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B*V 发帖数: 3365 | 1 我个人认为,中国的媒体中存在着大量仍然抱着上世纪80年代的文艺腔不放,满口和平
与发展的男女。这批人里面,我相信有一小部分,是被西方渗透,故意来误导和欺骗国
人,而大部分都是思维意识极度落后于时代,完全没有认清中国目前在全球竞争中的严
峻形势的无知者。
2008年是中国现代发展史的分水岭。因为西方此前针对中国周密策划的金融袭击,最终
没有成功。西方从此彻底撕下了温情的面具,开始用全球竞争者的定义来看待中国了。
这就决定了,中国想要再继续装小白兔,继续被动的韬光养晦,闷声发大财,已经很难
了。这也决定了中国今后必须也从全球竞争的角度来看待局势。
中国媒体作为全社会思想的引导者,应该早在08年已经就完成思想转换了。然而,现在
的问题就是中国的媒体直到今天都全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还是一味的死抱着上世纪80
年代那种
世界是和平的、一切都是美好的、战争是不可能的论调看待问题,看待世界。他们没有
意识到世界资源是有限的、科学进步是缓慢的,人类的需要总是超越财富生产总量增长
的速度的,因此萧条和战争总是会周期性的爆发的,他们不知道为了应付这样的周期,
全民都应该提前从思想上做好准备,准备应付任何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渗透。而且,更成
问题的是,很多媒体正在扮演着相反的角色,不是从思想上提高全民的警惕性、加强中
央的权威、强化中国人的自信自尊心、增强全社会协调一致对付灾难的能力,而是不停
地掩盖和否认西方对中国的渗透和破、不停地对抗中央政府的权威、不停地否定中国自
己的祖先、打击中国人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这将使得中国在未来的世界资源竞争中处于
一种内在的思想混乱状态。
竞争是残酷的,早晚会迫使全中国在思想混乱中清醒过来,问题是到那个时候恐怕中国
人民已经为此付出了太大的代价。
中央政府当然不会坐视这一切发生,迟早要对媒体进行严厉的整风。到那个时候,80年
代培养的这批文艺腔男女就该糊里糊涂的丢工作、进监狱了。
=================================================
大目标、现代化与“文艺腔”
宋晓军
现在很多官员和学者不懂军事,不从竞争的视角看今天的现实世界,天天一张嘴
就是“文艺腔”,很难说他们是有大目标的。不久前,在网上看到了一个年轻有为的部
级干部被“双规”了,我突然想起来,我在一次朋友的生日聚会上见过此人,他给我留
下特别深刻的印象是,歌唱得非常好,当时还有朋友说这位官员把自己唱的歌刻了盘送
人。由此我就想到了“文艺腔”这个词儿。
整个80年代“传承”下来的风气就是大家喜欢拿文艺品质自炫炫人,风花雪月,误人
误己。中国现代化100多年里,先是清朝的上层不高尚,断送了现代化的机会,后来是
国民党上层重蹈清朝的覆辙,但是他们都有一个特点,就是按现在80后的说法:“文艺
腔”太重。其实现在的官员学者也存在这个问题。一个伤痕文学的启蒙,加上后来的出
口加工贸易和提前将土地出卖的财富积累,好像现代化就来了,上层和精英又开始“文
艺腔”了。怎么看怎么有轮回的感觉,很多精英老说中国社会不能再重复“造反——腐
败——再造反”的模式了,但是上层如果这么“文艺腔”下去,怎么能避免呢?有些人
提出了民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但是民主是手段,是实现“大目标”的手段,而不是目
的。没有“大目标”作为底色的民主,必然是充满了“文艺腔”的民主。
我自己想想,这个“文艺腔”不仅与中国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有关,现在可能还与上
世纪80年代的文化热有关。那时候人人都在读国外名著,你要不知道朦胧诗和流行的外
国名著,就跟现在不知道电脑和博客是什么一样被人瞧不起,因为那时人们不仅面对的
诱惑少,而且还都特认真。我与很多朋友聊过,他们都不知那个时候的“文艺腔”怎么
一直延续到现在。当然,其间也衍化出了很多升级版,什么政治“文艺腔”、社科“文
艺腔”、金融“文艺腔”等等。
总之,这种“文艺腔”不仅成为了官方回避中国在现代化过程中逐渐暴露出来的与西
方的结构性矛盾,也成了在野知识分子实现自己“政治抱负”的一种表达方式,而且这
些年越来越明显。
记得一次我在凤凰卫视做一个PK节目,内容是“中国到底要不要建造航空母舰”。
结果这么一个有技术含量的问题,完全变成了一场“文艺腔”的大比拼。一位有点名气
的教授,根本不了解海军、航母、造船工程,上来就用历史“文艺腔”说,中国不能造
航空母舰。当时我真是又气又好笑,突然感觉到,只要是被上世纪80年代的“文艺腔”
浸泡过的人,怎么都那么自以为是啊?中国社会在急速的现代化、工业化现实中,他们
怎么就不知道学点新东西来面对呢?
有一段时间,我收藏民国的旧书特别上瘾,记得看过当时印度诗人泰戈尔来到中国后
,林徽因、徐志摩与他的合影,照片被报纸刊登出来被命名为“松、竹、梅”,后来好
像是鲁迅还奚落了这张照片,大意就是日本人已经占了东北,他们还在那儿“文艺腔”
。这次金融危机已经表明了,中国今后不打商战是不可能了,而且也不排除面临着战争
的可能,年轻人都意识到了,可是上一代很多人就是脱不了那点儿“文艺腔”,让人觉
得很耽误事。这一点在传媒领域最明显,很多年轻的编辑、编导都知道,他们那些80年
代毕业的领导最喜欢“文艺腔”,他们编文章、编节目都还得顺着领导的意思来,结果
80后的年轻人越来越不爱看,好在有了网络,他们在网络上创造了另一种文体,这种文
体与“文艺腔”越来越远了。我有一次问一个年轻人怎么看那一代人的“文艺腔”,他
表示很理解地说,那些人脑子里的信息处理器就相当于“ 286” 电脑的中央处理器
,来不及处理每天接收的那么多信息,所以就自然不自然地回到了他们最熟悉的“文艺
腔”上了,而现在的年轻人是随着国家物质文化成级数变化的年代长大的,他们的信息
处理器早随着时代变化升级了,所以年轻人处理信息的速度比上一代人快多了,看问题
反而更容易看到本质。我觉得这位年轻人是不好意思揭穿上一代人那种沾沾自喜的“文
艺腔”品质。
贯穿于改革开放到现在的“文艺腔”,是不是中国现代化的症结呢?其实中国的改革
开放对当时的年轻人来说,是从文学反思开始的。“伤痕文学”在反思效用被放大之后
,变成了全社会的一种文学热,而当时正赶上中国与美国联手反苏,西方文学自然就会
大量涌入对西方文化封闭了多年的中国。与此同时,中国在经济上的放权让利(国家财
政收入从1978年占国民收入的37.2%下降到1989年的19.1%),将原来30年为了打仗建立
起来的巨大的机电加工能力转为“补生活欠账”的民用生产能力,又让文学反思中的“
解放人性”的场能短期内在物质生活上得到了释放。80年代中期,物质生活刚刚尝到甜
头的人们并不满足,开始把目光投向了更具“现代性”的外国商品,除了走私以外,国
家开始用外汇大幅度进口,这无疑加大了这种文学热的温度。那一段时间,“文艺腔”
在一代人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应该说,当时虚幻的物质基础将“文艺腔”这种精神
文化深深地固化在了那一代人的脑子里了。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们与西方在政治上分手,但经济上联系不断,“海龟”经济学
家纷纷登场,已经占据了话语主导权的80年代主流知识分子又不愿意离开舞台,因此就
产生出来各种各样的“文艺腔”。问题的关键在于,这种“文艺腔”并不是在一个后发
国家与先发国家打商战的背景下诞生的,而是在对自己的反思和盲目拥抱西方的情况下
诞生的,所以就会越来越脱离现实的社会,也无法解释现实的社会。因此,在那些一切
都用过时了的“文艺腔”看世界的人眼里,90年代后由于中国与西方潜在的经济结构性
竞争而生发出来的对西方不满,都是义和团式的极端民族主义的情绪,是愚昧落后的,
是受官方蛊惑的,包括最近对“奥运火炬事件”中年轻人的行为,很多还绕在当年“文
艺腔”里的人,都还是这么认为。这其实很可笑,那些在国外学习、知识结构很好的年
轻人,难道真是当年义和团转世吗?他们真的不知道那些年轻人怎么在网上嘲笑他们那
种过了时的“文艺腔”吗?到底是谁更愚昧呢?没错,中国革命的主题是来自底层,底
层确实有底层的问题,而这种历史选择,不恰恰是因为上层不高尚,大玩“文艺腔”造
成的吗?当初的上层以为唱唱“文艺腔”中国就可以现代化了,结果把王朝转换的主动
权让给了底层,现在也是一样的,一个农民人口达9亿多的国家,同样不是能唱唱“文
艺腔”就能完成工业和政治现代化的。
当然,我并不是完全否定“文艺腔”的作用,但是作为一个被西方军舰、商船堵在家
门口,被迫走向现代化的国家,作为一个被人家用暴力方式输入工业文明的国家,到底
需要一种什么样的“文艺腔”?那些对中国现实工业科技与西方差距有了解的年轻人,
在宣泄了不满之后,他们需要的是什么样的“文艺腔”呢?他们看到官方一边无奈地说
着“中美友好”,一边又要忍受着美国对台军售、小布什接见“藏独”“疆独”大佬的
屈辱,他们会怎么想呢?从现在开始,他们又要经历中国经济被美国金融绑架的痛苦,
这种痛苦很可能成为他们毕生最深刻、最难以忘怀的记忆。这种记忆会被当前这种脱离
了现实世界、沾沾自喜的“文艺腔”所消磨掉吗?
我记得曾经看过一本书,书名叫做“社会如何记忆”,那本书的开头就写了这样一句
话:所有的开头都包含回忆的因素,特别是当一个社会群体齐心协力地开始另起炉灶时
,尤其如此。如果中国在经历了这次金融危机准备重新开始时,届时渐渐成为社会中坚
力量的年轻人,会有什么样的回忆因素呢?是“两弹一星”的记忆呢,还是当下“文艺
腔”的记忆呢?文化选择的主体永远是大众,尽管知识精英的偏好对大众有影响,但这
种影响如果太脱离实际,太没有骨气,能不被大众抛弃吗?看看前阵子源于希腊波及欧
洲的“骚乱”,那些年轻人为什么砸了100多家银行?他们行为中包含了多少法国大革
命的记忆因素?对于中国来说,现在年轻人会想到什么呢?其实当下流行的“文艺腔”
无非是试图让年轻人“告别革命”,但是就目前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和历史记忆而言,情
况很可能恰恰是相反的。
高层其实很明白,现在要把年轻人由革命记忆派生出来的激情转化为建设现代化的动
力。总书记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时的讲话,之所以从1840年开始讲起,本质上就是这
个东西,但问题是这层意思经过那些把持着话语权人士的“文艺腔”一解构,就变味儿
了,就完全失去了“技术含量”,这恰恰是渴望有“大目标”的年轻人又气又无奈的地
方。从这个意义上看,无论左右,都有一个去“文艺腔”的问题。
(本文转自《中国不高兴》。目前,该书正在热卖中。截至昨日,发行量已经超过
50万本。)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