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Returnee版 - 我参与青年拔尖人才计划、长江学者、国基评审的体会和思考 (zz)
相关主题
青千结果应该已经出来了终于快有说法了。。。。
首批“青年万人计划”名单青千评审结束了没有?
Is the 6th run 青年千人计划 open now?基金委处长级别以上的熟人,对申请青千有帮助吗?
“青年千人计划” 评审邀请函信 (转载)千青评审大概多长时间
千青到底有多大诱惑?申请今年青年千人的同仁们,你们现在有消息了吗?
今年到底还有没有青千???一群loser大概根本不知道饶毅拿了多少钱
正在评今年的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农业大学青年千人
这个就是所谓的“万人计划”吗?名单已经公示了,好快啊 (转载)青年拔尖人才 - 怎么感觉比青年千人计划支持力度还要大啊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计划话题: 项目话题: 拔尖话题: 人才话题: 青年
进入Returnee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a******g
发帖数: 320
1
作者:韩世清
在刚过去的一段时间,感觉累的心力憔悴。因为除了日常工作,先后参加和完成了青年
千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计划(组织部)、长江学者(教育部)、化学部和医学科学部
国家基金(基金委)的评审,本着对申请人的辛苦努力和纳税人的血汗钱的负责态度,
自己认真审阅和查看相关资料,眼睛都看花了。前天把自然基金评审材料交了上去,终
于可以舒了口气。但是,在评审中的体会和一些想法,留在了脑海中,谨记录如下:
注:青年拔尖人才计划,其实是中组部为了平衡国内和国际人才,就千人计划、青年千
人计划开展之后,针对国内科技人才设立的第三个选才计划。(越搞越复杂了。)
1. 在拔尖人才计划评审中,感觉最困扰的是,不同于青年千人计划,(在前
文中我说过青年千人计划其本质相当于美国高校的TENURE TRACK的ASSISTANT
PROFESSOR应聘和考核,来申请者几乎全是在国际著名研究机构完成博士和博士后,最
多已经是国外大学ASSISTANT PROFESSOR背景,他们都是要申请刚开始在国内开展独立
研究。)而拔尖人才申请中的有些人,少年得志,早已经是统帅三军,有的是研究所长
,有的甚至是正在进行的国家973首席科学家,其本身已经比拔尖千人计划更加的成功
了。让人纠结的是:这个计划是该给,还是不该给?
2. 申请者中的大部分人,也都是比较顺遂的,已经拿到了百人计划,教育部
重点,基金委重点,863,973项目等,经费有数百万,科研项目正在进行中。也在申报
之中,给,还是不给?只有少部分刚开始独立研究成绩不错非常需要支持的年轻的副教
授。在我看来,这些其实都是在拷问青年拔尖人才计划:你到底是一个锦上添花的荣誉
?还是一个支持年轻学者开始独立开展科研工作的基金?
3.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自然是锁定在一个成功的科学家身上了。但值得我们思
考的是,当一个学者已经走过百人计划、国家杰青、百千万人才等路途,目前担负着许
多国家重大研究项目。在成功之后,锦上添花,从国家的角度,到底是要达到什么目标
?为何不直接资助正要开始创业的青年学子?作为评审人我当然不会挡人之路,对申报
人的成绩会予以肯定,但我的担心是:现实中会不会是增加了一个学霸型的人物?但愿
不是。
4. 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中同样存在大鱼和小鱼的问题,前几天钟伟老师在其博
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审后感”中已经就这个问题详细地讨论了,面上项目确实应该保
护和扶持一些幼苗,虽然它们还很弱小。这里我不再累叙。(引用钟伟语如下:国家自
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应该向年轻人、向普通科研工作者倾斜。现在面上项目的资助强度
有了很大提高,但相对于动辄几千万的973、863等大项目来说,还算是“小钱”。面上
项目应该适当向没有任何头衔、头上没有任何光环的普通教授、副教授和讲师倾斜。他
们中有很多人有很好的创新思想,他们更需要基金委在他们最困难的时候扶持他们一下
。相反,对于那些“杰青”、“长江”、“千人”等“牛人”撰写的项目申请书,应该
用更“牛”的标准来衡量,更严格的标准来评判。建议那些已经掌控着大量资源的“牛
人”,应该把目光瞄准千万级的大项目。不可否认,“马太效应”、“锦上添花”普遍
存在,而我觉得面上项目更应该为广大的一线科技工作者“雪中送炭)。
5. 作为评委,我感到纠结的是,因为这不仅仅是评审对方研究工作基础和成
绩,可是,想想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我们往往太强调马太效应,但是如果以
先前比较顺利的成绩和现在的一些科研设想,去拿各种计划各路资金,要么做的是一套
东西重复投资,要么工作蜻蜓点水四面开花,对一个科学人才的发展真的有益吗?
6. 在我看来,有些选人计划本身是对当前体制的嘲弄。中国早就实行岗位制
了,要求各高校按岗位求英才是最简单最直白最科学最具执行力的制度了!设一个科研
岗位就应该全球公开招募一个英才,这么日常简单运转的事情何须中央政府的大力运作
?!又何来这些个引进人才计划?!肯定是正常的体制运转不了,就用非常规的措施来
帮忙!而正常的体制出了问题,不去修理,又用非常规的措施来冲击,日后必留下更多
的大碍!
7. 如果是作为科研基金,则应该按照科研项目资助来申请,并且要防范好重
复申请资助的问题。国家投入基金的总数目是有限的。还有很多刚读完博士、刚开始独
立研究工作;或者已经艰难开展工作多年、已经有些苗头、但并没有拿到国家这个计划
那个计划、因而看起来并不那么优秀的人们。但这些人也有很多不错的工作设想,也迫
切地需要获得支持。如何平衡好这些关系,能调动全社会的力量,不浪费辛苦成长大的
每一个社会人才,而不仅仅是培育了几个成功的典型,需要科技管理决策者高超的水平
和艺术性。这其实是一个科技管理顶层设计的问题。
8. 作为反思,我提出如下问题:这些年我们的科技政策,是否太注重树立典
型和关注培植那少数极优秀(可能说极幸运更准确)的人了,这么多的计划项目重复地
聚焦在这很小的一部分人身上,这让一些人的成功来得太容易了,想不优秀都难啊。是
否只需要这小部分人的工作,我国的科技水平就能一流了?我曾经在博文中说过,错误
导致复杂,正确产生简单。我们要注意的是,是否事情一开始我们就错了?
9. 科学研究和科研管理体制,是两个重要的范畴。管理重在体制规则建立和执行,科
研重在有多多的高水平运动员。也许我们并不真正需要那种既当运动员又做运动场管理
的那种奇怪职业的人。实现真正国际化,建立公平公正的管理体制和规则,提供更多更
好的平台,鼓励更多的运动员入场,决胜于国际战场,岂不更加美好?!
k**********e
发帖数: 13
2
This is the most incisive comments I ever saw...The current programs are
almost exclusively leaning toward those so called "talents"...That's driven
by the typical oriental culture that worships authority. Nevertheless, a lot
of breakthroughs in biology are from those who are not so talents at first
glance...
S**e
发帖数: 1597
3
顶。。。
m***g
发帖数: 197
4
实在
d*****s
发帖数: 5610
5
说什么那,不靠学校机构自己的机制招人,而让国家出钱出力的办法,不可能持久,结
果也不会很好。
o****d
发帖数: 5454
6
青年拔尖是给领导孩子出国用的,你瞎操心

【在 a******g 的大作中提到】
: 作者:韩世清
: 在刚过去的一段时间,感觉累的心力憔悴。因为除了日常工作,先后参加和完成了青年
: 千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计划(组织部)、长江学者(教育部)、化学部和医学科学部
: 国家基金(基金委)的评审,本着对申请人的辛苦努力和纳税人的血汗钱的负责态度,
: 自己认真审阅和查看相关资料,眼睛都看花了。前天把自然基金评审材料交了上去,终
: 于可以舒了口气。但是,在评审中的体会和一些想法,留在了脑海中,谨记录如下:
: 注:青年拔尖人才计划,其实是中组部为了平衡国内和国际人才,就千人计划、青年千
: 人计划开展之后,针对国内科技人才设立的第三个选才计划。(越搞越复杂了。)
: 1. 在拔尖人才计划评审中,感觉最困扰的是,不同于青年千人计划,(在前
: 文中我说过青年千人计划其本质相当于美国高校的TENURE TRACK的ASSISTANT

i*****g
发帖数: 11893
7
1楼 说得非常不错, 是深度记录,价值超过 科技管理文8股 20万字
q********g
发帖数: 10694
8
读完了感觉是一个老革命害怕小革命的光环太多,没等老革命退休就革了老革命的命,
所以要疾呼把光环分散一下。
i*****g
发帖数: 11893
9
在拔尖人才计划评审中,感觉最困扰的是,不同于青年千人计划,(在前
文中我说过青年千人计划其本质相当于美国高校的TENURE TRACK的ASSISTANT
PROFESSOR应聘和考核,来申请者几乎全是在国际著名研究机构完成博士和博士后,最
多已经是国外大学ASSISTANT PROFESSOR背景,他们都是要申请刚开始在国内开展独立
研究。)而拔尖人才申请中的有些人,少年得志,早已经是统帅三军,有的是研究所长
,有的甚至是正在进行的国家973首席科学家,其本身已经比拔尖千人计划更加的成功
了。让人纠结的是:这个计划是该给,还是不该给?
(批注: 这些成年运动员 就不要参加少年运动会了,简直是搞笑。)
2. 申请者中的大部分人,也都是比较顺遂的,已经拿到了百人计划,教育部
重点,基金委重点,863,973项目等,经费有数百万,科研项目正在进行中。也在申报
之中,给,还是不给?只有少部分刚开始独立研究成绩不错非常需要支持的年轻的副教
授。在我看来,这些其实都是在拷问青年拔尖人才计划:你到底是一个锦上添花的荣誉
?还是一个支持年轻学者开始独立开展科研工作的基金?
(批注:中国的问题是,审核者应该从(无利益相关的专家库)科学家里面选,而不是
官僚里面选。官僚懂个P啊,他们只会看,哦,这个人是某某院士,某某长江,就是对
那些人过度投资,重复建设了。全部的症结就是,少数官僚,握有太多的资源决定权了
,这个是全部麻烦所在。)
3.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自然是锁定在一个成功的科学家身上了。但值得我们思
考的是,当一个学者已经走过百人计划、国家杰青、百千万人才等路途,目前担负着许
多国家重大研究项目。在成功之后,锦上添花,从国家的角度,到底是要达到什么目标
?为何不直接资助正要开始创业的青年学子?作为评审人我当然不会挡人之路,对申报
人的成绩会予以肯定,但我的担心是:现实中会不会是增加了一个学霸型的人物?但愿
不是。
(批注:他们肯定是学霸。学霸就学霸,但你不要挡别人的路,吃光别人的饭。)
4. 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中同样存在大鱼和小鱼的问题,前几天钟伟老师在其博
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审后感”中已经就这个问题详细地讨论了,面上项目确实应该保
护和扶持一些幼苗,虽然它们还很弱小。这里我不再累叙。(引用钟伟语如下:国家自
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应该向年轻人、向普通科研工作者倾斜。现在面上项目的资助强度
有了很大提高,但相对于动辄几千万的973、863等大项目来说,还算是“小钱”。面上
项目应该适当向没有任何头衔、头上没有任何光环的普通教授、副教授和讲师倾斜。他
们中有很多人有很好的创新思想,他们更需要基金委在他们最困难的时候扶持他们一下
。相反,对于那些“杰青”、“长江”、“千人”等“牛人”撰写的项目申请书,应该
用更“牛”的标准来衡量,更严格的标准来评判。建议那些已经掌控着大量资源的“牛
人”,应该把目光瞄准千万级的大项目。不可否认,“马太效应”、“锦上添花”普遍
存在,而我觉得面上项目更应该为广大的一线科技工作者“雪中送炭)。
(批注:这个在美国也是个问题,大鱼和小鱼。NIH R01 grant, 统计平均好像是37-
42岁的PI拿的。年轻PI 要苦苦熬很多年,才开始进了门槛。这个是个大问题,很难一
概而论,他们本意是 只有一个人在研究领域有了点成绩,才有credit来分这些R01。但
现实中,好多研究 没有足够钱是干脆无法启动的。)
5. 作为评委,我感到纠结的是,因为这不仅仅是评审对方研究工作基础和成
绩,可是,想想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我们往往太强调马太效应,但是如果以
先前比较顺利的成绩和现在的一些科研设想,去拿各种计划各路资金,要么做的是一套
东西重复投资,要么工作蜻蜓点水四面开花,对一个科学人才的发展真的有益吗?
(批注:这个是什么意思呢。他说的是,某些人 已经发了足够好的论文,和有钱做了
足够的前期数据,拿这些去申请经费,到处占光。用官僚熟悉的话说,被过度投资和重
复建设了,这个对系统的产出是不利的,只对少数个体有利。)
6. 在我看来,有些选人计划本身是对当前体制的嘲弄。中国早就实行岗位制
了,要求各高校按岗位求英才是最简单最直白最科学最具执行力的制度了!设一个科研
岗位就应该全球公开招募一个英才,这么日常简单运转的事情何须中央政府的大力运作
?!又何来这些个引进人才计划?!肯定是正常的体制运转不了,就用非常规的措施来
帮忙!而正常的体制出了问题,不去修理,又用非常规的措施来冲击,日后必留下更多
的大碍!
(批注1:当然是正常体制出了问题。优秀运行模式是这样的,某个系有足够资金和足
够方方面面小领域的专家,他们见多识广。知道有些研究很有新意和苗条,就委员会投
票决定要某个新人进来否。当然,委员会也会权衡,是否本系过度倾斜了某个方向 而
浪费了资源。真正招人,都是看新人的人的,而不是看外在的一些东西。)
(批注2:中国可能30年后一看,这几个人才计划,最产出的决定未来的可能是千青计
划,其次 青年拔尖人才计划也 捞到不少人才。最垃圾的可能反而是 他们特别指望的
千人计划:当年看起来 权威可靠是主力,结果30年后一看平庸不堪。)
7. 如果是作为科研基金,则应该按照科研项目资助来申请,并且要防范好重
复申请资助的问题。国家投入基金的总数目是有限的。还有很多刚读完博士、刚开始独
立研究工作;或者已经艰难开展工作多年、已经有些苗头、但并没有拿到国家这个计划
那个计划、因而看起来并不那么优秀的人们。但这些人也有很多不错的工作设想,也迫
切地需要获得支持。如何平衡好这些关系,能调动全社会的力量,不浪费辛苦成长大的
每一个社会人才,而不仅仅是培育了几个成功的典型,需要科技管理决策者高超的水平
和艺术性。这其实是一个科技管理顶层设计的问题。
(批注:这个才是考究科技制度本事的地方了。如何平衡权衡这方方面面的潜力,投入
产出比例等等。)
8. 作为反思,我提出如下问题:这些年我们的科技政策,是否太注重树立典
型和关注培植那少数极优秀(可能说极幸运更准确)的人了,这么多的计划项目重复地
聚焦在这很小的一部分人身上,这让一些人的成功来得太容易了,想不优秀都难啊。是
否只需要这小部分人的工作,我国的科技水平就能一流了?我曾经在博文中说过,错误
导致复杂,正确产生简单。我们要注意的是,是否事情一开始我们就错了?
(批注:长期以来,中国人没有科学观念,这些科技政策其实是 大工程理念:讲究大
投入,关键项目。修长城如此,2弹1星也是如此。但这些是 大工程,不是搞科研的路
数啊! 这些思维习惯来源很多,有的是贫穷时代的习惯,指望砸钱搞个大件; 有的是
军事领域延伸出来的,一点攻击突破,全面胜利的思维。 这些都不是 真正科研 创新
的路数。)
9. 科学研究和科研管理体制,是两个重要的范畴。管理重在体制规则建立和执行,科
研重在有多多的高水平运动员。也许我们并不真正需要那种既当运动员又做运动场管理
的那种奇怪职业的人。实现真正国际化,建立公平公正的管理体制和规则,提供更多更
好的平台,鼓励更多的运动员入场,决胜于国际战场,岂不更加美好?!
(批注1:这个想法是很好,但很难实行,很棘手。在美帝也是如此,少数几个实验室
,掌握了某个小小领域的经费和论文,观点。全部麻烦在于:一些极度专门的领域,就
那么一些人懂&能评估,这些人很容易不经意形成圈子,排斥外来人。所以,他们既是
裁判也是运动员。 )
(批注之2:所以MBA 有个理念,外行领导内行。它就用外行管理人物,领导专家。免
得专家当政 形成混乱。一般的专家 都是很狭隘的,不是非常广博的人物,所以他们做
头反而是坏事,反而弄坏了一个领域。这个时候只好,管理居上,搞民主选举,各个流
派上上下下,像美国总统大选一样 左左右右。 有没有那种既精深又广博的人物呢?
这样的人做领导岂非最好? 这种人物很少很少的,就好比 你要求 皇帝是元帅还是百
夫长一样,这种人都是历史上的罕见。)
(批注之3:科研界和国家没落一样的,到某个时候就朽烂不堪,专业斗争,人事和利
益,鸡毛蒜皮,纠缠不休,和一篓子螃蟹一样抓在一起。这个时候,这个学科和领域差
不多也做死了,是夕阳领域。 如果这个时候,有某个新兴国家,有了基本概念,敢于
进入新领域,抛开那些个做得稀巴烂的学科,就可以形成勃发向上。也就是科学历史学
家说的,世界科技中心的转移。 这些东西又和政治 经济卷在一起,就形成了国家兴衰
。我大概2008年形成这个看法。)
1 (共1页)
进入Returnee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青年拔尖人才 - 怎么感觉比青年千人计划支持力度还要大啊千青到底有多大诱惑?
新一年度的长江学者申请开始了今年到底还有没有青千???
南开诚聘百名青年学科带头人(联系方式和待遇)正在评今年的自然科学基金
【人民日报】中央将遴选100名具冲击诺贝尔奖潜力人才 (转载)这个就是所谓的“万人计划”吗?名单已经公示了,好快啊 (转载)
青千结果应该已经出来了终于快有说法了。。。。
首批“青年万人计划”名单青千评审结束了没有?
Is the 6th run 青年千人计划 open now?基金委处长级别以上的熟人,对申请青千有帮助吗?
“青年千人计划” 评审邀请函信 (转载)千青评审大概多长时间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计划话题: 项目话题: 拔尖话题: 人才话题: 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