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Prose版 - 我所见到的钱学森,朱镕基
相关主题
读《雪夜林边》(Robert Frost)母亲的故事(一点回忆)
[原创长篇小说]伊萨卡(六)读《西方哲学史》(三)(下)
新家室友的故事(五)
丁火集 - 一札随笔室友的故事(六)
母亲的故事(地下斗争)室友的故事(七)
梦想与现实的距离 12 闹哄哄母亲的故事(怀表)
[原创长篇小说]伊萨卡(十四)社会的流动性与稳定性
母亲的故事(绝情)一母亲的故事(77年高考)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朱镕基话题: 没有话题: 科学技术话题: 钱学森话题: 中央
进入Prose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t**********k
发帖数: 511
1
我所见到的钱学森,朱镕基
我还是见过几个名人的,多数并没有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有点不过如此的感觉。比如
说,我见过周恩来,那正是文革的高潮,我还是一个孩子,他在一个露天万人大会上讲
话,我记得那一天很热,他却是军装,军帽,整整齐齐,还带着红卫兵的红袖章,我当
时的最深的感受就是他非常了不起,不怕热。
至于讲的东西,没有什么新奇,都是文革的套话,“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是如何伟大
,我代表伟大领袖毛主席,付统帅林副主席,旗手江青同志来看望你们的。这里要打住
,中间要加几个大括弧,因为下面的人都在狂喊 万岁,万万岁,永远健康,把他打断
了的,也许不是打断,他知道要等着。
没有经历过文革的人,永远不会知道那时的中国人是多么疯狂。
也许有那些武功高强的人能听出他的话里面有深意,但我这样的凡夫俗子恐怕是办不到
,况且我那时是个孩子,感兴趣的只是热闹。
第一个给我很深印象的是钱学森,在一个小范围的会议上的讲话。题目是科学技术和生
产力的关系。听众大概不到100人的,多半是科技口的干部。这个问题现在已经没有了
讲的必要,因为人们都知道了没有科学技术哪来的生产力,但是,尽管当时文革已经结
束了十几年,那帮人还在讨论科学技术到底算不算生产力,因为根据原来理解的马列主
义,生产关系(社会制度)是决定一切的。当然现在的人有道理认为那些人脑袋进了水
,马克思那样说,是认为资本主义要出大麻烦,引起灾难,而无产阶级已经夺取了政权
,生产关系已经无比正确,剩下来的事情自然就是在各方面超过资本主义,首先就是要
在科学技术上,马克思是极为强调科学技术的重要性的。不然共产党干什么,再把自己
推翻一回?
邓小平是很清楚这个逻辑结论的,就我的理解,他的目标就是把国家强大起来,付出什
么代价都在所不惜。至于对错,我坦率地承认不知道,我并不认为国家强大就等于老百
姓幸福,只能相信历史将来会做一个结论。所以邓小平是极力鼓吹科学技术的重要,这
是那个会议的起因。我记得是他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有些人还在背后议论
,说这个说法不科学,应该说现在这种情况下,科学技术是最重要的生产力,绝对说第
一并不妥当,说邓小平总是有点实用主义的,直截了当的来。
这一段有些荒唐的历史不应该被人忘记,特别是说文革好的人更应该知道。
钱学森和我听过的其他科学家有相当的不同,一般这样的人讲话像讲课,极有条理,速
度不快,到重要的地方更是慢条斯理。而钱学森比较容易激动,讲到得意的地方更是高
声快语。但是,他的浙江方言一快就出来了,这一下听众就有些吃力了,有时要靠猜。
我以为讲的很不错,他知识面宽,也知道怎么来打动听众,有口才,但他普通话差一点
使得他的魅力打了折扣。
最精彩的,也是我印象最深的是他问:
“现在哪一个人对中国贡献最大?”
沉默了一下,有一个人说:
“毛泽东。”
他摆了摆手说:“我谈的不是死了的人,那得从马克思讲起。”
我估计那人现在正在乌有之乡上忙乎着了。
又有一个人说:
“邓小平。”
他又摆了摆手说:
“我们今天讲科学技术,不谈政治家。”
这人我估计现在被网上骂得不敢做声。
终于有个机灵人恍然大悟,说:
“那就是您老啊!”
我估计那人是国防工办来的,说不定是他的学生,因为他说出了名字,然后不满意的一
句方言,我猜是说那人胡扯。然后他说:
“这真是不应该,你们连这都弄不清楚,是袁隆平!”
接着说杂交水稻一年增产几百亿斤粮食,那就是几百亿人民币,要养活几千万人,有谁
能跟他比。然后说他自己做的不过是造武器,那是用来杀人的。
底下就是一片鸦雀无声,目瞪口呆,不要说我,估计没有人能想到他会这样说。
钱学森现在在网上也算得上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但是,都只能是一些浮云,真正了解
一个人是件多么难的事情!
我从来没有看到有人提到这话,这似乎有些不公平,起码说明他在那个年纪的时候,非
常清醒,不是一般的清醒。只有清醒的人才能否定自己。
这是我亲耳所听,不然我都会有些不相信,一个因为自己的事业而得到盛名高位的人,
怎么会去否定自己的工作!
这是好多年前的事情了,有些细节可能出差错,但是,总的意思是绝不会错的,我记忆
太深了,况且会后大家还议论了很多。
第二个是朱镕基。
他在几个省的主要是地厅级干部会议上的讲话,有几千人。这里我得说明一点,我那时
还算一个年轻人,和那个级别相差十万八千里,我是因为有些特殊的原因去听的,不然
我就用不着出国来混了。
会议的背景是原来中国的体制叫做财政大包干,就是说各个省市根据经济的好坏向中央
交钱,然后中央财政再向下面拨款。这个体制在当时就出了问题,因为各个省,市都想
办法叫穷,少交而多拿,中央财政就紧张,用朱镕基的话来说,国家没有钱就办不了大
事,他是一个相信中央集权的人。
所以他提出来分税制,也就是建立国税局,地税局,国税局征的税是中央的,地税局则
是地方的,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我不是政治家,也不是经济学家,不讨论这个的好坏
。我记得这是他进入决策圈第一个重大的举措,是他提出来的,自然要他来推行。
我也不想来评价朱镕基,历史以后也自然会有公断。我只想说他肯定是极有口才,思维
敏捷,而且说话逻辑条理异常清楚,一句废话都没有。他根本不看稿子,但你把记录一
看,马上可以清清楚楚划好段落,写出标题。我听过不少大干部的讲话,但没有人能和
他比。
他一开始也讲了一段套话,中央怎么重视,总书记怎么重视,讲得飞快,好像他也认为
这不过是非得讲的话,但不重要,很短,马上语调一变,慢了下来,开始讲他自己的话
来了。
首先讲分税制的必要,我记得他说国外都是分税制;然后说对中央,下面都是有好处的
,下面应该怎么利用分税制,我印象最深的是他说:就像一个家一样,子女都想办法向
父母要钱,不想自己挣钱,这长远行不通。分税制最大的好处就是调动大家的积极性,
你自己挣钱自己花,中央不要你的一分,免得你们费脑筋藏着掖着;最后就是落实的步
骤和措施。
他在讲话中说了一大串各省的经济数据,脱口就来,就在他的脑子里,什么都不看。这
时会场就稍微有点不安静,这你就得原谅场下的官员们,他们最关心的是自己的位置,
那些数据对他们并不是那么重要,怨不得他们不关心。
这时朱镕基就明显有点不高兴了,脸拉得越来越长,要知道他本来就是一个长脸。当他
讲到一些数据的时候,突然停了,问:某某省的人行行长来了没用?
当然来了,那人赶紧站了起来,他问了那人一个数据,不知是不是紧张,回答是不是很
清楚,那是另外一个付行长分管的。他又问:来了没有,回答是病了,没有来。
朱镕基这时就有点恼了,说:你不知道这个数据是不应该的,你现在去打电话,弄清楚
再来。那个行长是一个五十多岁的女性,只好在众目睽睽之下飞快地一路小跑离开会场
去打电话,那时候还没有手机。
这一下会场真是叫做万籁无声,几千人的地方恐怕连一根针落地都能听见。
结尾也是不落俗套,朱镕基说:这是中央数次会议深思熟虑的结果,大家都得执行。谁
要是认为干不了,请告诉我,我换人来做。
我的话完了。
会场还是安安静静,这时坐在他旁边的一个省委书记大概是想了起来,开始鼓掌,然后
才响起一片鼓声。
我立刻想朱镕基真是官场的一个异类,这种事情真是前所未闻。
我就对他有了一点兴趣,后来认识了一个在省委办公厅工作的朋友,他告诉我了不少趣
闻,当然这就是二手货。
他说都怕跟朱镕基一起出去,一句话不对,他就可以训人,有时一点面子都不讲,直接
顶回去。能够陪他出去视察的,那绝对是地方大员,平常肯定是有头有脸的人物,年纪
也不会小,被训几句可就是受不了。别的中央领导都不像他那样。
有一回他问菜价,陪同的领导回答了,他马上说,你说的怎么跟我打听的不一样,他有
一个很近的亲戚就住在那个城市。这个意思就相当于说那人根本不知道,在说谎,大家
只好不做声。
还有一回他要去一个粮库视察,离住的地方有80公里(那时还没有高速),时间只有三
小时,飞机就在机场等他,得回北京见外宾。时间太紧了,但谁都不敢跟他说,只好尽
量把道路清空。
一上了那条公路他就开始板脸了,说:这一条路是你们以加强老区建设向中央要的钱,
是我批的,应该是条一级公路,你们会把别的车辆都拦住,一小时80公里没有问题,可
这是一条一级路吗?
没有人敢吱声。结果在那里只能呆十几分钟。
下一个类似的工程他就不批了,说你们把那一条路真正建成一级路再说。
都说朱镕基挺凶,照我的理解,那是因为他几乎没有重大的人事权,在中国的那种官场
,没有人事权就没有人真正怕你,他也就只有凶了。但不管怎么凶,人家也未必怕。
中国的高官现在都是从基层混出来的,说不了解下面基本是胡说,但能有什么办法了,
你最终得依靠下面的人办事啊,人家表面怕你有什么好处呢。
这是缺点还是优点,我可不知道。
J*******k
发帖数: 3298
2
写得很好。请问为什么朱镕基没有重大的人事权?

【在 t**********k 的大作中提到】
: 我所见到的钱学森,朱镕基
: 我还是见过几个名人的,多数并没有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有点不过如此的感觉。比如
: 说,我见过周恩来,那正是文革的高潮,我还是一个孩子,他在一个露天万人大会上讲
: 话,我记得那一天很热,他却是军装,军帽,整整齐齐,还带着红卫兵的红袖章,我当
: 时的最深的感受就是他非常了不起,不怕热。
: 至于讲的东西,没有什么新奇,都是文革的套话,“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是如何伟大
: ,我代表伟大领袖毛主席,付统帅林副主席,旗手江青同志来看望你们的。这里要打住
: ,中间要加几个大括弧,因为下面的人都在狂喊 万岁,万万岁,永远健康,把他打断
: 了的,也许不是打断,他知道要等着。
: 没有经历过文革的人,永远不会知道那时的中国人是多么疯狂。

a*w
发帖数: 4495
3
总书记有省部级官员的人事权,总理只有厅级的人事权,处、科、股级的
估计他也没兴趣。
但是朱镕基的问题不是人事权,他只是口才好,并没有足够的能力来当
总理。他应该出任国务院发言人。

【在 J*******k 的大作中提到】
: 写得很好。请问为什么朱镕基没有重大的人事权?
k****n
发帖数: 369
4
这么大一个国家的管理本就不应该依赖于一个人的才干
必须是有良好自适应能力自净化能力的制度才行
指望一个逆天强者,带来的更可能是灾难

【在 a*w 的大作中提到】
: 总书记有省部级官员的人事权,总理只有厅级的人事权,处、科、股级的
: 估计他也没兴趣。
: 但是朱镕基的问题不是人事权,他只是口才好,并没有足够的能力来当
: 总理。他应该出任国务院发言人。

t**********k
发帖数: 511
5
我所见到的钱学森,朱镕基
我还是见过几个名人的,多数并没有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有点不过如此的感觉。比如
说,我见过周恩来,那正是文革的高潮,我还是一个孩子,他在一个露天万人大会上讲
话,我记得那一天很热,他却是军装,军帽,整整齐齐,还带着红卫兵的红袖章,我当
时的最深的感受就是他非常了不起,不怕热。
至于讲的东西,没有什么新奇,都是文革的套话,“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是如何伟大
,我代表伟大领袖毛主席,付统帅林副主席,旗手江青同志来看望你们的。这里要打住
,中间要加几个大括弧,因为下面的人都在狂喊 万岁,万万岁,永远健康,把他打断
了的,也许不是打断,他知道要等着。
没有经历过文革的人,永远不会知道那时的中国人是多么疯狂。
也许有那些武功高强的人能听出他的话里面有深意,但我这样的凡夫俗子恐怕是办不到
,况且我那时是个孩子,感兴趣的只是热闹。
第一个给我很深印象的是钱学森,在一个小范围的会议上的讲话。题目是科学技术和生
产力的关系。听众大概不到100人的,多半是科技口的干部。这个问题现在已经没有了
讲的必要,因为人们都知道了没有科学技术哪来的生产力,但是,尽管当时文革已经结
束了十几年,那帮人还在讨论科学技术到底算不算生产力,因为根据原来理解的马列主
义,生产关系(社会制度)是决定一切的。当然现在的人有道理认为那些人脑袋进了水
,马克思那样说,是认为资本主义要出大麻烦,引起灾难,而无产阶级已经夺取了政权
,生产关系已经无比正确,剩下来的事情自然就是在各方面超过资本主义,首先就是要
在科学技术上,马克思是极为强调科学技术的重要性的。不然共产党干什么,再把自己
推翻一回?
邓小平是很清楚这个逻辑结论的,就我的理解,他的目标就是把国家强大起来,付出什
么代价都在所不惜。至于对错,我坦率地承认不知道,我并不认为国家强大就等于老百
姓幸福,只能相信历史将来会做一个结论。所以邓小平是极力鼓吹科学技术的重要,这
是那个会议的起因。我记得是他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有些人还在背后议论
,说这个说法不科学,应该说现在这种情况下,科学技术是最重要的生产力,绝对说第
一并不妥当,说邓小平总是有点实用主义的,直截了当的来。
这一段有些荒唐的历史不应该被人忘记,特别是说文革好的人更应该知道。
钱学森和我听过的其他科学家有相当的不同,一般这样的人讲话像讲课,极有条理,速
度不快,到重要的地方更是慢条斯理。而钱学森比较容易激动,讲到得意的地方更是高
声快语。但是,他的浙江方言一快就出来了,这一下听众就有些吃力了,有时要靠猜。
我以为讲的很不错,他知识面宽,也知道怎么来打动听众,有口才,但他普通话差一点
使得他的魅力打了折扣。
最精彩的,也是我印象最深的是他问:
“现在哪一个人对中国贡献最大?”
沉默了一下,有一个人说:
“毛泽东。”
他摆了摆手说:“我谈的不是死了的人,那得从马克思讲起。”
我估计那人现在正在乌有之乡上忙乎着了。
又有一个人说:
“邓小平。”
他又摆了摆手说:
“我们今天讲科学技术,不谈政治家。”
这人我估计现在被网上骂得不敢做声。
终于有个机灵人恍然大悟,说:
“那就是您老啊!”
我估计那人是国防工办来的,说不定是他的学生,因为他说出了名字,然后不满意的一
句方言,我猜是说那人胡扯。然后他说:
“这真是不应该,你们连这都弄不清楚,是袁隆平!”
接着说杂交水稻一年增产几百亿斤粮食,那就是几百亿人民币,要养活几千万人,有谁
能跟他比。然后说他自己做的不过是造武器,那是用来杀人的。
底下就是一片鸦雀无声,目瞪口呆,不要说我,估计没有人能想到他会这样说。
钱学森现在在网上也算得上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但是,都只能是一些浮云,真正了解
一个人是件多么难的事情!
我从来没有看到有人提到这话,这似乎有些不公平,起码说明他在那个年纪的时候,非
常清醒,不是一般的清醒。只有清醒的人才能否定自己。
这是我亲耳所听,不然我都会有些不相信,一个因为自己的事业而得到盛名高位的人,
怎么会去否定自己的工作!
这是好多年前的事情了,有些细节可能出差错,但是,总的意思是绝不会错的,我记忆
太深了,况且会后大家还议论了很多。
第二个是朱镕基。
他在几个省的主要是地厅级干部会议上的讲话,有几千人。这里我得说明一点,我那时
还算一个年轻人,和那个级别相差十万八千里,我是因为有些特殊的原因去听的,不然
我就用不着出国来混了。
会议的背景是原来中国的体制叫做财政大包干,就是说各个省市根据经济的好坏向中央
交钱,然后中央财政再向下面拨款。这个体制在当时就出了问题,因为各个省,市都想
办法叫穷,少交而多拿,中央财政就紧张,用朱镕基的话来说,国家没有钱就办不了大
事,他是一个相信中央集权的人。
所以他提出来分税制,也就是建立国税局,地税局,国税局征的税是中央的,地税局则
是地方的,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我不是政治家,也不是经济学家,不讨论这个的好坏
。我记得这是他进入决策圈第一个重大的举措,是他提出来的,自然要他来推行。
我也不想来评价朱镕基,历史以后也自然会有公断。我只想说他肯定是极有口才,思维
敏捷,而且说话逻辑条理异常清楚,一句废话都没有。他根本不看稿子,但你把记录一
看,马上可以清清楚楚划好段落,写出标题。我听过不少大干部的讲话,但没有人能和
他比。
他一开始也讲了一段套话,中央怎么重视,总书记怎么重视,讲得飞快,好像他也认为
这不过是非得讲的话,但不重要,很短,马上语调一变,慢了下来,开始讲他自己的话
来了。
首先讲分税制的必要,我记得他说国外都是分税制;然后说对中央,下面都是有好处的
,下面应该怎么利用分税制,我印象最深的是他说:就像一个家一样,子女都想办法向
父母要钱,不想自己挣钱,这长远行不通。分税制最大的好处就是调动大家的积极性,
你自己挣钱自己花,中央不要你的一分,免得你们费脑筋藏着掖着;最后就是落实的步
骤和措施。
他在讲话中说了一大串各省的经济数据,脱口就来,就在他的脑子里,什么都不看。这
时会场就稍微有点不安静,这你就得原谅场下的官员们,他们最关心的是自己的位置,
那些数据对他们并不是那么重要,怨不得他们不关心。
这时朱镕基就明显有点不高兴了,脸拉得越来越长,要知道他本来就是一个长脸。当他
讲到一些数据的时候,突然停了,问:某某省的人行行长来了没用?
当然来了,那人赶紧站了起来,他问了那人一个数据,不知是不是紧张,回答是不是很
清楚,那是另外一个付行长分管的。他又问:来了没有,回答是病了,没有来。
朱镕基这时就有点恼了,说:你不知道这个数据是不应该的,你现在去打电话,弄清楚
再来。那个行长是一个五十多岁的女性,只好在众目睽睽之下飞快地一路小跑离开会场
去打电话,那时候还没有手机。
这一下会场真是叫做万籁无声,几千人的地方恐怕连一根针落地都能听见。
结尾也是不落俗套,朱镕基说:这是中央数次会议深思熟虑的结果,大家都得执行。谁
要是认为干不了,请告诉我,我换人来做。
我的话完了。
会场还是安安静静,这时坐在他旁边的一个省委书记大概是想了起来,开始鼓掌,然后
才响起一片鼓声。
我立刻想朱镕基真是官场的一个异类,这种事情真是前所未闻。
我就对他有了一点兴趣,后来认识了一个在省委办公厅工作的朋友,他告诉我了不少趣
闻,当然这就是二手货。
他说都怕跟朱镕基一起出去,一句话不对,他就可以训人,有时一点面子都不讲,直接
顶回去。能够陪他出去视察的,那绝对是地方大员,平常肯定是有头有脸的人物,年纪
也不会小,被训几句可就是受不了。别的中央领导都不像他那样。
有一回他问菜价,陪同的领导回答了,他马上说,你说的怎么跟我打听的不一样,他有
一个很近的亲戚就住在那个城市。这个意思就相当于说那人根本不知道,在说谎,大家
只好不做声。
还有一回他要去一个粮库视察,离住的地方有80公里(那时还没有高速),时间只有三
小时,飞机就在机场等他,得回北京见外宾。时间太紧了,但谁都不敢跟他说,只好尽
量把道路清空。
一上了那条公路他就开始板脸了,说:这一条路是你们以加强老区建设向中央要的钱,
是我批的,应该是条一级公路,你们会把别的车辆都拦住,一小时80公里没有问题,可
这是一条一级路吗?
没有人敢吱声。结果在那里只能呆十几分钟。
下一个类似的工程他就不批了,说你们把那一条路真正建成一级路再说。
都说朱镕基挺凶,照我的理解,那是因为他几乎没有重大的人事权,在中国的那种官场
,没有人事权就没有人真正怕你,他也就只有凶了。但不管怎么凶,人家也未必怕。
中国的高官现在都是从基层混出来的,说不了解下面基本是胡说,但能有什么办法了,
你最终得依靠下面的人办事啊,人家表面怕你有什么好处呢。
这是缺点还是优点,我可不知道。
J*******k
发帖数: 3298
6
写得很好。请问为什么朱镕基没有重大的人事权?

【在 t**********k 的大作中提到】
: 我所见到的钱学森,朱镕基
: 我还是见过几个名人的,多数并没有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有点不过如此的感觉。比如
: 说,我见过周恩来,那正是文革的高潮,我还是一个孩子,他在一个露天万人大会上讲
: 话,我记得那一天很热,他却是军装,军帽,整整齐齐,还带着红卫兵的红袖章,我当
: 时的最深的感受就是他非常了不起,不怕热。
: 至于讲的东西,没有什么新奇,都是文革的套话,“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是如何伟大
: ,我代表伟大领袖毛主席,付统帅林副主席,旗手江青同志来看望你们的。这里要打住
: ,中间要加几个大括弧,因为下面的人都在狂喊 万岁,万万岁,永远健康,把他打断
: 了的,也许不是打断,他知道要等着。
: 没有经历过文革的人,永远不会知道那时的中国人是多么疯狂。

a*w
发帖数: 4495
7
总书记有省部级官员的人事权,总理只有厅级的人事权,处、科、股级的
估计他也没兴趣。
但是朱镕基的问题不是人事权,他只是口才好,并没有足够的能力来当
总理。他应该出任国务院发言人。

【在 J*******k 的大作中提到】
: 写得很好。请问为什么朱镕基没有重大的人事权?
k****n
发帖数: 369
8
这么大一个国家的管理本就不应该依赖于一个人的才干
必须是有良好自适应能力自净化能力的制度才行
指望一个逆天强者,带来的更可能是灾难

【在 a*w 的大作中提到】
: 总书记有省部级官员的人事权,总理只有厅级的人事权,处、科、股级的
: 估计他也没兴趣。
: 但是朱镕基的问题不是人事权,他只是口才好,并没有足够的能力来当
: 总理。他应该出任国务院发言人。

T**********e
发帖数: 29576
9
写的不错。
s********r
发帖数: 923
10
说朱没有能力的,那你说的出来朱干了那些大的事情吗?呵呵。

【在 a*w 的大作中提到】
: 总书记有省部级官员的人事权,总理只有厅级的人事权,处、科、股级的
: 估计他也没兴趣。
: 但是朱镕基的问题不是人事权,他只是口才好,并没有足够的能力来当
: 总理。他应该出任国务院发言人。

T**********e
发帖数: 29576
11
写的不错。
s********r
发帖数: 923
12
说朱没有能力的,那你说的出来朱干了那些大的事情吗?呵呵。

【在 a*w 的大作中提到】
: 总书记有省部级官员的人事权,总理只有厅级的人事权,处、科、股级的
: 估计他也没兴趣。
: 但是朱镕基的问题不是人事权,他只是口才好,并没有足够的能力来当
: 总理。他应该出任国务院发言人。

b*****a
发帖数: 1732
13
我读过“走下圣坛的周恩来”,回忆周恩来数据记得清楚,当场考问陪同官员,
陪同官员都很害怕一类的情节和朱镕基这个是一模一样,无非是象突出总理
有多勤政。小的时候觉得是神哦,长大了觉得总理为啥一定要记得那么多具
体的数字?有意义么?而且觉得都是故事。

【在 t**********k 的大作中提到】
: 我所见到的钱学森,朱镕基
: 我还是见过几个名人的,多数并没有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有点不过如此的感觉。比如
: 说,我见过周恩来,那正是文革的高潮,我还是一个孩子,他在一个露天万人大会上讲
: 话,我记得那一天很热,他却是军装,军帽,整整齐齐,还带着红卫兵的红袖章,我当
: 时的最深的感受就是他非常了不起,不怕热。
: 至于讲的东西,没有什么新奇,都是文革的套话,“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是如何伟大
: ,我代表伟大领袖毛主席,付统帅林副主席,旗手江青同志来看望你们的。这里要打住
: ,中间要加几个大括弧,因为下面的人都在狂喊 万岁,万万岁,永远健康,把他打断
: 了的,也许不是打断,他知道要等着。
: 没有经历过文革的人,永远不会知道那时的中国人是多么疯狂。

1 (共1页)
进入Prose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母亲的故事(77年高考)母亲的故事(地下斗争)
等爱的女人10E(The End)梦想与现实的距离 12 闹哄哄
【连载小说】飞奔的子弹(36)[原创长篇小说]伊萨卡(十四)
查经班里的绯闻母亲的故事(绝情)一
读《雪夜林边》(Robert Frost)母亲的故事(一点回忆)
[原创长篇小说]伊萨卡(六)读《西方哲学史》(三)(下)
新家室友的故事(五)
丁火集 - 一札随笔室友的故事(六)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朱镕基话题: 没有话题: 科学技术话题: 钱学森话题: 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