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P****R 发帖数: 22479 | 1 作者 Dan Senor
以色列人口仅800万,疆域内最狭窄的区域宽度仅为九英里(约14.5公里)。该国周边
强敌环伺,四方的敌人都希望其从地图上消失:北临黎巴嫩真主党,南敌哈马斯,东面
则是叙利亚阿萨德政权、伊斯兰国和伊朗。腹背受敌、沙漠围城之下,以色列的国运本
该难言乐观。但是,这个弹丸小国却有着享誉全球的空军、反导弹防御体系和情报机构
,得到了美国等多个国家军方的信赖。另外,以色列的军费预算相对大国来说,也是相
当微不足道。
以色列的这些成功是如何实现的?由Yaakov Katz和Amir Bohbot撰写的《武器奇才》(
The Weapon Wizards)一书,对以色列国防领域成为世界一流的路径进行了解析。在该
书中着墨于无人机、卫星和网络战等具体的技术和武器的章节中,两位作者用多个事例
阐明,让以色列成为科技强国的那些原因,也推动着该国成为科技含量很高的军事大国
。在以色列,无论是在军队,还是在学校,或是其他培训机构,都会教导年轻人要坚韧
不拔、敢于质疑权威、不拘礼节、宽容失败,并着力培养年轻人跨学科的创新能力。
邻国虎视眈眈下的以色列,很不幸地成为了恐怖主义者新型作案手法的第一攻击目标,
这也迫使该国某种程度上成为了各国反制举措的实验基地。例如,1968年以色列航空公
司飞机遭到劫持的事件,就是最早的国际重大劫机事件之一。而1972年,以色列精英突
击队便实现了首次解救劫机事件的行动,并于1976年在乌干达恩培德再树解救壮举。美
国的三角洲部队(Delta Force)的建立,某种程度上便是美国学习以色列国防军的乌干
达解救行动的结果。
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前后,巴勒斯坦恐怖组织开始进行针对平民的自杀式炸弹袭击。
到第二次巴勒斯坦大起义(Second Intifada)时期,几乎每天都会发生炸弹袭击事件。
对此,以色列做出以下调整加以应对:在约旦河西岸修建采用先进监控技术的隔离墙,
此举配上安全工作的强化,极大地降低了自杀式炸弹袭击的发生率。同时,这一时期以
色列对人力情报工作的更加重视,重新打造了复杂的人际网络,以追踪和逮捕约旦河西
岸袭击事件的策划者及肇事者。
美国国防部对以色列国防军在第二次巴勒斯坦大起义中实施的策略进行了研究,并将以
色列高效的城市战争和在战斗中使用战地军犬的做法带到了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此外
,以色列还是率先使用武装直升机和无人机的国家,而这两种作战方式对美国锁定巴基
斯坦和也门的恐怖组织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武器奇才》一书的封面。图片来源:WSJ
该书的两位作者都曾长期担任军事国防方面的记者,并且都是以色列国防军退伍军人,
对以色列部队预备役系统,以及该系统在促进部队创新方面的作用尤为关注。许多国家
都有补充常备军的预备役部队,但以色列的不同之处在于,由于以色列的国土面积狭小
,人口数量远不敌对手,无法拥有足够庞大的常备军来保卫国家,因此,以色列国防军
中的预备役军人不仅充当普通士兵,同时还担任指挥官。
Katz和Bohbot认为,这一独特的预备役系统与以色列军事工业的成功有直接联系。他们
写道,“以色列的工程师们,既有战场的实战经验,又能在预备役里进行持续地训练和
作战,这使得他们非常了解国防军在下一场战争中需要什么,以及如何研发。”两位作
者解释道,以色列这一点与美国不同,美国也“会在军队的承包商的研发团队中安插军
官,但是他们通常被视为局外人”。而在以色列,“局外人就是自家人。军队的经历就
是一生的体验。这种双重身份是国家的一笔财富。”
这一特点,对以色列发展和部署用来拦截黎巴嫩真主党和加沙哈马斯发射的火箭的铁穹
(Iron Dome)反导防御系统至关重要。铁穹系统由拉斐尔先进防御系统公司(Rafael
Advanced Defense Systems)研发而成,该公司的导弹工厂位于加利利,毗邻以色列与
黎巴嫩边境。拉斐尔公司的许多工程师生活在以色列北部地区,有的曾在2006年以色列
对抗真主党的战争中以预备役身份参战,有的曾在这场战争期间在防空洞度过34天。换
句话说,他们对于其研发技术所要对抗的威胁更加了解,并非仅限于学术层面的研发。
同时,以色列的军事工业还拥有以出口为导向的独特商业模式。例如,在过去30年里,
以色列是全球第一大无人机出口国,占全球市场份额的60%(美国占全球无人机出口量
的份额不及以色列一半)。
以色列因为将无人机等国防科技产品出口到包括中国在内的国家,而备受谴责。但是,
以色列认为这是一个关乎国家存亡的问题。Katz和Bohbot解释道,以色列国防军从来都
算不上大客户,其需求不足以刺激该国的公司去研制新武器或技术。这意味着,以色列
国防科技创业公司和大型公司必须通过出口来实现规模经济,从而“为以色列国防军维
持产品线并保持低价”。
《武器奇才》一书对普通读者来说可能技术性过强,但是两位作者使用了巧妙地写作技
巧,把帮助以色列成为全球领先的创造性、技术驱动型国家的创新文化中的一个关键因
素讲的很明白。这些成就,对于一个九英里宽的国家来说,真了不起。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