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Physics版 - 宇宙模型之幻方结构(更新至第四章)
相关主题
一个可以让你成名的物理实验核物理和核武器让世界变的和平
杨振宁提出Yang-Mills Theory的文章真的是错的吗?谁来说说外行一问——商业市场有小型的低能中子源出售么?
[合集] 杨振宁提出Yang-Mills Theory的文章真的是错的吗?谁来说求审稿机会
好消息! (转载)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核物理与化学研究所
王勇平的“你们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最早出自毛主席吧中子散射这个方向怎么样?
谁能提供一下欧美国家大学入学考试的试题看看求教关于原子弹的问题
水分子的结合力能有多大?溶液呢?新假说声称解决了物理学最大的五个问题 (转载)
为什么中子散射和红外反射测出来的声子频率会有不同?cf252放射源有人用过吗?瑟瑟发抖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数序话题: 幻方话题: 数阵话题: 结构话题: 中子
进入Physics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c*********a
发帖数: 11
1
宇宙模型之幻方结构
——描述整个宇宙的一个“简单的理论”
陈振华
开头语:幻方结构描述整个宇宙
史蒂芬-霍金在他的《时间简史》中写道:“科学的终极目的在于提供一个简单的理论
去描述整个宇宙。”
简单一语提出了科学的极高理想(终极目的);“简单的理论”可以类比研究者所追求
的“大统一理论”——不要说全面的“大统一理论”对研究者极具诱惑力,就是局部的
“大统一理论”,也让他们煞费苦心,却得不到理想的结果。比如说,研究者所提出的
宇宙四种基本力(强核力、弱核力、电磁力、引力),研究者还没能将之统一在一个理
论框架中,爱因斯坦为此耗费了数十年时光和精力,也没有解决。
古今中外到目前所成就的科学,分门别类;研究者在各项细分门类中,做揭示细节的工
夫越来越深入,也有颇多建树——但还没有一项理论能同时涵盖、统摄、解读这些所有
细节。
汉代班固在《白虎通-三纲六纪》中有语:“若罗网之有纪纲而万目张也。”后人概之
为“纲举目张”。
霍金企望的“简单的理论”,相当于这个“纲”,相当于宇宙总规律和开启科学世界总
大门的金钥匙。找到了这个总规律,就能一通而百通;打开了这扇总大门,就可以发现
,哦哟!原来所有分门别类“学问”都是血脉相连的一家人。这个“终极目的”一旦实
现,整个宇宙所有事实及现象将得到全面而系统的认识,科学的所有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对“幻方结构”的研究,发现它能“一揽子”“描述”宇宙世界的所有细节;换言之,
幻方结构既能描述宇宙物质,也能描述宇宙社会,同时还能描述物质、社会之镜像——
意识、虚拟世界。幻方结构说虽然还只是一种“描述性”的假定,但其“描述”能对宇
宙物质及社会的宏观和微观各方面都能作出顺通的阐述,这类似于“印证”,几近于“
揭示”,如果有条件用“实证”来确认,是不是可以实现霍金所说的“终极目的”?
如果这真是一把“万能金钥匙”,又能被智者掌握,就等于掌控了整个宇宙世界。
我们用“宇宙模型之幻方结构”的总题,总题下以专题专章分项阐述,陆续奉献。
宇宙模型之幻方结构
——描述整个宇宙的一个“简单的理论”
陈振华
第一章/一百章:从无穷数序到无穷原始粒子
概要:无穷数序对应描述无穷的聚合物质的原始粒子。
我们所称的“宇宙模型”,既是宏观的,也是微观的;换言之,宏观的大宇宙是这个“
模型”样式,微观的物质原始结构、由此起始的物质结构以及构建过程的所有现象(诸
如生命现象、社会现象,还包括物质及社会现象的镜像,等)和细节,都是这个模型样
式。
这个模型样式就是幻方结构。
要将这个判断放到诺大宇宙的每个角落、每个环节中去一一验证,并阐述顺通,却不是
一个小工程。因为“这个模型样式”并不简单地只是外在的“形”,更多是蕴藏在该“
形”中并不容易显见的“神”,或说是一种规律,一种法则。实际上,我们毫无条件做
“实证”,所以初步的目标是将“阐述”做“顺通”。
“微观”和“宏观”,是研究者在探究宇宙过程中向内和向外的两个方向,大家热衷于
此,无非是“只缘身在苍穹者,欲睹宇宙真面目”。
微观探究上,研究者从发现分子、原子,到发现夸克,有条件的如欧洲核子研究中心(
CERN)目前还建立起强大的粒子加速器和电子对撞机等设备,类似于好奇的儿童拆开自
家的闹钟,想知道其究竟一样,CERN的研究者似图探究出物质粒子的秘密。
宏观探究,目前所做的就是发射太空航天器,似图到太空中探个明白。
所有的努力,却还没能完全目睹到“宇宙真面目”。
微观探究得出的有效判断是:宇宙物质是由微小的粒子聚合而成的。
本章言归正传的阐述由此开始——
我们要探讨的首个主题是:微小的原始粒子聚合成物质的规律是怎样的?
先要探讨一个前提问题:原始粒子是无穷的吗?
我们的判断是:原始粒子是无穷的,原始粒子聚合成物质的方式是幻方结构规律。
下面是我们探讨这个“前提问题”的“功课“:
说明:这里要引入“数序”概念,我们所称的的“数序”,概括地说就是:差异性量化
排序。比如说,差异性物量就有多少之序,斤两之序,空间差异就远近之序,时间差异
就有先后之序,等等。
功课1:
写出视为坐标的数序0,0之后按序如1、2、3……续写正值数序,你就是穷尽一生,再
穷尽你无穷子孙,也没法写到头,那么,写出一定量时,最后写上“无穷”二字代替;
而后在0之前按序如-1、-2、-3……续写负值数序,同样,最后也只用“无穷”二字代
替。
面对你写出的这一列数序,来移动坐标0,比如把100变成坐标0——思考一下,这么做
,行不行?我们要说的是,这么做,完全行!因为,数序的本质在于“序”,我们所写
出的数字只是“序”的符号,改变符号,“序”的本质丝毫未变。当然,把符号100改
为0,其它相应的符号也依序改过来就是了,比如,把符号101改为符号1,其余类推。
这种符号改变,可以随意变,无穷种变,而数序的本质永远不变。
至此,得到的结论是:数序是无穷的。
功课2:
对应功课1,对物质原始粒子做这项功课。
为简便,取一张较大的白纸,在纸上任意地点上密集的小点,一个小点代表一粒原始粒
子。只能想象,这张纸的周边可以无限延伸,那么,也如前写数序一样,你就是穷尽一
生,再穷尽你无穷子孙,也没法点满无限延伸的这张纸,那么,也只能是点出一定量时
,在纸面的四周写上“无穷”字样代替。
因为物质原始粒子是布列于立体空间的,我们只能加点想象来表达其立体空间,做法是
:在中心处随意选取一个小点,标上坐标符号0,而后画一条过坐标0并平分平面的直线
;想象被直线分开的左边是左半空间,右边是右半空间。
随之,在右半空间中找到距坐标0最近的小点,记上符号1,次近的记上符号2,依此推
演——记到一定量后,也只能用“无穷”字样代替。
然后,在左半空间中找到距坐标0最近的小点,记上符号-1,次近的记上符号-2,依此
推演——记到一定量后,也只用“无穷”字样来代替。
再然后,仿照第一个功课中的,把标为100的符号改为坐标0,把剖分直线画到坐标0上
,随后,对应改变过的坐标0,将相应的物序符号也依序改过来。
这种坐标改变和相应物序符号的改变,同功课1一样,也是可以随意改变,无穷种改变
,而物序的本质也永远不变。
做完第二个功课,得到的结论是:物质原始粒子是无穷的。
当然,对功课2完全可以提出质疑:你这是一种“纸上玩艺”,当不得真的。
那么,把“物质原始粒子”作为探究对象时,目前也只能假定它是无穷量的,因为没人
能说出它的具体量。放到一个具体事物上来探讨:比如,一株植物由小长到大,其能长
大的本质原因是生态力量聚合各种元素的过程。相对这株植物,各种元素是一个无穷量
;无穷量的各种元素,又是以无穷量的原始粒子来支持的。研究者对“宇宙有限还无限
”的探讨还没得出结论前,“无限”就是一个假定,这一假定同时支持物质原始粒子无
穷的假定。
宇宙模型之幻方结构
——描述整个宇宙的一个“简单的理论”
陈振华
第二章/一百章:幻方公式及物质的天然聚合动力
概要:物质的原始粒子及物质各层级个体天然存在的数序性差异,其联系产生“个体间
差别性结合力”,从而纠结成结构系的总聚合,成为聚合物质成形的生态力量。
“个体间差别性结合”,就是幻方规律的典型表现。
宇宙诞生成今天的样子,是生态力量聚合物质元素而成的,包括生命的繁衍,人类的兴
旺都是生态力量所致。我们可以看到,一粒种子长成树苗最后长成参天大树,一个卵子
加一个精子长成婴儿最后长成成人身躯,都是生态力量聚合物质元素而成的。
那么,聚合物质成形的生态力量,其动力之源是什么?
概括地说,聚合动力来自物质自身:物质的原始粒子及物质各层级个体天然存在的数序
性差异,必然使个体间的联系产生“个体间差别性结合力”,并且纠结成结构系的总聚
合。
数序性差异聚合,其工程技术层面表现出幻方规律。
幻方公式是这样的:
n×n(n>=3)个数序“总会”因幻方法则围绕“集约数”而规律性聚合,集约数是将n
×n个数序数字放入n×n的平面方格内,使方格的各行、各列及对角线上的各数字之和
相等的那个数。
我们取n=3,例举一个简单数阵——n取3,在n×n的实为无穷数序的队列中,3×3的九
个具体数序,有无穷种取法;为使简单,例取1至9的九个数序;得到幻方数阵是(令为
例1):
4 9 2
3 5 7
8 1 6
显然,该幻方系的集约数是15。
例1数阵是幻方结构规律的一个典型样式,它所集约的数序量是最少的(∵n>=3),从
“序”的角度来说,它所集约的数序都是最邻近的“左邻右舍”,就结构来说是最原始
的。
我们先考察这个典型样式,为的是达到“窥一斑而见全豹”的效果,进而更好地理解幻
方公式。
这里,可以提出这样一个质疑:例1数阵样式是人为排成的,并不表明有“总会”所含
的“必然性”。
对这个质疑的回答是:不排成这样,也具备排成这样的内在规律。
人类的哲学研究者说到一个意思:事物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
这个意思是成立的,借来说明例1数阵这种排列方式,是幻方规律的典型表现,幻方规
律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我们对例1数阵略作解剖:组合成集约数的任三个数序间的关系,针对集约数15,是与
“色互补”性质一样的互补关系——色彩学中三原色(红、绿、蓝)互补为白色(色光
互补为黑色);实际物质中,原始粒子的初始聚合,真正具备结构样式的,是为质子和
中子,研究者发现,质子和中子都是各由三个不同的夸克以“色互补”的方式组合而成
的。换言之,例1数阵中能组合成集约数的任三个数序关系,都可以对应描述出质子或
中子的内部结构关系(另有专章详述)。
幻方公式表明的是,无穷数序间的规律性关系。
我们的判断是:表现出差异性的无穷原始粒子间的幻方规律关系,是一种客观存在;重
要的是,只要无穷的原始粒子发生关系,潜藏其中的幻方规律就会凸显出来;所以,幻
方公式的表述中用到了“总是”二字,并加上引号,强调的是规律性和必然性。
接续第一章中的“功课”,进一步考察幻方公式——
功课3:
第一步:面对功课1中所列写的无穷数序,取幻方公式中的n为3,并按3×3=9的数值,
从无穷数序队列中每组任意选取9个数序;因为可以无穷地取,取到一定数组后,写上
“不可穷尽”字样;把每取的9个数序,各组成幻方数阵;比较这些数阵,实质上完全
一样,原因在于各数组按数序性质简化后,则全部都可以变成1至9的九个数序——这里
初步描述(揭示)到,为什么在诺大的宇宙中,任何一个角落中,原始粒子的初始聚合
结构是一样的:同样的质子、中子、原子。
第二步至无穷步:分别取n为4、5……至无穷,分别按第一步方式取数序,组数阵……
这也是一个“不可穷尽”的功课,只需做一部分来考察就行。
这一步功课所排列的数阵,在实际物质结构中很难找到对应的样式。原因是什么?另有
专章详述,这里概要地说就是:邻近性构建成为强势构建,n取数大了,复杂性高了,
构建力弱化使构建的可能性降低了。
幻方公式表明,n取无穷大的那个数组合成一个结构系,理论上也是成立的。
做完功课3,得到的结论就是幻方公式的关键句:
“n×n(n>=3)个数序总会因幻方法则围绕集约数而规律性聚合。”
功课4:
第一步:对应功课3的第一步方法,面对功课2中所点写的无穷的物质原始粒子,每组取
9个粒子,按座标标记数序符号,可无穷选取的每九个物序粒子组,都可以组合成同样
的例1数阵。
第二步:对应功课3的第二步方法,每组分别取16、25个……粒子,按本功课的第一步
方法,可以无穷地组合“四阶”、“五阶”……幻方数阵。
功课4得出的结论是:混沌状随意布列的物质原始粒子,天然存在数序性差异,因而它
们间的关系就天然存在着幻方规律。实际表现是,差异性原始粒子只要发生关系,就会
使“个体间差别性结合力”产生作用,成为天然的聚合动力;聚合方式因其数序关系表
现出幻方规律。
c*********a
发帖数: 11
2
宇宙模型之幻方结构
——描述整个宇宙的一个“简单的理论”
陈振华
第三章/一百章:物质初始构建的“邻近性”聚合
概要:无穷数序队列中幻方公式n取数最小的3最容易组合,对应描述的是:原始粒子的
初始构建,是无穷中心的邻近性构建加上层级扩大构建的向外延伸,从而形成大宇宙内
所有物质的网络般联系,实现大宇宙所有物质的总聚合。
幻方公式表明,无穷数序聚合成一个单一幻方结构系理论上是成立的,但是无穷数的不
确定性决定了有聚合之“意”,具体的“形”却永远实现不了;而且n取数较大时也难
以构成幻方结构系,原因是什么?
仅从数阵的组成来看,数千年前人们就发现幻方关系,研究并运用它,如中华古人神化
“洛书”,埃及古人敬用幻方,宋人杨辉研究幻方,当今更是出现众多的幻方发烧友。
但他们穷尽精力,也只能组合出一些“低阶”(n取数小的)幻方,试想一下,如果n取
值较大,如取100,取1000,取10000……这样的数阵极难排成,就是用计算机也不容易
排成。
其原因在于:幻方结构系的构建过程中,各数序个体有一个互找对象,以达到在结构系
中各个方向互补嵌合从而实现集约数的整合过程。就例1数阵中1至9的九个简单数序来
看,第一个层面的整合是,每一个数序要找到另两数序且互补成集约数15;进一步是,
每一个数序要从四面八方与相邻的数序互补嵌合成集约数15。这样,n取值较大时,其
整合过程就变得极其纷繁,极其纷繁导致每一个数序要实现从四面八方与相邻的数序恰
好互补嵌合的唯一可能性需要极长的时间。这“极长的时间”意味着,假如让一个人来
构建一个n取数较大的幻方数阵,可能穷其一生的时间也不见得能完成。
原始粒子的初始构建实际,也是循着幻方规律来走的。
其一,宇宙空间中无穷原始粒子构建成一个单一的结构系,同样也是“有聚合之‘意’
,具体的‘形’却始终实现不了”——因而我们见到的是,宇宙空间内的所有原始粒子
,及由原始粒子逐级构建的物质,都是相互关联的,但它们始终构建不成独一的成系统
的一个完形结构。
其二,原始粒子的初始构建,是从邻近起始的,并且从邻近性构建向外延伸——是无穷
中心的邻近性构建加上层级扩大构建的向外延伸,从而形成大宇宙内所有物质的网络般
联系,实现大宇宙所有物质的总聚合之“意”。
除了邻近性,n取数最小的3最简单,固然最容易组合。
物质原始粒子夸克相联系并聚合,也是从邻近处起始的;而且,初始构建所成质子、中
子中的夸克数就是n取数最小的3——这种样式成为物质初始构建的“强势结构”。
研究者们发现粒子世界有一种取名为“超子”的粒子,根据超子是半奇数的自旋及有重
子和费米子的特性,而且比核子更重,也通过弱相互作用发生衰变等性质,我们假想超
子是n取值大于3的(或为4)的“非强势结构”;因为非强势,所以受强势的影响而调
整,发生衰变。
邻近性的构建,就会产生一个“各处相同的现象”——即无穷数序队列中,即使在各处
取数,但邻近性加n取数最小3的简易性和强势性,各处的“初始构建”都无区别地表达
为1至9的数序及其构建。这在实际物质的构建中,得到的结果就是,各处的“初始构建
”都无区别地产生质子、中子及初始原子。
“各处相同的现象”在宇宙物质初始构建的实际中,得到过观测结果,研究者对此却非
常困惑,不知道原因何在。
霍金在《时间简史》中写道:“为何在大尺度上宇宙是如此的均匀?为何在空间的所有
地方和所有方向上它显得如此一致?尤其是,当我们朝不同方向看时,为何微波辐射背
景的温度是如此的相同?……除非因为某种不能解释的原因,导致早期宇宙中不同的区
域刚好从同样的温度开始,否则,没有一种方法能使它们有互相一样的温度。”
霍金所困惑的“不能解释的原因”,我们用幻方规律来描述,可以看到“原来如此”的
揭示:“宇宙锅”各角落邻近性的相同结构的构建,就自然产生“早期宇宙中不同的区
域刚好从同样的温度开始”的现象。
“各处相同的现象”引出一个质疑,各处相同则无差异,则无数序之有,则数序关系
的幻方规律构建没法层级持续下去。
而宇宙物质的实际构建,却自发地解决了这个难题。我们所看到的宇宙实际物质的“初
始结构系”——各种原子,自发地进行了元素数序性整合(另设专章阐述)。
我们的判断是,元素自发地“数序化”,动力源于幻方规律综合其各种特性表达为总的
生态力量而促成的。比如说“数序性”的规范干预,“邻近性”的亲和拢络,“泛化性
”的普及适应,“生态性”的活力激发,“层构性”的工艺辅助,等等。
宇宙模型之幻方结构
——描述整个宇宙的一个“简单的理论”
陈振华
第四章/一百章:幻方结构的典型版本与物质的初始构建
概要:幻方结构组合环的“数互补”描述原子内的夸克以“色互补”方式组合成质子、
中子;有中心数参与的组合环赋予质子性质;无中心数参与的表现出中子性质;对应例
1数阵,原子结构为“非完形”,为的是留下“虚位”以持续构建——“虚位”落下的
三个数序粒子恰好描述三个轻子的性质;轻子中的一个得以执行持续构建使命,被命名
为电子。
霍金在《时间简史-基本粒子和自然的力》中写道:“詹姆斯-查德威克在1932年发现,
原子核还包含另外称为中子的粒子,中子几乎具有和质子一样大的质量但不带电荷。查
德威克因此而获得诺贝尔奖……”
针对引文我们要提出的问题是:
1、质子与中子的质量为什么能“几乎一样大”?
2、为什么质子带电荷,而与质子不离不弃且质量没多大差别的中子却不带电荷?
3、为什么质子与中子多被束缚在一起?
4、为什么被束缚在一起的质子与中子的组合,又总是有电子在陪伴?
用幻方结构来考察这些“为什么”,能得到描述性揭示。
我们将幻方结构的典型版本例1数阵标示为例1’数阵:
(4)9 2
3 5 7
(8)1 6
为了便于标示,变形如下(例1’’数阵):
(8)3(4)(电子)
1 5 9 (质子)
6 7 2 (中子)
幻方数阵典型版本对应描述的原始粒子的初始构建样式,就是上图所示。以下为阐释:
研究者说,质子是由两个上夸克与一个下夸克组成,中子是由一个上夸克与两个下夸克
组成。研究者得出的数据有:上夸克质量较下夸克轻,净质量介乎1.5到4MeV之间;下
夸克较重,质量大约是4-8MeV。按照这一数据,我们对1至9的九个数序,按轻到重排序
,设数序1、2、3、4、5为上夸克,6、7、8、9为下夸克。
再有,研究者揭示,质子和中子是各由三个夸克以色互补方式组合而成的。那么,例1
数阵中的横、纵及对角线上每三个数序组合完全对应色互补组合(每三个数序对集约数
15,是互补组合),也就是说,每三个数序的各种组合都能描述质子或中子的色互补样
子。
比较一下,数阵中5起到了集约中心作用;原子中的质子起到了核心作用,由此我们判
断:数阵中凡是由中心数5参与的三个数序组合,可以视为一个质子;没有中心数参与
的三个数序组合,就成为中子。
于是,可能的质子有3+5+7,9+5+1,4+5+6和2+5+8四种组合可能,这四种可能的质子组
合,恰好都是两个上夸克与一个下夸克组成。
可能的中子有:8+1+6,2+7+6,4+3+8和4+9+2四种组合可能,但这里只有前两种是一个
上夸克与两个下夸克组成,后两种却是两个上夸克和一个下夸克的组合,而不符合中子
的应该的样式。
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
我们的判断是:物质的实际构建是一种“生态构建”,其构建是活性的、动态的,并不
是构建到此就结束了,而是要“持续构建”。如果要做到“持续构建”,就不该是如例
1数阵的九个数序全部构建而十分地平衡稳固,导致这时的结构件陷入僵死。这就是结
构件要预留“持续构建”的空间。
再有,如果例1数阵的数序全部构建,就将是一个质子配两个中子,而实际成形的原子
,一般都是质子数与中子数相当,只是核素较大的原子其中子数比质子数稍多几个,这
决定了可能构建中子的材料有的并不能构建成中子——这就出现了前述有的数序实际上
不能构建成中子。
我们设:9、5、1的组合成为质子;2、7、6组合成为中子。所余三个数序4、3、8的表
现,又正好符合研究者所述的三种轻子,即电子、渺子和陶子的表现。
既然要“持续构建”,在具体工艺上,此结构(原子)与彼结构(另外的原子或其它结
构单位)要有“持续构建”的接口,双方接口之间要有构建拢来的结构力——“持续构
建”的行动使命实际上是由电子来执行的,电子的实际功能就是集原子结构系“持续构
建”的能量,表现为电磁力,以化学键结构工艺,成为持续构建工程任务的执行者。因
位置有限,三个轻子经过一番竞争,只有一个竞得职位,成为电子,另两个轻子则只好
“下岗”。
量子力学研究者观测到三个轻子(电子、渺子、陶子),并揭示出它们的性质完全相同
,即都各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在一定的场合中都能各带出一个中微子。我们对此提出
另外一个待答问题:5、为什么这样的轻子恰好是三个,它们的性质为什么又完全相同?
释疑的理由有:三个轻子(4、3、8)中的任何一个,与已构建成形的质子(9+5+1)及
中子(2+7+6)中的各一个夸克原本就有可能构建成一个质子或中子。如所余的4,加成
形质子的9,加成形中子的2,即4+9+2为可能的中子;或所余的3,加成形质子中的5,
加成形中子中的7,即3+5+7为可能的质子;或所余的8,加成形质子中的1,加成形中子
中的6,即8+1+6为可能的中子。这使它们都会具备寻求“入职”的欲望及等待构建之力
,即表现为“负吸力”,也就是带上了负电荷。
研究者所总结的轻子特性,都能在数序4、3、8身上表现出来:如,它们本来就有各自
的职位,自然就是“被认为是自然界最基本的粒子之一”;但未能组合入质子或中子之
内,就是“不参与强相互作用”;既然是未能“入职”,即使是“入职”者(电子)也
只是结构系中的一个非结构的个体(表现为游离性),显然就是“实验上还没有发现轻
子有任何结构”,等。研究者还有说法是,这三种轻子所对应的三种中微子,及三种轻
子、三种中微子的共六种反粒子,加上这三种轻子共十二种轻子;归结起来另外九种,
是这三种轻子衍生出来的:既有结合力,却又不能结合,其间自然有力的干扰,或受干
扰的剥蚀,等。
接下来,我们来看对前述提问的对应描述:
1、质子与中子的质量为什么能“几乎一样大”?
答:因为质子与中子中每三个夸克虽不同,但经“色互补”组合的最后结构,从数序角
度分析,其集约数的总量(例1数阵为15),质子与中子是完全一样的,所以两者的质
量理论上完全一样。
这里又引出一个待答问题:6、提问中的“几乎”说明,两者仍有细微的差异,那么,
为什么质子与中子的质量又不能完全一样?
2、为什么质子带电荷,而与质子不离不弃且质量没多大差别的中子却不带电荷?
答:电荷有正负之分,质子所带的是正电荷,与此相对应的是负电荷。物质初始构建所
成的原子,为了保证“层构性”的持续构建需要,留下“待构虚位”,这个“虚位”实
际产生“负吸力”;这个“负吸力”落到执行扩张构建任务的电子身上,电子所表现的
对外的“负吸力”是要有结构系内部的“牵制力”来支撑的;这“牵制力”相对于“负
吸力”的负性,表现为正性;从例1数阵的描述可看出,电子在外,质子在中,中子在
质子背后,所以正性的“牵制力”落在质子身上,表现为质子带正电荷,“幕后者”的
中子则不带电荷。
3、为什么质子与中子往往被束缚在一起?
答:质子与中子加电子的组合,虽然留下扩张构建的虚位,表面看是“非完形”结构;
但从“力场”角度看,却是“完形”的结构系,——这是一般情况下质子与中子不会分
开的主因。束缚质子与中子的力就是完形力场之聚合力,该力有多大?
质子和中子的内部聚合因致密无间的“色互补”表现为四项基本力中力度最大的强核力
;电子所执行的原子结构系对外的构建力,表现为次大的电磁力;那么,束缚质子与中
子的力,因该结构系的“非完形”,则肯定小于强核力,又可能大于电磁力——因为质
子与中子间的结合力有对电磁力的支撑,支撑力应大于被支撑的力。束缚质子与中子的
力,不属于四项基本力中的一种,却与其中的强核力和电磁力有影响和被影响的关系。
4、为什么被束缚在一起的质子与中子的组合,又总是有电子在陪伴?
答:这个问题前面的阐述已有解答,这里概述一下:三者所组合成“力场”的“完形”
而零部件的“非完形”,是宇宙物质“初始构建”的基本结构件,并成为这项结构件的
标准件。其标准是:三者缺一不可。
但质子与中子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分开的,如初始构建时还不太稳定的情况下,或者
有外力拆开它们。
6、……为什么质子与中子的质量又不能完全一样?
答:对问题2的解答已解答了这个问题。在承担“牵制力”的位置上,质子在前,中子
在质子身后,所以与中子本来质量无区别的质子“显得”质量略大。
这里还要提出一个质疑:7、按幻方结构描述,各数序之间的结合力是相互纠缠的样子
,但研究者观测到的质子、中子及电子,各显粒子状态,问:纠缠组合怎么会各显粒子
状态呢?
答1:质子和中子各是幻方结构中的组合环,各有相对的独立性,就色互补的组合方式
来看,有相当的完整性,电子的游离性也表现出独立性,这决定了它们在微观层面上各
有一个力的重心,既“微细”又表现出“力重心”,在观测仪器上显示出粒子状,是不
奇怪的。
答2:目前的仪器加人眼是无法“看”出原子内质子及中子纠缠组合的样子,就是质子
和中子内的夸克,研究者也并没能“看”得真切,基本原理就是,除了可见光,为什么
还有“不可见光”,涉及到波长问题。
再追加一个问题:8、两个没有竞争到电子位置的小粒子去了哪里?
答:三个轻子(电子、渺子、陶子)竞争一个岗位,入职者成为电子,未入职者只好“
下岗”。“下岗者”在寻求新岗位时,有一个“自荐求职”的过程,所以它们的身影能
被研究者发现;最后,他们大部分都找到新岗位,所以空间不会被渺子、陶子所充斥。
c*********a
发帖数: 11
3
幻方规律表现在我们身边
——感谢及回应网友
陈振华
《宇宙模型之幻方结构》断断续续的文字,托旅居伦敦的西楠挂上几个海外论坛,照西
楠告之的网址点链,却没法进入。
在号称“地球村”的当今,与西楠之间有一道无形的高墙,只得通过西楠为我传话到墙
的那边——
在此再烦托西楠为我传话:感谢点入“幻方结构”文字的人过留迹者,更感谢键入留言
者。
有网友留下了“完全没有看明白”、“曲高和寡”等留言,可能这也代表了较多网友的
看法。
这并不奇怪。作为这些文字的撰写人,感觉这些文字并不是“写”出来的,而是在思考
和探究中留下的痕迹。起因在撰文人浏览各种文字过程中,见到不少研究者提出这样那
样的困惑,A理论说通了B,却又产生了C问题;B理论说通了C,却又产生了A问题。类似
于前喻“无形的高墙”,同为一村本可以畅行无阻,却总是难免龃龉。思考探究中,悟
到幻方法则似乎可以消除A、B、C……所有细节间的龃龉,如果这能成立,不就是研究
者所追寻的“终极理论”(大统一理论)吗?
首先要做的是把这一假想放到A、B、C……所有细节中去作初步检验,仅此就是一个极
大的工程,因为“A、B、C……所有细节”涉及到目前为止的所有成立的学问——一个
人一生把一项学问探明白并有一点新建树就非常不容易,而如果凭一人之力去“A、B、
C……”所有成百上千项的学问中仅走马观花一遭都无法想象——
所以网友说“完全没有看明白”是可以理解的,也难为网友看不明白,也来捧了人场,
在此拱手作揖了!
有网友说:“要普及点啊!”
在此简要地作点回应,不知能如意否?
简单地说说幻方法则的几项特点:差异性、互补性和共生性。
随便集合网友你身边的一群人,你可以看到各人的身高、体重、年龄、性格等等都是不
同的,这就是“差异性”;从生物学角度探究到人体内部,很难找出两个相同的结构密
码,刑警利用指纹破案,就是因为人体结构密码的差异外显到了人的指纹上。
就其“共生性”来说,人之组成社会,就是一种共生需要,从原始社会的共聚成群、共
御野兽、分食共生,到当今各国家、各集团也能聚首共商人类的如生存环境等共同问题
,等等都是“共生性”表现。近到我们身边,小团队(如一个公司)的建立,就是聚集
一定人群,发挥各有差异性的人员的各自能力,共同“揾食”,实现“共生”。
一个小团队,比如一支球队,之能形成竞技能力,关键在于攻、防、传技能各有差异的
队员能达到最佳配合——这就是“互补性”。
宇宙物质及社会现象中无处不表现的差异性、互补性和共生性,其根源在于宇宙起源时
,物质聚合的结构规律与生俱来就有这些特点:比如原始粒子差异性夸克以互补方式聚
合成质子、中子及原子,表达为实物质,同时实现着原子本身的活性——这是夸克们的
“共生”表现。
“幻方”文字意在将幻方规律阐述顺通,并尽可能在宇宙物质、宇宙社会及物质和社会
的镜像(意识、虚拟世界)的基本方面检验幻方规律,如果能完成,检验都成立,那么
就可以得出结论:宇宙规律就是幻方规律。
谢谢网友捧场。
c*********a
发帖数: 11
4
宇宙模型之幻方结构
——描述整个宇宙的一个“简单的理论”
陈振华
第五章/一百章:幻方集约数表现为物质聚合的“集约目标”
概要:幻方规律中数字数序总会围绕集约数聚合,集约数在差异性物质个体的“差别性
结合”中表现为“集约目标”;集约数为其“形”,集约目标为其“意”,数字幻方往
往是形显而意隐,物质聚合往往是意显而形隐。
宇宙物质在总聚合力的作用下,从邻近性构建,延伸到层级构建。物质同一层级个体以
其数序差异,产生相互联系的“个体差别性结合力”,成为物质天然的聚合动力;幻方
公式表明,数字数序总会围绕集约数聚合,这项聚合也同样是一种“个体间差别性结合
”。这说明,幻方公式所表达的聚合动力与物质的聚合动力性质上是相同的,是一种“
形”、“意”互映的关系。
“个体间差别性结合”所形成的天然聚合动力,用幻方公式可以表达为“集约数”——
从“形”的量化角度看,集约数是一个具体的数字;从“意”的内涵分析,集约数就是
能形成“个体间差别性结合”的物质个体间的一种聚合方向,一种集约目标,一种中心
归宿,诸个体认同的核心价值,诸个体共趋的理想追求,等等。
集约数所蕴含的形和意,幻方公式的集约数表现出形显而意隐;而在物质的聚合实际中
,往往是意显而形隐。但我们可以从具体数字的集约数中析解出其意;同样,也可以对
物质聚合之意,通过建立数学分析模型,而显现其形。
我们例举一支足球队来说明:
每一名队员个体,就其差异性来说,是多方面的,除了作为“人”的年龄、身高、体重
、性格等方面的差异外,就其足球技术来衡量,也会在进攻、防卫、传送、接应等各方
面,各有能力强弱差异。
有诸多差异的队员们之能组合成一个团队,是受一个集约目标召集而成的——
这个集约目标是什么?
大家之所以组队,是为共同的兴趣爱好,是为切磋球艺等等,但有一个最突出的目标就
是:互补聚合成为一个系统的、完整的、强有力的团队——这样的团队与别的足球团队
竞赛,争取战之能胜的结果。
要能实现集约目标的关键在哪里?如果一支球队中有那么一两名排世界水平第一、第二
的队员,可能并不能决定该球队就一定系统、完整、强有力并且战无不胜,能获胜的决
定因素在于各名队员的“最佳配合”,各名队员都发挥出最佳水平——实际上就是系统
的完美性,包括队员个体系统的完美(个人技术的全面)。
最佳配合,就是幻方组合的“个体间差别性结合”——因而就会表现出能力强弱的互补
,动态过程中的以变化应变化,个体相互制衡中个体活性的激发,整体结合的紧密坚固
而不易被对方突破,等等。
对此,我们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还原成幻方组合的样式:
先是数序排列——
排数序的角度有多方面,我们就最突出的集约目标(争取竞赛胜绩)来排其相关的数序
,比如就进攻、防卫、传送、接应等等细项,按队员个体的能力强弱排出数序;对每一
项数序,都可以排出一个幻方结构数阵,其中就有一个集约数。
集约数就是这最佳配合的中心点。数序排列又是多角度的,每一个角度的集约数又可以
成为另一个层级的数序;另一个层级的集约数就是前一个层级中心点的中心点——这样
的最佳配合关系,因为是建立在数序关系之上,用数学模型来表达是完全可行的。
话又说回来,这样的数学模型只能反映某一个时间点的情况,因为,每一个队员的技术
临场发挥有变化——也就是说此前技术水平排序在后的,临场可能发挥极佳,排到了前
面,这样,某一个时间点所建立的数学模型与下个时间点所建立的数学模型又不相同了。
与此例相似,在人类社会中,集约目标可以表达为:
一个个团队、机构的“目标任务”;
一个个家族、部落的“共生需要”;
一个个民族、国家的“共同理想”;
……
宇宙模型之幻方结构
——描述整个宇宙的一个“简单的理论”
陈振华
第六章/一百章:幻方结构之分合统一法则
概要:
幻方结构所揭示的“分合统一”的哲学命题,其“分”表现在构成生态系个体的差异性
、独立性及个体间的平等性等;其“合”表现在个体间因“共生”需要的“抱团聚合”
——“分”与“合”统一于幻方结构规律之中。
幻方结构的核心价值在于:“一定数量的数序个体总会因幻方法则围绕‘集约目标’(
‘集约数’)而规律性聚合”;规律性聚合的形态集中表现在:个体以其差异性、平等
性各居独特的地位,共生需要又使它们规律性抱团聚合;所表达的哲学命题,我们名之
为——“分合统一”。
就“一定数量的数序个体总会因幻方法则围绕‘集约数’而规律性聚合”而言,“数序
”是“分”的要素;“聚合”是“合”的结果;其“分”和“合”因“规律性”而“统
一”于结构系之中。换句话说就是,“数序”之“分”,是宇宙万千物质存在的各自状
态;“聚合”之“合”是它们间相互联系的必然规律;两方面互为因果,依存于共,无
“分”则无“合”,无“合”——则是“合之不存,分将焉附”?
我们仍以数序取1至9,集约数为15的例1数阵来看:
我们所说的幻方结构的“独特性”,表现在数阵中的1至9的每个数序各自代表一个唯一
,其身份、位置、作用它体不可替代,这是“分”的含义;但它们又总是受着一个集约
数15的统摄,各“分”项总是受着这“合”力作用的,这就是“合”的含义。各“分”
项是聚“合”的基础;这些个“分”项的聚“合”成集约数又是一个必然。各数序之“
分”与集约数之“合”统一在幻方结构规律之中。
宇宙物质初始聚合的一个结构单位部件,比如一个质子或一个中子中,“分合统一”精
神就开始体现。研究者揭示,组合在质子或中子内的三个夸克各是不同的——这就是“
分”的含义;每三个不同的夸克组合成质子或中子——就是“合”的表现;“分合统一
”法则以“色互补”工艺将质子和中子构建出“分”与“合”绝妙的统一体。
“分合统一”法则以其规律强力,贯穿于宇宙物质构建的各层面。元素之所以整合出“
数序序列”的周期(即元素周期表的表达),为的是在下一个层级的聚合构建工程中,
具备“分”得分明的不同个体;原子(元素)之“合”组成分子,又种类百千,又是“
分”的精神的深入,有了种种不同的分子,才能方便地“合”成宇宙万千物质。到了分
子团,我们用幻方结构生态意义上极高境界的生命体来考察,比如人体,地球人数十上
百亿计,每一个人体仅从物质性来看没有一个是相同的,这是“分”的精神的纵深贯彻
;人之“合”表现出社会性,比如说人的最初始的因“合”而结成的社会是所谓的原始
共产主义社会,因依存于共的需要,所有成员要抱团聚合,不同成员的不同分工至少表
现了“分”的一个方面。社会形态的高度复杂化,导至成员之间的“分”与“合”关系
的高度复杂,但也有简单的事实:比如说当今社会,为了全球人共同家园的生态前途—
—也因依存于共的需要,地球人虽在不同国家,分属不同的利益集团,但也相聚哥本哈
根(2009年12月)商讨气候问题了。
又如星系,相对独立的各星体“分”布于相应的空间里,但有“合”力使它们互为吸引
,互为制衡,从而在一定的范围能“统一”在大致相安相处的关系中。
分合统一法则是幻方结构的最根本的精神内核。那么,作为描述整个宇宙的幻方结构说
,其核心精神的分合统一法则就是整个宇宙的根本法则。
我们目前所总结的幻方结构的多种特性,其数序性、差异性、独特性和平等性直接表达
了“分”的含义;其聚合性和共生性所表达是“合”的含义;其变化性、进化性、互补
性、制衡性、循环性、旋转性和生态性是“分”与“合”统一关系所表现的特性;其邻
近性、层构性、对应性和泛化性是“分”与“合”统一关系所表现的工艺模式。
c*********a
发帖数: 11
5
宇宙模型之幻方结构
——描述整个宇宙的一个“简单的理论”
陈振华
开头语:幻方结构描述整个宇宙
史蒂芬-霍金在他的《时间简史》中写道:“科学的终极目的在于提供一个简单的理论
去描述整个宇宙。”
简单一语提出了科学的极高理想(终极目的);“简单的理论”可以类比研究者所追求
的“大统一理论”——不要说全面的“大统一理论”对研究者极具诱惑力,就是局部的
“大统一理论”,也让他们煞费苦心,却得不到理想的结果。比如说,研究者所提出的
宇宙四种基本力(强核力、弱核力、电磁力、引力),研究者还没能将之统一在一个理
论框架中,爱因斯坦为此耗费了数十年时光和精力,也没有解决。
古今中外到目前所成就的科学,分门别类;研究者在各项细分门类中,做揭示细节的工
夫越来越深入,也有颇多建树——但还没有一项理论能同时涵盖、统摄、解读这些所有
细节。
汉代班固在《白虎通-三纲六纪》中有语:“若罗网之有纪纲而万目张也。”后人概之
为“纲举目张”。
霍金企望的“简单的理论”,相当于这个“纲”,相当于宇宙总规律和开启科学世界总
大门的金钥匙。找到了这个总规律,就能一通而百通;打开了这扇总大门,就可以发现
,哦哟!原来所有分门别类“学问”都是血脉相连的一家人。这个“终极目的”一旦实
现,整个宇宙所有事实及现象将得到全面而系统的认识,科学的所有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对“幻方结构”的研究,发现它能“一揽子”“描述”宇宙世界的所有细节;换言之,
幻方结构既能描述宇宙物质,也能描述宇宙社会,同时还能描述物质、社会之镜像——
意识、虚拟世界。幻方结构说虽然还只是一种“描述性”的假定,但其“描述”能对宇
宙物质及社会的宏观和微观各方面都能作出顺通的阐述,这类似于“印证”,几近于“
揭示”,如果有条件用“实证”来确认,是不是可以实现霍金所说的“终极目的”?
如果这真是一把“万能金钥匙”,又能被智者掌握,就等于掌控了整个宇宙世界。
我们用“宇宙模型之幻方结构”的总题,总题下以专题专章分项阐述,陆续奉献。
宇宙模型之幻方结构
——描述整个宇宙的一个“简单的理论”
陈振华
第一章/一百章:从无穷数序到无穷原始粒子
概要:无穷数序对应描述无穷的聚合物质的原始粒子。
我们所称的“宇宙模型”,既是宏观的,也是微观的;换言之,宏观的大宇宙是这个“
模型”样式,微观的物质原始结构、由此起始的物质结构以及构建过程的所有现象(诸
如生命现象、社会现象,还包括物质及社会现象的镜像,等)和细节,都是这个模型样
式。
这个模型样式就是幻方结构。
要将这个判断放到诺大宇宙的每个角落、每个环节中去一一验证,并阐述顺通,却不是
一个小工程。因为“这个模型样式”并不简单地只是外在的“形”,更多是蕴藏在该“
形”中并不容易显见的“神”,或说是一种规律,一种法则。实际上,我们毫无条件做
“实证”,所以初步的目标是将“阐述”做“顺通”。
“微观”和“宏观”,是研究者在探究宇宙过程中向内和向外的两个方向,大家热衷于
此,无非是“只缘身在苍穹者,欲睹宇宙真面目”。
微观探究上,研究者从发现分子、原子,到发现夸克,有条件的如欧洲核子研究中心(
CERN)目前还建立起强大的粒子加速器和电子对撞机等设备,类似于好奇的儿童拆开自
家的闹钟,想知道其究竟一样,CERN的研究者似图探究出物质粒子的秘密。
宏观探究,目前所做的就是发射太空航天器,似图到太空中探个明白。
所有的努力,却还没能完全目睹到“宇宙真面目”。
微观探究得出的有效判断是:宇宙物质是由微小的粒子聚合而成的。
本章言归正传的阐述由此开始——
我们要探讨的首个主题是:微小的原始粒子聚合成物质的规律是怎样的?
先要探讨一个前提问题:原始粒子是无穷的吗?
我们的判断是:原始粒子是无穷的,原始粒子聚合成物质的方式是幻方结构规律。
下面是我们探讨这个“前提问题”的“功课“:
说明:这里要引入“数序”概念,我们所称的的“数序”,概括地说就是:差异性量化
排序。比如说,差异性物量就有多少之序,斤两之序,空间差异就远近之序,时间差异
就有先后之序,等等。
功课1:
写出视为坐标的数序0,0之后按序如1、2、3……续写正值数序,你就是穷尽一生,再
穷尽你无穷子孙,也没法写到头,那么,写出一定量时,最后写上“无穷”二字代替;
而后在0之前按序如-1、-2、-3……续写负值数序,同样,最后也只用“无穷”二字代
替。
面对你写出的这一列数序,来移动坐标0,比如把100变成坐标0——思考一下,这么做
,行不行?我们要说的是,这么做,完全行!因为,数序的本质在于“序”,我们所写
出的数字只是“序”的符号,改变符号,“序”的本质丝毫未变。当然,把符号100改
为0,其它相应的符号也依序改过来就是了,比如,把符号101改为符号1,其余类推。
这种符号改变,可以随意变,无穷种变,而数序的本质永远不变。
至此,得到的结论是:数序是无穷的。
功课2:
对应功课1,对物质原始粒子做这项功课。
为简便,取一张较大的白纸,在纸上任意地点上密集的小点,一个小点代表一粒原始粒
子。只能想象,这张纸的周边可以无限延伸,那么,也如前写数序一样,你就是穷尽一
生,再穷尽你无穷子孙,也没法点满无限延伸的这张纸,那么,也只能是点出一定量时
,在纸面的四周写上“无穷”字样代替。
因为物质原始粒子是布列于立体空间的,我们只能加点想象来表达其立体空间,做法是
:在中心处随意选取一个小点,标上坐标符号0,而后画一条过坐标0并平分平面的直线
;想象被直线分开的左边是左半空间,右边是右半空间。
随之,在右半空间中找到距坐标0最近的小点,记上符号1,次近的记上符号2,依此推
演——记到一定量后,也只能用“无穷”字样代替。
然后,在左半空间中找到距坐标0最近的小点,记上符号-1,次近的记上符号-2,依此
推演——记到一定量后,也只用“无穷”字样来代替。
再然后,仿照第一个功课中的,把标为100的符号改为坐标0,把剖分直线画到坐标0上
,随后,对应改变过的坐标0,将相应的物序符号也依序改过来。
这种坐标改变和相应物序符号的改变,同功课1一样,也是可以随意改变,无穷种改变
,而物序的本质也永远不变。
做完第二个功课,得到的结论是:物质原始粒子是无穷的。
当然,对功课2完全可以提出质疑:你这是一种“纸上玩艺”,当不得真的。
那么,把“物质原始粒子”作为探究对象时,目前也只能假定它是无穷量的,因为没人
能说出它的具体量。放到一个具体事物上来探讨:比如,一株植物由小长到大,其能长
大的本质原因是生态力量聚合各种元素的过程。相对这株植物,各种元素是一个无穷量
;无穷量的各种元素,又是以无穷量的原始粒子来支持的。研究者对“宇宙有限还无限
”的探讨还没得出结论前,“无限”就是一个假定,这一假定同时支持物质原始粒子无
穷的假定。
宇宙模型之幻方结构
——描述整个宇宙的一个“简单的理论”
陈振华
第二章/一百章:幻方公式及物质的天然聚合动力
概要:物质的原始粒子及物质各层级个体天然存在的数序性差异,其联系产生“个体间
差别性结合力”,从而纠结成结构系的总聚合,成为聚合物质成形的生态力量。
“个体间差别性结合”,就是幻方规律的典型表现。
宇宙诞生成今天的样子,是生态力量聚合物质元素而成的,包括生命的繁衍,人类的兴
旺都是生态力量所致。我们可以看到,一粒种子长成树苗最后长成参天大树,一个卵子
加一个精子长成婴儿最后长成成人身躯,都是生态力量聚合物质元素而成的。
那么,聚合物质成形的生态力量,其动力之源是什么?
概括地说,聚合动力来自物质自身:物质的原始粒子及物质各层级个体天然存在的数序
性差异,必然使个体间的联系产生“个体间差别性结合力”,并且纠结成结构系的总聚
合。
数序性差异聚合,其工程技术层面表现出幻方规律。
幻方公式是这样的:
n×n(n>=3)个数序“总会”因幻方法则围绕“集约数”而规律性聚合,集约数是将n
×n个数序数字放入n×n的平面方格内,使方格的各行、各列及对角线上的各数字之和
相等的那个数。
我们取n=3,例举一个简单数阵——n取3,在n×n的实为无穷数序的队列中,3×3的九
个具体数序,有无穷种取法;为使简单,例取1至9的九个数序;得到幻方数阵是(令为
例1):
4 9 2
3 5 7
8 1 6
显然,该幻方系的集约数是15。
例1数阵是幻方结构规律的一个典型样式,它所集约的数序量是最少的(∵n>=3),从
“序”的角度来说,它所集约的数序都是最邻近的“左邻右舍”,就结构来说是最原始
的。
我们先考察这个典型样式,为的是达到“窥一斑而见全豹”的效果,进而更好地理解幻
方公式。
这里,可以提出这样一个质疑:例1数阵样式是人为排成的,并不表明有“总会”所含
的“必然性”。
对这个质疑的回答是:不排成这样,也具备排成这样的内在规律。
人类的哲学研究者说到一个意思:事物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
这个意思是成立的,借来说明例1数阵这种排列方式,是幻方规律的典型表现,幻方规
律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我们对例1数阵略作解剖:组合成集约数的任三个数序间的关系,针对集约数15,是与
“色互补”性质一样的互补关系——色彩学中三原色(红、绿、蓝)互补为白色(色光
互补为黑色);实际物质中,原始粒子的初始聚合,真正具备结构样式的,是为质子和
中子,研究者发现,质子和中子都是各由三个不同的夸克以“色互补”的方式组合而成
的。换言之,例1数阵中能组合成集约数的任三个数序关系,都可以对应描述出质子或
中子的内部结构关系(另有专章详述)。
幻方公式表明的是,无穷数序间的规律性关系。
我们的判断是:表现出差异性的无穷原始粒子间的幻方规律关系,是一种客观存在;重
要的是,只要无穷的原始粒子发生关系,潜藏其中的幻方规律就会凸显出来;所以,幻
方公式的表述中用到了“总是”二字,并加上引号,强调的是规律性和必然性。
接续第一章中的“功课”,进一步考察幻方公式——
功课3:
第一步:面对功课1中所列写的无穷数序,取幻方公式中的n为3,并按3×3=9的数值,
从无穷数序队列中每组任意选取9个数序;因为可以无穷地取,取到一定数组后,写上
“不可穷尽”字样;把每取的9个数序,各组成幻方数阵;比较这些数阵,实质上完全
一样,原因在于各数组按数序性质简化后,则全部都可以变成1至9的九个数序——这里
初步描述(揭示)到,为什么在诺大的宇宙中,任何一个角落中,原始粒子的初始聚合
结构是一样的:同样的质子、中子、原子。
第二步至无穷步:分别取n为4、5……至无穷,分别按第一步方式取数序,组数阵……
这也是一个“不可穷尽”的功课,只需做一部分来考察就行。
这一步功课所排列的数阵,在实际物质结构中很难找到对应的样式。原因是什么?另有
专章详述,这里概要地说就是:邻近性构建成为强势构建,n取数大了,复杂性高了,
构建力弱化使构建的可能性降低了。
幻方公式表明,n取无穷大的那个数组合成一个结构系,理论上也是成立的。
做完功课3,得到的结论就是幻方公式的关键句:
“n×n(n>=3)个数序总会因幻方法则围绕集约数而规律性聚合。”
功课4:
第一步:对应功课3的第一步方法,面对功课2中所点写的无穷的物质原始粒子,每组取
9个粒子,按座标标记数序符号,可无穷选取的每九个物序粒子组,都可以组合成同样
的例1数阵。
第二步:对应功课3的第二步方法,每组分别取16、25个……粒子,按本功课的第一步
方法,可以无穷地组合“四阶”、“五阶”……幻方数阵。
功课4得出的结论是:混沌状随意布列的物质原始粒子,天然存在数序性差异,因而它
们间的关系就天然存在着幻方规律。实际表现是,差异性原始粒子只要发生关系,就会
使“个体间差别性结合力”产生作用,成为天然的聚合动力;聚合方式因其数序关系表
现出幻方规律。
c*********a
发帖数: 11
6
宇宙模型之幻方结构
——描述整个宇宙的一个“简单的理论”
陈振华
第三章/一百章:物质初始构建的“邻近性”聚合
概要:无穷数序队列中幻方公式n取数最小的3最容易组合,对应描述的是:原始粒子的
初始构建,是无穷中心的邻近性构建加上层级扩大构建的向外延伸,从而形成大宇宙内
所有物质的网络般联系,实现大宇宙所有物质的总聚合。
幻方公式表明,无穷数序聚合成一个单一幻方结构系理论上是成立的,但是无穷数的不
确定性决定了有聚合之“意”,具体的“形”却永远实现不了;而且n取数较大时也难
以构成幻方结构系,原因是什么?
仅从数阵的组成来看,数千年前人们就发现幻方关系,研究并运用它,如中华古人神化
“洛书”,埃及古人敬用幻方,宋人杨辉研究幻方,当今更是出现众多的幻方发烧友。
但他们穷尽精力,也只能组合出一些“低阶”(n取数小的)幻方,试想一下,如果n取
值较大,如取100,取1000,取10000……这样的数阵极难排成,就是用计算机也不容易
排成。
其原因在于:幻方结构系的构建过程中,各数序个体有一个互找对象,以达到在结构系
中各个方向互补嵌合从而实现集约数的整合过程。就例1数阵中1至9的九个简单数序来
看,第一个层面的整合是,每一个数序要找到另两数序且互补成集约数15;进一步是,
每一个数序要从四面八方与相邻的数序互补嵌合成集约数15。这样,n取值较大时,其
整合过程就变得极其纷繁,极其纷繁导致每一个数序要实现从四面八方与相邻的数序恰
好互补嵌合的唯一可能性需要极长的时间。这“极长的时间”意味着,假如让一个人来
构建一个n取数较大的幻方数阵,可能穷其一生的时间也不见得能完成。
原始粒子的初始构建实际,也是循着幻方规律来走的。
其一,宇宙空间中无穷原始粒子构建成一个单一的结构系,同样也是“有聚合之‘意’
,具体的‘形’却始终实现不了”——因而我们见到的是,宇宙空间内的所有原始粒子
,及由原始粒子逐级构建的物质,都是相互关联的,但它们始终构建不成独一的成系统
的一个完形结构。
其二,原始粒子的初始构建,是从邻近起始的,并且从邻近性构建向外延伸——是无穷
中心的邻近性构建加上层级扩大构建的向外延伸,从而形成大宇宙内所有物质的网络般
联系,实现大宇宙所有物质的总聚合之“意”。
除了邻近性,n取数最小的3最简单,固然最容易组合。
物质原始粒子夸克相联系并聚合,也是从邻近处起始的;而且,初始构建所成质子、中
子中的夸克数就是n取数最小的3——这种样式成为物质初始构建的“强势结构”。
研究者们发现粒子世界有一种取名为“超子”的粒子,根据超子是半奇数的自旋及有重
子和费米子的特性,而且比核子更重,也通过弱相互作用发生衰变等性质,我们假想超
子是n取值大于3的(或为4)的“非强势结构”;因为非强势,所以受强势的影响而调
整,发生衰变。
邻近性的构建,就会产生一个“各处相同的现象”——即无穷数序队列中,即使在各处
取数,但邻近性加n取数最小3的简易性和强势性,各处的“初始构建”都无区别地表达
为1至9的数序及其构建。这在实际物质的构建中,得到的结果就是,各处的“初始构建
”都无区别地产生质子、中子及初始原子。
“各处相同的现象”在宇宙物质初始构建的实际中,得到过观测结果,研究者对此却非
常困惑,不知道原因何在。
霍金在《时间简史》中写道:“为何在大尺度上宇宙是如此的均匀?为何在空间的所有
地方和所有方向上它显得如此一致?尤其是,当我们朝不同方向看时,为何微波辐射背
景的温度是如此的相同?……除非因为某种不能解释的原因,导致早期宇宙中不同的区
域刚好从同样的温度开始,否则,没有一种方法能使它们有互相一样的温度。”
霍金所困惑的“不能解释的原因”,我们用幻方规律来描述,可以看到“原来如此”的
揭示:“宇宙锅”各角落邻近性的相同结构的构建,就自然产生“早期宇宙中不同的区
域刚好从同样的温度开始”的现象。
“各处相同的现象”引出一个质疑,各处相同则无差异,则无数序之有,则数序关系
的幻方规律构建没法层级持续下去。
而宇宙物质的实际构建,却自发地解决了这个难题。我们所看到的宇宙实际物质的“初
始结构系”——各种原子,自发地进行了元素数序性整合(另设专章阐述)。
我们的判断是,元素自发地“数序化”,动力源于幻方规律综合其各种特性表达为总的
生态力量而促成的。比如说“数序性”的规范干预,“邻近性”的亲和拢络,“泛化性
”的普及适应,“生态性”的活力激发,“层构性”的工艺辅助,等等。
宇宙模型之幻方结构
——描述整个宇宙的一个“简单的理论”
陈振华
第四章/一百章:幻方结构的典型版本与物质的初始构建
概要:幻方结构组合环的“数互补”描述原子内的夸克以“色互补”方式组合成质子、
中子;有中心数参与的组合环赋予质子性质;无中心数参与的表现出中子性质;对应例
1数阵,原子结构为“非完形”,为的是留下“虚位”以持续构建——“虚位”落下的
三个数序粒子恰好描述三个轻子的性质;轻子中的一个得以执行持续构建使命,被命名
为电子。
霍金在《时间简史-基本粒子和自然的力》中写道:“詹姆斯-查德威克在1932年发现,
原子核还包含另外称为中子的粒子,中子几乎具有和质子一样大的质量但不带电荷。查
德威克因此而获得诺贝尔奖……”
针对引文我们要提出的问题是:
1、质子与中子的质量为什么能“几乎一样大”?
2、为什么质子带电荷,而与质子不离不弃且质量没多大差别的中子却不带电荷?
3、为什么质子与中子多被束缚在一起?
4、为什么被束缚在一起的质子与中子的组合,又总是有电子在陪伴?
用幻方结构来考察这些“为什么”,能得到描述性揭示。
我们将幻方结构的典型版本例1数阵标示为例1’数阵:
(4)9 2
3 5 7
(8)1 6
为了便于标示,变形如下(例1’’数阵):
(8)3(4)(电子)
1 5 9 (质子)
6 7 2 (中子)
幻方数阵典型版本对应描述的原始粒子的初始构建样式,就是上图所示。以下为阐释:
研究者说,质子是由两个上夸克与一个下夸克组成,中子是由一个上夸克与两个下夸克
组成。研究者得出的数据有:上夸克质量较下夸克轻,净质量介乎1.5到4MeV之间;下
夸克较重,质量大约是4-8MeV。按照这一数据,我们对1至9的九个数序,按轻到重排序
,设数序1、2、3、4、5为上夸克,6、7、8、9为下夸克。
再有,研究者揭示,质子和中子是各由三个夸克以色互补方式组合而成的。那么,例1
数阵中的横、纵及对角线上每三个数序组合完全对应色互补组合(每三个数序对集约数
15,是互补组合),也就是说,每三个数序的各种组合都能描述质子或中子的色互补样
子。
比较一下,数阵中5起到了集约中心作用;原子中的质子起到了核心作用,由此我们判
断:数阵中凡是由中心数5参与的三个数序组合,可以视为一个质子;没有中心数参与
的三个数序组合,就成为中子。
于是,可能的质子有3+5+7,9+5+1,4+5+6和2+5+8四种组合可能,这四种可能的质子组
合,恰好都是两个上夸克与一个下夸克组成。
可能的中子有:8+1+6,2+7+6,4+3+8和4+9+2四种组合可能,但这里只有前两种是一个
上夸克与两个下夸克组成,后两种却是两个上夸克和一个下夸克的组合,而不符合中子
的应该的样式。
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
我们的判断是:物质的实际构建是一种“生态构建”,其构建是活性的、动态的,并不
是构建到此就结束了,而是要“持续构建”。如果要做到“持续构建”,就不该是如例
1数阵的九个数序全部构建而十分地平衡稳固,导致这时的结构件陷入僵死。这就是结
构件要预留“持续构建”的空间。
再有,如果例1数阵的数序全部构建,就将是一个质子配两个中子,而实际成形的原子
,一般都是质子数与中子数相当,只是核素较大的原子其中子数比质子数稍多几个,这
决定了可能构建中子的材料有的并不能构建成中子——这就出现了前述有的数序实际上
不能构建成中子。
我们设:9、5、1的组合成为质子;2、7、6组合成为中子。所余三个数序4、3、8的表
现,又正好符合研究者所述的三种轻子,即电子、渺子和陶子的表现。
既然要“持续构建”,在具体工艺上,此结构(原子)与彼结构(另外的原子或其它结
构单位)要有“持续构建”的接口,双方接口之间要有构建拢来的结构力——“持续构
建”的行动使命实际上是由电子来执行的,电子的实际功能就是集原子结构系“持续构
建”的能量,表现为电磁力,以化学键结构工艺,成为持续构建工程任务的执行者。因
位置有限,三个轻子经过一番竞争,只有一个竞得职位,成为电子,另两个轻子则只好
“下岗”。
量子力学研究者观测到三个轻子(电子、渺子、陶子),并揭示出它们的性质完全相同
,即都各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在一定的场合中都能各带出一个中微子。我们对此提出
另外一个待答问题:5、为什么这样的轻子恰好是三个,它们的性质为什么又完全相同?
释疑的理由有:三个轻子(4、3、8)中的任何一个,与已构建成形的质子(9+5+1)及
中子(2+7+6)中的各一个夸克原本就有可能构建成一个质子或中子。如所余的4,加成
形质子的9,加成形中子的2,即4+9+2为可能的中子;或所余的3,加成形质子中的5,
加成形中子中的7,即3+5+7为可能的质子;或所余的8,加成形质子中的1,加成形中子
中的6,即8+1+6为可能的中子。这使它们都会具备寻求“入职”的欲望及等待构建之力
,即表现为“负吸力”,也就是带上了负电荷。
研究者所总结的轻子特性,都能在数序4、3、8身上表现出来:如,它们本来就有各自
的职位,自然就是“被认为是自然界最基本的粒子之一”;但未能组合入质子或中子之
内,就是“不参与强相互作用”;既然是未能“入职”,即使是“入职”者(电子)也
只是结构系中的一个非结构的个体(表现为游离性),显然就是“实验上还没有发现轻
子有任何结构”,等。研究者还有说法是,这三种轻子所对应的三种中微子,及三种轻
子、三种中微子的共六种反粒子,加上这三种轻子共十二种轻子;归结起来另外九种,
是这三种轻子衍生出来的:既有结合力,却又不能结合,其间自然有力的干扰,或受干
扰的剥蚀,等。
接下来,我们来看对前述提问的对应描述:
1、质子与中子的质量为什么能“几乎一样大”?
答:因为质子与中子中每三个夸克虽不同,但经“色互补”组合的最后结构,从数序角
度分析,其集约数的总量(例1数阵为15),质子与中子是完全一样的,所以两者的质
量理论上完全一样。
这里又引出一个待答问题:6、提问中的“几乎”说明,两者仍有细微的差异,那么,
为什么质子与中子的质量又不能完全一样?
2、为什么质子带电荷,而与质子不离不弃且质量没多大差别的中子却不带电荷?
答:电荷有正负之分,质子所带的是正电荷,与此相对应的是负电荷。物质初始构建所
成的原子,为了保证“层构性”的持续构建需要,留下“待构虚位”,这个“虚位”实
际产生“负吸力”;这个“负吸力”落到执行扩张构建任务的电子身上,电子所表现的
对外的“负吸力”是要有结构系内部的“牵制力”来支撑的;这“牵制力”相对于“负
吸力”的负性,表现为正性;从例1数阵的描述可看出,电子在外,质子在中,中子在
质子背后,所以正性的“牵制力”落在质子身上,表现为质子带正电荷,“幕后者”的
中子则不带电荷。
3、为什么质子与中子往往被束缚在一起?
答:质子与中子加电子的组合,虽然留下扩张构建的虚位,表面看是“非完形”结构;
但从“力场”角度看,却是“完形”的结构系,——这是一般情况下质子与中子不会分
开的主因。束缚质子与中子的力就是完形力场之聚合力,该力有多大?
质子和中子的内部聚合因致密无间的“色互补”表现为四项基本力中力度最大的强核力
;电子所执行的原子结构系对外的构建力,表现为次大的电磁力;那么,束缚质子与中
子的力,因该结构系的“非完形”,则肯定小于强核力,又可能大于电磁力——因为质
子与中子间的结合力有对电磁力的支撑,支撑力应大于被支撑的力。束缚质子与中子的
力,不属于四项基本力中的一种,却与其中的强核力和电磁力有影响和被影响的关系。
4、为什么被束缚在一起的质子与中子的组合,又总是有电子在陪伴?
答:这个问题前面的阐述已有解答,这里概述一下:三者所组合成“力场”的“完形”
而零部件的“非完形”,是宇宙物质“初始构建”的基本结构件,并成为这项结构件的
标准件。其标准是:三者缺一不可。
但质子与中子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分开的,如初始构建时还不太稳定的情况下,或者
有外力拆开它们。
6、……为什么质子与中子的质量又不能完全一样?
答:对问题2的解答已解答了这个问题。在承担“牵制力”的位置上,质子在前,中子
在质子身后,所以与中子本来质量无区别的质子“显得”质量略大。
这里还要提出一个质疑:7、按幻方结构描述,各数序之间的结合力是相互纠缠的样子
,但研究者观测到的质子、中子及电子,各显粒子状态,问:纠缠组合怎么会各显粒子
状态呢?
答1:质子和中子各是幻方结构中的组合环,各有相对的独立性,就色互补的组合方式
来看,有相当的完整性,电子的游离性也表现出独立性,这决定了它们在微观层面上各
有一个力的重心,既“微细”又表现出“力重心”,在观测仪器上显示出粒子状,是不
奇怪的。
答2:目前的仪器加人眼是无法“看”出原子内质子及中子纠缠组合的样子,就是质子
和中子内的夸克,研究者也并没能“看”得真切,基本原理就是,除了可见光,为什么
还有“不可见光”,涉及到波长问题。
再追加一个问题:8、两个没有竞争到电子位置的小粒子去了哪里?
答:三个轻子(电子、渺子、陶子)竞争一个岗位,入职者成为电子,未入职者只好“
下岗”。“下岗者”在寻求新岗位时,有一个“自荐求职”的过程,所以它们的身影能
被研究者发现;最后,他们大部分都找到新岗位,所以空间不会被渺子、陶子所充斥。
c*********a
发帖数: 11
7
幻方规律表现在我们身边
——感谢及回应网友
陈振华
《宇宙模型之幻方结构》断断续续的文字,托旅居伦敦的西楠挂上几个海外论坛,照西
楠告之的网址点链,却没法进入。
在号称“地球村”的当今,与西楠之间有一道无形的高墙,只得通过西楠为我传话到墙
的那边——
在此再烦托西楠为我传话:感谢点入“幻方结构”文字的人过留迹者,更感谢键入留言
者。
有网友留下了“完全没有看明白”、“曲高和寡”等留言,可能这也代表了较多网友的
看法。
这并不奇怪。作为这些文字的撰写人,感觉这些文字并不是“写”出来的,而是在思考
和探究中留下的痕迹。起因在撰文人浏览各种文字过程中,见到不少研究者提出这样那
样的困惑,A理论说通了B,却又产生了C问题;B理论说通了C,却又产生了A问题。类似
于前喻“无形的高墙”,同为一村本可以畅行无阻,却总是难免龃龉。思考探究中,悟
到幻方法则似乎可以消除A、B、C……所有细节间的龃龉,如果这能成立,不就是研究
者所追寻的“终极理论”(大统一理论)吗?
首先要做的是把这一假想放到A、B、C……所有细节中去作初步检验,仅此就是一个极
大的工程,因为“A、B、C……所有细节”涉及到目前为止的所有成立的学问——一个
人一生把一项学问探明白并有一点新建树就非常不容易,而如果凭一人之力去“A、B、
C……”所有成百上千项的学问中仅走马观花一遭都无法想象——
所以网友说“完全没有看明白”是可以理解的,也难为网友看不明白,也来捧了人场,
在此拱手作揖了!
有网友说:“要普及点啊!”
在此简要地作点回应,不知能如意否?
简单地说说幻方法则的几项特点:差异性、互补性和共生性。
随便集合网友你身边的一群人,你可以看到各人的身高、体重、年龄、性格等等都是不
同的,这就是“差异性”;从生物学角度探究到人体内部,很难找出两个相同的结构密
码,刑警利用指纹破案,就是因为人体结构密码的差异外显到了人的指纹上。
就其“共生性”来说,人之组成社会,就是一种共生需要,从原始社会的共聚成群、共
御野兽、分食共生,到当今各国家、各集团也能聚首共商人类的如生存环境等共同问题
,等等都是“共生性”表现。近到我们身边,小团队(如一个公司)的建立,就是聚集
一定人群,发挥各有差异性的人员的各自能力,共同“揾食”,实现“共生”。
一个小团队,比如一支球队,之能形成竞技能力,关键在于攻、防、传技能各有差异的
队员能达到最佳配合——这就是“互补性”。
宇宙物质及社会现象中无处不表现的差异性、互补性和共生性,其根源在于宇宙起源时
,物质聚合的结构规律与生俱来就有这些特点:比如原始粒子差异性夸克以互补方式聚
合成质子、中子及原子,表达为实物质,同时实现着原子本身的活性——这是夸克们的
“共生”表现。
“幻方”文字意在将幻方规律阐述顺通,并尽可能在宇宙物质、宇宙社会及物质和社会
的镜像(意识、虚拟世界)的基本方面检验幻方规律,如果能完成,检验都成立,那么
就可以得出结论:宇宙规律就是幻方规律。
谢谢网友捧场。
c*********a
发帖数: 11
8
宇宙模型之幻方结构
——描述整个宇宙的一个“简单的理论”
陈振华
第五章/一百章:幻方集约数表现为物质聚合的“集约目标”
概要:幻方规律中数字数序总会围绕集约数聚合,集约数在差异性物质个体的“差别性
结合”中表现为“集约目标”;集约数为其“形”,集约目标为其“意”,数字幻方往
往是形显而意隐,物质聚合往往是意显而形隐。
宇宙物质在总聚合力的作用下,从邻近性构建,延伸到层级构建。物质同一层级个体以
其数序差异,产生相互联系的“个体差别性结合力”,成为物质天然的聚合动力;幻方
公式表明,数字数序总会围绕集约数聚合,这项聚合也同样是一种“个体间差别性结合
”。这说明,幻方公式所表达的聚合动力与物质的聚合动力性质上是相同的,是一种“
形”、“意”互映的关系。
“个体间差别性结合”所形成的天然聚合动力,用幻方公式可以表达为“集约数”——
从“形”的量化角度看,集约数是一个具体的数字;从“意”的内涵分析,集约数就是
能形成“个体间差别性结合”的物质个体间的一种聚合方向,一种集约目标,一种中心
归宿,诸个体认同的核心价值,诸个体共趋的理想追求,等等。
集约数所蕴含的形和意,幻方公式的集约数表现出形显而意隐;而在物质的聚合实际中
,往往是意显而形隐。但我们可以从具体数字的集约数中析解出其意;同样,也可以对
物质聚合之意,通过建立数学分析模型,而显现其形。
我们例举一支足球队来说明:
每一名队员个体,就其差异性来说,是多方面的,除了作为“人”的年龄、身高、体重
、性格等方面的差异外,就其足球技术来衡量,也会在进攻、防卫、传送、接应等各方
面,各有能力强弱差异。
有诸多差异的队员们之能组合成一个团队,是受一个集约目标召集而成的——
这个集约目标是什么?
大家之所以组队,是为共同的兴趣爱好,是为切磋球艺等等,但有一个最突出的目标就
是:互补聚合成为一个系统的、完整的、强有力的团队——这样的团队与别的足球团队
竞赛,争取战之能胜的结果。
要能实现集约目标的关键在哪里?如果一支球队中有那么一两名排世界水平第一、第二
的队员,可能并不能决定该球队就一定系统、完整、强有力并且战无不胜,能获胜的决
定因素在于各名队员的“最佳配合”,各名队员都发挥出最佳水平——实际上就是系统
的完美性,包括队员个体系统的完美(个人技术的全面)。
最佳配合,就是幻方组合的“个体间差别性结合”——因而就会表现出能力强弱的互补
,动态过程中的以变化应变化,个体相互制衡中个体活性的激发,整体结合的紧密坚固
而不易被对方突破,等等。
对此,我们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还原成幻方组合的样式:
先是数序排列——
排数序的角度有多方面,我们就最突出的集约目标(争取竞赛胜绩)来排其相关的数序
,比如就进攻、防卫、传送、接应等等细项,按队员个体的能力强弱排出数序;对每一
项数序,都可以排出一个幻方结构数阵,其中就有一个集约数。
集约数就是这最佳配合的中心点。数序排列又是多角度的,每一个角度的集约数又可以
成为另一个层级的数序;另一个层级的集约数就是前一个层级中心点的中心点——这样
的最佳配合关系,因为是建立在数序关系之上,用数学模型来表达是完全可行的。
话又说回来,这样的数学模型只能反映某一个时间点的情况,因为,每一个队员的技术
临场发挥有变化——也就是说此前技术水平排序在后的,临场可能发挥极佳,排到了前
面,这样,某一个时间点所建立的数学模型与下个时间点所建立的数学模型又不相同了。
与此例相似,在人类社会中,集约目标可以表达为:
一个个团队、机构的“目标任务”;
一个个家族、部落的“共生需要”;
一个个民族、国家的“共同理想”;
……
宇宙模型之幻方结构
——描述整个宇宙的一个“简单的理论”
陈振华
第六章/一百章:幻方结构之分合统一法则
概要:
幻方结构所揭示的“分合统一”的哲学命题,其“分”表现在构成生态系个体的差异性
、独立性及个体间的平等性等;其“合”表现在个体间因“共生”需要的“抱团聚合”
——“分”与“合”统一于幻方结构规律之中。
幻方结构的核心价值在于:“一定数量的数序个体总会因幻方法则围绕‘集约目标’(
‘集约数’)而规律性聚合”;规律性聚合的形态集中表现在:个体以其差异性、平等
性各居独特的地位,共生需要又使它们规律性抱团聚合;所表达的哲学命题,我们名之
为——“分合统一”。
就“一定数量的数序个体总会因幻方法则围绕‘集约数’而规律性聚合”而言,“数序
”是“分”的要素;“聚合”是“合”的结果;其“分”和“合”因“规律性”而“统
一”于结构系之中。换句话说就是,“数序”之“分”,是宇宙万千物质存在的各自状
态;“聚合”之“合”是它们间相互联系的必然规律;两方面互为因果,依存于共,无
“分”则无“合”,无“合”——则是“合之不存,分将焉附”?
我们仍以数序取1至9,集约数为15的例1数阵来看:
我们所说的幻方结构的“独特性”,表现在数阵中的1至9的每个数序各自代表一个唯一
,其身份、位置、作用它体不可替代,这是“分”的含义;但它们又总是受着一个集约
数15的统摄,各“分”项总是受着这“合”力作用的,这就是“合”的含义。各“分”
项是聚“合”的基础;这些个“分”项的聚“合”成集约数又是一个必然。各数序之“
分”与集约数之“合”统一在幻方结构规律之中。
宇宙物质初始聚合的一个结构单位部件,比如一个质子或一个中子中,“分合统一”精
神就开始体现。研究者揭示,组合在质子或中子内的三个夸克各是不同的——这就是“
分”的含义;每三个不同的夸克组合成质子或中子——就是“合”的表现;“分合统一
”法则以“色互补”工艺将质子和中子构建出“分”与“合”绝妙的统一体。
“分合统一”法则以其规律强力,贯穿于宇宙物质构建的各层面。元素之所以整合出“
数序序列”的周期(即元素周期表的表达),为的是在下一个层级的聚合构建工程中,
具备“分”得分明的不同个体;原子(元素)之“合”组成分子,又种类百千,又是“
分”的精神的深入,有了种种不同的分子,才能方便地“合”成宇宙万千物质。到了分
子团,我们用幻方结构生态意义上极高境界的生命体来考察,比如人体,地球人数十上
百亿计,每一个人体仅从物质性来看没有一个是相同的,这是“分”的精神的纵深贯彻
;人之“合”表现出社会性,比如说人的最初始的因“合”而结成的社会是所谓的原始
共产主义社会,因依存于共的需要,所有成员要抱团聚合,不同成员的不同分工至少表
现了“分”的一个方面。社会形态的高度复杂化,导至成员之间的“分”与“合”关系
的高度复杂,但也有简单的事实:比如说当今社会,为了全球人共同家园的生态前途—
—也因依存于共的需要,地球人虽在不同国家,分属不同的利益集团,但也相聚哥本哈
根(2009年12月)商讨气候问题了。
又如星系,相对独立的各星体“分”布于相应的空间里,但有“合”力使它们互为吸引
,互为制衡,从而在一定的范围能“统一”在大致相安相处的关系中。
分合统一法则是幻方结构的最根本的精神内核。那么,作为描述整个宇宙的幻方结构说
,其核心精神的分合统一法则就是整个宇宙的根本法则。
我们目前所总结的幻方结构的多种特性,其数序性、差异性、独特性和平等性直接表达
了“分”的含义;其聚合性和共生性所表达是“合”的含义;其变化性、进化性、互补
性、制衡性、循环性、旋转性和生态性是“分”与“合”统一关系所表现的特性;其邻
近性、层构性、对应性和泛化性是“分”与“合”统一关系所表现的工艺模式。
c*********a
发帖数: 11
9
宇宙模型之幻方结构
——描述整个宇宙的一个“简单的理论”
陈振华
第七章/一百章: 幻方结构旋转体描述宇宙物质的旋转性
概要:
旋转是宇宙物质的一个突出的、始终的,并且贯穿于物质从内到外各层级的现象;描述
物质结构方式的幻方结构,以其个体的差别性结合力汇聚成纠缠聚合,并使个体绕行运
动,从而形成“旋转力场”,进而影响到物质群和物质体分别表现为群转和自转
我们先来问一个古怪问题:为什么车轮子做成圆形的,而不是做成方形的。
被问者可能会说:“你这是吃多了撑的——这还用问?圆形的能滚动,方形的能滚动吗
?”
“再追问一句:为什么圆形的轮子能滚动,而方形的不能滚动?”
……
要想完满解答“为什么圆形的轮子能顺畅滚动”,并不容易。学者可以用几何学结合物
理学作学理上的解释——即使是学理上的解释,也并没有揭示出该现象的本质原因,那
么“本质原因”又是什么?
我们要说的是,幻方结构本身的旋转性,描述了宇宙物质结构以及物质间相联系的空间
“力场”,都表现为旋转形态。在旋转性所统治的物质多维空间中,物体以旋转方式运
动,则是与之相顺应。圆形轮子能顺畅滚动,就是顺应了旋转空间“力场”;如果车轮
做成方形的,则难以与旋转空间“力场”相顺应,因而也不利于滚动。
由此,我们还可以考察其它的一些现象,比如,来福枪的发明,就是发现旋转前行的子
弹更顺畅、精准。
其实,同理可以考虑把火箭也做成“来福式”的旋转前行,把飞机做成飞蝶式的飞行器
,在旋转力场空间的飞行将会更顺畅。
幻方结构如何表现旋转现象?我们仍以例1数阵来说明:
4 9 2
3 5 7
8 1 6
从平面来看这数阵,形成了以“集约数”15的聚合,及以中心数5为中心的米字形的向
心结构,向心结构就已经具备了旋转的趋力,物理学中旋转与向心总是孪生姊妹,可以
印证。
对实际物质而言,数序个体是聚合在立体空间的,这个平面图其实只相当于一个剖面图
,请发挥出您的立体想像:实际上它是一个旋状圆球或旋状椭圆球结构,怎么理解?
幻方结构分合统一法则起了关键作用,“分”所表现的数序个体的差异性,与“合”所
表现的数序个体相互联系的规律性抱团聚合,使得结构系个体间差别性结合力与总聚合
力的相互作用,其联系、聚合不可能是匀称、均衡的。
结构系中差别性个体所带来“个体间差别性结合力”,简单地理解是,每一个体凭自身
的质量、能量而具备相应的对其它个体的干预力(研究者所述的四项基本力,即引力、
电磁力、弱核力和强核力,是这项“干预力”在物质构建不同层级中的相应反映),相
互间形成了“你扯我拉”的联系。如果只是两个对象间的“你扯我拉”,那么,力小者
就会被力大者拉过去;关键是,在结构系中,个体间“你扯我拉”是多向的——例1数
阵中的数序5,描绘出八个方向,其它数序每个都描绘出三个方向;虽然,“你扯我拉
”之力是多方向的,但又有较明显的内聚方向;这样所形成的错综缠联的“你扯我拉”
,既持续保持着,却又是“谁也拉不走谁”——其结果是:个体的独特性得以维持,个
体的运动得以激活,向内的聚合同时得以保证。
我们的判断是:幻方结构的聚合性源于结构系中“内聚方向较明显”的“个体间差别性
结合力”的叠加,物质的生态聚合,星体的群状聚合,力的根源都在于此。
差别性个体的独特性和活跃性使它们永远保持运动状态,运动中的个体相互间的差别性
干预力所形成结构系内的总聚合力又总是要把它们拢成一团;聚合力使个体想“分”也
分不出去,所以被束在圈子中活动。
如果个体的活动没有规律,个体与个体就会互相磨擦、碰撞,结构内部将会是错乱不堪
,结构也将不成其结构。结构系内的个体活动有没有一定的秩序,或说是一个统一的方
向?
我们可以这样考察:
数序个体相互间结合力大小的差别,我们设定数字越大结合力越大(将顺序反过来设定
也是说明同样的命题):即数字大小的顺序决定结合力大小的顺序。
我们借例1数阵按数字从大到小的顺序来连线,所表达的含意是:个体间的结合总会是
力大者把力小者拉近自己,以此标示受力方向箭头。我们做出:987、876、765、654、
432、321六组数的连线。我们再用同样的方式对n取其它数的数阵作连线标示。这些连
线显示出“力”的偏折趋向,没一种结构系是均等的——这说明结构系内的个体结合不
可能是对称平衡的,这样结构系内个体的活动就容易被总趋力大的方向趋动,这就有了
结构系旋转的方向。
结构系的旋转方向,首先形成的是“旋转力场”,物质实心体受“旋转力场”的作用则
表现为自身的旋转,如自转的星体;散布空间的物质受“旋转力场”的作用则表现为“
旋转群”,如旋涡状的星系;电子的核外绕行,也是源于这种“旋转力场”的作用。“
旋转力场”所显示的空间,其实就是“弯曲空间”,爱因斯坦的学说证明了“弯曲空间
”的成立;牛顿创立的惯性定律,所依托的是“平直空间”,该定律的基本原理并不过
时,但如果考虑到“弯曲空间”并作相应改造则更完善。
研究者所揭示的宇宙物质的旋转体或旋转群多为椭圆状或碟状,原因也是“个体间差别
性结合力”造成的:“个体间差别性结合力”所促成的个体独特性和运动活性,使个体
产生一种脱离聚合力尽可能远离结构系中心的“奔逸力”;在这项“奔逸力”影响下,
力大的又得机会的就会到达旋转群的最外方,没有得机会的,也会在自己的位置上被拉
向外方,但有总聚合力的“回拉”,所以只能尽可能地趋近于中心点与最外圈的那个平
面上——从而形成了总结构体的椭圆状或碟状。
太阳系以其众个体的旋转绕行成几近于扁平的碟状,对此是一个物证。顺带要说说的是
,历史上曾经的“地心说”被否定后,所代替的是“日心说”,而“日心说”源于一种
认识,就是认为太阳是中心,其余众星体是受太阳控制而绕行的。
按幻方结构说,这种认识需要澄清一下:
既然,幻方结构的聚合性源于结构系内“内聚方向较明显”“个体间差别性结合力”的
叠加,以此推论,太阳系在诞生过程中,“个体间差别性结合力”起到的是主导作用;
更多的实物质留在太阳系中心,成为太阳实体的结果,是这项主导力促成的;换言之,
太阳实体很大程度是太阳系内“众星拱日”般“贡”成的,而不是太阳的控制力促成了
众星的诞生。对此,我们更可以去考察其它星系的形成过程——先有众星体因“个体间
差别性结合力”而形成旋转群,而后才有旋转中心,而不是先有中心,后有众星体的因
果颠倒情况。
旋转性在实际物质上,有些明显看得出来,或验测得出来;有许多实际物质是看不出旋
转性的,比如,地面上生长的一棵树,山下的一块石头,路上行走着的一个人,等等。
看不出旋转性的又有两方面情况,一种是该物质不成“体系”从而表现不出旋转,如一
块石头是属于某“体系”中的一小部分。
一棵树和一个人,看不出其旋转性,原因是:幻方结构“泛化性”原因,使某些自成体
系物质的旋转性“泛化”成旋转性变体,或艺术体。
一棵树和一个人就各是旋转性变体,或艺术体,我们作一定的考察,可以找出旋转痕迹
来。如一株树,树冠再高,树根再深,也总是环绕在树干周围,从没见过树冠长上天,
树根穿透地的。又如人,多为右利,而不是右利者就是左撇子(能“左右开弓”的人,
绝不是右利与左利相等)——这就是旋转性所表现出来的:逆时针方向旋转则为逆时针
方向力顺,力大;反之亦然。而树也好,人也好,都与其它物形成至少一层以上的“循
环系”,或说是形成“共生链”,“循环系”或“共生链”就是旋转性“泛化”变体。
支配物质旋转性的根源在于,物质形构都是幻方结构方式,幻方结构本身就是一个旋转
体。
笔者没有见到过研究者对宇宙物质为什么都有旋转现象给出过解释,但他们对物质旋转
现象的观测却细致入微,而笔者立论的依据所借用的都是他们的观测,在此我要表达对
他们的崇高敬意!
霍金在《时间简史》中详述了小粒子的整数自旋和半整数自旋的区分。
粒子研究者们从物质构建的“实、虚”角度把粒子分为费米子和玻色子,他们说:费米
子是构成物质的原材料,有半整数的自旋,即二分之一的自旋,也还有二分之三、二分
之五自旋的说法;玻色子是传递作用力的粒子,有整数的自旋,即所谓的0、1、2的自
旋。
霍金在阐述四项基本力时提到:引力是由自旋为2的粒子所作用;其它三项,即电磁力
、弱核力和强核力是由自旋为1的粒子所作用。
对霍金所述的不同粒子的自旋现象,我们用幻方结构说也能找到相应的描述,因为要在
其它几个专题的阐述基础上才好理解,相关详述后续奉献。
宇宙模型之幻方结构
——描述整个宇宙的一个“简单的理论”
陈振华
第八章/一百章:物质元素的数序性整合
概要:物质元素之能排出规整的数序,内在的原因是什么?没人能回答,幻方规律的描
述性揭示是:数序性法则使然;
各种元素的原子结构中往往是中子数多于质子数,内在原因又是什么?没人能回答,幻
方规律的描述性揭示是:未能就电子职位的“准轻子”获机重新组合,加入其行列成为
多于质子的额外量。
原始粒子邻近性初始构建所成的每一个单位,就幻方结构的描述该是例1数阵典型版本
的9个个体组合,但实际上成形的典型样式,却是7个原始粒子夸克的组合,即一个质子
和一个中子中的共6个夸克,加一个由夸克演变而成的电子——初始构建物原子表现为
实物结构的“非完形”,“结构力场”却是“完形”的幻方结构,其原因第四章略有讲
述,就是物质持续构建的需要。
根本原因还是宇宙内所有物质的总聚合规律所致,在总聚合力的作用下,从邻近性构建
,延伸到层级构建,表现为持续构建。
我们接续前述中的四个“功课”,来做第五个功课,以此来探讨持续构建的工艺中是如
何贯彻幻方结构法则的。
功课5:
第一步:移用功课1的内容,面对无穷数序,取幻方公式中的n为3,并按3×3=9的数值
,从无穷数序队列中每组任意选取9个数序;取到一定数组后,按数序性质简化,得到
的数组都是1至9的九个数序;这样各组幻方数阵,都同样都是例1数阵。
第二步:将第一步中的每一个数阵视为每一个个体,根据邻近性构建、层级构建的持续
构建规律,我们会发现,按照幻方规律,持续构没法进行,因为各个体是一样的,没有
差异性,没有数序性。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来做一个人为的配置,即:留一个例1数
阵,视为个体1;将两个例1数阵重复叠加为一体,视为个体2;将三个例1数阵叠加为一
体,视为个体3……将九个例1数阵叠加为一体,视为个体9。
这样我们就得到可以持续构建的九个个体。
第三步:将第二步所得到内容来与实际物质对照,我们发现,这项“人为配置”序列,
正好对应描述了实际物质所表现的“自发性数序整合”而产生的元素序列——
个体1到个体9,可以对应地看到元素氘、氦、锂、铍、硼、碳、氮、氧、氟的身影;对
氟之后的氖、钠……直到原子序数超过百数的元素,我们可以对应用个体10、个体11…
…至个体99、个体100、个体101……来描述。
便于直观,我们列出下方的数阵组合(令为例2数阵——因在后续中的阐述需要,我们
把两组例1数阵的重复叠加称为“两合例2数阵”,三组例1数阵的叠加称为“三合例2数
阵”,其余类推):
……
4 9 2
(3)5 7
(8)1 6
(4)9 2
3 5 7
(8)1 6
(4)9 2
(3)5 7
8 1 6
……
对例2数阵还要作几点说明:
其一,数阵图中前后都用上了省略号,表达的意思是,理论上是可以无限重复叠加的;
那么它所描述的就是,元素种类理论上是可以有无限种的,而实际上的元素种类超过百
数,就不会再多了,其原因概要地说是“邻近性”构建法则在起作用,还有就是原子作
为一个个体,具体工艺上对所叠加的物质约束力度有限。
其二,数阵图中,中间纵列,即数序951纵列为质子队列,质子与质子相互间就其描述
可看出是有联系力的,方式是:当两个质子951951靠近时,其“集约目标”(集约数15
)在两者间形成了951、519、195、951等“集约环”环环相扣的集约力;中子与中子之
间,即数序276右纵列,也同样有这种集约力。这种“环环相扣”的集约力,成为元素
可以较多叠加的内力。左纵列数序4、8、3,是表现为我们阐述过的三种轻子,但三者
中只有一个争得上岗职位,成为电子,加括号的是“下岗者”;而加写的括号却不固定
在一个数序码上,是因为三个轻子哪一个码号能成为电子,也是无法固定的。
其三,考察一下数阵图中“下岗者”,我们会发现,它们之间另有针对集约数15的组合
机会,我们判断实际物质中是有组合成功的,但因没有中心数5的参与,组合成功的不
能成为质子,那么自然成为中子——这项描述,正好解释各元素的中子数比质子数多的
“为什么”。
我们例取“三合例2数阵”来考察:
“三合例2数阵”之与元素的对应是为锂,锂的质子个数是3,核外电子数是3,这“三
合例2数阵”图中我们可以找到对应的描述;稳定的锂元素,是其中子数或为3,或为4
的种类;如果中子数是3的样式,则是图中加括号的数序全都下了岗,如果中子数是4的
样式,则下了岗的轻子另外形成了一个4+3+8的小组合参与其中,但因没有中心数序5的
参与,不具质子性质,表现为中子,整个结构系同样也是稳定的。这两种稳定的锂,是
研究者称之为6Li和7Li的样式,但研究者把他们的实际发现列出有3Li到12Li的共11种
样式,这11种样式,质子数都是3,但3Li的中子数是0,4Li的中子数是1,依次排列
12Li的中子数是9。
为什么会出现与“三合例2数阵”的描述大相径庭的样式?即,为什么会出现6Li和7Li
以外的各种样式?我们判断是,这是整合工程“施工”过程中出现的临时样式。打个比
方,在一个建筑工地上,众多的样式相同的房屋在同时施工,一幢幢房屋的基本框架较
早成形,还有一些应有的装配一时还没有完工,这就相当应有的中子一时还没有装配上
去,因而出现中子数或为0,或少于3个的样式;而如果某一幢房屋较先完工,邻近在建
的房屋工地上充斥着大量待用材料,先完工者因有天然的贪心(聚合力),可能会顺手
牵羊,将邻家的材料贪为己用。这一贪心本想锦上添花,结果却是画蛇添足。
施工未完成的建筑将继续施工,贪多了材料了建筑因与其“蓝图”——例2数阵“货不
对版”,将受规律制约被“整改”,继续施工和被“整改”其状态都是不稳定,表现为
“衰变”,其能量激荡产生射线施放,因而就有了研究者能见到的“放射核素”,除了
“放射核素”就是前喻完工建筑的“稳定核素”。
这又说明,幻方规律的“例2数阵”图是符合物质规律的,如果不按图施工,自然力量
会促使其“整改”。
我们再用一个“两合例2数阵”来考察:
“两合例2数阵”对应描述的元素是氦。除了稳定性的氦3和氦4外,还有同位素氦2及由
氦5依序排到氦10的另外6种。
它们都同样是包含2个质子,两个电子,氦2的中子数为0,氦3的中子数是1,氦4的中子
数是2,其余依序到氦10的中子数是8。
氦2被认为是一种假想粒子,在特殊条件下才有可能产生;氦5有3个中子,按“两合例2
数阵”的描绘,未就电子职位的轻子有可能组合成一个额外中子,但这个额外中子只能
相当于“吸附”于结构系,不是系统内的“差别性结合力”的致密的结合,而“两合”
的总量又不够大,“吸附”力有限,所以氦5的3个中子难以稳定,所以表现出“带有放
射性,会放出中子”。至于氦6到氦10的几种,贪来更多的不属自己又用不上的中子,
则变得“非常不稳定”。
具稳定性的氦4,有2个中子,正好是“两合例2数阵”对应描述;而氦3只有一个中子,
这与“两合例2数阵”的描绘不完全吻合,却也能稳定,其图示是:
4 9 2
(3)5 7
(8)1 6
(4)9(空)
3 5 (空)
(8)1(空)
根据其图示,我们判断,中纵列数序(质子队列)的集约力比右纵列数(中子队列)的
集约力要强——其原因在讨论“初始构建”时说到:组成质子的数序各种情况全吻合,
但组成中子的数序有的不吻合,“全吻合”则易聚合,则聚合力强,“有的不吻合”则
不然。
元素的数序性自发整合,显然是有一种自然力量促成的,这种自然力量是宇宙物质总聚
合的生态力量,内部结构表现出幻方规律的数序化工艺,这项工艺所造就的结构样式,
又正好描述出各种元素的晶胞样式,以及揭示出研究者认为尚不知其本质的磁现象、电
现象的原因。
x**********n
发帖数: 852
10
民科真tm恶心
c*********a
发帖数: 11
11
宇宙模型之幻方结构
——描述整个宇宙的一个“简单的理论”
陈振华
第九章/一百章:稳定核素之幻方结构描述
概要:
原子的稳定核素与例2数阵“蓝图”更多的是一致性,成为一种常态;不一致的显然不
符该标准,成为非常态,因而衰变,其能量激荡伴随放射性,成为“放射核素”。
研究者给出的“核素”概念是:核素是指具有特定的原子序数、质量数和核能态,且其
平均寿命长得足以被观测的一类原子,分为稳定核素和放射核素两类。较通俗地说,核
素是指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承续第七章的阐述,元素自发性的“数序整合”工程,其目的是按照例2数阵“蓝图”
标准,整合出能在下一个层级的构建工程中能用的结构单位,“能用”的基本前提是要
有相对的稳定性。
数序整合工程过程中,难以实现各个工程单位同步,所以会出现一种情况是一些单位该
用的核素材料或是在寻求中,或是被别的单位抢走了,形成了“半拉子”工程;还有一
种情况是工程本来完成了,但因天然聚合力的影响,贪婪性地增添了多余的核素材料—
—“半拉子”工程的持续施工及多余的核素材料受常态规律干预而调整,表现为衰变,
其能量激荡会伴随放射性——因而有了“放射核素”。
这说明,原子的稳定核素才是符合“蓝图”标准的常态。
不同的原子有不同数目的稳定核素,研究者对此探究得比较细致,并且也有了他们能给
出的一个“明细表”,通过“明细表”研究者归纳出一个规律性结论:
“质子数为偶数的元素,可有较多的稳定核素,一般不少于3种;而质子数为奇数的元
素,通常只有一个稳定核素,从不会多于2种,这是由核子的结合能所决定的。”
本章的讨论由此开始:
对这个结论,试问为什么会这样,也就是说决定这个规律的本质是什么?引文中的回答
是“这是由核子的结合能所决定的”。
从“结合能”的角度来解释,其实也还只是落在细节现象上,还没有揭示其本质原因。
幻方结构描述的是结构的规律性,有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的趋向。
下面具体阐述,为便于直观,我们先引出例2数阵:
……
4 9 2
(3)5 7
(8)1 6
(4)9 2
3 5 7
(8)1 6
(4)9 2
(3)5 7
8 1 6
……
例2数阵是我们所说的元素数序整合的“蓝图”,按照这个“蓝图”所进行的数序化整
合,得出我们能见到的元素周期表所列的数序规整的一百多种元素,按原子序数排下去
,正好是我们所给出的从“单合例2数阵”、“二合例2数阵”、“三合例2数阵”……
直到百余合的对应样式。
例2数阵所描述的结构样式,表现出几个特点:
其一:每一种“合”数的样式,整体上相对独立,成为该序列数序化的个体,实际上就
是一种元素的常规原子样式。
其二:每一种常规原子样式,除了“单合”,都是由两个以上的表现为例1数阵的幻方
“力场”单位组合而成的。
其三,多个幻方“力场”的结合,将会表现出,如果“力场”个数为奇数,作为一个相
对独立的整体结构,因对称平衡因素作用,就会表现为单一的结构中心;而如果“力场
”个数为偶数,也因对称平衡因素作用,就有可能表现出双结构中心。
其四,元素数序整合工程中,未能就电子职位的轻子具备自发结合成中子的机会,但这
类“额外中子”能否被结构系吸纳,吸纳量少还是多,是由相关结构系的“吸附力”小
还是大决定的。
其三中说到的“单结构中心”与“双结构中心”,所表现的不同的对称平衡力,决定了
相关结构系的“吸附力”大小的不同。具体来说,“单结构中心”的“吸附力”小;“
双结构中心”的“吸附力”大。可以这样看,“单结构中心”如果能吸附一个额外中子
,“双结构中心”为使对称平衡则可能吸附两个额外中子。
(注:文中所称的“额外中子”,即一种原子的总中子数减去该原子的“合”数,或减
去该原子的质子数所余的中子数。)
作为一种元素的原子结构,例2数阵的描述表明,两“合”以上每一个单位(每一“合
”)是一个幻方“力场”,“力场”与“力场”之间的结合力同样表现出“力场”内的
那种“差别性结合”,或说是“互补性绞缠结合”,所以该原子结构总体上是很紧密而
牢固的,但“下岗”轻子重组出来的额外中子,与该结构系的结合,却不完全具备这种
结合力,更像是一种“吸附力”。
诸项原因则源出一种现象,即“质子数为偶数的元素,可有较多的稳定核素,一般不少
于3种;而质子数为奇数的元素,通常只有一个稳定核素,从不会多于2种。”
考察一下具体的元素:
“两合”的稳定氦:4He是2个质子、2个中子,加相应的2个电子,与例2数阵相对应,
自然能稳定;3He是2个质子、1个中子,用例2数阵检验少一个中子,但一个中子可成两
个“力场”的共用中介,也可以稳定。
“三合”的稳定锂:6Li是3个质子、3个中子,加相应的3个电子,与例2数阵相对应,
可稳定;7Li是3个质子、4个中子,较6Li多出一个中子,表现为“单结构中心”吸附一
个额外中子而稳定。
“五合”的稳定硼和“七合”的稳定氮,与锂同理,即各有两种稳定核素,一种是与例
2数阵相对应,另一种是“单结构中心”吸附一个额外中子的样式。
“八合”的氧有三种稳定核素:16O是8个质子、8个中子,加相应的8个电子,与例2数
阵相对应,可稳定;18O是8个质子、10个中子,表现为“双结构中心”吸附2个额外中
子而稳定;由此吸附一个额外中子也能稳定,这便有了17O的8个质子、9个中子。
“十合”的稳定氖、“十二合”的稳定镁和“十四合”的稳定硅,与氧同理,即各有三
种稳定核素,即第一种是与例2数阵相应“合”数相对应;第二种是该“双结构中心”
吸附2个额外中子而稳定的样式;第三种是因此吸附一个额外中子也能稳定的样式。
“十六合”的稳定硫有四稳定核素:32S与例2数阵相应“合”数相对应,可稳定;34S
表现为“双结构中心”吸附两个额外中子而稳定;由此吸附一个额外中子也能稳定,这
便是33S;35S吸附5个额外中子不能稳定,而36S多吸附一个共6个额外中子反倒能稳定
,说明是“双结构中心”的平衡性起作用。
“十八合”的氩有三种稳定核素:除了36Ar与例2数阵相应“合”数相对应外,38Ar和
40Ar是分别吸附两个和四个额外中子的样式,也说明是“双结构中心”的平衡性起作用。
“二十八合”的镍是“双结构中心”,所以稳定核素、60Ni、62Ni分别吸附双数额外中
子能稳定,61Ni吸附单数额外中子也能稳定算是例外,但其总吸附数必定要少于能稳定
的最大吸附数。
同理,“八十合”的汞同样也是“双结构中心”,所以196Hg、198Hg、200Hg、202Hg、
204Hg分别吸附双数额外中子能稳定,另外199Hg和201Hg吸附单数额外中子也能稳定为
例外,但其总吸附数必定要少于能稳定的最大吸附数。
“单结构中心”在例2数阵的完形基础上另吸附一个中子而稳定的,还有:
“六合”的稳定碳13C(稳定的12C为例2数阵的完形)、“九合”的稳定氟、“十一合
”的 稳定钠、“十三合”的稳定铝、“十五合”的稳定的磷等。
所举例子只是大致现象,也有与例子不一致的现象,可能要另找原因。
宇宙模型之幻方结构
——描述整个宇宙的一个“简单的理论”
陈振华
第十章/一百章:磁场的幻方结构“聚合力场”表现
概要:
宇宙物质总聚合力的逐级传递,使各层级构建间表现出不同样式的聚合力,四种基本力
之一的电磁力处在元素的数序整合工程的“原子包”内;
磁材晶体结构的整齐排列,及每个结构单位形构上非完形,但却保持“力场”的完形,
便产生“力往虚处使”的一致性磁力方向,进而整合出典型磁场——这种方向性使电子
流动、获得电力成为可能。
磁电互生现象得以发现并运用使人类从此受益于电,但为什么磁能生电?磁的内在秘密
是什么?产生磁的内在原因是什么?一种说法是,原子中的电子的自旋产生自旋磁矩,
及电子绕核旋转产生轨道磁性,那么再追问,电子之能自旋和绕旋其本质原因又是什么
?尚未见到过较说服力的解释。
我们的判断是,宇宙物质天然的总聚合力逐层传递到邻近性和层级性构建的各层级之间
,表现出各层级间聚合力的强度及物理性各有不同,研究者所提出的宇宙四种基本力,
即强核力、弱核力、电磁力和引力,就是物质聚合力在物质各层级结构中的不同表现。
在相应层级的物质中,电磁力无处不在,但典型磁场之磁力要在一定的物质结构中才表
现出来,也就是说,为什么我们能见到磁铁,但没见过“磁铜”;地球可以成为一个大
磁场,人们玩耍的各种球却少见有磁场。这都是有内在原因的。
宇宙物质的天然聚合力源于差异性物质间的“差别性结合力”,聚合力之一的电磁力自
然也是天然产生的,通过磁力而得到的电力,其实就是将天然聚合力用合适的材料及装
置加以顺导,从而得以运用。同理,核力的运用也是用合适的材料及装置加以顺导得成
的。“聚合力”之天然性和无限性,理论上可以说,对四种基本力的运用空间是无限的
,但是技术上实现却并不容易。
言归正传,来探讨磁力。
我们先回顾一下大家熟悉的一些磁现象:
现象一是,磁铁磁极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异性相吸,同性相斥;
现象二是,磁铁磁极的N极与S极之间的磁力线是连续的曲线。
下面将两个例1数阵如下图排拢在一起,来作考察:
4 9 2 —①
3 5 7
8 1 6
4 9 2 —①’
3 5 7
8 1 6
上图所列的数阵①和数阵①’,可以视为相吸在一起的两块磁铁——实际上,该图与一
个“两合例2数阵”样式相同,相当于元素内部相吸在一起的两个组成部分。磁铁之能
成为磁铁,就是这个样式整齐而重复的叠加,就像整齐划一的军队方阵。所以,一块较
大的磁铁,或断开成两块磁铁并相吸在一起,其磁力结构与这样两个组成部分间的磁力
结构完全一样,所以把上图视为两个组成部分,或视为两块大磁铁都没问题。
我们先将上图作为相吸在一起的两块磁铁来考察:
两数阵(磁铁)的顶端(4 9 2)设为S极,下端(8 6 1)设为N极(本来物理学中将磁
极的N极放在上端,这里倒过来标示,与后述将阐述的电磁感应的方向与数阵描述的方
向对应如此)。
如图:①数阵的N极(8 6 1)与①’数阵的S极(4 9 2)靠近摆列,细考察,就能发现
两数阵(磁铁)之能相吸的原因:
①数阵的第二行、第三行与①’数阵的第一行所构成的数阵是:
3 5 7 —②
8 1 6
4 9 2
①数阵的第三行与①’数阵的第一行、第二行,构成数阵是:
8 1 6 —③
4 9 2
3 5 7
所构成的②数阵和③数阵中,各纵列的每三个数相加都等于①、①’两数阵的集约数15。
还有,①数阵的第二行,向上加第一行,再越过空间与①’数阵的第三行构成数阵:
3 5 7 —④
4 9 2
8 1 6
①’数阵的第二行加第三行,越过空间与①数阵的第一行构成数阵:
3 5 7 —⑤
8 1 6
4 9 2
所构成的④数阵和⑤数阵中,各纵列的每三个数相加同样都等于集约数15。
这里描述了什么现象?
正是学校的物理教师为学生们所做磁力演示的现象:
1、两块磁铁,N极与S极靠近吸拢时,两磁铁之间产生出较多的纵向联系的“聚合力线
”,即上列②、③、④、⑤数阵中,纵向的每三个数的加都等于幻方结构“聚合力场”
的“集约数”15,而这四个数阵中对角线上的每三个数却不成“集约数”——这就描述
了磁力线只有纵向性,而不会横向成线。
2、这里的不管是视为一个最小幻方系个体还是视为一块磁铁,都是表达为幻方系“聚
合力场”,其相互间形成“聚合力线”,不管是最小幻方系个体“聚合力场”,还是相
互间的“聚合力线”,其“聚合”的“集约数”(“集约目标”)完全一致,这是产生
磁性相吸的根本原因。
其“异性相吸”,是因为两磁铁的摆列方向顺应了“集约目标”,而如果与这一顺应方
向相背逆,产生的就是“同性相斥”现象——本质原因是摆列方向失去了对“集约目标
”一致性,这种“不顺应”会自行调整,“看”起来,就是同极相斥了。
3、在磁力线的演示图中,可以看到有内圈的“闭合的曲线族”,这就是②、③数阵所
描述的;此外,还有一个“越过空间”的外圈“曲线族”,这就是④、⑤数阵所描述的
。所以磁力演示,可以看到双曲线族。
我们如果将一块条形磁铁断成两节,再将其中的一节断成两小节,再将一小节断成两小
小节……用两小节,或用两小小节磁铁,都可以做成上例磁力线演示图。其原因前面已
说到。
我们可以做进一步的考察:
在①数阵与①’数阵靠拢的例图中叠加较多的与这些数阵完全相同的例1数阵,有横向
叠加,也有纵向叠加,横纵排整齐,便于直观。这种叠加,表达的意思是,作为磁铁实
物,是内部结构完全一样的最小幻方系个体叠加而成的。
读者如果为了便于直观,可以自已在草稿纸上排列这样的数阵群,因为太占版面,这里
略过。
面对这样一块较大的磁铁,或是两块较大磁铁吸拢样子的数阵群,我们来检验,是不是
也会出现前述图中出现的较多的“聚合力线”(即磁力线)?
答案是:同样出现。
其“聚合力线”表现为一环套一环的连成长串的样子,很像我们生活中见到过的一环套
一环的长铁链。
我们用前图作为一个局部剖图,来考察这样的“长铁链”:
从①数阵与①’数阵的排列图中,随取一纵列中的六个数,比如取纵列9、5、1、9、5
、1的六个数,这六个数所连成的“长铁链”每一个环套都是合成“集约数”15的三个
数;这六个数的这种纵向排列,可以组成四个环套,即前三个数(9、5、1)是第一个
环套,次三个数(5、1、9)是第二个环套,再往后有第三个(1、9、5)和第四个(9
、5、1)环套;每相邻的两个环套都是环环扣的,即第一个套住第二个,第二个套住第
三个……
这表明,每一条磁力线是如“长铁链”般的形状,磁力线有表达为“集约数”的内部拉
力,局部拉力与总聚合力的形构一致;总聚合力是局部拉力的叠加而成。
以上对磁场的幻方数阵图示,为了便于理解其原理,采用的都是“完形”数阵。实际物
质,其“聚合力场”的每一个单位,都是幻方结构的“非完形”,所以,磁材或通电导
线,其内部结构,应该是例2数阵的样式:
……
4 9 2
(3)5 7
(8)1 6
(4)9 2
3 5 7
(8)1 6
(4)9 2
(3)5 7
8 1 6
……
由此引出我们要讨论的磁电互生话题,放在相应的章目阐述。
1 (共1页)
进入Physics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cf252放射源有人用过吗?瑟瑟发抖王勇平的“你们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最早出自毛主席吧
[合集] [转载] Re: 空口无拼---给大家来点货真价实的数据谁能提供一下欧美国家大学入学考试的试题看看
问个高能里面的术语水分子的结合力能有多大?溶液呢?
太黑来科普 之 理论物理最后的狂欢(五)为什么中子散射和红外反射测出来的声子频率会有不同?
一个可以让你成名的物理实验核物理和核武器让世界变的和平
杨振宁提出Yang-Mills Theory的文章真的是错的吗?谁来说说外行一问——商业市场有小型的低能中子源出售么?
[合集] 杨振宁提出Yang-Mills Theory的文章真的是错的吗?谁来说求审稿机会
好消息! (转载)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核物理与化学研究所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数序话题: 幻方话题: 数阵话题: 结构话题: 中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