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MitbbsColumn版 - 【杂谈】《看见》
相关主题
【杂谈】杨瑞晴,十年的等待【杂谈】今天你被骚扰了吗?
【杂谈】时间的可怕之处【杂谈】有感于彪哥的三个有愧
【杂谈】剩女【杂谈】饮一杯醉生梦死
【杂谈】也来说说《中国好声音》【杂谈】报社对“耻辱”致歉,欣慰
【杂谈】我的经济适用男【杂谈】写给陈奕迅
【杂谈】暴力游戏与犯罪【杂谈】怎样继续生活下去
【杂谈】世界末日【杂谈】不必活在别人的目光和评价中—献给奥运健儿
【杂谈】裸婚时代【杂谈】你啃老了吗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柴静话题: 看见话题: 社会话题: 新闻话题: 杂谈
进入MitbbsColumn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m*********e
发帖数: 804
1
-----------不二
坦白地说,我并未看过柴静主持的节目,认识《看见》这本书的原因,无非是之前各大
网站书刊推荐,天花乱坠的描述,丛恿的语言,激昂的文字,然后郑重的放在很多网站
首页来推荐。
对于这种炒作式推荐的结果,无非三种结果,一是好奇买下一看,一是反感不屑,一是
了无兴趣。
我很明显属于第一种,买回来一看封面:啧,这封面的女子笑得怎么那么不真实,好像
看到空姐培训班培训出来的样子,那一定要露出七颗牙齿的笑容,眼神空洞,表情不自
然,映衬这周围一堆淳朴的老人孩子中,略显突兀。就像书里面一开始柴静二十多岁刚
入台那会,导演批评她“活的不真实,好像塑料花那种”。她当时反感,后来明白,接
受;当一个人开始步入社会时候,总是对自己的每一步费心思量,对工作小心翼翼,这
样无意中你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就带着书本里笔记本里想好的说话语气,自习思考过
的行为模式去做事情,这样出来的举动,就变成仿真的塑料花,过于刻意了吧。
书中总体来说写出作者在央视从事记者这个行业几年来所经历的人和事,进而影响到她
对待新闻和记者这两个对象的认识,期间反复的思想的转变,也在探寻自己的职业问题
以及最重要的是自己应该在这职业中所表现的态度。
柴静在书中引用了很多她这十年来在央视工作、采访的新闻和事件片段,但是她在写这
些片段的时候,并不是简单地重复,更不是在展示过去的荣耀和辉煌,恰相反,她一直
在诉说着过去的错误和迷失。换言之,她在写的,是自己这十年中走过的路,她自身的
成长。
《看见》既是柴静个人的成长告白,亦可视作中国社会十年变迁的备忘录,在她的文字
中,无论是汶川地震、征地拆迁、家庭暴力,还是卢安克、药家鑫,我们看到的是一个
个具体的人,在他们身上,也可以看到我们自己,他们的故事,某种意义上也是你和我
的故事。
D**W
发帖数: 253
2
我也看了这本书。跟你差不多,先前偶然看了柴静的博客,又看见她的书在卖,于是好
奇买来看看。就像你说的一样,我被她采访的故事,更是被她自己成长的故事感动了。
前些日子在Blog里写了点东西,贴在这里顶你一下:-) 原文在这里:http://drdwgrowingtree.blogspot.com/2013/02/blog-post_15.html
####################################
生病上不了班,干脆窝在家里肆无忌惮地看平日里没时间看的书。
柴静在《看见》里讲一个记者、一个电视新闻人的心路和采访之路。她做社会
新闻和调查,她关注社会和新闻里的人,她把自己,作为一个真实的人,在采访调查过
程中的嬉笑怒骂、忐忑挣扎,也原原本本地呈现,所以书里的故事,字里行间也是对人
性的思考。
看这书一方面不适于养病,本来就头疼,看完一个个揪心的故事,关键还不是
虚构的,愈发头疼,加心痛;一方面又适于病时看,那些看似简单却击中心灵的话让肉
体的病痛被遗忘,那些在我们亲历的生活里难以想象的苦难让自我的困境被忽略。翻身
下床找根笔来,这本书看完不能没有页边笔记。
•看见是知,是明白,而理解才有悟,有感受。看见和理解,明白和感受,一步
之隔,却可能需要走很久。新闻人该做和能做的事,只是提供前者,但该不该加评论作
桥梁,加多少,哪里加?做新闻不容易,那根细细的界线一不小心就过了。不去越这个
权就是不去辱没观众的智商,还人一个成长为公民的机会和权力。我从小没得到过这样
的机会,更没受过这样的培训,现在想补,好难。
•自杀、他杀、虐猫、畸形恋、家庭暴力、青少年犯罪 ... 林林总总令人瞠目虐
心、想逃避又无法不面对的社会问题,剥开层层似真似伪、或说得出或潜意识的缘由,
最终大多都是心理问题,而最大的症结归根溯源来自家庭。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单位,
人是社会最本质的元素,所谓和谐社会其实就是和谐的家庭幸福的人。在家里得到丰厚
的爱、本性的尊重和心灵沟通的满足,无论大人孩子都不大会再到外面的世界里去寻找
填补空虚的刺激或报复。这样想来,人类历史的传统里,无论中外,母亲相夫教子的职
能对社会起了多么至关重要的作用,需要全职以对实在有它的道理。而如今,无论是作
为女权运动的成果,还是迫于现实生活实际的压力,女性必须和男性一起在职场奔波,
男性必须和女性一起承担家庭和哺育的职责,本来多元化应该是好事,但有时也不免失
之才尽其用。更不用说隐患重重的单亲家庭、留守儿童、隔代养育,同性恋婚姻,尽管
我对同性恋本身抱以充分的理解。罢了,只是一下子觉得为人父母的压力更大了一层,
培养快乐进取、人格健全的下一代人不仅是家庭的责任,也成为了对社会的承诺。
•人难得自信,但更难得是敬畏,尤其是在这个借助科技、虚拟世界,人类倍感
能力膨胀的年代。敬畏不仅因为“畏”,更因为“敬”,是知其可为而不为,与自然万
物如此,与人亦然。所以喜欢她对记者这个角色的认知:
“人与人之间应该有一个恰当的关系,关切超过了恰当,就是冒犯。不因为你是一个记
者,就有权逼问所有的问题。知是职责。不去知,算是一点敬畏吧。”(摘自“如果你
愿意谈一谈,我愿意听”)
•客观真实,是新闻人的本分。但如何达到这个彼岸,之间有长长的路要走。从
肝胆热情到不动声色的冷静,从涕泪交加到剥自泥土的逻辑,从真诚但简单的同情到洞
察左右的深刻的理解,她在不断提问,不断思考,不断尝试,不断否定、被否定中,离
那个彼岸忽即忽离,但终将渐行渐近。陈牤说宽容的基础是理解,柴静说理解的基础是
感受。
“宽容不是道德,而是认识。唯有深刻地认识事物,才能对人和世界的复杂性有了解和
体谅,才有不轻易责难和赞美的思维习惯。”(摘自“事实就是如此”)
“人能感受别人的时候,心就变软了,软不是脆弱,是韧性 ... ... 对事件中的任何
一方都投入其中,有所感受,相互冲突的感受自会相互克制,达到平衡,呈现出“客观
”的结果,露出世界的本来面目。”(摘自“不要问我为何如此眷恋”)
就知道她不能把本真的性情永远藏在冷静里,终会为它找一个不失本分的出口。
我和柴静差不多是同龄人,同一年进的大学,她后来做的事,是我二十几年前
曾经的理想。现实里,我做了和理想犬马不相及的选择,人生的经历从那时开始分叉。
没有哀怨的意思,没有如果,偶然里也有必然,我想也许正是因为我本性里没有足够的
果敢和勇气,当初看似无奈妥协的选择和今天平凡的生活,其实才真的适合我。但看她
的书,我看懂了她所说的恐慌、无助、决心、欲望、热血、追求 ... 从两会到救灾,
从土地买卖、水土污染到少年自杀、边缘人的疯狂,社会的颠覆难,但修补更难。看到
世界的不完美,人生的不完美,“仍然不言乏力不言放弃”,我走到了哪一步?
想起刚刚看的电影《一代宗师》里的一句话,“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 生命的三重境界。看清自己已是不易,但只有找到了自己的心的位置,才有妥帖的
视角去看世界,而最终的一切,还都要归于众生,那是对人的关怀。
1 (共1页)
进入MitbbsColumn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杂谈】你啃老了吗【杂谈】我的经济适用男
【杂谈】人生若只如初见【杂谈】暴力游戏与犯罪
【杂谈】给我一支烟【杂谈】世界末日
【杂谈】冰力十足的心酸【杂谈】裸婚时代
【杂谈】杨瑞晴,十年的等待【杂谈】今天你被骚扰了吗?
【杂谈】时间的可怕之处【杂谈】有感于彪哥的三个有愧
【杂谈】剩女【杂谈】饮一杯醉生梦死
【杂谈】也来说说《中国好声音》【杂谈】报社对“耻辱”致歉,欣慰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柴静话题: 看见话题: 社会话题: 新闻话题: 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