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s 发帖数: 1 | 1 冰川思想库研究员| 张明扬
进入3月,疫情在全国范围内又出现了多点爆发的势头。社区彻夜查核酸、中小学生集
体在学校过夜等流调、高校封校、寸步难行……这些熟悉不熟悉的场景都回来了。
回想过去的2月,甚至都有了些恍若隔世的感觉。当时我还发了一条朋友圈:“即将过
去的2月是疫情爆发以来,中国互联网最长一段时间乏人关注疫情话题”。但一转眼,
疫情却带着沛然莫之能御的势头回来了。在我印象中,这次的疫情迅猛程度仅次于2020
年初第一波疫情;相比2021下半年的扬州与西安疫情,借用“解放战争”的军事术语,
那两次更像是“重点进攻”,而这次则是“全面进攻”。
01
在过去的2021年,中国舆论场上争辩了一整年的“清零”与“长期共存”,最后以“动
态清零”这个相对中性的表述达成了暂时的“休战”。疫情中从来不缺观点偏激的人,
但我相信,即使在立场坚定的“清零派”与“长期共存派”之中,更不用说“沉默的大
多数”,大多人事实上正陷入一种巨大的矛盾与纠结之中。
▲3.11日确诊数字过千(图/网络)疫情爆发迄今为止已800天,面对似乎没有尽头的抗
疫时间表,即使是“清零派”,谁敢说自己不疲惫不厌倦?“生命高于包括经济在内的
一切”当然是一句无人会去否认的政治正确,但当中国经济及民生的疲态一步步显露出
来时,你真的就毫无感知么?两亿灵活就业者诚然是最大的受损者,但就算是短期内收
入似乎不会受大影响的“体制内”,这两年我们也亲眼目睹了他们作为“疫情快速反应
部队”的疲于奔命与辛劳。在这个问题上,其实没有什么“彼此”可言,不过是嘴硬和
强撑而已。而对于很多坚定的“长期共存派”而言,我们当然可以找出各种理论与理由
“自洽”,比如疫苗,比如具体政策,但难道真的可以对香港正在大面积暴发的疫情视
而不见,真的可以用“理性”与“逻辑”完全说服自己内心中的怀疑与惴惴不安?12月
时我们或许有信心,但到了3月这个时间段,我们真的“敢”心里一点都不打鼓地支持
“立即全面放开”么?我们中的很多人家里都有老人和孩子,即使现在很多消息都在以
讹传讹地夸大特殊人群的新冠死亡率,但很多人内心中的这种担心真的可以仅仅用自己
的观念来平息么?
▲3月10日深夜,杭州市民排队进行核酸检测(图/网络)在正在发生变化的现实面前,
或许每个人都在修正自己的观念。观念与价值观固然重要,但终究要接受真实世界的检
验:当疫情引发的失业和减薪触及自己,当你在小区或城市被封中感受到各种生活崩塌
,当真实病例发生在自己身边,这都可以轻易的改变我们的立场,但这才是真实的人类
呀。所以,立场真的那么重要么?重要到我们可以站在道德制高点肆意攻击其他人。我
相信,大多数人其实没那么“立场分明”。在一个公众号近期组织的网络投票中——“
你希望今年的防疫政策是怎样的?”,很多人既没有选“严格清零”,也没有选“开放
走向共存”,而是充满纠结的选择了“观察未来的疫情变化,在考虑是否走向共存”。
我对医学完全不懂,所以今天也不想去谈太多“清零”与“长期共存”的谁是谁非,但
或许更重要的原因是,中国人这些年发生的撕裂已经足够多了,既然谁也无法说服对方
,既然双方都有反思,我又何必去仅仅为了口舌之快放大这种撕裂呢?一种疫情,各自
解释,各自安好吧。
02
但是,我还是想说两点不合时宜的想法。第一个想法是,我们普通人对防疫政策可以抱
有各自的想法,但是,我们能不能勇敢且真诚的为自己的选择支付真实的“成本”。说
白了,面对疫情,不能“既要”,“还要”,“也要”。如果你是一个“清零派”,OK
,但相应的,你应该接受经济形势可能会因此变得更严峻的现实,如果你或者身边亲友
降薪失业了,不要去抱怨,接受它,这才是一个成年人,而非巨婴看待世界的方式。同
理,如果疫情有变,你的社区甚至城市“被封”了,物资供应不畅,日常生活受到全方
位的压缩甚至走向无序,你也得努力接受,因为,这是你选的。我知道很多人有一种“
田园牧歌式的幻想”。在去年下半年“封城”时,他们热衷于在技术上对封城提出各种
建议和质疑,当然,质疑在任何时候都是需要的,我也不否认技术性改进的空间,但是
,从根本上而言,真的存在一种“好的封城”甚至“理想的封城”么?
▲近日,上海中山医院做核酸的队伍(图/网络)在我看来,封城之失就在于“封城”
本身。只要做出了封城的选择,就再无“正常的生活”可言。当一座几百万甚至上千万
人的城市陷入人为的停滞,行政力量是绝无能力可以令其顺畅无碍地运转,这不是哪个
城市的能力问题,事实上,全世界任何一座城市都无法实现“好的封城”。如果你相信
有“好的封城”,不如相信有“好的计划经济”,计划经济搞不好并不是因为具体技术
操作问题,而是它违反了基本的经济规律——相信计划可以替代一个经济体的自发运转
。难道一个城市的自发运转可以被替代么?那些一边支持清零,一边抱怨封城的人,你
有你的表达权利,但是,你们其实已落入了“既要”“还要”“也要”的窠臼。对安全
极致的追求,必然导致其他“价值”的损耗,作为一个坚决清零的支持者,你应该有这
样的基本觉悟。这根本就不是一个技术性问题,是自然规律之所以是规律的问题。
03
我在某种程度上算是一个“长期共存派”,但我希望自己有反思和质疑自我的能力。对
于我国长期共存派来说,同样面临着“既要”“还要”“也要”的道德考验。无论是未
经充分准备的猝然放开(这显然是不对的),还是“以放开为目标逐步推进”,有一点
恐怕都是无法回避的:那就是疫情感染人数的上升或大幅上升,以及由此带来的疫情死
亡人数的上升。与“理想的封城”一样,在可见的未来,我并不觉得存在一种“感染人
数不上升的放开”,或者更直白的说“死亡人数不上升的放开”。这其中当然有技术性
改进空间,包括疫苗、口罩、特效药、逐步放开而不是猝然而至,但是,这在根本上仍
然无法改变我以上说的基本设定。毕竟,其他国家发生了什么我们都知道了,人家在技
术上做得未必就不好了。这一年多来,我们或许曾心存侥幸:比如病毒会慢慢变弱,现
在奥密克戎的确变弱了,但远不是没有杀伤力,至少离普通中国人的预期甚远;比如外
部疫情会慢慢走向消失,届时我们再全面开放,现在看来,这更是一种乐观派的幼稚病
,我们可能永远也无法等到外部疫情消失的这一天。
▲3月10日深夜,杭州市民排队进行核酸检测(图/网络)时至今日,我们难道还能心存
侥幸么?那么,作为一名长期共存派,你在提出各种包括疫苗在内的技术性改进期望的
同时,你做好“开放”后,面对你的城市、你的小区、你的家庭即将面临的风险了么?
毕竟,无论奥密克戎是否是大号流感,但目前为止中国人在整体上仍然没有成为“流感
”的正面迎击者,大多数时候我们还是停留在口头上的讨论与勇气。如果你做好了这样
的准备,我才可以说,你是一名价值观与现实选择自洽的勇敢者,你是一名真正意义上
的“长期共存派”。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曾光先生最近表示:“动态清零是中
国在特定时期内的防疫对策,不会永久不变。”在某种意义上,“长期共存”可能是一
个难以规避的结果,由不得我们选择。试想有一天,政策真的改变了,中国抗疫在各方
面也基本做好了“技术性调整”,真正挑战我们每个人的是,你作为一个轻症患者或者
无症状感染者,会不会不顾一切的冲向医院,造成医疗挤兑——在我看来,这才是开放
的最大风险。但作为一名长期共存派,这将是更大的道德挑战。你主张的,你坚持的,
你是否能够知行合一。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愿意为自己的理念承担相应的代价,无论这
种代价是正常生活被打断被捏碎,还是被感染的风险。我先表个态,如果包括疫苗在内
的“技术性调整”逐步到位,我仍然支持放开和“长期共存”。但如果技术性调整不尽
人意,一定要在封城和放开中被迫“二选一”,我也选放开。为此,我愿意为自己的理
念承受一切代价,感染了我也得认,求仁得仁而已。当然,这里的道德困境在于,我的
家庭和身边的朋友或许有其他想法,我一个人的决定不可避免的会影响他们。但是,还
是希望其他朋友不要用“自私”这样的道德标准来评价任何人,我们这个世界的运行基
础是:每个人首先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实时热榜第10名 |
b********e 发帖数: 1100 | 2 俄爹生物武器实锤了
2020
【在 g********s 的大作中提到】 : 冰川思想库研究员| 张明扬 : 进入3月,疫情在全国范围内又出现了多点爆发的势头。社区彻夜查核酸、中小学生集 : 体在学校过夜等流调、高校封校、寸步难行……这些熟悉不熟悉的场景都回来了。 : 回想过去的2月,甚至都有了些恍若隔世的感觉。当时我还发了一条朋友圈:“即将过 : 去的2月是疫情爆发以来,中国互联网最长一段时间乏人关注疫情话题”。但一转眼, : 疫情却带着沛然莫之能御的势头回来了。在我印象中,这次的疫情迅猛程度仅次于2020 : 年初第一波疫情;相比2021下半年的扬州与西安疫情,借用“解放战争”的军事术语, : 那两次更像是“重点进攻”,而这次则是“全面进攻”。 : : 01
|
f*******a 发帖数: 663 | 3 对于这种新闻居然加上“喜讯”二字,幸灾乐祸的嘴脸一览无余。小心遭报应,自家先
沾“喜气” |
e*****c 发帖数: 6 | 4 必须的,轮子日杂台杂必须让他们惊喜惊喜
【在 f*******a 的大作中提到】 : 对于这种新闻居然加上“喜讯”二字,幸灾乐祸的嘴脸一览无余。小心遭报应,自家先 : 沾“喜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