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j***a 发帖数: 1 | 1 西村博之:受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影响,口罩等商品在日本各处售罄,连卫生纸也陷入缺
货状态。口罩被卖空或许还能想象,但囤积卫生纸的现象也在中国大陆、意大利、香港
、新加坡、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全球范围内出现。在美国,抢购热潮甚至波及消毒液、感
冒药和食品罐头。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抢购现象呢?让我们尝试用经济学的理论来思考
一下。
1970年代的石油危机曾引起过卫生纸的恐慌性抢购(Kyodo)
什么是“坏的均衡”机制
可以作为参考的是游戏理论“纳什均衡”。该理论由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数学家约翰
·纳什提出。
以卫生纸为例,通常处于“需要的人才会去买”的好的均衡状态。但是在某个节点,“
其他人抢着买的话自己的利益将受损”的担忧情绪升温,于是转向“大家都抢着去买”
的坏的均衡状态。
乍一看,这让人感觉是不合理的行为,但实际却是大家追求自身利益的结果,即“合理
的恐慌”。东京大学教授松井彰彦表示这就是此次混乱的本质。和银行挤兑现象一样。
但是,为什么偏偏是卫生纸呢?松井教授认为,容易成为抢购对象的一般是“没有的话
将很为难的东西”。存款和口罩都是这样的东西。而对于“其他没有的话将很为难的东
西”,人们联想到了卫生纸。
此时,信息的作用显得十分重要。从一种均衡向另一种均衡过渡受“其他人如何行动”
的预期左右。
此次,从口罩联想到卫生纸受“卫生纸的进口将停止”的传言以及网上高价转卖的现象
,还有卫生纸缺货的报道的几个因素的共同影响。这些因素加深了人们对“大家都会抢
购卫生纸”的预测,最终引发了“自己不买的话利益将受损”的行动。
“信息”至关重要
如何从“坏的均衡”回到“好的均衡”呢?松井教授表示,“有必要让大家都觉得抢购
没有意义”。人们的意识和左右意识的信息显得至关重要。从这种意义上说,在出现卫
生纸的抢购潮后,日本政府反复强调“大部分卫生纸为(日本)国产”、“供给体制健
全”的做法是正确的。
但是,人们是否相信政府的辟谣则是另一回事。要想说服大家,需要强有力的信息,估
计要到商品真正的重新出现在商店货架的时候人们才会相信。
提到抢购卫生纸,不禁让人想起日本石油危机时的混乱。据称当时的混乱最早出现于大
阪。1973年秋季,以传闻为导火索,超市门前排起长队,媒体报道后,恐慌扩大至日本
全国。在物资短缺的担忧原本就在扩散的背景下,可以说人们抢购卫生纸绝非偶然。
日本的这一混乱还波及到美国。当地电视台的人气节目将这一情况作为趣闻报道,第二
天卫生纸也从美国的超市消失。尽管供应不存在任何问题,但是卫生纸却在几个月内一
卷难求,作为物资短缺的象征令人印象深刻。
抢购潮并不是日本独有的现象(美国西部旧金山郊外)
还有2018年的台湾。零售商以加拿大的深林火灾等为由,显示出上调卫生纸价格的意向
后,出现了抢购卫生纸的现象。尽管是全球性的原料价格上涨,但当时反应激烈的只有
台湾消费者。这也反映出抢购卫生纸主要受心理因素影响。
历史上同样的经济现象反复重演
著名的行为经济学家、耶鲁大学教授罗伯特·席勒指出,有特定模型的言论和经济现象
在历史上反复重演。例如“机械夺走人类工作”的言论。就如当下“人工智能(AI)将
导致失业”的言论一样。席勒教授指出,这些言论随着时代的变迁,如同病毒的突然变
异一样改变细微部分,然后出现大流行。
“卫生纸将缺货”的言论也是其中之一。不安唤醒了过去的恐慌记忆,跨越时代和国界
广泛传播。可见,正是对病毒的恐惧引起了可以称之为“言论病毒”的现象。 | f********g 发帖数: 32 | | s********i 发帖数: 17328 | 3 本来都上公厕用公测的手执,现在都在家上厕所,用量比平时多几倍都不止。 | p******l 发帖数: 139 | 4 正解,一个简单的逻辑让这么多人都不解,某群体某方面的缺失需要照照镜子了。
【在 s********i 的大作中提到】 : 本来都上公厕用公测的手执,现在都在家上厕所,用量比平时多几倍都不止。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