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z**********e 发帖数: 22064 | 1 http://history.sohu.com/20160523/n450951245.shtml
2016-05-23 14:27:46来源:参考消息
上世纪60年代初期,根据部队需求,由某研究所第一代轻武器专家李正凡(已病故
)牵头主持了微声冲锋枪的研制工作,历经3年于1964年设计定型了64式微声冲锋枪。
该枪填补了解放军侦察兵武器装备的空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早期特种作战的需要,
曾荣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64式微冲结构紧凑,设有弹匣回闩、弹膛指示、弹尽指示、联动击发、射击保险等
机构。考虑到特种兵夜战需要,64式微冲照门上还镶嵌了2个立式长效荧光管,准星上
有1个荧光管,这样就构成了三立柱式的夜间瞄准装置。
全枪尺寸长85厘米(折叠后行军状态长63厘米)、宽7厘米、高22厘米,枪管长24.
5厘米,枪重3.4公斤(含1个20发空弹匣),自动方式采用自由枪机式,惯性闭锁,可
单发或连发。
64式7.62毫米微冲采用了抗式多舱型激波耗能结构,以及枪管上开侧孔(直径3毫
米的排气孔36个)的膛口声音抑制系统,外面套有消音锥体、铜丝网、消音碗和套筒,
具有良好的“三微”性能(微声、微光、微烟)。
部分火药燃气首先从侧孔喷出消耗部分能量,从膛口喷出的高压火药燃气经过消声
器多次反复压缩、膨胀、分流,压力大大下降,减轻了对膛口外空气的冲击与摩擦。经
试验,64式发射专用枪弹时,距枪口1.2米处声强值不大于84分贝,仅相当于耳机输出
的中等音量。距枪口50米处看不到光。白天射击时,不会因枪口烟雾暴露目标。
64式微冲配有20发和30发两种弧形弹匣,前者为常备弹匣。其使用配套的64式7.62
毫米冲锋枪弹(在64式手枪弹基础上通过改变发射药品种、数量制成),必要时也可发
射1951式7.62毫米手枪弹,但其弹道诸元和“三微”性能都会有所变化。
64式微冲配有20发和30发两种弧形弹匣,前者为常备弹匣。其使用配套的64式7.62
毫米冲锋枪弹(在64式手枪弹基础上通过改变发射药品种、数量制成),必要时也可发
射1951式7.62毫米手枪弹,但其弹道诸元和“三微”性能都会有所变化。
不过,64式微冲也有一些不足:重量偏大;需要发射专用枪弹;枪托展开时要由下
向后转动,操作不是很方便;采用前冲击发会产生声响,易暴露目标;长套筒在射击时
的震动及其结构要素,对射击精度有影响。
另外,为确保消声效果和射击精度,每次训练和战斗任务结束后,全枪(包括消音
碗部件)必须立即分解擦拭。重点是枪管内外表面和消音元件,如果存有火药残渣,一
定要用碱性液、煤油或汽油浸泡后清洗、擦拭干净后正常涂油。
两山轮战时,我军侦察兵在出击前的合影,图中最左边的战士持有一支64式微声冲
锋枪。
另外,因为64式微冲较长、偏重,且需要使用专门的冲锋枪弹,许多前线战士干脆
把消声器拆掉,将该枪当作普通冲锋枪(发射更容易搞到的51式手枪弹)使用。
1984年9月12日上午,老山战区,一支解放军侦察分队渗透到被越军占据的844高地
,在山脚下的河边隐蔽待命。当晚19时,天降暴雨,电闪雷鸣。在不良天候掩护下,我
侦察分队迂回到844高地侧后灌木丛中,借着闪电发现了不远处有一座越军哨棚,估计
驻扎有约1个班的敌人。
为确保全歼这股敌人,侦察分队决定采取“袭点打援”的战法,即突袭消灭、活捉
哨棚之敌,同时在山路上布雷,阻击高地来援越军。次日凌晨5时许,哨棚内的越军岗
哨人困马乏、呵欠连天,我侦察兵遂果断出击,用64式冲锋枪连续点射击毙4名越军、
击伤1人,又用匕首干掉1名藏在蚊帐中摸枪的家伙,另外2个敌人撞破棚壁逃跑,结果
也被守候在外的我方战士击毙,整个过程不到1分钟。
我侦察分队押送俘虏撤出战场300米后,844高地越军才发现哨棚遭袭,出动2个排
前来追击,结果2次踏响我方埋设在山路的地雷,吓得不敢再追。我侦察分队则当机立
断,重新选择撤退路线,于5小时后胜利返回我方阵地。整场战斗毙敌13人,我军无一
伤亡,事后监听发现越军在无线电里惊慌失措地向上司报告称遭中方特种兵“无声袭击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