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A版 - 为什么手机不能像电脑一样“一心多用”? |
|
|
|
|
|
h*****s 发帖数: 1 | 1 人类的大脑似乎天生具备了‘一心多用’的能力。我们可以边吃饭边看剧,边洗澡边听
歌,或者是在回微信时和身边人有一搭没一搭的聊天,哪怕是同时在做两件毫不相干的
事情,依旧能表现得十分自然。
Civic Science 在 2019 年的一份调查报告就显示,近 60% 的人在用电视上看剧时,
也会在自己的‘第二屏幕’——手机、平板或笔记本电脑上做点别的事情,比如聊微信
、查找信息甚至是玩游戏,等于是让大脑同时去接收、处理电视和另一台设备上的信息。
换言之,很多人其实自带‘多任务处理’倾向的,我们可以在同一个场景下解决两件或
多件事情,就像是在电脑屏幕上打开好几个程序,熟练地在不同窗口间来回切换一样。
然而,作为和人类联系最紧密的电子设备,智能手机似乎更喜欢让我们先把一件事处理
完,再去办另外一件。
比如说当你在等滴滴网约车时,想要继续在微信上和朋友聊天,多数时候我们都得先切
到微信,回复一句,然后再切回滴滴的界面,盯一下网约车的位置,又再切回到微信上
继续聊天。
这种来回切换的操作确实让我们产生了在进行多任务操作的错觉,但本质上,手机屏幕
只会显示一个程序界面,而不是让你长期盯着两个应用的运行状态,和电脑端的操作还
是有很大区别。
同样是多任务处理,我们在 PC 上显然可以获得比手机高得多的操作效率。最简单的,
你可以在同一个屏幕下并排打开两个窗口,一边处理文档,一边浏览辅助参考的资料网
页;要么就是在观看视频时,用余光去瞟一眼聊天软件的小红点。
所以说,PC 端的多任务之所以高效,关键在于让你在一块屏幕下,就同时处理和接收
来自多个应用窗口的信息。
而在手机上,任何应用开启后,默认就是铺满整个屏幕,其它任务则以全部放在了后台
,根本不存在‘窗口化’的概念,这也间接增加了多任务操作的复杂程度。
手机应用之所以这样设计,不是没有缘由的,屏幕尺寸便是最大的制约因素,这也使得
手机很难获得多窗口平铺的环境,更别说厂商们还得兼顾电池续航、处理器性能和内存
利用率。
在这些硬件约束下,早期的智能手机系统也在有意限制多任务功能的运行。
比如 Android 系统在 4.0 之前,只会在管理界面显示最近打开过的六个应用图标;而
iOS 发展到第四代才有了一个比较像样的多任务后台界面,但同样是以图标呈现的,
无法反应出应用的运行状态,因此很多人也将这类设计称为‘伪后台’。
为了不占用 CPU 资源和电量,这些被放到后台的手机应用也与电脑上的‘后台运行’
不一样。简单来说,它们更像是放在内存里暂时‘休眠’,只有当再次唤醒时,它才会
恢复你上次退出的界面状态,然后继续运行。
而当内存紧张时,系统还会自动移除这些在后台休眠的应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系统
杀后台’现象。
所以,一些用户重新唤醒应用时,看到的可能并不是上次退出时的画面,而是要重新走
一次加载条,这也间接导致了我们对当前手机多任务的不信任感。
不过,伴随着手机性能的提升,还有大内存的普及,如今‘杀后台’的现象已经比以前
少很多了;类 webOS 的卡片式设计,也让 Android 和 iOS 获得了更直观、可视的多
任务管理界面。
智能手机还用另一种方式弥补了‘多任务信息处理’的不足——通知推送。即使我们无
法直观地看到后台应用的运行状态,但一旦某个应用的状态发生改变,它们仍然可以以
消息的形式,及时地被推送出来,不需要我们反复点开查看。
但机制的改进,仍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手机端多任务处理的尴尬现状。毕竟就算是应用可
以在后台保持活跃,用户在回复微信、或是将信息转移到另一款应用上时,仍然需要用
手势在两个应用间来回切换,而不是让它们相互协作。
这根本就不是一个高效的操作流程。
‘分屏模式’便是在此需求下诞生的,它的驱动力某种程度上也来自于不断变大的手机
屏幕。
相比传统的切换后台操作,Android 分屏确实提高了屏幕的利用效率,也让手机获得了
同时显示两个窗口的能力。
但问题是,大部分 Android 应用都没有针对分屏模式进行很好的适配,所以经常会出
现显示比例失衡的情况,这多少影响了分屏的适用范围,使用过类似功能的用户大概都
有所感触。
加上很多应用分屏后依旧不支持相互间的数据拖拽,和 PC 上的交互也存在一定差距。
反倒是国内手机厂商的定制 UI,对于手机多任务设计构思出不少好点子。
比如说 Flyme,就尝试将微信、QQ 等高频应用以小窗的形式悬浮在游戏、视频等应用
界面之上,让用户能够在不打断原有应用的使用状态下,去处理另一件任务,这远比粗
暴的分屏模式来得易用。
在此基础上,小米的 MIUI 12 还尝试将这种悬浮窗的设计进一步扩展到其它手机应用
中。配合手势交互,你需要操作‘第二应用’时就把它放大,不需要时则可以缩小挂起
,但依旧能保持实时运行的状况,这样便实现了‘同屏多窗口’的体验。
而坚果手机在 Smartisan OS 7.0 中提出的‘一步 3.0’,则让手机获得了同时运行 4
个前台应用的能力,更方便图片、文件等数据在不同应用之间的拖拽分享。
如今就连微信,也引入了‘浮窗’的设计,来解决‘看公众号文章的同时兼顾聊天’的
需求。只要不关闭,悬浮球就会一直显示在微信界面的最上层,本质上也是在简化聊天
、文章、小程序等两个不同窗口间的切换操作。
还有一些方案获益于设备形态的改变。比如三星在其折叠屏 Galaxy Fold 上就演示过
一个场景:演示者展开屏幕后,从边缘滑动呼出 Dock 栏,打开一个新的应用,它就会
自动填充到屏幕右侧。
和前文我们提到的悬浮窗不同,由于折叠屏展开后拥有更大的屏幕面积,应用的窗口化
并不需要遮挡其它应用,而是能直接以分屏的方式实现,应用的比例大小也不会那么突
兀。
事实上,抛开窗口开启数量的多少,以及交互方式的差异不谈,目前大部分手机厂商设
计的多任务处理机制,共同点都在于应用的‘窗口化’。
这其实也是最能体现出多任务处理效率的部分,就像是你在 PC 上一样,同屏查看多个
应用始终比来回切换要直观,也方便了信息的相互流通。
不过,手机用户又是否真的需要获得和 PC 一样的同屏多窗口,或者说使用多个应用来
进行复杂操作?
一些用户可能觉得自己没有这样的需求,因为手机屏幕本身已经很小了,继续缩小窗口
只会带来操作上的不便,还要间接牺牲性能和续航。
与其折腾手机,将多窗口的功能带到 iPad 等平板上,似乎更能发挥出它的应用价值。
但不同人也有不同的理由,尤其是当手机性能变得越来越强大,能处理更多复杂数据,
甚至是形态也在发生变化后,继续围绕过往的‘单任务’思维来开发系统,显然也有些
跟不上时代。
如果平台方们都能够在多任务机制上花更多心思,说不定智能手机也不止是一个只能拿
来聊微信、看网页和刷视频的内容消费设备,产品之间的差异化也可以在软件上有着更
多的体现。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