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ee版 - 30名副教授争1个教授名额 北京高校"职称拥堵"问题严峻 (转载) |
|
|
|
|
|
I******I 发帖数: 14241 | 1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Closingbell (替我问候你的主治大夫),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30名副教授争1个教授名额 北京高校"职称拥堵"问题严峻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Apr 28 19:20:26 2015, 美东)
近日,记者走访多位北京高校青年教师了解到,可望而不可即的职称晋升、过度倚重科
研论文的评价考核、教书育人全凭良心成为他们热议的话题。然而,比起生活压力,他
们更怕的是没有宽松公平的学术环境和合理的评价体系,期盼能从根本上解决科研教学
体制机制上存在的问题。
30名副教授争一个教授名额 “职称拥堵”严峻
从过去的“博士毕业留校任教即是副教授”到如今的“讲师晋升副高都十分困难”
,高校青年教师人才梯队建设正面临严峻的“职称拥堵”问题。
清华大学某院系副教授王老师今年39岁,2010年评上副教授。他说,现在系
里一年只有一个评上教授的名额。30个副教授就争这一个名额,而且每年还新增两名
副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教授程晓,也是39岁,6年前就被
评为教授。他庆幸地说,从中科院遥感所博士毕业后,当了1年副研究员。这时,恰逢
北师大刚刚成立这个研究院,正是缺人手的时候,于是2009年就提了教授。“我还
是个‘土博士’,放在现在,肯定是不行的。”
北师大数学系的一名青年教师,8年前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毕业后进入北师
大。据其同事介绍,他教书兢兢业业,就是论文发得少,至今仍是讲师。
“高校两级分化现象很严重,位于底层的、刚博士毕业的教师,甚至无法有尊严地
活着。”一位青年教师说,讲师税后一个月工资6000元,如学校提供住房还好些,
若在外租房,房租就要占三分之一以上。
共青团北京市委的调查显示,高校青年教师的压力主要来自于职称晋升困难、工作
负担重、教学科研经费不足。北京团市委副书记杨海滨介绍,以往从副高晋升正高很难
,现在由讲师晋升副高都十分困难,副高职称成为青年教师职业生涯中的瓶颈。
“教学是个良心活” 期盼考核标准调整
“教学是个良心活”——多位教师如此表示。面对过度倚重科研论文的考核评价标
准,能否坚守教书育人的良知,很好地平衡二者的关系,考验着他们每一个人。
不少教师忧虑地说,目前大学教学质量有下滑趋势。学生瞧不起老师,认为不好好
备课,糊弄学生;老师认为学生不爱读书,没进取心。其中主要的原因是,高校教师的
评价体系中课堂教学只占极小的比例,不论是评定职称还是提拔职务,主要都是看论文
发表情况和科研项目。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青年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廉思说,现在有个很不好的倾向:科研做
得不好的老师才去教书,教学成了二流三流老师的聚集地。
清华大学王老师遗憾地说,教师真正投入教学的时间不多。反观国外,有一批老师
为教学投入很大精力。“我在国外上过流体力学老师的课,至今感慨没有上到过那么深
入有收获的课。”
这样的评价考核机制考核也带来了急功近利的学术浮躁之风。“很少有人能坐得住
冷板凳,刚开始研究就着急发论文,很难出成果。”王老师说,甚至有人将博士期间的
论文不发,攒到工作期间再发。还有的青年教师,潜心几年研究一个问题,很多人质疑
他不会干活。而拼命发论文的,反而升迁很快。
现在北京大学管理岗位工作的李老师,原本博士毕业后可以去国内某知名“985
”大学教书。“但是该校要求填写3年内的科研成果承诺表,具体到预计拿到何种社科
基金或出什么书。一想到学术有生产力的逼迫,就很紧张。所以我放弃了。”李老师说。
令青年教师感觉受“剥削”的是,很多项目申请都是“凭关系”,以致资源集中到
少数人手里。多位青年教师表示,有“位子”就能搞到项目,再承包出去,这种项目转
移的风气很不好。北京团市委的调查报告也印证了这一说法:很多资源都集中在学术权
威的手里,那些缺乏依附关系、相关资源的青年教师很难有机会,形成了高校内科研资
源的配置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马太效应”。
他们表示,期待教育主管部门、学校能给老师教书育人的空间和科研学术的宽松环
境,期待公平公正的科研项目申请体制。
保持积极心态 成熟理性地面对学生
记者采访发现,虽然压力重重,但多数青年教师都能以积极心态面对学生。
多位青年教师认为,理性面对讲台首先是要保持积极的心态。对社会的阴暗面应有
清醒认知,不能将消极情绪带到课堂。有一些教师课上发牢骚、借题发挥,抱怨待遇不
公、泄私愤,将个人的不良情绪传递给学生。对此,中央民族大学青年教师徐伟说,教
师绝不能燃点青年的不理性。尤其对于文科教师,课堂除了传授知识,更应该是交流对
话、碰撞思想火花的地方。
“还有的老师以为说些俏皮话,埋怨社会的话就能博得学生的青睐,实则不是。我
曾迷信于课堂氛围的营造,而今我意识到,课堂效果良好,不等同于学生真正有所收获
。”徐伟说,“教师应该让学生听到不同的声音,培养其理性客观的态度。最近我正着
力于对学生思辨和表达能力的培养,重视话题的抛出及思路的引导。”
北大青年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婷婷平时的工作主要是搜集网络舆情、管理学校论坛和
微博等。她说,教书是知识的传授,这个岗位能更好地了解学生、影响学生。高校青年
教师也是网络中的一员,教师因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思辨能力使其在网络特别是自媒体
的影响力不容小觑。
北京理工大学化学学院教授王博建议,学校应注重教师的师德培育,促使教师用正
面积极、成熟理性的思想观念言传身教,积极影响学生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