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Military版 - 大连黄俄对俄爹的美好回忆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D******1
发帖数: 1
1
还偷窥了白帅哥的美丽身体
苏联红军进驻小平岛见闻
旅顺口画传
2021-11-24 03:21
苏联红军进驻小平岛见闻
乔世桢 旅顺口大型画传 今天
纪实文学
上)
乔世桢
1945年8月22日,苏联红军西伯利亚方面军第三摩托化集团军,在东北完成对日军最后
一战,歼灭关东军战役结束后,奉命挥师南下。他们日夜兼程,长驱直入开赴大连和旅
顺。由该军一个炮兵团则直接开拔到小平岛,驻扎在一个当地人称为“小山”的地方。
该团下属的一个炮兵连在上尉连长的带领下,来到岛南头一个当地资本家逃走时丢弃的
一栋二层粉色楼安营扎寨,从此开始了十年驻军。于1955年11月撤军。
那年我10岁。亲眼目睹了那些大鼻子蓝眼睛的苏联红军与当地居民频繁来往的一件件动
人的往事。尽管60多年过去了,那些情景依然像黑白老电影一样,在我的脑海一幕幕浮
现……
炮连营房放电影
当年苏军经常在部队营区里放映电影,每当这个时候,连队领导都会安排士兵到驻地附
近的老百姓家里通知看电影。那时候的岛上人,都没见过电影,第一次看到挂在墙上的
大白布里出现声音和活动的人及景物时,都不知所措地发出阵阵惊呼声。几个老渔民甚
至踱步到银幕前,试图用手抓住里面人。引得正在观看电影的苏军士兵不时发出善意的
笑声。
炮连放电影的日子,就是我们这帮小孩子最快乐日子,甚比过年。放电影这天,我们小
孩子都早早吃完晚饭,每人提溜着个小板凳,结伴来到苏军营房,占上个看电影最佳座
位,(当然不能占据炮连士兵画好的位置),然后翘首以盼等着开演。那个时期我们看了
无数部电影。小孩子最爱看的是反特片和打仗片。有几部电影我至今记忆犹新。如《勇
敢的人》、《坚守要塞》、《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深山虎影》、《夏伯陽》等。尢
其影片里那个夏伯陽,戴个哥萨克式的高筒皮帽,挥舞着亮光闪闪的战刀,骑着骏马在
草原上驰骋的英姿至今难忘。
虽然我们看了不少电影,但一句话也听不懂,因为里面的对白全是俄语。尽管如此,通
过观看电影,使我们这些生在海边,长在海边的岛里人看到了外面世界的浩瀚和多彩。
士兵与少年
在我九岁那年的一个秋日上午,那是个星期天。闲着无事,我领着7岁的弟弟来到炮连
训练场看苏军士兵踢足球比赛,正当我俩站在场边看得兴高采烈的时候,突然飞出一只
足球结结实实砸在我弟弟臉上,顿时鲜血涌出,盖住了眼睛。苏联人用的足球和我们的
不太一样,是黑色胶皮球,皮厚,硬梆梆的,痛得我弟弟嗷嗷大哭。几个踢足球的士兵
赶忙跑了过来,查看伤势,用毛巾擦拭弟弟脸上的血。一名士兵飞一般朝连队营房奔去
,回来手里捧着药棉花,碘酒,为我弟弟脸上消毒,上药,止血。连比划带说“对不起
。”
这时,一个苏军军官走了过来,看到这个情景后,顿时大发雷霆,训斥那几个惹祸的士
兵:“吆比多一麻,比溜溜达外”。这是一句骂人话,按中国话的意思,就是妈拉个巴
子,你们想找揍啊。当年我们和苏军接触较多,知道军队等级森严,官大一级压死人,
从不惯毛病。一次炮连两个士兵去营房附近的小食杂店以买毛壳(瓜子)为名,把小店糖
罐里的糖豆偷个精光,店主发现后,跑到炮连报案。连队领导很重视,立刻集合全连,
把那两个还没来得及分赃的士兵揪了出来,只见一个军官抽出腰间的皮带,不由分说朝
这两个士兵身上抽去,打得这两个兵嗷嗷叫唤,最后押进马厩里关了三天禁闭。
这时,只见军官一边吼着,一边叫士兵把我弟弟领进连队医务室又认真处置一番。看看
无大碍,这名中尉军官安排士兵到飯堂拿一个黑列巴,两瓶牛肉罐头,和几根香肠送给
我们,算是补偿。把我们小哥俩打发得高高兴兴走出营房。弟弟破涕为笑,伤口也不那
么疼了。
美丽的女军医
那时岛里人的生活还是很窘迫的,离市区较远,看不起病。家中有小孩子患病的话,无
钱医治,只能眼睁睁看着死去,然后凑几块板,钉个小木匣子,把死去的孩子装进去,
扛到南山或者北山,挖个坑穴埋掉,有的连坟头都不留。
当年,我有个姐姐才四岁,得了天花,因无钱治疗眼看着死在妈妈怀里。我五岁那年,
因感冒发烧,、浑身出疹子,高烧一直不退,而家里又一时拿不出钱送我到市里医治,
只能用土方,眼着病情越来越重,到了死亡边缘。父亲朿手无策,母亲和奶奶只能以泪
洗面。就在走投无路的时候,苏军炮兵团知道了这个情况,炮团首长立刻派一名女军医
带一名卫生兵,一路打听着找到我家,进家后,立即为我做病情检查,为我打针吃药,
经过两天细心治疗,把我从死亡线拉了回来。把我们全家人感动得一个劲的鞠躬致谢。
等我上学后,我的父母告诉我,是一个女军医救了我的命。还说为我治病的女军医,穿
着合体的军装,套着白大衣,长得端庄文静、漂亮得就和苏联电影里的明星一样,肩上
是一杠三花(上尉)。我萌发了要见这个女军医的念头。一天放学后,我没回家,背着书
包径直来到炮兵团驻地,去找那位女军医,想当面表达谢意。团部门岗哨兵不让小孩进
,我只得比比划划说要找那位女军医,哨兵听明白后,也比划着告诉我,那位女军已在
一年前就调回国内了。听到这个消息,我当即哭了,心里很是遗憾。后来听岛里的大人
们说,这位女军医当年才三十岁左右,在小平岛治好了无数个大人小孩病,挽回了很多
人的生命。可大家一直不知道她叫什么名字。
爱和孩子玩耍的苏联兵
当年,我们几个小孩子,经常在苏军炮兵连旁边的火神庙大殿门外的空场地上玩耍,那
时玩的游戏主要是弹玻璃球,打小纸牌。这时候就有炮连的士兵,三三两两围拢过来看
热闹,看着看着,干脆蹲下身来和我们打玻璃蛋比赛,结果往往一个也打不着,气的直
跺脚,嘴里叽哩哇啦听不懂说什么,可能是说,我的炮打得那么准,为什么一个小小玻
璃蛋就打不着呢。
到了冬天季节,我们这帮孩子就常常聚集在炮连跟前一个叫南泡子的结了冰的冰面上打
呲溜滑,溜冰板,打陀螺,玩的不亦乐乎。这时只见炮连的士兵溜溜达达过来十多个,
开始围在旁边看热闹。后来又憋不住,先和我们打呲溜滑比赛,因为他们穿着长筒皮靴
,底厚皮硬,防滑差,一摔一个跟头,败下阵来;又比打陀螺,虽然他们都是十八、九
岁的小伙子,比我们有劲,但不会用巧劲,结果一鞭子下去,能把小小陀螺抽上天;不
服气,又要滑冰板,他们穿着棉军服,显得很笨拙地坐在冰板上,滑了不到二步远由于
平衡没掌握好,冰板往后一撅,把他们摔个仰巴叉,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苏联士兵好摔跤,但在小平岛遇到了硬茬子,就是我的本家四叔。当年四叔十五岁,小
伙子血气方刚,是一个摔跤高手,在我们全岛无敌手。这个消息炮连不知怎么知道的,
就派人来约我四叔比试比试。一天,他们一个排长带来几个连队里的摔跤高手,同我四
叔一起来到小平岛西海边沙滩上比武。开始一对一,不到两个回合,我四叔就把那个对
手放躺。他们又上来两个和我四叔对阵,四叔一个扫蹚腿把前面那个整趴下,接连一个
躬背摔,把身后那个抱腰的扔出丈八远,围观的人直拍巴掌叫好吆喝。那个排长一看,
这个小孩子了不得呀。就叫上四个士兵一齐上,两个抱腿的,一个抱后腰,一个在正面
。我四叔面不改色,沉着应战。几个回合下来,把这四个兵全撩倒。在场的人看得目瞪
口呆。那个排长拍着我四叔肩膀,伸出大拇指,嘴里直喊:“哈拉少,哈拉少。”几年
后,我四叔参军,成了一名空军战士。
那时候,炮连士兵都非常喜欢我们这群住在他们营附近的孩子们,经常从连队饭堂拿黑
列巴,奶油和其它食品给我们“狗食,狗食的。”
军舰上的“半日游”
一年夏天,十几艘苏军各种舰艇,在小平岛外海训练完后,有几艘驶回旅顺基地,其余
几艘依次驶进了小平岛西口海域临时锚泊。岛上的人都跑到西海边沙滩上,驻足观看这
些从未见过的庞然大物。我们这些个小孩更是好奇,在我的鼓动下,我们七八个刚中午
放学的同学,连家也不回,饭也顾不上吃,把书包堆在沙滩上,只穿一个裤头,下到水
里向军舰方向游去,想看个究竟。有两个同学水性不太好,就从停在沙滩上的舢板上,
一人抽出一块黄板(垫板),跟在我们后头一起游去,岸边上的大人们大声喊着,要我们
注意安全。有个同学家长不知什么时候过来的,直喊着我那同学的名字,叫他回来,但
他没有理会,和我们一起前行。其实我心中有数,从岸边到最近锚泊的军舰距离不到
1000米。这都是我们在海里经常游的距离。将近40分钟的时间,我们游到了离岸最近的
一艘军舰大约20米的距离停下来,往舰上观望着。这艘军舰甲板上已站满了好多水兵,
他们一边喊着,一边挥手,意思叫我们靠近些,我们毫不犹豫的游了过去。他们把一根
软梯从甲板舰舷上放了下来,叫我们上去,这时我们有些犹豫了,心想,不能上去把我
们拉走吧。我们在水里这么长时间也累了,大家商量一下,都说怕个球,上就上,看能
把我们咋的。我是第一个抓着软梯爬了上去,其它人依次上来,舰上有人顺根绳子下去
,叫那两个趴在板子上的同学把板子绑好,拴在软梯上,然后他俩也爬了上来,
这时甲板上的水兵把我们几个团团围住,有的拍着我们湿漉漉的脑袋,伸出大拇指,不
断比划夸我们勇敢,这么小的小孩能游这么远到这里来。这时有两个老兵,领我们到军
舰各个部位参观。这下子我们可开了眼,这里瞅,那里摸,看什么都好奇。经过这两个
老水兵比比划划地介绍,我们才晓得这是一艘猎潜舰,60多米长,属于小型舰,别看舰
小,可威力大,在二战中,曾在波罗的海的一次海战中,击沉过德军一艘大型驱逐舰。
真了不起啊,我们对这艘战功卓著的战舰肃然起敬。
两位老兵又带我们观看舰尾的鱼雷发射装置,把我们领到舰首主炮位置,这是一门双管
机关炮,按照他们教的操作要领,我们每人上去摆弄一番,只见我们手握操纵炳,使炮
管上下左右飞速旋转,乐得我们嗄嗄大笑。这时一个水兵拿来一架望远镜,让我们观景
,我第一个端起来往远处望去,只见远处山峦一下子跳到我的眼前,清清楚楚,我惊住
了,险些失手把望远镜掉到甲板上,逗得水兵们哈哈直笑。
时间过的真快,几个钟头过去了,由于中午没吃饭,我们一个个饥肠辘辘。得知我们没
吃饭,两个老兵领我们进舰上的饭厅,这个厅不算大,一次估摸能装40几个人就餐,但
布置得温馨别致,墙壁上贴着几张俄罗斯风情的风景画,还有几盆安放在固定架上开着
不知名的鲜花。这样的布置,也许是这些长年在大海里驰骋,远离大陆,而寻找一种乡
土气息的吧。
正在我们东张西望时,两名水兵端着个托盘,上面放着白列巴,奶油,香肠,水果等食
物,放在餐桌上,又提溜几瓶饮料(按现在看,就是嗄瓦斯一类)过来。两位老兵示意我
们用餐,我们这几个八、九岁的孩子,从出生以来,成年都是和苞米面饼子,苞米面稀
饭打交道,何时看到这样的精美食品,这时也顾不上那么多了,风卷残云的大嚼起来。
正低头吃着,只见进来两个衣帽整齐的军人,三十多岁模样,抬头望去,肩章都是二杠
一花,是少校,估计是舰上的舰长和政委。我们几个挺懂事的,齐刷刷光着膀子给两人
敬了一个标准的少先队员礼,他两人也严肃地为我们回了个军礼。然后用俄语向我们说
了几句热情的话,意思是欢迎你们到舰上游玩之类,然后对士兵们交待几句就出了舱门
。我们又接着继续大嚼,一个个连吃带喝撑得直打嗝。
这时太阳偏西,时候不早了,怕家里人不放心,我们要回去了。这时舰上的水兵也催我
们回去。来到甲板上,我们和他们一一告别,他们逐一拥抱我们,恋恋不舍的惜别。之
后,我们从甲板上一个个扑咚扑咚跳入水中,钻出水面后,又和舰上水兵们挥手,他们
也向我们挥手,嘴里还直喊着,大概是叫我们注意安全吧,等着那两个同学板子解下后
,我们一起往回游。这时正好有几只从海外钓鱼归来的舢板路过、一看都是邻居,便把
我们捎上。上船后,望着渐渐远去的军舰,我的两眼模糊起来。亲爱的苏军水兵们,以
后可能再也见不到你们了,但你们的友情将永远牢记心中。
热情善良的苏联人
那个时候,每到夏天,成群结队的游客汇集到小平岛西海洁白的沙滩上旅游避暑,这些
游客以苏联人居多。他们当中除了驻扎小平岛炮兵团的军官们外,大部分来自市内的苏
军驻地军官和苏联专家及家眷们。他们进岛乘坐的大客车,黑盖子小骄车,军用吉普车
,塞满了西海边各个道口、道边。连当地居民大门外也被大小车辆堵满。
小平岛西海口海岸线地貌有个奇特现象,2公里多的海岸线不长,令人费解的是,海岸
沙滩最南面的沙子只有小米粒大小,而到沙滩最北面的沙石竞是鹅蛋大小。而我们家住
的海岸正好在中间地带,沙石不大不小,有拇指盖大小。这种沙石大小适中,人走在上
面不硌脚,躺在上面不硌腰。所以,游客都喜欢到这个沙滩安营扎寨。他们有的在沙滩
上支上帐篷,躺在里面乘凉,有的在洁白的沙滩铺上凉席,躺在上面惬意的来个日光浴
。更多的则是扎进清澈的海水里游泳戏水。
每到这个时候,我们这些家住附近的小孩子就会跑到沙滩凑热闹,在人群堆里钻来跑去
,互相追逐戏耍着。说来也怪,这些苏联游客对我们这些中国小孩,不但不厌恶,反而
很喜欢,常常喊我们过去,叫我们和他们的孩子一起玩。并拿出很多食品与他们一起进
食。别看我们小,也懂得礼数。这时,我们就赶紧跑回家里,把我们平时积攒比较珍贵
好看的贝壳,螺壳拿出赠送给这些苏联游客,乐得那些胖胖的“玛达姆”伸出大拇指直
夸我们“哈拉少,哈拉少。”一天,我邻家个七岁的小姑娘一人在海边玩水,不慎被一
个破碎的酒瓶子把手指割破,伤口深见骨头,血流不止,染红了眼前水面。附近游泳的
一对四十多岁夫妻发现后,立即游了过来,女的把碎瓶捞出来送到不易伤到人的地方,
而男子立刻把小姑娘抱到岸上停车的地方,从车里拿条洁白的手巾,把小姑娘手包住,
两人衣服也没换,就开着吉普车把孩子送到岛北面一个苏军医务所。由于治疗及时,小
姑娘手指保住了。几天后,小姑娘的父母来到医务所送上一份千恩万谢的感谢信。因为
那对夫妻是从市里来的苏联游客,以后再也没找着这两个恩人。
如今,当年被救治的小姑娘已年愈七十。她经常念叨着,唉,要不是当年那两个苏联人
,我右手这根手指头可就保不住了,咱一辈子也忘不了好心的苏联人啊!
苏联红军进驻小平岛见闻(下)
乔世桢
山崖遇险
那年一个秋日的星期天上午,从苏军炮兵连营区里走出两个士兵,两人手里提着个草绿
色帆布水桶(专门给马饮水用的水桶),径直来到一户平时交往不错的当地老乡家里,去
借了两挂钓鱼线,然后顺着门前小路,向南山方向走去。爬到半山坡时,每人折了根棉
槐枝子,撸去树叶,折断梢子当钓鱼竿用。他们登上南山一个叫小楼的地方停下(此小
楼是苏军之前废弃的观通站),这里的山顶离底部有50多米高,山崖陡峭,十分险峻。
这两个士兵站在山顶四处观望察看下崖底的线路,开始顺着这个崖面一步步小心翼翼攀
岩下去,由于手里提着帆布水桶,又拿着钓鱼竿,再加上脚上穿着长筒军靴,很是不方
便。他们一点一点往下挪步,当他们下到离崖底还有七、八米高的地方,一个士兵一脚
踩空摔了下去,另一个没拽住他,也跟着掉了下来,两人重重摔在崖底礁石上,身下流
出的鲜血染红了眼前的礁石。这时正好有几只在附近的海面上钓鱼的渔船,当船上的人
发现这里出事后,立即拔上渔线,飞快地摇着小船靠近礁石,几个人把两个兵抬到船上
,立刻飞快地向小平岛西口摇去,靠岸后,大家七手八脚地把两个因失血过多,已奄奄
一息的士兵抬到200多米远的炮连。卫生兵经过一番处置后,又用汽车将这两个兵送到
四五里地远的苏军疗养院进行进一步治疗。两个土兵因救治及时,伤情转危为安。
一天,连队领导带着这两个士兵,拿着礼品到几个参与抢救他们的渔民家中答谢。而我
们的渔民却说:“我们更应感谢你们,你们给我们当地人看病疗伤,救了那么多人的命
!”
寒海冬游
寒冬腊月的一个上午,乌云蔽日,北风呼啸。我在家闲着无聊,透着玻璃窗,往外探望
观景。只见天空中飞扬的小青雪,还未落到地面,就被风吹得七零八散。往不远处的西
口海上望去,只见被西北风撩起的浪花涌向南山崖底的礁石上摔得粉碎,涛声轰鸣。正
在我看得入神时,耳边传来阵阵苏联歌声,不一会儿,从炮兵连方向走来一队排着整齐
队伍的士兵,大约一个排规模,径直来到沙滩上,然后排成三列横队。只见一个戈比蛋
(苏军军官别名)来到队前喊口令,无非是稍息,立正,向右看齐,报数之类,然后训话
,最后一个口令,只见士兵们摘帽脱靴,脱下大衣,令人目瞪口呆的是,他们脱到身体
一丝不挂,白晃晃的耀眼。只听他们一齐呐喊着,一窝蜂似地向海边冲去,跳入水中。
看到这里,我不由地打了个寒战。这时只见水性好的以优美的自由泳泳姿游出近百米距
离。水性差的士兵就顺着水边用小狗扒姿势扑通着。大约二十多分钟时间,那个站在岸
上的军官一声令下,士兵们聚集在海边齐腰深水里开始骑马打仗游戏。就是一个人骑在
另一个人脖子上,分两帮交战,一帮把另一帮打倒在水中,就算获胜。我在窗里看得仔
细,这不是我们小孩经常在海里玩的游戏吗,怎么他们也会,嘿,不会是偷学我们的吧。
过了段时间,军官又喊了一嗓子,只见水中正打的不可开交的士兵们,立马跑上岸边放
衣服的地方,拿出毛巾浑身上下擦拭己冻的彤红的身体,然后迅速穿上衣帽,站好队形
,随着军官口令,向右转,齐步走,这会儿没唱歌,可能冻得唱不出调了。而是喊着整
齐的队列口令:“得爪是利”。大概是一、二、三、四的意思。听着渐渐消失的口令声
。我还在玩味着苏军士兵在冰冷海水里冬游戏耍的情景。心想,这是锻炼意志啊,这些
北方来的兵可真抗冻啊。
士兵与年夜饭
我家前街有个刘姓大叔,年方40多岁,以倒卖鱼货为生,因为经常到炮兵连营房卖鱼,
一来二去,和这里一些当兵的混的较熟,尤其有几个老兵关系处的有如铁哥们。这年大
年三十,他决定请这几个兵到家中吃顿年夜饭,让他们体验一下中国年的味道。为了备
好这顿饭,他在年前乘着去市内贩鱼的机会,购置了鸡,鸭(鱼家里有)和猪肉,特别多
买些牛肉,因为苏联人对牛肉情有独钟。还买了几瓶二锅头,啤酒等,做好了一切准备
。我们岛上有个风俗,每到大年三十晚上,大人小孩提着个小灯笼来北山一带自家墓地
请神。(就是把先人请回家过年)因为要请客,大叔年三十下午,太阳还挂在半空,他就
一人拿着烧纸和几柱香匆匆来到北山自家坟地,把香点上插好,又烧了几刀烧纸,叩几
个头,嘴里嘟嘟囔囔几句,把老祖宗请回家,然后急三火四往家赶。到家后,把外屋供
桌把祭品摆上,香点着。便和家人一起忙活晚上请客这顿大餐。刘大叔厨艺不错,他常
年到市内卖鱼,经常下馆子,品尝了不少名家大菜,也能整出几个象样的佳肴来。一会
儿工夫,各种菜肴的香气已弥漫整个小院落。
晚上六点整,炮连五个老兵按时赴约,个个穿戴整齐。还别说,他们挺懂中国人的习俗
,入乡随俗每人都带来礼品,有的拿着黑列巴,有的拿着奶油,香肠,有的拿着雪鱼罐
头,还有个兵拿着一件新发的内上衣。把刘叔一家乐得合不拢嘴,一边接过东西,一边
往屋里让。几个兵进屋后,发现供桌上供着老祖宗的宗谱,赶忙立正站好,给老祖宗们
敬个军礼,还不忘上柱香。这时里屋饭桌上已摆满了丰盛的酒菜。几个兵进里屋后,刘
大叔叫他们脱衣摘帽褪下皮靴上炕,由于他们不会盘腿就座,就一人给个小板凳坐着。
这时刘大叔把每个人的酒杯斟满,然后自己先端起酒杯说起了开场白,用半生不熟的俄
语说到,感谢你们来家中做客,中苏两国人民都是好朋友等,完后自己先干为敬,一口
把一杯白酒啁进肚里。又倒一杯酒和大家一起喝下去。他又叫大家吃菜,苏联人哪见过
这么丰盛的佳肴,便开始吃喝起来。他们不会用中国筷子,笨笨磕磕的把菜弄的到处都
是,引得家里人笑出声来。这时刘大叔叫女儿把已准备好的刀叉拿了过来,一人一套,
这可得心应手,几个兵熟练使用刀叉下手,大口咀嚼起来,一边吃着,一边还哈拉少,
哈拉少夸个不停,直称赞你们中国菜太好吃了。酒过三巡,三瓶60度的二锅头早已下肚
,一个个喝的酒酣耳热。这时外面街上响起了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时候不早了,几个人
都有点醉意。他们怕耽误回军营时间,穿好衣服,踉跄地走到外屋,就在他们和主人寒
暄着告别时,有两个兵瞅着主人不注意时,把供桌上的供品全部划拉划拉装到大衣兜里
。等全家人送完客人回屋,才发现供桌上已经溜光了。刘大叔苦笑着说:“这些骚挞子(
苏军士兵的别称)可真能作”,只好又拿出一些果瓜梨枣,点心之类重新摆上。
苏军撤离小平岛
1955年初冬的一个上午,天空蔚蓝,艳阳高照。这天我们解放军和苏军进行交接仪式,
苏军要撤离小平岛了。我们都早早地出来,在现场观看。只见一支穿着崭新的棉军装,
肩扛各种轻重武器的队伍,唱着嘹亮的军歌,迈着整齐的步伐,由小平岛北面向岛的南
头挺进。他们就是第一次踏上这块土地的我中国人民解放军某边防团的一个连队,他们
奉命到这个岛接管苏军炮兵连营地和进行交接任务。
这时街道两旁已聚满了当地居民,他们挥动着手中的小国旗,不断高呼:毛主席万岁,
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国人民解放军万岁。争相目睹有生以来第一次见到的人民子弟兵的
风采。行进中的解放军官兵们也挥手向老乡们表示致意。
在欢迎的人群中,有一个姓邵的老汉,十多年前,他唯一的儿子,离开家乡,只身到北
面参加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队伍打鬼子,一别多年,杳无音讯。直到两年前,市人民政府
送来烈士证书,方知身为志愿军团长的儿子,已英勇牺牲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今天这
位老人看见这些年轻的解放军战士,就象看见久别的亲人,不由地老泪纵横。
此时,苏军炮兵连官兵也穿着新军装,整齐列队在营区前的空场地上,等待解放军的到
来。训练场上排列着的十几辆军车和十几门火炮,擦拭得铮明瓦亮的炮身在阳光下熠熠
发光。随着一、二、三、四的口令声,只见我方边防连官兵威武地来到场地,和苏军炮
兵连官兵面对面列队。这时,交接仪式开始。双方各走出一名军官,相互敬礼,握手致
意。首先我方军官说到:“从今天开始,你们下岗,我们上岗,祝你们一路平安。”然
后是苏军官致词:“欢迎你们的到来,我们把营区完整地移交给你们,望你们尽到保卫
祖国的使命。”
然后升降国旗。首先苏联那面镰刀锤子的国旗慢慢降下来,紧接着两名解放军升旗手,
双手捧着国旗,正步走向旗杆下。把我们国旗徐徐升起。当鲜艳的五星红旗在旗杆顶端
迎风缓缓飘扬时,现场的战士和群众,发出阵阵的欢呼声和热烈的掌声。有几位年愈古
稀的老渔民看到眼前的情景,感概万分,思绪万千,他们曾经历过在日本统治下的四十
年毫无尊严亡国奴的悲惨日子,后来苏军光复大连,进驻小平岛,人们的生活况才慢慢
得到改善。但那毕竟是别国的军队,今天,我们国家自己的军队进驻,才使人们真心感
受到当家做主的扬眉吐气。
交接仪式结束后,只见两国士兵们热烈地拥抱在一起,有的情不自尽地把军帽抛向空中
,只听到苏军士兵高喊着:“乌拉”。我方战士则高呼:“万岁。”
11时整,苏军士兵列队分别登上十几辆牵引着火炮的军车,在汽车引擎的隆隆声中,依
次向北驶去。这时街道两旁的人们在欢迎解放军队伍后,又变成欢送苏军队伍。他们挥
舞着中苏两国小国旗,高呼着中苏两国人民友好的口号,在和苏军士兵做最后的告别,
而车上的苏军士兵看到车下熟悉老乡时,拼命挥手,并致最后一个军礼。这时我和我的
小伙伴们发现一辆军车上两个平时最要好的士兵,一个叫瓦西里,个子不高,长个娃娃
脸,脸上还有几粒斑雀,另一个叫阿廖沙,个子高点,长得比较壮实,都是十八、九岁
,是去年初从国内调来轮换的兵。
我小时候因感冒,鼻子受病,因此说话有时囔囔的。这两个兵就学我说话腔调,气得我
直骂他俩,他们不但不恼,还哈哈大笑,并故意逗我。不打不成交,日后我们成了好朋
友,铁哥们,闲时经常和我们这几个半大小子在一起玩耍,有时还到我们家中串门。在
一起时间长了,我们还跟他学会几句简单的苏联话,他们也跟我们学会几句汉语单词。
一次瓦西里还从怀里掏出一张老照片,是全家福照片,他指着其中一个穿着军装的帅小
伙,比比划划对我们说,那是他大哥,是个坦克兵,在二战后期攻打柏林战役中壮烈牺
牲。阿廖沙也告诉我们,他的一个姐姐和一个叔叔也在二战的战场上为国捐躯。看来德
,日两国法西斯是世界爱好和平国家的共同敌人。
这时车上的瓦西里和阿廖沙似乎也看到了我们几个,用劲地向我们招手呼喊着,还不时
用手背擦拭眼睛。我们也不断向他们挥手,高喊着他俩的名字,并追着车跑了好长一段
。望着渐渐远去的车辆和消失的人影,心中涌上难掩的不舍之情,两行泪水夺眶而出。
再见了,亲爱的苏军老大哥,再见了,亲爱的朋友,祝你们一路平安,早日回到你们遥
远的祖国和久别的家乡!
作者简介
乔世桢,男,历任大连水产养殖集团中高层管理者。喜好文学写作,作品散见于大连日
报等报刊。
搜索
苏联枪毙女犯人
旅顺苏军伙食
苏军在大连伙食
五十年代大
1 (共1页)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