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Military版 - 北大博导遭学生嫌弃,只因“第一学历”不是985?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s***8
发帖数: 100
1
北大博导遭学生嫌弃,只因“第一学历”不是985?
10月11日,“如何看待北大博导因‘第一学历’遭学生嫌弃?第一学历的偏见该如何扭
转?” 引发热议。
事件源于一位自称取得保研资格的985本科生在网上发帖吐槽称,北大数学学院某博导,
毕业于湘潭大学。
短短一段网帖,充斥着对北大博导“第一学历”的“嫌弃”。
与此同时,教育部近日再次明确没有使用“第一学历”这个概念,引发广泛关注。
“第一学历”不存在?“第一学历”偏见存在
前不久,教育部在公开回复网友提问时明确,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相关政策及文件中没有
使用“第一学历”这个概念。
教育部在答复中还说,在管理过程中所说“学历”通常指的是个人获得的最高或最后的
学历。
而在7年前,教育部就曾对“第一学历”问题进行过类似回应。
尽管教育部一再否认“第一学历”的说法,但事实上,无论求职还是研究生招生过程中
,对“第一学历”的关注与讨论都普遍存在。
通常意义下,“第一学历”是指第一次接受高等教育时获得的学历,即个人在大学本科
(或专科)阶段取得的文凭。
一些用人单位/导师将求职者/学生的第一学历毕业院校是否属于“双一流”或“985”
“211”高校作为筛选门槛,由此出现了对“第一学历”的偏好与歧视。
上述自称取得保研资格的985本科生在网络上发帖称“无法相信北大会有这么差的师资
”,认为北大数学学院某博导硕士毕业于湘潭大学,而本科“还是XX学院没写上去”。
他最后甚至提出“个人建议”:希望北大能整顿下师资。
此贴一出便引发热议。有网友认为,“以本科出身,就认为老师水平不行,未免太过肤
浅”。也有人提出,如果连北大杰青教授都还要因本科出身而遭受歧视,这从一定程度
上反映出学历歧视之严重,暴露出对“第一学历”的崇拜之深。
985本科生对导师学历的“反向歧视”颇为少见。更多情况下则是,众多本科出身一般
、研究生毕业于985等名校的学生在求职时所遭遇的“第一学历歧视”。
例如,一名上海交通大学毕业的博士曾在网络上发帖称,其找工作时被卡在学历上,原
因是他的第一学历,也就是本科毕业的院校非985和211。
更早在2013年就有媒体报道过,一位武大女博士因本科学历不是211院校,在找工作时
屡屡碰壁。令她感到非常苦恼的是,“很多刷简历,基本上看第一学历,若第一学历不
是‘211’,一律飘过”。
“第一学历”定终身?
那么,以“高考定终身”、用“第一学历”判断一个人综合能力是否有其合理性呢?一
篇2021年2月发表在北大核心期刊《研究生教育研究》的论文指出,无论在科研成果,
还是学位论文方面,不同第一学历硕士研究生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这篇题为《第一学历歧视背景下大学生就业的困境与出路——基于工作能力污名的视角
》的论文得出的研究结论是,硕士研究生第一学历与其综合能力中的核心能力不相关,
“第一学历歧视”完全没有必要。
除了求职,研究生招生中的“第一学历”偏见也普遍存在。例如,高校在研究生招生、
调剂、复试等各环节中,均表现出对第一学历为重点高校生源的偏爱与优待。以至于很
多人认为,在研究生招生时,导师甚至学生自己都会觉得第一学历十分重要,是决定学
生创造性的重要因素。
针对此类事件,多位导师曾在科学网发文表达过自己的看法。一位指导过20余名硕士的
导师曾表示,真实情况并非如此。一个学生是否具有创造性,是否适合做科研,影响因
素很多。第一学历往往代表一个学生在学校学习,特别是在中学阶段的学习能力,但并
不能决定他是否具有创造性。
另一位曾指导过相当多学历“出身”不好学生的教授则说,这些出身并不显赫的学生,
虽然可能免不了偶尔会有个别人为自己的“寒微”出身而流露出某种不自信甚至自卑,
但是在求学中他们大多数人都很刻苦努力,反而能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
逆袭的他们,打破“第一学历”偏见
“第一学历”对一个人未来的发展成功与否并没有决定性影响。“第一学历”不高也许
决定了他们需要付出更多努力才能逆转人生,但所谓低学历出身并没有定义他们的能力
与潜力。
高会军的逆袭故事,曾引众人赞叹。10年时间,他从一名中专生,成长为哈尔滨工业大
学博导。今年7月,更是成为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院(Academia Europaea)2021年新当
选院士。
1991年,15岁的高会军在初中毕业后,选择进入陕西的一所中专。1995年7月,中专毕
业后,进入一家工厂当磨工。但他并未止步于此,在工厂时立志通过自学考试拿到本科
文凭。最终在1998年,高会军15门课全都一次通过,获得了机电一体化工程专业本科学
历。
高会军此后的人生继续不断突破:29岁那一年,他成为哈工大历史上唯一一位由讲师直
接破格晋升为教授的学者,同时也是最年轻的博导;2014年,他被评选为17位世界最具
影响力科学家之一;2021年科学探索奖“信息电子”领域奖项获得者,成为哈工大第二
位获此殊荣的青年科学家。
此外,他还是国家“杰青”获得者、IEEE Fellow、2020全球顶尖计算机科学家Top10。
“出身”不高但成功逆袭的故事还有不少。2020年,一位入选华为天才少年的博士张霁
曾红遍全网。他经历了高考复读、三本院校本科毕业,到华中科技大学博士毕业,再到
入选华为“天才少年”成功斩获最高一档年薪201万元。
张霁读博期间的导师周可曾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我对张霁印象最深的
是,求知的主动和创新的热忱。他对于新的知识,有一种强烈的渴求。一旦发现问题,
就要想尽办法去解决。张霁在这方面的表现非常突出。”
E*******F
发帖数: 2165
2
高考后遗症
科研还是要看成果
b*******8
发帖数: 37364
3
这种文章不可能得出另一种结果,毫无说服力。现在不是华罗庚那种很多人没有机会受
教育的时代了,反例总是有的,但第一学历绝对很说明问题。
一篇2021年2月发表在北大核心期刊《研究生教育研究》的论文指出,无论在科研成果
,还是学位论文方面,不同第一学历硕士研究生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1 (共1页)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