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z**********e 发帖数: 22064 | 1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zhonghangyue (中行说),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北大官场启示录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Jan 31 23:54:33 2017, 美东)
2017-01-19 谢宁 学术那些事儿 学术那些事儿
学术那些事儿 微信号 ldriji
功能介绍 不论人文社科理工农医,也不分欧美名校或中国土博,学术这一特殊身份把
我们联系在一起。当然,本号也不在意本硕博,是否学院派,只要对学术感兴趣,一概
欢迎。
编者按前几天的推文《朱善璐、季羡林以及厉以宁等北大权贵的那些事》比较受读者欢
迎,今天再次精选谢宁的回忆录《我在北京大学的三十年》中的部分内容供大家阅读。
谢宁,北大中文系1981级校友,毕业后留校,在校党委办公室工作,曾任党委书记王学
珍的秘书。
“北大特别强调其政府官方的背景,这样就把京师大学堂和一些更早的由外国人或民间
创办的学校区分开来,似乎是要说明北大才是和政府关系最密切、最正规的大学。以此
思想为主导,北大的百年校庆就不仅是北大自己的事情,而且应该是上升到国家层面的
政府行为,应该由政府出面支持甚至直接参与主办。”
文|谢宁
----------------------------------------------------------------------------
----
任彦申
我认识任彦申的时间比较早。**年学潮之后,大概是上面要调查了解北大学生的思想状
况,于是由刚从清华大学调任北京市委教育部副部长的任彦申带队,带了几个干部来北
大调研。不过在**年风波前后,我记得任彦申多次来过北大。我印象比较深的是风波平
息之后,他有一次在办公楼礼堂给北大学生作报告。任彦申确实很有口才,讲话很生动
,他虽然是力图说明平息风波的必要性、合理性,但口气并不强硬,不是用官方的大道
理教训人、吓唬人,而是试图以他的见解说服学生。他讲了一些情况,例如讲到虽然宣
布戒严了,但其后的一段时间并不是解放军在戒严,实际上是学生戒了严。台下立即热
烈鼓掌,这种掌声谁都能听出其特定的含义,任彦申当然不会不明白,但他似乎也受到
了这种掌声的鼓励,越讲越有精神,不断得到许多热烈的掌声。
到了91年初,上面调整了北大的党委班子,原党委书记王学珍卸任,由北京市委副书记
汪家鏐兼任北大党委书记,任彦申调任北大党委副书记,主管宣传工作。汪家鏐主要还
是在北京市委工作,她一般只是每周来北大一两次,对北大的日常工作过问不多。但是
任彦申迅速地进入了角色,我很快就感觉到他的能力确实比较强,做事很干练,讲话、
写文章都很有一套。有一次任彦申和我说过,本来是要安排他去崇文区当区长的,由于
北大当时的特殊情况,才被点名调到北大,以加强北大党委的班子。任彦申到北大后一
直很活跃,经常讲话、作报告。我那几年身体不好,也很少参加学校的各种会议,直接
听他讲话的时候不多,印象中他宣讲的主要还是防止和平演变的那一套观点。任彦申对
于形势的判断力比较强,对上面的意图领会的比较深,当时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最受重
视,任彦申兼任了北大党校的校长,还在公共政治课教研室的基础上筹建马克思主义学
院,并自任第一任院长,加强对北大意识形态领域的掌控。
任彦申对于政治形势的变化一向非常敏感、善于把握,不过真正体现出他这方面能力的
,还是在邓92年初南巡讲话之后。因为邓的南巡讲话,国内舆论气氛大变,继续讲“姓
社姓资”那一套肯定不合时宜了。1992年年中我听过一次任彦申的报告,主要是讲解邓
南巡讲话精神,但他不是单纯地解读南巡讲话,而是把邓风波之后接见戒严部队的讲话
和南巡讲话做了对比,认为这两个讲话都非常重要。他说邓如果风波之后马上讲南巡讲
话的内容就会不合适,而如果南巡讲话时还是讲接见戒严部队的那些内容也不行,就会
不符合当前的形势。所以这两个讲话在当时背景下都是非常恰当的,都有十分重大的意
义。这样任彦申就十分巧妙地化解了某些前后不一致之处,不露痕迹地将他的立场、观
点迅速转变到邓南巡讲话的精神上来。
邓南巡讲话之后,任彦申的兴趣似乎主要不再在意识形态领域了,而是适时地转向了经
济领域。不过他对舆论宣传工作仍然很重视,我印象比较深的有两件事:一次是92年十
四大召开后第二天,北大经济系教师解万英跳楼自杀,后来有一家经济类的报纸以《北
大教授跳楼记》为题,对这一事件做了长篇报道。任彦申大发雷霆,将写这篇报道的两
位记者找来训话,我刚把他们领进任彦申的办公室,就听见他劈头盖脸地训斥说这几年
好容易把北大稳定住了,但你们的这篇报道又把北大“搞乱了”;还有一次是在1996年
初,《中国青年》杂志发表了中文系教师韩毓海的一篇文章——《北大,魂兮归来》。
这篇文章我当时也看了,我认为韩毓海到北大的时间不长,对北大的一些事情看的比较
表面化,不过内容上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任彦申这时候已经当了党委书记,他对韩毓海
的文章非常恼怒,他是否当面批过韩毓海我不知道,我只看到《中国青年》杂志的有关
负责人被叫到北大,受到了任彦申的当面斥责。
1992年之后,任彦申的主要注意力转移到了经济领域,尤其对发展校办产业非常热心,
应该是他首先提出推倒北大南墙搞商业开发的,并一手促成了以房地产开发为主的北大
资源公司的成立。推倒南墙引起了舆论的不少非议,当然外界也存在一些误解,北大倒
不是不要围墙,而是在围墙的位置上建商业用房。另外北大在当时办学经费非常紧张的
情况下搞一些商业开发,确实也有一定的合理性,所以任彦申的主张还是得到了很多支
持。任彦申对北大方正等校办产业也极为重视,热衷于方正公司的各种具体运作,例如
促成方正公司在香港上市,力主由王选担任方正香港公司董事局主席等等。我在办公室
经常能看到方正等校办产业的人,或者来送文件,或者向任彦申汇报。任彦申曾提出过
一系列观点,例如说北大要实现“产学研”的结合,科研工作要“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
”,进而提出要培养“有市场头脑的科学家”,以及“有科学头脑的企业家”。
我那时候对任彦申的这些见解也很佩服,有一次他要写一篇关于校办产业的文章,由他
口授让我记录。我记下来以后觉得就是一篇比较完整的文章,有理有据,对他的能力更
是大为叹服。那几年北大的校办产业在任彦申的主导下名声大噪,在全国高校中独领风
骚。方正负责人甚至夸口说以后国家每年给北大投入多少钱,方正就也给北大上交多少
,一时令人极为振奋,只是后来的实际距离这一承诺相距何其遥远。
客观地讲,任彦申确实是比较有能力、有魄力、有思想的官员,无论是他提出的一些主
张,还是实际做的一些事情,在北大都得到了相当的认可。在邓南巡讲话之后经济建设
热潮的大背景下,红极一时的北大校办产业也为他赢得了一定的声望。到了94年北大召
开第九次党代会,任彦申顺利接替汪家鏐当上了党委书记,正式成为北大的一把手。在
任彦申当上党委书记之前,他在北大领导班子成员中已经比较突出了,我感觉没有人能
对他接任书记一职形成挑战。担任书记后任彦申进一步提出校党委要管全局,抓大事,
要着重对方向性、全局性、战略性的问题进行谋划和决策,要统揽改革、发展、稳定的
全局。我认为从92年之后到00年初,在将近10年的时间里,北大的各项重要举措和办学
思路,都比较深地受到了任彦申的主导。
1997任彦申顺利地被推选为代表北大出席中共十五大的代表,以他的身份和以往的惯例
,我们都估计他应该进入中央委员会,不想十五大上任彦申真的没有进入中央委员会,
反倒是一向比较低调,而且不是十五大正式代表的陈佳洱校长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不
过任彦申毕竟是任彦申,没有进入中央委员会这个小小的挫折应该不会对他有多大影响
,机遇很快就出现了。1998年北大将迎来建校100周年,北大的百年校庆无疑会引起社
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对北大的主要领导人来说,更是一个可以充分表现的舞台。早在校
庆前几年,北大就开始筹备相关活动,组建了若干个工作班子,校庆前一年还在南校门
设立了倒计时钟。任彦申对北大百年校庆可能造成的影响十分清楚,对校庆活动可谓是
竭尽所能、全力以赴,要将其做成一件举世瞩目的大事。我从1997年春天后被调整到党
委研究室,不再担任书记秘书工作,我本来就是个小人物,对领导们如何进行决策没有
机会参与,只是离领导们比较近,时不时能得到些信息。既然不在领导身边了,我对有
关校庆的决策就更是知之甚少,不过还是能感觉到北大百年校庆的重大决策都深深地打
上了任彦申的烙印,所有重要的举措尽在他的掌控之中。
首先是对北大创办的背景进行了特别阐释,强调北大的前身京师大学堂是由清政府创办
的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京师大学堂不仅是全国的最高学府,还是全国最高的教育行
政机关。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历史不长,到底哪所大学创办最早?并没有权威的定论,
之前已经有大学庆祝过建校100周年了。北大特别强调其政府官方的背景,这样就把京
师大学堂和一些更早的由外国人或民间创办的学校区分开来,似乎是要说明北大才是和
政府关系最密切、最正规的大学。以此思想为主导,北大的百年校庆就不仅是北大自己
的事情,而且应该是上升到国家层面的政府行为,应该由政府出面支持甚至直接参与主
办。
百年校庆最重要的一项活动就是纪念大会了。既然要达到政府行为的目的,那么纪念大
会在什么地方举行就非常有讲究了,如果纪念大会是放在北大,好像就不足以体现政府
官方的背景。任彦申一直主张庆祝大会要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校庆之后有人编了一本书
,主要是讲述校庆前后的过程,当时已到北大出版社工作的刘乐坚让我帮忙看看是否有
必要出版。我大致看了一下,全书洋洋30万字,通篇充斥着对任彦申、闵维方等人校庆
事迹的歌功颂德,极尽肉麻吹捧之能事。例如其中有这样的内容:领导们就校庆大会究
竟在校内还是在人民大会堂开争执不下,时间已经很紧迫了,在某次会议上,“任彦申
像天神一样神威凛凛地站起来,斩钉截铁地说:就在人民大会堂了。”我不了解这本书
的写作背景,认为内容过于谄媚夸张,不宜出版。不过我也和刘乐坚开玩笑说如果存心
想调侃任彦申等人,倒是不妨出了。后来好像是没有出。
除了确定庆祝大会的举办地点,邀请最高领导人等政要出席大会更是校庆活动的重中之
重。另外还提出要给江授名誉博士学位,江没有接受。此外,通过国家邮政局发行了北
大百年校庆纪念邮票,将一颗由北大校友发现的小行星通过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命名
为“北京大学星”,通过铁道部开通了北大校友返校专列,举办了百年校庆庆典晚会“
光明行”并由中央电视台进行直播,等等。庆祝大会当天,由北京市有关方面进行交通
管制,200辆满载着北大师生、校友的大巴车队一字排开,绵延数公里,一路绿灯驶往
人民大会堂,引来无数路人或羡慕、或不解的目光。这一系列活动不见得都是任彦申直
接策划的,但都体现了任彦申要将北大百年校庆做成政府行为的指导思想,是在多个政
府部门支持下实现的。最高领导人也很给北大面子,先是亲自来北大“暖寿”,又携数
位主要领导人出席纪念大会。任彦申自然要忙前忙后,一时风光无限,其间还接受了因
被朱镕基点名而名声大噪的凤凰卫视吴小莉的专访。任彦申侃侃而谈、挥洒自如,据说
让见过不少世面的吴小莉也为之折服。
任彦申凭着北大百年校庆的机遇大出了一番风头,借着这股余热,又有最高领导人讲话
中提出的中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任彦申很快开始了新的策划。
当时有一种普遍的看法,是认为中国的大学和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首先在于办学经费过
于悬殊,所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我在党委研究室的同事还写过一
篇文章,被收录到《新华文摘》上,中心意思就是说国家应该给北大重点支持以建成世
界一流大学。不过任彦申考虑的更周全一些,虽然北大有中国最高学府的声誉,但如果
仅要求国家向北大增加投入似乎又过于特殊,毕竟中国的名牌大学不止北大一所,而其
中唯一和北大地位相当的就只有清华了。于是任彦申提议联合清华,共同提出加快创建
世界一流大学的计划,建议国家对北大、清华加大投入。这一计划得到了急于做出政绩
的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经过一番运作,北大、清华从1999年开始在三年内各得到18亿
的资金投入,此外还有后续投入。后来又有一些其他大学被吸纳进来,成为一项波及范
围更广的所谓“985计划”,因最高领导人1998年5月在北大百年校庆的讲话而得名。任
彦申的谋划使北大、清华获得了很大的实际利益,以前国内的一些著名大学和北大、清
华大体还是在一个层次上,但“985计划”的实施却使得北大、清华一下子鹤立鸡群,
对其他大学形成了压倒性的优势地位,特别是在每年的招生中垄断了国内最优秀的生源
。至于这一计划是否影响了大学之间的平等竞争,是否真正提高了中国大学的办学水平
,则恐怕是一个不太好说的问题。
百年校庆的高潮刚刚过去,又一次足以令世界瞩目的重大机遇再次降临到北大。1998年
6月,美国总统克林顿访华并要在北大发表演讲。克林顿不仅是世界头号强国的总统,
而且还很年轻,颇有些明星范儿,所引起的关注度可想而知。任彦申十分清楚克林顿到
访北大的分量。为了接待克林顿,北大方面可谓十分细心周到,我知道的就有为克林顿
发表演讲的办公楼礼堂安装了空调,将办公楼东面通往未名湖的一条泥土小道铺设成水
泥路,我曾戏称之为“克林顿小道”,后来因为克林顿演讲会上回答提问的时间比较长
,没有走这条小道。北大方面也坚持了一定的原则,美方事先提出克林顿发表演讲时,
为了安保要使用白宫的讲台。北大坚决拒绝了,认为在北大演讲就要用北大的讲台。后
来双方达成妥协,用白宫的讲台,但是在讲台上悬挂北大的标志。不过更周密的筹备是
在台面下进行的。
克林顿来访当天我去接待中山大学的党办主任李尚德,我安排他在勺园住下后,正好电
视上开始直播克林顿的演讲。看到提问环节,我们感觉到每个学生的提问都咄咄逼人,
很有些火药味,有抱怨美国人对中国的了解不如中国人对美国多的,有指责美国向台湾
出售武器的,有质问克林顿微笑背后还隐藏着什么的,有提出美国在人权与民主方面是
不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的。尤其是后来被称为“反美女生”的马楠提出她不认为国家的
自由和个人的自由有什么冲突,认为自由是自己一种主动的选择,像中国现在的繁荣发
展正是中国人民自由的选择,并告诫克林顿“只有真正懂得自由的人才会更加尊重别人
的自由”。因为这些问题太一致,倾向性太强了,反而让我们觉得不对劲。李尚德就问
我:这些提问都是安排的吧?我也有同样的感觉,但我不了解内情。
克林顿离开后我回到办公楼,很快我在书记秘书的桌上发现了打印好的一页纸,刚才学
生们的提问内容都在上面,和提问时的语言几乎一模一样。我顺便问了一下,秘书回答
说都是任书记拟的。后来人们惊诧“反美女生”马楠为什么要嫁给美国人?其实马楠这
些提问的学生们本来就未必真反美,只是出于讨好学校当局和为了自己出风头,充当了
一次任彦申的传声筒而已。据说是学生们先准备了一些问题,任彦申看后不满意,于是
亲自草拟了这些提问。当天参加演讲会的学生也都是精心选择的,大多是比较可靠的学
生干部。
在我的印象中,任彦申在北大做的最后一件大事就是推行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由于“
985计划”使北大获得了较大的经费支持,1999年北大开始进行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对
这件事情我还要另外陈述,这里就不再多说。对任彦申的各种做法学校里也有一些不同
意见,任彦申就此讲过一些观点,他说北大已经改变了过去那种动荡不安、争论不休的
局面,现在要做到“不讨论,不争论”,对看准了事情就大胆去干。我理解他的意思是
希望大家不要对学校的决策指手画脚,最好是不要讨论,不要发表意见,以免争执不下
、贻误时机。我最后听到他的话是由于新的人事分配制度拉大了收入差距,许多人心理
不平衡,任彦申在一次会上讲了一些老同志心态平和的例子,要求大家对收入差距问题
要“想得开”。
2011年秋天我才又一次见到任彦申。我听说是他提出想和原来北大办公室的人聚一聚,
于是在北京市委组织部和新闻出版总署任职的前党办主任刘宇辉、副主任薛松岩安排了
聚会,也通知我参加了。任彦申此前出了两本书,一本是《从清华园到未名湖》,一本
是《后知后觉》,前一本我看过,后一本还没有看,我估计聚会时肯定要谈这两本书,
正好同事那里有《后知后觉》,就赶紧拿来翻了一遍。果然聚会时一落座,刘宇辉就问
我看了任书记的书没有,我只好表示两本书都看了,而且觉得后一本比前一本更好,思
想更解放了一些,胆子更大了一些。任彦申也马上面露微笑。
其实我对任彦申这两本书的看法也不全是违心之论。任彦申这两本书更多的篇幅是在讲
领导艺术、用人之道这些官场上的内容,是“官场人说官场事,局中人讲局中理”。比
较而言,《后知后觉》确实写得更深入一些,对目前官场上的许多问题、弊端都把握得
比较准,谈领导艺术、用人之道也很有些见地,不过总体上都没有超过传统政治经验的
范畴。另外我也无法得出任彦申言论和行为完全相符的结论,例如他多次讲到领导干部
要胸怀宽广、豁达大度,要能够宽容、包容,要听不同的意见。但是联想到他对解万英
之死报道的态度,对韩毓海文章的恼怒,让人感到他虽然道理讲的不错,但实际上自己
也是做不到的。
任彦申的两本书确实都有一定的价值,听说卖的都不错。书中涉及到不少热点问题,尤
其是涉及到官场上的很多现象,任彦申并不像一些官方喉舌那样强调其天然合理性,用
大道理压人,用大帽子吓人,而是比较充分地揭示了不少问题,确实有令人信服的地方
。但他总的基调还是立足于维护现有体制,他对许多现象的分析是比较准确的,虽然也
提到了一些制度因素,但并未就此深入下去,对许多问题、弊端产生的深层原因则语焉
不详,基本上没有触及政治制度这个根本性的问题。其实如果从政治制度的层面进行分
析,任彦申所提出的这些问题都不难进行更合理的解释,也不难提出更有效的解决办法
,但他显然是有意不去触及这个层面。2013年任彦申又出版了新书《如何是好》,这本
书我感觉和前两本书有一些重复的地方,主要还是为官心得、领导艺术这些内容,总的
看没有什么大的突破。
那天聚会的主题基本上就是两个:一是高度评价任彦申的两本书,另一个就是回顾任彦
申对北大百年校庆的贡献。任彦申看上去精神很好、情绪很高,不断讲述他对北大百年
校庆的谋划、举措,在座者无不表示叹服,我们还听他说他也是2011年清华大学百年校
庆的总顾问。任彦申当时已经从江苏省委副书记位置上退下来了,还担任江苏省政协副
主席,席间有人问他现在都忙些什么?任彦申和我们这些老部下在一起显得很放松,毫
不避讳地说:“我现在就是吃喝玩乐”。我理解任彦申虽然是党的高级干部,但他对于
官场上“假大空”的那一套也是很反感的,毕竟退居二线了,没有必要非去捧场。果然
他表示说政协开会的时候不想去就不去了,不愿意听那些官话套话,经常的日程是出去
吃饭、唱歌、旅游,说起到广西和陈章良吃了什么野味,平时唱歌时会有歌星作陪,并
提到曲比阿乌的名字。饭后任彦申还有其他安排,但在大家的一致要求下还是唱了几首
歌,果然字正腔圆、很有味道,比以前大有长进,我心里感慨有歌星陪着唱到底不一样。
任彦申在北大工作的时间不算很长,前后9年有余,担任党委书记5年半左右。不过在我
看来,任彦申是上世纪90年代以后对北大影响最大、带来最多变化的领导人。我并不认
为以前的北大是什么象牙之塔,不食人间烟火似的,但是任彦申主政前的北大,特别是
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同体制或多或少还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多少还保留了一些传统。
任彦申的看法则是“过去的北大总嫌过于自大、过于清高、过于图慕虚名了一些,在世
人面前常常摆出一副与众不同的姿态、咄咄逼人的气势,为此吃了不少亏”。这些话虽
然是任彦申在书中总结的,但他在北大期间已经讲过不少此类观点,也确实是按照这种
思路做的。我认为任彦申在北大的主要言行,都是力图要将北大改造得更符合体制需要
,更迎合世俗,更具备工具性和可操作性,而保持着一定传统的北大在任彦申眼里则是
“自大、清高、图虚名、会吃亏”的。任彦申在北大一直是强调要“改革”的,认为“
北大必须走改革之路,以改革求生存、促发展”,不过他“改革”的整体思路则是要使
北大向体制化、官僚化、商业化方向不断靠拢。任彦申对北大的改造应该说是相当成功
的,逐步将北大引导到符合体制需要、迎合世俗观念的道路上,后来的北大领导人不过
是在任彦申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终于使北大彻底实现了向体制化、官僚化、商业化的转
变。虽然北大的转变和上世纪90年代之后的社会形势密切相关,但是任彦申确实在这一
过程中发挥了最为显著的作用。
从政治制度的角度看,以任彦申的综合能力,如果在一种主要凭本事、唯才是用的制度
下,是完全可以如鱼得水,竞争到更高位置的。任彦申最高的职位不过是做到副部级,
而能力远在他之下的闵维方、朱善璐都达到了这一级别,而且先后成为中央候补委员,
朱善璐还担任过更有实权的南京市委书记一职。钱理群先生近来曾提出过一个观点,他
认为:“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
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
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我不知道钱理群先生是否有具体的所指
,我也不是简单地认为任彦申就是这种人,但是他的一些做法却未免是开风气之先的。
陈佳洱
我到办公楼上班的时候,陈佳洱已经是北大的副校长了。虽然陈佳洱一直担任着副校长
,但他后来又兼任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副主任,主要工作在基金委,在办公楼看见
他的时候就比较少了。
陈佳洱上任后我曾为《今日名流》杂志写过一篇他的专访。除了写专访找过陈佳洱之外
,直接见到他的机会也很少,不过曾为他写过一些讲话稿,例如开学、毕业典礼上的校
长讲话之类,这类讲话不需要校长具体指导,我只需起草好交给校办就行。但有一次我
要为陈佳洱起草一篇关于科研问题的讲话稿,这类讲话不宜只说些一般性的套话,我只
好去他的办公室听听他的想法。陈佳洱似乎并没有什么明确的思路,我记得他说了“基
础研究很重要”的话,此外没说其他问题。基础研究确实很重要,不过我觉得陈佳洱作
为北大校长,作为一位核物理学家,他对于基础研究的重要性应该有一些独到的认识,
我需要知道他的想法才好去起草这篇讲话稿。陈佳洱也许是觉得“基础研究很重要”是
一个基本命题,不需要具体解释,或者是他虽然认识到了,但不能从理论上很好地阐述
。总之我一无所获,只好根据报刊上一些一般性的提法起草了讲话稿。
陈佳洱虽然在理论上和行政能力上都没有突出之处,但他身为北大校长却没有什么架子
,平时总是骑着一辆自行车上下班。1998年我住进了畅春园由筒子楼改建的一套一居室
住房,陈佳洱就住在旁边的楼里,也不过是一套70平米的老式三居室。蔚秀园门口有自
行车修理摊,有时我会看到陈佳洱拿着打气筒撅着屁股给自行车打气,他本来就身材瘦
小,年纪又大了,打起气来比较吃力。比起现在办公楼前北大的领导们出行时前呼后拥
,一律从奥迪车上进出的场景,陈佳洱撅着屁股打气的形象实在令人有恍如隔世之感。
在北大很多人的印象中,陈佳洱确实是个老好人,他任校长期间的党委书记是任彦申。
陈佳洱在政治上、行政能力上完全不是任彦申的对手,于是北大的大政方针明显都是由
任彦申主导的。陈佳洱任职期间赶上了北大的百年校庆,但有关百年校庆的一系列策划
、活动主要都是由任彦申决定的,我曾听同事说在安排校庆活动最繁忙的时候,还看到
陈佳洱有空看专业方面的资料。当然对于北大百年校庆的规格陈佳洱也是乐见其成的,
于是我们就在庆祝大会上看到了紧跟在最高领导人身边,只是笑的合不拢嘴的陈佳洱。
在如此重大、百年一遇的场合里,陈佳洱作为校长的讲话也毫无出彩之处,只是流水账
似的罗列了一些北大的历史和所谓的成就。
我对陈佳洱在科学研究上的成就和影响没有任何发言权,他应该是一位不错的学者,不
过作为北大校长的陈佳洱显然有些力不从心,他在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行政管理等方
面的思路或做法都乏善可陈。我曾听人说过以前陈佳洱在系里当教研室主任时,教研室
里有了矛盾、问题,陈佳洱还要回家问妻子该怎么处理。如果这个说法属实,实在难以
设想他是怎么应对如此庞大、复杂的北大的。有一次我偶然参加了学校的办公会议,会
上正在讨论北大和北医的合并,讨论到合并后领导班子的安排问题时,我看见陈佳洱满
面笑容地说:(合并之后)校长也可以让他们当嘛。虽然他说话的语气并不正式,不过
也能感觉到他这个校长当的并不如意,让给别人未尝不是一种解脱的心态。陈佳洱做北
大校长可能是上面安排的,未必完全是他本人的愿望,他不失为一个好人,但把他放到
北大校长的位置上,以他的性格和能力,显然不足以胜任。陈佳洱仅任职三年多,还没
有任期届满,就调任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任,他似乎也是比较愉快地离开了北大校
长的岗位。
作为构成北大主体的师生员工,我们从来都没有选择校长或其他任何一位校级领导人的
权力,虽然上面有时候也搞一点民意调查,但往往只是走一种形式,我们只能被动地迎
接一位又一位校长、副校长,书记、副书记。以前官场上风气还比较正,权力部门做事
相对比较规范,还能选拔出丁石孙这样形象、能力都很优秀的校长。陈佳洱虽然不见得
有多少民意基础,他在校长的位置上也不能令人满意,但起码还是一位比较正派、朴实
的校长,还有一些值得称道的地方。如果不能在学校领导人的选拔任用机制方面有大的
改变,那么北大人或许就会不断有一种“一蟹不如一蟹”的感觉,从而使北大校长这个
本应该受到高度尊重的身份越来越令人失望。
许智宏
许智宏是1999年底接替陈佳洱出任北大校长的。同陈佳洱上任前进行过大范围的考察不
同,许智宏的任命没有那么麻烦,我们只是有所风闻,然后就看到他直接上任了。对许
智宏的背景我没有什么了解,只听说他是北大生物系毕业的,曾长期在中科院上海植物
生理研究所工作,来北大前是中科院副院长、院士。
许智宏到任的时候,北大正在任彦申、陈文申主持下搞所谓机构改革,我所在的党委研
究室扩编为发展规划部,人员、职能都有所增加,据说要负责全校的发展规划。许智宏
上任初期我只是在个别会议上听过他讲话,讲话内容没有留下任何印象,他那一口浓重
的苏南、上海一带的口音我也听不大懂。我虽然很难见到许智宏,但是他从中科院带了
一位秘书过来,我在勺园餐厅吃饭时和这位秘书聊过几次。1999年北大搞了人事分配制
度改革,方案是怎么制定的我不清楚,到1999年底公布出来并开始执行。我认为方案有
很大的弊端,就写了一篇6000字的意见转交给任彦申等领导。任彦申没有理会,他很快
也调到江苏去了。我想许智宏是新来的,或许可以听一些意见,就和他的秘书谈了对人
事分配制度的看法,并将我的意见请他转交给许智宏。过了些日子,秘书告诉我说许智
宏看了,但是之后再没有下文,我也就不抱什么幻想了。
不过这位秘书后来却出了点事。大概在许智宏到任一两年后,秘书报考北大的在职博士
生,和其他几个干部通过研究生院的相关人员拿到了英语试题,他们也不知道策略些,
考的分数都很高,于是被人告发了。调查的结果是他们作弊了,于是许智宏的秘书被调
离岗位,安排到北大的校办企业工作,其他牵涉到的干部也分别进行了处理。虽说是秘
书出的事,许智宏多少总该有一点表示,对他带来的秘书多少总有些失察之责吧,但我
没有听说他在任何场合里表示过歉意。
许智宏是北大众星捧月的中心人物,虽然他当了9年校长,但我见他的次数实在是屈指
可数,对他的了解更是少之又少。不过就是在我极为有限的视野里,还是有一些值得记
录下来的事情。
有一年学生资助中心搞活动,因统战部长外出,我顺便被中心主任邀请参加了。那天学
生资助中心的活动是在勺园二号楼餐厅举行的,我进去后就被餐厅正中挂着的大横幅震
惊了,横幅至少有20米长,上面写着衷心感谢许校长及学校对我们的关爱等字样。我以
前确实没有在北大见过这么长的横幅,顿时觉得自己太孤陋寡闻了。活动的主题是帮助
家庭有困难的学生,但主角自然是许智宏,其中的一项议程是向许智宏献感恩贺卡。学
生主持人以十分激动的口气念了贺词,我只记得说有一位慈祥的老人,他像我们的父亲
一样如何如何,其他的话我记不清了,总的印象是贺词写的极为煽情、肉麻,我确实有
一种被“雷”到的感觉。当然许智宏一直是笑眯眯的站在台上听着并接受了贺卡。
大约在2005年前后,我参加过学校教育基金会举办的一次筹资工作会议,会议是在京郊
召开的。第一天上午许智宏到会并讲了话,我记得他说自己有一天没什么事,就到大觉
寺去喝茶,知道了茶馆的老板是中文系的学生。许智宏的意思是说北大向校友筹资不要
光盯着经济类、管理类专业的,人文类的毕业生也可能是有钱人。他的这个话倒是很有
先见之明,后来给北大捐赠手笔最大的校友,恐怕就要数中文系毕业的黄怒波了。大觉
寺茶馆我此前和一位当老板的朋友去过一次,对我来说消费确实很贵,很羡慕许校长是
既有钱又有闲的。那天讲完话后许智宏就离会了,我也没有再看见他,不过我从会议组
织者那里听说许智宏当天晚上又回来唱歌了,而且还有人找来了学生艺术团的女生陪着
唱,还说了有的中年女士开始也兴致勃勃地唱,后来感觉气氛不适合她们在场,就主动
退了出去。
其实许智宏和年轻女性的交往校内早有不少议论。在办公楼上班的人都知道,经常会看
到一些时尚、漂亮的年轻女子来找许校长。我在办公楼做过多年秘书,一般人来找领导
都要先问一问,但只要是这些年轻女子来找,秘书却是问都不问的,她们可以直接进入
许智宏的办公室。我还听说这些女子主要由两部分人组成,有些是学生艺术团体的女生
,有些是校办企业的人员,特别是有的校办企业老总经常让一些漂亮时尚的女子找许校
长,她们出入于办公楼的身影引起了很多人的艳羡。还有一次我偶然听许智宏闲谈,他
说自己喜欢做饭,有时候亲自买菜下厨,说这是他的一种放松方式。我知道许智宏家在
上海,他自己在北京生活,偶尔做点喜欢吃的饭菜也是正常的。不过后来我却又听人说
许智宏并不是自己做饭,而是会有一些女生到他的住所和他一起做饭、聚餐。我难辨其
真假,假如这种说法是真的,那么许智宏的放松方式又只能令人羡慕了。
许智宏出国访问、去外地出差的机会很多,我还听说他有时会指名带某些部门的年轻女
士随同。在北大有些和校领导关系密切的女干部受到特殊待遇,乃至获得升迁是不足为
奇的,甚至还传出“许校长好幼齿,周校长喜熟女”的说法。周校长对几位“熟女”的
关照我有所耳闻,但是倒没有听说哪位女干部的升迁和许智宏有特别的关系,或许是需
要他关照的人太多吧。不过我又听说有的比较漂亮的女生被选留到学校机关工作,似乎
又和许智宏不无关系,当然这样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养眼的功效。
我有一次外出开会和一位其他学校的干部同屋,闲谈时听他说:你们许校长怎么看起来
色眯眯的。我仔细想了想许智宏的神态,他平时总是满脸笑容,经常笑的眼睛眯起来,
嘴角似乎也有点歪,给人的感觉是有些轻浮。我确实很看不惯,但又不能准确形容出来
,经这位干部提醒,才算找到了一些感觉。有一次学校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我先到英
杰交流中心安排会场。许智宏可能是刚在附近参加完其他活动,提前来了。提前到场还
有几个负责摄影摄像的人,看见许智宏进来,其中的一位女士迎了上去。许智宏对其他
人只是略表示意,但对这位长相比较普通,看上去也不很年轻的女士却非常热情,说了
一句:哎呀,你来了!随即双手紧紧握住这位女士的两只手摇晃着,持续时间远远超过
正常的握手礼节,同时嘴张到最大程度地笑着。让我感到他的热情程度实在是有失身份
,可能他已经习惯成自然了。
许智宏是搞植物学研究的,是中科院院士,不过他是先当了中科院副院长,然后被评为
院士的。虽然院士在中国是一种最高的学术头衔,不过熟悉中国大学、科研院所情况的
人都知道,有行政职务的人往往更容易评上学术头衔。对许智宏的专业研究我一无所知
,完全不了解他在业界的地位,我只是就一般情况而言。许智宏平时的日程是非常繁忙
的,北大校长任内他担任过全国人大常委,当校长后的头几年还兼任中科院副院长,外
出参加各种会议,去全国各地参加各类活动占用了他大量时间,出国访问对他来说更是
家常便饭,常常一走就是十天半个月。北大新闻网上对许智宏的行踪一般都有报道,我
大体估算过,他每年不在学校的时间至少在半年以上,在学校的时间又有多少是用于工
作就不得而知了。
许智宏在北大当了整整9年校长,北大历史上只有蔡元培、蒋梦麟名义上担任校长的时
间比他长,但他们实际主持校务的时间并不很长,他可以说是北大历史上实际任职时间
最长的校长。在许智宏长达9年的校长任期里,我虽然多次听过他的讲话,但仔细地想
一想,竟想不起一句让我觉得很受启发或者是很振奋人心的话,也没有见他办过一件比
较得人心,能让人回味的事情。
许智宏9年的北大校长当得可谓有滋有味,听说他卸任时曾到学校的一些部门告别。我
所在的统战部远离办公楼,又不是权力部门,他始终未曾踏进过一步。许智宏去了办公
楼旁边的红一楼,到了组织部、宣传部、发展规划部等部门,但惟独没有去也在红一楼
里的纪委,过其门而不入。听说时任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王丽梅为此颇为生气,原因
据说是王丽梅曾受上级部门委托找许智宏了解过和他有牵连的事情,许智宏对此不满。
其实北大纪委根本就没有能力调查校级领导,更不会有意针对许智宏,不过是奉命行事
罢了。既然是来告别的,却连这一点顺水的人情都不愿做,此人的器量之小由此可见一
斑。
许智宏任校长的9年也是北大不断被各种“负面新闻”困扰,学校声誉急剧下跌的时期
,虽然这种局面不是他个人能承担的。但他除了进行过一些无力的辩解之外,从来没有
去寻找过问题的所在,更没有因此影响到他在北大的愉悦心情和多彩生活。他用足了北
大校长这个身份带来的名气、地位、快乐、荣耀,即使他卸任之后,北大前任校长的光
环仍然可以让他过的十分惬意,或许他还能继续惬意下去。
闵维方
闵维方是1980年代后期回国到北大工作的,之前他从北师大教育系本科毕业后赴美国留
学,在斯坦福大学获得了教育经济学博士学位,是作为归国留学人才被引进到北大的。
那个年代学成归国的留学生极少,北大也只有陈章良、闵维方、申丹等少数几个人。我
第一次见到闵维方大概是在1990年代初期,他来北大后还被借调到世界银行工作过一段
时间。
闵维方到北大三两年后就当上了教授、博导,并接替汪永铨任北大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
,1994年成为北大党委常委、校长助理,一年之后又当上了副校长。在他回国后的那几
年里,基本上每一两年就会跨上一个新的台阶。大概是物以稀为贵吧,闵维方只是有归
国留学人员的身份,就受到了校方的特别重视,得以步步高升。其实不光是社会上当时
普遍迷信归国留学人员,我本人和周围很多人都有一种想当然的心态,我虽然对闵维方
没有任何了解,仅仅知道他在斯坦福大学学习了教育学,就想当然地认为他进入北大的
领导班子,可以为北大带来先进的教育理念、管理方法,从而使北大的办学水平得到提
升。我那些年还比较关心北大的发展,也知道北大和世界名校的差距,又认为闵维方是
国外一流大学出来的。所以到1996年北大校长换届,虽然最后接替吴树青的是陈佳洱,
不过在可能的接任人选中,我曾认为如果让闵维方出任校长或许更合适。估计当时和我
有类似想法的人还不少。
闵维方虽然没有当上校长,但他在陈佳洱上任之前已经升任为常务副校长,主管人事、
财务等项工作,他的热情和干劲都是很足的。其间最为人称道是他为北大筹到了一笔数
额达几千万元的捐款,是当时北大有史以来得到的最大一笔捐款。校办的秘书们对闵维
方十分崇拜,将他这次筹资的过程说的很神奇,他不是向捐赠者讲北大怎么穷、怎么缺
钱,而是强调了北大要如何发展,要承担怎样的社会责任等等,以此打动了香港富豪何
英杰先生的孙子及其女友。后来北大举办各种会议和国际活动的英杰交流中心大概就是
用这笔资金建成的。我听了以后对闵维方也极为佩服,愈发坚定了之前对他的期待。那
几年闵维方的名气、地位都上升的很快,一时风头甚健,其间我只是偶尔听校办的秘书
说过他似乎有点狂傲。
1999年底我开始到党委统战部工作,闵维方的夫人周爽女士时任统战部副部长。周爽是
一位很正直,对自己要求十分严格的干部,她也比较通达,看人看事比较清楚。周爽不
愿意因为闵维方的位置而被人关注,更不愿意别人通过她和闵维方产生瓜葛,处事非常
低调。所以我和周爽之间虽然经常谈话,但是极少涉及到闵维方。我只记得闵维方任党
委书记之后,周爽曾说过我还能不了解他吗?他也就是能干一些具体的事。
2002年春天,闵维方被任命为校党委书记,他在北大和北医合并后就担任了常务副书记
,接替过渡性质的王德炳并不出人意料。闵维方刚上任时我对他比较关注,想看看他能
给北大带来些什么?对于一位新的领导人来说,第一次正式讲话往往是很重要的,其水
平、能力、风格一般都会从中有所体现。我没有直接听闵维方讲话,但是他上任后第一
次比较重要的讲话印发下来后,我还是很认真地阅读了,但内容却令我极为失望。作为
主政后的首次正式讲话,应该多少有一些个人的风格和思路,但闵维方的讲话却完全是
官样文章,主要内容就是“三个代表”。当时还任党委副书记的赵存生历来比较认真,
听人说他对闵维方的讲话稿进行了仔细核对,结果是和报纸上的社论语言一句不差。我
实在难以理解,闵维方面对全校的讲话,即使讲不出多少高屋建瓴的内容来,也不妨讲
一些实话,哪怕从“三个代表”上引申出一些结合北大实际的内容也行,结果他竟然是
全盘照抄了一大堆官话套话。此后闵维方的讲话我还看过一些,基本上都是这类官方语
言,我也就没有兴趣继续关注了。
到了2003年春季,闵维方忽然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向着世界一流大
学迅跑》。文章认为北大创建世界一流大学需要跨越式发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北大
的光荣使命,具体措施上则强调要把学科建设视为“安身立命之本”,置于突出的地位
,学科建设要“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需要”。此外还罗列了北大科
研经费的增长数字,提出要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强调北大有一流的生源等等。最后
展望说“到2005年,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打下全面的坚实基础。从2005年到2015年,再
经过10年的艰苦奋斗,实现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目标。”全文除了官方式的语言、
口号、决心之外,没有任何令人信服的内容。“迅跑”一词也实在过于俗陋,意思是说
北大要向着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迅速地跑过去,哪怕是用被用滥了的“前进”一词也稍
好一些。按照闵维方的说法,2015年北大就要实现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现在时间
马上就到了,不知届时他是否敢说北大已经是世界一流大学了,好在他的继任者朱善璐
又把这一时间点往后推了几年。
大概是为了“迅跑”,北大随即就推出了人事制度改革方案,全称是《北京大学教师聘
任和职务晋升制度改革方案(征求意见稿)》。闵维方虽然公开讲话时照本宣科,不越雷
池一步,但做事情倒很有些我行我素的强硬风格。这一方案的具体制定者是时任校长助
理、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张维迎,但背后有闵维方的强力支持。方案的核心内容是北大
的教师以后要“非升即走”,就是说讲师如果升不上副教授,副教授升不上教授,就要
主动离开北大,或者要被解聘。此外还对教师的提职申请进行了限制,如果两次申请晋
升不到高一级职称,就不能再申请提职了;还提出北大以后一般不选留本校毕业生留校
任教,教师都要具备用一门外语讲课的能力等等。为了强调改革的合理性,又提出北大
是所谓“一流的学生,二流的教师”,所以要对那些“二流”的教师进行“改革”。
《方案》一经公布立刻引起轩然大波,凡是对中国大学稍有了解的人都不难判断其不具
备可行性。首先北大就不能保证教师职务晋升的公平公正,另外教师就是升不上去了,
你能让他们往哪里走?恐怕这些被北大抛弃的人将会无路可走;用外语讲课的要求更是
被中文系的李零教授形容为“脱了裤子放屁,多此一举”;北大学生到底是不是“一流
”的还很难说,再说主要由那些“一流学生”转化过来的教师怎么就变成“二流”了?
方案争议期间我乘车外出时听一位学校车队的司机说:一流学生、二流教师,这不是挑
动群众斗群众吗?顿时让我有一针见血的感觉。北大的教师尽管在学校管理层的强势下
逆来顺受惯了,但这项改革如果真的实行,将直接威胁到许多人的饭碗,一时群情激奋
,提出了很多尖锐的反对意见,这也是北大教师群体迄今为止最后一次向校方表示了强
烈抗议。我作为机关工作人员虽然和“改革”没有直接关系,也接连写了《“改革”杂
谈》、《“人才”浅议》、《讨论与争论》3篇评论,从侧面探讨“改革”之不可行。
但是在此期间闵维方的态度很坚决。我曾在中央电视台《对话》节目上看到他谈论北大
的“改革”,口气很强硬,大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之势。节目中还不知道从哪里找了一
个人猛唱高调,支持闵维方的“改革”,最后表态说如果他的学识和能力要是影响到北
大建设高水平大学,他可以不拖北大后腿,会自动离开北大——只是这个人好像不是北
大的。虽然闵维方态度强硬,但是在反对意见非常激烈的情况下,“改革”方案虎头蛇
尾,最终做了很大退让,所谓“非升即走”,用外语讲课这些要求都不提了,只是保留
了职称晋升只有两次机会等次要内容。此次“改革”之不得人心还在当年年底举行的北
大第十一次党代会上体现了出来:“改革”的主要策划者张维迎在校党委委员差额选举
中以倒数第一的票数落选,且其得票数大大低于倒数第二的落选者,还连累了另一位搞
经济学的校长助理海闻没有当选。
闵维方搞教师聘任制度改革,看起来是对北大的教师队伍不满意,要提高北大的师资质
量,但是在对待真正的人才时,他的态度却又令人费解。大概在2004年前后,中文系教
授裘锡圭离开北大去了复旦大学。裘锡圭是古文字学领域首屈一指的专家,不过古文字
学在中文系不被认为是主流学科,裘锡圭受到了一些冷遇,要求他到年龄就退休,其间
裘锡圭和中文系负责人之间可能有些不愉快。复旦大学则求贤若渴,提出聘请裘锡圭做
终身教授。裘锡圭和闵维方两家是蓝旗营小区的对门邻居,之前我听周爽说他们上中学
的女儿向裘先生请教过古文,裘先生曾专门打电话叫她到家里进行过辅导。以闵维方的
身份,如果能亲自登门拜访裘锡圭,同他深入交谈、诚恳沟通,应该是不难打消他离开
北大的想法的;裘锡圭还是全国政协委员,无党派代表人士,闵维方也完全可以从主管
统战的角度出面做工作;在裘锡圭出走前后北大聘任了一批文科资深教授,实际上是北
大的终身教授,以裘锡圭的学术水平和影响力,成为文科资深教授应该不会有什么异议
。我听说许智宏曾找裘锡圭谈话表示过挽留之意,不过许智宏明显是在走过场,连裘锡
圭从事什么研究都没有搞清楚,自然话不投机。尽管闵维方就住在裘锡圭对门,但我始
终没听说他迈出过这一步,裘锡圭最终是带着他的弟子们出走复旦,北大的这一优势学
科就此不复存在。
闵维方当了9年多党委书记,是北大历任党委书记中时间最长的。闵维方任职初期大概
还是想做些事情的,似乎也比较自信,以为自己很行,无论是搞“改革”还是做其他事
情,态度都比较坚决、强硬。但他并没有认识到北大真正的问题、弊病之所在,只是针
对一些次要的环节用力过猛,必然会遭到挫折。闵维方虽然是搞教育学出身的,又有在
斯坦福大学留学的背景,不过他并没有按照教育的规律和国外一流大学的做法管理北大
,而是继续沿着任彦申倡导的不断向体制“效忠”的道路上“迅跑”。但是同任彦申有
自己的理论、策略不同,闵维方的做法则显得简单、生硬,其强硬的个人风格也没有因
为遇到挫折而有所改变,尤其是到了他任职的中后期,更是无所顾忌地维护他个人及其
亲信们的权力、利益,终于使北大彻底地变成了一个名利场,在体制化、行政化、官僚
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闵维方任职9年给北大留下了大量的负面资产,我认为其中最严
重的,就是他对于规则的无视和破坏。虽然北大的规则意识过去就不太强,但是在闵维
方主政期间,北大领导层的规则意识几乎荡然无存,不讲规则成为了主要的规则。这一
点在北大机构的设置,干部的任免、退休等方面体现的尤为突出。
前几年北大政府管理学院党委换届,由于在院党委委员的选举中常务副院长落选(政府
管理学院院长由罗豪才挂名,常务副院长实际主持院务),其本人认为是有人操纵了选
举。据说这位常务副院长在筹集某笔资金的过程中发挥了作用,是闵维方信任的干部。
于是闵维方对学院党委的选举结果不予认可,要求学校纪委进行调查。纪委经过调查后
得不出有人操纵的结论,闵维方大为不满,又让医学部纪委再次调查,还是得不出让他
满意的结论。其间闵维方还指令将有关情况报给教育部、北京市委等上级部门。我不知
道他是怎么考虑的,本来就是自己地盘上的事,自己搞不定,莫非还要上级部门来做主
?我曾在一次饭局上遇到北京市委的一位负责干部,他说闵维方把这件事情报上来,搞
得他们也很为难。
大概在政府管理学院党委换届选举一年半之后,到了2010年10月份,忽然有一天在学校
的公告栏上看到了校党委文件:党委常委会同意政府管理学院党委选举结果,由王浦劬
等7人组成新一届委员会,周志忍为书记,李海燕为副书记;但是仅仅过了一两个小时
,公告栏上又发布了另一份党委文件:学校研究决定,任命李国平等4人为政府管理学
院党委委员、副书记,免去李海燕的副书记、委员职务。书面文件我手头都有保存,前
一份落款时间为2010年9月14日,后一份则为10月26日,前后相差一个多月,但确实是
同一天在学校公告栏里发布的。而“学校研究决定”任命的4位副书记,没有1位是选举
出来的7名委员会成员。我不需要对此进行更多解释,院党委选举的结果可以长时间置
之不理,副书记的职数可以从1位一下子增加到4位。我之所以不厌其烦地叙述政府管理
学院党委换届的案例,实在是这个案例很典型地体现了闵维方时期干部任免的特点:没
有任何规则可言,一切凭主要领导人的意愿,不管是制度的规定还是选举的结果,在当
权者面前一概无效。
对于自己信任的干部,闵维方可以随心所欲地安排使用,但是对于不是嫡系的干部,免
去职务时也可以突然袭击、不走程序,即使校级干部也不能幸免。前校党委副书记兼纪
委书记王丽梅曾亲口告诉过我,她卸任时没有任何人和她谈话、打招呼,直接就宣布免
去了她的职务。校级干部尚且如此,其他干部就可想而知了。不过王丽梅虽然不明不白
地离职,但是北大退下来的校级干部乃至一些中层干部却享受到了几乎是终身制的待遇
,至少从2000年之后卸任的校级领导,没有哪一位是办了退休手续的。到我写这些文字
的时候,这些卸任的老领导们,多半快70岁了,有的已经超过70岁了,仍然都是学校的
在职人员,拿着我不知道具体数额的津贴,享受着远远超过离退休人员的待遇;一批早
已过了退休年龄的中层干部也因“工作需要”保留为在职人员,只是到了闵维方卸任之
后的2012年才退下来几个,而一般的教授、博导最多到63岁就退休了。我曾和一位前高
层领导的秘书谈及北大干部的退休状况,他也不禁大为惊奇,说你们的处级干部“比正
部级还厉害”。官场上还有基本的规则,就是正部级官员到了65岁也是要卸任的,而闵
维方时期的北大却形成了“超衙门化”状态,干部的任免、退休完全无章可循。
以我作为旁观者的角度,我认为闵维方做北大的一把手实在是很不称职的,他不具备把
握时代脉搏和北大全局的能力,只是他在财务方面还有些专长。2008年底我参加过一次
学校的筹资工作会议,闵维方做了一个财务工资报告,虽然他讲的有些长,但还算比较
实在,是我听他的报告中最有内容的一次。据说香港的一些大老板也比较认可闵维方,
如果他一直做负责财务的副校长,专心于北大的筹资、财务管理,或许会得到不错的评
价,哪怕他去教育部做主管财务的副部长也行。但不幸的是闵维方却成为了北大的主要
负责人,把一个不合适的人放在不恰当的位置上,那就不仅是北大的不幸,恐怕也是闵
维方个人的不幸。
只要是闵维方或其他有实权的校领导想安排的人,都可以因“工作需要”,没有位置的
可以设立位置,没有机构的可以增设机构,一切皆有可能。虽然任用这些干部需要通过
“学校”,但是考虑到北大有的校级领导对其主管部门的干部调整常常都不知情,我只
能认为北大的干部任免完全在闵维方等极少数人的掌控之中。他卸任前几年最令我印象
深刻的事情,就是大批地安排任用干部,多次让我产生“加官进爵真忙”的感慨。
闵维方是从一名矿工走到北大党委书记位置的,我无意否认他在这个过程中付出的努力
和艰辛。我相信他是爱国的,在他出国留学的那个年代,主动回国的留学生极少,但是
他回来了,虽然这一选择也是他后来得到提拔重用的关键因素。我还听周爽说他们的女
儿是闵维方留学期间出生的,其间周爽曾赴美探亲,他们可以像许多留学人员一样把孩
子生在国外,但周爽说他们根本没有过这种考虑,她在孩子出生前就结束探亲回国了。
我也相信闵维方是希望把北大办好的,他对待工作是非常投入的。但是作为北大的主政
者,需要有把握社会大趋势和北大发展方向的能力。我听到对许智宏的个人评价中总有
一句“他按照社会主义政治家、教育家的标准要求自己”,许智宏、闵维方距离这些标
准都过于遥远,但是作为北大的党委书记、校长,确实应该具备政治家、教育家的素质
和能力。
闵维方虽然卸任了,但是他为北大留下了不少负面资产。在他任职期间,北大的官僚机
构大幅度膨胀,规则意识荡然无存,利益阶层几乎把持了学校的所有领域。即使北大今
后的领导人想要有所作为,也将会遇到规章制度破坏殆尽、利益阶层难以触动的困难局
面。如果闵维方能够对自己的行为有所反思,并在他熟悉的专业领域提出一些好的建议
,或者对中国的高等教育、教育体制乃至更深层次的问题提出一些意见和主张,或许还
可以发挥一些积极作用,取得一些人们的谅解。但是他在北大留下的强硬、专断的个人
风格及其造成的严重后果,将会成为北大历史上沉重的负担。
- END -
我们是学术男 ID:ldriji 我们是学术男,即热爱学术的朋友们。不分人文社科理工
农医,也不论欧美名校或中国土博,学术这一特殊身份把我们联系在一起。当然,本号
也不在意本硕博,是否学院派,只要对学术感兴趣,一概欢迎。
欢迎男女同学们积极订阅~
相关事务请联系:微信 wsf_ww,添加时说明来意 | z**********e 发帖数: 22064 | 2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zhonghangyue (中行说),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北大官场启示录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Jan 31 23:54:33 2017, 美东)
2017-01-19 谢宁 学术那些事儿 学术那些事儿
学术那些事儿 微信号 ldriji
功能介绍 不论人文社科理工农医,也不分欧美名校或中国土博,学术这一特殊身份把
我们联系在一起。当然,本号也不在意本硕博,是否学院派,只要对学术感兴趣,一概
欢迎。
编者按前几天的推文《朱善璐、季羡林以及厉以宁等北大权贵的那些事》比较受读者欢
迎,今天再次精选谢宁的回忆录《我在北京大学的三十年》中的部分内容供大家阅读。
谢宁,北大中文系1981级校友,毕业后留校,在校党委办公室工作,曾任党委书记王学
珍的秘书。
“北大特别强调其政府官方的背景,这样就把京师大学堂和一些更早的由外国人或民间
创办的学校区分开来,似乎是要说明北大才是和政府关系最密切、最正规的大学。以此
思想为主导,北大的百年校庆就不仅是北大自己的事情,而且应该是上升到国家层面的
政府行为,应该由政府出面支持甚至直接参与主办。”
文|谢宁
----------------------------------------------------------------------------
----
任彦申
我认识任彦申的时间比较早。**年学潮之后,大概是上面要调查了解北大学生的思想状
况,于是由刚从清华大学调任北京市委教育部副部长的任彦申带队,带了几个干部来北
大调研。不过在**年风波前后,我记得任彦申多次来过北大。我印象比较深的是风波平
息之后,他有一次在办公楼礼堂给北大学生作报告。任彦申确实很有口才,讲话很生动
,他虽然是力图说明平息风波的必要性、合理性,但口气并不强硬,不是用官方的大道
理教训人、吓唬人,而是试图以他的见解说服学生。他讲了一些情况,例如讲到虽然宣
布戒严了,但其后的一段时间并不是解放军在戒严,实际上是学生戒了严。台下立即热
烈鼓掌,这种掌声谁都能听出其特定的含义,任彦申当然不会不明白,但他似乎也受到
了这种掌声的鼓励,越讲越有精神,不断得到许多热烈的掌声。
到了91年初,上面调整了北大的党委班子,原党委书记王学珍卸任,由北京市委副书记
汪家鏐兼任北大党委书记,任彦申调任北大党委副书记,主管宣传工作。汪家鏐主要还
是在北京市委工作,她一般只是每周来北大一两次,对北大的日常工作过问不多。但是
任彦申迅速地进入了角色,我很快就感觉到他的能力确实比较强,做事很干练,讲话、
写文章都很有一套。有一次任彦申和我说过,本来是要安排他去崇文区当区长的,由于
北大当时的特殊情况,才被点名调到北大,以加强北大党委的班子。任彦申到北大后一
直很活跃,经常讲话、作报告。我那几年身体不好,也很少参加学校的各种会议,直接
听他讲话的时候不多,印象中他宣讲的主要还是防止和平演变的那一套观点。任彦申对
于形势的判断力比较强,对上面的意图领会的比较深,当时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最受重
视,任彦申兼任了北大党校的校长,还在公共政治课教研室的基础上筹建马克思主义学
院,并自任第一任院长,加强对北大意识形态领域的掌控。
任彦申对于政治形势的变化一向非常敏感、善于把握,不过真正体现出他这方面能力的
,还是在邓92年初南巡讲话之后。因为邓的南巡讲话,国内舆论气氛大变,继续讲“姓
社姓资”那一套肯定不合时宜了。1992年年中我听过一次任彦申的报告,主要是讲解邓
南巡讲话精神,但他不是单纯地解读南巡讲话,而是把邓风波之后接见戒严部队的讲话
和南巡讲话做了对比,认为这两个讲话都非常重要。他说邓如果风波之后马上讲南巡讲
话的内容就会不合适,而如果南巡讲话时还是讲接见戒严部队的那些内容也不行,就会
不符合当前的形势。所以这两个讲话在当时背景下都是非常恰当的,都有十分重大的意
义。这样任彦申就十分巧妙地化解了某些前后不一致之处,不露痕迹地将他的立场、观
点迅速转变到邓南巡讲话的精神上来。
邓南巡讲话之后,任彦申的兴趣似乎主要不再在意识形态领域了,而是适时地转向了经
济领域。不过他对舆论宣传工作仍然很重视,我印象比较深的有两件事:一次是92年十
四大召开后第二天,北大经济系教师解万英跳楼自杀,后来有一家经济类的报纸以《北
大教授跳楼记》为题,对这一事件做了长篇报道。任彦申大发雷霆,将写这篇报道的两
位记者找来训话,我刚把他们领进任彦申的办公室,就听见他劈头盖脸地训斥说这几年
好容易把北大稳定住了,但你们的这篇报道又把北大“搞乱了”;还有一次是在1996年
初,《中国青年》杂志发表了中文系教师韩毓海的一篇文章——《北大,魂兮归来》。
这篇文章我当时也看了,我认为韩毓海到北大的时间不长,对北大的一些事情看的比较
表面化,不过内容上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任彦申这时候已经当了党委书记,他对韩毓海
的文章非常恼怒,他是否当面批过韩毓海我不知道,我只看到《中国青年》杂志的有关
负责人被叫到北大,受到了任彦申的当面斥责。
1992年之后,任彦申的主要注意力转移到了经济领域,尤其对发展校办产业非常热心,
应该是他首先提出推倒北大南墙搞商业开发的,并一手促成了以房地产开发为主的北大
资源公司的成立。推倒南墙引起了舆论的不少非议,当然外界也存在一些误解,北大倒
不是不要围墙,而是在围墙的位置上建商业用房。另外北大在当时办学经费非常紧张的
情况下搞一些商业开发,确实也有一定的合理性,所以任彦申的主张还是得到了很多支
持。任彦申对北大方正等校办产业也极为重视,热衷于方正公司的各种具体运作,例如
促成方正公司在香港上市,力主由王选担任方正香港公司董事局主席等等。我在办公室
经常能看到方正等校办产业的人,或者来送文件,或者向任彦申汇报。任彦申曾提出过
一系列观点,例如说北大要实现“产学研”的结合,科研工作要“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
”,进而提出要培养“有市场头脑的科学家”,以及“有科学头脑的企业家”。
我那时候对任彦申的这些见解也很佩服,有一次他要写一篇关于校办产业的文章,由他
口授让我记录。我记下来以后觉得就是一篇比较完整的文章,有理有据,对他的能力更
是大为叹服。那几年北大的校办产业在任彦申的主导下名声大噪,在全国高校中独领风
骚。方正负责人甚至夸口说以后国家每年给北大投入多少钱,方正就也给北大上交多少
,一时令人极为振奋,只是后来的实际距离这一承诺相距何其遥远。
客观地讲,任彦申确实是比较有能力、有魄力、有思想的官员,无论是他提出的一些主
张,还是实际做的一些事情,在北大都得到了相当的认可。在邓南巡讲话之后经济建设
热潮的大背景下,红极一时的北大校办产业也为他赢得了一定的声望。到了94年北大召
开第九次党代会,任彦申顺利接替汪家鏐当上了党委书记,正式成为北大的一把手。在
任彦申当上党委书记之前,他在北大领导班子成员中已经比较突出了,我感觉没有人能
对他接任书记一职形成挑战。担任书记后任彦申进一步提出校党委要管全局,抓大事,
要着重对方向性、全局性、战略性的问题进行谋划和决策,要统揽改革、发展、稳定的
全局。我认为从92年之后到00年初,在将近10年的时间里,北大的各项重要举措和办学
思路,都比较深地受到了任彦申的主导。
1997任彦申顺利地被推选为代表北大出席中共十五大的代表,以他的身份和以往的惯例
,我们都估计他应该进入中央委员会,不想十五大上任彦申真的没有进入中央委员会,
反倒是一向比较低调,而且不是十五大正式代表的陈佳洱校长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不
过任彦申毕竟是任彦申,没有进入中央委员会这个小小的挫折应该不会对他有多大影响
,机遇很快就出现了。1998年北大将迎来建校100周年,北大的百年校庆无疑会引起社
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对北大的主要领导人来说,更是一个可以充分表现的舞台。早在校
庆前几年,北大就开始筹备相关活动,组建了若干个工作班子,校庆前一年还在南校门
设立了倒计时钟。任彦申对北大百年校庆可能造成的影响十分清楚,对校庆活动可谓是
竭尽所能、全力以赴,要将其做成一件举世瞩目的大事。我从1997年春天后被调整到党
委研究室,不再担任书记秘书工作,我本来就是个小人物,对领导们如何进行决策没有
机会参与,只是离领导们比较近,时不时能得到些信息。既然不在领导身边了,我对有
关校庆的决策就更是知之甚少,不过还是能感觉到北大百年校庆的重大决策都深深地打
上了任彦申的烙印,所有重要的举措尽在他的掌控之中。
首先是对北大创办的背景进行了特别阐释,强调北大的前身京师大学堂是由清政府创办
的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京师大学堂不仅是全国的最高学府,还是全国最高的教育行
政机关。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历史不长,到底哪所大学创办最早?并没有权威的定论,
之前已经有大学庆祝过建校100周年了。北大特别强调其政府官方的背景,这样就把京
师大学堂和一些更早的由外国人或民间创办的学校区分开来,似乎是要说明北大才是和
政府关系最密切、最正规的大学。以此思想为主导,北大的百年校庆就不仅是北大自己
的事情,而且应该是上升到国家层面的政府行为,应该由政府出面支持甚至直接参与主
办。
百年校庆最重要的一项活动就是纪念大会了。既然要达到政府行为的目的,那么纪念大
会在什么地方举行就非常有讲究了,如果纪念大会是放在北大,好像就不足以体现政府
官方的背景。任彦申一直主张庆祝大会要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校庆之后有人编了一本书
,主要是讲述校庆前后的过程,当时已到北大出版社工作的刘乐坚让我帮忙看看是否有
必要出版。我大致看了一下,全书洋洋30万字,通篇充斥着对任彦申、闵维方等人校庆
事迹的歌功颂德,极尽肉麻吹捧之能事。例如其中有这样的内容:领导们就校庆大会究
竟在校内还是在人民大会堂开争执不下,时间已经很紧迫了,在某次会议上,“任彦申
像天神一样神威凛凛地站起来,斩钉截铁地说:就在人民大会堂了。”我不了解这本书
的写作背景,认为内容过于谄媚夸张,不宜出版。不过我也和刘乐坚开玩笑说如果存心
想调侃任彦申等人,倒是不妨出了。后来好像是没有出。
除了确定庆祝大会的举办地点,邀请最高领导人等政要出席大会更是校庆活动的重中之
重。另外还提出要给江授名誉博士学位,江没有接受。此外,通过国家邮政局发行了北
大百年校庆纪念邮票,将一颗由北大校友发现的小行星通过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命名
为“北京大学星”,通过铁道部开通了北大校友返校专列,举办了百年校庆庆典晚会“
光明行”并由中央电视台进行直播,等等。庆祝大会当天,由北京市有关方面进行交通
管制,200辆满载着北大师生、校友的大巴车队一字排开,绵延数公里,一路绿灯驶往
人民大会堂,引来无数路人或羡慕、或不解的目光。这一系列活动不见得都是任彦申直
接策划的,但都体现了任彦申要将北大百年校庆做成政府行为的指导思想,是在多个政
府部门支持下实现的。最高领导人也很给北大面子,先是亲自来北大“暖寿”,又携数
位主要领导人出席纪念大会。任彦申自然要忙前忙后,一时风光无限,其间还接受了因
被朱镕基点名而名声大噪的凤凰卫视吴小莉的专访。任彦申侃侃而谈、挥洒自如,据说
让见过不少世面的吴小莉也为之折服。
任彦申凭着北大百年校庆的机遇大出了一番风头,借着这股余热,又有最高领导人讲话
中提出的中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任彦申很快开始了新的策划。
当时有一种普遍的看法,是认为中国的大学和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首先在于办学经费过
于悬殊,所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我在党委研究室的同事还写过一
篇文章,被收录到《新华文摘》上,中心意思就是说国家应该给北大重点支持以建成世
界一流大学。不过任彦申考虑的更周全一些,虽然北大有中国最高学府的声誉,但如果
仅要求国家向北大增加投入似乎又过于特殊,毕竟中国的名牌大学不止北大一所,而其
中唯一和北大地位相当的就只有清华了。于是任彦申提议联合清华,共同提出加快创建
世界一流大学的计划,建议国家对北大、清华加大投入。这一计划得到了急于做出政绩
的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经过一番运作,北大、清华从1999年开始在三年内各得到18亿
的资金投入,此外还有后续投入。后来又有一些其他大学被吸纳进来,成为一项波及范
围更广的所谓“985计划”,因最高领导人1998年5月在北大百年校庆的讲话而得名。任
彦申的谋划使北大、清华获得了很大的实际利益,以前国内的一些著名大学和北大、清
华大体还是在一个层次上,但“985计划”的实施却使得北大、清华一下子鹤立鸡群,
对其他大学形成了压倒性的优势地位,特别是在每年的招生中垄断了国内最优秀的生源
。至于这一计划是否影响了大学之间的平等竞争,是否真正提高了中国大学的办学水平
,则恐怕是一个不太好说的问题。
百年校庆的高潮刚刚过去,又一次足以令世界瞩目的重大机遇再次降临到北大。1998年
6月,美国总统克林顿访华并要在北大发表演讲。克林顿不仅是世界头号强国的总统,
而且还很年轻,颇有些明星范儿,所引起的关注度可想而知。任彦申十分清楚克林顿到
访北大的分量。为了接待克林顿,北大方面可谓十分细心周到,我知道的就有为克林顿
发表演讲的办公楼礼堂安装了空调,将办公楼东面通往未名湖的一条泥土小道铺设成水
泥路,我曾戏称之为“克林顿小道”,后来因为克林顿演讲会上回答提问的时间比较长
,没有走这条小道。北大方面也坚持了一定的原则,美方事先提出克林顿发表演讲时,
为了安保要使用白宫的讲台。北大坚决拒绝了,认为在北大演讲就要用北大的讲台。后
来双方达成妥协,用白宫的讲台,但是在讲台上悬挂北大的标志。不过更周密的筹备是
在台面下进行的。
克林顿来访当天我去接待中山大学的党办主任李尚德,我安排他在勺园住下后,正好电
视上开始直播克林顿的演讲。看到提问环节,我们感觉到每个学生的提问都咄咄逼人,
很有些火药味,有抱怨美国人对中国的了解不如中国人对美国多的,有指责美国向台湾
出售武器的,有质问克林顿微笑背后还隐藏着什么的,有提出美国在人权与民主方面是
不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的。尤其是后来被称为“反美女生”的马楠提出她不认为国家的
自由和个人的自由有什么冲突,认为自由是自己一种主动的选择,像中国现在的繁荣发
展正是中国人民自由的选择,并告诫克林顿“只有真正懂得自由的人才会更加尊重别人
的自由”。因为这些问题太一致,倾向性太强了,反而让我们觉得不对劲。李尚德就问
我:这些提问都是安排的吧?我也有同样的感觉,但我不了解内情。
克林顿离开后我回到办公楼,很快我在书记秘书的桌上发现了打印好的一页纸,刚才学
生们的提问内容都在上面,和提问时的语言几乎一模一样。我顺便问了一下,秘书回答
说都是任书记拟的。后来人们惊诧“反美女生”马楠为什么要嫁给美国人?其实马楠这
些提问的学生们本来就未必真反美,只是出于讨好学校当局和为了自己出风头,充当了
一次任彦申的传声筒而已。据说是学生们先准备了一些问题,任彦申看后不满意,于是
亲自草拟了这些提问。当天参加演讲会的学生也都是精心选择的,大多是比较可靠的学
生干部。
在我的印象中,任彦申在北大做的最后一件大事就是推行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由于“
985计划”使北大获得了较大的经费支持,1999年北大开始进行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对
这件事情我还要另外陈述,这里就不再多说。对任彦申的各种做法学校里也有一些不同
意见,任彦申就此讲过一些观点,他说北大已经改变了过去那种动荡不安、争论不休的
局面,现在要做到“不讨论,不争论”,对看准了事情就大胆去干。我理解他的意思是
希望大家不要对学校的决策指手画脚,最好是不要讨论,不要发表意见,以免争执不下
、贻误时机。我最后听到他的话是由于新的人事分配制度拉大了收入差距,许多人心理
不平衡,任彦申在一次会上讲了一些老同志心态平和的例子,要求大家对收入差距问题
要“想得开”。
2011年秋天我才又一次见到任彦申。我听说是他提出想和原来北大办公室的人聚一聚,
于是在北京市委组织部和新闻出版总署任职的前党办主任刘宇辉、副主任薛松岩安排了
聚会,也通知我参加了。任彦申此前出了两本书,一本是《从清华园到未名湖》,一本
是《后知后觉》,前一本我看过,后一本还没有看,我估计聚会时肯定要谈这两本书,
正好同事那里有《后知后觉》,就赶紧拿来翻了一遍。果然聚会时一落座,刘宇辉就问
我看了任书记的书没有,我只好表示两本书都看了,而且觉得后一本比前一本更好,思
想更解放了一些,胆子更大了一些。任彦申也马上面露微笑。
其实我对任彦申这两本书的看法也不全是违心之论。任彦申这两本书更多的篇幅是在讲
领导艺术、用人之道这些官场上的内容,是“官场人说官场事,局中人讲局中理”。比
较而言,《后知后觉》确实写得更深入一些,对目前官场上的许多问题、弊端都把握得
比较准,谈领导艺术、用人之道也很有些见地,不过总体上都没有超过传统政治经验的
范畴。另外我也无法得出任彦申言论和行为完全相符的结论,例如他多次讲到领导干部
要胸怀宽广、豁达大度,要能够宽容、包容,要听不同的意见。但是联想到他对解万英
之死报道的态度,对韩毓海文章的恼怒,让人感到他虽然道理讲的不错,但实际上自己
也是做不到的。
任彦申的两本书确实都有一定的价值,听说卖的都不错。书中涉及到不少热点问题,尤
其是涉及到官场上的很多现象,任彦申并不像一些官方喉舌那样强调其天然合理性,用
大道理压人,用大帽子吓人,而是比较充分地揭示了不少问题,确实有令人信服的地方
。但他总的基调还是立足于维护现有体制,他对许多现象的分析是比较准确的,虽然也
提到了一些制度因素,但并未就此深入下去,对许多问题、弊端产生的深层原因则语焉
不详,基本上没有触及政治制度这个根本性的问题。其实如果从政治制度的层面进行分
析,任彦申所提出的这些问题都不难进行更合理的解释,也不难提出更有效的解决办法
,但他显然是有意不去触及这个层面。2013年任彦申又出版了新书《如何是好》,这本
书我感觉和前两本书有一些重复的地方,主要还是为官心得、领导艺术这些内容,总的
看没有什么大的突破。
那天聚会的主题基本上就是两个:一是高度评价任彦申的两本书,另一个就是回顾任彦
申对北大百年校庆的贡献。任彦申看上去精神很好、情绪很高,不断讲述他对北大百年
校庆的谋划、举措,在座者无不表示叹服,我们还听他说他也是2011年清华大学百年校
庆的总顾问。任彦申当时已经从江苏省委副书记位置上退下来了,还担任江苏省政协副
主席,席间有人问他现在都忙些什么?任彦申和我们这些老部下在一起显得很放松,毫
不避讳地说:“我现在就是吃喝玩乐”。我理解任彦申虽然是党的高级干部,但他对于
官场上“假大空”的那一套也是很反感的,毕竟退居二线了,没有必要非去捧场。果然
他表示说政协开会的时候不想去就不去了,不愿意听那些官话套话,经常的日程是出去
吃饭、唱歌、旅游,说起到广西和陈章良吃了什么野味,平时唱歌时会有歌星作陪,并
提到曲比阿乌的名字。饭后任彦申还有其他安排,但在大家的一致要求下还是唱了几首
歌,果然字正腔圆、很有味道,比以前大有长进,我心里感慨有歌星陪着唱到底不一样。
任彦申在北大工作的时间不算很长,前后9年有余,担任党委书记5年半左右。不过在我
看来,任彦申是上世纪90年代以后对北大影响最大、带来最多变化的领导人。我并不认
为以前的北大是什么象牙之塔,不食人间烟火似的,但是任彦申主政前的北大,特别是
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同体制或多或少还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多少还保留了一些传统。
任彦申的看法则是“过去的北大总嫌过于自大、过于清高、过于图慕虚名了一些,在世
人面前常常摆出一副与众不同的姿态、咄咄逼人的气势,为此吃了不少亏”。这些话虽
然是任彦申在书中总结的,但他在北大期间已经讲过不少此类观点,也确实是按照这种
思路做的。我认为任彦申在北大的主要言行,都是力图要将北大改造得更符合体制需要
,更迎合世俗,更具备工具性和可操作性,而保持着一定传统的北大在任彦申眼里则是
“自大、清高、图虚名、会吃亏”的。任彦申在北大一直是强调要“改革”的,认为“
北大必须走改革之路,以改革求生存、促发展”,不过他“改革”的整体思路则是要使
北大向体制化、官僚化、商业化方向不断靠拢。任彦申对北大的改造应该说是相当成功
的,逐步将北大引导到符合体制需要、迎合世俗观念的道路上,后来的北大领导人不过
是在任彦申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终于使北大彻底实现了向体制化、官僚化、商业化的转
变。虽然北大的转变和上世纪90年代之后的社会形势密切相关,但是任彦申确实在这一
过程中发挥了最为显著的作用。
从政治制度的角度看,以任彦申的综合能力,如果在一种主要凭本事、唯才是用的制度
下,是完全可以如鱼得水,竞争到更高位置的。任彦申最高的职位不过是做到副部级,
而能力远在他之下的闵维方、朱善璐都达到了这一级别,而且先后成为中央候补委员,
朱善璐还担任过更有实权的南京市委书记一职。钱理群先生近来曾提出过一个观点,他
认为:“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
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
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我不知道钱理群先生是否有具体的所指
,我也不是简单地认为任彦申就是这种人,但是他的一些做法却未免是开风气之先的。
陈佳洱
我到办公楼上班的时候,陈佳洱已经是北大的副校长了。虽然陈佳洱一直担任着副校长
,但他后来又兼任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副主任,主要工作在基金委,在办公楼看见
他的时候就比较少了。
陈佳洱上任后我曾为《今日名流》杂志写过一篇他的专访。除了写专访找过陈佳洱之外
,直接见到他的机会也很少,不过曾为他写过一些讲话稿,例如开学、毕业典礼上的校
长讲话之类,这类讲话不需要校长具体指导,我只需起草好交给校办就行。但有一次我
要为陈佳洱起草一篇关于科研问题的讲话稿,这类讲话不宜只说些一般性的套话,我只
好去他的办公室听听他的想法。陈佳洱似乎并没有什么明确的思路,我记得他说了“基
础研究很重要”的话,此外没说其他问题。基础研究确实很重要,不过我觉得陈佳洱作
为北大校长,作为一位核物理学家,他对于基础研究的重要性应该有一些独到的认识,
我需要知道他的想法才好去起草这篇讲话稿。陈佳洱也许是觉得“基础研究很重要”是
一个基本命题,不需要具体解释,或者是他虽然认识到了,但不能从理论上很好地阐述
。总之我一无所获,只好根据报刊上一些一般性的提法起草了讲话稿。
陈佳洱虽然在理论上和行政能力上都没有突出之处,但他身为北大校长却没有什么架子
,平时总是骑着一辆自行车上下班。1998年我住进了畅春园由筒子楼改建的一套一居室
住房,陈佳洱就住在旁边的楼里,也不过是一套70平米的老式三居室。蔚秀园门口有自
行车修理摊,有时我会看到陈佳洱拿着打气筒撅着屁股给自行车打气,他本来就身材瘦
小,年纪又大了,打起气来比较吃力。比起现在办公楼前北大的领导们出行时前呼后拥
,一律从奥迪车上进出的场景,陈佳洱撅着屁股打气的形象实在令人有恍如隔世之感。
在北大很多人的印象中,陈佳洱确实是个老好人,他任校长期间的党委书记是任彦申。
陈佳洱在政治上、行政能力上完全不是任彦申的对手,于是北大的大政方针明显都是由
任彦申主导的。陈佳洱任职期间赶上了北大的百年校庆,但有关百年校庆的一系列策划
、活动主要都是由任彦申决定的,我曾听同事说在安排校庆活动最繁忙的时候,还看到
陈佳洱有空看专业方面的资料。当然对于北大百年校庆的规格陈佳洱也是乐见其成的,
于是我们就在庆祝大会上看到了紧跟在最高领导人身边,只是笑的合不拢嘴的陈佳洱。
在如此重大、百年一遇的场合里,陈佳洱作为校长的讲话也毫无出彩之处,只是流水账
似的罗列了一些北大的历史和所谓的成就。
我对陈佳洱在科学研究上的成就和影响没有任何发言权,他应该是一位不错的学者,不
过作为北大校长的陈佳洱显然有些力不从心,他在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行政管理等方
面的思路或做法都乏善可陈。我曾听人说过以前陈佳洱在系里当教研室主任时,教研室
里有了矛盾、问题,陈佳洱还要回家问妻子该怎么处理。如果这个说法属实,实在难以
设想他是怎么应对如此庞大、复杂的北大的。有一次我偶然参加了学校的办公会议,会
上正在讨论北大和北医的合并,讨论到合并后领导班子的安排问题时,我看见陈佳洱满
面笑容地说:(合并之后)校长也可以让他们当嘛。虽然他说话的语气并不正式,不过
也能感觉到他这个校长当的并不如意,让给别人未尝不是一种解脱的心态。陈佳洱做北
大校长可能是上面安排的,未必完全是他本人的愿望,他不失为一个好人,但把他放到
北大校长的位置上,以他的性格和能力,显然不足以胜任。陈佳洱仅任职三年多,还没
有任期届满,就调任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任,他似乎也是比较愉快地离开了北大校
长的岗位。
作为构成北大主体的师生员工,我们从来都没有选择校长或其他任何一位校级领导人的
权力,虽然上面有时候也搞一点民意调查,但往往只是走一种形式,我们只能被动地迎
接一位又一位校长、副校长,书记、副书记。以前官场上风气还比较正,权力部门做事
相对比较规范,还能选拔出丁石孙这样形象、能力都很优秀的校长。陈佳洱虽然不见得
有多少民意基础,他在校长的位置上也不能令人满意,但起码还是一位比较正派、朴实
的校长,还有一些值得称道的地方。如果不能在学校领导人的选拔任用机制方面有大的
改变,那么北大人或许就会不断有一种“一蟹不如一蟹”的感觉,从而使北大校长这个
本应该受到高度尊重的身份越来越令人失望。
许智宏
许智宏是1999年底接替陈佳洱出任北大校长的。同陈佳洱上任前进行过大范围的考察不
同,许智宏的任命没有那么麻烦,我们只是有所风闻,然后就看到他直接上任了。对许
智宏的背景我没有什么了解,只听说他是北大生物系毕业的,曾长期在中科院上海植物
生理研究所工作,来北大前是中科院副院长、院士。
许智宏到任的时候,北大正在任彦申、陈文申主持下搞所谓机构改革,我所在的党委研
究室扩编为发展规划部,人员、职能都有所增加,据说要负责全校的发展规划。许智宏
上任初期我只是在个别会议上听过他讲话,讲话内容没有留下任何印象,他那一口浓重
的苏南、上海一带的口音我也听不大懂。我虽然很难见到许智宏,但是他从中科院带了
一位秘书过来,我在勺园餐厅吃饭时和这位秘书聊过几次。1999年北大搞了人事分配制
度改革,方案是怎么制定的我不清楚,到1999年底公布出来并开始执行。我认为方案有
很大的弊端,就写了一篇6000字的意见转交给任彦申等领导。任彦申没有理会,他很快
也调到江苏去了。我想许智宏是新来的,或许可以听一些意见,就和他的秘书谈了对人
事分配制度的看法,并将我的意见请他转交给许智宏。过了些日子,秘书告诉我说许智
宏看了,但是之后再没有下文,我也就不抱什么幻想了。
不过这位秘书后来却出了点事。大概在许智宏到任一两年后,秘书报考北大的在职博士
生,和其他几个干部通过研究生院的相关人员拿到了英语试题,他们也不知道策略些,
考的分数都很高,于是被人告发了。调查的结果是他们作弊了,于是许智宏的秘书被调
离岗位,安排到北大的校办企业工作,其他牵涉到的干部也分别进行了处理。虽说是秘
书出的事,许智宏多少总该有一点表示,对他带来的秘书多少总有些失察之责吧,但我
没有听说他在任何场合里表示过歉意。
许智宏是北大众星捧月的中心人物,虽然他当了9年校长,但我见他的次数实在是屈指
可数,对他的了解更是少之又少。不过就是在我极为有限的视野里,还是有一些值得记
录下来的事情。
有一年学生资助中心搞活动,因统战部长外出,我顺便被中心主任邀请参加了。那天学
生资助中心的活动是在勺园二号楼餐厅举行的,我进去后就被餐厅正中挂着的大横幅震
惊了,横幅至少有20米长,上面写着衷心感谢许校长及学校对我们的关爱等字样。我以
前确实没有在北大见过这么长的横幅,顿时觉得自己太孤陋寡闻了。活动的主题是帮助
家庭有困难的学生,但主角自然是许智宏,其中的一项议程是向许智宏献感恩贺卡。学
生主持人以十分激动的口气念了贺词,我只记得说有一位慈祥的老人,他像我们的父亲
一样如何如何,其他的话我记不清了,总的印象是贺词写的极为煽情、肉麻,我确实有
一种被“雷”到的感觉。当然许智宏一直是笑眯眯的站在台上听着并接受了贺卡。
大约在2005年前后,我参加过学校教育基金会举办的一次筹资工作会议,会议是在京郊
召开的。第一天上午许智宏到会并讲了话,我记得他说自己有一天没什么事,就到大觉
寺去喝茶,知道了茶馆的老板是中文系的学生。许智宏的意思是说北大向校友筹资不要
光盯着经济类、管理类专业的,人文类的毕业生也可能是有钱人。他的这个话倒是很有
先见之明,后来给北大捐赠手笔最大的校友,恐怕就要数中文系毕业的黄怒波了。大觉
寺茶馆我此前和一位当老板的朋友去过一次,对我来说消费确实很贵,很羡慕许校长是
既有钱又有闲的。那天讲完话后许智宏就离会了,我也没有再看见他,不过我从会议组
织者那里听说许智宏当天晚上又回来唱歌了,而且还有人找来了学生艺术团的女生陪着
唱,还说了有的中年女士开始也兴致勃勃地唱,后来感觉气氛不适合她们在场,就主动
退了出去。
其实许智宏和年轻女性的交往校内早有不少议论。在办公楼上班的人都知道,经常会看
到一些时尚、漂亮的年轻女子来找许校长。我在办公楼做过多年秘书,一般人来找领导
都要先问一问,但只要是这些年轻女子来找,秘书却是问都不问的,她们可以直接进入
许智宏的办公室。我还听说这些女子主要由两部分人组成,有些是学生艺术团体的女生
,有些是校办企业的人员,特别是有的校办企业老总经常让一些漂亮时尚的女子找许校
长,她们出入于办公楼的身影引起了很多人的艳羡。还有一次我偶然听许智宏闲谈,他
说自己喜欢做饭,有时候亲自买菜下厨,说这是他的一种放松方式。我知道许智宏家在
上海,他自己在北京生活,偶尔做点喜欢吃的饭菜也是正常的。不过后来我却又听人说
许智宏并不是自己做饭,而是会有一些女生到他的住所和他一起做饭、聚餐。我难辨其
真假,假如这种说法是真的,那么许智宏的放松方式又只能令人羡慕了。
许智宏出国访问、去外地出差的机会很多,我还听说他有时会指名带某些部门的年轻女
士随同。在北大有些和校领导关系密切的女干部受到特殊待遇,乃至获得升迁是不足为
奇的,甚至还传出“许校长好幼齿,周校长喜熟女”的说法。周校长对几位“熟女”的
关照我有所耳闻,但是倒没有听说哪位女干部的升迁和许智宏有特别的关系,或许是需
要他关照的人太多吧。不过我又听说有的比较漂亮的女生被选留到学校机关工作,似乎
又和许智宏不无关系,当然这样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养眼的功效。
我有一次外出开会和一位其他学校的干部同屋,闲谈时听他说:你们许校长怎么看起来
色眯眯的。我仔细想了想许智宏的神态,他平时总是满脸笑容,经常笑的眼睛眯起来,
嘴角似乎也有点歪,给人的感觉是有些轻浮。我确实很看不惯,但又不能准确形容出来
,经这位干部提醒,才算找到了一些感觉。有一次学校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我先到英
杰交流中心安排会场。许智宏可能是刚在附近参加完其他活动,提前来了。提前到场还
有几个负责摄影摄像的人,看见许智宏进来,其中的一位女士迎了上去。许智宏对其他
人只是略表示意,但对这位长相比较普通,看上去也不很年轻的女士却非常热情,说了
一句:哎呀,你来了!随即双手紧紧握住这位女士的两只手摇晃着,持续时间远远超过
正常的握手礼节,同时嘴张到最大程度地笑着。让我感到他的热情程度实在是有失身份
,可能他已经习惯成自然了。
许智宏是搞植物学研究的,是中科院院士,不过他是先当了中科院副院长,然后被评为
院士的。虽然院士在中国是一种最高的学术头衔,不过熟悉中国大学、科研院所情况的
人都知道,有行政职务的人往往更容易评上学术头衔。对许智宏的专业研究我一无所知
,完全不了解他在业界的地位,我只是就一般情况而言。许智宏平时的日程是非常繁忙
的,北大校长任内他担任过全国人大常委,当校长后的头几年还兼任中科院副院长,外
出参加各种会议,去全国各地参加各类活动占用了他大量时间,出国访问对他来说更是
家常便饭,常常一走就是十天半个月。北大新闻网上对许智宏的行踪一般都有报道,我
大体估算过,他每年不在学校的时间至少在半年以上,在学校的时间又有多少是用于工
作就不得而知了。
许智宏在北大当了整整9年校长,北大历史上只有蔡元培、蒋梦麟名义上担任校长的时
间比他长,但他们实际主持校务的时间并不很长,他可以说是北大历史上实际任职时间
最长的校长。在许智宏长达9年的校长任期里,我虽然多次听过他的讲话,但仔细地想
一想,竟想不起一句让我觉得很受启发或者是很振奋人心的话,也没有见他办过一件比
较得人心,能让人回味的事情。
许智宏9年的北大校长当得可谓有滋有味,听说他卸任时曾到学校的一些部门告别。我
所在的统战部远离办公楼,又不是权力部门,他始终未曾踏进过一步。许智宏去了办公
楼旁边的红一楼,到了组织部、宣传部、发展规划部等部门,但惟独没有去也在红一楼
里的纪委,过其门而不入。听说时任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王丽梅为此颇为生气,原因
据说是王丽梅曾受上级部门委托找许智宏了解过和他有牵连的事情,许智宏对此不满。
其实北大纪委根本就没有能力调查校级领导,更不会有意针对许智宏,不过是奉命行事
罢了。既然是来告别的,却连这一点顺水的人情都不愿做,此人的器量之小由此可见一
斑。
许智宏任校长的9年也是北大不断被各种“负面新闻”困扰,学校声誉急剧下跌的时期
,虽然这种局面不是他个人能承担的。但他除了进行过一些无力的辩解之外,从来没有
去寻找过问题的所在,更没有因此影响到他在北大的愉悦心情和多彩生活。他用足了北
大校长这个身份带来的名气、地位、快乐、荣耀,即使他卸任之后,北大前任校长的光
环仍然可以让他过的十分惬意,或许他还能继续惬意下去。
闵维方
闵维方是1980年代后期回国到北大工作的,之前他从北师大教育系本科毕业后赴美国留
学,在斯坦福大学获得了教育经济学博士学位,是作为归国留学人才被引进到北大的。
那个年代学成归国的留学生极少,北大也只有陈章良、闵维方、申丹等少数几个人。我
第一次见到闵维方大概是在1990年代初期,他来北大后还被借调到世界银行工作过一段
时间。
闵维方到北大三两年后就当上了教授、博导,并接替汪永铨任北大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
,1994年成为北大党委常委、校长助理,一年之后又当上了副校长。在他回国后的那几
年里,基本上每一两年就会跨上一个新的台阶。大概是物以稀为贵吧,闵维方只是有归
国留学人员的身份,就受到了校方的特别重视,得以步步高升。其实不光是社会上当时
普遍迷信归国留学人员,我本人和周围很多人都有一种想当然的心态,我虽然对闵维方
没有任何了解,仅仅知道他在斯坦福大学学习了教育学,就想当然地认为他进入北大的
领导班子,可以为北大带来先进的教育理念、管理方法,从而使北大的办学水平得到提
升。我那些年还比较关心北大的发展,也知道北大和世界名校的差距,又认为闵维方是
国外一流大学出来的。所以到1996年北大校长换届,虽然最后接替吴树青的是陈佳洱,
不过在可能的接任人选中,我曾认为如果让闵维方出任校长或许更合适。估计当时和我
有类似想法的人还不少。
闵维方虽然没有当上校长,但他在陈佳洱上任之前已经升任为常务副校长,主管人事、
财务等项工作,他的热情和干劲都是很足的。其间最为人称道是他为北大筹到了一笔数
额达几千万元的捐款,是当时北大有史以来得到的最大一笔捐款。校办的秘书们对闵维
方十分崇拜,将他这次筹资的过程说的很神奇,他不是向捐赠者讲北大怎么穷、怎么缺
钱,而是强调了北大要如何发展,要承担怎样的社会责任等等,以此打动了香港富豪何
英杰先生的孙子及其女友。后来北大举办各种会议和国际活动的英杰交流中心大概就是
用这笔资金建成的。我听了以后对闵维方也极为佩服,愈发坚定了之前对他的期待。那
几年闵维方的名气、地位都上升的很快,一时风头甚健,其间我只是偶尔听校办的秘书
说过他似乎有点狂傲。
1999年底我开始到党委统战部工作,闵维方的夫人周爽女士时任统战部副部长。周爽是
一位很正直,对自己要求十分严格的干部,她也比较通达,看人看事比较清楚。周爽不
愿意因为闵维方的位置而被人关注,更不愿意别人通过她和闵维方产生瓜葛,处事非常
低调。所以我和周爽之间虽然经常谈话,但是极少涉及到闵维方。我只记得闵维方任党
委书记之后,周爽曾说过我还能不了解他吗?他也就是能干一些具体的事。
2002年春天,闵维方被任命为校党委书记,他在北大和北医合并后就担任了常务副书记
,接替过渡性质的王德炳并不出人意料。闵维方刚上任时我对他比较关注,想看看他能
给北大带来些什么?对于一位新的领导人来说,第一次正式讲话往往是很重要的,其水
平、能力、风格一般都会从中有所体现。我没有直接听闵维方讲话,但是他上任后第一
次比较重要的讲话印发下来后,我还是很认真地阅读了,但内容却令我极为失望。作为
主政后的首次正式讲话,应该多少有一些个人的风格和思路,但闵维方的讲话却完全是
官样文章,主要内容就是“三个代表”。当时还任党委副书记的赵存生历来比较认真,
听人说他对闵维方的讲话稿进行了仔细核对,结果是和报纸上的社论语言一句不差。我
实在难以理解,闵维方面对全校的讲话,即使讲不出多少高屋建瓴的内容来,也不妨讲
一些实话,哪怕从“三个代表”上引申出一些结合北大实际的内容也行,结果他竟然是
全盘照抄了一大堆官话套话。此后闵维方的讲话我还看过一些,基本上都是这类官方语
言,我也就没有兴趣继续关注了。
到了2003年春季,闵维方忽然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向着世界一流大
学迅跑》。文章认为北大创建世界一流大学需要跨越式发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北大
的光荣使命,具体措施上则强调要把学科建设视为“安身立命之本”,置于突出的地位
,学科建设要“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需要”。此外还罗列了北大科
研经费的增长数字,提出要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强调北大有一流的生源等等。最后
展望说“到2005年,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打下全面的坚实基础。从2005年到2015年,再
经过10年的艰苦奋斗,实现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目标。”全文除了官方式的语言、
口号、决心之外,没有任何令人信服的内容。“迅跑”一词也实在过于俗陋,意思是说
北大要向着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迅速地跑过去,哪怕是用被用滥了的“前进”一词也稍
好一些。按照闵维方的说法,2015年北大就要实现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现在时间
马上就到了,不知届时他是否敢说北大已经是世界一流大学了,好在他的继任者朱善璐
又把这一时间点往后推了几年。
大概是为了“迅跑”,北大随即就推出了人事制度改革方案,全称是《北京大学教师聘
任和职务晋升制度改革方案(征求意见稿)》。闵维方虽然公开讲话时照本宣科,不越雷
池一步,但做事情倒很有些我行我素的强硬风格。这一方案的具体制定者是时任校长助
理、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张维迎,但背后有闵维方的强力支持。方案的核心内容是北大
的教师以后要“非升即走”,就是说讲师如果升不上副教授,副教授升不上教授,就要
主动离开北大,或者要被解聘。此外还对教师的提职申请进行了限制,如果两次申请晋
升不到高一级职称,就不能再申请提职了;还提出北大以后一般不选留本校毕业生留校
任教,教师都要具备用一门外语讲课的能力等等。为了强调改革的合理性,又提出北大
是所谓“一流的学生,二流的教师”,所以要对那些“二流”的教师进行“改革”。
《方案》一经公布立刻引起轩然大波,凡是对中国大学稍有了解的人都不难判断其不具
备可行性。首先北大就不能保证教师职务晋升的公平公正,另外教师就是升不上去了,
你能让他们往哪里走?恐怕这些被北大抛弃的人将会无路可走;用外语讲课的要求更是
被中文系的李零教授形容为“脱了裤子放屁,多此一举”;北大学生到底是不是“一流
”的还很难说,再说主要由那些“一流学生”转化过来的教师怎么就变成“二流”了?
方案争议期间我乘车外出时听一位学校车队的司机说:一流学生、二流教师,这不是挑
动群众斗群众吗?顿时让我有一针见血的感觉。北大的教师尽管在学校管理层的强势下
逆来顺受惯了,但这项改革如果真的实行,将直接威胁到许多人的饭碗,一时群情激奋
,提出了很多尖锐的反对意见,这也是北大教师群体迄今为止最后一次向校方表示了强
烈抗议。我作为机关工作人员虽然和“改革”没有直接关系,也接连写了《“改革”杂
谈》、《“人才”浅议》、《讨论与争论》3篇评论,从侧面探讨“改革”之不可行。
但是在此期间闵维方的态度很坚决。我曾在中央电视台《对话》节目上看到他谈论北大
的“改革”,口气很强硬,大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之势。节目中还不知道从哪里找了一
个人猛唱高调,支持闵维方的“改革”,最后表态说如果他的学识和能力要是影响到北
大建设高水平大学,他可以不拖北大后腿,会自动离开北大——只是这个人好像不是北
大的。虽然闵维方态度强硬,但是在反对意见非常激烈的情况下,“改革”方案虎头蛇
尾,最终做了很大退让,所谓“非升即走”,用外语讲课这些要求都不提了,只是保留
了职称晋升只有两次机会等次要内容。此次“改革”之不得人心还在当年年底举行的北
大第十一次党代会上体现了出来:“改革”的主要策划者张维迎在校党委委员差额选举
中以倒数第一的票数落选,且其得票数大大低于倒数第二的落选者,还连累了另一位搞
经济学的校长助理海闻没有当选。
闵维方搞教师聘任制度改革,看起来是对北大的教师队伍不满意,要提高北大的师资质
量,但是在对待真正的人才时,他的态度却又令人费解。大概在2004年前后,中文系教
授裘锡圭离开北大去了复旦大学。裘锡圭是古文字学领域首屈一指的专家,不过古文字
学在中文系不被认为是主流学科,裘锡圭受到了一些冷遇,要求他到年龄就退休,其间
裘锡圭和中文系负责人之间可能有些不愉快。复旦大学则求贤若渴,提出聘请裘锡圭做
终身教授。裘锡圭和闵维方两家是蓝旗营小区的对门邻居,之前我听周爽说他们上中学
的女儿向裘先生请教过古文,裘先生曾专门打电话叫她到家里进行过辅导。以闵维方的
身份,如果能亲自登门拜访裘锡圭,同他深入交谈、诚恳沟通,应该是不难打消他离开
北大的想法的;裘锡圭还是全国政协委员,无党派代表人士,闵维方也完全可以从主管
统战的角度出面做工作;在裘锡圭出走前后北大聘任了一批文科资深教授,实际上是北
大的终身教授,以裘锡圭的学术水平和影响力,成为文科资深教授应该不会有什么异议
。我听说许智宏曾找裘锡圭谈话表示过挽留之意,不过许智宏明显是在走过场,连裘锡
圭从事什么研究都没有搞清楚,自然话不投机。尽管闵维方就住在裘锡圭对门,但我始
终没听说他迈出过这一步,裘锡圭最终是带着他的弟子们出走复旦,北大的这一优势学
科就此不复存在。
闵维方当了9年多党委书记,是北大历任党委书记中时间最长的。闵维方任职初期大概
还是想做些事情的,似乎也比较自信,以为自己很行,无论是搞“改革”还是做其他事
情,态度都比较坚决、强硬。但他并没有认识到北大真正的问题、弊病之所在,只是针
对一些次要的环节用力过猛,必然会遭到挫折。闵维方虽然是搞教育学出身的,又有在
斯坦福大学留学的背景,不过他并没有按照教育的规律和国外一流大学的做法管理北大
,而是继续沿着任彦申倡导的不断向体制“效忠”的道路上“迅跑”。但是同任彦申有
自己的理论、策略不同,闵维方的做法则显得简单、生硬,其强硬的个人风格也没有因
为遇到挫折而有所改变,尤其是到了他任职的中后期,更是无所顾忌地维护他个人及其
亲信们的权力、利益,终于使北大彻底地变成了一个名利场,在体制化、行政化、官僚
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闵维方任职9年给北大留下了大量的负面资产,我认为其中最严
重的,就是他对于规则的无视和破坏。虽然北大的规则意识过去就不太强,但是在闵维
方主政期间,北大领导层的规则意识几乎荡然无存,不讲规则成为了主要的规则。这一
点在北大机构的设置,干部的任免、退休等方面体现的尤为突出。
前几年北大政府管理学院党委换届,由于在院党委委员的选举中常务副院长落选(政府
管理学院院长由罗豪才挂名,常务副院长实际主持院务),其本人认为是有人操纵了选
举。据说这位常务副院长在筹集某笔资金的过程中发挥了作用,是闵维方信任的干部。
于是闵维方对学院党委的选举结果不予认可,要求学校纪委进行调查。纪委经过调查后
得不出有人操纵的结论,闵维方大为不满,又让医学部纪委再次调查,还是得不出让他
满意的结论。其间闵维方还指令将有关情况报给教育部、北京市委等上级部门。我不知
道他是怎么考虑的,本来就是自己地盘上的事,自己搞不定,莫非还要上级部门来做主
?我曾在一次饭局上遇到北京市委的一位负责干部,他说闵维方把这件事情报上来,搞
得他们也很为难。
大概在政府管理学院党委换届选举一年半之后,到了2010年10月份,忽然有一天在学校
的公告栏上看到了校党委文件:党委常委会同意政府管理学院党委选举结果,由王浦劬
等7人组成新一届委员会,周志忍为书记,李海燕为副书记;但是仅仅过了一两个小时
,公告栏上又发布了另一份党委文件:学校研究决定,任命李国平等4人为政府管理学
院党委委员、副书记,免去李海燕的副书记、委员职务。书面文件我手头都有保存,前
一份落款时间为2010年9月14日,后一份则为10月26日,前后相差一个多月,但确实是
同一天在学校公告栏里发布的。而“学校研究决定”任命的4位副书记,没有1位是选举
出来的7名委员会成员。我不需要对此进行更多解释,院党委选举的结果可以长时间置
之不理,副书记的职数可以从1位一下子增加到4位。我之所以不厌其烦地叙述政府管理
学院党委换届的案例,实在是这个案例很典型地体现了闵维方时期干部任免的特点:没
有任何规则可言,一切凭主要领导人的意愿,不管是制度的规定还是选举的结果,在当
权者面前一概无效。
对于自己信任的干部,闵维方可以随心所欲地安排使用,但是对于不是嫡系的干部,免
去职务时也可以突然袭击、不走程序,即使校级干部也不能幸免。前校党委副书记兼纪
委书记王丽梅曾亲口告诉过我,她卸任时没有任何人和她谈话、打招呼,直接就宣布免
去了她的职务。校级干部尚且如此,其他干部就可想而知了。不过王丽梅虽然不明不白
地离职,但是北大退下来的校级干部乃至一些中层干部却享受到了几乎是终身制的待遇
,至少从2000年之后卸任的校级领导,没有哪一位是办了退休手续的。到我写这些文字
的时候,这些卸任的老领导们,多半快70岁了,有的已经超过70岁了,仍然都是学校的
在职人员,拿着我不知道具体数额的津贴,享受着远远超过离退休人员的待遇;一批早
已过了退休年龄的中层干部也因“工作需要”保留为在职人员,只是到了闵维方卸任之
后的2012年才退下来几个,而一般的教授、博导最多到63岁就退休了。我曾和一位前高
层领导的秘书谈及北大干部的退休状况,他也不禁大为惊奇,说你们的处级干部“比正
部级还厉害”。官场上还有基本的规则,就是正部级官员到了65岁也是要卸任的,而闵
维方时期的北大却形成了“超衙门化”状态,干部的任免、退休完全无章可循。
以我作为旁观者的角度,我认为闵维方做北大的一把手实在是很不称职的,他不具备把
握时代脉搏和北大全局的能力,只是他在财务方面还有些专长。2008年底我参加过一次
学校的筹资工作会议,闵维方做了一个财务工资报告,虽然他讲的有些长,但还算比较
实在,是我听他的报告中最有内容的一次。据说香港的一些大老板也比较认可闵维方,
如果他一直做负责财务的副校长,专心于北大的筹资、财务管理,或许会得到不错的评
价,哪怕他去教育部做主管财务的副部长也行。但不幸的是闵维方却成为了北大的主要
负责人,把一个不合适的人放在不恰当的位置上,那就不仅是北大的不幸,恐怕也是闵
维方个人的不幸。
只要是闵维方或其他有实权的校领导想安排的人,都可以因“工作需要”,没有位置的
可以设立位置,没有机构的可以增设机构,一切皆有可能。虽然任用这些干部需要通过
“学校”,但是考虑到北大有的校级领导对其主管部门的干部调整常常都不知情,我只
能认为北大的干部任免完全在闵维方等极少数人的掌控之中。他卸任前几年最令我印象
深刻的事情,就是大批地安排任用干部,多次让我产生“加官进爵真忙”的感慨。
闵维方是从一名矿工走到北大党委书记位置的,我无意否认他在这个过程中付出的努力
和艰辛。我相信他是爱国的,在他出国留学的那个年代,主动回国的留学生极少,但是
他回来了,虽然这一选择也是他后来得到提拔重用的关键因素。我还听周爽说他们的女
儿是闵维方留学期间出生的,其间周爽曾赴美探亲,他们可以像许多留学人员一样把孩
子生在国外,但周爽说他们根本没有过这种考虑,她在孩子出生前就结束探亲回国了。
我也相信闵维方是希望把北大办好的,他对待工作是非常投入的。但是作为北大的主政
者,需要有把握社会大趋势和北大发展方向的能力。我听到对许智宏的个人评价中总有
一句“他按照社会主义政治家、教育家的标准要求自己”,许智宏、闵维方距离这些标
准都过于遥远,但是作为北大的党委书记、校长,确实应该具备政治家、教育家的素质
和能力。
闵维方虽然卸任了,但是他为北大留下了不少负面资产。在他任职期间,北大的官僚机
构大幅度膨胀,规则意识荡然无存,利益阶层几乎把持了学校的所有领域。即使北大今
后的领导人想要有所作为,也将会遇到规章制度破坏殆尽、利益阶层难以触动的困难局
面。如果闵维方能够对自己的行为有所反思,并在他熟悉的专业领域提出一些好的建议
,或者对中国的高等教育、教育体制乃至更深层次的问题提出一些意见和主张,或许还
可以发挥一些积极作用,取得一些人们的谅解。但是他在北大留下的强硬、专断的个人
风格及其造成的严重后果,将会成为北大历史上沉重的负担。
- END -
我们是学术男 ID:ldriji 我们是学术男,即热爱学术的朋友们。不分人文社科理工
农医,也不论欧美名校或中国土博,学术这一特殊身份把我们联系在一起。当然,本号
也不在意本硕博,是否学院派,只要对学术感兴趣,一概欢迎。
欢迎男女同学们积极订阅~
相关事务请联系:微信 wsf_ww,添加时说明来意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