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s****w 发帖数: 15 | 1 生活在别处是米兰昆德拉一部小说的名字。90年代初期,昆德拉的小说曾经风靡大街小巷
。从西直门地铁口的书摊到三角地的新华书店,无处没有作家出版社那套书颇素雅的身影
。昆德拉的小说们都有一个富有张力的名字,用英文说就是Paradox,例如为了告别的聚
会,被背叛的遗嘱。最著名的当然是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韩少功的译本据说全国的小资
愤青知识分子和文盲都人手一本,其Popular的程度远在后来的余秋雨先生之上。十年过
去,我今天还记得的,也就只有这几个俏皮而沉重的名字而已了。
用“生活在别处”作为码的这些字的名字,是很早就决定下来的。大抵的意思,和Mousek
iller的“提前生活在回忆里”相仿佛。他是在时序上,我强调空间,总之我们都不是生
活在当下。多年前有一个朋友,也是那个园子里的,号称是德语比英语好,英语比普通话
好。他大约可以归于Smetana定义的变态一类,因为他学英语正是为了看莎士比亚,学德
语为了看康德的。我们曾经在一起讨论海德格尔的“此在”。这个概念本不是可以翻译的
,不懂德语的估计永远是在盲人摸象。大致的结论是,所谓“此在”其实就是,当下此地
的存在。只有当你能够把握当下此 | m*********r 发帖数: 59 | 2 朕曾经想不再登陆,看这个IDmousekiller线性从容地死去。可是每一次有这念头,
都总有事打破计划,把朕的“生命力”回复。假使生活能够如此自如----老去这样
的匀速却可以逆转,生命可以在垂危时用几个密码挽回,死去的大多因为厌倦,然
而重生只需三天的孕育----我们是不是再没有烦恼,在这样的理想国中?
当然不是,只须看看还有一个complain版,还有一个据说永远有架吵的八区。
从小朕就常常有这样的恍惚时候:正在做什么事,或是和人说什么话时,觉得
这一切曾在梦中,于是讲与人听,而且连这个讲给人听也是梦到了的。后来才知道
法语里有deja vu,大约就有这个意思。
94年的时候,朕梦见自己再也过不了95年。不是死去,而是从此反复过94这一
年,如同划伤的CD读不到下一首曲子。老天或者还给朕录制了几十年的情节在那之后,
可他没有一个超强纠错的CD机。朕起初是惶恐,接着释然。反复过那一年有什么不好,
只要并不记得。每次过不都是新的?
95年当然朕是过去了,此后的很多年也都如此。可是朕仍旧感到,这张CD并不是
第一次读。好象看一本忘记了情节的小说,要掩卷去
【在 s****w 的大作中提到】 : 生活在别处是米兰昆德拉一部小说的名字。90年代初期,昆德拉的小说曾经风靡大街小巷 : 。从西直门地铁口的书摊到三角地的新华书店,无处没有作家出版社那套书颇素雅的身影 : 。昆德拉的小说们都有一个富有张力的名字,用英文说就是Paradox,例如为了告别的聚 : 会,被背叛的遗嘱。最著名的当然是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韩少功的译本据说全国的小资 : 愤青知识分子和文盲都人手一本,其Popular的程度远在后来的余秋雨先生之上。十年过 : 去,我今天还记得的,也就只有这几个俏皮而沉重的名字而已了。 : 用“生活在别处”作为码的这些字的名字,是很早就决定下来的。大抵的意思,和Mousek : iller的“提前生活在回忆里”相仿佛。他是在时序上,我强调空间,总之我们都不是生 : 活在当下。多年前有一个朋友,也是那个园子里的,号称是德语比英语好,英语比普通话 : 好。他大约可以归于Smetana定义的变态一类,因为他学英语正是为了看莎士比亚,学德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