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Prose版 - 科学人文-从争议科学家海森堡聊起(11)
相关主题
科学人文-从争议科学家海森堡聊起(5)科学人文-从争议科学家海森堡聊起(14)
科学人文-从争议科学家海森堡聊起(10)科学人文-从争议科学家海森堡聊起(4)
科学人文-从争议科学家海森堡聊起(12)这样一个下午
科学人文-从争议科学家海森堡聊起(7)历史人物可悲的死和政治人物可笑的活
科学人文-从争议科学家海森堡聊起(8)神又遇见你之八:世事本有常,人心最无常
科学人文-从争议科学家海森堡聊起(6)科学人文-从争议科学家海森堡聊起(15)
科学人文-从争议科学家海森堡聊起(3)戒痕
科学人文-从争议科学家海森堡聊起(9)写在今年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海森堡话题: 研究话题: 佩尔话题: 俱乐部话题: 反应器
进入Prose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S*V
发帖数: 789
1
承接上文,1941年在整个二战进程中是十分重要的一年。在这一年中,苏美这两个世界
上份量最重的砝码被放置到了战争天平的同一侧。在短暂的僵持之后,盟军的反扑即将
到来,而在原子核研究这一后方战场,天平也开始慢慢向一方倾斜了。
时间转到1942年初,莫斯科战役已经基本结束,苏德双方都在酝酿新一轮的对抗,太平
洋战场的中途岛之战的筹划在紧锣密鼓当中。日本在德国的帮助下,也开始了自己的核
裂变研究。而在德国本土,巴巴罗萨行动的失利使得德国方面不得不重新考虑战争局势
的走向,并优化配置已有资源,尽快开发出有改变战局能力的武器。在这一形势下,铀
俱乐部的科学家们正在海森堡和迪伯纳的带领下汇总他们这一阶段的研究成果以上报军
械部。这一年的2月,科学家们向军部进行了口头汇报。大概由于中间沟通出现的失误
,军械部的人员被鬼使神差安排到了科学家们技术性研讨会。枯燥的公式和计算自然无
法引起他们的兴趣。但是这一系列的报告中有一个细节却让人无法回避,这就是关于铀
裂变链式反应的临界质量的数值。根据铀俱乐部后来提交的一份报告,临界质量的范围
应当在10到100公斤左右,换句话说,如果能够设法制造出这么多份量的高纯度铀235,
就有可能实现原子弹。根据后来的演算,这一范围已经接近真正的理论值了,而相比海
森堡之前一两年给出的“吨”级的临界质量有了巨大变化。那么疑问来了,这个数值是
谁算出来的?海森堡在其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这两个问题现在看来并没有十分明确
的回答,不过即使得出这一数值范围的人并非海森堡本人,作为主要项目负责人和参与
人,他应当知晓并且认可报告中这一数值的存在。顺藤摸瓜,我们可以继续沿着这一思
路发问:既然得到了具有实际开发意义的临界质量范围,那么为什么没有趁热打铁推进
核武器的研究呢? 如果他真的有意阻止这个方向的研究,那他为什么会运行这样的结果
出现在项目报告中呢?要知道这样的数字很有可能引起同行的注意以及军方的关注。
这份报告提交不久就到了当时纳粹德国的装备部部长斯佩尔(Albert Speer)手里,他还
专门和海森堡讨论过铀俱乐部以及核武器研究的进展问题。斯佩尔向海森堡讲道:“元
首需要能够快速扭转战局的新式武器。如果铀俱乐部无法在六个月内递交像样的成果的
话,那么就免谈吧。”不过出于某种考虑,海森堡似乎并不希望铀俱乐部计划被彻底除
名。在为海森堡辩护的声音中,有人认为海森堡此举一方面可以继续将核裂变研究置于
自己的掌控之中,一方面又可以使年轻科学家免除被征召上前线送命。但反对的声音则
质疑海森堡的科研水平,并对他将自己展示为青年一代的救世主的形象颇为不忿。
哪种说法成立现在也只能全凭后人推测了,不过经过海森堡和斯佩尔的讨论,最终装备
部在6月初决定将铀俱乐部计划从军方的军械部项目列表中从头等降级为末等,其主导
权也归还给了科技教育部。从德国备战角度来讲,当时由于不列颠空战的失利以及美国
的参战,德国在西线方面的压力陡增,为了能抗衡双面夹击之势,亟需具有远距离打击
能力的杀伤性武器。就这样,军方将新武器的研究中心转向了战术导弹的研究,其后来
的研究成果很多人一定不陌生,那就是著名的V2火箭。
讲到这里其实应该多花几行字说说斯佩尔这个“传奇人物”的,但是他的故事实在太过
庞杂,我们这里只简单说几句吧。他本职是建筑设计师,深受希特勒的信任,1942年初
刚刚破格提拔为装备部部长。人在其位,当谋其政,德国战时的装备生产多赖他的策划
和指导。当然,我这里并不是为纳粹击节,他工作的业绩从盟军角度来讲当然是个坏消
息。更尤其的是,为了缓解国内劳力的不足,大批集中营的犹太人被充入工厂做苦力,
致使很多人在恶劣的工作环境中死去。当战后斯佩尔被押上纽伦堡的国际法庭时,他为
躲避制裁一口咬定对种族灭绝之事毫不知情,并最终躲过了绞刑架。只不过纸包不住火
,邪终究不能压正,无论是后来披露的证据还是他本人的叙述都证明了他在审判时给出
了假口供。虽然他后来努力通过各种方式“赎罪”,包括把自己出书所得版税的八九成
捐给犹太组织,但是犯下的罪行是永远无法从历史中抹去的。
其实每次说到“作伪证”这件事,总是让人浮想联翩。由于过往事件无法完全复原,通
常必须通过某种手段在事后收集相关信息,例如现在的视频监控录像、通话记录和录音
以及较为传统的例如口供、笔供等等。在询问嫌疑犯的时候也可以科技设备例如测谎仪
协助判断材料可信度,更有一些专业人员可以通过自身的经验等担任“人肉测谎仪”—
—前几年曾经火起来的“微表情”就是这样一例。然而无论哪一种手段都存在其固有问
题,而一系列的窃听门、电话门、短信门、偷拍门等事件更将所谓“取证”和“破坏隐
私”混淆在一起掰扯不清。有时我在想,会不会将来科技进步设计出一种更加先进的测
谎装置可以直接读取人脑活动,并提取与事件相关的信息,以“直接观测”取代“间接
观测”。然而这又有新的问题出来,例如会不会出现利用伪装的大脑活动而做到“不说
话的伪证”。换句话说,应当如何分辨人脑中记忆和思想的“自然”部分和“人工合成
”部分呢?我对这个领域是一窍不通,但我想看过近些年的一些如《盗梦空间》、《分
歧者》等科幻电影的同学们对这个问题应当是有所感触的吧。
好吧,幸好我写的系列是以“闲聊”为题,要不然如此零碎发散的写法非得落个跑题的
名声不成。那么咱们还是说回正题吧。对于铀俱乐部来说,军方的撤出首先意味着资金
的削减,不过各个方面还仍旧在各自的道路上进行着研究。例如我们在这个系列前面几
期里面曾经提到过的,在莱比锡,多贝尔夫妇和海森堡继续着他们的L-4型铀机器反应
堆的实验研究,他们的目的仍然是创造核裂变中的中子增殖,以为将来实现链式核反应
打下基础。
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总是充满了各种不确定因素,而对于某些领域,这些不确定因素很可
能带来巨大的危险。即使对比较了解的事物,我们仍然要做各式各样的风险管理,也最
大限度地保证安全。对于“核事故”,从远一些的切尔诺贝利,到比较近的福岛,现代
人已经并不陌生。但如若退回七十年,回到万事均在探索阶段的核反应堆研究时期,即
使是海森堡、多贝尔这种黄金团队,仍然遭遇了一次不小的“核反应堆事故”。这是在
铀俱乐部计划被斯佩尔降级后的两个多礼拜,也就是1942年的6月23日下午3点左右。莱
比锡团队正在检查他们的L-4型反应器,这是一个球形结构铝壳,内中充满了铀粉和重
水。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铀并不是纯金属铀,而是以氧化物形式存在的,而且是铀
235、铀238两种同位素共存的。我们之前也提到了,核裂变的主要原料铀235的占比只
有不到1%。当时反应器外面出现气泡,实验人员认为可能外壳的密封出现问题,有部分
重水溢出。为排除故障,多贝尔率领队员开始检修。恰恰是这个反应器在之前的试验中
观察到了的中子的增殖。换句话说,这个反应器在理论上存在着发动链式反应的可能。
而如果中子在短时间内极速增殖,那么链式反应将无法控制,用现在流行的一句广告词
形容,那就是“我还有中子,你们呢?——根本停不下来”。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暗中把
爱因斯坦的质能转换方程再乘以10的若干次方,然后如数释放出来:高温高亮,固体液
化,液体气化,气体剧烈膨胀……
那么莱比锡的反应器究竟命运如何?是不幸中的不幸?还是不幸中的万幸?这件事对铀
俱乐部的研究又有什么样的影响?高傲好胜又让人摸不透心思的海森堡又会何去何从呢
?关于这些问题的解答,只能留到下一期继续闲聊了。
1 (共1页)
进入Prose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写在今年科学人文-从争议科学家海森堡聊起(8)
俺也说说上海的爱情故事科学人文-从争议科学家海森堡聊起(6)
我想去加州科学人文-从争议科学家海森堡聊起(3)
碧天云 无定处科学人文-从争议科学家海森堡聊起(9)
科学人文-从争议科学家海森堡聊起(5)科学人文-从争议科学家海森堡聊起(14)
科学人文-从争议科学家海森堡聊起(10)科学人文-从争议科学家海森堡聊起(4)
科学人文-从争议科学家海森堡聊起(12)这样一个下午
科学人文-从争议科学家海森堡聊起(7)历史人物可悲的死和政治人物可笑的活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海森堡话题: 研究话题: 佩尔话题: 俱乐部话题: 反应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