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NWU版 - [转载]西北联大开幕式主题演讲摘要(周远清、何东平、潘懋元、张岂之)
相关主题
我校召开西北联大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论坛筹备会议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回西安看望老师张岂之先生
我校承办的黄帝文化学术研讨会在西安隆重开幕西北大学2011年十大新闻
我校隆重举行建校110周年庆祝大会侯外庐学术讲座开讲仪式暨首场报告会在我校隆重举行
西北大学校长方光华在建校110周年庆典上的致辞教育部原副部长周远清教授为我校师生作报告
西北联大的历史及意义光明日报:张岂之:人文“春草”绿芳洲(一)
《光明日报》刊发全国政协副主席陈宗兴为我校110周年校庆撰写特别文章光明日报:张岂之:人文“春草”绿芳洲(二)
奋进中的西北大学(五)百年芳菲 再谱华章
西北大学北京校友会2010年双年会暨第三届学术与创业论坛圆满落幕玉兰香里的城南旧事—我在西北大学读本科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西北话题: 联大话题: 高等教育话题: 大学话题: 中国
进入NWU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f******r
发帖数: 1105
1
弘扬西北联大传统 服务国家发展战略 ——“西北联大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论坛”发言
摘登
发布时间:2012年09月19日 08:5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
编者按
9月15日至16日,由本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和西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天津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北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等8
所与西北联合大学有直接传承关系的高校,共同发起主办的“西北联大与中国高等教育
发展论坛”在西安举行。来自国内部分高校的负责人和专家学者60余人出席论坛。
大家认为,西北联大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应该开展深入研究,纪
念西北联大,传承西北联大的精神财富。这对于提升中国高等教育质量,全面建设教育
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具有积极意义。
今天,我们将论坛的部分演讲整理出来,与读者分享,共同纪念西北联大,共同体会、
探索并发展以西北联大为代表的这种肩负国家民族命运、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中国大学
精神。
西北联大的宝贵财富
中国高教学会名誉会长周远清
理清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发展历程
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发端于十九世纪末期。它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是与救亡运动相伴生的
,是作为救亡图存的重要举措出现的。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以后,为完整保存中国高等教育的火种,平津地区的一大批优秀
知识分子和热血青年联合组成当时两个最大的大学共同体——位于昆明的西南联合大学
、位于陕西汉中的西北联合大学。
相对于西南联大而言,西北联大长期没有得到大家的关注。实际上,西北联大与中国其
他高校一道,共同书写了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辉煌篇章。
我主持过“20世纪中国高等教育”等研究项目,深感缺少西北联大的研究是一大缺憾,
应该把这一环补上,这对于理清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脉络,完整地呈现近现代中国高等教
育的历史框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提高大学的文化自觉
西北联大具有强烈的文化使命感。西北联大地处西北一隅,提出的“发扬民族精神,融
汇世界思想,肩负建设西北之重任”的办学愿景,体现了大学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
精神的高度文化使命感。要创建世界一流的高等教育,我们的大学就要在融入时代发展
潮流的同时,更加自觉地牢记民族的使命、文化的重任、历史的责任。
在西北联大培养的大批优秀学子身上,我们清晰地看到,西北联大自觉地将文化建设融
入到了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西北联大及其继承者培养的大部分毕业生,其成长成才得益
于西北联大的文化熏陶,他们长期扎根西部,为西部提供了基本的人才储备。
西北联大自觉推动文化的发展与创新。大家从当今大西北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和西北联
大分立各校及其继承者的辉煌成就中,能够深刻体会到这一点。
落实高等教育发展的最新要求
教育规划纲要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
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
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西北联大的办学实践有这么几点值得重视:
一,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培养出了一大批高质量的人才。从当时的课程设置、教材选
用、教学方式、教学实践等各个方面,西北联大都有其独到之处。
二,扎根西北,开发西部的高远追求。西北联大分立各校及继承者基本上都留在了西北
,并且自觉地依托西部特有的人文与自然资源,形成了立足西部、面向世界的学科专业
布局,产生了大量对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有直接支撑的研究成果,还产生了一批有
世界影响的理论创新成果。
三,光荣的办学传统。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深深地植根于西北联大及其继承者。这是中
国高等教育的宝贵财富。在全面建设教育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的伟大征程中,这种精神
财富更加显得弥足珍贵。
西北联大的研究还远远不够,西北联大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思考。希望大家共同来推进
这项工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贡献力量。
为了坚守而纪念
光明日报总编辑何东平
作为抗战期间由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北平研究院等高校和研究机构
内迁西北地区后组建的一所大学,西北联大有说不完的话题。
“西北联合大学”的名字只存在了一年零三个月,但组成西北联大的几所大学和大学教
师,以及其后由西北联大衍生的多所高校,大多留在了条件艰苦的西北黄土高原,坚守
到如今,前后整整75年!
西北联大与西南联大,一北一南,为灾难深重的中国保存高等教育精英、发展中国高等
教育作出了艰苦卓绝的贡献。西北联大更在西北地区先后分立出西北大学、西北工学院
、西北农学院、西北医学院、西北师范学院,形成了高等教育在西北地区的完整布局。
如今,西北已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重镇,深刻影响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上个世纪30、40年代的战争岁月里,西北地区贫瘠艰难,但并没有屈服、磨灭中国知识
分子“教育救国”的理想,西北联大所倡导的“公诚勤朴”的校训更是融入师生的血脉
之中,激发了他们在艰难时代里强韧的生命力。
抗战胜利后,从西北联大分立出来的诸校,返回京津冀地区复校的有北京师范大学、天
津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扎根西北黄土高原,继续衍生壮大出西北大学、西北工业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北师范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从这些学校还派生出陕西
师范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西北政法大学、西安理工大学、西安
科技大学、西安工程大学、陕西财经学院等高校,服务西北地区的教育、科技、社会、
经济发展。没有西北联大,就没有西北地区当今的教育局面,也没有当今西北地区的经
济社会发展。
西北联大彰显了中国的大学和知识分子在国家民族需要的时刻,服务国家战略,不畏艰
难、为国育才的责任感和道德操守。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高校一直坚守这种精神,当
前纪念并传承西北联大留下的宝贵财富,对于探索发展新时期中国大学精神,推动高等
教育健康发展,将起到积极作用。
我们纪念西北联大,就是要继承一直以来激励着并将继续激励中国知识分子肩负责任、
坚守职责的精神。
挖掘呈现西北联大的历史,讲述西北联大的故事,开展西北联大研究,继承西北联大的
精神,为推动中国高校进一步提升质量、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作出积极贡献,这是中国高
校的责任,也是光明日报的责任。
我们将与各校加强紧密联系,引导包括高等教育界在内全社会,重新注视西北联大,更
好地了解西北联大,深深地记住西北联大,把西北联大“公诚勤朴”的校训,把西北联
大所代表的知识分子那种肩负国家民族命运而坚守使命责任的气质、勇敢付出不计功名
的胸怀、砥砺品格研究学术的操守、扎根西部养育人才的德行,整理出来,彰显出来。
为年轻一代的知识分子、高校教师,再添一份星光灿烂的追思,多一份回望辉煌的仰望
,加一份立足现实的思考,增一份见贤思齐的勇气。
这样,我们的发现与纪念,就有利于推动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就有利于中国的大学更
好地投身伟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
薪火传承 文化中坚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名誉院长潘懋元
虽然我不是西北联大的学生,但是在西北联大办学期间,我是抗战时期的厦门大学学生
。因此,我对抗战时期中国高等教育战略大迁移有着切身的体会。
第一,大学是一个国家学术的标杆,或者叫做丰碑,也可叫做灯塔。不管是西北联大、
西南联大也好,也不管是战时的厦门大学也好,大学矗立在敌后,代表的就是我们国家
的学术、中国大学的文化!中国大学文化很坚强!
第二,大学是很多精英人才聚集的地方。国家的这些精英人才,必须撤退到后方。所以
,当时大量的人才往内地迁移,这说明中国大学的知识分子很坚强!
第三,为抗战培养人才,为了胜利之后的建设培养建设人才。在八年抗战之中,一方面
,我们高等教育免不了要受很大的损失,但是八年抗战,八年经营,中国高等教育不只
是保持了抗战前的水平与数量,还有所发展。——到1945年,中国全国大学生已经多达
82000多人,增加了74%!原来的108所高等学校也发展到141所!从西北联大分立出来的
国立西北大学、西北农学院,还增加了许多发展西北、治理西北荒漠的相关专业。
这些战略迁移到后方的高等学校,在抗战胜利之后,都纷纷迁回到原来的地方。西南联
大,从昆明迁回北京、天津,厦门大学从长汀迁回到厦门,对西南、长汀这些地方的教
育也就渐渐失去影响。
但是,西北联大扎根在了西北。
虽然“西北联大”的名称存在时间比较短,但是它分立出五所院校。这五所院校,虽然
名义上不再叫做西北联大,但其实质还是西北联大——西北联大的办学宗旨、师资、学
生、设备还保留在这五校之中,一直传承下来,特别是以国立西北大学为中心。
在抗战八年之中,西北联大以及分立各校所培养的人才是9000多人。事实上,它不仅仅
是培养了这么多人才,更重要的是它在西北扎根,形成了西北尤其是西安这个地方高等
教育的整个体系。这个体系,其作用不仅仅局限于抗战年代,还一直影响到今天。
我经常到西安来,我为什么到西安来? 我是研究高等教育的,也研究区域高等教育的
发展。西安以及整个陕西,从经济上来说,在中国只能说是中等。但是,这里高等教育
却如此发达!这是为什么?
我认为,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西北联大所开辟的高等教育体系,深深地塑造了整个
西北、整个陕西的高等教育,尤其是对西安地区的高等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我看来
,这就是西北联大的意义——薪火传承,文化中坚。
西北联大的成立与解体
西北大学名誉校长张岂之
西北联大的历史背景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就已有呼声:收复失地、振兴中国,应以大西北和大西南作
为大本营。
1935年,著名教育家张伯苓先生已在重庆沙坪坝买了地,盖起教学楼、图书馆、师生宿
舍,准备一旦抗战开始,就把南开中学迁到这里。后来果然如此。抗战后期,我曾在重
庆南开中学(高中)读过书,对这段历史有所了解。
早在1933年,陕西省政府主席邵力子就有这样的想法:“北平大学现有农工医法商及女
子、文理等五学院,学生共一千五百余人,教授百余人……迁移西北尤为适宜。”时任
北洋工学院院长的李书田也筹划将学校内迁至陕西。
1937年9月10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迁长沙,成立长沙临时大学;北平大
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迁西安,设立西安临时大学。1938年4月,西安临时大
学再迁汉中,改称国立西北联合大学。
随着抗日战争相持阶段的到来,国民党一边抗战,一边将矛头对准中国共产党,甚至采
取军事围剿,与此相应,对迁至后方的大学则进行严厉的政治和思想监控。特别是西安
距离延安太近,国民党对西北联大的监控就远胜于对鞭长莫及的西南联大的控制。
西北联大为何分立五校
新中国建立后西北大学第一任校长侯外庐先生曾在北平大学任教授职,他在回忆录《韧
的追求》一书中说:“三十年代初,北平大学法学院汇聚着一批比较知名的进步教授,
院长白鹏飞先生肯于容纳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学者。……当时该校有名的教授中,有李达
、陈启修(豹隐)、陈翰笙、许德珩、章友江、王思华等人。平大法学院的学生也特别
活跃。”
当北平大学迁至陕西,成为西北联大的一员,北平大学法学院的革命进步传统影响着西
北联大的师生员工。1939年,国民政府电令西北联大解聘沈志远、曹靖华、韩幽桐等十
余名进步教授,校务常委、原北平大学校长徐诵明先生拒绝执行,教育部催办,徐先生
与四十余名教师愤而辞职。西北联大很难继续办下去,于同年解体。
西北联大解体后,考虑到其学科基础,才有国立西北大学、西北工学院、西北农学院、
西北医学院、西北师范学院五校之设,此举措奠定了以后数十年间陕西省高等教育的体
系、结构的基本框架。
因此,谈“西北联大”,不能只限于存在一年零三个月的校史,应扩展至五校之设。这
五所大学,虽然各有特色,但它们的办学理念是相同的,这就是——爱国精神、扎根西
北、开发西北。
锻造灵魂 培育人才
陕西省教育厅厅长杨希文
西北联大诞生于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1939年,西北联大改组为“国立五校”,永久
扎根在西北,构建了文、理、工、农、医、师范等较为完整的高等教育体系。今天,西
北特别是陕西的主要高校,都与西北联大有着直接传承关系。没有西北联大,就没有今
天的西北高等教育。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西部大开发以来,西北高校取得了长足发展,核心竞争力、科
技贡献率和社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作为我国西北高等教育中心的陕西,现有高校116
所,在学人数133万人,“985高校”、“211工程”高校、博士硕士授权高校、国家重
点学科、质量工程项目、科研经费及成果等核心指标位居全国第4名左右。
2010年,中央启动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陕西省委、省政府抢抓机遇,出
台了一系列支持高等教育强省建设的政策措施——加大投入,化解债务,提高生均拨款
,设立民办高校专项资金,引导高校科学定位、错位发展、办出特色、争创一流。
纪念西北联大,是对西北联大的肯定,也是对西北高等教育的支持。让我感触最深的有
三点。
一,以成才报国砥砺师生意志。西北联大师生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创造了卓著的教育
教学和科学研究成绩。如今,我们的高等教育条件已经非常好了,但越是条件好的时候
,高校越有责任继承和发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有责任引导广大师生树立振兴中华的
理想信念。这也是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回答。
二,以大学精神铸造学校灵魂。西北联大师生在硝烟弥漫、苦难深重的战争期间,坚定
秉持“公诚勤朴”的校训,天下为公、不诚无物、勤奋敬业、质朴务实,充分表达了联
大师生为救国图强不懈奋斗的赤子情怀。今天,我们应总结提炼出能够体现师生行为规
范、精神风貌和文化修养的校风,使高校真正成为全社会的精神家园。
三,以人才培养实现教育使命。1937年到1946年间,西北联大及“国立五校”培养学生
9257人,涌现出了一批开创学术之先、改善国计民生的杰出人才。
提高质量,是我国高等教育当前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我们应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教
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教学环节上来,创造一切条件,让老师以教书育人为
光荣,让学生以学习创造为快乐。
传承创新大学精神
西北大学党委书记乔学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已经明确“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奋斗目标。
如何才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大家都在思考和探索。综观西北联大的发展历史,我有一
点体会,那就是:没有独特的大学精神,就不可能创建出世界一流的现代大学。西北联
大孕育出的大学精神在今天弥足珍贵——
大学是民族精神的自觉发扬者。“七七”事变后,平津院校师生颠沛千里之遥,内迁来
陕组建西北联大,虽然办学条件极其艰苦,但联大师生心里燃烧着对民族独立与自由的
不懈追求,甚至弃笔从戎、从军抗战。它表现出师生的民族大义和崇高气节!
大学是国家战略的自觉实践者。内迁来陕以后,西北联大适应国家发展西北高等教育、
开发西北的战略需要,将西北联大按学科门类重新调整,立志承担“发展整个西北教育
之责任”,“全力促进西北建设”,表现出优秀知识分子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高于一切
的责任担当!
大学是民族文化的自觉传承者。西北联大致力于传承创新民族文化,分立各校也认识到
“务使国有文化得以发扬,优美立国之精神,得以昌大,进而推广此精神于世界,使中
国文化复结一辉煌灿烂之果”。西北联大的继承者们,在传承创新民族文化方面取得了
丰硕成果。
西北大学继承和发扬了西北联大的光荣传统,依托西部人文与自然资源,放眼世界科学
前沿,紧密结合国家和区域发展需要,积极投身于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民族伟大复兴事业。
学校先后产生了中国思想史学科中的侯外庐学派、中国五大地质学派之一的“地壳波浪
状镶嵌构造学说”、被誉为“中国的骄傲”的“侯氏变换”和“王氏定理”等一批重大
理论创新成果。
从西北大学先后走出了以6位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22位两院院士,4位国际研究
机构院士和通讯院士为代表的著名学者,涌现出大批中青年杰出人才,赢得了“中华石
油英才之母”“、“青年经济学家的摇篮”“、“作家摇篮”等诸多美誉。
近年来,西北大学多次荣获“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校党委获得“全国创先争优先
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著名物理学家侯伯宇教授被追授“全国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
员”荣誉称号。
新世纪伊始,西北大学正在向有特色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迈进,将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
、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创新方面不断取得新的进步。
http://bbs.sciencenet.cn/blog-469915-616637.html
1 (共1页)
进入NWU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玉兰香里的城南旧事—我在西北大学读本科西北联大的历史及意义
[转载]王岐山副总理关注西北联大和母校西北大学110周年校庆《光明日报》刊发全国政协副主席陈宗兴为我校110周年校庆撰写特别文章
今夜,西大有雨 奋进中的西北大学(五)
陕西省高等教育学会第五次代表大会在我校召开西北大学北京校友会2010年双年会暨第三届学术与创业论坛圆满落幕
我校召开西北联大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论坛筹备会议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回西安看望老师张岂之先生
我校承办的黄帝文化学术研讨会在西安隆重开幕西北大学2011年十大新闻
我校隆重举行建校110周年庆祝大会侯外庐学术讲座开讲仪式暨首场报告会在我校隆重举行
西北大学校长方光华在建校110周年庆典上的致辞教育部原副部长周远清教授为我校师生作报告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西北话题: 联大话题: 高等教育话题: 大学话题: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