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NKU版 - 南开校友--专访张晓波教授
相关主题
add two Re: 部分海外任教的南开校友(人文社科)川普政府正在考虑阻止中国公民在美国的大学院校...
zt 世界大学学术榜发布 内地高校无缘前100河北磁县人财物被紧急冻结 月初县委书记落马 (转载)
张晓波:农业机械化的中国模式查地沟油的记者李翔,死了, 身中10余刀
张晓波:农业机械化的中国模式F1 VISA过期,需要去法国开会
60年代初饥荒原因:人口爆发增长和石油缺乏等 (转载)石油行业机械链轮推荐
DALLAS游行的捐款和支出[合集] 急!!!求帮助: 申根签证的问题
洛阳电视台记者遇害案一审宣判 主犯获死刑问一个shenggen签证的问题
研究称中国房价飞涨因男多女少 男人需要房子吸引女性紧急求助 shenggen Visa, F1过期,Houston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china话题: zhang话题: xiaobo话题: 农业话题: 中国
进入NKU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y******n
发帖数: 421
1
南开数学系本科毕业,曾任留美经济学会会长。
完善体制机制,促进农村发展
——北京大学张晓波教授专访
张晓波,著名经济学家,现任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国家教授,国际SSCI期刊《
China Economic Review》主编之一,主要研究发展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和中国经济等
领域。
第十三届中国经济学年会于2013年11月15日至17日在西南财经大学举行,在此期间我们
有幸邀请到张晓波教授接受我们的采访。在访谈中,张教授对我国目前经济发展中的新
型城镇化、农业机械化以及人口等问题给出了解答。
记者:张教授您好,我是西南财经大学的一名学生,也是此次年会的志愿者,很荣幸能
够采访您,我们知道您对于中国的经济问题有很多深入的研究,那么,您认为目前在新
型城镇化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这些问题您觉得应该如何解决?
张教授:首先,我觉得不要为了追求城镇化而城镇化,城镇化只是一个手段,关键是得
有产业支撑,只有有了工作才能实现城镇化,如果片面地追求城镇化,有可能出现造城
运动,给地方政府很多寻租的空间,产生很多腐败现象。所以发展产业是最重要的,经
济发展起来,城镇化也就能逐步实现了。
记者:您认为中国已经进入了劳动力短缺的时代,即“刘易斯转折点”,越来越昂贵的
劳动力价格使得农民开始选择使用机械进行生产,那么您认为如何才能更好地推进农业
的机械化,农业机械化是否存在特有的中国模式?
张教授:中国的农业机械化已经发展得很快,过去十年,中国农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以每
年2%的速度增长,中国农业的主要产品基本上自给自足,农民的收入也在逐年提高。但
是,中国农业各方面也存在很多障碍,首先,土地规模很小,农村土地细碎化,劳动力
工资也在上涨,但是为什么生产效率没有下降呢?很主要的原因就是农民会将费时费力
的农活比如说耕地、收割等外包给别人,而这些外包就会带来大规模的生产,比如说在
江苏、山东、河南交界的地方有几个县,农民组成了合作社,几十台卡车和收割机从南
收割到北,从三月份在海南一直到十一月份在黑龙江结束,规模大了以后价格就低了,
这些服务的价格是农民雇佣劳动力进行收割的价格的一半,这在一定程度上就解决了农
业生产中的一些薄弱环节,这类机械化外包服务可以说是农业生产中很有创新的一个点
。因此,我们不能太教条地看待农业生产,农业生产不仅仅是土地和劳动力的投入,不
能说中国的耕地面积少了,农业的生产潜力就下降了,这也是我们研究农业问题的一个
新的视角。
记者:我们知道您在农业经济学这一领域有很深的研究,在刚刚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
上,中央提出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
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在您看来,新型农业经营
体系应该有什么样的特点?
张教授: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把农村的主要生产要素市场化,特别是土地要素市场
化,土地则主要是指宅基地,要给宅基地创造交换的潜力,否则农民无法或很难把多年
积累的财富兑现,而成为了闲置的要素。通过市场交换,可以把资源转起来,这样钱才
能活起来,这是很重要的一步。第二个就是利用新兴的技术手段,尤其是互联网,把消
费者和生产者对接起来,这里可能会出现一个大的创新。目前的农产品销售会经历很多
的环节,从个体农民、产地的批发市场到销售地的批发市场再到消费者,所以农民一直
得不到其中主要的利润,互联网在加强农民和城市消费者的联系这一领域的创新已经开
始了,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应该包括把农民和消费者这两方更好地对接起来。
记者:在目前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中央提出
一方是独生子女夫妇可生二胎,您认为这一政策会产生什么样的作用,尤其是对中国人
口的男女比例会有怎样的影响?
张教授:生育政策放开以后男女比例会趋于平衡,原来对于生育决策的限制使得家庭有
生男孩的倾向,因此可能会有选择堕胎等等,由此导致了中国的男女失衡,而男女失衡
会导致很多后果,比如人们会对买房和储蓄会有过度的倾向,导致中国的内需不足,对
宏观经济造成了一系列的影响,现在把生育政策放开,会缓解经济中的扭曲,促进消费
。男女比例平衡后,人们也不需要花太多钱做炫耀性的消费,而是会用更多地用在自己
的实际需要中,这会对改变中国经济的平衡有巨大的作用,也会提高中国的幸福感。由
于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育意愿下降,政策的放开并不会造成更大的人口压力。
记者:在您取得了数学学士学位之后您又攻读了统计系经济学和应用经济与管理学的硕
士以及应用经济与管理学的博士学位,请问您为什么会转向经济学?您认为我们在研究
经济学理论以及做论文时,应该怎样更好地利用数学?
张教授:学习经济学的最重要原因是感兴趣,闲暇时间会阅读经济方面的书籍,所以选
择了一个自己喜欢的领域。数学主要是训练人的逻辑思维,这是能够受益一生的东西。
学完数学后,心里有底气,看到数学的东西不害怕,能读懂别人的文章。但是归根结底
数学只是工具,我们不能本末倒置,不能为了用数学而用数学,学经济还是要解释现实
的现象,要保持对现实的好奇心,仔细观察,发现问题,不过趁年轻把数学工具学好对
于以后的研究肯定是非常有帮助的。
张教授在百忙之中接受了我们的采访,解答了目前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些现状和问题,
也为我们解读了最新的农业和人口政策。我们了解到,新型城镇化必须以产业作为支撑
,农业生产中的机械化外包服务是一个很好的创新,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很重要的一点
是通过互联网等手段将农民和消费者对接起来,放开生育政策会缓解经济中的扭曲。而
且,在经济学的学习方面,数学是工具,我们最终要做的是发现问题,解释现象。在对
张教授的采访中,我们不仅感受到了经济学理论的博大精深,也感受到了一位经济学家
的人格魅力。(文/辛凯璇 图/卓垣辛)
y******n
发帖数: 421
y******n
发帖数: 421
3
张晓波,男,1966年出生,现任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国家“千人计划”讲座教授,
国际SSCI期刊《China Economic Review》主编之一,主要研究发展经济学、农业经济
学和中国经济等领域。近五年来先后在《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Journal ofDevelopment Economics》、《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等
权威英文期刊和《管理世界》、《经济学季刊》等国内权威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出版
《中国产业集群的演化与发展》、《Narratives of ChineseEconomic Reforms: How
Does China Cross the River?》、《Regional Inequality inChina: Trends,
Explanations and Policy Responses》、《Governing Rapid Growth inChina:
Equity and Institutions》等学术专著多部(含合著)。在国际知名经济学家网站(
IDEAS)排在世界所有经济学家的前5%。原在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任高级研究员,2012
年作为国家“千人计划”人才被引进到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CCER)任教。
1现任职务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2研究范围发展经济学,农业经济学,中国经济
3教育背景2000年, 康奈尔大学应用经济与管理学博士
1998年, 康奈尔大学应用经济与管理学硕士
1990年, 天津财经大学统计系经济学硕士 张晓波北京大学教授
1987年, 南开大学数学系 数学学士[1]
4工作经历2011-至今,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教授
2006-至今,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 高级研究员
2003-2005,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 研究员
2000-2002,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 博士后研究员
1990-1994,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讲师
5文章发表近期英文发表:
“Challenges of Creating Cities in China: Lessons from a Short-lived County-
to-City Upgrading Policy,” (Shenggen Fan, Lixing Li, and Xiaobo Zhang),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40: 676-291, 2012.
“Patterns of China's Industrialization: Concentration, Specialization, and
Clustering,” (Cheryl Long and Xiaobo Zhang) China Economic Review, 23(3):
593-612, 2012.
“Credit Constraints, Clustering and Profitability among Chinese Firms,” (
Jianqing Ruan and Xiaobo Zhang), Strategic Change, 21: 159–179, 2012.
“The Competitive Saving Motive: Evidence from Rising Sex Ratios and Savings
in China,” (Shang-jin Wei and Xiaobo Zhang),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19 (3): 511-564, June 2011.
“Positional Spending and Status Seeking in Rural China,” (Philip H. Brown,
Erwin Bulte and Xiaobo Zhang)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96: 139–
149, 2011.
“Cluster-Based Industrialization in China: Financing and Performance,” (
Cheryl Long and Xiaobo Zhang),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84 (1):
112-123, 2011.
“Infrastructure and Cluster Development: A Case Study of Handloom Weavers
in Ethiopia,” (Xiaobo Zhang, Lisa Mooman, Gezahegn Ayele), 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 47:12, 1869-1886, 2011.
“Why Does the Great Chinese Famine Affect the Male and Female Survivors
Differently? Mortality Selection versus Son Preference.” (Ren Mu and Xiaobo
Zhang) Economics & Human Biology, 9: 92–105, 2011.
“China’s Regional Disparities: Experience and Policy,” (Fan, Shenggen,
Ravi Kanbur, and Xiaobo Zhang), Review of Development Finance, 1: 47–56,
2011.
“The Evolution of an Industrial Cluster in China.” (Belton Fleisher,
Dinghuan Hu, William McGuire, and Xiaobo Zhang), China Economic Review, 21(3
): 456-469, 2010.
"Finance and Cluster-Base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 China," (Jianqing Ruan
and Xiaobo Zhang),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 58:143–164,
October 2009.
"Finance and Cluster-Base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 China," (Jianqing Ruan
and Xiaobo Zhang),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 58:143–164,
October 2009.
“Community Poverty And Inequality In Western China: A Tale of Three
Villages in Guizhou Province,” (L. Xing, S. Fan, X. Luo, and X. Zhang),
China Economic Review, 20(2): 338-349, 2009.
“The Role of Clustering in Rural Industrialization: A Case Study of Wenzhou
's Footwear Industry.” (Zuhui Huang, Xiaobo Zhang, and Yunwei Zhu), China
Economic Review, 2008, 19: 409–420.
“Impact of Famine during Pregnancy and Infancy on Health in Adulthood,” (Z
. Yang, W. Zhao, X. Zhang, R. Mu, Y. Zhai, L. Kong and C. Chen), Obesity
Reviews 9 (Suppl. 1), 95–99, 2008.
“Rural Industrialization in China and India: Role of Policies and
Institutions,” (Anit Mukherjee and Xiaobo Zhang), World Development, 35 (10
): 1621-1634, 2007.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and Political Centralization in China:
Implications for Growth and Regional Inequality,”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34 (4): 713-726, December, 2006.
“Famine and Overweight in China,” (Zhehui Luo, Ren Mu, and Xiaobo Zhang),
Review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28 (3): 296-304, 2006.
近期中文发表
“飞雁模式”发生了吗?——对1998-2008中国制造业的分析” (曲钥、蔡昉、张晓波)
《经 济 学 (季刊)》,2012.
“危机与制造业产业集群的质量升级: 基于浙江产业集群的研究” (阮建青、 张晓波
、 卫龙宝), 《管理世界》,2010年2月.
“中国西部地区农村不平等状况研究, 基于贵州住户调查数据的分析” (邢鹂、樊胜
根、罗小朋、张晓波)《经 济 学 (季刊)》,第8卷第1期 (总第31期): 325-346,
2008年10月.
“基于产业集群的包商制与企业家才能。”(阮建青、张晓波、 卫龙宝)《管理世界》
, 总第182期): 119-128, 2008年11月.
“资本壁垒与产业集群——基于浙江濮院羊毛衫产业的案例研究,” (阮建青、张晓波
、 卫龙宝) 《经 济 学 (季刊)》,第7卷第1期(总第27期), 2007年10月.
“温州鞋业集群的形成:进入壁垒是如何突破的?”(黄祖辉、张晓波、朱允卫),《中
国经济史研究》2007年第4期。
6出版书籍张晓波、阮建青,《中国产业集群的演化与发展》,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1
年。
Dillon, Andrew, Manohar Sharma, and Xiaobo Zhang, Estimating the Impact of
Access to Infrastructure and Extension Services in Rural Nepal. IFPRI
Research Monograph series, 2011.
Zhang, Xiaobo, Arjan de Haan and Shenggen Fan, Narratives of Chinese
Economic Reforms: How Does China Cross the River? 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 2010.
Fan, Shenggen, Ravi Kanbur and Xiaobo Zhang, Regional Inequality in China:
Trends, Explanations and Policy Responses. Routledge, 2009.
Kanbur, Ravi and Xiaobo Zhang, Governing Rapid Growth in China: Equity and
Institutions. Routledge, 2009.
Fan, Shenggen, Linxliu Zhang, and Xiaobo Zhang, Growth, Inequality, and
Poverty in Rural China: the Role of Public Investments. IFPRI Research 125.
2002 [ 中文版《经济改革,公共投资及农村贫困》 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
7社会职务2010-至今,《China Economic Review》(SSCI, Elsevier), 共同主编
2008-至今,浙江大学光彪访问教授
2005-2006,中国留美经济学会会长
8个人荣誉2010年,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研究创新基金(30万美元)
2010-2013,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资助项目“竞争性储蓄,竞争性增长以及对全球
的影响”(与魏尚进合作)
2010,中国留美经济学会邹至庄最佳论文奖(与魏尚进合作)
2008-2011,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海外合作基金 (20万人民币)
2008,中国留美经济学会邹至庄最佳论文奖(与姚毅合作)
1999,美国东北农业经济学会最佳硕士论文
1999,康奈尔大学应用经济最佳硕士论文
1994-1995, 世界银行研究生奖学金
y******n
发帖数: 421
4
农业机械化的中国模式
文/张晓波
虽然中国的农业生产依然立足于细碎化的小规模土地生产方式,不断上涨的劳动力
工资导致了农村劳动力的大量流失,但中国的粮食生产至今没有下降,而是逐年持续上
涨。在研究农业生产时,传统的经济学倾向于分析农业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却忽视
了农业生产的内部组织结构变革。
张晓波、杨进和王生林的研究表明中国已经进入了劳动力短缺时代,即学术界称其
为“刘易斯转折点”,农村和城市的实际工资水平在2004年后开始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
。当劳动力变得越来越昂贵时,如果继续依靠劳动力的投入来从事传统的农业生产,毫
无疑问将不划算。因此,农民开始选择使用机械来替代劳动力。
然而,如果每个家庭都购买机械来从事农业生产将毫无意义,因为农业机械常常价
格昂贵,而每个农户家庭少量土地所得的收益根本无法抵消农业机械的成本。在这种情
况下,中国传统以单个农户独立生产的生产方式被打破,一种新型的农业机械跨区作业
方式诞生。部分农民自己购买大型农业机械,不仅仅用于自己家庭的农业生产,在农忙
季节,他们还横跨多个省份为其他地区的农民提供廉价机械服务。
令人吃惊的是,中国大多数的农业机械服务提供者竟然集中在少数的几个县内。这
种集群的模式为内部成员提供了诸多的服务,比如信息的共享、维修技术的学习和外出
集体讨价还价等优势。这种集体组织方式使从事农业机械跨区作业机手们能够在外工作
长达7个月。这种长周期所带来的规模效应使农民在购买农业机械后,大幅度地降低每
亩农业机械的使用成本,使农民购买大型农业机械变得有利可图。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为了推动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也出台了许多政策。从2004年开
始,中央政府开始提供农业机械的购置补贴,并出台了农业机械在高速公路和过桥免收
费政策。地方政府也纷纷鼓励购买农业机械的农民成立合作社或者各种协会,为之提供
各种市场信息,并为其解决在外跨区作业时出现的各种纠纷。
中国的农业机械化水平在不同作物之间也呈现出较大差异。比如,小麦的机械化水
平远远高于玉米的机械化水平。实际上,在中国,小麦和水稻的收割已经实现了90%的
机械化。如果劳动力成本持续上涨,农民种玉米显然比种小麦和水稻将变得不划算。中
国对玉米的需求和劳动力成本的持续上涨,将迫使中国进口更多的玉米,或者发展适合
中国小规模玉米生产的收割机。实际上,这两者正在发生。中国现在玉米的进口量在逐
年增加,同时中国也有越来越多的工厂致力于研发和生产新型的玉米联合收割机。
当国内小麦和稻谷的机械化市场达到饱和后,将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农业产生积极
外溢效应,尤其是土地资源丰富的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季节性是农业生产最显著的特
性之一。在农忙季节,劳动力短缺是制约农业生产的一个关键性因素,即使在许多劳动
力剩余的发展中国家,这种制约也依然存在。在收割季节的劳动力短缺高峰,即使在撒
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里,农民也常常无法使所有的土地都得到及时的收割。假如机械化
能够克服这个瓶颈,非洲将实现农业土地的大幅度扩张以及农业产生的增加。而非洲粮
食的富余无疑会对中国的粮食安全产生积极的作用,因为中国可以从这些非洲国家进口
更多的粮食缓解国内的粮食安全压力。另外,当非洲农民在农业生产中可以赚取更多的
收入时,他们也将产生更多的工业品需求,这也将为中国制造业的出口带来积极的效应。
因为中国的农业机械化模式已经被证明适应了中国小农户的需求,因此,这种模式
有可能被推广到其他发展中国家。
许多发展中国家农业机械化的短缺,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因为需求不够,实际上是
由于缺乏供给。许多小农户由于资金约束,而无力购置大型农业机械。即使有资金购买
农业机械时,在短期的收割季节也无法获得足够的收益以补偿成本。这种投资方式只有
当农业机械可以跨地区地大范围作业时,他们才能够收割更多的土地,才会使投资农业
机械变得有利可图,就如当今中国正在发生的一样。
相比于仅仅进口农业机械,扩大农业机械化的规模可能是一个更重大的挑战。中国
的经验表明,同样以小农户作为基本生产单位的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具备着进行农业生
产机械化改革的重大潜力。
作者系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高级研究员
y******n
发帖数: 421
5
南开数学系本科毕业,曾任留美经济学会会长。
完善体制机制,促进农村发展
——北京大学张晓波教授专访
张晓波,著名经济学家,现任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国家教授,国际SSCI期刊《
China Economic Review》主编之一,主要研究发展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和中国经济等
领域。
第十三届中国经济学年会于2013年11月15日至17日在西南财经大学举行,在此期间我们
有幸邀请到张晓波教授接受我们的采访。在访谈中,张教授对我国目前经济发展中的新
型城镇化、农业机械化以及人口等问题给出了解答。
记者:张教授您好,我是西南财经大学的一名学生,也是此次年会的志愿者,很荣幸能
够采访您,我们知道您对于中国的经济问题有很多深入的研究,那么,您认为目前在新
型城镇化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这些问题您觉得应该如何解决?
张教授:首先,我觉得不要为了追求城镇化而城镇化,城镇化只是一个手段,关键是得
有产业支撑,只有有了工作才能实现城镇化,如果片面地追求城镇化,有可能出现造城
运动,给地方政府很多寻租的空间,产生很多腐败现象。所以发展产业是最重要的,经
济发展起来,城镇化也就能逐步实现了。
记者:您认为中国已经进入了劳动力短缺的时代,即“刘易斯转折点”,越来越昂贵的
劳动力价格使得农民开始选择使用机械进行生产,那么您认为如何才能更好地推进农业
的机械化,农业机械化是否存在特有的中国模式?
张教授:中国的农业机械化已经发展得很快,过去十年,中国农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以每
年2%的速度增长,中国农业的主要产品基本上自给自足,农民的收入也在逐年提高。但
是,中国农业各方面也存在很多障碍,首先,土地规模很小,农村土地细碎化,劳动力
工资也在上涨,但是为什么生产效率没有下降呢?很主要的原因就是农民会将费时费力
的农活比如说耕地、收割等外包给别人,而这些外包就会带来大规模的生产,比如说在
江苏、山东、河南交界的地方有几个县,农民组成了合作社,几十台卡车和收割机从南
收割到北,从三月份在海南一直到十一月份在黑龙江结束,规模大了以后价格就低了,
这些服务的价格是农民雇佣劳动力进行收割的价格的一半,这在一定程度上就解决了农
业生产中的一些薄弱环节,这类机械化外包服务可以说是农业生产中很有创新的一个点
。因此,我们不能太教条地看待农业生产,农业生产不仅仅是土地和劳动力的投入,不
能说中国的耕地面积少了,农业的生产潜力就下降了,这也是我们研究农业问题的一个
新的视角。
记者:我们知道您在农业经济学这一领域有很深的研究,在刚刚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
上,中央提出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
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在您看来,新型农业经营
体系应该有什么样的特点?
张教授: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把农村的主要生产要素市场化,特别是土地要素市场
化,土地则主要是指宅基地,要给宅基地创造交换的潜力,否则农民无法或很难把多年
积累的财富兑现,而成为了闲置的要素。通过市场交换,可以把资源转起来,这样钱才
能活起来,这是很重要的一步。第二个就是利用新兴的技术手段,尤其是互联网,把消
费者和生产者对接起来,这里可能会出现一个大的创新。目前的农产品销售会经历很多
的环节,从个体农民、产地的批发市场到销售地的批发市场再到消费者,所以农民一直
得不到其中主要的利润,互联网在加强农民和城市消费者的联系这一领域的创新已经开
始了,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应该包括把农民和消费者这两方更好地对接起来。
记者:在目前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中央提出
一方是独生子女夫妇可生二胎,您认为这一政策会产生什么样的作用,尤其是对中国人
口的男女比例会有怎样的影响?
张教授:生育政策放开以后男女比例会趋于平衡,原来对于生育决策的限制使得家庭有
生男孩的倾向,因此可能会有选择堕胎等等,由此导致了中国的男女失衡,而男女失衡
会导致很多后果,比如人们会对买房和储蓄会有过度的倾向,导致中国的内需不足,对
宏观经济造成了一系列的影响,现在把生育政策放开,会缓解经济中的扭曲,促进消费
。男女比例平衡后,人们也不需要花太多钱做炫耀性的消费,而是会用更多地用在自己
的实际需要中,这会对改变中国经济的平衡有巨大的作用,也会提高中国的幸福感。由
于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育意愿下降,政策的放开并不会造成更大的人口压力。
记者:在您取得了数学学士学位之后您又攻读了统计系经济学和应用经济与管理学的硕
士以及应用经济与管理学的博士学位,请问您为什么会转向经济学?您认为我们在研究
经济学理论以及做论文时,应该怎样更好地利用数学?
张教授:学习经济学的最重要原因是感兴趣,闲暇时间会阅读经济方面的书籍,所以选
择了一个自己喜欢的领域。数学主要是训练人的逻辑思维,这是能够受益一生的东西。
学完数学后,心里有底气,看到数学的东西不害怕,能读懂别人的文章。但是归根结底
数学只是工具,我们不能本末倒置,不能为了用数学而用数学,学经济还是要解释现实
的现象,要保持对现实的好奇心,仔细观察,发现问题,不过趁年轻把数学工具学好对
于以后的研究肯定是非常有帮助的。
张教授在百忙之中接受了我们的采访,解答了目前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些现状和问题,
也为我们解读了最新的农业和人口政策。我们了解到,新型城镇化必须以产业作为支撑
,农业生产中的机械化外包服务是一个很好的创新,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很重要的一点
是通过互联网等手段将农民和消费者对接起来,放开生育政策会缓解经济中的扭曲。而
且,在经济学的学习方面,数学是工具,我们最终要做的是发现问题,解释现象。在对
张教授的采访中,我们不仅感受到了经济学理论的博大精深,也感受到了一位经济学家
的人格魅力。(文/辛凯璇 图/卓垣辛)
y******n
发帖数: 421
y******n
发帖数: 421
7
张晓波,男,1966年出生,现任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国家“千人计划”讲座教授,
国际SSCI期刊《China Economic Review》主编之一,主要研究发展经济学、农业经济
学和中国经济等领域。近五年来先后在《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Journal ofDevelopment Economics》、《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等
权威英文期刊和《管理世界》、《经济学季刊》等国内权威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出版
《中国产业集群的演化与发展》、《Narratives of ChineseEconomic Reforms: How
Does China Cross the River?》、《Regional Inequality inChina: Trends,
Explanations and Policy Responses》、《Governing Rapid Growth inChina:
Equity and Institutions》等学术专著多部(含合著)。在国际知名经济学家网站(
IDEAS)排在世界所有经济学家的前5%。原在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任高级研究员,2012
年作为国家“千人计划”人才被引进到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CCER)任教。
1现任职务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2研究范围发展经济学,农业经济学,中国经济
3教育背景2000年, 康奈尔大学应用经济与管理学博士
1998年, 康奈尔大学应用经济与管理学硕士
1990年, 天津财经大学统计系经济学硕士 张晓波北京大学教授
1987年, 南开大学数学系 数学学士[1]
4工作经历2011-至今,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教授
2006-至今,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 高级研究员
2003-2005,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 研究员
2000-2002,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 博士后研究员
1990-1994,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讲师
5文章发表近期英文发表:
“Challenges of Creating Cities in China: Lessons from a Short-lived County-
to-City Upgrading Policy,” (Shenggen Fan, Lixing Li, and Xiaobo Zhang),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40: 676-291, 2012.
“Patterns of China's Industrialization: Concentration, Specialization, and
Clustering,” (Cheryl Long and Xiaobo Zhang) China Economic Review, 23(3):
593-612, 2012.
“Credit Constraints, Clustering and Profitability among Chinese Firms,” (
Jianqing Ruan and Xiaobo Zhang), Strategic Change, 21: 159–179, 2012.
“The Competitive Saving Motive: Evidence from Rising Sex Ratios and Savings
in China,” (Shang-jin Wei and Xiaobo Zhang),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19 (3): 511-564, June 2011.
“Positional Spending and Status Seeking in Rural China,” (Philip H. Brown,
Erwin Bulte and Xiaobo Zhang)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96: 139–
149, 2011.
“Cluster-Based Industrialization in China: Financing and Performance,” (
Cheryl Long and Xiaobo Zhang),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84 (1):
112-123, 2011.
“Infrastructure and Cluster Development: A Case Study of Handloom Weavers
in Ethiopia,” (Xiaobo Zhang, Lisa Mooman, Gezahegn Ayele), 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 47:12, 1869-1886, 2011.
“Why Does the Great Chinese Famine Affect the Male and Female Survivors
Differently? Mortality Selection versus Son Preference.” (Ren Mu and Xiaobo
Zhang) Economics & Human Biology, 9: 92–105, 2011.
“China’s Regional Disparities: Experience and Policy,” (Fan, Shenggen,
Ravi Kanbur, and Xiaobo Zhang), Review of Development Finance, 1: 47–56,
2011.
“The Evolution of an Industrial Cluster in China.” (Belton Fleisher,
Dinghuan Hu, William McGuire, and Xiaobo Zhang), China Economic Review, 21(3
): 456-469, 2010.
"Finance and Cluster-Base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 China," (Jianqing Ruan
and Xiaobo Zhang),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 58:143–164,
October 2009.
"Finance and Cluster-Base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 China," (Jianqing Ruan
and Xiaobo Zhang),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 58:143–164,
October 2009.
“Community Poverty And Inequality In Western China: A Tale of Three
Villages in Guizhou Province,” (L. Xing, S. Fan, X. Luo, and X. Zhang),
China Economic Review, 20(2): 338-349, 2009.
“The Role of Clustering in Rural Industrialization: A Case Study of Wenzhou
's Footwear Industry.” (Zuhui Huang, Xiaobo Zhang, and Yunwei Zhu), China
Economic Review, 2008, 19: 409–420.
“Impact of Famine during Pregnancy and Infancy on Health in Adulthood,” (Z
. Yang, W. Zhao, X. Zhang, R. Mu, Y. Zhai, L. Kong and C. Chen), Obesity
Reviews 9 (Suppl. 1), 95–99, 2008.
“Rural Industrialization in China and India: Role of Policies and
Institutions,” (Anit Mukherjee and Xiaobo Zhang), World Development, 35 (10
): 1621-1634, 2007.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and Political Centralization in China:
Implications for Growth and Regional Inequality,”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34 (4): 713-726, December, 2006.
“Famine and Overweight in China,” (Zhehui Luo, Ren Mu, and Xiaobo Zhang),
Review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28 (3): 296-304, 2006.
近期中文发表
“飞雁模式”发生了吗?——对1998-2008中国制造业的分析” (曲钥、蔡昉、张晓波)
《经 济 学 (季刊)》,2012.
“危机与制造业产业集群的质量升级: 基于浙江产业集群的研究” (阮建青、 张晓波
、 卫龙宝), 《管理世界》,2010年2月.
“中国西部地区农村不平等状况研究, 基于贵州住户调查数据的分析” (邢鹂、樊胜
根、罗小朋、张晓波)《经 济 学 (季刊)》,第8卷第1期 (总第31期): 325-346,
2008年10月.
“基于产业集群的包商制与企业家才能。”(阮建青、张晓波、 卫龙宝)《管理世界》
, 总第182期): 119-128, 2008年11月.
“资本壁垒与产业集群——基于浙江濮院羊毛衫产业的案例研究,” (阮建青、张晓波
、 卫龙宝) 《经 济 学 (季刊)》,第7卷第1期(总第27期), 2007年10月.
“温州鞋业集群的形成:进入壁垒是如何突破的?”(黄祖辉、张晓波、朱允卫),《中
国经济史研究》2007年第4期。
6出版书籍张晓波、阮建青,《中国产业集群的演化与发展》,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1
年。
Dillon, Andrew, Manohar Sharma, and Xiaobo Zhang, Estimating the Impact of
Access to Infrastructure and Extension Services in Rural Nepal. IFPRI
Research Monograph series, 2011.
Zhang, Xiaobo, Arjan de Haan and Shenggen Fan, Narratives of Chinese
Economic Reforms: How Does China Cross the River? 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 2010.
Fan, Shenggen, Ravi Kanbur and Xiaobo Zhang, Regional Inequality in China:
Trends, Explanations and Policy Responses. Routledge, 2009.
Kanbur, Ravi and Xiaobo Zhang, Governing Rapid Growth in China: Equity and
Institutions. Routledge, 2009.
Fan, Shenggen, Linxliu Zhang, and Xiaobo Zhang, Growth, Inequality, and
Poverty in Rural China: the Role of Public Investments. IFPRI Research 125.
2002 [ 中文版《经济改革,公共投资及农村贫困》 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
7社会职务2010-至今,《China Economic Review》(SSCI, Elsevier), 共同主编
2008-至今,浙江大学光彪访问教授
2005-2006,中国留美经济学会会长
8个人荣誉2010年,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研究创新基金(30万美元)
2010-2013,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资助项目“竞争性储蓄,竞争性增长以及对全球
的影响”(与魏尚进合作)
2010,中国留美经济学会邹至庄最佳论文奖(与魏尚进合作)
2008-2011,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海外合作基金 (20万人民币)
2008,中国留美经济学会邹至庄最佳论文奖(与姚毅合作)
1999,美国东北农业经济学会最佳硕士论文
1999,康奈尔大学应用经济最佳硕士论文
1994-1995, 世界银行研究生奖学金
y******n
发帖数: 421
8
农业机械化的中国模式
文/张晓波
虽然中国的农业生产依然立足于细碎化的小规模土地生产方式,不断上涨的劳动力
工资导致了农村劳动力的大量流失,但中国的粮食生产至今没有下降,而是逐年持续上
涨。在研究农业生产时,传统的经济学倾向于分析农业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却忽视
了农业生产的内部组织结构变革。
张晓波、杨进和王生林的研究表明中国已经进入了劳动力短缺时代,即学术界称其
为“刘易斯转折点”,农村和城市的实际工资水平在2004年后开始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
。当劳动力变得越来越昂贵时,如果继续依靠劳动力的投入来从事传统的农业生产,毫
无疑问将不划算。因此,农民开始选择使用机械来替代劳动力。
然而,如果每个家庭都购买机械来从事农业生产将毫无意义,因为农业机械常常价
格昂贵,而每个农户家庭少量土地所得的收益根本无法抵消农业机械的成本。在这种情
况下,中国传统以单个农户独立生产的生产方式被打破,一种新型的农业机械跨区作业
方式诞生。部分农民自己购买大型农业机械,不仅仅用于自己家庭的农业生产,在农忙
季节,他们还横跨多个省份为其他地区的农民提供廉价机械服务。
令人吃惊的是,中国大多数的农业机械服务提供者竟然集中在少数的几个县内。这
种集群的模式为内部成员提供了诸多的服务,比如信息的共享、维修技术的学习和外出
集体讨价还价等优势。这种集体组织方式使从事农业机械跨区作业机手们能够在外工作
长达7个月。这种长周期所带来的规模效应使农民在购买农业机械后,大幅度地降低每
亩农业机械的使用成本,使农民购买大型农业机械变得有利可图。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为了推动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也出台了许多政策。从2004年开
始,中央政府开始提供农业机械的购置补贴,并出台了农业机械在高速公路和过桥免收
费政策。地方政府也纷纷鼓励购买农业机械的农民成立合作社或者各种协会,为之提供
各种市场信息,并为其解决在外跨区作业时出现的各种纠纷。
中国的农业机械化水平在不同作物之间也呈现出较大差异。比如,小麦的机械化水
平远远高于玉米的机械化水平。实际上,在中国,小麦和水稻的收割已经实现了90%的
机械化。如果劳动力成本持续上涨,农民种玉米显然比种小麦和水稻将变得不划算。中
国对玉米的需求和劳动力成本的持续上涨,将迫使中国进口更多的玉米,或者发展适合
中国小规模玉米生产的收割机。实际上,这两者正在发生。中国现在玉米的进口量在逐
年增加,同时中国也有越来越多的工厂致力于研发和生产新型的玉米联合收割机。
当国内小麦和稻谷的机械化市场达到饱和后,将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农业产生积极
外溢效应,尤其是土地资源丰富的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季节性是农业生产最显著的特
性之一。在农忙季节,劳动力短缺是制约农业生产的一个关键性因素,即使在许多劳动
力剩余的发展中国家,这种制约也依然存在。在收割季节的劳动力短缺高峰,即使在撒
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里,农民也常常无法使所有的土地都得到及时的收割。假如机械化
能够克服这个瓶颈,非洲将实现农业土地的大幅度扩张以及农业产生的增加。而非洲粮
食的富余无疑会对中国的粮食安全产生积极的作用,因为中国可以从这些非洲国家进口
更多的粮食缓解国内的粮食安全压力。另外,当非洲农民在农业生产中可以赚取更多的
收入时,他们也将产生更多的工业品需求,这也将为中国制造业的出口带来积极的效应。
因为中国的农业机械化模式已经被证明适应了中国小农户的需求,因此,这种模式
有可能被推广到其他发展中国家。
许多发展中国家农业机械化的短缺,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因为需求不够,实际上是
由于缺乏供给。许多小农户由于资金约束,而无力购置大型农业机械。即使有资金购买
农业机械时,在短期的收割季节也无法获得足够的收益以补偿成本。这种投资方式只有
当农业机械可以跨地区地大范围作业时,他们才能够收割更多的土地,才会使投资农业
机械变得有利可图,就如当今中国正在发生的一样。
相比于仅仅进口农业机械,扩大农业机械化的规模可能是一个更重大的挑战。中国
的经验表明,同样以小农户作为基本生产单位的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具备着进行农业生
产机械化改革的重大潜力。
作者系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高级研究员
y******n
发帖数: 421
9
张晓波:中国经济的新发展战略
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特色是将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向生产率更高的工业部门进行
转移。由于有剩余劳动力,工业领域能够实现迅速的扩张,而且没有来自于工资上涨的
压力,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得以发展起来。
中国采取的策略是,充分利用劳动力优势,对外开放,对内改革,给予地方政府和个人
更多的权利。中国包含很多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优势,形成了不同特色的
产业集群。这不仅出现在沿海,也在在内地。比如浙江省的大唐县每年生产60亿双袜子
,山东省的寿光已经成为了中国最大的蔬菜生产基地。
通过一个例子可以更好的展示什么是基于产业集群的经济发展模式。一个位于上海和杭
州之间的地方生产的羊毛衫占到全国40%。这里有大量以家庭为主的工业作坊,也有大
型的工厂,有各种各样的商店和品牌,还有高速公路两侧的大型交易市场。农民工在这
里打工四五年之后,就可以开始自己开创小企业。因为市场准入的门槛比较低,几乎每
个人都是企业家。
这种经典的模式能够在发展的早期阶段帮助我们解决一些发展中的问题,但目前中国已
经走过了刘易斯拐点,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还出现了用工荒。
为了应对劳动力市场的转变,一些企业将工厂搬迁到内地,甚至转移到国外。东莞一个
工厂在埃塞俄比亚重新开设鞋的生产车间,转型非常成功。有些人可能认为在非洲人都
比较懒,不愿意努力工作。实际上,如果有相关的技术,而且给员工提供相关的培训,
就可以很好的开发非洲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获得很好的赢利。
还有企业增加研发方面的投入和设备方面的支出。可以看到,从1990年至今,每五年间
被批准的专利数目越来越多,近五年甚至是原来的三倍。以先前提到的羊毛衫集群为例
,他们现在都开始使用大型机械代替工人进行生产,效率大大增加。
政策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政府已经习惯了过去的发展模式,比如兴建开发区以吸引外
资。但是我们现在到达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面临用工荒,这时资金不能完全解决问题
,由此导致了很多废弃的工业园。在温州,官员的绩效评估还与外资投入挂钩,而这个
地方并不缺少资金。
最为重要与紧迫的一个问题是,中国的创新大多自上而下,很少自下而上。中国的教育
部和科技部掌握了太多资源,使得研究者大多时候是在向政府申请资金,变成了寻租者
,最底层的创新却得不到支持。相比之下,美国有很多研究机构都是独立于政府之外,
研究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学术领域和学术兴趣进行研究,这是自下而上的方式。
中国是基于不同的产业集群来进行发展的,而且这些集群之间是有很大的不同。很难找
到一个政策适用于每个产业集群。为了实现每个产业集群的升级,他们需要有自己的创
新,所以创新应该是自下而上,而不是自上而下。
y******n
发帖数: 421
10
张晓波:中国如何解决农村贫困问题
本文为China Daily 对张晓波教授的采访翻译稿,阅读原文请点击http://usa.chinadaily.com.cn/business/2014-06/04/content_17561573.htm
自1978起实施改革以来,中国实现了史无前例的长时间以及高速度的经济发展。这意味
着在电信,汽车,能源以及其他领域里,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市场。
然而这样的发展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民众,尤其是农民?
张晓波教授是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的副院长以及国家千人计划讲座经济学教授。在
中国日报的采访中,张晓波教授列举了几项国家继续减贫所需要的的措施。
张晓波教授认为中国应该将九年的义务教育延长至十二年,尤其要加大在乡村教育方面
的投资力度。
另外,应该明晰农民宅基地的产权,允许其交换。现农民的房子不能交易、抵押,房屋
资产成为不能流动的沉淀资金。
最后,进一步废除户口制度,给予乡村居民与城镇居民相同的机遇。
尽管消除贫困还有很多挑战,张教授强调,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已经获得了不
起的成就。
张晓波教授指出:“尽管印度的经济也已经在过去的二十年中飞速发展,但其发展并不
是普惠性的。而印度尼西亚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在过去的十年中基本没有再进一步显
著地改善贫困问题。过去十年表现比较好的是巴西,巴西通过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很大程
度上解决了城镇的贫困问题。”
中国在卫生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根据1982的人口普查,中国在1981年的文盲率
为31.9%。根据2010年的人口普查,中国的文盲率已下降至4.08%。与此同时,由每一千
名新生儿中死亡人数计算得出的婴儿死亡率从1981年的36.6下降至2010年的13.1。
除此之外,张晓波教授进一步指出中国在人均国民收入上获得了大幅增长。
1980年中国的人均国民收入为190美元,相当于美国人均收入(10,300美元)的五十四
分之一。然而在2013年,中美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分别达到了6,629美元以及51,248
美元。中美的差距已缩小至7.7:1。
对比一下印度就更容易了解中国所取得的成绩。在印度,35%的成年人不具备基本的读
写能力。印度的婴儿死亡率为44.6,人均国民收入为1,504美元。
当然很多原因导致了中国能够如此迅速地提高庞大人口的生活水平。张教授认为农村改
革的成功(所谓的“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经济迅速增长和减贫的关键。他指出
1980年代初期在我国实施的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给予了农民们土地使用权,允许他们自
己决定生产。
张晓波教授说:“农民有了种田积极性以后,农业生产以及农民收入在之后的几年中获
得了巨大的增长。因此,农村贫困率从1980年的76%下降至1986年的24%。换句话说,超
过四亿人民在短短六年的时间里脱离了贫困。”
张教授同时指出,之后的改革开放确保了三十年长期、持续的经济增长。这样的经济增
长使得数以亿计的人们能够离开乡村地区到大城市寻找工作机会,从而减少了农村贫困
人口。
自从2004年起,非农业领域中不断增加的机遇引领着中国跨越了所谓的“刘易斯拐点”
(实际工资开始更加迅速地增长)。最近十年工资的大幅上涨对依靠体力劳动的贫困阶
层非常有利。这样是贫困人口较少的重要原因之一。
最后,张教授认为农业税收的废除是另一个对于农民有利的政策。
1 (共1页)
进入NKU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紧急求助 shenggen Visa, F1过期,Houston60年代初饥荒原因:人口爆发增长和石油缺乏等 (转载)
$200 买了一个Viewsonic VOT133 Nettop Computer,合不合算?DALLAS游行的捐款和支出
Paper help洛阳电视台记者遇害案一审宣判 主犯获死刑
"实行资本主义最符合精英集团的利益"研究称中国房价飞涨因男多女少 男人需要房子吸引女性
add two Re: 部分海外任教的南开校友(人文社科)川普政府正在考虑阻止中国公民在美国的大学院校...
zt 世界大学学术榜发布 内地高校无缘前100河北磁县人财物被紧急冻结 月初县委书记落马 (转载)
张晓波:农业机械化的中国模式查地沟油的记者李翔,死了, 身中10余刀
张晓波:农业机械化的中国模式F1 VISA过期,需要去法国开会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china话题: zhang话题: xiaobo话题: 农业话题: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