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Parenting版 - [ZT]武志红:心灵成长的六个定律
相关主题
超市惊遇一母女,这孩子长大肯定了不起!在宝宝至关重要的头三年,父母该做的(转) (转载)
谁了解孩子成长的秘密 zt美国老师教孩子的方法领先中国几条街
what does it mean to be well educated? (转载)你的娃内化了吗?
纽约时报:Testing, the Chinese Way数学教育 一家之言 II: 内化
贿赂孩子是不是不好的方式?数学教育一家之言II:内化
Positive Parenting: Encouragement versus praise (转载)女儿变得害羞敏感了,为什么?
关于homeshool 看过的书单数学教育 一家之言 (完整版, 长, 慎入)
有点长,不过可以解决这里很多父母的困惑这种情况怎么破?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内在话题: 关系话题: 父母话题: 改变话题: 定律
进入Parenting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i**e
发帖数: 19242
1
逛club看到的,好东西,拿来大家分享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764559010008rz.html
h********y
发帖数: 3778
2
嗯,看过几篇武志红的东西,还不错~

【在 i**e 的大作中提到】
: 逛club看到的,好东西,拿来大家分享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764559010008rz.html

i**e
发帖数: 19242
3
心灵成长的六个定律(上)(2007-08-26 10:21:29)
分类:人生感悟
不断收到读者来信,问什么是“内在的父母”与“内在的小孩”。同时,也不断收
到不少来信问一些关于心理成长的最基本的知识。
在思考怎么回答他们的问题时,我梳理出了关于心理成长的六条定律。
与定律相对应的,是破碎。所谓破碎,意思就是,如果我们的成长环境明显违背了
这些定律,我们的心灵就会受伤,我们的生命感觉就会出现破碎。
定律一:成为自己
我们生命的根本动力是成为自己。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马斯洛称,人有五个层次的心理需要:饮食与性的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如果按照另一位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罗杰斯的话来说,所谓自我实现的需要
,也就是成为自己。
什么是自己,我们又怎样可以成为自己?
罗杰斯认为,所谓自己,就是一个人过去所有的生命体验的总和。假若,这些生命
体验我们是被动参与的,或者说是别人的意志的结果,那么我们会感觉,我们没有在做
自己。相反,假若这些生命体验我们是主动参与的,是我们自己选择的
i**e
发帖数: 19242
4
定律二:我们天然就有一个精神胚胎
我们在自我实现的道路上,最容易遭遇到的第一个挫折,多来自父母等重要的亲人
。父母最容易以爱的名义,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的身上。但他们这样做的时候,就
压制孩子成为自己的努力。
父母们之所以喜欢这样做,常常是因为抱有一个传统的观点——孩子是一张白纸。
按照这个观点,孩子被认为一开始什么都没有,就是纯粹的空白,我们怎么塑造怎么教
育,孩子就会成长为什么样子。
意大利教育学家蒙特梭利反对这一看法,她认为,孩子决不是一张白纸,相反一开
始就有一个精神胚胎,这个精神胚胎中藏有心灵成长的密码。并且,只有孩子自己通过
自己的行动、感受和思考才能解开这个密码。因为,那些敏感期只有一个大概的规律,
我们无法找到一个精确的时间表,也就无法主动地操控,而只能由孩子的自发行为去发
现,孩子目前正处于什么敏感期。
很多幼儿教育学家支持蒙特梭利的这一说法,他们通过观察发现,孩子6岁前有许
多心灵发育的敏感期,譬如追求完美、音乐、数学等等都有一个敏感期。处于特定敏感
期的孩子,会对某一件特定的事情有了匪夷所思的执着,他们会不厌其烦地自发地重复
去做
i**e
发帖数: 19242
5
定律三:关系胜于一切
情商比智商重要,这一点已成公论。那么,情商是什么?
其实,情商就是性格,就是人格,而人格就是我们的内在的关系模式。从这一点而
言,父母不必太忙于给孩子灌输知识,因为他们与孩子的关系,实际上远比这些知识重
要。
假若父母能与孩子提供一个和谐的关系,那么,孩子的精神胚胎就会在这个关系中
,自由而安全地得到最大程度的成长。
所以,父母应切记,他们与孩子的关系,才是压倒性的关键所在,至于他们想对孩
子灌输的知识,其实是配角,甚至还是反角。
新精神分析流派、现代客体关系心理学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内在的关系模式
,这个关系模式决定了我们与其他人、与社会、与世界乃至与自己的相处方式。
这个内在的关系模式,用客体关系理论解释起来会比较复杂,但可以用简单而形象
的解释,那就是“内在的父母”和“内在的小孩”的关系。
这个内在的关系模式也是在6岁前基本建立,所谓“内在的小孩”,其实就是孩子
自己一方的角色的内化。所谓“内在的父母”,则是父母一方的角色的内化。内在的关
系模式,基本也是童年时,孩子与父母等重要亲人的现实关系的内化
i**e
发帖数: 19242
6
多一只眼睛,看破关系的迷雾——心灵的六个定律(二)(2007-08-26 10:31:40)
标签:心理分析亲密关系家庭 分类:人生感悟
一个人怎样对你,反映着他的内心。
你怎样对一个人,反映着你的内心。
这叫投射。
一个人怎样对你,可能是被你教会的。
你怎样对一个人,可能是被他教会的。
这叫认同。
投射与认同,是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心理互动机制,是我们的内在的关系模式相互
影响的主要途径。
所以,不必将关系中发生的事情简单地归到自己身上,或他身上。相反,我们应该
多一只眼睛,学会从内在关系的角度上审视你和对方。
 本栏目上周(http://blog.sina.com.cn/u/54764559010008rz)的文章,讲述了心灵成长的前三个定律,其中第三个定律讲到,我们所谓的人格是一个内在的关系模式,即“内在的小孩”与“内在的父母”的关系。并且,这个内在的关系模式基本在6岁前形成。
那么,第四个定律就是,这个内在的关系模式,就是我们与他人、社会乃至世界相
处的基石。
简而言之就是,童年时,我们怎么与父母相处,长大后,我们就怎么与其他人相处。
不过,这个相处模式也有变数。某一时刻,在
i**e
发帖数: 19242
7
名词解释:投射与认同
我们常说,一个人怎么对待别人,其实是这个人的内心的反映。
这个道理,套用一个心理学术语,就是投射。
更细致的解释是,一个人的外部的人际关系其实就是他的内心关系向外的展现。
譬如,假若一个人的内在的关系模式是“挑剔的内在的父母”与“被挑剔的内在的
小孩”。那么,这个人的现实的人际关系,要么是他瞧不起别人,要么是他甘于被别人
瞧不起。
面对这样的人,我们就要明白,他挑剔你,其实并非是你的错,而是他自己的问题
。他是把自己内心的东西投射到你身上了。
不过,接不接受他的投射,就是你的问题了。
在一个心理学论坛上,23的女孩阿娜写道:“很多人都摆出一副长者的姿态来教训
我这个没事找事、顽固不化、不懂事的小孩子。”
这些摆出长者姿态的人来教训她,可以理解为,他们正在向她投射他们的一些东西
。一般而言,他们投射给她的,就是他们的“被挑剔的内在的小孩”。
因为这些教训,阿娜很容易受到影响。别说教训了,甚至“一旦别人有一点表示出
不满,我就有天塌下来的感觉”。
也就是说,这些人对她的投射,都成功了,都严重影响到了她。按照心理学的说法
,就是她认同了这些人投射给她的“被挑剔的内在的小
i**e
发帖数: 19242
8
自爱=“内在的父母”爱“内在的小孩”
心理咨询中,心理医生要通过缜密的工作,改变了来访者一些关键的不良的投射与
认同机制。
现实生活中,我们也通过与无数人的互动,逐渐改变着自己的一些投射与认同的方
式,同时也会逐渐获得一些新的方式,而内在的关系模式就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发生改变。
运气好的话,我们会遇到一些温暖的过客,他们的温和、爱与宽容可能会起到很大
的作用,令我们的内心发生改变。通过与他们的交往,我们甚至可能在相当程度上放弃
了童年时建立的内在的关系模式,他们不仅促进了我们的“内在的小孩”的成长,还会
改变我们的“内在的父母”,最终令我们学会自爱。
运气不好的话,我们会遇到很多残酷的过客,他们的冰冷、恨与苛刻也会对我们造
成很大的影响,令我们内在的关系模式向糟糕的方向发展。
若想少受到那些残酷的过客的不良影响,我们须养成一个意识:在关系中受伤的时
候,适当从关系中跳出来一下,用那双旁观的心灵之眼审视一下,究竟发生了什么。
若有了这样一双心灵之眼,你会发现,很多词汇都需要重构。
譬如自爱,在上周的文章中,我已讲到,所谓的自爱,如果从内在的关系模式去看
,其实就是“内在的父母”爱“内在的小
i**e
发帖数: 19242
9
每一个人际关系中都充满隐秘的投射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描绘说,自我实现者的一个人格特征是,一方面疾恶
如仇,另一方面对人性的脆弱又无比包容。这,才是真正的坚强,才是真正的强大。
我们应切记一点,真正的强者绝对不是那些从不怕疼而且总是无情地嘲笑别人的柔
弱的人。真正的强者,应该是一方面坚强,另一方面又非常温和、非常富有包容性。
我们的一生,可以说就是不断与别人玩投射与认同的游戏的一生。在这个过程中,
我们影响并改变别人,也被别人影响并改变。有时候,这个过程进行得如此隐秘,以至
于我们很难发觉。
一次,我遇到一个女子,她很漂亮,旁边一个小女孩称赞她说:“姐姐,你好漂亮
啊!”
这个女子温柔地抚摸了一下小女孩的头发,用很好听的声音对她说:“小妹妹,你
也很漂亮啊!”
她说得看似很真诚,但接下来,她不经意但又极自然地补充了一句:“小妹妹,你
脸上这里有一个雀斑啊!”
这句话令小女孩很受伤,她一声不吭地走开了。
这句不经意的话表明,这个女子内在的关系模式有一些问题。在与这个小女孩的关
系中,她要在相貌上保持一个优势。那么,大致可以推测,在她内在的关系上,只怕她
与一个重要的女性亲人——譬如
x*********a
发帖数: 462
10
ding

【在 i**e 的大作中提到】
: 逛club看到的,好东西,拿来大家分享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764559010008rz.html

相关主题
Positive Parenting: Encouragement versus praise (转载)在宝宝至关重要的头三年,父母该做的(转) (转载)
关于homeshool 看过的书单美国老师教孩子的方法领先中国几条街
有点长,不过可以解决这里很多父母的困惑你的娃内化了吗?
进入Parenting版参与讨论
i**e
发帖数: 19242
11
心灵成长的六个定律(之三):幸与不幸 是你主动实现的(2007-08-26 15:57:27)
标签:心理命运性格 分类:人生感悟
“读完《爱是一种选择》,我感觉好像看到了一条阳光大道,铺在自己面前,只要
勇敢地走下去,就可以抵达幸福和快乐的彼岸。
但同时,这种美好的远景,却隐隐让我产生了一丝恐惧:假若我的主要问题“拖累
症”得到了缓解后,那将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生?
这太难想象了,有种我不再是我的感觉。
现在,因为拖累症,我的确有点痛苦,但这种痛苦我习惯了,并不至于忍受不了。
那条阳光大道是有点诱人,但我真的在想,就这样好了,不变好了,拖累症固然累
人,但我还能够忍受的。”
这是一个朋友的来信。她是一个敏感而感性的女孩,《爱是一种选择》这本书极大
地触动了她的内心,让她明白了自己的一个主要问题——拖累症。这本书还提供了详尽
的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于是她好像看到了一条阳光大道,看到了通向幸福快乐人生的
可能性。
然而,这种可能性却让她产生了恐惧心理,她抗拒这本书给她的启示,她本能上想
停留在原地,宁愿忍受,而不想改变。
为什么?
她的来信中也给出了答案——“这种痛苦我习惯了”。
积习难改,
i**e
发帖数: 19242
12
悲观情绪的背后,藏着洋洋自得
一天,临近傍晚的时分,我独自走在广州的滨江路上。这是快乐的一天,有几件事
很中自己心意。因这种愉悦的心情,一切景色看上去都那么宜人。
突然,我看到一条货船从珠江上缓缓滑过,货船的尾部,拖着一条长长的油污带,
在落日的余晖中,有些五彩斑斓,显得非常刺眼。
看到这幅景象,我不由悲从中来,脑子里蹦出了一句话:这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世界。
这句话从脑子里蹦出后,我吓了一大跳:仅仅一条船带来的污染,居然就可以令我
很自然地下这么大的一个无比悲观的结论。
那一段时间,正在思考自动思维的事。所谓自动思维,即指我们遇到一件事情后脑
子里蹦出的第一个句子。这样的句子,处于意识和潜意识之间,如果细细地追下去,就
可以揪出潜意识中的一些隐秘。
我这句话,自然是一个自动思维,而它,也的确反映了我的潜意识中有太多悲观消
极的成分。因为积攒了太多这些悲观的东西,我的心中其实早有一个消极的自我实现的
预言。因为这样一个预言,令我更容易关注消极和悲观的东西。
譬如,就在此时此刻,我有很多信息可以关注,而这一天又有不少可以令我快乐的
信息。然而,那些阳光的信息,固然我注意到了,但并未引起我很深
i**e
发帖数: 19242
13
拯救小哥哥未果,于是爱上柔弱男子
不仅如此,姜对父母屡屡“抛弃”自己,有着强烈的愤怒。然而,她不敢表达,父
母也不容许女儿表达。他们整个家族都不能接受晚辈对长辈表达不满,他们也认为,他
们是处于为女儿好,才将她送到乡下去的。但是,对姜而言,她的被抛弃感是无比痛苦
的,这种痛苦是切实的,她因此产生的愤怒也是真实的。
被抛弃所带来的痛苦,她可以通过先制造痛苦来减轻受伤感。但愤怒,她怎么表达
呢?
割伤自己,就是她的表达方式。
此前,我屡屡讲到,我们常说的自爱,其实是“内在的父母”爱“内在的小孩”。
那么,所谓的自虐,其实常是“内在的小孩”攻击“内在的父母”,或“内在的父母”
惩罚“内在的小孩”。
那么,当被抛弃时,姜割伤自己的手腕,就是“内在的小孩”在攻击“内在的父母
”。她不能通过合理的方式向大人表达愤怒,于是只能通过扭曲的自虐的方式来表达愤
怒。她不能对现实的父母表达不满,只好对“内在的父母”表达不满。
姜的自我实现的预言,是自暴自弃式的预言。当最快乐的时候,她的自暴自弃的预
言,会使她做一些自伤或伤人的努力,将事情向坏的方向推动。毕竟,自己制造的痛苦
,比被别人抛弃的痛苦,感觉上要好
i**e
发帖数: 19242
14
名词解释:拖累症
拖累症指的是这样一种心态:看到别人的痛苦,就忍不住想帮对方,而且是没有原
则地帮助对方。
看上去,拖累症属于美好的范畴,其实远不是那么简单。
美国心理学家斯考特·派克在他的著作《少有人走的路》中写道: “我们不能剥
夺另一个人从痛苦中受益的权利。”
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势必会从受挫中成长,如果他能做到这一点,那么他的个
人能力就会得以发展。由此,假若我们替这个人背负他的痛苦,帮他化解一切难题,那
么,这个人就无法得以成长。
拖累症,恰恰就违反了派克所说的这个原则。
患有拖累症的人,看到别人的苦难,就仿佛那是自己的苦难一样,于是先会抛出一
大堆建议,如果对方不主动改变,那么他会扑上去,用尽力量帮对方解决他的问题。
然而,这样一来,他就剥夺了对方“从痛苦中受益的权利”。假若对方是意志比较
强大的人,那么就会讨厌拖累症患者,于是敬而远之。假若对方是有依赖习惯的人,那
么就会和拖累症患者粘到一起。由此,他们逐渐沉溺到这样一种关系模式——你忘我地
帮助一个人,而那个人会严重依赖你。
并且,依赖你的同时,这个依赖者常常会不感恩。譬如,一个女子找了个酒鬼丈夫
,她养他,他依赖她,
i**e
发帖数: 19242
15
自我实现的预言=内在关系的对话
我想,或许,玛格丽特·杜拉斯的心中有这样一个预言:我相信我可以拯救这些柔
软的男子。
我不清楚她是否在60多岁时拯救了20多岁的情人,但起码,她没能在她童年时拯救
小哥哥,也没能在她尚是少女时拯救中国情人。即便是作为罕见的文学天才,她与他们
,也只能是相遇而已。他们可以相互陪伴,相互抱慰彼此的痛苦,却不能我改变你,或
你拯救我。
现实生活中,我也常见到类似的情形。一个女子,她非常优秀,但最优秀的男人对
她没有吸引力,她喜欢的都是同一类男子——他们外在条件优秀但自我评价却极低。
她说,她一定能改变他们,让他们相信,他们有多优秀。这是她的一个重大的自我
实现的预言,而她也努力地试图拯救过两名类似的男子,但她一次都未获得成功。
拖累症患者也有类似的心理。他们有时想拯救朋友,有时想拯救爱人,有时想拯救
孩子,有时则想拯救素不相识的陌生人。但是,假若能深入地去了解自己,他们童年时
不是想拯救自己,就是想改变父母、兄弟姐妹等亲人。这两者是合而为一的,童年时想
改变亲人,其实就是想让亲人多爱自己。
但是,任何人,只有自己愿意努力改变自己时,性格的改变才有可能。假若一个
i**e
发帖数: 19242
16
心灵成长的六个定律(之四):答案,在你自己心中(2007-08-26 17:14:36)
标签:情感故事 分类:人生感悟
有没有一种喜悦是不依赖任何东西的?有没有一种光是不需要别人来点燃的?
——克里希那穆提
“我觉得你的理论有种“循环论”的味道,我们不论怎样都不能摆脱重复童年的命
运吗?”
一个读者在我的博客(blog.sina.com.cn/wuzii)上留言说。
这种观点并不特殊,很多读者,包括我一些朋友,也对我说过类似感觉,他们喜欢
我的文章中细致的心理分析,觉得这些分析好像令他们的心更清澈,但同时却觉得其中
的理论是一种宿命论,令人无助。
假若只看分析,我的文章的确像“循环论”,但这不是逻辑上的循环论,而是命运
上的循环,也即轮回。这种“循环论”在我的系列文章《心灵成长的六个定律》中有很
清晰的展现。
这个系列文章的第一篇《心灵成长的六个定律(之一)》写道,性格决定命运,而
性格即心理学所说的人格,所谓人格,是一个内在的关系模式,即“内在的父母”与“
内在的小孩”的关系模式,它在6岁时定型。
系列文章的第二篇
i**e
发帖数: 19242
17
别人不是你心灵成长的答案
一种最常见的人生悲剧是所托非人,譬如交错了朋友,找错了恋人,嫁错了配偶……
但是,这样的事情,常是自找的。
一个40余岁的女子,已是第三次结婚。她的前两次婚姻都堪称不幸,两任丈夫都有
严重的暴力倾向,常把她打得鼻青脸肿的去上班。熟悉她的朋友和同事都为她鸣不平,
因为她不仅漂亮温柔,而且非常能干。当她第三次结婚时,她的朋友们认为,她的不幸
可以结束了,因为第三任丈夫苦恋她多年,终于如愿以偿和她走到了一起,还发誓说会
一直疼她,绝对不会令她再受苦。
然而,刚结婚两个星期后,他们就发生了战争,她给几个朋友打电话,哭着求他们
过来,因为她又挨打了,这个自称会爱她一辈子再也不受苦的男人,居然这么快就违背
了自己的誓言,难道男人都是这么不可靠,难道她的命就是这么不好……
几个朋友立即赶到了她的家。到了她家后,发现她坐在电话旁呜呜地哭,而他则蹲
在身边,边流泪边求她原谅,并对纷纷谴责他的朋友们说,他绝对不是有意打她,只是
当时突然失控了,一拳打在她脸上。但把她打倒后,他又心疼,又惶恐,惶恐自己怎么
也变成了坏男人。
赶来的朋友中有一位女子是心理医生,她没加入谴责他的队伍,而
i**e
发帖数: 19242
18
怪罪父母是逃避成长责任
最容易被找到的“别人”,是父母。
无数读者在给我写信时,会问到一个问题:既然你说,心理问题的原因可回溯到童
年,回溯到与父母的关系上,那么请问,我怎样才能改变父母?
还有少数读者,在明白这一点后,对父母产生了很大的愤怒甚至仇恨,极少数开始
不断斥责父母,甚至出现了对父母的暴力行为。
暴力行为自然是错误的,这一点毋庸置疑。我的文章,除了分析童年对我们心理问
题的影响外,也一直在强调一个观点:可以归因于童年,归因于我们与父母的关系上,
但不要怪罪父母。因为,怪罪是一种逃避,是将已成年的自己成长的责任放到了父母身
上。自己不愿意承担自我成长的责任,而只是一味地怪罪父母或其他亲人,这就是一种
沉溺性的情绪发泄,没有益处。
渴望改变父母,和怪罪父母一样,都是没有认识到,真正的问题在哪里。
是的,我们童年时与父母等重要亲人的关系模式,是我们人格的基础,也在相当程
度上决定着我们的命运。
然而,我们长大后,与父母的现实关系的重要性,就不如我们的内在关系模式了。
改变别人的努力,大多数情况下都会失败。改变父母的努力,一样会有这个结果。
并且,即便理想的状况发生了,父母的确因你而
i**e
发帖数: 19242
19
他是坏人,所以我有价值
好好反省一下,看看你的外在的优秀究竟有没有带给你良好的心态。如果没有,那
么你一定是将外在条件当成了逃避内在自卑的工具了。如果意识到自己有这个问题,那
么请试着对内在自卑做工作,而这个内在的自卑,一定发生在内在的关系模式中,一定
是因为“内在的小孩”对获得爱与认可没有信心。
其他“别人”也不是我们心灵成长的答案。
我收到的读者来信中,大多数有同样的逻辑:请帮我分析一下他的心理;请问我怎
样可以改变他;为什么他这样对我;我究竟还有没有希望得到他……总之,这些信有一
个最基本的共同点:把焦点放到了别人身上,渴望了解别人,而了解的目的,是为了更
好地改变别人。
这种逻辑无处不在。前不久,我去佛山做一个讲座,最后留了半个小时让听众提问
。有十几个听众提问,但所有问题全是关于别人的,要么问我该怎么帮有学习问题的孩
子,要么是问我该怎么对待有问题的配偶,还有人提问该怎么帮助有问题的朋友,没有
一个人说,我自己有一个苦恼,请问该怎么办。
这些问题给我的感觉是,这些提问者在说,我的生活很痛苦,但不是我造成的,而
是我的有问题的孩子、有问题的配偶所造成的。他们要是改变了,我就幸福
i**e
发帖数: 19242
20
心灵成长的六个定律(之五):自我觉察,解脱之道(2007-09-01 10:49:57)
标签:随笔/感悟
命运不是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而是我们自身的一个组成部分,命运是我们如何运
用洞悉力和爱的规律对事件做出反应。
——德国哲学家谢勒
我们很容易执著于某个人,如父母或伴侣。我们与这个人拼命纠缠,互相抱怨,彼
此伤害,明明已伤痕累累仍不肯放下——其实是不敢放下。
为什么,我们会如此执著于某个人?
在本专栏上一期文章《答案,在你自己心中》,我写到,这是因为,我们将这个人
当成了自己心灵成长的答案。我们执著于父母,是因为我们认为,他们改变了,我们就
幸福了。我们执著于伴侣,也是因为我们认为,伴侣改变了,我们就幸福了。
执著的本质是渴望改造对方。我们这样做,对方也这样做,但没有谁愿意被另一个
人改变,于是我们都忍不住要拒绝彼此,而伤害也由此产生。
这种改造梦想,几乎可以在任何一个人身上找到,只是程度的轻重不同。
那么,它为何这么普遍?根本的原因在于自恋。
特别小的孩子,都有一个心理特点:他会将妈妈和自己视为一
相关主题
数学教育 一家之言 II: 内化数学教育 一家之言 (完整版, 长, 慎入)
数学教育一家之言II:内化这种情况怎么破?
女儿变得害羞敏感了,为什么?怎样向孩子正确传达自己的爱
进入Parenting版参与讨论
i**e
发帖数: 19242
21
越否认缺乏爱的真相,就越过敏
除了天然的自恋外,我们容易执著于改造梦想,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懒惰!
江山易改,本性难易,这句话我们都听说过,而且也深深地体会到,哪怕仅仅是改
变自己一个很小的习惯都不容易,更何况改变自己的本性呢。改变自己太难,于是转而
希望改变别人,所以无数人说过类似这样的话:“我绝对不会为了爱人而改变,但他必
须为我做出改变”。
然而,除非一个人主动愿意做出改变,否则他不会因为别人的推动而发生改变。并
且,因为每个人都讨厌别人把他的意志强加在自己身上,于是,你越渴望一个人发生改
变,那个人就越抵触你的意志,并会忍不住走向相反的方向。
所以,如果我们真想改变自己的人生,改变自己的命运,朝着更健康更幸福更快乐
的方向发展,我们就必须很清晰地告诉自己:放下改造梦想!
“心灵成长的六个定律”的系列文章,我从5月份写到现在,收到了许多读者的来
信,他们说,你写得很好,对我启发很大,但请告诉我改变的方法。
放下改造梦想,就是无比重要的方法。
印度哲人克里希那穆提也说,重要的不是去做什么,去想什么,而首先是放下。我
们必须放下我们许多习惯了的虚妄,而改造别人的梦想,就是最常见也是最
i**e
发帖数: 19242
22
拥抱真相是走向解脱的唯一途径
这句话救了她。从此,她的性格发生剧变,以前她总是讨好别人,把焦点放在别人
身上,但此后她不再讨好任何人,而将焦点放到了自己身上。她的内心发生了改变,而
她的人生也随之发生改变,她的人生态度越来越积极,她的朋友也越来越多,她的人生
悲剧反而给了她力量。
Z得救了,她的办法不是别的,首先是放下,放下改造别人的渴望,放下对别人的
执著。接下来,她陷入了恐慌,这还不是一般的恐慌,而是令她想到了死亡的恐慌,但
她听任这恐慌进行,结果这恐慌最终化为最纯的悲伤。她在这纯粹的悲伤中自然地拥抱
了她的人生真相,她第一次彻底地承认“你很惨”,结果这一彻底的承认立即把她从人
生悲剧的漩涡中拉了出来,于是又出来了下半句彻底积极的话“但你有力量好好活下去
!”
这一句话是自然涌出的,Z没做过丝毫努力,她只是在放声痛哭而已。但这个自然
而然的过程,就是最根本性的治疗力量,这可以用克里希那穆提的话来诠释:
只有眼前的“真相”才是实况,如果你能觉察到“真相”而不跳到相反的状态,这
份觉察的本身就能带来秩序。
不是我们刻意去追求秩序,我们只须放下,放下执著的幻象,放下加诸于别人身上
的虚妄
i**e
发帖数: 19242
23
心灵成长的六个定律(之六):生命的意义在于选择(2007-09-10 21:32:44)
标签:随笔/感悟 分类:心理自助

一切自由,一切真理和一切意义都依赖于个人做出并予以实施的选择。
  ——奥地利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
我们生命的根本动力是成为自己;
我们天然就有一个精神胚胎;
童年的关系模式会成为我们内在的关系模式,也即人格;
我们不断将内在关系模式投射到外部的人际关系上;
幸与不幸,是我们在内在关系模式的引导下主动完成的;
答案,在你自己心中。
这是我在本专栏系列文章“心灵成长的六个定律”中提出的六个定律。这六个定律
可以概括成一句话:
我们的根本动力是成为自己,但这个过程是在关系中完成的。
自我觉察——自己选择自己的人生
相对于“成为自己”而言,我似乎更看重“关系”,这一系列的前5篇文章,不管
怎么强调“成为自我”,但文章的大部分篇幅还是放在了关系上,我似乎不断在强调,
要理解关系,要接受关系的实质,要放下对关系的另一方的执著,放下埋藏在潜意识深
处的改造别人的梦想……
我为什么不把重点放在“成为自己”上,反而把“
i**e
发帖数: 19242
24
亲密关系是决定人生是否和谐的第一关
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最需要知道“为什么”的,是亲密关系的奥秘。假若我们的
亲密关系一塌糊涂,那么我们的生命质量也会一塌糊涂,而不管你在其他方面多么卓越
多么富有。
我认为,我们的一生有四个重要的关系:
1)自己与自己的关系,即孤独;
2)自己与最值得珍惜的人的关系,即亲密关系;
3)自己与社会的关系,譬如友谊与事业;
4)自己与世界的关系。
我们若想拥有一个和谐的人生,那意味着我们在这四个关系上都做到了和谐。但是
,亲密关系是第一关,假若这一关过不了,根本没和谐可谈,那么其他三个关系也一样
是谈不上和谐的。
我之所以认为亲密关系是第一关,这是由亲密关系的特质所决定的。所谓亲密关系
,不外乎两种:亲子关系、婚恋关系。如果你原生家庭的亲子关系基本上是和谐的,那
么这个关系最终会内化到你潜意识深处,成为你人格的基石,这也意味着你的内心是和
谐的。一旦有了一个基本和谐的内心,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容忍孤独甚至享受孤独就不是
太难的事情了。
相反,如果你的内在的关系模式是充满冲突的,那么你的婚恋关系也势必会充满冲
突。并且,这个内在的关系模式一样会延伸到你与社会的关
i**e
发帖数: 19242
25
enjoy!
p****n
发帖数: 594
26
thanks a lot.

【在 i**e 的大作中提到】
: enjoy!
l*******e
发帖数: 3566
27
唐外婆,跑过来问声好!
i**e
发帖数: 19242
28
你是这方面的专家,涉及过类似的东西么?
武老师说的可有道理?
生活中,爹娘们如何运用?

【在 l*******e 的大作中提到】
: 唐外婆,跑过来问声好!
l*******e
发帖数: 3566
29
看别人转的一片他的文章。
长江七号:我们都曾有过的梦想 (2008-02-15 10:00:52)
武志红
一个朋友在她的博客里写到,周星驰最新的贺岁片《长江七号》中的外星狗非常可爱,
相信每个女孩都想拥有一个。
其实,岂止女孩,男人也不例外。并且,如果我们能回想起自己的童年,估计会发
现,拥有一个像“长江七号”这样神奇而又忠诚的宠物,是我们每个人都曾有过的梦想。
现代心理学认为,每个孩子都渴望一个对自己不离不弃的陪伴者。这种渴望的对象
最初是妈妈,其后还有爸爸或其他重要的亲人。
然而,这一渴望注定是会受挫的,因为妈妈势必会有种种理由,不时地离开自己,
离开的时间有时很短,只有一转眼,有时则很长。
3岁以前的孩子,受不了这种分离,当看不到妈妈时,他们就会哭泣。心理学的说
法是,太小的孩子还没有形成“客体恒定感”。他们只有在看到一个人或物在自己眼前
时,他们才会相信这个陪伴者存在,而一旦看不到了,他们就会觉得这个陪伴者似乎是
彻底消失了。因为妈妈太重要了,不仅满足着一个孩子的所有重要的生理需要,也满足
着他的所有重要的情感需要,所以一旦妈妈不在他的眼前,他
i**e
发帖数: 19242
30
谢谢分享
没有看过长江七号,汗。。。
我自己的感觉,武老师的关于心灵成长的文章,大体方向是合理的,有些细节的东西,说得有点太S了;比如他爱用一些比较具体固定的年限。算是没有S读书,至少他自己经常思考,这些文章也就是他自己理论/实践的提炼总结吧。

【在 l*******e 的大作中提到】
: 看别人转的一片他的文章。
: 长江七号:我们都曾有过的梦想 (2008-02-15 10:00:52)
: 武志红
: 一个朋友在她的博客里写到,周星驰最新的贺岁片《长江七号》中的外星狗非常可爱,
: 相信每个女孩都想拥有一个。
: 其实,岂止女孩,男人也不例外。并且,如果我们能回想起自己的童年,估计会发
: 现,拥有一个像“长江七号”这样神奇而又忠诚的宠物,是我们每个人都曾有过的梦想。
: 现代心理学认为,每个孩子都渴望一个对自己不离不弃的陪伴者。这种渴望的对象
: 最初是妈妈,其后还有爸爸或其他重要的亲人。
: 然而,这一渴望注定是会受挫的,因为妈妈势必会有种种理由,不时地离开自己,

相关主题
Twenty-Ten谁了解孩子成长的秘密 zt
你知道如何称赞你的孩子吗?(转载)what does it mean to be well educated? (转载)
超市惊遇一母女,这孩子长大肯定了不起!纽约时报:Testing, the Chinese Way
进入Parenting版参与讨论
A**u
发帖数: 1534
31
这篇是不错。
a***l
发帖数: 2397
32
昨天刚好借了一本Alfie Kohn 的 Unconditional Parenting: Moving from Rewards
and
Punishments to Love and Reason,里面讲到原来听话的小孩到青春期不听父母话了,
引用了一
段,大意就是说小孩小时候照父母说的做,说父母让他说的话,穿父母让他穿的衣服,
一直是让别人告
诉他怎么做。长大了,他并没有改变,还是听别人告诉他怎么做。只不过不再是父母,
而是他的同伴
了。

【在 i**e 的大作中提到】
: 定律三:关系胜于一切
: 情商比智商重要,这一点已成公论。那么,情商是什么?
: 其实,情商就是性格,就是人格,而人格就是我们的内在的关系模式。从这一点而
: 言,父母不必太忙于给孩子灌输知识,因为他们与孩子的关系,实际上远比这些知识重
: 要。
: 假若父母能与孩子提供一个和谐的关系,那么,孩子的精神胚胎就会在这个关系中
: ,自由而安全地得到最大程度的成长。
: 所以,父母应切记,他们与孩子的关系,才是压倒性的关键所在,至于他们想对孩
: 子灌输的知识,其实是配角,甚至还是反角。
: 新精神分析流派、现代客体关系心理学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内在的关系模式

i**e
发帖数: 19242
33
Alfie Kohn的大作我还没有看过,比较反潮流? :)
关于青春期,各个专家说法不一
Alfie的意思是让娃娃从小独立又自己的主见?青春期就不会盲目地跟着同伴走了?
幸亏娃还小,我就抱着,一定要keep the communication channel open,遇到什么具
体的问题倒时候再说吧。实在吃不了,就只好兜着走了,呵呵 :)
你抽空给写个读书笔记?包子,我给你热着? :)

【在 a***l 的大作中提到】
: 昨天刚好借了一本Alfie Kohn 的 Unconditional Parenting: Moving from Rewards
: and
: Punishments to Love and Reason,里面讲到原来听话的小孩到青春期不听父母话了,
: 引用了一
: 段,大意就是说小孩小时候照父母说的做,说父母让他说的话,穿父母让他穿的衣服,
: 一直是让别人告
: 诉他怎么做。长大了,他并没有改变,还是听别人告诉他怎么做。只不过不再是父母,
: 而是他的同伴
: 了。

m******m
发帖数: 46
34
看到这个blog也在讨论武志红blog中提到的第一个律:http://www.noblemother.com/page/1/
Develop your child's strong will

【在 i**e 的大作中提到】
: 逛club看到的,好东西,拿来大家分享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764559010008rz.html

1 (共1页)
进入Parenting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这种情况怎么破?贿赂孩子是不是不好的方式?
怎样向孩子正确传达自己的爱Positive Parenting: Encouragement versus praise (转载)
Twenty-Ten关于homeshool 看过的书单
你知道如何称赞你的孩子吗?(转载)有点长,不过可以解决这里很多父母的困惑
超市惊遇一母女,这孩子长大肯定了不起!在宝宝至关重要的头三年,父母该做的(转) (转载)
谁了解孩子成长的秘密 zt美国老师教孩子的方法领先中国几条街
what does it mean to be well educated? (转载)你的娃内化了吗?
纽约时报:Testing, the Chinese Way数学教育 一家之言 II: 内化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内在话题: 关系话题: 父母话题: 改变话题: 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