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M******8 发帖数: 10589 | 1 2018-02-19 杨津涛 短史记 微信号tengxun_lishi
功能介绍
短史记栏目。
图:《潮来潮去:海关与中国现代性的全面起源》,方德万/著
文 | 杨津涛
人们对于赫德早已不再陌生。其领导下的中国海关,已被今人誉为清朝“唯一没由贪污
腐败的部门”。赫德从英国来华时只有19岁,历经同治、光绪、宣统三朝,在中国海关
做了48年“总税务司”。
其实,赫德及其继任者安格联、梅乐和、李度,除了为晚清政府、北洋政府、国民政府
管理海关外,还在近代邮政体系的建立、对外事务的交涉、西洋知识的传播、海军舰船
的更新等方面,对中国有过不可替代的贡献。
荷兰历史学家方德万的新书《潮来潮去:海关与中国现代性的全面起源》,全面梳理了
这段历史。
帝国主义侵华的工具?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掌管中国近代海的赫德等外籍总税务司,在中国人眼中的形象是负
面的。
远的不说,上世纪80年代末,中国学界重启海关史研究时,赫德和助手金登干还被看作
是“帝国主义在华的代理人,是帝国主义侵华政策的实际执行者”,他们“控制下的海
关,名义上市中国的行政机构,实际上是各国共管的侵华据点”(陈霞飞《中国海关密
档:赫德、金登干函电汇编》序)。在1987年出版的《赫德与近代中西关系》一书中,
作者汪敬虞对赫德进行了全面否定,指责其所作的一切都是为了“服务西方侵略者”。
好在随着档案的发掘及研究的深入,中国学界对赫德等外国人管理下的海关的评价日趋
正面。方德万的《潮来潮去:海关与中国现代性的全球起源》一书,即是其中的代表作。
方德万是一名荷兰人,现任教于剑桥大学。2007年,大陆曾出版过其代表作《中国的民
族主义和战争(1925~1945)》,本书对战时中国政府持鲜明的同情立场,使用了大量原
始史料,颠覆了史迪威、白修德等人在西方构建的错误的“中国抗日形象”——蒋介石
及国民政府从来不愿意真心为抗日出力,只知道伸手向盟国要求援助。
方德万对中国海关的研究,同样建立在丰富的中外档案基础之上——《潮来潮去》每章
后的注释都超过200条,其中引用最多的海关总税务司署档案,共5.5万卷,系第一次被
学者利用。与大多数海关史著作不同,方德万没有将全部重心放在赫德身上,他用全书
大约一半的篇幅,记叙赫德之后的三任外籍总税务司——安格联、梅乐和、李度——对
民国政治的影响。
这是一本短小精炼的中国近代海关史。
洋人维护下的中国关税主权
中国近代海关建立的契机,是咸丰三年(1853年)小刀会攻占上海,导致清政府设立的
槯关——江海关瘫痪。当时的英国驻上海领事阿礼国认为,“若在等待中国海关重建期
间停止所有贸易,这会损害英国的商业利益。另一方面,如果货船不缴关税就离港而去
,又是对《南京条约》的违背”。他希望与清政府合作,重建江海关。
江南地区的督抚急于恢复对关税的征收,同意在上海任命外籍税务监督,管理洋商。这
一经验后来在全国推广,英国人李泰国成为第一任由皇帝任命的总税务司,管理各地海
关及其中外属员。在第二任总税务司赫德手上,海关成为一个“集权并有纪律”的组织
。他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规章,如《大清国海关管理章程》,严厉禁止懒散、欺诈、酗
酒、经商、受贿等风气。中国近代海关的廉洁之名,由此而来。
海关由外国人管理,但并不受外国控制。赫德曾通令属下:
“务必一直牢牢谨记,总税务司署是一个中国而非外国的机构,所以每一个海关官员在
面对中国人民和中国官员时,应严守分际,这样才能避免引发任何可能的冒犯和厌恶情
绪”。
英国商人违反贸易法则,并援引治外法权,拒绝接受海关处罚时,英国外交大臣及驻华
公使亦不予支持。因为海关是清政府的下辖机构,在中国领土上行使征税权力,英国领
事无权干涉。美、法等国亦对此原则也表示支持。
得海关者得天下
赫德恐怕不会想到,他竭力经营下的海关,后来成为了中国最重要的经济命脉,决定着
政权的存亡。
按照方德万书中的说法,在清政府存在的最后二十年,海关税收已占到全国总税收的1/
3~1/2。甲午战争后,《马关条约》规定的2亿海关两(海关专用的一种记账单位,约合
38克)赔款、3000万海关两“还辽费”;八国联军侵华后,《辛丑条约》规定的4.5亿
海关两赔款,都不是全年国库收入仅8000万海关两的清政府有能力偿付的。除向外国银
行借贷外别无他法,而能作为担保的只有关税。
辛亥革命爆发后,第三任总税务司安格联指示各地海关:
“现在到了要保护关税以偿外债的时候了,不要使之沦为革命党的军费。”
在混乱的局势下,海关获得清政府同意,成为了关税的管理者和支配者。借用方德万的
话说,海关从此“成为了一个为外国债券持有者收债的代理人”。无论是袁世凯,还是
革命党,都不敢有侵犯海关的举动,他们清楚地知道,只有掌握关税,才有可能成为获
胜的一方。
随着“金银比价的改变和一战过后迅速的经济扩张”,以及中国停付德国、奥匈、俄国
的庚子赔款,海关税收有了结余——“关余”。因各省大都拒绝向中央上缴税收,北洋
政府想要维持运转,必须利用关余举借外债或发行内债。这使得安格联被视为中国的“
太上财政总长”。
与海关权势扩张伴随而来的,是中国民族主义情绪的勃兴,知识分子对于由外国人掌控
中国财政命脉的现状,感觉难以忍受,最终导致安格联被北洋政府强行停职。
第四任总税务司梅乐和由国民政府任命,他首次用中文宣誓,并向孙中山遗像和青天白
日满地红国旗三鞠躬,意在昭示自己作为中国政府官员的身份。梅乐和承诺,海关未来
不再雇佣新的外国人。国民政府牺牲“反帝”立场容忍外国人出任总税务司,在财政上
也获得了巨大回报。
新政权营建新海关
在近代中国,海关的特殊性不仅在于由外国人掌管,更在于它的统一性。
如方德万在导论中说的那样:
“海关在近代中国,是唯一一个未有中断且势力几乎可达全中国的机构。从太平天国运
动起,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是唯一或近乎是唯一最有权力的官僚机构。”
对于那些不受控制的省份,国民政府也能通过海关遍布全国的网络,对这些独立地区施
加影响。
日本侵华改变了这一切。
“满洲国”建立后,海关失去了对东北的控制。
沦陷区的骤增,迫使海关一分为二。日本人在沦陷区任命了自己的总税务司,梅乐和的
权力被局限在西南一隅。当梅乐和要求下属各海关税务司——“要义不容辞地尽可能坚
守在自己的岗位上,这不仅是出于对国家及我们所效忠的政府的责任感和忠诚,同时也
符合海关的利益和它的古老传统。”——其实已是在着手准备落幕,希望海关在历史上
留下一个忠于职守的好名声。
梅乐和无力维持战时支离破碎的海关,他的继任者美国人李度在战后同样束手无策。四
九年的大变局之后,最后一任总税务司李度在台湾离职,残留的海关组织经过和与新政
权的短暂磨合,在1952年终结。关于此番落幕的具体情况,方德万没有详述,只是颇为
遗憾地在书中写道:
“想要以任何细节来复原最后一连串的发展都是不可能的。”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