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f***u 发帖数: 276 | 1 施比受更有福:一个游泳池的故事
文/喻梅
在美国明尼苏达州莫里斯市的市郊,住着一位94岁的美国法官基思·戴维森(Keith
Davison)。他做了一件在他60岁时就放弃的事情,成了近日的新闻人物。
去年,2016年4月,90岁的太太伊维(Evy)罹癌过世,距老夫妻俩的66周年结婚纪念日
仅4天。戴维森先生陷入巨大悲痛之中难以自拔。
他们有三个孩子,都不是啃老族,尽管家非常宽敞,庭院非常宽敞,但一到成人年纪,
就都搬了出去。虽然都结了婚,但都没有生育一男半女。戴维森夫妇没有孙男孙女,含
饴弄孙的天伦之乐对老俩口是奢望。他们相濡以沫、恩爱笃深,越老越离不开彼此。
老伴去世后,戴维森先生守着四处都是老伴影子的家,整日郁郁寡欢、黯然垂泪。
这栋房子是他和太太在1991年买下的,戴维森说,“这是一栋大房子,孩子们长大后搬
出去,感觉非常非常的安静。”
老伴去世后,难耐的寂寞让他常常坐在房间里备感孤寂痛苦,一度痛不欲生,陷入思念
的无尽痛苦之中。老人受访时说:“你真的没有办法想像这是什么感觉,一想起她永远
的不在了,我时常会痛哭。”
在中国大陆,很多人会怀着各种心思帮忙找新老伴,由此引起的种种家庭矛盾层出不穷
,为钱和房子打官司的彼彼皆是。而戴维森老先生却做了一个不同寻常的决定,连邻居
都不敢相信的决定。
60多岁不想实施的计划,94岁却完成了
据报道,戴维森在年轻时曾是一名狂热的游泳运动员。当他60多岁的时候,还曾考虑在
自家后院建一个泳池,但却没有付诸实施。他说:“我(当时)并不认为我们会活得这
么久。”
老伴去世后的某天,他终于想在生前完成自己的夙愿,此次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整
个社区──自己掏钱,在自家后院,修建一座大游泳池。他说,他所居住的社区孩子很
多,但没有一个游泳池可以提供给他们玩耍。
邻居以为他在说笑话
据报道,戴维森老先生很快去找邻居们商量,说出他的计划。他想在自家后院建一个
32X16英尺的大游泳池,无偿提供给附近的孩子们戏水。
对此,邻居杰西卡·休伯纳(Jessica Huebner)说,“当我第一次听说这个计划时,
我并不认为他是认真的。”
杰西卡对记者实话实说,说自己当时想“他的话很有趣。在94岁的时候,你真的会选择
做这样的事吗?”
但戴维森却一脸认真的告诉她,“这将提供给所有邻居的孩子,包括你的四个孩子”。
杰西卡表示,当时她真的被感动了,她就想“哇!在今天的社会里,真的很难找到这种
(不求回报的)善意”。
让戴维森信心大增的是“孩子们对此非常兴奋,因为他们知道我会让他们进来游泳”。
所以他决定,要把这个泳池建成漂亮的、高质量的温水游泳池,不但设施完备而且配有
安全性良好的跳水板,他保证“那里将有足够的吸引力,让孩子们非常愿意进来戏水”
。
啊,戴维森老先生根本不考虑自己已经94岁了,他只是想到孩子们的快乐!
新建成的泳池大受欢迎
今年春天,戴维森后院里的温水游泳池开始施工了。
戴维森投入大量资金,以确保游泳池的各项设施都是质量最好的,并亲自参与质量检查
。
到7月份时,盛夏已至,历经数月辛苦施工,这个漂亮的高质量游泳池完工了。
在阳光明媚的夏日里,戴维森家后院总是热闹非常,附近的孩子们呼朋唤友,结伴而来
,在泳池里戏水打闹。欢声笑语,水花飞溅,给这座孤寂已久的庭院驱走悲伤。
戴维森感到,能接触这些天真无邪的孩子们,对他来说很珍贵。大约有5至10名邻居的
孩子会经常到他家里游泳或跳水,“有很多噪音和水花,这很好。”老人笑说,有时连
他自己想游泳都得排队呢。
戴维森家的游泳池现在已成为夏季邻里间的景点。
邻居们感激的表示:“你不用担心自己没孙子,你已经领养了整条街的孩子了。他们都
是你的孙子。”
游泳池的存在意义远不止于此
这个温水游泳池的建成和维护,耗资昂贵。戴维森的家庭保险公司为支持他的这一善举
,承诺保费不会上涨。同时,他对孩子们在游泳时的安全保护要求非常严格。
据报道,戴维森说:“作为一名法官,我有自己的一套规则。”因为没有专业的救生员
,为孩子们的安全考量,他要求“12岁以下的孩子必须有父母或祖父母陪伴,18岁以下
的青少年必须有成年人在场”。
这个原则使来游泳的孩子们必须与家长一起来,这就很自然的使一些多年没有交流的邻
居与戴维森老先生打招呼,祝贺他有一个泳池。而那些原来有所了解的邻居,则更多的
陪伴孩子出现在他的后院里,大家一起海聊。
戴维森绝对想不到,这个游泳池给邻居们提供了一个新的交流平台。大家由此而增进了
沟通与了解,邻里之间变的和睦融洽。他惊讶的发现,当自己为他人着想的时候,孤寂
和苦闷就在不知不觉中消失了。
杰西卡说,这个游泳池使自己发生了变化:“作为一名邻居,我们正在摆脱繁琐的日常
工作,以便互相拜访和增进了解。它不只是一个游泳池,它(的意义)远不止于此。”
戴维森老先生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真理,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施比受更有福”。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