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Reader版 - 韓素音逝世 享年96歲
相关主题
从连城诀到鹿鼎记赠帕及其它
李敖与《文星》杂志[转载] 各位父老乡亲们帮帮忙吧~~~~~~:)))
生于斯归于斯 司徒雷登回家了[转载] 飞花留言簿首页诗
[转载] 兴衰妹妹(二)(zz)
算灌水么?不算读后感
Re: 可惜了的白先勇书中岁月长(2)
书店(一)Re: 《胡适还是鲁迅》新书上市-站在胡适之先生墓前
孔丘反动的一生----飞黄腾达时的丑态ZZ:流氓的歌舞-2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韩素音话题: 中国话题: 文星话题: 丈夫话题: 瑞士
进入Reader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k********k
发帖数: 5617
1
http://news.backchina.com/viewnews-219163-gb2312.html
著名华裔传奇女作家韩素音在瑞士逝世 享年96岁
京港台时间:2012/11/4 消息来源:潇湘晨报 网友评论 7 条
著名华裔传奇女作家韩素音在瑞士逝世 享年96岁(图)
核心提示:著名华裔女作家韩素音在11月2日中午在瑞士洛桑的寓去世,享年96
岁。韩素音的长篇小说《爱情至上》出版后,被好莱坞拍摄成电影《生死恋》,轰动世
界文坛。其中1952年写成的自传体小说《瑰宝》奠定了韩素音在国际文坛上的地位。
综合新华社、《广州日报》报道 上世纪70年代的中国,至少有一亿人听说过韩素
音的名字。韩素音的一生是一部传奇,她的初恋是纳粹党徒,后成为中国驻英武官的妻
子,她是比利时国防大臣的外甥女,曾为毛泽东和周恩来写传记。记者3日获悉,在世
界文坛上颇有影响的华裔女作家韩素音当地时间2日中午在瑞士洛桑的寓所无疾而终,
享年96岁。韩素音的女儿周惠音和唐蓉梅表示,韩素音遗体告别仪式将于本月8日在洛
桑举行。
拥有多次感情经历
韩素音,又是英籍华人女作家伊丽莎白•柯默的笔名,原名周光瑚,1917年9
月12日生于河南信阳。韩素音是“汉属英”的音译。意思是她这位汉人已入籍英国。她
是客家人,祖籍广东五华县水寨镇,父亲周映彤出生于成都郫县,是中国第一代庚款留
学生,母亲玛格丽特出身比利时贵族家庭。
1933年后,她考入燕京大学医预科读书。1935年秋,她获得奖学金到比利时布鲁塞
尔自由大学继续她的学业。在比利时留学期间,韩素音渐渐对文学产生兴趣。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韩素音闻讯后决定回国。她写道:“中国,中国是我的骨肉
,我的灵魂,我的气息,我的生命!”
她一生有过多次感情经历。1931年她从北京圣心中学毕业后到协和医学院当秘书,
其间自己的初恋对象是执迷不悟的纳粹党徒;1938年她与从欧洲归来的一名军官学校的
毕业生——唐保黄相爱并结婚。
但婚后不久唐经常谩骂殴打她,夫妻同居一室却视若路人。1942年末,她的处女作
——英文版《目的地重庆》出版。就是这本《目的地重庆》,激励韩走上文学创作这条
道路。但也正是这本《目的地重庆》,触怒了丈夫唐保黄。唐大骂她不守本分,写书抛
头露面,还殴打她……1947年唐死于东北战场,韩素音结束了这段痛苦的10年婚姻生活。
1952年之后,韩嫁给了当年印度军队的一位上校。她给他取了一个中国名字,叫陆
文星。他们育有3个印度血统的孩子,现都已在印度成家。
至少一亿中国人听过她的名字
她先后在燕京大学、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就读,以流利英文写作中国故事。20
世纪40年代,韩素音的长篇小说《爱情至上》出版后,被好莱坞拍摄成电影《生死恋》
,轰动世界文坛,韩素音因此一举成名。她在文学创作上成绩卓著,先后出版了约40部
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传记《周恩来与他的世纪》,自传《伤残的树》、《无鸟的夏
天》等在海内外流传很广。其中1952年写成的自传体小说《瑰宝》奠定了韩素音在国际
文坛上的地位,据小说改编的电影《Love Is A Many Splendoured Thing》1956年获得
了三项奥斯卡奖。在该书的封面上,她写道:“我的一生永远在两个相反的方向之间跑
来跑去,离开爱,奔向爱;离开中国,奔向中国。”
1956年以后包括“文化大革命”期间,韩素音和陆文星曾多次访问中国,并得到周
恩来的接见。那个年代,在中国至少有一亿人听说过韩素音的名字。她的名字与照片和
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一起出现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官方报纸上。她最为国人熟
知的,是她和周恩来总理的深厚友情。韩曾是周总理与法国总统戴高乐之间的“特使”。
1989年,在她的资助下,中国翻译协会开始举办韩素音青年翻译大赛。1990年她倡
导设立了冰心奖。她用自己的积蓄设立了中外科学基金奖、青年外语奖等。1996年,中
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授予她“中国人民友好使者”称号。
韩素音的侄女周晓东女士1982年曾到美国纽约和她小住过几天,在纽约之旅结束、
周女士飞回芝加哥前,韩素音对她说:“现在你看到的美国比中国富强;可是,再过二
十年,你会看到中国一天天强大起来。”
[ 俺想说几句 ] [ 查看网友评论( 7 ) ]
k********k
发帖数: 5617
2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a3bcdf0100e8wu.html
韩素音的家庭生活
(作者叶永烈)
(2009-06-01 13:54:34)
在中国度过七十寿辰
1987年6月,羊城。当《家庭》杂志向我索稿时,我想及一个话题:不久前,英籍女作
家韩素音女士路过上海,曾告诉我,今年9月是她70大寿,她也许会在上海过生日……
“你就写一写韩素音的家庭生活吧。”《家庭》杂志总编李骏马上“抓”住了我,说道
, “一言为定。”
果真,9月9日晚上,当中央电视台播放新闻节目时,荧屏上出现了穿着鲜红色薄毛衣的
韩素音女士——当天下午,邓颖超同志在北京接见了她。
韩素音在她的70大寿庆宴上
9月10日中午,她从北京飞抵上海。我应约前往锦江宾馆看望她。她一边给我沏茶,一
边说:“我在国外,也一向喝茶。特别是我的丈夫陆文星,最爱喝龙井茶。我每一次来
中国,总是给他带去龙井茶叶。”
“你去机场接他吗?”我事先已经知道,陆文星先生将在下午3点从香港飞抵上海。
“不,我不去接他。虽然我们已经两个月没有见面了——他回印度去了。”韩女士说道
,“我们之间的感情很好,但是在事业上,他忙他的,我忙我的。”
“韩女士,我要向您表示祝贺——因为后天便是您的70大寿。”我说。
“谢谢!”她笑了。
“不过,您的计算70寿辰的方法,与中国的习惯不一样……”我知道,她的生日很好记
,她是在1916年中秋节那天,降生于中国河南信阳周家谷。换算成公历,也就是1916年
9月12日。按照中国的习惯,应当在去年9月12日庆贺她的70诞辰。倘若按照中国“做九
不做十”的古代沿袭,则应在前年9月12日庆祝她70大寿了。
“我喜欢准确地计算时间——后天,是我在这个世界上实实在在度过了七十周年的日子
,不多一天,也不少一天!”她一点也不含糊地答道。
是的,她确实注重于精细地计算时间。正因为这样,她与丈夫分别了两个月之后,一个
从北京来,一个从香港来,抵达上海的时间,只相差4个小时而已。
这位古稀老人的日程,安排得像绷紧了的琴弦。她告诉我,这次在上海只逗留30个小时
:晚上,出席上海对外友协为她举行的庆寿宴会;明天上午,到上海师范大学就中国教
师节发表演说。下午,参观周恩来在上海的故居——周公馆。晚上,飞往成都。9月12
日,在她的成都老家,和丈夫一起度过她的70寿辰……然后,她还要去兰州采访,经北
京回瑞士。
她已在瑞士洛桑定居,每年却有7个月在世界各地访问、演说。正因为这样,她有着非
常精确的时间概念。
她的家是小“联合国”
她的家,是个小小“联合国”。
她的父亲周映彤,是中国人,四川郫县人,祖籍广东梅县,铁路工程师。她的母亲玛格
里特是比利时人。周映彤留学比利时时与玛格里特相爱。
她的丈夫是印度南方人,一身棕黑色的皮肤,“陆文星”是她给他取的中国名字。
她自己是欧亚混血儿,
原名周月宾、周光瑚,英文名字为玛尔蒂达•罗萨莉•莱恩德斯,12岁起改
名约瑟芬。“韩素音”是她的笔名,意思是“小而平凡的声音”。
她的前夫唐保黄,是国民党军人,1947年死于东北战场。
她领养了一个中国女孩,取名蓉梅,意即“成都的梅花”。
她的养女到美国留学,与美国犹太人西尼•格莱齐尔结婚,生下她的外孙女卡玲
。卡玲是中国和犹太血统的混血儿。
她的丈夫陆文星则有三个印度血统的孩子,都在印度成家了。
如果把她的外祖母莱里德斯——荷兰人包括进去,她的家庭成员有中国、比利时、印度
、美国、荷兰五国人,有中比,中美两种混血儿。
她,白皙的皮肤,高高的鼻子,方形的脸庞,褐黄色的眼珠,白中带灰的头发,细高个
子。我没见过她搽过粉、抹过口红、烫过头发。她的头发剪得很短,看上去像游泳运动
员的发型。她虽已年届高龄,思维却非常敏捷,谈锋甚健,机智之中夹带着幽默。性格
开朗,外向。
他呢?由于皮肤黝黑,头发显得更白了。两道浓眉之下,一对眼睛射出明亮的光芒。他
身材魁梧,西装,领带整整齐齐。他性格温和、淳厚,言语不多,总是微微笑着。
她会讲流利的汉语,他听不懂;他则一向讲印地语,她也听不懂。在家里,夫妇之间讲
的是英语。在上海,在与中国人聚会时,韩素音一边用汉语跟大家谈笑风生,一边又不
时充当翻译,把中国人(包括她自己)讲话的意思译给陆文星听。她告诉我,到了印度,
便颠倒过来,陆文星成了她的翻译,因为印度只有百分之二的人懂得英语。
她和丈夫住在第三国——瑞士,那里既不是她的祖国,也不是他的祖国。老夫老妻住在
一起。这个特殊的家庭,怎么生活呢?
韩素音告诉我……
她的家庭生活
瑞士是个小国。坐火车,从瑞士的这一端到那一端,5个小时而已。再坐,就越出国界
了。
洛桑是瑞士西部的小城,离日内瓦很近。她家在丽曼湖畔的一幢公寓里,环境幽雅、安
静,适宜于写作。
“我不要大房子——虽然我完全住得起大房子。”韩素音说,“我们家就两口子,都忙
于工作,没有工夫收拾。对于我们来说,房子太大、太多,是个负担。我们家一共三个
房间——客厅、书房和卧室。另外,还有一间厨房。至于澡房倒有两个——我和他各用
一个。”
她说家里实行“三无”:没有电视机,没有小轿车,没有保姆。
没有电视机,那是因为没有时间看电视。遇上发生重大新闻,她就到邻居家看一会儿。
没有小轿车,那是因为商店就在附近,买东西很方便。另外,瑞士的公共交通发达,公
共汽车很多,又不拥挤。
没有保姆,这几乎是西方家庭的惯例,因为保姆工资实在太高。她和丈夫自己动手做家
务。丈夫体谅她写作很辛苦,就把买菜、烧菜之类事情揽了下来。他喜欢烧中国菜,在
北京,还学会了烤鸭手艺呢。韩素音说,她平均每天花一小时做家务,丈夫则花两小时
做家务,她自己倒垃圾,自己去买米、买面粉,自己动手回信、寄信……
陆文星有个孩子身体不好,他每年总要有几个月回印度照料孩子。他不在家,她就自己
买菜烧饭。
“我常常要给她准备许多锅子!”陆文星对我说。
“为什么?”我感到奇怪。
“她写作入了迷,就忘了锅子,煤气把锅子烧坏了她还不知道!”陆文星一说,韩素音
也哈哈大笑起来。
韩素音说:“家里的重活,干不了,请一位邻居来做。这位邻居是意大利人,每星期来
干4小时,每小时要25个瑞士法郎,每个月要付给她400瑞士法郎。每年8月,她要休假
,不来干活,我还要照样付给她400瑞士法郎。干脆,我每年8月必定出去旅行……”说
到这里,她又大笑起来。
“其实,这位邻居挺好,挺可靠。”韩素音接着说,“象这次,我和丈夫都离开洛桑,
把房门一锁,就行了。我把钥匙串交给邻居,她会替我照料房子,收好我的信件、汇款
,一个子儿也不会少。她的丈夫是出租汽车司机,两个儿子都上了大学。她要的工资很
高,是因为西方保姆的工资都相当高。”
她每年都去美国。为了来去方便,她在纽约东城买了一所公寓。她告诉我:“那房子不
大,也请邻居照料。每星期,邻居进屋,替我放一下自来水。要不,长久不放水,水会
发黄的。那房子很多年没有粉刷了,去年我请人粉刷。‘粉刷公司’来了两个人,一个
是电脑工程师,一个是律师,却替我刷房子。他们觉得坐办公室坐腻了,干点体力活,
调剂调剂。美国人并不以为知识分子干体力活‘丢人’,大学生们去干体力活的很多。
我的外孙女在假期里,就跑到南方养马,成天给马洗澡,还会给马打脚掌呢!”
一对恩爱的老夫老妻
韩素音原本是医生,在香港、新加坡行医,业余从事写作。从1964年起,她以写作为职
业。迄今,她已经出版了25种书。她的书在西方畅销,往往每种书印数达20万册,所以
,她有着可观的版权收入,稿费成为她唯一的生活来源。她完全可以在瑞士过着舒适、
安逸的生活。
可是,她每天早上5点起床,匆匆洗个澡,草草吃过早饭,便坐到打字机前工作。她的
写作非常认真,一部书稿起码要修改8次。
她的丈夫埋头于他的技术工作。平常,他们各自做各自的工作,互不干扰。陆文星不大
喜欢文学。她的小说,总是在出版之后,他才成为她的读者。
她以为,要写作,一定要深入生活。她每年差不多要到中国两次。她的足迹几乎遍及中
国大地。她写了许多关于中国的书。正因为这样,英国哲学家罗素向西方读者介绍了一
条认识中国的捷径——那就是读韩素音的书。他说:“我用许多小时读韩素音的书。一
小时里从韩素音的书中了解的中国的情况,要胜过我在那里生活一年。”正因为这样,
韩素音被认为是“中国通”。韩素音说:“我热爱中国,我的根在中国,中国赐予我一
切。”除了来中国以外,她还到世界许多国家采访。正因为这样,当她坐到她的书房里
,她的作品才会象喷泉一样涌出。
有一次,当她准备到美国南方演说的时候,丈夫心脏病发作,住进了医院。她决定取消
原定计划,留下来照料丈夫。她说:“我既是妻子,又是医生,我有双重的责任照看他
。”可是,陆文星坚持要她以工作为重,不要取消预定的讲演。她在安排好丈夫的医疗
工作之后,嘱托别人细心护理,这才踏上远途。
她还告诉我,有一次她在美国,一个敌视新中国的人故意造谣,说她的丈夫得了急病。
她连夜打长途电话到瑞士,直到听见丈夫安详的声音,心中的石头才落了地。
她是个大忙人。在上海,在为她举行庆寿宴会的忙碌的时刻,我替她照料陆文星先生,
她关照说:“他有糖尿病,不要给他吃甜食。”
服务员端上一只特大蛋糕,那是专为庆贺她的70大寿做的。她欣喜地站了起来,用刀切
成12块。虽然蛋糕是甜的,但她知道在这样的场合下,她的丈夫不能不吃一块。我注意
到,她切了一块最小的,用叉子叉到丈夫的碟子里,她的丈夫朝她微微地点了点头……
(叶永烈)
k********k
发帖数: 5617
3
http://www.rwabc.com/diqurenwu/diqudanyirenwu.asp?p_name=ᦙ
情系中国的韩素音 (1991)
在我国,韩素音的大名,无论党政要人,文化学术界人士,甚至是不幸的残疾人之中,
几乎没有一个人不知道,而且一提起她,也没有人不生敬佩之心。她每年在春秋二季回
国,每次来报纸上总要刊出有关她行踪的消息,而蒙她眷顾的人,也莫不以一见她为幸
。她每次回国也一定走访这些老友新朋们,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残疾青年,除非时间
上实在分身不堪,她不会忘掉任何一个朋友。即使见不了面,她也要致以衷心的存问。
令我十分感动的,倒不是只是为了她在海外做了许多有益祖国的工作,而是她对我国前
途、文化事业,以及残疾青年生活的关怀。
韩素音现在虽拿的是英国护照,但她始终没有忘掉她那多难而又前途光明的祖国。
她处处以祖国的辩护人自居,曾经因为保卫祖国的荣誉和令名而在海外多次受到反华分
子的围攻,但是不以此而低头,反而更坚定了爱祖国的赤诚。她曾经说过,除了写小说
之外,她要利用每一个机会,为宣传祖国而出力。有一年我们在纽约相遇,她正忙着要
到美国南方各地旅行演讲。那时国内“四人帮”刚倒台不久,别有用心的所谓“中国通
”却写书立说,攻击中国,蒙蔽了许多不知详情的善良人士。一个多月的时间内,她举
行了十多次演讲和答辩,使中国的真情,得以到达美国人民的心间。这样的生活,她不
但在美国如此,她在西欧和东南亚亦复如此。她维护和宣传祖国的旅行演讲先后共达四
五千次,终年风尘仆仆,到处奔走,她不以为苦,反而引以为乐,为的是求她爱国心之
所安。
她说那些别有用心人之制造谣言,目的在制造反华舆论,从而孤立新生的中国,不
利于中国的建设;因此必须在这些人不成气候时,予以各个击破,消除隐患。她在这些
强敌面前,是以勇士的面目出现的,虽然这些所谓“中国通”说尽了谎言,但终于抹不
掉韩素音的正言谠论,而败下阵来。
我熟识韩素音都快十多年了,我所见到的她,总是忙忙碌碌,废寝忘食;她要向祖
国的朋友们倾尽积愫,也抱着一腔的热诚,做一个祖国的诤友。她不但对国际上对华态
度了如指掌,甚至国内人行道不设坡道,不便于坐轮椅的残疾人这样的小事,也注意到
了。她对于残疾人的存问和关注,温暖了残疾人的心,使他们从无望的心境中,树下坚
定的信心。她为他们捐款就医,她为他们购买轮椅代步,这些在有的人看来是小事一桩
,但韩素音并不轻视,她鼓励了多少个残疾人有勇气走上了艰难的人生道路。
对残疾人她尽了她的力量,对祖国的文化交流事业,她也永远铭记在心,无时或释
。为了鼓励中国的中青年从事翻译工作,加强国际文化交流,她创立了两个年奖,一个
是中国作家协会由她创始的“彩虹奖”,每年颁发一次。得奖人的年龄限在四十五岁以
下,是专门奖给从事文学翻译的中青年的。另一个是委托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主持的“
韩素音青年翻译奖”,也是每年发奖一次,给那些有志于翻译工作的年轻人。最令人感
到鼓舞的是她设立的“韩素音中国与西方交流基金会”,专事培养中国学术上有所建树
的中青年,由她出资送往欧美各国深造。她对于这份工作十分重视,对申请人亲自考核
语言水平,对语言听说能力较差的,便鼓励他们再补习一年应试。这样受惠的优秀中青
年,多年来已经不少了。她和丈夫陆文星先生又委托北京大学南亚研究所举办“韩素音
陆文星中印友谊文学奖”,每隔一二年颁奖一次,给印度文学研究及作迻译有建树的学
者们,以促进中国学者对印度文学及古典著作的研究及翻译。她又与北大第一分校及燕
京大学校友会合办Epic语言中心,培训初高级使用英语的人员。其他,她还和陆文
星捐款家乡四川的水灾难民和儿童教育事业等等。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特别对陆文星
颁给“友好使者奖”,以酬谢陆文星和韩素音对中国文化交流事业的重大贡献。
韩素音于1916年在河南信阳诞生,原名周光瑚,1932年以周月宾的学名,
入燕京大学读医预科;韩素音是她于1938年发表处女作《目的地重庆》用的笔名,
从此开始了她的写作生涯,终而成为一位名扬世界各地的女作家。她的父亲周炜字映彤
,是个出身于四川富商家庭的世家子弟,也是中国早期派赴欧洲读书的留学生之一。他
于1902年留学比利时,学铁路工程,以一次偶然的邂逅,爱上了比利时国防大臣的
侄女玛格里达•丹尼斯,遭到笃信天主教的丹尼斯家反对,不得已相偕私奔。韩
素音一生倔强和不向困难低头的性格,可说是来自父母的遗传。
韩素音既是个欧亚混血儿,她在青少年时候不免备受那些所谓正统白种人的蔑视和
欺凌;她为之痛心疾首,却又无法逃脱她的际遇,她只有努力奋斗,用事实来证明她并
不是一个平凡之辈。因兄弟姊妹众多,家里无法负担学费,因此阻碍她自小要当医生的
志愿。她不得不在少年时期入北京协和医院做打字员,一面积蓄学费,一面自学,终于
考进了燕京大学医预科读书。1935年秋,她获得奖学金到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
继续她的学业。可是到1937年七七事变抗日军兴,韩素音在比闻讯义愤填膺。“中
国,中国是我的骨肉,我的灵魂,我的气息,我的生命!”她那埋藏在灵魂深处的爱国
心,突然爆发而不能自已。1938年她通过大学的学位考试,她的爱国赤诚无法抑制
了,既到处演讲,又随时写成文字在报刊上发表,宣传中国人民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
的正义斗争,使欧洲人民得知中国国土被占的惨相。她放弃了赖以继续学业的奖学金,
和做医生的前途,辞别了爱她的外祖父和挚友,只身回到中国,从此写下了她生命的又
一篇章。她写道:“回去,回去,回到我的中国去!现在我知道,没有什么别的爱比这
种爱的力量更为强大。”
她回到祖国,却没有能立即投入神圣的抗战事业,她在婚事上受到感情的欺骗;她
在人生的海洋中不懈挣扎,终于在文学写作上找到了报国之道。1942年她写的《目
的地重庆》一书先后在英美出版,正值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太平洋事变,英美读者注意
力都集中到中国的抗日战争,因此成了畅销书,而使读此书者知道东亚抗日战争对于世
界大局的意义。1942年韩素音重返英国伦敦,入伦敦大学习医,1948年她取得
行医的资格。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前夜,她向往于新生的祖国,途经香港回到成都
探亲。五十年代即在香港、 马来西亚及新加坡行医,此后即以写作蜚声国际文坛。1
956年,她与印度建筑工程师陆文星结婚,1975年在瑞士洛桑卜居。
韩素音不但人生际遇丰富,而且她的文字语言又有她一己的独特风格,读者欣赏的
不止是行文构思中东方人的光辉,更多的是她混合中西儿女细致情意的诗样语言。她不
止是个一般小说或传记的作家,她是个文体家。她写的长篇小说有《爱情至上》(19
52)、《雨水是我的饮料》(1956)、《青山青》(1958)、《投下的阴影
》与《冬天的爱情》(1962)、《四面玲珑》(1963)、《盼到黎明》(19
83)、《迷人的城市》(1985)等。自传有《伤残的树》(1965)、《凋谢
的花朵》(1966)、《无鸟的夏天》(1968)、《丰收》(1978)及《我
家有两个门》(1980)。传记有《早晨的洪流:毛泽东与中国革命》(1893—
1953)及《风满楼:毛泽东与中国革命》(1949—1975),其他《拉萨-
-开放的城市》(1975),《二○○一年的中国》及《今日亚洲》等。她自传前三
部有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的节译本,小说《青山青》、《盼到黎明》及《迷人的城市》亦
有中文译本,但这些书都是出版后一销而空,不可复得。今年中国华侨出版公司将出版
韩素音自传五卷全译本--《残树》、《风花》、《寂夏》、《吾宅双门》及《再生凤
凰》,不日即可问世。
韩素音现在虽以英籍作家闻名,但是她的内心里期期难以接受,始终以中国为她的
祖国,她曾经对友人说过,她是中国人,她的血里一半是中国血统。许多人老来以寻不
到根而苦恼,但是她却没有这种困惑;因为她的亲人都在中国。将来有一天她老了,她
就回到这个根上来,享她的天年。她又说她要卜居香港,这样她可以和家乡离得更近一
点。她可以听到家乡的声音,也可嗅到家乡的芳香。
1 (共1页)
进入Reader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ZZ:流氓的歌舞-2算灌水么?
关于<<围城>>的一个疑问Re: 可惜了的白先勇
看完了“白鹿原”书店(一)
古代的声乐大师(一)孔丘反动的一生----飞黄腾达时的丑态
从连城诀到鹿鼎记赠帕及其它
李敖与《文星》杂志[转载] 各位父老乡亲们帮帮忙吧~~~~~~:)))
生于斯归于斯 司徒雷登回家了[转载] 飞花留言簿首页诗
[转载] 兴衰妹妹(二)(zz)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韩素音话题: 中国话题: 文星话题: 丈夫话题: 瑞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