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m*********e 发帖数: 804 | 1 ——Euchre
最近关于中国男篮“体测”一事炒得好不热闹。停滞6年之久的体能测试再次试水,让谁都会摸不到头脑,莫非篮协也跟随复古之风?改革开放这么多年,中国上上下下都在搞发展,经济在发展,体质在改革,篮球当然也在求发展,废了6年的体测回归,是在求发展吗?还是伦敦的惨败之后因为对不起全国人民,篮协官员们搞出来的一些“活动”,来证明他们其实是“有所作为”的借此以示正听?经过思量之后,个人认为还是后者的成分远远大于前者,这么多年篮协真的是寂寞了.
先不说体能测试所设置的项目是否科学合理(有理由怀疑,因为根据以往的经验,一般都不大合理合情),先来吐槽下是否有必要劳民伤财去设置这个体能测试。
这有个大环境,即我们的体育事业的举国体制。所以很多的活动都是由各级体育局去一厢情愿的要求俱乐部去做去执行。比如这个体测,体育官员想当然的认为,为了提高比赛的质量,所以一定要所有运动员有强健的体魄,快速的奔跑,大的吹死牛的肺活量,可以摸到篮筐的弹跳,甚至有可以去练杂技的身体柔韧协调性.....有了这些基本的身体革命的本钱,才能给观众更好的更激烈的比赛,才能让中国篮球不再仅仅走出亚洲了...这样CBA比赛才能越办越红火...搞得好像他们比那些投资了亿万人民币的俱乐部老板还要在意他们的俱乐部,奇了怪了!!凡此种种完全凸显了体育官员们伟大的政绩目标和顽固的落后运作商业体育的思维。
而尴尬的体测成绩表,似乎说明了体测规则并不那么合理。然而面对着“不达标就不能打CBA”的强大压力,作为当事人的运动员们也是哑巴吃黄莲有苦说不出。如今他们所扮演的“赴京赶考”的角色,似乎跟那些深受应试教育残害的孩子们没多大区别。“多做卷子就能考高分”似乎也不太符合CBA职业化的发展道路。
CBA一直被冠以职业联赛的名号,但是体测却显得是那么的业余。十个测试项目,基本给所有球员设定了一个统一的死标准,这对于一个团队协作的运动项目想必显得太牵强。篮球毕竟是一个集体项目,场上的五名运动员身处不同的位置,中锋和后卫显然不能同日而语。虽说篮协在规则上区分了外线和内线球员,但分类并不明确。赛场上也不只有中锋、前锋、后卫之分,其中也不乏有许多蓝领和角色球员。有些球员在防守端表现得非常出色,只适合抢篮板和防守,要求他们在投篮方面达到规定标准确属不易。
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这固然是职业联赛的基本法则。但是仅仅只是通过一个体测就能剔除那些所谓的混日子的球员,而选拔出优秀的球员吗?篮管中心想要提升整个职业联赛的水平这一初衷并没有错,但是篮球职业化水平的提升并非一项测试就能够有所改变的。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