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NorthEast版 - 走进被妖魔化的东北:什么塑造了沈阳人?
相关主题
原创东北人系列 – 俺心中永远的沈阳黄牌之—初尝甜头篇辽宁名镇(1):走进“清王朝第一都城”赫图阿拉——
老骂沈阳人那个家伙应该看看这个沈阳印象之生活在沈阳
你们有人认识这个杂种吗,真给沈阳人丢人啊 (转载)大家回沈阳都这么走?
Re: 沈阳怎么样? (转载)沈阳的小吃
身在美国东北,我这个沈阳人也出来冒个泡~~"沈阳"名称的由来
才知道这里是东北版呀,沈阳新人报道多年前见过一次小沈阳的演出
来报道,才发现这里沈阳的这么多激动人心的一刻 沈阳“一宫两陵”申遗成功啦! (zz)
才知道, 沈阳还发生过这么一个大案落户门槛降低 有才、有财就可当沈阳人(zz)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沈阳人话题: 沈阳话题: 东北话题: 努尔哈赤话题: 工业
进入NorthEast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f****d
发帖数: 29
1
http://www.mitbbs.com/pic_home/weiyan/pic/B/bighant/25959/0.jpg
包括沈阳人在内,东北人在如今的社交网络上几乎被完全妖魔化。似乎在人们眼里,东
北人全都素质差,全都从事“轻工业喊麦,重工业烧烤”。投资不过山海关的一片唱衰
之中,东北已沦落到“地域鄙视链”的末环。
中国人乐见戏剧化。每每有地域黑的视频流出,口音首先被揪住不放。听音辨人的恶趣
味中,甚至诞生了隐晦却又直白的代号:瑞典人。“一听就知道是瑞典人”。进一步,
还有“瑞典银”,听起来很重金属,常常换来一阵会心一笑的默契。
唯一乐不出来的是东北人。“不是所有东北人都是这样的”,但辩白是无力的,东北人
在社交网络上已经被打倒了,且将被踏上一万只脚。
清初以来,沈阳一直是东北的政治、经济中心,是东北诸多城市中的执牛耳者,也在变
革中受波及最重。旧规则的坍圮,让这个领头者无所适从。身处漩涡之中的沈阳人,实
在引人注目,也让人意识到,其实这是个因多次换血而变得复杂的群体。
沈阳人,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群体
跟大多数中国城市一样,如果我们向前追溯沈阳的历史,会发现这片土地上的沉淀悠久
而深厚,可考的历史远及旧石器时代。
不过,沈阳在数千年间,鲜有对全国产生足够影响的时刻,直到一个人的出现,他就是
努尔哈赤。
从十三副遗甲,数十名部从到坐拥天下,努尔哈赤,或者说后金(清朝)的创业史足够
励志。年轻的努尔哈赤隐忍,也老谋深算,一面向明朝表现出莫大的顺从,一面蚕食着
女真诸部。
从赫图阿拉到界凡、到萨尔浒、再到辽阳,他习惯性地迁移着指挥中枢。女真人都是狩
猎好手,深知想要捕获猎物,必须足够接近它,不至打草惊蛇,能猛然一击,又不会遭
到反噬。当努尔哈赤进至沈阳时,眼中猎物的轮廓已经无比清晰——中原。
沈阳辖境内有辽河、浑河为首的十余条大小河流,地形平坦。加之地处辽中,向西遥控
蒙古诸部,向东威胁辽东、朝鲜。背靠广阔的东北平原,凭借良好的机动性,八旗兵进
退自如,这让明廷对自己丝毫未能察觉努尔哈赤的野心而懊悔不已。
再迟钝的人,也能嗅到空气中弥漫的紧张气息。沈阳人口的大洗牌开始了。数以万计的
民众逃往关内,与此同时,后金的军队强迁辽西的百姓,开垦沈阳以及辽河以东因战乱
而长期荒置的土地。屡次入关侵扰所掳直隶、山东、山西各省的百姓,也被安置在辽东
地区。
努尔哈赤的继承者皇太极,苦心经营,建立“穆克敦”,汉译“天眷盛京”,沈阳从此
成为东北的中心。但它看起来更像一座巨大的庄园,里面住满了八旗贵族和他们的仆人
。敕令与武力下形成的聚居,骨子里就缺乏了一种自为性。自发意识的缺位,可以说是
沈阳挥之不去的梦魇。
随着清军入关,盛京的居民们浩浩荡荡地搬进了北京的紫禁城。留下一座盛京城,光荣
而寂寥。满族文化对于沈阳人来说,是渲染而非勾勒,比如沈阳人外化的性格,看似触
手可及,其实我们已难觅其踪影。
闯出一个新沈阳
满族文化在沈阳的冰消雪融不难理解。有清一代,关外作为“龙兴之地”,在绝大多数
时间内被视为禁脔。有限的几次开关移民,以及民间未曾断绝的闯关东,都难以逾越盛
京城的高墙。
康熙年间,整个盛京城的居民总数甚至只有5500余人。除了偶尔皇帝的巡行驻跸,这里
的景象与陪都的地位大相径庭。清朝的制度规定,满汉不可杂居。等到关内移民的涌入
,被束之高阁的满文化,自然逃不脱被稀释溶解的命运。如今在沈阳寻找满文化遗存,
倒不如偶遇日韩文化来得容易。
沈阳的人口构成,随着清政府的日益衰颓而再次迎来洗牌时刻。
1860年营口开埠,东北对于列强,就像是嘴边的肥肉。甲午战争完败,东北局势危如累
卵。20世纪初爆发的日俄战争竟然以东北为战场。目睹列强对“祖宗之地”上下其手,
清政府对移民东北的态度越来越坚决。及至光绪朝,就连盛京围场都已重新丈量,划分
给无地农户。
长期的封禁,已经让东北出现了真空的局面,大量土地抛荒,财政入不敷出。松弛的防
备也让封禁政策有名无实。相较于中原的战乱频仍,灾荒连发,关外已经等同于希望。
闯关东,一场人类史上规模最大的人口迁移,正式开始了。沈阳,是他们一路上最重要
的一站。
正在萌芽的沈阳工业成为这些外来客的谋生之所。取之不尽的山珍野味也养活了不少人
。然而更多的人依旧投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这让他们感到熟悉,并且踏
实。黑土地倒是陌生的,它肥沃得让人喜出望外,这让背井离乡也显得不那么痛苦了。
当然,陌生的还有漫长肃杀的冬天。对于居住在这里的人,特别是那些新移民来说,冬
天不必劳动,反而更显得乏味无趣。他们在有限的条件之中开展更为有限的娱乐活动,
比如二人转,这种通常只需两人演唱的地方戏曲,在自家屋里就能上演,它出现在东北
并非偶然。
工业奠定了沈阳近百年的基调
沈阳人这个群体,在民国走向了又一次转变的关口。
轰轰烈烈的闯关东,在此时为沈阳带来的已不再是靠天吃饭的农业人口。他们有新的用
武之地。
1918年,张作霖就任东三省巡阅使兼奉天督军。精明算计与鲁直豪爽在他的身上完美结
合,在他完全掌控东三省之后,每年都要花费巨资从关内招揽移民。据粗略估计,每年
辽宁省都要有20万左右的移民。他们中的很多人,被安排进入奉天军械厂、奉天纱纺厂
等大型工厂,成为沈阳工业的一分子。
张氏父子在位期间,一直是中国政治天平上最重的一颗砝码,他们的态度时刻决定着时
局的走向。东北庞杂的工业体系给足了他们施加影响的底气。这背后,是沈阳人在内的
东北人付出的血汗。
清末中东铁路的修建,民国一系列厂矿的兴办,沈阳人经历了相对长时间的工业社会熏
陶。他们发现,虽然充满风险,但做工人挣钱快,收入高,越来越多的人离开农田。
他们之于沈阳,好比齿轮之于机器,接受规则,精准地完成分内工作。这让沈阳人较其
他中国人早地纳入现代社会范畴内,直到现在,辽宁省都是城市化率最高的省份之一。
但是,齿轮的不幸在于,它并非不可替代。
工人们日复一日地忙碌在流水线之上,重复着简单而机械的工作,但是这份工作并不保
险。伤病,甚至工头随便一个借口,都足以夺走一个家庭的生计。你很难说这些人对生
活有什么期望,他们只求按时按量拿到工资。
他们也缺少把生活过得精细的习惯,粗放与豪爽一直与沈阳人的性格联结在一起。沈阳
人容易满足,从战乱与灾荒中侥幸脱身的人都是这样。
可惜,当年他们不得不抛弃的故土,成为了新一次逃离的目的地。
“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
日本人发动奉天事变,东北军未做过多抵抗便失掉了东三省。数以百万计的民众,因不
愿做亡国之奴而再次踏上流浪之路。沈阳人又一次开始换血。残忍如日寇者,到处抓捕
无辜民众,填补厂矿出现的劳力空缺,这些“沈阳人”遭受的是非人的待遇,是工具,
也是奴隶。
以厂为家与从头再来
从晚清到新中国成立,半个多世纪的时间,虽历经波折,但足够让沈阳的工业实实在在
地取得发展。
如果说新中国“重工业优先”的方针是一把火,那么沈阳就是坐在火炉上的一壶水,滚
烫,沸腾,时时用啸叫宣示自己的存在。
纪录片《铁西区三部曲》剧照,该片多次获得国际殊荣。该片导演王兵谈论这部作品时
曾说:“曾经有一群人,为了创造一个新的世界而付出了一切,他们最终失败了。”这
大概也是沈阳一代人生活的缩影。
这一代沈阳人,心中大多有一个他们热爱的象征物:厂子。
当时,以厂为家并不是一句口号,厂子包办了从摇篮到坟墓的一切。国家计划之于沈阳
,如臂使指,沈阳人迅速体制化,沈阳人身上仅存的主动意识一点点消磨殆尽。
沉浸于创造新世界的澎湃中,他们并不认为缺乏主动性是问题。穿一样的制服,拿一样
的工资,住一样的房子,趋同不是单调,而是一种洗礼,象征着投身伟大事业。
他们穿上和父亲一样的工作服,踏入小时候一进入就被呵斥“别乱跑”的厂房,准备在
三十年后变成父母现在的模样。父母都说这是最好的出路,他们也这么认为。
这一代人从小到大,很少离开熟悉的生活圈。长时间生活于熟人社会之中,加上中国传
统的宗族制度对这片土地的影响微乎其微,沈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格外亲密。聚在一起
打牌,喝酒,吃烧烤,是沈阳市井生活最常见的侧影。
工业时代的安稳之中,沈阳人自己的性格慢慢成形:豪爽,仗义,懒惰,易于满足,富
有集体荣誉感。
剧本的走向,我们都知道,一场变革随后开始了,悄无声息,又如疾风骤雨。
1986年8月3日,沈阳人创造了又一项第一,一项并不光彩的第一:沈阳防爆器械厂成为
新中国第一家破产的国有企业。一时间舆论大哗,原来“大锅饭”也是可以打破的。
这种近乎被剥夺一切的打击过于沉重,以至于沈阳至今仍显得上气不接下气。这种情况
在东北俯首皆是。遍及各地的工厂,像是扼住未来喉咙的一双大手,让许多人放弃了挣
扎。
但是,白山黑水之间依然散落着希望的身影,就像电影《钢的琴》中,下岗后的父亲,
只是想送给女儿一架钢琴。他成功了,因为他从来没有放弃过。可是,或许因为那种落
魄的苦涩过于沉重,他最后又允许女儿离开了自己。
理想与现实之间,总是夹着进退两难的人。对此,沈阳人应该不会感到陌生。
沈阳人的又一次出走
经历过“改革阵痛”的一代人,热心于孩子的前途,希望他们有一份安稳的工作,衣食
无忧,顺便能让自己在亲戚朋友面前“抬得起头”。
沈阳有超高的计划生育率,80、90后大多是独生子女,殷切的期望,越压越重。大环境
的凋敝,以及小环境的步步紧逼,促成了沈阳人的又一次出走。
背井离乡永远是中国文化中最沉重的话题之一。但是很多年轻的沈阳人选择走上这条道
路。
他们不愿意过上父母安排的生活,或者说,他们对大集体并无向往。父母对于稳定的迷
信,更像是难以逾越的代沟。其实双方都是基于自己经验得出的最优解,只不过阅历不
同让分歧显得格外剧烈。
衣食无忧在很多年轻人看来并不是人生的终极,他们希望实现价值,做一些“不务正业
”的事。朝不保夕的焦虑,在另一方面也可以被理解为跃升的空间。证明自己的渴望,
远远超过对生活质量优劣的考虑。
沈阳作为中国的特大城市之一,并非没有足够的舞台。只是过于单一、且尚在转型的经
济结构,决定了它没有那么多的角色可供选择。年轻人的离开,以及低迷的生育率,使
得沈阳的老龄化率高达24%。这对一个定位为区域中心的大城市来说,很难称得上是好
消息。
闯,一直是沈阳人基因的一部分。从闯关东,到创造新中国工业无数个第一,沈阳人充
满了开拓精神。但这种闯劲并不是自发的,一旦失去外部引导或刺激,萎靡杂沓而至。
他们像是被分进一个班里的、志趣不同的学生,强制力的消失必然导致懈怠与松散。
不管是被迫还是主动,沈阳人的今天来自与旧世界的一刀两断。移民关外,大兴工业,
皆如是。现在又到了抉择的时刻,恐怕那时刻早就来了,却被视若无物。
沈阳未失掉繁华本色,只是这种繁华看起来灰蒙蒙的。离开沈阳的年轻人依旧爱着故乡
,为它的悲欢而欣戚,因为那里有记忆和家人,还有鸡架和老雪。
沈阳人仅仅需要一个契机,让他们把希望得体地带回家乡。
1 (共1页)
进入NorthEast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沈阳名小吃zt身在美国东北,我这个沈阳人也出来冒个泡~~
这有没有沈阳人,现在在欧洲的?才知道这里是东北版呀,沈阳新人报道
buckeyefan 封 shenyanger 在 NorthEast 版 (转载)来报道,才发现这里沈阳的这么多
buckeyefan 封 google90 在 NorthEast 版 (转载)才知道, 沈阳还发生过这么一个大案
原创东北人系列 – 俺心中永远的沈阳黄牌之—初尝甜头篇辽宁名镇(1):走进“清王朝第一都城”赫图阿拉——
老骂沈阳人那个家伙应该看看这个沈阳印象之生活在沈阳
你们有人认识这个杂种吗,真给沈阳人丢人啊 (转载)大家回沈阳都这么走?
Re: 沈阳怎么样? (转载)沈阳的小吃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沈阳人话题: 沈阳话题: 东北话题: 努尔哈赤话题: 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