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RisingChina版 - 陈三两时期的辽宁人民缺吃少穿
相关主题
陈三两时期的辽宁人民缺吃少穿有人知道什么是红面么?
猜猜这个拍桌子的将军是谁?85年前的东北主食
假/毒食品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其实白面也不是随便敞开吃的
国内成年人身体不好,主要是有些社交习俗太恶心!茅于轼著名汉奸言论一览 (转载)
一壶菊花茶,半斤红烧肉,三两二锅头,每个周末都这样76年怀仁堂政变中的叶李两贼 (转载)
总结几个豆渣食谱Re: 天朝要 nb 大发了 。。。。。。(zt) (转载)
东北菜园子教你做酱中朝唱双簧?这是一场世纪大骗局吗?
其实白面也不是随便敞开吃的洛阳性奴说自己生活相当幸福,抗议外界暴力干预! (转载)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三两话题: 辽宁话题: 粮食话题: 供应话题: 那时
进入RisingChina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F*V
发帖数: 3978
1
想起哪个年代的“三两油”
在辽宁,只要一提起“三两油”这仨字儿,很多人立马会想到过去那辛酸与窘困煎熬的
日子来。
三两油的来历是在文革。当时好大喜功的陈锡联时任辽宁镇沈阳。时各省食油定量为每
人每月五两,已很可怜。不料陈还要对三千多万辽宁百姓敲骨刮油,以报毛“知遇之恩
”,称:辽宁人民每人每月只需三两食油,节省下二两献中央。从此,辽宁食油定量竟
变为每人每月三两。辽宁老百姓气愤不过,给陈锡联送了个外号叫“陈三两”。在辽宁
一提“陈三两”大名,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可谓与“要吃粮,找紫阳”;“要吃米,
找万里”同登青史,流芳百世也!
粉碎四人帮的时候,陈锡联成了功臣,排名一下子位列第四。在一次庆祝粉碎四人帮的
检阅群众的仪式上,当那张镶嵌着一对鼠眼的大饼子脸,皮笑肉不笑地闪现在天安门城
楼上时,别提辽宁人有多别扭。……
一个月三两油,没有经历过哪个年代的年轻人很难想象那种滋味,更别说理解“爪菜代
”的艰辛了。就是这么点油,很多人家平日还要省着点儿吃,以备来人去客和节日时使
用。那时一般人家的菜里见到点油水是很难啊。
但是对于特权人物和特权城市来说,他们是从来不缺油水的。比如说北京,食油供应要
好许多,至少猪肉是敞开供应的。那时全国老百姓不仅心向首都,连各地的猪等都心向
着伟大的首都。所以,尽管祖国其他地方的老百姓一脸的菜色,北京人还基本是红光满
面。
那时辽宁人去北京出差的时候,到了商店跟饿狼似的,看着什么都好,见什么买什么,
或猪肉,或挂面,或糖块等等。北京人后来蔑称辽宁人是东北虎,盖源于此。
油少,别提那日子有多难了。但是我们家稍微好一些,缘由竟是跟在北京的一个舅舅沾
了点光。由于北京猪肉敞开供应,母亲觉得舅舅这个资源得需要利用,于是时常给北京
的舅舅寄些钱,让他买些肥猪肉炼成猪油后再寄来。舅舅寄来猪油时,往往连同肉梭子
(提炼后的肉渣)也一块寄来。这时,母亲总要先把肉梭子从油里挑出来,然后和上玉
米面做顿肉梭子馅包子吃。肉梭子馅包子吃起来,充溢着浓浓的猪油味,感觉特别好吃。
动物油的胆固醇固然高,但哪个年代,谁还寻思这些事,有油吃总比没有强。年纪大些
的人还应该还记得,那时人们买肉总愿意挑肥的买,就是为了把肥肉炸油。
父亲有个同乡是在商店卖猪肉的,父亲一去买肉的时候,经常是宁愿让后边的人先买,
自己等肉都卖光还剩骨头的时候才买。文革初期的时候,还能保证每人每月半斤肉,到
了后期连半斤肉也保证不了了。可骨头不要票。父亲通过这种关系可以时不时地买回点
猪骨头。说白一点,这种行为就是走后门。
一到熬骨头时,那股掺合着诱人的骨髓的香味串得满楼道都是,让人很是垂涎。骨头通
常要煎熬很长时间,直到满锅的水面上浮起一层厚厚的油花。骨头汤冷却后,父亲总是
小心翼翼地把那层油撇出来,放到油罐子里,剩下的汤用来炖菜。
现在时代进步了,人们更注重关心生活的质量,伪劣食品的问题才得到关注。实际哪个
年代,从病猪肉,到陈化粮至少在辽宁等国营商店都出售过。74年我们这里的一些国营
商店公开出售豆猪肉(带有囊虫的猪肉)。虽然不久被制止,但豆猪肉不要票,俗话说
饿鬼不挑食,还是有很多人买回家里吃或者炸油。还有陈化粮,下面我会提到。
“三两油”的年代,什么东西都讲“供应”。过年时供应情况略好点儿,平时看不到的
如鸡蛋呀、白糖呀等的,一家能卖给你一斤半斤的。记得75年过年,我们这里每户人家
还给了一副羊下水,对此父亲高兴得不得了:“你看,今年还给了副羊下水!”父亲那
喜悦的表情至今还深深留在记忆里。
哪个年代虽然过节很单调,不象现在,但大人、小孩子都盼着过年;大人盼着过年是为
了能买到平时买不到的东西,孩子盼着过年无非也就是吃点平时吃不到的东西,或穿件
新衣服。所以那时过春节就显得特别隆重,准备吃的、准备忙的都很激动。可见哪个年
代过年,吃是重头戏,其次还有穿。
如果副食供应欠缺的话,人们还可以应付。那么粮食欠缺就会使人觉得日子难过了。当
时城市粮食的供应,成年人一个月定量一般是30斤左右。孩子还少。在供应的粮食当中
,大米白面等的细粮,加起来也就有一、二斤,余下部分全是如玉米面、高粱米等的粗
粮。那时党的报纸老是登载外国人开始吃素食的消息,还说科学证明吃素对身体好。对
比现在,党真有远见,可咱老百姓总是跟不上形势。
辽宁本来产大米,但玉米面吃的最多。大米都哪儿去了?一部分献给敬爱的首都人民了
,一部分献给亚非拉人民了。玉米面不象现在的,很多都是榨过油的玉米加工成的,非
常松散,难以捏成团,有些还是多年的陈粮,到了嘴里又苦又涩,这种玉米面那时在定
量范围内可以多买些。这种玉米面就是我们现在俗称的“陈化粮”,是国家严禁销售的
粮食,连牲口都不吃。
为了多弄些细粮,人们想尽了各种办法。比如那时有文件规定,政府对癌症患者可以在
定量内多补贴一些细粮,于是一些人绞尽脑汁通过医院的关系搞份癌症证明。典型的例
子,就是76年沈阳有一个医生给自己搞出了5份癌症证明,被发现后,所在单位给予了
他严肃处分。
由于副食严重匮乏,人体必需的蛋白、脂肪大部分靠淀粉转化,所以那时侯人们的饭量
特别大。供应的那点粮食对很多人家都不够吃,特别是对那些孩子多的家庭。
我家有个邻居,家有七口人,两个大人五个孩子,日子过得很紧巴。每天早晨,他们家
都要蒸一大锅玉米面饼子,蒸好后,这五个孩子每人仨俩的,再来块咸萝卜,这就是一
天的伙食了。早晨一般都是他们家的大闺女做饭,饼子蒸好后她总要先藏起来一两个—
—这样的家庭那时并不是个别。
我有个同学叫常占,也是邻居。他们家有六口人,母亲没有工作,生活过得更拮据,几
乎每个月不等到月末,供应那点粮食就吃完了。后来逼得没有办法,他父亲想起了60年
一些农民因忍受不了饥饿,挖老鼠洞取粮的办法。每到秋天,他父亲便领着他,到农村
到处挖老鼠洞。后来很多与他们家境相似的人家也纷纷效仿。
从老鼠洞挖来的粮食毕竟不是很干净,他们又经过水洗、晾晒,最后再加工成大米、高
粱等。关于鼠洞的粮食常占说了两件事,我记得还很清楚,一是在洞里,老鼠把粮食都
是按类码放,非常规矩;二是一旦老鼠那辛辛苦苦几乎是一粒一粒弄来的粮食被“抢”
走,大大小小的老鼠纷纷走出洞穴,找树叉上吊自杀。前边的事据说是真,后边这个事
不知是真是假?
………
今天,“三两油”已经成了匮乏年的代名词。但哪个年代,人们自觉活得也挺自在。因
为,“中国老百姓生活在蜜罐里,世界上还有三分之二的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过
着饥寒交迫的日子。”深刻地印在绝大多数中国人脑海中。八十年代国门一打开,才觉
得这些竟是荒诞不经的弥天谎言!
缚来宾
11/17/2006
1 (共1页)
进入RisingChina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洛阳性奴说自己生活相当幸福,抗议外界暴力干预! (转载)一壶菊花茶,半斤红烧肉,三两二锅头,每个周末都这样
利用空气反党,是一大发明总结几个豆渣食谱
Re: 上海文革期间猪肉敞开供应,不要肉票 (转载)东北菜园子教你做酱
Re: 上海文革期间猪肉敞开供应,不要肉票 (转载)其实白面也不是随便敞开吃的
陈三两时期的辽宁人民缺吃少穿有人知道什么是红面么?
猜猜这个拍桌子的将军是谁?85年前的东北主食
假/毒食品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其实白面也不是随便敞开吃的
国内成年人身体不好,主要是有些社交习俗太恶心!茅于轼著名汉奸言论一览 (转载)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三两话题: 辽宁话题: 粮食话题: 供应话题: 那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