成事故連連。
央視在杭州路陷後以《地鐵施工事故頻頻發生背後帶血的反思》為題報道,地鐵施工事
故不少與急功近利,違背科學「搶進度」有關。不過「反思」在前,內地地鐵事故依然
不斷上演。
《蘋果》記者
相关主题
上海地铁4号线沉降地铁站整修完工将恢复运营 (转载)调查称武广高铁抽排地下水引发地面塌陷沉降
武广高铁引发地陷惊动温家宝:赔3000万日科学家海底发现稀土 可开采量是陆地1000倍
能源结构该调整了,给大家科普一下页岩气郑义:中国之毁灭(2)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
n*****8
发帖数: 1
41
上海街道出现裂缝 地面下沉不许说
(博讯北京时间2014年4月21日 转载)
来源:法广

  地球气候升温正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我们周围的环境,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
化专家小组近期出台的报告明确的阐述了气候升温不同的幅度下将产生什么样的灾难性
的后果,而其中首当其冲的一大后果就是沿海城市可能会被淹没。不少专家学者纷纷对
威尼斯、纽约等城市将何时以及将以何种速度被海水淹没的做出种种预测,然而,有关
中国上海的类似的预测却似乎十分罕见,上海莫非确实并不面对上述威胁?

  旅居中国的法国环境行业业内人士Francois de la Chevalerie.弗朗索瓦 ?德
拉舍瓦勒耶今年二月在法国的公民参与网站发表文章,标题是:上海是否面临下陷威胁?

  http://www.agoravox.fr/tribune-libre/article/shanghai-est-elle-menacee-d-147491

  公民参与网站是一个经专家编辑审核、公民在注册后可以自由发表文章的网站
。弗朗索瓦 ?德拉舍瓦勒耶居住在中国的广东和天津,从事环境行业工作。

  他在文章中写道,每一次在中国只要提到上海的地面是否会下陷,中国的官员
们一般都会摆手不语,眼睛盯着地板,不知如何回答,因为此事确实事关重大。

  确实,近几十年来的经济腾飞使上海容不得半点批评。再加上,任何风吹草动
,都会对上海的经济投资产生重大影响,就拿上海股票市场来说,一个微不足道的谣言
就会使数万亿人民币不翼而飞。

  然而,作者指出,将上海是否面临下沉这一问题列为禁区,这不仅没有消除疑
问,反而更加增添了人们对此的疑虑。

  作者介绍说,他曾经在墨西哥的首都墨西哥城居住了多年,他十分赞赏当地舆
论针对土地滑坡预测方面的自由、民主的激烈争论。虽然,有专家估计,这些争论可能
使墨西哥市自1990年以来丧失了超过一千亿美元的资产,不过,墨西哥市的左翼执政政
府却认为这是因祸得福,这使墨西哥市的房价没有受到房地产投机操作的影响。

  而在上海却很少看到有关问题的讨论。即使出现一些零星的讨论,内容也往往
受到严厉的审查。不过,2012年,当时正在修建的高度为632米的上海最高塔,上海中
心附近的一条街道出现裂缝时,这一问题便再度浮出水面。因为,上海中心的附近还有
另外两座高建筑,他们分别是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和金茂大厦。当然,街道出现裂缝的原
因复杂,浦东街道与建筑都修建在填平的地基上,出现裂缝也在所难免。

  文章指出,国际学术界以及中国国内都出台了多份有关上海地面是否下沉的学
术研究报告,但是,由于研究机构之间缺乏合作,因此,没有一份报告享有权威。美国
科罗拉多大学根据卫星拍摄的历史图像分析说,长江三角洲地区受到土地下陷以及海平
面上升的双重威胁。而上海在长江三角洲地区首当其冲,因此面临地面严重下沉的威胁
。但是,科罗拉多大学的这份研究报告受到上海市政府的质疑,尤其是同市政府有着紧
密关系的上海地理学会的质疑。学会并不否认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上海的地面面临下
沉,但是,它并不认为这将对上海构成严重威胁。地质学会反驳的根据来自220个卫星
导航系统以及37个地面检测系统。地质学会认为他们的数据和方法更加可靠。学会还针
对上海已经建成地铁的轨道以及将修建的轨道做出检测,不过,上述的检测数据都没有
经过专家们的讨论,学会只是宣布上海的地基每年下沉七毫米,它认为应该可以将此一
数据控制在每年五毫米之内。

  事实上,根据,上海市的历史档案,上海自1921年起就出现了地面下沉的记载
。一百年来,上海的地面下沉了两至三米,人们只要到苏州河边去观察一下,就可以意
识到这一点。上海市的档案资料还标明,1965年之后,上海地面下沉已被控制。

  根据上海市城市规划办公室公布的报告,上海市中心的地面下沉的原因有三分
之一是来自上海新修建的高楼大厦,上海目前超过一百米高的建筑超过一千座。上海市
政府环境保护办公室曾经要求上海环境研究学院就2008年修建的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对周
围环境的影响做专门的调查,但是,此一调查结果却迟迟没有向公众公布。(作者 杨
眉) _(网文转载) (博讯 boxun.com)
7192601652
n*****8
发帖数: 1
42
每一次在中国只要提到上海的地面是否会下陷,中国的官员们一般都会摆手不语,眼睛
盯着地板,不知如何回答,因为此事确实事关重大。
n*****8
发帖数: 1
43
2012年,当时正在修建的高度为632米的上海最高塔,上海中心附近的一条街道出现裂
缝时,这一问题便再度浮出水面。因为,上海中心的附近还有另外两座高建筑,他们分
别是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和金茂大厦。
n*****8
发帖数: 1
44
美国科罗拉多大学根据卫星拍摄的历史图像分析说,长江三角洲地区受到土地下陷以及
海平面上升的双重威胁。而上海在长江三角洲地区首当其冲,因此面临地面严重下沉的
威胁。但是,科罗拉多大学的这份研究报告受到上海市政府的质疑,尤其是同市政府有
着紧密关系的上海地理学会的质疑。学会并不否认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上海的地面面
临下沉,但是,它并不认为这将对上海构成严重威胁。地质学会反驳的根据来自220个
卫星导航系统以及37个地面检测系统。地质学会认为他们的数据和方法更加可靠。学会
还针对上海已经建成地铁的轨道以及将修建的轨道做出检测,不过,上述的检测数据都
没有经过专家们的讨论,学会只是宣布上海的地基每年下沉七毫米,它认为应该可以将
此一数据控制在每年五毫米之内。

  事实上,根据,上海市的历史档案,上海自1921年起就出现了地面下沉的记载
。一百年来,上海的地面下沉了两至三米,人们只要到苏州河边去观察一下,就可以意
识到这一点。上海市的档案资料还标明,1965年之后,上海地面下沉已被控制。

  根据上海市城市规划办公室公布的报告,上海市中心的地面下沉的原因有三分
之一是来自上海新修建的高楼大厦,上海目前超过一百米高的建筑超过一千座。上海市
政府环境保护办公室曾经要求上海环境研究学院就2008年修建的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对周
围环境的影响做专门的调查,但是,此一调查结果却迟迟没有向公众公布。
n*****8
发帖数: 1
45
上海这种垃圾地方只有靠高级鸭子和低级鸭子维护声誉,其实已经危机四伏,还尼玛房
价超纽约!

【在 n*****8 的大作中提到】
: 美国科罗拉多大学根据卫星拍摄的历史图像分析说,长江三角洲地区受到土地下陷以及
: 海平面上升的双重威胁。而上海在长江三角洲地区首当其冲,因此面临地面严重下沉的
: 威胁。但是,科罗拉多大学的这份研究报告受到上海市政府的质疑,尤其是同市政府有
: 着紧密关系的上海地理学会的质疑。学会并不否认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上海的地面面
: 临下沉,但是,它并不认为这将对上海构成严重威胁。地质学会反驳的根据来自220个
: 卫星导航系统以及37个地面检测系统。地质学会认为他们的数据和方法更加可靠。学会
: 还针对上海已经建成地铁的轨道以及将修建的轨道做出检测,不过,上述的检测数据都
: 没有经过专家们的讨论,学会只是宣布上海的地基每年下沉七毫米,它认为应该可以将
: 此一数据控制在每年五毫米之内。
:

n*****8
发帖数: 1
46
“地陷海升”威胁中国三大三角洲
2009年 9月 21日
分享平台 微博 分享平台 人人网 分享平台 电邮 分享
Image caption
黄河、长江和珠江三角洲等地区未来可能有更多洪水
美国研究人员警告,中国的黄河、长江和珠江三角洲都受到地面下陷和海平面上升的威
胁。
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科研人员对全球33个人口密集的大型三角洲地区的卫星图像进行研究
后发现,其中三分之二受到地陷海升的双重威胁。
他们根据各三角洲地区受威胁的程度将其分为五个等级,中国的黄河三角洲、长江三角
洲和珠江三角洲都在受威胁最严重的一级,面临极为严重的洪水威胁。
黄河、长江和珠江三角洲面积约为16万平方公里,人口接近一亿。这里不仅是中国人口
居住最密集地区,同时也是中国传统的鱼米之乡和现代经济最发达地区。
报道统计称,在过去10年中,全球33个大型三角洲地区中有85%曾受到严重洪涝灾害,
导致26万平方公里土地受淹。
而如果海平面持续以目前所预测的速度上升的话,本世纪内受淹土地面积还将增加50%。
报告特别指出,珠江三角洲和湄公河三角洲在面对地面下陷以及海平面上升的威胁的同
时还要经受台风的考验,每年都要遭受严重的洪水威胁。
n*****8
发帖数: 1
47
他们根据各三角洲地区受威胁的程度将其分为五个等级,中国的黄河三角洲、长江三角
洲和珠江三角洲都在受威胁最严重的一级,面临极为严重的洪水威胁。
n*****8
发帖数: 1
48
每年11釐米 北京正在陷落
by 韋拓
?"
研究發現,整個北京在下沉,朝陽區最為明顯。某些地區不均衡的沉降對建築和其他基
礎設施構成風險。(Getty Images)
正當世界上多數人懷著觀望的心態,注視著中共現政權有史以來最大的打虎肅貪運動,
中國人也為千年古都北京一分為二、正在變成一隻啞鈴而驚訝而興奮而不安的時候,從
不止一家外媒又傳來更為震驚的消息:北京在下沉。
文 _ 韋拓
據《大紀元》6月25日引述英國《衛報》的報導說,最新衛星影像研究,過度抽取地下
水正造成北京地質塌陷。北京部分地區,特別是中心商業區,正在以每年11釐米的速度
下沉。研究者警告,持續沉降對這座2000萬人口的城市構成安全威脅,包括會對列車運
行產生強烈影響。
《衛報》披露,這項研究已經發表在專業雜誌《遙感》上,作者是七人研究團隊,其中
三人向《衛報》解釋了他們的研究,包括中國學者陳米、李曉娟和西班牙工程師羅伯特
.托馬斯。該研究是基於干涉合成孔徑雷達(InSAR)技術。這種雷達監視陸地海拔的
變化。
他們告訴《衛報》,「我們目前在進行一項有關沉降對北京基礎設施(比如高速鐵路)
的詳細分析。」研究指出,北京坐落在乾燥的平原上,這裡的地下水積累了幾千年。隨
著人們鑽井和水位下降,底層土壤收縮,就像乾涸的海綿一樣。
研究發現,整個北京在下沉,朝陽區最為明顯。這裡自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就在蓬勃發
展,到處是摩天大樓和環形公路。某些地區不均衡的沉降對建築和其他基礎設施構成風
險。
研究指,整個北京估計有數萬口水井,其中許多用於農業和綠化。政府對於打井有法規
約束,但是執法卻不一致。
非政府組織公共和環境事務研究所所長馬軍告訴《衛報》,當局有一些規定,但是執行
不力。馬軍說他對於朝陽區沉降嚴重不感到意外,因為該地區最近幾十年增長快速。他
預計,隨著北京向東擴張,沉降現象將東移。
超採是造成北京水危機最重要原因
為解決北京水危機,2015年中共啟動了南水北調工程,同時採取了其他一些緩解地下水
耗竭的措施。2015年1月,朝陽區宣布要淘汰367口井,減少1000萬立方米地下水使用量。
專家尚無法判斷南水北調工程能否說明補給含水層,減緩北京沉降的速度,因此他們繼
續擔憂沉降對建築和鐵路系統的影響。2015年的一份研究甚至建議:中共當局應禁止在
高鐵沿線打井,以防列車脫軌。
據《遙感》研究人員說,全世界其他一些城市也因為過度抽水等原因發生沉降。墨西哥
城和雅加達每年沉降28釐米,曼谷每年沉降12釐米。
澳大利亞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環境工程講師馬特.庫瑞2012年即給《中外對話》撰文〈
華北的地下水危機〉。該文指出,整個華北的含水層形勢都十分嚴峻。許多地區如今已
經面臨著地下水過度抽取造成的不可挽回的後果,包括:地面沉降以及沿海含水層的海
水滲透。還有一些人提出,為了打出水,井越挖越深,鑽井成本不斷提高。同時由於農
業活動、工業污染和有毒成分的自然過濾,地下水品質問題也層出不窮。
過度抽取地下水造成北京地質塌陷。圖為2011年4月26日晨零時左右,北京豐台石榴莊
路西口東側200米處路面塌陷。(大紀元資料室)
有資料顯示,北京市經過數十年的超採,現在已處於一個2650平方公里的地下水大漏斗
上,被列入中國地面下沉城市之一。
早在16年前的2000年,作者吳貽即發表文章〈瘋狂的掠奪——追蹤中國地下水漏斗〉,
指出北京水資源的嚴峻情況。
吳貽稱,北京由於超採地下水,導致地下水位下降了兩米,引起水質惡化、地面下沉、
市政設施破壞,據有關部門觀測,北京市區就有313平方公里硬度超標,全市現有地面
沉降面積800平方公里。
北京2000年間實際年用水量為40億立方米,而1999年自然形成的水資源只有18.2億立方
米,密雲水庫蓄水嚴重不足,只能靠過去積蓄的水量維持供水。北京市對工商企業實行
定額供水,部分非工業用水部門,實行定額核定工作,居民用水也從7月開始實行定額
,超定額加倍收費。
一方面是持續高溫天氣,一方面供水告急,京津居民真可謂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更可怕的事情是,由於旱災情況日益嚴重,距北京市只有100多公里的蘭溝頭村,周圍
的沙丘每年南移3.5公里,如果得不到制止,35年就要移到北京。當時朱鎔基來到蘭溝
頭村,看到沙漠化的情況非常震驚,他告訴下屬官員,如果不能遏制沙漠化,首都可能
最終要遷出北京。
2015年6月,北京當局做出北京遷府決定,不管有多少其他因素,水資源極度缺乏,絕
對是個重磅炸彈。千年古都北京因為水,將再也不是原來意義上的首都。可悲的是,此
情不幸當年被朱鎔基言中。
世界最大地下水降落漏斗區在華北
數十年來,華北農業為了應付「南糧北調」,200萬口機井對地下水掠奪性開採,一個
世界最大的地下水降落漏斗區在華北快速形成。(Getty Images)
《大紀元》2010年4月指出,數十年來,華北農業為了應付「南糧北調」,200萬口機井
對地下水掠奪性開採,使華北出現了生態惡化,地下水位不斷下降、地面沉降,一個世
界最大的地下水降落漏斗區就這樣在華北快速形成。
據《瀟湘晨報》報導,官方通報顯示,華北地下水超採達1200億立方米,相當於200個
白洋淀的水量。「事實上,真實的情況可能更嚴重。」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專家說,華
北透支的地下水估計已近2000億立方米。
報導說,2005年一場大雨過後,河北隆堯西店子村村民董京華家出現了裂縫,這些裂縫
從地底下爬上了他家院內的房屋,大得可以塞進一個拳頭。房屋的南邊在下沉,地基也
懸出了一道大大的口子。「這幾年,南邊起碼下沉了40釐米。」董京華說。
專家給董京華的解釋是,地下水抽狠了,導致水位下降,正好這條地裂縫與隆堯南構造
斷裂帶的走向大體相吻合,地面因此沉降。
西店子村只是華北平原的一個普通村莊,村裡唯一的水源就是靠打井,抽取地下水。從
董京華家往東800米,就是海河的支流澧河,但早就沒水了,有也是一點從上游造紙廠
流下來的工業廢水,「黑的,臭得很」。2009年,當地環保部門警告說,這水含有一種
有害物質,不能澆地,一澆,莊稼就死。
機井在西店子村30年的歷史,也是越鑽越深的歷史。在上世紀80年代以前,生產隊集體
挖土井,後來,土井挖不出水了,就開始打機井。最開始,一般打25米左右就有水出來
,到2009年,機井一般要打120米深。
抽取地下水,對於千萬華北農民來說實在是個無奈的選擇。當身邊再也找不到流動的水
源的時候,沒有什麼比往地下打井更省事的了。
《瀟湘晨報》說,這並不是旱情最嚴重的時候。十多年來,整個華北年年旱,年年缺水
。地下水位不斷下降,一個世界最大的地下水降落漏斗區已在華北形成。河北老水利專
家魏智敏說,目前,華北平原京津冀三省市已形成20多個下降漏斗區,5萬平方公里出
現「漏斗」。地下水埋藏最深的在天津,達到110米;河北最深的機井在滄州地區,達
到800米;部分地區淺層地下水已被疏乾,沒水了,被採空了。
《中國廣播網》的報導稱,河北省地下水超採30年或很快用盡,地裂現象將不斷出現。
作者張正聞2014年5月告訴海外媒體《看中國》,華北最大的一個漏斗面積達8800多平
方公里,而這個面積,大約是北京市區面積的12倍。專家還將一些地方靠超採地下水度
日的情況形容為「爺爺喝孫子的水」。
2006年12月31日山西省靈石縣煤礦開採過度,導致地下水的乾燥,造成村莊沉陷迫使一
些村民撤離家園。(Getty Images)
對此狀態,有網民認為,貪婪、無度,資源的嚴重浪費和過度使用遲早會有報應的。用
環境去換取經濟發展,最終還是得不償失!到處建設的高爾夫球場都是抽地下水,沒有
人管,中國就是這樣,腐敗啊。先把高爾夫球場變成森林,看看北京市周圍多少高爾夫
球場,北京可是嚴重缺水城市。老百姓都快喝不上水了,那還是人活的地方嗎?簡直是
人間地獄還差不多。
長年跟蹤觀測地質災害的河北省地礦局第三水文工程地質大隊副總工程師、地質環境監
測站站長寇秋煥介紹,從2006至2010年,河北省衡水市共發生10起比較大的地裂縫,最
長的是武邑至阜城縣的一條地裂縫,長8公里。
寇秋煥介紹,這些地裂縫形成的主要因素是衡水市超量開採深層地下水,導致地面沉降
,地下水過量超採,深層地下水位下降,沒有有效補給,就會形成地下漏斗,也就是說
地下水位在海平面以下。70年代初期漏斗僅限於冀州、棗強、桃城區一帶,俗稱冀棗衡
漏斗。已經是和德州、滄州、邢台的漏斗連成一塊兒了,形成一個大的複合型的漏斗了。
資料顯示,目前河北省共有地下水漏斗區25個,其中漏斗面積超過1000平方公里的7個
,地下漏斗改變的不僅僅是地形地貌,更改變著地下漏斗區人們的生活。在冀東水稻主
產區昌黎縣,村民孫立軍告訴記者,因為沒有水,家裡已經不種水稻了。
衡水水文水資源勘測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尹俊嶺說,生活用水井差不多打400多米,部
分井得打6、700米。再往下打基本都到地熱層了,那水就不能吃了。
中國環境科學院研究員趙章元認為,那不是各地經常會有報導說會有陷坑出現,這就是
地下漏斗已經出現,整個華北地區是有5萬多平方的漏斗,當然更主要的是水量越來越
少,北京大興那邊都有打到300米的了,都打不上水。
北京不是唯一
上海100年下沉了3米
據《大紀元》2014年3月2日報導,中國大陸遭受地面沉降災害的城市已超過50個。有的
城市甚至被預言會在幾十年後消失。其中,上海面臨著嚴峻問題。數據顯示,整座城市
正在以平均每年7毫米的速度沉降。
據《財新》雜誌報導,從1965年至今,上海的地面已經下沉了110毫米,而高聳入雲的
摩天大廈還是一幢幢拔地而起。人口超過1600萬的現今上海的地平面已經比100年前降
低了大約三米。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專家小組報告指出,由於氣候升溫,沿海城市可能被淹沒,專家們對
威尼斯、紐約等城市將何時以何種速度被海水淹沒,做出了種種預測。而有關中國上海
的類似預測卻十分罕見。
據法廣報導,2014年2月,旅居中國的法國環境行業業內人士Francois de la
Chevalerie(弗朗索瓦.德拉舍瓦勒耶)在法國的公民參與網站發表了標題為〈上海是
否面臨下陷威脅?〉的文章。
弗朗索瓦居住在中國的廣東和天津,從事環境行業工作。文中稱,中共將上海是否面臨
下沉問題列為禁區。每當在中國提到此問題時,官員們都會擺手不語,眼睛盯著地板,
無從回答。而在上海即使出現一些零星的討論,內容也往往受到嚴厲的審查。
據上海市的歷史檔案記載,上海自1921年起就出現了地面下沉的記載。一百年來,上海
的地面下沉了兩至三米。
官方稱上海下沉原因,是新修建的高樓大廈,超過100米高的建築超過1000座。美國科
羅拉多大學根據衛星拍攝的歷史圖像分析說,上海因在長江三角洲地區首當其衝,面臨
長江三角洲地區土地下陷以及海平面上升的雙重威脅。
2012年修建高度為632米的上海最高大廈時,即導致上海中心附近的一條街道出現裂縫。
2012年2月16日,修建高度為632米的上海最高大廈時,導致上海中心附近的一條街道出
現裂縫。(AFP)
中國超過50座城市下沉
據大陸首部地面沉降防治規劃稱,目前中國大陸遭受地面沉降災害的城市超過50個,全
國累計地面沉降量超過200毫米的地區達到7.9萬平方公里,並有進一步擴大趨勢。目前
地面沉降主要有三大重點片區,分別為長江三角洲地區、華北平原、汾渭盆地。由於地
面沉降,有的城市甚至被預言會在幾十年後消失。
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曾表示,地面沉降影響的範圍非常廣泛:導致地面高層降低;造成
城市排水系統變形失效,防汛能力下降;不均勻的沉降會使地表建築物的地基下沉、基
礎開裂;造成地下建築向水井、油井的傾斜,甚至拉裂毀壞;破壞線狀工程如鐵路、輸
水輸油管線、橋梁、通訊線路等。
早前,南京地質礦產研究所經調查後發出警告:按照現在的速度,到2050年,海平面將
會上升40釐米至70釐米,長江三角地區可能就此桑田變滄海。
河北滄州從上世紀70年代以來,地面平均沉降了2.4米,屬於中國地面沉降最嚴重的地
區之一。滄州市人民醫院婦產科病房原是一座三層小樓,由於地面沉降變成了兩層小樓
,底下一層變成了地下室。
據官方資料顯示,天津市區下沉已經達到2米,而塘沽下沉達到3米,華北平原每年下沉
面積平均需要10萬立方米的土才能填平。而矗立於古都西安的唐代建築大雁塔傾斜已達
上千毫米。
大雁塔正面,對比前面的大雄寶殿可看出塔身有一定的傾斜。(頤園新居/維基百科)
吳貽在〈瘋狂的掠奪——追蹤中國地下水漏斗〉一文中分析了超採主要原因:
地表水的污染。為了得到品質好的深層地下水,人們捨棄地表水不用,加入到掠奪地下
水的行列。
吳貽總結道,結果是生活在城市裡的人們都不同程度地生活在一個個地下水漏斗的「鍋
底」。為了發展經濟,不停地四處圈地建廠,導致城市水源被嚴重污染;為了生存人們
又不得不四處尋找乾淨的水源,所以地下水被嚴重超採,城市成為漏斗的中心,地面大
面積下沉。
吳貽說,情況最嚴重的河北眾多「水漏斗」城市走的其實是一條最不可持續的發展之路
。滄州市政府早在幾年前就喊出了「建設我國第三座化工城」的目標。短短幾年,一批
高耗水的化工企業便紛紛上馬,規模日益擴大。邢台市生活用水早已頻頻告急,但全市
卻先後建起了100多個高耗水企業項目,連水利部門都不知道。某縣政府為了上一個年
耗水量達2000萬立方米的大項目,竟「大方」地向投資者減免了3年的水資源費。一位
水利幹部在向地方領導提出專案建設應考慮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建議時,竟遭到領導當
頭棒喝:「爺爺都沒水了,誰還管得了孫子!」
河北肅寧縣為發展農業生產,幾十年大打機井。如今地下水位迅速下降,機井枯了打、
打了枯,淺了不行就往更深處打。有關統計表明,在這塊面積只有500多平方公里的土
地上,深淺機井總數竟達6500多眼。群眾形象地說,肅寧幾乎已經打成了「蜂窩煤」。
華北農民集資打井。(資料圖片)
在華北等地農村,常常可以看到牆壁上書寫著「打井」字眼的標語,一些地方甚至提出
「萬眼井工程」、「千眼井大會戰」等口號。許多人都沒有意識到超採地下水帶來的嚴
重後果,總覺得水是取之不竭的資源。認識上的誤區使他們,甚至包括一些水利幹部,
平時的工作就是爭取資金,打井取水。
水漏斗或將變成龐大墳墓
據中共國家水利部權威資料顯示,各地對地下水的超採量正在以幾何級別的倍數向上增
長。以城市為中心的地下水漏斗越來越大,城市與城市之間連接成片。
如今以京、津、冀為中心的華北平原地下水漏斗規模龐大,世所罕見。如不採取遏止措
施,也許明天我們會看到一個連接成片的東北平原地下水漏斗,長江三角洲地下水漏斗
,西北地下水漏斗。
這些漏斗猶如一座龐大的墳墓,將把中國幾十年的建設成果一併吞沒。中國的城市就像
建在雞蛋殼上,隨時會毀於一旦,這絕不是危言聳聽。
n*****8
发帖数: 1
49
上海火车站附近发生地陷(5/5)
2011-10-28 08:21 0人参与 16条评论
上海火车站附近发生地陷
在路口执勤的协管员潘先生告诉记者,事故发生时刚好处于路口信号灯变灯之时,所以
恒丰路和长安路两处都没有车辆经过,若事故发生在车辆经过时则不堪设想。 杨毅/摄
n*****8
发帖数: 1
50
上海松江北翠路发生路面塌陷 二三十米长的
纵报:塌陷、裂缝、地陷——天灾人祸豆腐渣
(博讯10日稿件) 昨天晚上,松江区北翠路近江学路处发生路面塌陷,所幸没有
造成人员受伤。目击者推测,塌陷可能与相邻的一个工地开挖地下室有关。


  事发后,塌陷处已被围起,工人们正在抢修路面。塌陷处就位于一个在建工地
围墙外,工地围墙也发生了倒塌。

  目击者杨先生告诉记者,昨天晚上9点多,他发现工地边的北翠路上,一块二
三十米长的路面向下塌陷,路面下陷最深处有60厘米深,而在工地围墙内,一块一两米
高的高地也随同围墙一起呈倾斜状塌了下去。

  今天中午,塌陷的路面已基本被铺平,所幸塌陷对道路交通和居民生活造成的
影响并不大。杨先生推测,此事可能与工地最近开挖地下室有关,现场抢修工人也表示
,此事可能与工地“挖土”有关。目前,事故具体原因仍有待调查。
相关主题
一份不能公开的调查:华北平原地下水污染图景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遴选百人冲击诺奖引争议
从地图上看,四川人口的85%都集中在8万平方公里内引用6900次,冲击Nobel奖的东土院士 vs. 引用7000多次的美国AP(转载)
【人民日报】中央将遴选100名具冲击诺贝尔奖潜力人才中央“万人计划” 将遴选100名具备冲击诺奖潜力人才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
n*****8
发帖数: 1
51
长三角地陷:沉默的土地危机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25日 07:14 人民网-国际金融报
过度开采地下水引发地质灾害
本报实习生 赵泽民
●由于地下水资源被过度开采,地面沉降对长三角地区造成的直接和间接损失已经
达到3150亿元

心情日记 人生处方 投资一万,回报百万?
伊利液态奶销售额领先 生活资讯 一网打尽
●长三角地面沉降大于200毫米的范围近1万平方公里,上海、苏锡常和杭嘉湖的最
大累计沉降量分别达到2.63、1.80和0.82米
●当前最紧迫的措施就是提倡节约用水和科学用水,提高用水效率
3月22日第十三届“世界水日”前夕,由国土资源部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主持的《
长三角地区地下水资源与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报告完成。据报告显示:由于地下水资源
被过度开采,地面沉降对长三角地区造成的直接和间接损失已经达到3150亿元,包括对
建筑楼房、道路桥梁、地下管线等造成的损失。
长三角的地下水资源衰竭对苏锡常地区的地面下沉已经造成非常大的危害,如果这
一情况不能得到改善,“沉默的土地危机”将随时有可能在长三角大范围爆发。南京地
质矿产研究所郭坤一研究员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作出如上表示。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佘之祥告诉记者,水污染是造成地面下沉
的又一个杀手。只有保护好水环境,长三角的地质灾害才有可能得到控制。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研究所研究员姚士谋则认为,应大力提倡节约用水和科学用水
,提高用水效率。
盲目开采地下水面临衰竭
郭坤一表示,必须对地下水进行有度地开采。由于长期过度开采地下水,长三角地
面沉降大于200毫米的范围近1万平方公里,上海、苏锡常和杭嘉湖的最大累计沉降量分
别达到2.63、1.80和0.82米。针对该区经济快速发展所面临的地下水开发与地面沉降的
问题,国土资源部已提出了把地下水开采量从12.7亿方/年调整为1.96亿方/年的方案。
研究表明:从保护地质环境、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的角度考虑,在江苏境内,安全
的地下水开采量为每年6660万立方米,主要可以在第一和第三承压层采水;上海境内,
8370万立方米,分别在4个承压层不同程度地采水;浙江境内,4590万立方米,在第一
、第二、第三承压层采水。“如果能够保证这一开采量,情况可以得到一定程度地控制
。”郭坤一告诉记者。
地面沉降是一种缓变的地质灾害,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由于对地下水的过度盲目开采
而造成的。“苏锡常出现地面沉降并不是最近的情况,以前就有过类似的灾害。但这次
调查以后,情况让人十分担心。地下水被过度开采,地面就会下沉,但这并不等于说今
天停止了地下水的开采,明天地面就不会下沉。”郭坤一表示,这种灾害是长期造成的
,影响也是长远的,而水污染则加剧了这一灾害。“现在长三角地区应该好好反思地面
为什么下沉?为什么过度开采而不过多保护地下水?为什么江南水乡会面临水资源短缺
的威胁?”郭坤一提出这一连串“为什么”的时候显得非常激动,也流露出一脸无奈。
郭坤一告诉记者,地下水的开采要有个度。就整个长三角来看,现在苏浙沪地区要
对水资源进行统筹规划,并落实到实处。长三角是一个整体,而不是被割裂的三个地方
。“最重要的措施还是对水资源进行保护性地开发,如果只注重开发而不去保护就是浪
费,即使经济发展了,到头来也会得不偿失。在国外这样的教训已经太多了。”他认为
,现在过多的地下水被用在了工业上,而用在饮用水方面却很少,这一矛盾必须得到解
决。
水污染 地下水另一杀手
“造成长三角地区地面下沉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地下水过度开采造成地下水漏斗区,
在比较集中的几个地方出现地面下沉,但这种下沉不是普遍的现象。”佘之祥告诉记者
,据他所知,从苏锡常到杭州嘉兴一带已有8000平方公里出现地下漏斗区,造成局部地
区的地面下沉。
“目前,由于城市要开采地下水,乡镇企业也在开采,水利建设不当,湖泊河流受
到污染等原因,才会出现这么多关于水方面的问题。”佘之祥告诉记者,太湖地区为何
越治理污染反而越严重?很简单的一个道理就是环太湖地区都在治水,却各自为政,没
有参加整体协调治理。“各扫门前雪就认为可以达到治水的目的了,孰不知水是循环流
动的,不属于某一个区。”
他认为,太湖的圩治很好,但夏季水期过去以后,大家都要把圩里的水抽到外河去
,这样就导致外河的水位高于太湖,从而造成又一期洪水的隐患。现在由于地面下沉,
这种隐患已越来越严重。
像太湖地区,地表水被污染了,人们只好去寻求地下水,而地下水被过度开采又导
致地面下沉等一系列灾害。佘之祥认为,农村将变成重灾区,农村的水污染是面源污染
与城市的点污染相比,情况更严重,也更难治理。农村乡镇企业大量用水以及造成的水
污染问题已非常突出。农村用含磷洗衣粉洗衣服,用化学肥料和大量农药培育庄稼等将
进一步加剧地表水环境的恶化,进而影响到地下水环境,让整体环境不协调。
“过度开采就是浪费,污染也是浪费。目前政府执行用水政策出现失误或者不力,
将进一步加剧水资源的缺乏。”佘之祥表示,国外地下水用在生活方面相对多一点,而
我国却恰恰相反,工业过多使用地下水,却将地表水经过净化而供人们饮用,上海就吃
了这样的苦头。
在水资源保护方面,杭州是一个很好的榜样,虽然杭州并没有完全解决这方面的问
题,但杭州政府花了大力气,而且见了成效。因此杭州没有出现多少严重的地面下沉,
水环境也较好;南京由于濒临长江,因此这方面的问题也不是很大,但一些苗头要特别
警惕。
佘之祥告诉记者,如果要改变这种状况,政府就要在水资源利用方面统一行动,而
不是分头管理,各自为政。但这种体制的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长三角在水方面的
问题还将持续。现在民间应该呼吁合理用水,保护水资源,保护自己生存的环境,减少
或避免水污染。这也将从根本上解决因为地下水衰竭而造成的地面下沉。
三项措施 保护水资源
姚士谋告诉记者,地面下沉将缩短建筑物的寿命,也将导致地下仓库的潮湿。上海
的地下已经有好几层建筑设施,这一情况就更为严重,现在对地下建设的必须投资越来
越大以减少由于水而造成的相关损失,这就是间接的损失。上海隧道里的灯需要一两年
换一次,就是由于地下水位下降,地面下沉而造成的。如果这一情况不能有效控制,长
三角还将面临高精尖技术企业转移、外资撤走的危险。
“地面下沉或者出现地裂缝已然成为灾害,我们没有办法恢复环境的原貌,现在只
能努力去控制情况进一步恶化。”姚士谋认为,绝对理想的状态是不去开采地下水,但
这种情况不可能。因此,开采地下水之后要及时回灌,回灌时要注意不要将已污染的水
导到地下,从而引起再次污染。
城市建设要相对分散,减少过高楼层的建筑物,城市地下建设也不宜过深,否则将
影响水的流动与循环。在农村要减少农药、化肥、含磷物质的排放,留住农村一片绿色
的世界。
姚士谋认为,当前最紧迫的措施就是提倡节约用水和科学用水,提高用水效率。长
三角要压缩地下水的开采量,避免地下水水位的进一步下降。优化地下水的开采布局,
把按层次、地区和时间内集中开采调整为按含水系统的特征转化为分散式开采,避免地
下漏斗区的进一步发展。
n*****8
发帖数: 1
52
城市建设要相对分散,减少过高楼层的建筑物,城市地下建设也不宜过深,否则将影响
水的流动与循环。
n*****8
发帖数: 1
53
像太湖地区,地表水被污染了,人们只好去寻求地下水,而地下水被过度开采又导致地
面下沉等一系列灾害。佘之祥认为,农村将变成重灾区,农村的水污染是面源污染与城
市的点污染相比,情况更严重,也更难治理。农村乡镇企业大量用水以及造成的水污染
问题已非常突出。农村用含磷洗衣粉洗衣服,用化学肥料和大量农药培育庄稼等将进一
步加剧地表水环境的恶化,进而影响到地下水环境,让整体环境不协调。
n*****8
发帖数: 1
54
癌症村
n*****8
发帖数: 1
55
现在过多的地下水被用在了工业上,而用在饮用水方面却很少,这一矛盾必须得到解决
n*****8
发帖数: 1
56
“苏锡常出现地面沉降并不是最近的情况,以前就有过类似的灾害。但这次调查以后,
情况让人十分担心。地下水被过度开采,地面就会下沉,但这并不等于说今天停止了地
下水的开采,明天地面就不会下沉。”
b*******8
发帖数: 37364
57
黄浦江这一带古代汉人不愿去住是有道理的。当年洋人不懂,或者懒的懂,人反正只要
百年,哪管千年。
n*****8
发帖数: 1
58
长三角地面沉降大于200毫米的范围近1万平方公里,上海、苏锡常和杭嘉湖的最大累计
沉降量分别达到2.63、1.80和0.82米
长三角地面沉降大于200毫米的范围近1万平方公里,上海、苏锡常和杭嘉湖的最大累计
沉降量分别达到2.63、1.80和0.82米
长三角地面沉降大于200毫米的范围近1万平方公里,上海、苏锡常和杭嘉湖的最大累计
沉降量分别达到2.63、1.80和0.82米
n*****8
发帖数: 1
59
邹蓝:长三角地面沉降的可怕后果
(博讯北京时间2014年6月22日 来稿)
没有想到,6月18日和6月19日,对世界与欧洲来说是有点区别的:西班牙胡安-卡
洛斯国王18日退位,19日他儿子费利佩担任新国王。

6月19日与6月20日对于中国苏南也有区别:报刊公布,气象学家确认,苏南在20
日正式进入雨季,也就是苏南所说的黄梅天。

地下水、地面沉降与蜻蜓吃尾巴 邹蓝

俗话有蜻蜓吃自己尾巴的说法,这个说法究竟如何来的,真吃还是不吃都无关紧要
。关键的就是民间有如此说法。权假定蜻蜓吃自己尾巴是真的,那么人类社会里,也有
一种蜻蜓吃尾巴。这就是过度抽取地下水。

为什么要抽取地下水?因为地表水不够用了。

为什么水不够用?或者是人口增加了,吃喝都要水。城市扩大了,绿化啊,道路洒
水啦,都需要用水。而村庄或者小镇,大多没有如此的必要。或者是经济活动比如工厂
和商店餐厅澡堂桑拿等增加了,需要用水。这些都是合理的理由。

不合理的水不够,就是有水,但是那水污染极其严重。污水如同在污水池化粪池那
样,看着都恶心,不要说去取用了。学术界的说法是“水质性缺水”,意思是,分子构
成上,依然是氧化二氢H20,但是里头有机质和化学污染非常严重,没法当水用。

出现水质性缺水,就是人类自己作的孽。当然,一般情况下,人们不会自己折腾自
己。也就是说,村里一个水塘,是大家共用的饮水来源。哪个二流子也不敢公然往里头
扔垃圾或撒尿,否则会被人收拾。

但是人类是动物界唯一的能以邻为壑的,不糟蹋自己的水源,但是可以糟蹋别人的
水源。反正是别人喝,偷偷将污染排到别人的地盘上。别人也不傻,你来折腾我,我就
折腾你。最后弄到大家彼此恶心而无水喝。

现在工业化社会的互相污染侵害的模式复杂一些:张三污染水,李四用污染的水种
菜,王五作为专业菜贩子在市场上把污水菜卖给了刘六,刘六老婆用这些菜备一桌便宴
,请了在学校医院工作的同事。这些同事吃了之后上吐下泻,无法去医院和学校上班。
而张三老婆那天急病要到医院抢救,而李四、王五、刘六的小孩正要中考前复习一门还
没有把握拿下的课程。明天要考试,今天老师去医院,要急性肠胃炎,而本地医术最好
的医生自己在医院抢救。结果是,张三李四王五刘六最后也都中了飞去来器:自己不吃
的污染菜,害了别人,后果也延伸到自己家里。

人类史表明,河流湖泊的淡水,是人类用水的的几乎唯一来源。但是地下有地下水
。临时不够从地下借点水也可以缓解缓解。好在降水和河流池塘水渠的渗漏,最终都能
补充地下水。相比河流、水渠的水一泻千里,地下水的渗漏是极其缓慢的。密实的地层
,水要靠重力从土壤岩层的缝隙中渗漏下去,然后顺地层里的含水层向地处慢慢流动,
直到在下游几十几百公里外重新露出地表成为泉眼或小溪的源头,这个周期短则上百年
,长则上万年。

以短周期说,假如一个叫李月月的50多岁的家伙作孽,制造了大量污水。这些污水
部分渗漏到地下。这时李月月已经当了爷爷,他儿子女儿和孙子外孙女在100公里外的
地下水下游一个地方生活。作孽20年后李月月翘了辫子。这就是20年了。李月月翘辫子
时,他的孙子也娶妻生子,他的外孙女也嫁人生了孩子。80年后,李月月的孙子外孙女
也翘了辫子的时候,李月月的重孙辈和灰孙辈开始喝他们4、5代之前的共同祖先100年
前造的孽弄成的混合了化学污染物的毒水。

这是向地下排污水的结果。也算蜻蜓吃尾巴,但是吃的是未来的尾巴。

现在要说的是蜻蜓吃自己现世的尾巴的事。

人类所有的房屋,都是建造在地面上的,一层两层的房子,在非严重地震区,无需
挖很深的地基。而有4-5级地震发生过的地方,地基挖得很深。再者,如果房屋有几十
上百层,则就是没什么地震的地方,地基也得几十上百米深的基桩,才能承受得住整体
建筑几十万万甚至上百万吨的分量。

而高楼大厦密集的地方,地层就承受很大的压力。如果这时因为地面淡水不够而在
抽地下水来饮或用,则地层里能帮助支撑压力的含水层,就减少或消失。地面当然也就
以每年几毫米或者几厘米的速度沉陷。

这里原封不动引用几句话。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副院长张作辰指出,目前,我国地面沉降灾害最严重的地区是
长江三角洲、华北平原和汾渭盆地。其中,华北平原区地面沉降量超过200毫米的范围
,达到6.4万平方公里,占整个华北地区的46%左右。

而与之相对应的是,地面沉降重灾区的城市却明显越长越“高”,“地降楼高”的
情况越来越突出。现在,总高度632米的上海第一高楼正以每7天一层的速度拔地而起。
更多规划中的摩天大楼也在择机而出。“2011中国摩天城市排行榜”调查指出,5年后
中国的摩天大楼总数将超过800座,达到现今美国的4倍。

再来一段。地面沉降又称为地面下沉或地陷。它是在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影响下,由
于地下松散地层固结压缩,导致地壳表面标高降低的一种局部的下降运动(或工程地质
现象)。截至2011年12月,中国有50余个城市出现地面沉降,长三角地区、华北平原和
汾渭盆地已成重灾区。2012年2月,中国首部地面沉降防治规划获得国务院批复,地面
升降与经济上升有关。

沧州是因为缺水而过量抽取地下水的华北平原上,地面沉降最严重的地方。这里再
引一段文字。

华北过度开采水源地面下沉,沧州40年沉降2.4米。地面沉降在沧州不是一个新话
题。据专家介绍,从上世纪70年代至今,沧州大约沉降了2.4米。沧州市人民医院里有
一座美丽的喷泉花园。而在两年前,这个喷泉还是一栋楼。据河北第四水文地质大队高
级工程师杜兴明介绍,医院原先的妇产科病房是一栋三层楼,由于地面沉降,逐渐变成
了两层楼,本来的一楼降成了地下室。2009年,沧州市人民医院妇产科因严重楼体沉降
,不得不拆除重建,并在原址上建起了喷泉。

沉降均匀的话,整栋建筑整体下沉,就是一楼变地下室,二楼变一楼。如果沉降不
均匀呢,则要么建筑的两头往中间挤压,要么两头各向一个方向偏斜而将建筑物拉裂。
其结果都不外乎成为危房危楼。

如果京城有三五十栋每平方米4万,而建筑面积达10万平方米的楼房因为地面沉降
而成为危楼时,那么每栋市场价值40亿元的楼房,10栋算400亿,就变成一文不值的垃
圾了。50栋呢,2万亿。

还别说,上海浦东这个高楼密集区,现在遇到的就是如此问题。还是引别人的文字。

在上个世纪的最后10年内,上海兴建了2000多幢高层建筑。其中,百米以上的超高
层建筑就有100多幢。而新建高楼大厦大多集中在浦东地区,上海的地面沉降呈现自西
向东倾斜的趋势。有关专家形容,上海地质就像一块饱含水份的大海绵,高楼大厦不但
挤出了海绵里的水,而且还会使海绵出现严重的扭曲现象。因此,除过量采集地下水外
,大量的高楼大厦建筑也成了地面下沉主要原因之一。

虽然上海浦东新区茂兴路多次发生塌陷,引起一些恐慌;造价90亿人民币的磁悬浮
高速铁路轨道也发生了沉降,引起了国内外人士的关注,但据说这一切都在允许和可控
范围内。实际上,上海的塌陷灾害在“长三角”地区并不是最严重的。江苏的苏锡常地
区,浙江的杭嘉湖地区有着更大的危险。上海周边地区长期、超量和集中开采地下水造
成的沉降,正在使上海在控制开采地下水的努力变得无效。

我就不用多说了。因为缺水而过量抽取地下水所导致的后果,就是蜻蜓吃自己的尾
巴。而向地下排污水,则是长期的反人类犯罪。因为即使立即采取措施,如此犯罪的后
果短则100年,长则万年才能完全消除。 [博讯来稿] (博讯 boxun.com)
n*****8
发帖数: 1
60
在上个世纪的最后10年内,上海兴建了2000多幢高层建筑。其中,百米以上的超高
层建筑就有100多幢。而新建高楼大厦大多集中在浦东地区,上海的地面沉降呈现自西
向东倾斜的趋势。有关专家形容,上海地质就像一块饱含水份的大海绵,高楼大厦不但
挤出了海绵里的水,而且还会使海绵出现严重的扭曲现象。因此,除过量采集地下水外
,大量的高楼大厦建筑也成了地面下沉主要原因之一。
相关主题
关于武警15分钟跑5公里,大部分可信,小部分吹牛Breaking news! 相当于地球5倍大的钻石
成昆铁路 宝成铁路 宜万铁路华北平原近半面积因过度开采水源出现沉降
中国铁建承建的麦加地铁即将竣工因地面下沉 北京拟在2014年后调长江水回灌地下水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
n*****8
发帖数: 1
61
虽然上海浦东新区茂兴路多次发生塌陷,引起一些恐慌;造价90亿人民币的磁悬浮高
速铁路轨道也发生了沉降
z********0
发帖数: 1
62
会不会导致中共统治危机?老将急需好消息。
n*****8
发帖数: 1
63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副院长张作辰指出,目前,我国地面沉降灾害最严重的地区是
长江三角洲、华北平原和汾渭盆地。其中,华北平原区地面沉降量超过200毫米的范围
,达到6.4万平方公里,占整个华北地区的46%左右。

而与之相对应的是,地面沉降重灾区的城市却明显越长越“高”,“地降楼高”的
情况越来越突出。
n*****8
发帖数: 1
64
整个长三角区域的地面沉降一直处发展之中
(博讯北京时间2010年6月12日 转载)

  成都大邑新场镇、崇州怀远镇连续出现两个“天坑”,引起附近村民恐慌,猜
测与地震有关。前日,成都市地质环境监测站表示,地质专家实地调查后得出初步结论
:两处“天坑”与地震无关,属正常地质现象。其实不仅新场镇和怀远镇,我国还有多
地近日惊现“天坑”:前日凌晨零点25分,浙江黄衢南高速公路江山段路面忽然塌下形
成一个大洞;3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良江镇吉利村的大山头下因塌陷形成了4个大
坑。(6月6日《红网》)
(博讯 boxun.com)
  针对“天坑事件”作出各种的解释,相信都难以降低人们的恐惧感,即使证明
不是地震前兆,人类开挖和采掘工作造成的地陷和地质松动,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因此
,中国境内多处出现天坑,绝非偶然事件。

  随着中国都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开挖工程相伴相生,人们不仅热衷于开发
地上的高楼,还不断地催发地下购物商城、地下隧道、地铁。我们的城市中相继出现了
许多的城市名片和亚洲第一,各种标志性建筑物琳琅满目,尽收眼底。在物质生活理应
得到满足的今天,人们却生活在不安之中。世界各地的地壳活动如此频繁,身居东部人
口密集城市的人总是忧虑着20多年前的唐山地震会重现。

  这种担忧并不是多虑,开挖工程造成的地质松动日益严重,而对市政建设的热
衷却没有丝毫的减弱,反而趋向于越演越烈之势,广州的8、9号线地铁方案已在磋商当
中,照如此发展势头,中国东部很快会变成一座座的“地下空城”,倘若发生地震,威
力恐怕会比20 年前大几倍,高楼大厦被夷为平地一说并非耸人听闻。长三角一带便是
例证,由于过度地开采地下水,整个长三角区域的地面沉降一直处发展之中。在苏州市
黄埭镇沉降土地的河塘边,随处可见的抽水机成为“风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面沉
降在区域上有连成一片的趋势。

  此次“天坑事件”还有一点值得关注的是,目前出现天坑的都是成都、南昌、
广西等二三线城市,而有些地区地陷程度已到了需相关部门引起高度重视的紧要关头。
据媒体报道,广西地陷还在扩大。自治区国土厅地质环境监测总站相关应急工作人员施
称,从6月4日到 5日,地陷深度增加了5米,达到25米左右,波及范围达到0.4平方公里
。这些城市尚属一般的中等型发展城市,已经出现令人谈虎色变的大坑,更可况是比它
们城市建设要快几倍、工程量要大多倍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到时惊现的或许是部分地
区的整体塌陷。

  面对“天坑事件”,各大城市的工程建设是时候放慢一下其“飞速”的脚步了
,多想想居民房如何变得更加坚固,防震防患意识如何能普及到千家万户并不断提高。
此时此刻,防患于未然才能真正降低人们的都市恐惧感。
n*****8
发帖数: 1
65
中国东部很快会变成一座座的“地下空城”,倘若发生地震,威力恐怕会比20 年前大
几倍,高楼大厦被夷为平地一说并非耸人听闻。长三角一带便是例证,由于过度地开采
地下水,整个长三角区域的地面沉降一直处发展之中。在苏州市黄埭镇沉降土地的河塘
边,随处可见的抽水机成为“风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面沉降在区域上有连成一片
的趋势。
n*****8
发帖数: 1
66
美高校报告称中国长三角地区面临沉降威胁
2009年09月22日08:14 来源: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网摘 纠错 E-mail推荐:
长江、珠江以及黄河三角洲,都是中国最富庶的经济区,却竟然也是全球“最危险
的地方”。香港《文汇报》今日报道,美国科罗拉多大学一份最新研究报告表明,全球
33个人口密集的大型三角洲地区中,有三分之二正面临“地陷海升”(地面下陷、海平
面上升)的双重威胁,而中国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及黄河三角洲,已“跻身”这
一危机榜上最严重的一级,面临极为严重的洪水威胁。不过,内地专家表示并不认同内
地3大三角洲已濒“最严重级别”的结论。
这份研究成果,是研究人员对各地三角洲卫星图像分析后得出的结论,他们根据各
三角洲地区受威胁的程度将其分为5个等级。长江、珠江和黄河三角洲面积约为16万平
方公里,人口接近1亿。这里不仅是中国人口居住最密集的地区,同时也是中国传统的
鱼米之乡和现代经济最发达地区。
95城市下沉 每降1毫米损2亿
对此结论,一直关注沉降问题的上海地质学会秘书长、地质学专家刘守祺表示,3
大三角洲的地面沉降问题确实很严重。数据显示,地面每下沉1毫米,所在城市就会有2
亿元人民币左右的损失。不过,他并不认同三大三角洲已濒“最严重级别”的结论。刘
守祺认为,目前中国主要是通过大量的地面观测数据测量地面下沉幅度。与此相比,通
过卫星图片测量在精度方面存在很大限制,测量数据并不一定准确。
无论沉降处于何种级别,随着人类活动的频繁,地面沉降已成既有事实。据媒体报
道,近20年来内地地面沉降大有蔓延之势,从过去的上海蔓延至长三角、珠三角、京津
塘和华北等广大地区,95个城市受到地面沉降的威胁。
到2003年底,北京已经形成5个地面沉降区,累计沉降量大于50毫米的已达2,815
平方公里,最大沉降量达722毫米,并呈加快趋势。而上海自1921年发生地面沉降以来
至今,沉降面积已达1,000平方公里,上世纪60年代以来,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2,800
亿元。
防地面沉降 专家吁禁采地下水
为应对危机,刘守祺透露,各地已通过控制地下水开采、调整地下水开采层次、加
强地下水回灌等方式控制地面进一步下沉。以上海为例,目前每年地面沉降约7毫米,
而“现阶段的目标是,2010年后控制在每年5毫米左右。”
全球三角洲 三分之二地陷海升
除中国3大三角洲外,埃及的尼罗河三角洲、泰国的昭柏椰三角洲及法国的罗讷河
三角洲,均被列入受威胁最严重的人口密集三角洲。据悉,过去10年中,全球33个大型
三角洲地区中有85%曾受到严重洪涝灾害,导致26万平方公里土地受淹。而如果海平面
持续以目前所预测的速度上升,本世纪内受淹土地面积还将增加50%。 (陈曦、毕方方)
N*******e
发帖数: 580
67
在水资源保护方面,杭州是一个很好的榜样,虽然杭州并没有完全解决这方面的问
题,但杭州政府花了大力气,而且见了成效。因此杭州没有出现多少严重的地面下沉,
水环境也较好;南京由于濒临长江,因此这方面的问题也不是很大,但一些苗头要特别
警惕。
n*****8
发帖数: 1
68
上海是晴雯,小姐的心,丫鬟的命。杭州比较有自知之明。

【在 N*******e 的大作中提到】
: 在水资源保护方面,杭州是一个很好的榜样,虽然杭州并没有完全解决这方面的问
: 题,但杭州政府花了大力气,而且见了成效。因此杭州没有出现多少严重的地面下沉,
: 水环境也较好;南京由于濒临长江,因此这方面的问题也不是很大,但一些苗头要特别
: 警惕。

n*****8
发帖数: 1
69
25个省份陷雾霾天气中 以长三角最为严重
来源:闽南网 2013-12-06 09:31 http://www.mnw.cn/ 海峡都市报电子版
5日,上海,浦东远望去如同海市蜃楼
5日,上海,浦东远望去如同海市蜃楼
五日,江苏省南通市大雾笼罩
五日,江苏省南通市大雾笼罩
5日,上海,浦东远望去如同海市蜃楼
5日,青岛,重度霾污染。两名游客在栈桥东岸拍照,远处的高楼在霾中隐身(线条勾勒
处)
五日,杭州雾霾天
五日,杭州雾霾天
闽南网12月6日讯 昨日上午,中央气象台再次发布霾黄色及大雾黄色双重预警。昨
日雾霾天气仍盘踞在我国华北、中东部、南部10余省,包括河北中部、山西中南部、山
东、河南中东部、安徽、江苏、浙江、江西北部、四川东部、重庆西部、贵州西部等地
。目前,我国有25个省份都在“霾伏”之下,其中,安徽、长三角等地的霾最为严重,
而大雾的“重灾区”则位于西南及江淮地区。
据了解,本轮雾霾天气的“惰性”较强。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中心天气预报室首席
预报员何立富表示,预计随着冷空气的到来,到本月9日雾霾天气将有望彻底消散。
上海 “牵着手却看不见脸”
昨日早晨7时许,上海北部、西部和南部出现能见度小于200米的浓雾,部分区县能
见度不足100米。昨日上午,浦东机场航班起降架次为零。一上海网友在微博上抱怨:
“一打开窗帘,我以为我瞎了。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在上海
街头牵着你的手,却看不见你的脸……”
南京 出现一大一小两太阳
连续两日,南京市中心雾霾仍未散去,能见度不足百米,各中小学幼儿园紧急停课
。4日上午8点25分左右,有南京市民看见空中出现两个太阳,一大一小,前后持续了大
约1分钟。
光学专家表示,这是太阳光射在云层漂浮物上,发生的折射现象,被称为幻日或假
日。“眼下南京是雾霾天,空气中漂浮物格外多,这就为幻日形成创造非常便利的条件
,但这种现象持续的时间比较短,一般只有一瞬间或者几分钟。”
杭州 口罩戴一天滤布黑了
昨日,浙江多所学校也已经暂时停止户外活动。据了解,由于雾霾,淘宝网的多家
PM2.5口罩店铺平均每小时卖出一百多件过滤口罩产品。杭州市民魏天一说,昨日他特
意去买了个30元钱的厚口罩,“新买的口罩就戴了一天,晚上到家发现口罩里的滤布都
是黑的。”杭州西湖断桥上,一位小伙子口罩上的“忍”字让人叹道:这样的雾霾天还
要忍多久?
此外,浙江宁波绕城高速公路发生多车追尾,导致1人死亡,满载27吨汽油的槽罐
车侧翻发生泄漏。安徽合肥市多数地区昨日能见度也不过百米,网友调侃:“雾霾与尘
埃混杂齐飞,路面共天空灰蒙一色。”
□分析
北方污染物南移
天气不利于扩散
前日,环保部有关负责人分析原因称,此次雾霾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是
不利气象条件造成污染物持续累积,受近地面静稳天气控制,空气在水平和垂直方向流
动性均非常小,大气扩散条件非常差。二是静稳天气条件下机动车尾气排放累积。三是
北方地区采暖期猛增的能源消耗排放,对空气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专家田旭东博士说,此次雾霾还受到北方污染物南移的影响,
另一方面是本地污染物的不断增多。(据新华 人民网 新京 法晚 扬晚 南都)
n*****8
发帖数: 1
70
从华北到长三角:不能承重的土地 我们的城市在沉降(多图)
京港台:2011-11-12 00:09|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A- A A+
从华北到长三角:不能承重的土地 我们的城市在沉降(多图)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美国打折网,购物神价直播!
核心提示:当中国的城市正竭力向上发展,农村正拼命追求高产的时候,却没想到
脚下的土地,已不堪重负,正悄无声息地下降。不能承重的土地之下,是急遽下降的地
下水水位。如何控制地下水的过度攫取,成为社会治理的一个难题。
中国新闻周刊201142期封面
2月11日,河北省南和县辛村农民为抗旱,用水泵抽水浇地。图/ 新华
石家庄柳董庄村的村民打自备井,抽地下水作为生活用水。图/CFP
地面沉降之困
当中国的城市正竭力向上发展,农村正拼命追求高产的时候,却没想到脚下的土地
,已不堪重负,正悄无声息地下降。华北平原在下降、长江三角洲的一些地方、汾渭盆
地也在下降,地面沉降的范围还在扩大。不能承重的土地之下,是急遽下降的地下水水
位。而如何控制地下水的过度攫取,又牵涉到多个部门,成为社会治理的一个难题。与
各种突发性灾害相比较,人们也许很难察觉到这种以毫米为单位计算的“缓变性地质灾
害”,然而,如果不改变经济发展的模式,中国大地将来不仅无水可采,还将引发更加
严重的生态与环境危机。
华北沉降:地下水危机调查
在华北平原,许多城市由于没有足够的地表水可用,而过度开采地下水,使得地下
水水位迅速下降。地面沉降与地下水危机,其根本原因是与经济发展模式密切相关的。
有人甚至认为,严重缺水的华北平原已经不适合再发展农业
本刊记者/钱炜 (发自河北沧州、石家庄)
上升的经济和下沉的地面,是河北沧州的两个标签。
新建的高铁沧州站造型像一艘扬帆的大船,将这个渤海边上地级城市的野心彰显无
遗。站前马路即是当地政府要打造的“沧州长安街”,双向8车道新铺设的道路,并没
有太多的车辆往来,但路两边已经矗立起一座座新落成和尚未完工的庞大建筑。
“十一五”期间,沧州经济在河北省内从中游水平冲到了前三名。但承载这个正在
扩张和上升的城市的,是在沉默中缓缓沉降的土地——从1970年代以来,沧州地面平均
沉降了2.4米,是中国地面沉降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引发地面沉降的罪魁祸首,是地下
水超采引起的水位下降。
沧州是华北平原上缺水城市的代表。水文地质研究人员把太行山以东、燕山以南、
黄河以北的这一片土地称为狭义上的华北平原。在这片1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之下,几十
米至几百米深处所埋藏的地下水,维持着北京、天津、石家庄3个人口千万级的大城市
,和以它们为核心的华北城市群的运转,并满足着中国粮食主产区之一的庞大用水需求。
水都到哪儿去了
在沧州东部的王大本村,村民黄平荣拿出准备好的一截旧电线,将两只灌满水的大
桶固定在三轮车上,防止它们在路上歪倒漏水。老黄如此小心翼翼,是因为这两只大桶
里装的,是他们一家四口3天的饮用水。
王大本村所在的黄骅市,是整个沧州最缺水的地方。这里不仅河道干枯,且由于靠
海,地下水全部都是咸水。几年前,村子里建了苦咸水淡化站,对从200米深井打上来
的咸水进行处理,以解决吃水问题。
尽管地名里有个带水的字,可是沧州现在最缺的就是水。40岁的沧州市水务局水政
水资源科科长崔英龙记得,在他小时候,沧州还发过洪水,可到了上世纪80年代,沧州
地界的所有河道就已经都没有水了。
不仅沧州,实际上,从1980年代开始,整个华北平原上的所有河道里几乎都没有水
。在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研究员沈彦俊的电脑上,保
存着1980年和2010年的华北平原卫星地图。两张地图上,该地区所有的河道都显示为白
色,即为干涸。
为什么会没有水?崔英龙给出的一个答案是上游修建了很多水库,将水都拦截了。
建国初期,华北平原曾多次发生洪灾,于是,政府决定在此大修水利。到今天,华北平
原上共有大大小小的水库2000多座。
就以滹沱河为例,该河发源于华北平原西部的太行山脉,一路蜿蜒向东,在沧州入
渤海。它的上游,有两个大型一类水库,分别为库容量12亿立方米的黄璧庄水库和15亿
立方米的岗南水库。滹沱河流到太行山脚下的石家庄时就已经没有水了,更不用说地处
最东端的沧州。
而即使是值得称道的蓄洪作用,在黄平荣的眼里也并非如此。沧州地质属于河流冲
积平原与海积平原,东部沿海地区全是盐碱地。过去,海河与黄河的多次泛滥,给沧州
带来大量的泥沙沉淀,改善了土壤,反而利于耕作。如今,且不说洪水,就连地下水也
越来越少,地里的土层越来越薄,不利于耕种,并有海水入侵的风险。
自然原因也无法回避。华北平原一直存在一个20-30年的干旱周期,上世纪90年代
时期,整个华北经历了一个枯水期,沧州的年降水量也从原来的600毫米一度降至300毫
米-400毫米。不过这两年,沧州的雨水比较充沛,又回到了往年平均水平。
但更重要的还是人为因素:城市的发展与工农业用水的增长。在1900年,石家庄不
过是几个大村庄的联合体,1950年,也不过30万人口,但到了2011年,石家庄的总人口
已暴增至1000千万。
而就在黄平荣家这片极度缺水的地方,竟有个规划占地5000亩、号称河北省最大的
高尔夫球场。高尔夫球场一直被人称作“抽水机”,一个标准18洞的球场,平均每天耗
水至少2000立方米。有媒体披露,沧州高尔夫球场的建设并未得到国家审批。然而,在
该球场所属公司、河北盛泰集团的官网上,却可以看到沧州市与河北省领导前往视察的
新闻。显然,高尔夫球场的建设,得到了当地政府的支持。
黄平荣家所处这一片,属于沧州市正着力发展的渤海新区。以黄骅港为依托,渤海
新区下辖3个产业园,聚集了众多的炼油与化工项目。而为了给招商引资创造良好环境
,在开发区建高尔夫球场,几乎是全国的惯例。
根据崔英龙的描述,沧州的发展策略,是要引导产业往东部沿海地区靠拢,以发挥
港口优势,同时也能更多地利用海水淡化。但实际上,截至目前,渤海新区只有一个日
产淡水3万吨的海水淡化项目,这对于庞大的产业园来说,少得可怜。而据当地知情人
透露,政府实际上默许企业在园区里打井。地面沉降监测数据也表明,自2005年沧州市
区封停自备井以来,地下水漏斗的中心已开始向沧州东部转移。
就像华北平原的任何一个区域一样,农业用水,在沧州更是消耗地下水的“大户”。
农业能少用地下水吗
1934年,统治华北的伪满政权曾对华北农村做过一次大规模调查,并写成《华北农
村惯行调查》一书在日本出版。书中描述,当时华北平原主要种植小麦、谷子和大豆,
耕作制是两年三熟。而在新中国成立后,为提高粮食产量,华北平原的作物熟制变成了
一年两熟,冬天种小麦,夏天种玉米。
农业产量的提高,除了品种的改善,更多与水肥的大幅增加有关。而在降雨并不充
沛的华北,提高灌溉量的唯一途径,就是大举开采地下水。
沧州市水文水资源勘测局项目办主任付学功回忆说,30年前,当地农村一亩玉米的
产量不过两三百斤左右。可现在,由于灌溉水量和化肥用量的增加,一亩地的产量就高
达1000斤。
数据显示,在华北平原,农业用水占到地下水开采量的70%以上。由于水资源的日
益紧缺,尽管华北的粮食绝对产量仍在增长,但已接近增长的天花板。在其它地区粮食
产量大增的情况下,华北的粮食产量在全国粮食总产量中所占份额却在下降。在上世纪
七八十年代,黄淮海平原的粮食产量曾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30%,到近年下降到约22%,
已经下降了10%。
根据沈彦俊的研究,华北平原的农业一年耗水量高达870毫米,而多年平均降雨量
只有500毫米左右,这多出来的370毫米,都依赖地下水的补足。如果能够在经济效益与
生态效益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适当地少浇点水,对保护华北平原地下水将意义重大。
此外,发展农业节水设施与技术也是重要途径。
“用地下水浇地,这实际上是在拿极为珍贵的地下水来换取一些极为廉价的粮食。
”沈彦俊再三地说。他算了一笔账,打井抽水所耗的电费、化肥农药的成本,再加上地
下水水位下降造成的各种生态影响,以及长期使用过量化肥对土壤地下水的污染,用这
些代价只换来粮食的高产量,是极为不合算的。
而令沈彦俊心生无奈的却是,由于分散的小农经济体制,像喷灌、滴灌这样的节水
技术,很难在农民中推广下去。“人们一般只关心眼前利益,觉得我用井水浇地挺好的
,为什么还要多花钱来铺设这些管道?而农业主管部门只关心粮食产量,对水资源保护
问题并不感兴趣。”
“要让农民改变灌溉方式,搞节水农业,最有效的办法莫过于提高用水价格,包括
地下水的价格,但这会抬高粮食价格,因此需要政府给予农民补贴。因此,农业节水实
际上是个系统工程,很琐碎,也很复杂,却长期不受重视,可以说是地下水保护环节中
是最难的一环。”沈彦俊这样认为。
有人直言,严重缺水的华北平原已经根本不适合再发展农业。对此,沈彦俊也指出
,眼下华北平原应当放弃一年两熟的耕作制,让土地有喘息的机会。小麦是高耗水作物
,不应再继续耕种,而应选取某个高产玉米品种作为主要的作物。“但问题是,且不说
粮食安全如何保障,华北地区的农民有种植小麦的悠久传统,你让他们自己不种麦子,
其中黄河以北的华北平原改变了他们不啻面的习惯,这也令他们很难接受。”
下沉的地面如何修复
由于是粘土地质,沧州的地面在均匀地下沉,而不是塌陷,因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
,平日里并不会感觉到太多的异常,但稍一留心,还是会发现许多细节:穿过城区的京
沪铁路,由于地面沉降,铁轨下面需要年年垫石,现在轨道已高出地面500毫米;市区
里,新修的街道路面要比旧马路高出一截;市郊佟家花园村的一口机井,井边的水泥台
面已经开裂、下降了十几厘米,露出了包裹在里面的水管;每到下雨时,城区里到处都
是积水,必须用排水机排水。
付学功介绍说,在上世纪60年代以前,沧州人还能依靠地表水和少量的浅层地下水
过活。当时,由于沧州农业的水利化程度极低,农业产量低,且不稳定。1966年,国务
院召开了北方8省(市)抗旱会议。会后,沧州提交了合理开发利用深层地下水的规划报
告。在这种形势下,沧州各县成立了打井队,掀起了打井热潮。而整个华北地下水的开
采历史也与此大致相同。
付学功说,地下水的分布,就像多层夹心饼干一样,第一层土是第Ⅰ含水层,下面
是一层粘土,粘土之下是第Ⅱ含水层,第二含水层下又是一层粘土,粘土之下是第Ⅲ含
水层……依此构造,沧州地下共有5个含水层。由于特殊地理环境,当地的第Ⅰ、Ⅱ含
水层即浅层地下水,多为咸水或微咸水,只有200米以下的第Ⅲ含水层的水才是淡水。
因此,根据沧州水文局2005年的统计数据,尽管浅层井的数量比深层井多出两倍,但深
层地下水的开采量高达8.7亿立方米,是浅层地下水的2.4倍。
随着开采量的增加,井越打越深。尤其是沧州东部,由于浅层地下水都是咸水,所
以大部分都是深井,最深的打到500多米。深井成本昂贵,一口200多米的深井就要20多
万。
有数据表明,随着地下水开采量的增加,1974-2000年间,华北平原地下水位以将
近每年1米的速度下降。
由于地下水开采过度,沧州地下已经形成一片巨大的地下水漏斗区。据资料显示,
与40年前相比,沧州地区地下水水位已经平均下降了80米,其中最深的漏斗位于市区,
达到负100米。
在华北平原,像沧州这样完全没有地表水可用的城市,还有天津。而北京由于开发
过度,地下水水位也下降迅速。除京津两地外,河北省内还有保定、衡水、任丘、南宫
、霸州等9个主要地面沉降区。
深层地下水的水位下降,是引起地面沉降的真正原因。这等于把夹心饼干的第3层
夹心给抽薄抽空了,上面的粘土层就会自动下压,形成地面的大面积沉降。
为防止地面继续沉降和挽救深层地下水,沧州市于2005年开始采取措施保护地下水
,在此后的3年时间里,关停了市区里的282眼自备井。这一措施很快取得成效:到2009
年底,沧州市区地下水位比2005年平均上升了18米左右。
但地面沉降已然不可修复——即使深层地下水的水位恢复了,地面也不能恢复到原
状。打个比方,如果将一个水桶装满富含水的沙子,再在底下开一个小洞,将水放走,
把洞补上后,再重新往桶里浇水,沙子也不能恢复到原先的高度。
更何况,即使现在完全停止开采深层地下水,沧州深层地下水的水位也难以恢复到
原先的水平。对此,付学功解释说,深层地下水的补给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跃流补给,
即由浅层地下水渗透到下一层;另一种是侧向补给,即由旁边的同一含水组来补给。而
沧州浅层地下水也开发较多,已经没有余力补给下一层地下水,因此,当地深层地下水
的补给主要依靠后一种方式。由于华北平原西高东低,地下水的整体补给趋势是由太行
山的山前平原区向东部平原区流动。而到了最东端的沧州,由于坡度减缓,补给的速度
也非常缓慢。
实际上,沧州2005年开始的封停自备井之所以取得了显著效果,与地下水的这一补
给原理也不无关系。由于沧州深层地下水水位下降的厉害,就像是一块全干的海绵,将
周边同层地下水都给“吸”了过来,因此,实际上是加快了侧向补给的速度。而随着深
层地下水恢复到一定程度,相当于海绵趋近饱和,吸水的作用也减小了,侧向补给的速
度也会减慢。
因此,要使深层地下水完全恢复到开采前的水平,需要非常长的时间。至于究竟需
要多少年,付学功没有正面回答,只是感叹了一句:“现在沧州有的地方用的甚至是1
亿年前积累下来的地下水啊!”
沧州市水务局水政水资源科科长崔英龙坦承,地下水的事情不好说,“说了恐怕会
影响沧州市的招商引资。”北京大学水资源研究中心主任郑春苗则直言:“地面沉降与
地下水的问题,其根本原因还是与经济发展模式密切相关。”
2009年,石家庄的地下水占到整个城市用水量的50%以上,尽管石家庄市政府在当
年就宣布要关停市区自备井,但却阻力重重,至今进展缓慢。如今,石家庄人的饮用水
主要依靠岗南水库。紧挨水库边上的,是中国著名的红色圣地西柏坡。一个最新的消息
是,西柏坡镇所在的平山县宣布要建设一个14万人口的“西柏坡市”。
对此,沈彦俊表示,“一旦西柏坡建市,当地用水量肯定大幅增加,再加上污染问
题,到时岗南水库的水还够不够、能不能吃,就要画一个大大的问号。那么地下水的开
采,就更难以控制了。”
华北平原的沉降,还在悄无声息地继续。
工人在对外滩防汛墙进行改造。上海外滩防汛墙近年来在不断加高加固。 图/IC
10月27日,上海火车站附近的长安路和恒丰路交叉处出现路面下陷,形成大约4x5
米的大坑。 图/CFP
上海:一个城市在沉降中的自救
过度抽取地下水,曾经是造成上海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然而在采取有效的“控沉
”措施后,如今影响上海地面沉降的另一个原因,是不断拔地而起的高层建筑。大量建
筑和地铁施工造成的“不均匀沉降”仍然困扰着上海
本刊记者/马多思(发自上海)
蒋明镜先后在日本、英国和加拿大从事了8年的研究工作之后,2006年决定回中国
发展。站在上海黄浦江边远望对岸,陆家嘴耸立的摩天楼群令他感到兴奋,同时,这位
研究岩土力学的专家也相信,发挥自己专业特长的机会应该就在这里。蒋明镜知道,他
脚下的这块土地是由近千年来长江带来的泥沙所形成的软土层结构,数千幢快速建起的
高楼在推动上海发展的同时,也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加剧地面沉降便是其中之一。
过度抽取地下水,曾经是造成上海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然而在采取有效的“控沉
”措施以后,如今影响上海地面沉降的另一个原因,是不断拔地而起的高层建筑。自上
世纪90年代以来,高楼林立的陆家嘴地区的地面沉降就达每年12毫米到15毫米。
“楼升”造成的“地降”
虽然早在1934年上海就拥有了总高82米的“远东第一高楼”国际饭店,但高层建筑
数量的迅速膨胀还是近10年的事。数字显示,上海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高层建筑有
40幢;建于80年代的有650幢;而90年代十年间就兴建了2000多幢,其中百米以上的超
高层建筑有100多幢。自1993年以来,上海平均每天“站”起一座高楼,目前高层建筑
已有七八千座。
上海的软土层地表具有“含水量大、孔隙大及压缩性大”三大特征,就像一块海绵
,在一挤一泡水的同时,会出现严重的变形。以往人们认为除了地下水开采,高容量的
高层建筑在上海地面沉降中的影响能达到三成,但是上海地质学会秘书长刘守祺说,“
根据目前的研究成果,发现高层建筑的影响能达到四成,对地质环境的影响非常明显”。
为了应对地面沉降问题,上海2003年出台了针对容积率的“双增双减”政策,即增
加公共绿地和公共活动空间,减少建筑容量和高层建筑,同时也规定了住宅2.5、商用4
.0的容积率上限。实施一年后,上海市中心总建筑量已减少约400多万平方米,上海376
个容积率过高的历史遗留项目,平均降低容积率17%。和地下水超采造成的沉降一样,
密集建设高层建筑引发的沉降,在精明的上海人面前,似乎也得到了控制。上海整体沉
降的平均数值继续下降,直到2010年的不到6毫米。
上海地面沉降的速度降下来了,但大量建筑和地铁施工造成的“不均匀沉降”仍然
困扰着上海。2003年,为了了解地面沉降与地面建筑的相互影响关系,上海市地质调查
研究院与上海市城市规划院合作进行了专项调查。调查发现,单个高层建筑发生的一般
是均匀沉降,这种沉降不大会对该建筑物本身产生太大的影响。但在众多位置、规格不
一的高层建筑的合力作用下,整个上海市的地表会形成区域性的甚至整体的不均匀沉降。
目前为同济大学地下建筑与工程系教授的蒋明镜称,地面不均匀沉降和沉降速度过
快一样,都将引发多种城市灾害,例如,地面不均匀沉降导致防汛墙的防汛标准持续降
低,迫使不断投入资金加高防汛墙;建筑沉降威胁着煤气、供水等市政管线的安全;隧
道不均匀沉降又导致机动车加速磨损,增加运营风险和维修费用等。
蒋明镜说,建筑物建好后,一开始会有一定的沉降,但随着地基下的土壤逐步发生
固结,沉降也就稳定下来甚至停止。但是当周边再有建筑施工时,就会使本来稳定的老
建筑再次发生沉降。而且一个地区虽然总体上都是软土,可是每隔几米土质都不一样,
有的硬一些,有的软一些,这就需要在施工前进行风险检测和评估,并提出施工修改建
议,例如需不需要对地基周围进行加固和支撑,以有效防范沉降。
可是,蒋明镜回国后发现,在摩天大楼林立的上海,没有一家本地公司请他进行相
关的评估。一些建筑公司请的专家并不是专门从事这方面研究的,“国内在岩土工程方
面的技术水平很落后。”他说,在日本,每个企业在建筑施工时都很重视预先的沉降评
估,因为那里的土地都是私有化的,如果施工给其他建筑造成损害,那是要赔偿一大笔
钱的。
蒋明镜的专业知识似乎在工程评估方面派不上用场,却能在自己买房时进行“专业
评估”。他在上海买的是旧小区基础上开发的住宅,因为那样的建筑,地基下土壤已经
基本固结。他不买在农田上建起来的和靠近江河堤坝的住宅,因为那些地方的土壤比较
松软。也不买附近可能修地铁和高层建筑的住宅,因为老建筑都会被新建筑所影响,容
易产生继续沉降。
上海市徐汇区凯华公寓的住户们就没有蒋明镜这么多土壤和建筑知识了,他们在买
下住房时并没有在意附近是否要修地铁。这座1998年竣工的6栋连在一起的楼房,在
2003被发现房屋墙壁出现裂缝。56户居民集体投诉说,裂缝最宽处可以伸进一排手指,
而且楼体看起来也“歪了”,这些投诉者怀疑这些现象与住宅楼地下20米深处正在进行
的地铁明珠2线隧道施工有关。
不均匀沉降造成的地质灾害已经引起了地质学专家越来越多的关注。上海市地质学
会秘书长刘守祺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一开始就说,“我已经不研究地下
水造成的沉降了,我现在研究的是,施工过程中不均匀沉降造成的地质灾害。”
漫长的“控沉”历程
可是,刘守祺毕竟研究地下水问题几十年,最近他一直关注着泰国曼谷洪水的新闻
。在他看来,曼谷洪水泛滥的原因 “除了气候,就是地面沉降闹的,海水回灌进曼谷
了。”刘守祺30年前就受到过泰国有关方面的邀请,研究曼谷的地面沉降问题。多年来
,曼谷以每年1.5厘米至5.3厘米的速度下沉,直到现在城区已经有一大部分处于海平面
之下。刘守祺的观点和世界银行专家简。博乔基本一致:曼谷下沉的原因之一,就是毫
无节制地抽取地下水。
然而,对于同样被认为沉降严重的上海,刘守祺并不怎么担心,他对《中国新闻周
刊》说,上海发生曼谷那样的灾难“可能性很小”。
2009年,有媒体报道称,美国科罗拉多大学一份最新研究报告表明,全球33个人口
密集的大型三角洲地区中,有三分之二正面临“地陷海升”的双重威胁,而中国的长江
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及黄河三角洲,已跻身这一危机榜上最严重的一级。报道对上海的
描述是,“城市平均标高才4米,而黄浦江涨一次潮就高达5米多,再继续沉陷2米,上
海立刻就会陷入汪洋。”
研究上海地质几十年的刘守祺不完全认同上述说法:地陷海升确实已成既有事实,
但美国学者将中国的三个三角洲列为“最严重级别”,这个结论还有待商榷。
实际上,上海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就被发现有严重的沉降现象。最开始提出上
海沉降的,是一个叫沃尔逊的外国人,根据1921年至1938年的“重复水准点”测量结果
,提出了上海存在地面沉降。从1921年到1965年,上海市区总共沉降了1.69米。而从
1966年到2000年,市区平均累计沉降量为218毫米,每年沉降6毫米。
地面沉降是上海主要的地质灾害,与它软土的地质特点有很大关系。上海境内除西
南部有少数丘陵山脉外,全为低平的平原,是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的一部分,平均海拔
高度为4米左右。整个地区好像是从东向西倾斜的半个碟子,极易受到海平面上升和地
层挤压的影响。土的结构是一层砂层、一层粘土层。砂土孔隙大,含水。上海的地下水
,主要就在它的5个含水砂层中。
刘守祺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当集中过量地开采了某一沙层的地下水后,沙层
因为孔隙水被抽走而压缩固结,它上面的土层就整体往下压,抽水越多的地方,压得越
低,这就形成了上海的地面沉降。”
上海最早于1860年开采地下水。一百年后的1963年,上海地下水开采量达到顶峰,
年开采总量达2.03亿立方米。开采地下水最多的时期,也是上海沉降最厉害的时期,上
海地方志办公室网站记载,1957年至1961年上海各地区平均沉降110毫米,个别地区达
到170毫米。
同济大学教授、地质学家汪品先在一次演讲中曾说,“如果按1965年的下陷速度而
不加控制的话,上海在1999年已经沉没入海了。”
上世纪80年代,刘守祺在上海地质调查研究院时曾经进行过调研,估算出每沉降1
毫米可以造成2亿元的经济损失。这里有直接的损失,例如沉降对堤坝、住宅、厂房的
损坏、对道路和桥梁的损坏,各种输水输气管线的破坏和冲毁农田等等。也有间接的损
失,例如海水倒灌造成农业的损失、交通运输运力下降的损失、工厂和商店被淹后的经
济损失。刘守祺说,“现在经济的发达程度远超过80年代,每沉降一毫米的损失可就不
止2亿了!”
上海地面下沉的速度在1966年终于得到了控制,1966年到2000年,市区平均累计沉
降量为218毫米,每年沉降6毫米多一点,“控沉”效果显著。刘守祺甚至记得上世纪80
年代个别地区在回灌后还出现了上升的现象。
这一变化得益于上海从1965年以来实施的一系列措施,主要是限制地下水开采和人
工回灌地下水,要求地下水用户在冬天向地下回灌与其夏季开采等量的自来水,从而恢
复土层弹性,控制地面沉降。上海还修建了最先进的防洪堤坝,建立地面下沉及地下水
位监测系统,并正在建设地面沉降自动化预警预报系统工程。
上世纪90年代,随着经济高速发展,上海地下水开采量又有所回升,1996年地下水
开采量已达1.5亿立方米,沉降现象也随之开始加剧。自2003年起,为缓解地面沉降的
压力,上海开始继续减少地下水开采量,据上海市政府网站发布的2009年和2010年水资
源公告显示,2009年上海市地下水实际开采总量为2553万立方米,比2008年减少632万
立方米;地下水人工回灌总量为1755万立方米。2010年,上海地下水开采量已压缩到
2000万立方米,是建国以来上海地下水开采量的最低点,仅仅是1963年开采量的十分之
一。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上海市投入3500万元,建立了一张覆盖全市的地面监测网络
。目前网络已包括全市各区县的43个基岩标、146个GPS监测点和326个水位观测点,能
够随时预报上海各区域地面沉降现状,为工程建筑项目提前拉响沉降“警报”。
“长三角”联合“控沉”
“光我们控制地下水开采不行,上海的地下水与江苏、浙江都连在一起,需要大家
一起控制,长三角城市之间要协调合作。”刘守祺说。
2005年,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副所长郭坤一耗时4年,花费2000万元进行了详细调
查,发布《长三角地区地下水资源与地质灾害评价》。报告认为,长三角地区地面沉降
区内累计沉降已超200毫米,面积近10000平方千米。苏锡常(江苏省的苏州、无锡、常
州)地区因不均匀沉降,目前已发生22处地裂缝地质灾害。上海从上世纪初到2003年,
因沉降造成的损失是2900亿元;苏锡常地区和浙江嘉兴也损失了500多亿元。
郭坤一发出警告:按照当时的沉降速度,到2050年,海平面将会上升40厘米至70厘
米,长三角很可能就此桑田变沧海。
浙江省国土资源厅地质环境检测院总工程师赵健康对长三角的沉降形势却感到乐观
,“如今已经不是这个情况了,沉降好转了很多,个别地区还上升了。”
赵健康所在的地质监测院每年都要对浙江全省的沉降情况进行监测,并发布当年的
环境公报。他们发现,2009年浙江沿海平原地面沉降继续呈现减缓趋势。
赵健康说,长三角的上海、江苏和浙江联动防沉降工作开始于1999年,联动以后浙
江省每年都大幅降低地下水开采量,生活用水多使用地面水,例如从太湖的上游引水。
地下水开采量由2000年的1.5亿立方米下降到去年的1600万立方米。但是因为浙江是长
三角里沉降程度较轻的,所以没有采用回灌。
长三角的另一个“角”江苏沉降的程度和速度则远高于浙江,采取的措施则显得更
严厉。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苏锡常一带的乡镇企业风起云涌,但由于环保意识不强,
污水废水的排放造成了地表水严重污染,不得已只好转向地下取水,而过量的开采地下
水又使得苏锡常的“漏斗”连成一体。无锡、苏州、常州三市及外围乡镇,以地下水水
位下降10米计算,漏斗面积已达5000平方公里。
20世纪30年代时,苏州只有地下深井两口,到90年代,已增加到304口;地下水开
采量从20世纪30年代的日开采500吨飙升至90年代的12万吨,由此带来的便是地下漏斗
水位由3米下降到61米多。2000年,苏州市区地面累计沉降普遍达到40厘米到60厘米,
严重地段超过160厘米,无锡市区、常州市区最大累计地面沉降量分别超过120厘米、
110厘米。
2000年8月,江苏省人大颁布了《关于在苏锡常地区限期禁止开采地下水的决定》
,在全国率先通过立法实施地下水限期禁采。此后,地面沉降速率有所减缓。苏州沉降
速率从每年25毫米以上降到小于10毫米;无锡从每年100毫米降到10毫米~15毫米,常州
从过去最高每年120毫米降到每年8毫米。
赵健康也很惊讶为什么长三角的联动配合得这么默契。他现在很欣赏的一个说法是
,“地下水是没有行政区划的”。
地面沉降的中国应对
我国在19个省份中有超过50个城市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地面沉降的重灾区
主要是长江三角洲地区,华北平原和汾渭盆地。为控制地下水的开采,各地区都在制定
相应的地方性条例和法规
本刊记者/杨迪
地面沉降,可以被简单地称作“地陷”,在我国《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中,它被定
义为“缓变性地质灾害”。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副司长陶庆法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记者,“目前,我国在19个省份中超过50个城市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累计沉降
量超过200毫米的总面积超过7.9万平方公里。主要在中东部地区。”
因为地面沉降的反应滞后,且进程缓慢,以毫米为单位计算的沉降率,人们不易察
觉。上世纪20年代,上海是我国最早发现地面沉降迹象的城市。据统计,现在上海市区
地面累计沉降量超过2米,历史上最大年均沉降量曾达到110毫米。陶庆法说,“尽管这
样,人们仍然不会有明显的感受,只有看到不断升高的抽水井井台时,大家才能明白地
面矮下去了。”上海人可能因为看到外滩不断加高、加固的防汛墙才意识到地面沉降的
发生。而真正开始重视,却是在上世纪60年代中期。
地面沉降除了给城市建筑物、地下管道形成破坏以外,更直接的影响就是经济损失
。根据中国地质调查局等部门评估,几十年来,长三角地区因地面沉降造成的经济损失
共计3150亿元。其中上海地区最严重,直接经济损失为145亿元,间接经济损失为2754
亿元;华北平原地面沉降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也达404.42亿元,间接经济损失2923.
86亿元,累计损失达3328.28亿元。
陶庆法介绍说,“目前我国地面沉降的重灾区主要是长江三角洲地区,华北平原和
汾渭盆地这三个区域。”
据中国地质调查局公布的《华北平原地面沉降调查与监测综合研究》及《中国地下
水资源与环境调查》显示:自1959年以来,华北平原14万平方公里的调查范围内,地面
累计沉降量超过200毫米的区域已达6万多平方公里,接近华北平原面积的一半。其中,
天津地区的沉降中心最大累计沉降量一度高达3.25米。调查和监测结果显示,华北平原
不同区域的沉降中心仍在不断发展,并且有连成一片的趋势;长江三角洲地区最近30多
年累计沉降超过200毫米的面积近1万平方公里,占区域总面积的1/3。上海市、江苏省
的苏锡常三市沉积中心区的最大累积沉降量分别达到了2.63米、2.80米,并出现了地裂
缝灾害。
陶庆法说,“地层是塑性的,不是弹性的。如果是弹性的,加上压力后缩下去,当
压力放开就可以回复。但地面沉降很难修复,所谓的反弹也相当有限,即便把地下水控
制住之后,可能也反弹一点,但是那个量相当小,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虽然某些天然因素可以造成地面沉降,但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还是人为的:地下水
、石油、天然气、地热等资源的过度开采;城市建筑;重大工程造成地基土体发生缓慢
变形……这些都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我们脚下的大地。目前,我国以及世界上主要沉降
区的资料都证实,过量开采地下水是造成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
近30年来,随着中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高速发展,地表水的污染日益严重,人
们的生产、生活越来越多地依赖地下水,人们对于地下水的开发利用一直在迅速增加。
综合水利部公布的数据,在20世纪70年代,中国地下水的开采量为平均570亿立方/年,
80年代增长到年均750亿立方,而水利部最新数据显示,2009年地下水的开发利用量已
经增到1098亿立方/年。
目前,在中国655个城市中,有400多个以地下水为饮用水源,北方城市对地下水的
依赖更重,目前北方城市65%生活用水,50%的工业用水以及33%的农业灌溉都是主要依
靠地下水。
“全国地下水超采区域300多个,面积达19万平方公里,严重超采面积达7.2万平方
公里。”水利部水资源司副司长于琪洋10月28日在新闻发布会公布了这组数字。
正是因为不合理开采地下水而使很多城市发生了地面沉降,使得国内沉降中心个别
点的最大累计沉降量不断升高。沿海地区的大连、秦皇岛等城市地下水水位的下降,引
起海水入侵,导致地下水水质恶化,其中山东、辽东半岛海水入侵更加严重。
华北平原之所以成为地面沉降的重灾区,也是由于多年的地下水超采。华北平原总
面积为13.6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11亿,包括北京、天津、河北省的全部平原及河南省
、山东省的黄河以北平原,是中国政治、经济中心和主要粮食生产基地。但人均水资源
量每年仅为335立方米,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6。且华北平原地表水分布不均,使得地
下水成为大华北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柱,很多城市的地下水开采量已占总供水
量的70%以上。
虽然国家以及各级政府对地下水的开采有总量的控制,但是陶庆法告诉《中国新闻
周刊》,“总量控制是一笔大账,是一定面积的平均开采量。而因为开采布局不合理,
个别地区超采严重,就会形成区域性漏斗状凹面。”华北平原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
漏斗区”。包括浅层漏斗和深层漏斗在内的华北平原复合地下水漏斗,面积达73288平
方公里,占华北平原总面积的52.6%。
据统计,全国已形成区域地下水降落漏斗100多个,面积达15万平方公里。华北平
原深层地下水已形成了跨冀、京、津、鲁的区域地下水降落漏斗,甚至有近7万平方公
里面积的地下水位低于海平面。
近20年来,因为国内一些重点城市开始控制地下水的开采,大部分城市的地面沉降
率有所降低,但因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地下水开发利用量大幅度增加,地面沉降范围已
从城市扩展到农村,并在区域上连片发展,地面沉降量呈现此消彼长的特点。长江三角
洲和环渤海地区就是典型代表,地面沉降已发展成为两个跨省市的区域性地面沉降区,
不但制约了当地可持续发展和城镇安全,而且对铁路、公路、地下油气管线、防洪防潮
设施等基础工程设施构成威胁。
由于地面沉降是地下水超采造成的,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严格控制地下水的开
采。现在我国各地区主要采取的办法就是关井,禁止或者限制开采。近些年为控制地下
水的开采,我国各地区都在制定相应的地方性条例、法规。但是监管能否到位,是让陶
庆法深感头疼的一个问题,“取地下水太方便了,就地打一口井就取水了。”
除了控制开采量,国内还有些地区采取回灌的办法增加补给,对于缓解地面水位下
降和由此引发的地面沉降也非常有效。在陶庆法看来,“压采地下水的关键就是要解决
替代水源。人们生活需要用水、工业、农业生产都需要用水,不解决用水矛盾问题,防
治地面沉降就是一句空话。”这个问题尤其在华北地区比较突出,华北的地下水过量开
采主要是用于农业灌溉,要是不解决华北大平原农村农用灌溉用水问题,地面沉降的解
决也只能是纸上谈兵。
为了解决替代水源问题,我国很多地区在搞跨流域引水,有省与省之间的调水,还
有区域间的调水。目前国内重大战略性工程“南水北调”,正是为了缓解北方水资源短
缺而实施的大规模跨流域引水工程。
目前,全国还没有建成统一的地面沉降监测网,包括各地区也没有统一的区域性监
测网,所以难以掌握整体的变化规律,即使条件最好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也只是按省市行
政区在逐步建立。
10月28日,国务院批准通过了 “国家级地下水监测工程”,这是我国第一次针对
地下水启动大规模的工程。
相关主题
因地面下沉 北京拟在2014年后调长江水回灌地下水武广高铁引发地陷惊动温家宝:赔3000万
同济大学卢耀如教授指出,上海出现3米沉陷能源结构该调整了,给大家科普一下页岩气
上海地铁4号线沉降地铁站整修完工将恢复运营 (转载)调查称武广高铁抽排地下水引发地面塌陷沉降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
n*****8
发帖数: 1
71
据说英国人当时想要舟山,清朝不给,给了黄浦江。如果上海在舟山就无敌了。

【在 b*******8 的大作中提到】
: 黄浦江这一带古代汉人不愿去住是有道理的。当年洋人不懂,或者懒的懂,人反正只要
: 百年,哪管千年。

n*****8
发帖数: 1
72
尽管地名里有个带水的字,可是沧州现在最缺的就是水。40岁的沧州市水务局水政水资
源科科长崔英龙记得,在他小时候,沧州还发过洪水,可到了上世纪80年代,沧州地界
的所有河道就已经都没有水了。
尽管地名里有个带水的字,可是沧州现在最缺的就是水。40岁的沧州市水务局水政水资
源科科长崔英龙记得,在他小时候,沧州还发过洪水,可到了上世纪80年代,沧州地界
的所有河道就已经都没有水了。
尽管地名里有个带水的字,可是沧州现在最缺的就是水。40岁的沧州市水务局水政水资
源科科长崔英龙记得,在他小时候,沧州还发过洪水,可到了上世纪80年代,沧州地界
的所有河道就已经都没有水了。
n*****8
发帖数: 1
73
为什么会没有水?崔英龙给出的一个答案是上游修建了很多水库,将水都拦截了。建国
初期,华北平原曾多次发生洪灾,于是,政府决定在此大修水利。到今天,华北平原上
共有大大小小的水库2000多座。
就以滹沱河为例,该河发源于华北平原西部的太行山脉,一路蜿蜒向东,在沧州入
渤海。它的上游,有两个大型一类水库,分别为库容量12亿立方米的黄璧庄水库和15亿
立方米的岗南水库。滹沱河流到太行山脚下的石家庄时就已经没有水了,更不用说地处
最东端的沧州。
而即使是值得称道的蓄洪作用,在黄平荣的眼里也并非如此。沧州地质属于河流冲
积平原与海积平原,东部沿海地区全是盐碱地。过去,海河与黄河的多次泛滥,给沧州
带来大量的泥沙沉淀,改善了土壤,反而利于耕作。如今,且不说洪水,就连地下水也
越来越少,地里的土层越来越薄,不利于耕种,并有海水入侵的风险。
n*****8
发帖数: 1
74
河北,明清的直隶省,颜良文丑张颌高览的地盘,被一个小小的水库技术给废了。
n*****8
发帖数: 1
75
上海的软土层地表具有“含水量大、孔隙大及压缩性大”三大特征,就像一块海绵,
在一挤一泡水的同时,会出现严重的变形。以往人们认为除了地下水开采,高容量的高
层建筑在上海地面沉降中的影响能达到三成,但是上海地质学会秘书长刘守祺说,“根
据目前的研究成果,发现高层建筑的影响能达到四成,对地质环境的影响非常明显”。
n*****8
发帖数: 1
76
上海市徐汇区凯华公寓的住户们就没有蒋明镜这么多土壤和建筑知识了,他们在买
下住房时并没有在意附近是否要修地铁。这座1998年竣工的6栋连在一起的楼房,在
2003被发现房屋墙壁出现裂缝。56户居民集体投诉说,裂缝最宽处可以伸进一排手指,
而且楼体看起来也“歪了”,这些投诉者怀疑这些现象与住宅楼地下20米深处正在进行
的地铁明珠2线隧道施工有关。
n*****8
发帖数: 1
77
氮沉降,温室效应背后又一推手
发布时间:2016-12-30 阅读数:43755
二氧化碳导致温室效应加剧,已经成了人们的共识,随着“森林碳汇”概念的广泛传播
,人们开始利用陆地生态系统最大的碳库,以降低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减缓全球气候
变暖。但除了二氧化碳,科学家们也发现了温室效应背后隐藏着的另一个推手——氮沉
降。
近日,记者随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办公室工作人员采访了浙江农林大学教授宋新
章,他向记者揭示了氮沉降对土壤和水体环境、农业和森林生态系统以及生物多样性等
方面造成的影响。宋新章表示,我国氮沉降总量十分严重,亟须控制。
氮沉降是工业迅猛发展的附加产物,长期从事全球变化与区域响应、氮碳生物地球化学
循环等领域研究的宋新章,对于我国氮沉降总量表达了担忧。据介绍,目前在我国经济
发达的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氮沉降量已经超过了30公斤/公顷/年,个别地区甚至达
到90公斤/公顷/年以上。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氮沉降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氮沉降造成的
生态环境效应已引起了广大专家学者的极大关注。
结合浙江农林大学所在区域的特点,在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下,宋新章团队从毛
竹林入手,对氮沉降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团队发现,毛竹林对于氮沉降有着一
喜一忧的变化,“喜的是,适量的氮沉降可以增加毛竹的生产力,出笋率和幼竹密度及
胸径明显提高。”宋新章说道。但同时令人担忧的是,大量的氮沉降则刺激了毛竹林温
室气体的排放。
“大量的氮沉降使得毛竹在固定二氧化碳的同时,也使得土壤释放出更多氧化亚氮等比
二氧化碳致温能力更强的温室气体。”宋新章表示, 氧化亚氮的致温潜势是二氧化碳
的297倍。
宋新章表示,目前科研团队设置了多组对照实验,通过人为模拟氮沉降和施加生物质炭
的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氮沉降对植物生长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以及生物质炭添加
对增强毛竹林固碳减排能力的潜力。他希望通过这项实验,能够摸索出大气氮沉降不断
增强背景下既能增加森林生产力,又能减少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途径和方法,更好地发
挥森林在减缓气候变暖中的作用,为我国履行《巴黎协定》、推动温室气体减排、增加
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话语权提供参考和服务。
n*****8
发帖数: 1
78
自20世纪70年代至今,地面沉降一直困扰着西安的城市建设规划。由于西安是国内首次
在黄土地区修建地铁的城市,地面沉降明显不利于地铁的设计与施工。其实,不仅西安
如此,日渐严重的地面沉降如今已经成为许多城市的心腹之患。
据2011年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典型省份城镇化进程中的地质环境问题及对策研究》:
在我国东部城镇化程度较高的地区,主要地质环境问题为过量开采地下水引发的地面沉
降、不合理的废物堆放引发的地下水污染和土壤污染以及海岸带侵蚀与淤积等,其中以
地面沉降最为突出。
2012年初,由国土资源部、水利部等十部委联合编制的《2011年—2020年全国地面沉降
防治规划》获得国务院批复。《防治规划》指出,目前全国遭受地面沉降灾害的城市超
过50个,分布于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等20个省区市,累计地面沉降量超过
200毫米的地区达到7.9万平方公里,并有进一步扩大趋势。目前,我国地面沉降主要分
布在三大重点区域:长江三角洲地区、华北地区、汾渭盆地。
我国华北平原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和河南等省(市)的平原,面积为14万平方
公里。这里人口稠密,经济繁荣,工农业用水超过70%是依靠地下水,由于地下水的长
期超量开采,华北平原现已成为世界上超采地下水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也是地面沉降面
积最大的地区之一,因此被称为“华北大漏斗”。官方通报显示,华北地下水超采达
1200亿立方米。如果不加遏制,漏斗区可能会成为未来华北最大的地质威胁。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最早发现地面沉降、危害和损失最严重的地区,从1921年明显
出现地面沉降以来,上海市区沉降面积已达1000平方公里,地面累计沉降量已经超过2
米,最大年均沉降量达110毫米,如果换算成经济损失的话,最近40多年来,长三角“
沉”掉的财富相当于3000亿元人民币!
n*****8
发帖数: 1
79
苏锡常地面沉降了1-2米 南京的地面沉降不明显
发布者:发布时间:2009-05-23浏览次数:546
2009年05月23日 扬子晚报

从汶川地震,到几天前的株洲高架桥坍塌,城市建设与灾害防治问题一直是公众关
注的焦点。昨天,国内近百位土木工程学界的院士、教授齐聚由东南大学主办的“全国
土木工程安全与防灾学术论坛”。南京城西干道高架桥拆除技术上有没有难度?星罗棋
布的水库会不会引发地震?专家们把研究目光投向了这些热点领域。据介绍,在江苏,
尽管人工湖泊水库星罗棋布,但规模很小不可能诱发地震。
拆除高架桥技术上没问题
5月17日株洲一高架桥在拆除中发生坍塌事故。与会专家们认为,目前高架桥拆除
技术已经很成熟,事故发生可能与不规范的操作有关。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吕志
涛教授认为,株洲高架桥事故给即将进行的南京城西干道拆除起了警示作用。“城西干
道拆除不存在技术问题,但相关施工方必须严格按照工程顺序,缜密组织。比如炸地面
桥墩时,桥墩倒的方向都很重要,不能出一点偏差。”吕教授说。
南京的地面沉降不明显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地面沉降最为严重的地区。其中,上海是发生地面沉降最早、受
害最严重的城市,其地面沉降在上个世纪20年代就出现了。同济大学卢耀如教授指出,
长三角沉降的范围正在扩大。目前上海部分地区最大出现3米沉陷。江苏的苏州、无锡
、常州地区,也相继发生了地面沉降,在区域上和上海连成一片。苏锡常地区目前沉降
度在1—2米。但位于长三角边缘的南京却是个例外,“南京还好,目前没有出现明显的
地面沉降。南京市民可以安心睡大觉。”卢教授笑言,他认为南京可以“置身事外”的
主要原因是地质结构与其他城市有别。诱发地面沉降的主要因素包括过量抽取地下水、
高楼过度建设、地铁修建等。 (蔡蕴琦)
n*****8
发帖数: 1
80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地面沉降最为严重的地区。其中,上海是发生地面沉降最早、受
害最严重的城市,其地面沉降在上个世纪20年代就出现了。同济大学卢耀如教授指出,
长三角沉降的范围正在扩大。目前上海部分地区最大出现3米沉陷。江苏的苏州、无锡
、常州地区,也相继发生了地面沉降,在区域上和上海连成一片。苏锡常地区目前沉降
度在1—2米。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地面沉降最为严重的地区。其中,上海是发生地面沉降最早、受
害最严重的城市,其地面沉降在上个世纪20年代就出现了。同济大学卢耀如教授指出,
长三角沉降的范围正在扩大。目前上海部分地区最大出现3米沉陷。江苏的苏州、无锡
、常州地区,也相继发生了地面沉降,在区域上和上海连成一片。苏锡常地区目前沉降
度在1—2米。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地面沉降最为严重的地区。其中,上海是发生地面沉降最早、受
害最严重的城市,其地面沉降在上个世纪20年代就出现了。同济大学卢耀如教授指出,
长三角沉降的范围正在扩大。目前上海部分地区最大出现3米沉陷。江苏的苏州、无锡
、常州地区,也相继发生了地面沉降,在区域上和上海连成一片。苏锡常地区目前沉降
度在1—2米。
相关主题
日科学家海底发现稀土 可开采量是陆地1000倍从地图上看,四川人口的85%都集中在8万平方公里内
郑义:中国之毁灭(2)【人民日报】中央将遴选100名具冲击诺贝尔奖潜力人才
一份不能公开的调查:华北平原地下水污染图景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遴选百人冲击诺奖引争议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
n*****8
发帖数: 1
81
南京把兄弟们都卖了。

【在 n*****8 的大作中提到】
: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地面沉降最为严重的地区。其中,上海是发生地面沉降最早、受
: 害最严重的城市,其地面沉降在上个世纪20年代就出现了。同济大学卢耀如教授指出,
: 长三角沉降的范围正在扩大。目前上海部分地区最大出现3米沉陷。江苏的苏州、无锡
: 、常州地区,也相继发生了地面沉降,在区域上和上海连成一片。苏锡常地区目前沉降
: 度在1—2米。
: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地面沉降最为严重的地区。其中,上海是发生地面沉降最早、受
: 害最严重的城市,其地面沉降在上个世纪20年代就出现了。同济大学卢耀如教授指出,
: 长三角沉降的范围正在扩大。目前上海部分地区最大出现3米沉陷。江苏的苏州、无锡
: 、常州地区,也相继发生了地面沉降,在区域上和上海连成一片。苏锡常地区目前沉降
: 度在1—2米。

N*******e
发帖数: 580
82
武汉也没好到哪里
n*****8
发帖数: 1
83
武汉没啥地陷的问题。汉口的地质最好,然后汉阳,武昌也很不错。武昌县现在的江夏
区不太行,估计以后做武昌古城用。

【在 N*******e 的大作中提到】
: 武汉也没好到哪里
n*****8
发帖数: 1
84
武汉市地质构造和城市规划建设浅谈
老K世界观
老K世界观
热爱城市规划建设、商业地产和历史的武汉佬
51 人赞同了该文章
地质学和城市规划学是两门专业性极强的学科,如果再结合运用在一个具体的特大城市
进行分析研究,那可以写一本厚书了。
作为一名城建规划的爱好者,看着满城挖、满城建的武汉,总在想:为啥摩天不能建这
里?为啥商务区这样规划?为啥隔壁地铁那么多,我们这还不修?
带着疑问,我参看了1990年至2015年多个高校和机构的相关文献资料,渐渐我越来越了
解了,现在把文献资料的分析结论简单归纳如下,抛砖引玉,如有错误和遗漏,请大神
指出。
武汉地质概况
武汉是一个山水城市,地处华中腹地,位于长江与汉江交汇处,在江汉平原以东,素有
“九省通衢”之称。从土地资源承载力来看,武汉市国土面积仅次于北京、天津,是香
港的八倍。城区地处江汉平原与鄂东南大别山区丘陵、山地的交接地带,地质构造比较
复杂,同时也是一个地壳相对稳定的地区。
中国传统的“风水”和现代的城市规划地质学研究
古人讲究天人合一,在修建房屋之前要“相土尝水”,选择“风水”较好的地段。随着
西方的科学技术的进入,形成了城市规划学和地质学。传统上,地质包括工程地质,即
查明工程场址的地质条件、提供地下设施设计参数和工程措施等以及研究地下水的分布
和形成规律、地下水资源及其合理利用、地下水对地下工程建设不利影响及其防治的水
文地质。另外,还包括了地层学、岩石学、第四纪地质学、构造学、地貌学等等学科。
城市规划选址以及地铁隧道大范围的掘进等基础建设,要求建设者对武汉市的地质条件
有全面的掌握和准确的评估,城市扩建和建设选址必须选择地质条件较好地段,避开岩
溶暗河强发育等不利地段。
武汉主要的地质构成
武汉城区基岩种类繁多,岩性变化较大,碳酸盐岩在一定范围内分布。
武汉有古河道、古湖泊的分布,也有现代的填湖造地,长江、汉江冲积平原地区软土广
泛分布,且厚度较大。
武汉的地表、地下水资源十分丰富,一级阶地地下水与长江、汉江水力联系密切,造成
这些地区地下水动水力条件季节性变化等等。
武汉面临的环境地质问题
1. 以岩溶地面塌陷为主的地质灾害;
2. 因软土引发的地基不均匀沉降等不良地质问题,甚至引起房屋倾斜、开裂和路基沉
陷;
3. 水土污染问题;
4. 其它地质灾害:滑坡、崩塌、防洪、暴雨引起的城区渍水。
岩溶地面塌陷问题
武汉市属鄂东南岩溶地面塌陷易发区,武汉地区碳酸盐岩分布面积1 100余平方公里,
约占该市面积的13%。近几十年发生过多起岩溶地面塌陷灾害,大部分集中在沿长江一
带。岩溶地面塌陷不仅与下伏碳酸岩岩溶发育程度有关,还与上覆松散覆盖层的工程性
质及岩溶裂隙水、孔隙承压水、地表水三者循环有关,循环的结果导致上部土体的潜蚀
、吸蚀破坏,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地面塌陷。地下工程施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
进行地下水的降水、排水活动,无疑也是地面塌陷的诱因。武汉三镇局部存在古河道,
埋藏较深,部分处于强发育状态。城市基础设施选址,必须避开强发育的岩溶和古河道
地段。
武汉地区的碳酸盐岩分别为岩土体所覆盖,根据与碳酸盐岩关系密切的上覆岩土体的性
状,可分为岩层、老黏土和砂性土层3种类型。上覆厚层砂性土层的碳酸盐岩展布区的
岩溶地面塌陷系由“沙漏”机理产生的,即砂颗粒在重力作用下沿竖向通道不断“漏”
入下伏岩溶地层中的溶洞中,从而引起的地面塌陷。如果有向下的地下水活动,则在渗
流力作用下易形成流沙,岩溶地面塌陷会发育得更快。砂性土层上方一般覆盖有5~10m
的软塑-可塑、局部流塑的全系统黏性土层,当下伏砂性土流失时,将会发生变形,导
致地面塌陷。
根据上覆岩层、黏性土和砂性土层性状的差异,在剖面上,可划分出如下图的5个地质
结构类型:
Ⅰ型:上部为全新统砂性土层,包括砂性土层上部的黏性土层;下伏碳酸盐岩组。砂性
土可直接通过溶隙、孔洞等通道漏失,引起地面塌陷,从而产生岩溶地质灾害。
Ⅱ型:上部为砂性土(包括砂性土层上部的黏性土层),中部为厚度大于3m 的老黏性
土层(包括上更新统下部的含泥砂性土);下部为碳酸盐岩组。由于地下水长期频繁作
用,在碳酸盐岩上方的老黏性土层中可能存在土洞。老黏性土层的连续性遭受破坏时可
引起地面塌陷,如未封堵的钻孔连通砂性土层、土洞坍塌等。
Ⅲ型:上部为砂性土(包括粉细砂层上部的黏性土层),中部为厚度大于3m 的红层(
侏罗系或白垩系-古近系地层),下部为碳酸盐岩组。红层遭受破坏可引起地面塌陷,
如未封堵的钻孔连通砂性土层时。
Ⅳ型:上部为厚层的老黏性土层,下部为碳酸盐岩组。由于地下水长期频繁作用,在老
黏性土层中可能存在土洞,土洞进一步发展可能引起地面塌陷。
Ⅴ型:上部为红层(侏罗系或白垩系-古近系地层),下部为碳酸盐岩。这类结构基本
不会发生岩溶地面塌陷。
根据碳酸盐岩条带和地质结构类型的分布,可将武汉地区岩溶地质灾害划分为高危险区
、中等危险区和低危险区3个区:
高危险区为第Ⅰ型地质结构分布区,主要位于白沙洲条带(L3)和汉南条带(L6)长江
两岸全新统地层覆盖区,粉细砂直接位于碳酸盐岩地层之上。本区约占碳酸盐岩分布面
积的3.6%。由于全新统粉细砂的凝聚力很小或等于零,很容易在重力和渗透力作用下进
入下伏的岩溶通道中, 从而产生岩溶地面塌陷。武昌区阮家巷(丁公庙)、陆家街中
学、司法学校、洪山区毛担港小学、烽火村(乔木湾)、光霞村、白沙洲高架桥所发生
的岩溶地面塌陷位于白沙洲条带(L3)南岸,汉阳区汉阳轧钢厂岩溶地面塌陷位于北岸
;汉南区陡埠村岩溶地面塌陷位于汉南条带(L6)的长江北岸江边。这10余次岩溶地质
灾害都具备Ⅰ型地质结构。
中等危险区为第Ⅱ和第Ⅲ型地质结构分布区,其特点是中部为厚度大于3m 的老黏土或
红层,其上为全新统粉细砂,下部为碳酸盐岩地层。本区约占碳酸盐岩分布面积的4.5%
。在长江及其支流两岸一级阶地展布区,地表水侵蚀后, 在全新统地层下残留有老黏
土或红层时,即形成第Ⅱ和第Ⅲ型地质结构。因此,中等危险区主要位于高危险区的后
缘地带。分布一般较局限。研究表明,天兴洲条带(L1)、白沙洲条带(L3)、沌口条
带(L4)及汉南条带(L6)近江、河地带局部有分布。
低危险区为第Ⅳ和第Ⅴ型地质结构分布区,其特点是碳酸盐岩地层上方直接覆盖厚层老
黏土或红层,基本不会产生岩溶地质灾害。本区约占碳酸盐岩分布面积的88.8%。
分区结果:武汉地区碳酸盐岩分布面积1100余km2,其中高危险区所占比例最小,约为3
.6%;其次为中等危险区,为4.5%;低危险区所占比例接近90%。武汉地区低危险区分布
范围较广,6个碳酸盐岩条带均以低危险区为主,这对武汉地区的工程建设有利。
建筑不均匀沉降问题
武汉局部存在软土、老黏土、填土、放射性岩土等特殊土,对工程建设不利,如软土易
引起建筑物不均匀沉降,基坑滑塌、桩基承载力低等一系列岩土工程问题。
同时上世纪90年代后,武汉的城市扩张和大规模的填湖造地不仅恶化了当地的水资源环
境,也产生很多的建筑沉降区域,近年来大规模的城市基建更是加剧了问题区域内的建
筑沉降。
以下为武汉各个历史时期的城区图:
1870-2006 武汉主城区空间形态演变历程
以下为武汉1995年、1999年、2017年的主城区地图:
1995年武汉主城区地图
1999年武汉主城区地图
2017年武汉主城区地图
水土污染问题
空气污染
一座城市的空气污染的严重程度上取决于其所在地域的环境容量的大小,取决于城市地
理位置制约下的自然环境背景,如位于向风海岸、山地迎风坡的城市,大气易于交流和
扩散,其环境容量必然大于位处内陆、峡谷的城市。
地质环境质量的优劣、容量的大小及其变化,直接影响着城市发展。良好的地质环境为
城市的发展与繁荣提供了必需的物质基础,而恶劣的地质环境则将制约城市的发展。武
汉虽处内陆,但地处江汉平原,周边地势开阔,大气流通较好,其所在的地理位置和环
境容量都比较优良。
土壤污染
武汉作为全国老工业基地之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工业企业迁出主城区,
但外迁之后留下的毒地问题却频频出现。各种污染物质进入土壤,引起土壤的组成、结
构和功能发生变化,使土壤质量下降,危害人体健康。农业生产中,施用化肥和农药、
用被污染的水源污灌溉是污染土壤的主要途径。垃圾、废渣、污水都以土壤作为处理场
所,大气中的SO2 、重金属,可以经“干降”和“湿降”而进入土壤,使土壤“酸
化”,造成重金属污染。位于染料厂、农药厂厂址下面的土壤也易于被污染。比如汉阳
赫山地块、汉口古田1135地块、关山长动地块都需要较长的时间和较大的资金进行土壤
修复。
水体污染
武汉淡水资源丰富,总水域面积达2 217.6 km2 ,占全市土地面积的26.
1%。水域面积占全市国土面积的1/4,居全国大城市之首。武汉人均淡水资源量也
高居全国各大城市之首,为北京的71 倍、上海的19倍、广州的5 倍。丰富的水资
源是城市发展的最大优势。但是,由于部分污水渗漏或未经处理直接排放等多方面的原
因,不少湖泊不同程度地被污染,时有湖中鱼类因缺氧大量死亡的报道,也较少看见成
群的候鸟在湖中栖息的场景。局部地段的地下水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
河流,全市11条主要河流符合水质标准类别如下:
1) 水质符合Ⅲ类标准的有6条河流:长江武汉段、汉江武汉段、倒水、举水、金水河、
沙河;
2) 水质符合Ⅳ类标准的有4条河流:滠水、青山港、东荆河、蚂蚁河;
3) 水质劣于Ⅴ类标准的有1条河流:府河。
湖泊,全市67个主要湖泊符合水质标准类别如下:
1) 水质符合Ⅱ类标准的有3个湖泊:梁子湖、斧头湖、道观河水库;
2) 水质符合Ⅲ类标准的有6个湖泊:鲁湖、汤逊湖、严东湖、蔡甸南湖、陶家湖、官莲
湖;
3) 水质符合Ⅳ类标准的有17个湖泊:木兰湖、涨渡湖、后湖、柴泊湖、杨春湖、蔡甸
西湖、蔡甸高湖、小奓湖、日光湖、月光湖、沉湖、安仁湖、朱家湖、七湖、兑公咀、
硃山湖、川江池;
4) 水质符合Ⅴ类标准的有9个湖泊:青菱湖、黄家湖、后官湖、三角湖、木鹅湖、北太
子湖、星光湖、武湖、三宝湖;
5) 其它32个湖泊水质较差,均为劣Ⅴ类 (东湖属此类)。
结论分析
武汉的地质优势:
1)武汉周边地壳相对稳定,地震烈度值较低,为武汉城市圈的发展提供了基本保证。
2)沿江岸带为平原岗地,地形平缓,起伏小,宽带大,地基条件好,水资源丰富,通江
达海,适合发展城市和工业布局以及和港口建设。
3)武汉城区地下空间资源优越,基岩埋藏浅,部分裸露,围岩条件好,利于城市地铁和
过江隧道建设。
武汉的地质特点:
1)夏季炎热,冬季寒冷,降水充沛是武汉的主要特点;
2)武汉地形地貌包含有剥蚀丘陵区、剥蚀堆积垅岗区和堆积平原区三种类型;
3)市区岩层以碎屑沉积岩为主,碳酸岩岩溶大部分集中在沿长江一带;
4) 第四纪沉积层复杂多变;
5) 地下水种类较多,承压水受长江汉江水位影响,升降幅度大。
6) 武汉目前地表土壤污染严重区域以点状分布,大多来源于生活垃圾和工业生产。
武汉地质条件决定了潜在的城市地质问题,主要表现在断裂、岩溶暗河、滑坡、水土污
染、软土和放射性土等特殊岩土、洪水这些方面,它们影响到城市规划、建设及管理,
也威胁着城市的安全。
政府采取的措施
近些年来,武汉市政府已经认识到保护环境和地质规划的重要性,比如武汉市东湖绿心
的规划建设;比如目前严禁填湖造地,在某些地区已经完成了部分退田还湖;比如有计
划的把工业项目迁出主城区等等。同时在多个城市规划建设项目和地铁基建规划中都能
看到地质学的导向。
思考
现在明白了为啥武昌的地铁建设比汉口滞后了,因为汉口的地质构造较武昌简单,这并
不是说武昌白沙洲、南湖的复杂地质条件不能够修地铁等大型基建项目,而是工程技术
难度更大,周期更长,成本更高,后期维护更复杂。同时地铁集团也是遵循了先易后难
的原则,先在地质不复杂的地区获得施工经验,同时等规模上来后可以降低建造成本,
等各项条件成熟后再规划建设地质条件复杂区域的地铁。
现在也明白了为啥谌家矶能在长江新城的候选名单获胜了,单就地质角度分析,结合武
汉市的玫瑰风向图,谌家矶是很占优势的。

【在 n*****8 的大作中提到】
: 武汉没啥地陷的问题。汉口的地质最好,然后汉阳,武昌也很不错。武昌县现在的江夏
: 区不太行,估计以后做武昌古城用。

n*****8
发帖数: 1
85
4000年的历史底蕴,如果不适合做超大城市,早就被淘汰了。所以城市发展一样要看历
史,那是最好的track record。

【在 n*****8 的大作中提到】
: 武汉市地质构造和城市规划建设浅谈
: 老K世界观
: 老K世界观
: 热爱城市规划建设、商业地产和历史的武汉佬
: 51 人赞同了该文章
: 地质学和城市规划学是两门专业性极强的学科,如果再结合运用在一个具体的特大城市
: 进行分析研究,那可以写一本厚书了。
: 作为一名城建规划的爱好者,看着满城挖、满城建的武汉,总在想:为啥摩天不能建这
: 里?为啥商务区这样规划?为啥隔壁地铁那么多,我们这还不修?
: 带着疑问,我参看了1990年至2015年多个高校和机构的相关文献资料,渐渐我越来越了

n*****8
发帖数: 1
86
武汉淡水资源丰富,大部分城区地带土不软,没地震。又是地产江汉平原,建摩天楼可
以随便10万栋200米超高栋没事。以后武汉的摩天感和上海完全不是一个层次的。只有
香港+深圳可以比的了。重庆平地少,山地多,土也很硬,但发展不易,容易被山隔断
,当然也有大好处,就是看着20层楼也是摩天的感觉。中国以后就这3家。东南先天缺
陷,在这一轮摩天城建中被淘汰,没戏了,只能走东京的精细化细节的路,不能走纽约
的路,城建气势上终究比不了纽约。

【在 n*****8 的大作中提到】
: 4000年的历史底蕴,如果不适合做超大城市,早就被淘汰了。所以城市发展一样要看历
: 史,那是最好的track record。

n*****8
发帖数: 1
87
我国地面沉降最早发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和天津市区,到20世纪70年代,长江三角
洲地区主要城市和平原区、天津市平原区、河北东部平原地区也相继发生地面沉降。20
世纪80年代以来,地面沉降由点及面,在区域上逐渐连片发展,范围更趋扩大。长江三
角洲、华北平原和汾渭地区中的主要城市,是当前我国地面沉降三大区域。松嫩平原、
珠江三角洲、江汉平原等其他地区,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地面沉降问题。
根据2012年获得国务院批复的《2011-2020年全国地面沉降防治规划》,中国发生地面
沉降灾害的城市超过50个,全国累计地面沉降量超过200毫米的地区达到7.9万平方公里
。中国地质调查局公布的《华北平原地面沉降调查与监测综合研究》及《中国地下水资
源与环境调查》显示,自1959年以来,华北平原14万平方公里的调查范围内,地面累计
沉降量超过200毫米的区域已达6万多平方公里,接近华北平原面积的一半。长江三角洲
地区最近30多年累计沉降超过200毫米的面积近1万平方公里,占区域总面积的1/3。
缓慢的地面沉降常常不被大家注意,只有当局部发生不均匀沉降市,呈现出的问题才会
突出,并诱发地裂缝等次生灾害,对房屋、道路等造成明显的破坏时,我们才会直接感
受到它的存在。地面沉降发生的如此广泛,且影响如此严重,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地面
沉降的呢?
根据国内外研究成果,地层岩性及结构特征是产生地面沉降的内在条件,而地下水过量
开采是产生地面沉降的诱发因素。地面沉降主要发生在粘性土层较厚的地区,粘性土释
水压缩性高,在地下水水位下降的情况下,会发生明显的地面沉降。粘性土厚度越大,
沉降量也越大,持续的沉降时间越长。地面沉降发生的地点和层位与地下水开采的地点
和开采层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地面沉降严重区域与地下水降落漏斗分布情况基本吻合。
此外,大规模工程建设附加荷载效应加速地面沉降危害。近年城市建设高速发展,大面
积地面附加荷载使地面沉降在速度和幅度上快速增长。另外,新建工程对老旧工程的扰
动影响,也会造成老旧工程新的沉降破坏。
如何缓解因地下水过度开采导致的地面沉降问题?如何处理城市内涝并补充地下水?值
得我们深入研究,系统考虑。由于地面沉降多是由于地下水过度开采诱发的,控制地面
沉降最直接有效的手段就是“少采”,即严格控制地下水的开采。其次是“多补”,在
上海等城市曾开展过利用地表水回灌补给地下水,对于缓解地面水位下降和由此引发的
地面沉降非常有效。
海绵城市建设就是实现“多补”,进而解决地面沉降的一个重要手段。
近几年来,海绵城市建设在全国许多城市搞的如火如荼,海绵城市的理念也逐渐深入人
心。什么是海绵城市呢?“海绵城市”的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
,指的是城市像海绵一样,遇到有降雨时能够就地或者就近“吸收、存蓄、渗透、净化
”径流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在干旱缺水时有条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
并加以利用,从而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
在原始自然条件下,大部分雨水由通过地表植被截留并入渗到土壤,进一步入渗补给到
地下水,或形成地表径流进入河湖,河湖水体入渗也可回补到地下水。由于城市化进程
快速发展,原有的下垫面已发生了显著的改变,混凝土建筑物和硬化道路覆盖了自然状
态的土壤、绿地、河湖等自然生态系统,隔断了地表降雨入渗对地下水的补给途径,同
时也改变了径流条件,降雨形成的径流量远远超出了雨水管网的排水能力,从而引起城
市内涝的发生。而且,由于在降雨过程中城市道路、地面上的污染物质会溶解到雨水中
,形成的初期雨水含有较高浓度的各类污染物质,不仅不能形成有效的水资源,还会造
成水体污染。
如何把城市建设成“海绵体”一样呢?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印发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
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海绵城市建设就是优先利用植草沟、雨
水花园、下沉式绿地、河湖湿地等“绿色”措施来控制雨水径流,将目前被水泥硬化的
“石头森林”,恢复城市原始的水文生态特征,使其地表径流尽可能恢复到开发前的自
然状态,即能恢复对雨水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体”,如同德国等发
达国家的“森林城市”建设理念。
如何利用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来控制地面沉降呢?下面是我个人一些不成熟的思考,分享
给大家。
首先,源头谋划。从城市规划建设开始,一定要真正把“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融入到
规划建设中来,要充分考虑地面沉降易发区和地面沉降已发生区域,遵循能不开发则不
开发、能尽少开发则尽少开发、能恢复自然生态则恢复自然生态的原则,合理规划布局
城市的建设,不仅要严格控制建设规模,同时也要把握住建设的方向和内容,留出更多
的绿地和河湖空间,增大城市雨水就地入渗回补地下水的能力。
其次,中间管控。严格控制区域的地下水开发利用规模,在地面沉降严重区要划定地下
水禁采区,在地面沉降一般区域要划定地下水限采区,严格控制除保障居民生活外的取
水,同时要加快利用南水本地水、地表水、再生水等其它水源替换现有地下水源,逐步
压减或退出本区域地下水的开采。
最后,生态恢复。借助功能疏解整治,在地面沉降严重区和沉降中心区(这些区域基本
都位于城市边缘区域),腾退土地,留白增绿,打造成城市公园,种植本地区耐旱植被
,并建设适当面积的河流、湖泊、湿地,作为城市的蓄滞洪区。在汛期,用以之前造成
城市内涝的地表径流能够汇集到这些区域,通过“海绵体”入渗回补地下水,逐步涵养
修复地下水资源,进而使超采地下水造成的地面沉降得到缓解。在非汛期,可以补充高
品质再生水并充分利用湿地的生态处理能力进一步提升水质,进而回补地下水。这些湿
地公园不仅可以给城市带来显著的生态环境效益,同时也可以为市民提供一个个休闲娱
乐的场所。
总之,海绵城市建设也只是解决城市地面沉降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地面沉降和地下水
超采问题涉及到方方面面,而根子则在于人多,人多必然资源消耗量大,对地球的破坏
也越大。不要以为事不关己,则可高高挂起。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人都是水资源
的消耗者,也都是地面沉降、地下水超采、水环境污染等各类生态环境问题的制造者。
n*****8
发帖数: 1
88
上海沉降2米多 长三角联合治理塌陷
2004年08月13日17:46:28 全景网络--财经周刊 沈城
地面不均匀沉降是和沉降速度过快一样,都将引发多种城市灾害。周边地区的地下
超低水位迟早会影响上海,进而可能造成整个长三角的大片土地发生剧烈沉降。
7月22日,上海浦东新区茂兴路再次发生塌陷。这次塌陷,已经是这一路面在一个
月时间内发生的第三次塌陷了。经勘察,路面下是一个25平方米左右的空洞区。其中,
约有4平方米的区域只剩下十多厘米厚的路面。
同一段路面频频发生的塌陷,让上海的塌陷问题再次引起广泛关注。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上海的塌陷问题固然严重,但相比而言,上海的塌陷灾害
在长三角地区还是最轻的,而且,更令人担心的是,导致塌陷的长三角地区的地面沉降
正在加速连成一片。一旦长三角地面沉降连成一片,后果将不堪设想。
而这个问题已经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今年5月底,长三角各地已经展开联合
治理行动——在国土资源部的主持下,上海市房地资源局与江苏、浙江省国土资源厅负
责人共同签署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地面沉降监测区域协作联席会议制度》、《长江三角
洲地区地面沉降监测信息通报与发布协议》。
80年间,上海沉降2米多
国土资源部前不久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中国总计有46个城市发生地面沉降。其中
,沉降中心累计最大沉降量超过2米的城市有3个,分别是上海、天津和太原。专家估计
,上海地面每沉降1毫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为1000万元。过去,上海因地面沉降
已经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为2900亿元。
专家介绍,上海是从1921年开始出现明显的地面沉降现象的。1921年至1965年,上
海144平方公里的老城区沉降了1.75米,西藏路、北京路口等处的最大沉降为2.63米。
由于整个市区平均沉降了1.69米,使得黄浦江已经从1921年时的“地下流”演变为1992
年的“潮水上岸”。
80多年,地面低了2米多。一般人在生活中可能感觉不到这种变化的进行,但一些
年纪大的老上海人说,在上个世纪60年代,他们还可以把手直接伸到黄浦江里去洗,而
现在,外滩不仅有了防汛墙,而且防汛墙越来越高。
对上海的一些地方而言,汛期的黄浦江已是“悬河”。
上海的努力有用吗?
造成上海地面沉降2米多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过量采集地下水,一是大量建造
高楼大厦。
前者主要发生在1921年到1965年间。
上海市房地局张阿根副局长介绍,作为中国最早认识到地面沉降危害的城市,上海
于上世纪60年代就已开始着手对地下水开采进行总量控制,实行计划用水。在节源的同
时,上海自1965年起采用人工回灌措施,将地表水(自来水)直接灌入地下含水层,使地
下水位抬高。“冬灌夏用”和“夏灌冬用”等增加地下含水层储能的措施,很快起到了
把上海地面沉降稳住的效果。
地质统计资料显示,1966年至1971年,上海地面重新长高了3毫米。
然而,这种控沉效果,很快被自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的大兴土木所抵消。
虽然上海早在1934年就拥有了高达82米的“远东第一高楼”的国际饭店,但高层建
筑数量的迅速膨胀还是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的事。统计数字显示,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
,上海建成的高层建筑只有40幢;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高层建筑的数量迅速达到650
幢;而上个世纪的最后10年间,上海兴建了2000多幢高层建筑,其中,仅百米以上的超
高层建筑就有100多幢。
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对市区的多个地段进行实测发现,作为上海高楼大厦最为集
中的地段,陆家嘴的地面沉降每年达到12-15毫米,且根本没有减缓迹象。近10年来,
陆家嘴已累计下降了一级台阶的高度。长江流域发展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朱荣林
教授进一步说:“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新建高楼大厦大多集中在黄浦江以东地
区,上海地区的地面沉降呈现自西向东倾斜的趋势。”
上海地区地面沉降自西向东的倾斜,显然是因为沉降不均匀所致。
上海地下是由长江带来的泥沙形成的软土层结构,虽然软土层厚达300米,但软土
层结构的地表具有含水量大、孔隙大及可压缩性大等三大特征。当承受的压力达到一定
程度,土层很容易变形,上海市岩土地质研究院有限公司顾问总工程师暴致诚介绍,“
这就像饱含了水份的海绵被挤压的时候,不但水会被挤出来,而且海绵本身还会出现严
重的扭曲现象。”
为了了解地面沉降与地面建筑的相互影响关系,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与上海市城
市规划院合作进行了专项调查。调查发现,单个高层建筑发生的一般是均匀沉降,这种
沉降不大会对该建筑物本身产生太大的影响。但在众多位置、规格不一的高层建筑合力
作用下,整个上海市的地表就会形成区域性的甚至是整体的不均匀沉降。
在上海市地质学会秘书长刘守祺看来,地面不均匀沉降是和沉降速度过快一样,都
将引发多种城市灾害。朱荣林教授进一步指出,全球变暖将使得上海沿岸的海平面不断
升高,这一升一降间,上海将面临严峻的考研。
去年底,上海市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上海市城市规划条例修正案》,已经以地方法
规的形式对高层建筑进行了控制。虽然此案修订的“双增双减”(增加公共绿地、增加
公共活动空间、降低建筑容量、控制高层建筑数量)并非是专门用来解决沉降问题的,
但这对控制地面沉降的法律效果并不亚于在1996年,以人民政府令的方式出台的《上海
市地面沉降监测设施管理办法》,上海大型地下工程和地面高层建筑建设可能会因此逐
渐放缓。
n*****8
发帖数: 1
89
在上海市地质学会秘书长刘守祺看来,地面不均匀沉降是和沉降速度过快一样,都
将引发多种城市灾害。朱荣林教授进一步指出,全球变暖将使得上海沿岸的海平面不断
升高,这一升一降间,上海将面临严峻的考研。
在上海市地质学会秘书长刘守祺看来,地面不均匀沉降是和沉降速度过快一样,都
将引发多种城市灾害。朱荣林教授进一步指出,全球变暖将使得上海沿岸的海平面不断
升高,这一升一降间,上海将面临严峻的考研。
在上海市地质学会秘书长刘守祺看来,地面不均匀沉降是和沉降速度过快一样,都
将引发多种城市灾害。朱荣林教授进一步指出,全球变暖将使得上海沿岸的海平面不断
升高,这一升一降间,上海将面临严峻的考研。
n*****8
发帖数: 1
90
垃圾城市前途暗淡

【在 n*****8 的大作中提到】
: 在上海市地质学会秘书长刘守祺看来,地面不均匀沉降是和沉降速度过快一样,都
: 将引发多种城市灾害。朱荣林教授进一步指出,全球变暖将使得上海沿岸的海平面不断
: 升高,这一升一降间,上海将面临严峻的考研。
: 在上海市地质学会秘书长刘守祺看来,地面不均匀沉降是和沉降速度过快一样,都
: 将引发多种城市灾害。朱荣林教授进一步指出,全球变暖将使得上海沿岸的海平面不断
: 升高,这一升一降间,上海将面临严峻的考研。
: 在上海市地质学会秘书长刘守祺看来,地面不均匀沉降是和沉降速度过快一样,都
: 将引发多种城市灾害。朱荣林教授进一步指出,全球变暖将使得上海沿岸的海平面不断
: 升高,这一升一降间,上海将面临严峻的考研。

相关主题
引用6900次,冲击Nobel奖的东土院士 vs. 引用7000多次的美国AP(转载)成昆铁路 宝成铁路 宜万铁路
中央“万人计划” 将遴选100名具备冲击诺奖潜力人才中国铁建承建的麦加地铁即将竣工
关于武警15分钟跑5公里,大部分可信,小部分吹牛Breaking news! 相当于地球5倍大的钻石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
n*****8
发帖数: 1
91
地下水没有行政区划
随处可见的抽水机,是江苏省苏州市黄埭镇河塘边的一道别样的“风景线”。这些
抽水机,是村民用来把农田里的水给抽走的,因为池塘里的水位比农田高得多。这是地
面沉降在乡间的表现。
据分析,造成苏州部分地区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是长期、超量和集中开采地下水
。统计资料显示,上个世纪30年代,苏州只有两口地下深井。而到90年代的时候,地下
深井数量已经增加到了304口。与之相应,苏州市的地下水开采量,也从先前的日采500
吨飙升至12万吨。由于含水砂层严重失水,砂层之间的结构变得越来越紧密,从而引发
地面的下沉。
苏州市滥采地下水最具说服力的证据是,近年来,沉睡地下4万年之久的太湖古河
道逐渐显露了出来。由于地下水被滥采,苏州市部分地区的地下漏斗水位由3米下降到
了61米以下。
据悉,无锡、苏州和常州三市及外围乡镇目前的地下漏斗面积已达5000平方公里。
自1949年以来,苏州市累计地面沉降600毫米的面积为180平方公里,常州市为43平方公
里,无锡市为59.5平方公里。
浙江也同样地面临沉降之害。
2003年,浙江省地下水的开采量超过了6.63亿立方米,而仅仅滨海平原地区的地下
水开采量就超过了1.54亿立方米。目前,地下水开采带来的沉降,正在浙江省的滨海平
原地区肆虐。桐乡市的屠甸镇、海盐县的武原镇、平湖市的城关镇等,相继成为次级沉
降中心;以嘉兴市为中心,平湖县的城关镇、嘉善县的西塘镇和桐乡市的崇福镇为次级
中心的漏斗,目前已波及整个杭嘉湖平原,并与苏锡常、上海地区水位降落的漏斗相连。
目前,长三角城市地面沉降最严重的是上海,其次是苏锡常,再次是杭嘉湖。
周边滥采地下水造成的沉降,正在使上海在控制开采地下水的努力变得无效。
然而,在上海目前地下水位持续稳定在20米左右的情况下,长三角其他地区的地下
水位已降低到了30米以下,杭嘉湖部分地段甚至深达45米。“水往低处流”,长三角地
区水土相连,上海一处相对较高的地下水位是难以长期维持下去的。
暴致诚说,上海过去没有与整个长三角连成一体进行地面沉降监测研究,直接导致
了治理沉降的收效甚微。由于地下水是没有行政区划的,即使上海控制了地下水的采集
,但无锡、苏州甚至南京依然超量采集,上海的沉降问题还是解决不了。
联合治理开始
由于经济发展以及其他诸多的原因,长三角各地区过去很难知道周边城市地面沉降
的数据,更不知道人家在以何种方式治理地面沉降。长三角地区治理地面沉降理当协同
行动。
国土资源部孙文盛部长说,“周边地区的地下超低水位迟早会影响上海,进而可能
造成整个长三角的大片土地发生剧烈沉降。”
今年5月签署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地面沉降监测区域协作联席会议制度》和《长江
三角洲地区地面沉降监测信息通报与发布协议》,表明长三角开始了地面沉降的共同治
理。
据了解,作为中国加快建设地面沉降监测工作的核心组成部分,长三角监测网络建
设将于2006年全面完成。专家指出,只有从“沉降带”着眼对沉降网络进行控制,才能
有效抑制城市乃至区域性沉降。监测网络的建立,将可通过定时预警寻找出沉降临界值
,为治理决策提供重要的信息。
但也有专家担心,这种比较宽泛的联合治理行动到底能起到多大的作用。以浙江省
为例,地下水开采是浙江全省生活和生产用水的主要补充来源,一旦限制地下水的开采
量,整个浙江省的经济和居民生活都将受到重大影响。在地方利益的驱动下,联合治理
行动会不会流于形式?
n*****8
发帖数: 1
92
以后,深圳武汉重庆这些城市的摩天楼每个都将是东南所有大城市的总和。先天条件不
一样。重演清朝时候武汉吊打东南所有大城市总和的镜头。呵呵。
1 (共1页)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关于武警15分钟跑5公里,大部分可信,小部分吹牛武广高铁引发地陷惊动温家宝:赔3000万
成昆铁路 宝成铁路 宜万铁路能源结构该调整了,给大家科普一下页岩气
中国铁建承建的麦加地铁即将竣工调查称武广高铁抽排地下水引发地面塌陷沉降
Breaking news! 相当于地球5倍大的钻石日科学家海底发现稀土 可开采量是陆地1000倍
华北平原近半面积因过度开采水源出现沉降郑义:中国之毁灭(2)
因地面下沉 北京拟在2014年后调长江水回灌地下水一份不能公开的调查:华北平原地下水污染图景
同济大学卢耀如教授指出,上海出现3米沉陷从地图上看,四川人口的85%都集中在8万平方公里内
上海地铁4号线沉降地铁站整修完工将恢复运营 (转载)【人民日报】中央将遴选100名具冲击诺贝尔奖潜力人才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地面沉降话题: 地下水话题: 沉降话题: 上海话题: 地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