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r 发帖数: 11227 | 1 发信人: Sytick(Amman), 信区: Movie
标题: 我们的国产电影,已沦落到只有下跪才能崛起的境地了?
发信站: BBS未名空间站(Mon Jul 31 10:51:17 2017,GMT)
跪拜,是古代一种礼节。跪君主,体制使然,跪长者,道德伦常,跪天地,敬畏自然,
当然在文化革新中,这种类似的繁文缛节基本上已经消失殆尽。不过正是因为去除了三
六九等的传统内核,如今下跪逐渐由礼节转变为一种姿态,其对象反而增多了。
当然,抛开礼仪层面,如今的跪可以分为两大流派:那就是跪求和跪舔。跪舔盛行于何
处,历史自有公论,只能说跪舔者多姿势不雅,舌苔发黄,显然中毒已深。而跪求,则
日渐盛行于商业行为中。
尤其是在国产电影行业中,跪求票房或者拍片这一行为似乎正在日渐盛行。比如《闪光
少女》,在国产青春片中好歹算得上是独树一帜,口碑秒杀一众无病呻吟的套路化影片
,然而转眼间这点好感却全被主创人员的“闪跪”败光。
这也不由得让人对国产电影起疑:这些年,国产电影难以雄起也就罢了,为何膝盖也变
软到这个程度了?而以卑微的姿态跪求票房,一部影片又会有什么高度可言?
取舍之间,高低立现
在古代,生死一瞬,才能看出同为仁义之学教导下的不同选择,贪生者遭人诟病,赴死
者后世推崇。如今,利益面前,更能考验不同个体于正反两面倾向的取舍,在恶意中泯
灭良知,还是在谄媚中放弃尊严,这其中的考量不仅贯穿于个人和社会的生活细节,在
讲究利益最大化的商业经济中,更会多维彰显各方主体的价值取向。
不过营销策略在其中略显不同,一般的商业行为能够相对简单地根据法律或者道德,判
断是非,但营销一事,因本质依附于商业主体、且没有固定形式,反而缺少强制性边界
,似乎舆论也只是将其以成败论结果。因而随着营销策略的不限发展,丛生乱象不断触
及某些人性底线,套路化方式更招致反感。
以《闪光少女》制作人集体下跪一事为例,尽管国产小成本电影处境艰难,但少有以人
格屈辱的姿态为影片造势,尤其是少了方励曾经为逝者遗作呐喊的悲壮情怀,此举更像
是刻意为之的一次失败营销。
其一,所谓的道歉,只是个难以深究的幌子。理论上讲,自身宣传不到位,票房不佳就
是制片方和制作人承担的结果,这是因果循环,其中没什么歉意可言,那所谓的致歉理
由是指因为影片宣发失败,致使观众错失了一部好电影吗?不得不说,这种表述明明站
在观众的角度,却带有一种迷之自信的推广,不免传达着一种生硬的理念。
其二,本质上是一部迎合主流群体的商业电影,有什么理由卖惨。国产大片横行于市,
挤压成千上万小众影片的生存空间,这是市场规律使然,但尽管如此,小成本电影依然
层出不穷地涌现,这意味着其中不乏理想主义者,也不乏以小博大的赌徒。
如果简单区分的话,前者往往以曲高和寡的文艺片示人,这或许已经决定了商业利益本
质上难以顾及,也就是竞争中的真正弱者,而后者本身立意于主流市场,往往更容易催
生出影片黑马,这才是最终目的。因而,《闪光少女》以二次元文化和青春元素为定位
,相比其他小成本影片,已经具备了某些市场优势,但我们并没有看见其他影片以如此
有争议的形式吸引关注,那《闪光少女》又有何理由卖惨呢?
其三,生存从来不是下跪的理由,取舍之间,高低立现。同为小成本影片,《冈仁波齐
》和《闪光少女》走的完全不是一条路,可正是这种鲜明的对比,折射出后者的尴尬。
一个是讲述11位藏民穿越2500多公里、横跨高原四季磕长头朝圣的非大众化影片,导演
在西藏历时一年时间完成,而另一个是对应青少年群体、反映热血青春的主流文化作品
,拍摄环境没法相提并论。
但现实是,《冈仁波齐》从没有刻意强调制作过程的辛苦,也没有采用另类的宣传手段
博人眼球,真正以影片的立意和深度取得了一次令人尊敬的成果,而《闪光少女》却选
择了在风险中抛弃自尊、自降格调,沦为笑柄。
“卖惨式”营销,过犹不及
其实,卖惨正在逐渐渗透到商业活动,乃至普通网民的日常生活中。综艺节目中冠军的
演讲词永远都是煽情式的励志,互联网初创公司时不时地公布一封“致大佬”的恳求信
件,明星人设往往希望将“惨”升级为标签,而影视宣发,无论是大片制作还是小成本
电影,都愿意站在弱者的角度陈述问题,以图引导舆论偏向自我。
但是因为牵扯的商业利益只是冰山一角,事实上营销者不免有些在拿观众当猴耍的意思
。另外当这种模式不断地被他人复制,可能也就是意味着效应减弱,甚至还会出现负面
影响,也就是所谓的过犹不及。
在心理学上,示弱是一种装作不行的自我表演,这点和“卖惨式”营销颇为相像,因为
博取同情和关注的目的,本来就是为了进一步展示自身“行”的实力,而并不是真的打
悲情牌。不过和现实生活中经常示弱的人可能会面临认知偏差,或者是周围人看清这一
表象从而引起反感的情况类似,“卖惨”同样是游走在故事和事故之间。
从最近几次卖惨营销的事件来看,《闪光少女》当天影片排片占比仍维持在6.3%左右,
大部分院线及影院并未对此作出任何调整,影片的场均人次和上座率均也没有明显变化
,有的只是接连不断的斥责。前段时间,为《我不是潘金莲》叫屈的冯小刚,以一种阴
阳怪调的表述损伤了受害方的立场,惹得网友倒戈相向。
更为悲催的是,制片人安晓芬在微博发公开信要求增加《夏天19岁的肖像》排片,并声
称“给《加勒比海盗5》降低一些排片”、“国产片真是死定了”,但这种极端言论根
本没有在舆论中荡起波澜。由此可见,形式上虽然各有不同,但因为本质上并没有脱离
卖惨的套路,反而增加了以小博大的风险。
其实,这些都是现实利益,对于电影这种兼具艺术性和商业性的产物,长远价值同样值
得考量,毕竟如今不叫座,并不代表以后也没有翻身之地,即使是作为小众电影的经典
,也是其能值得永久保留的意义所在。但是跪求关注的营销方式已然削弱了这类影片的
价值和高度,换句话说,当惊天一跪成为某个影片最大的标签和印象,观众对该作品的
理解又怎能扩展到更深度的认知。
卖惨作为一种极富煽动性形式,本来可以为弱者争夺一些话语权和支持度,但是如今它
却被不同商家玩坏,这除了预示着生存环境的险峻,或许还说明营销模式需要做出适应
性改变,而不是一味地借鉴和模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