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d******1 发帖数: 349 | 1 为什么手机厂商都来加码芯片业务?
2015-05-07
如果说年初时三星 S6 确定不再继续像之前一样于部分市场采用高通骁龙处理器,而全
面改用自家的 Exynos 7420,是三星给高通的切肤之痛的话,那么近日三星则又补了一
刀——其自有架构处理器 Exynos M1 已经问世在即,并有望搭载在下一代旗舰 S7 上。
三星的处理器发展史很长,最早在 Windows Mobile 时代就开始做,进入智能手机爆发
初期之时,由于英特尔的战略失误,三星成为 iPhone 的首席芯片提供方,并且还推出
了当时代表顶尖水准的“蜂鸟”处理器。而一路走来,到当下最新的 Exynos 7420,三
星不仅在 14nm FinFET 工艺与性能上领先了台积电和高通,困扰三星多年的基带问题
也终于在 Exynos 7420 得到了圆满解决。
而有关代号为 “Mongoose”Exynos M1,据称其据称其在 GeekBeanch 3 跑分中单核成
绩达到 2200,比 Exynos 7420 还要多出 45%。可见其性能已经是行业顶级的了。
其实为芯片而奔走的不仅仅是三星一家,除了高通、联发科、英特尔这些常年的幕后英
雄之外,许多手机厂商也应声而来,目前排名前十的手机厂商,有六家都在发展自有芯
片,而且基本都已面世,不少还成为了手机的招牌之一。
可见,手机品牌做芯片,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而部分国产厂商,甚至表现出了不
吃馒头争口气的意思,那么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首先,是想在供应链谋得更多话语权
几乎每个厂商都遭遇过供应链上的难题,远的不说,最近的索尼摄像头缺货就是典型例
子,据传闻传感器缺货到顶级供应商也只能供货 50%,而其它排名前十以内的厂商可能
基本没货。
而这一点也可能会成为厂商第二、三季度,乃至全年可能会被破功的关键,因为独独摄
像头缺货,会导致其他已经按时进场的物料成为呆料,最后只能一点一点磨产能。可这
在当下的市场而言,无疑是和消费者本就不多的耐心做赛跑,然而最后赢的肯定不会是
手机厂商。
而芯片在供应链中的程度可能比摄像头还要重要一些,虽然可替代方案有不少,但早一
些时候小米 3 “换芯门”的危机还犹在耳畔——最终小米受制于人也就算了,消费者
这头也没落得好,这无疑给其他厂商们提供了一个负面教材。
而如果自身涉足芯片研发的话,一来是可以保证这个重要元器件的产能和供货,二来也
能避免在供应链上受制于人,自己的生存也才会有更多的盘桓余地。
>>>>其次,是想达成更高程度的软硬一体化
对于普通用户来说,iPhone 好用是因为有 iOS,但实际上真正的原因是因为苹果具备
高度软硬一体化的优势,它自己研发芯片,自己做系统优化,从起点上就有很高的匹配
度,而不会像 Android 一样做百家饭,众口难调,更不用去追逐和比拼硬件配置。
不过好在,目前几乎各家都有了自己的定制系统,或者干脆就是独立系统,那么这时候
自己研发芯片,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效仿苹果,来实现软硬一体化的目的。
比如联芯和小米合作的红米 2A,虽然定位低档,但通过深度合作与技术授权,小米能
够针对联芯的芯片更专向的优化 MIUI,使得其低档配置也不会拖后腿,这也就给用户
体验带来了稳固的保障。
而不止是系统软件,在手机功能日益丰富的当下,自有芯片还可以融合并加强一些更独
到的性能或功能,比如指纹识别,因为后者必须要达到硬件级别的指纹识别激活、处理
和保密,才能算是相对安全的,这一点,也就是为何 Touch ID 目前只传出能通过仿造
指纹膜外部破解,而还没有传出存在内部风险的原因。
>>>>再者,是谋求连接未来的桥梁
对于手机厂商来说,自己身处的这条路已经快要看到头了,虽然还不清楚路的尽头是否
还有下一个起点,但可以确定的是,厂商们当下能拼搏的已经不止智能手机这一桩生意
了。
智能硬件、智能家居、车联网、物联网,这些无不是成百上千亿级的大蛋糕,说厂商不
想分一杯羹肯定是假的,但真要操作起来又没那么容易,除非关键点由自己掌握——芯
片就是其中一点,因为它可以自手机,连接到其它厂商的其它业务上。
从某种程度上说,芯片就相当于生态圈的硬实力牵引绳,而三星和华为之所以不遗余力
的发展芯片业务,目的即在于此。
>>>>最后,也为了品牌影响力
对于厂商来说,使用别家芯片,一定意义上是给他人做嫁衣,特别是之前高通在芯片授
权业务上如此强势,但厂商们对此却束手无策,只能一手交钱一手献上专利供高通献佛。
华为用自研海思芯片跳出了高通这个大坑,从实际意义上看,长尾上对供应链成本的降
低都是次要的,更主要的是挺直了腰杆子,而且顺带收了一把“自主知识产权”的正能
量,这对于其品牌价值的提升,可能是千万个广告都换不来的。
>>>>做芯片,其实也不易
但很显然的一点是,不可能有多少个手机厂商,就有多少个芯片方案。因为自研芯片也
不是毫无门槛的,技术上的可以通过合作达成,但其他问题则就需要厂商自己解决了,
譬如要具有一定销量,这样才能保证芯片研发的成本能被摊薄到足够消化,从而才能实
现良性循环。
再例如一点是也要在软件和系统上有自己的体系,这样才能够达成 1+1>2 的效果。不
然的话,厂商们自研芯片可能就会毫无意义,还不如老老实实用第三方的东西。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