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Shandong版 - 刘树勇是谁啊
相关主题
老树语录1毛泽东翻译谈文革: 逻辑越来越荒唐 (转载)
昨天去农家乐了 (转载)逆向种族主义谣言: 中国儿童想象力倒数第一?.
昨天去农家乐了重大喜讯:人民日报整版刊文《文章大家毛泽东》
全民娱乐“我爸是李刚”的悲哀(转)人民日报整版刊文《文章大家毛泽东》
毛泽东翻译谈文革: 逻辑越来越荒唐 (转载)回良玉撰文抒发黄山情怀:退休后首先到黄山
河北官二代撞死人续:嫌犯的父亲李刚现身(组图)中日比较:关于中国人一盘散沙
端午祭文一篇 (转载)分析5个领袖的题词
看的我热血沸腾,恨不得马上回国参加运动方肘子:过于看重诺奖也是精神外F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刘树话题: 老树话题: 画画话题: 文人画话题: 摄影
进入Shandong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s*******w
发帖数: 2257
1
折花聊作柴,回家煮肥肉,开瓶二锅头,喝到黄昏后。
刘树勇已经快50岁了,不知为什么,大家都管他叫“老树”,而不叫“老刘”,这一叫
,就是20多年。
刚上微博三个月,每天上传一幅画,没加V的“老树画画”成了热门ID。因为,他的画
有一种难得的天真,当我们心中的田园日渐荒芜时,老树依然坚持在那里,执著地扛起
文人画的旗帜。
所谓的文人画,即绝不媚俗,绝不阿谀,绝不与世沉浮,而是保持着一颗真诚的心,它
敢批判,敢消沉,敢面对装饰而肤浅的世界,表达出自己的突兀,它不是一片顺从的落
叶,它总在坚守着自己的高洁。
在沉沦的时光中,坚定地说出自己的声音,刺耳也罢,忧伤也罢,总是真性情。更难得
的是,在画之外,老树的打油诗亦是一绝。
“山中发现老鼠,派人前去轰炸。找了半天木有,动静闹得挺大”,“一辆愤青出门去
,看谁都觉不顺眼。捏着拳头找打架,可恨没人理会咱”,“站在短墙后面,准备一块
板砖,过来一个坏蛋,一砖将他拍扁”,“傍晚有点闲,不禁又上树。惊散一群鸟,真
是对不住”……
信笔拈来处,接续着前贤的血脉,假使苏东坡、八大山人住在这个城市,他们的怨与伤
,亦不过如此。
读老树,就是读我们文化江山中,一份逝去的自我。随着时光流逝,它便成为后人的传
奇。
停笔20年
我是山东潍坊人,今年49岁,1979年考上南开大学中文系。
大学时开始画画,在天津美院拜了几位名师。1983年毕业分配到中央财经大学,因为大
学闲,有时间画画,加上北京画展多、书店多,上学时就常往北京跑,心想,毕业怎么
也得来北京。
那时本科生很少,找工作不难,我们两个班90多人,一半到了北京,但愿意到大学教书
的不多。
画到1985年,我停笔了,因为怎么也画不出自己的风貌,一提笔,不是齐白石就是徐悲
鸿,画谁像谁,就是不像自己。
前几年回老家,看我30年前给别人画的东西,吓了一跳,原来我还画过这么大的作品,
还画得这么像名家。
2005年,父亲患病来京治疗,心情很郁闷,又开始画画,没想到一落笔,找到自己了,
好坏无所谓,是我自己的东西,20年的人生阅历,加上在大学里不断读书,今天的我与
过去的我,有了本质的不同。
想念理想主义时代
对我们这个年龄的人来说,最难忘的是上世纪80年代,因为那是理想主义的时代。
一方面,封闭多年,国门洞开,那时街上来个老外,都会引发人们围观,另一方面,多
数人没出过国,只能靠读书来了解外面的世界,所以只有知识经验,没有实际经验,那
时出了大量翻译作品,一本《存在与虚无》能卖上百万册,其实有几个人能看懂?但大
家希望通过文本来证实自己对外界的想象,这个想象是诗化的,它把西方定格了,只看
到好的一面,没看到工业革命中后期的社会问题。所以,我们说的都是19世纪的西方,
不是20世纪的。
那时没有商业化,没有消费主义的污染,人人都呆在单位中,比较纯粹,更多关注精神
层面,因为社会没给你堕落的条件。
在广州受到震撼
1992年,我下海去了广州,颇受震撼。在北京,烤地瓜、拉板车的张嘴都是政治,可在
广州,没人关心这个,大家只谈早上吃点什么,晚上怎么泡澡。我第一次明白,国家与
社会不是一回事,彼此是分层的,社会可以自成一体。
过去说广州是文化沙漠,其实不对,广州只是没有北京这种文化形态而已,如果从社会
文化的角度看,广州反而是首善之区,在北京,那些很牛的话题,在这里全没用。
扑腾几年,我又回来了,因为知识分子下海晚,没捞到什么好处。像我原来街道最早下
海的,多是刑满释放人员,居委会主任办好执照,亲自送上门,怕他们再闹事。下得早
的人,自然有优势。
1996年,高校热了起来,一是开始评职称,这是给你名,二是有了课题费,有的课题能
给300万,可哪儿花得了这么多呢,100万就差不多了,这是给你利。有名有利,比下海
的诱惑大多了,这一年堪称“上岸年”,大家争着被“收买”,我也是这一年回来的。
玩世现实主义
不少人说我的画有“玩世现实主义”的风格,“玩世现实主义”是栗宪庭老师对圆明园
画派的定位,和国画不是一回事儿。我和这些画家关系非常好,1993年还在那里拍了3
个月照片。
对个体来说,最大的焦虑是你要调整和这个时代的关系,有的人出国了,这是溜走派,
有的留下来,但什么也改变不了,只好玩世,不仅是美术界,当时文学界有王朔,音乐
界有崔健,大家调侃是为了安顿自身,这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方式。
中国画有文人画的传统,但偏雅致化,一种是孤立于现实,高于社会,保持个体清洁,
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另一种是主动干预社会,比如世俗绘画、讽刺画,但成就不高。我
力图将两者结合起来,即文人的笔墨,漫画的干预。因为今天不可能完全文人化,过去
可以逃到山里,盖几间房,可现在这算违章建筑,马上会有人找你,在今天,避世、隐
居不现实。
写完上句想下句
不少网友喜欢我的诗,这也正常,我主业是中文,写诗算本行。
图像有致命的弱点,即表面化、太直接、没深度,而文字可以补充这个缺陷,以诗配图
,一个是视觉传达,一个是观念传达,相得益彰。现在有个偏见,认为写得多,说明画
的表现力不够,其实这是绘画语言的局限性,文与图不是相互解释的关系,而是互补关
系,就像碗和筷子,筷子不能让碗变大,碗也不能让筷子盛东西,但两者可以配合在一
起。
我写诗,都是边写边想,写了这句,不知道下句是什么。虽然老写在地里种菜收菜,但
实际上我没有自己的田园,那是我的向往。比如辛弃疾,相当于军区司令员,他写隐居
山中,也只是他的想象,因为现实充满苦难,没什么可说的。
找到自己内心的声音
和我这个年龄的人相比,今天的孩子压力大。前两天银行到我们学校来招人,吓了我一
跳,1000多名学生,穿着职业套装,就和卖肉一样,大家争着把自己卖出去。我很奇怪
:你真那么想进银行?
我们单位每年招一人,可满世界找不到合适的,博士、硕士来应聘,前后面试了300多
,没挑到像样的。
我们可以笼统地说,教育有问题,可就这么简单吗?你自己就没责任吗?年轻人不用羡
慕我们这一代,每个时代都有自身的困境,过去好找工作,可那时工作给不了你什么。
问题的关键,还是要想明白你是谁,尊重自己的内心,坚持自己的选择,我最不喜欢捧
着一套虚拟的逻辑,然后怨天尤人,如果你把你想学的学好,很多用人单位都在等着你
,可你偏偏要赶热门,偏偏要投机,要学那些“好找工作”的专业,要这么说,我是学
中文的,按说是饿死街头的专业,不也照样活得挺好?
创造力源于自由,如果你想主动地发挥想像力、创造力,谁也拦不住你,不能给你自由
了,你反而找不到北了,现在不少年轻人没想法、没思想,确实太苍白。
陈辉/文
文章来源: 北京晨报
s*******w
发帖数: 2257
2
刘树勇:中央财经大学教授、摄影评论家
男 1962年5月,出生于山东省临朐县。
1983年7月,毕业于南开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获文学学士学位。
同年,到中央财经大学中文系(现为文化与传媒学院)任教至今。
80年代中期,始致力于视觉语言与叙事方式的比较研究。80年代后期,集中以中国
书法为研究个案,比较研究中国视觉艺术中的表现主义传统与西方抽象语言纯粹化的差
异关系问题。90年代中期以后,以摄影为主要研究对象,重点研究摄影的语言形态及分
类原则,后转而关注当代中国摄影发展及图像传播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
代表作《权力――关于观念摄影的对话》在香港《现代摄影报》首次具体提出“观
念摄影”这一新的图像形态概念,旋即被《中国摄影报》转载,引发了全国性摄影理论
论争。
2004年开始策划并主编《中国当代摄影新锐系列丛书》,2005年2月,策划并主编
《世界摄影大师经典作品集》,(五卷本,汕头大学出版社)。
1997年10月,与艺术评论家岛子策划组织了观念影像展览《新影像展》。此为中国
观念摄影的第一个重要展览。
2001年8月,参与策划并发起中国第一个国际摄影节“一品国际摄影节”。组织实
施了八个摄影展览,并策划组织了相关的系列国际学术讲座及研讨会。此项活动以较高
的学术品位和建设性意义,引起国内外摄影界的广泛关注。
2005年10月,在青岛策划主持“少年的表情__新中国五十年代图像展”。
2005年9月初,在山东淄博策划发起并主持以[社会•内心•关注]为主
题的大型摄影展及学术研讨会。清理山东一地近十五年来图像发展的基本状况及图像资
源。
(责任编辑:陈若冰)
s*******w
发帖数: 2257
3
老树画画:心存一个闲梦,其它随了秋风
2014-12-26十点读书
点上方蓝字可加关注
微信号:十点读书
生活,尽然有不如意的地方,但看你怎么对待它,重在过程,享受的时刻最美好。人生
如白驹过隙,可以挣扎,但别烦恼。——老树画画。用画说话,用话绘画。(小编提醒
:最后的视频,精彩!)
来源:慈怀读书会
白天忙些烂事,夜半看册闲书。
虽说身不由己,不能活得像猪。
待到春风吹起,我扛花去看你。
说尽千般不是,有意总在心里。
天地何其广大,人世多么渺小。
你看一世繁华,都随大风去了。
春天里的花,
夏日里的花,
秋风里的花,
开不过心中的花。
我坐在这里。有风吹过。有花开过。有人经过。
有些乱七八糟的念头,从心头飘过。
我总是忍不住,在黄叶飘零的季节,想起花开的样子。我总是忍不住,在街头独坐的时
候,想起你走过的样子。
溪水一旁,住两间房,拥几册书,有些余粮。
青山在远,秋风欲狂。世间破事,去他个娘。
不屑与世相争,平然淡泊此生。
心存一个闲梦,其它随了秋风。
我看到秋风吹起来,
我看到花儿都落了,
我看到月光覆流水,
我知道已经错过了。
花开总有意,梦醒却无痕。
此身非我有,恋恋在风尘。
心怀虚无之念,万丈红尘潜行。
平生安稳即好,不必妄自多情。
老树画画: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教授刘树勇先生,1983年南开大学中文系毕业
。我们看看真人刘老师的精彩演讲视频:
s*******w
发帖数: 2257
s*******w
发帖数: 2257
5
[转帖]刘树勇聊天记录 (2012-01-13 21:24)
本博分类:摄影杂谈 四月风分类:其他 阅读(841) 评论(15) 收藏(0)
摘要:
刘树勇,山东省临朐县人。1983年毕业于南开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现为中央财经大学
文化与传媒学院教授,艺术系主任。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始致力于视觉语言及表现形态
的研究。九十年代初期,致力于影像的传播研究与实践。中后期开始从事当代中国摄影
发展的观察与批评。发表文章若干,著作数十种。
一片草地三杯酒:很想知道你是怀着怎样的一种心情写出图像的社会化功能一文的?
刘树勇:“图像的社会学功能”将在《中国摄影》今年的第十一期上发出来,如有兴趣
可找来一看。写此文动机,一是我发现摄影界一些已经有些成就的摄影家在寻找一种较
为深化的摄影目标和较为理性一些的工作方式,而且心境上比过去平静了,想自己一个
人扎扎实实地做点儿事,不想掺和到浮浅的摄影界中去瞎耽误功夫了。这一点值得提倡
。二是,我想从社会学的角度说明摄影其实是有许多种功能和价值标准的,不一定要把
它看成是艺术。我们过去甚至是现在很多搞摄影的、特别是发烧友们总觉得摄影是“艺
术”,其实从根上就弄歪了。摄影不过是人类找到的一种言说方式而已。它是什么,要
看你把它当作什么来对待。摄影作为“艺术”的功能和价值远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高,
你不必那么高看它。世界上那么多人没有“艺术”一把,照样健康地活着。
桃花源水:请问刘先生,如果从数码相机中可以得到高素质的影像,照相还有意义吗?
刘树勇:如果仅从拍下发生的事件和传达信息这一种角度来说,数码相机的确对传统意
义上的摄影构成了巨大冲击。其实单就新闻报道和图像信息传播来说,现在的数码相机
达到的像素已经足够我们的报纸使用了。我有时都觉得我们现在使用的相机和胶片所获
得的图像素质对于我们的报纸来说简直就是一种奢侈。问题在于,摄影的意义并不只是
存在于这一方面。即使数码相机在技术上进一步改进后达到并取代了传统相机的这种记
录和传播信息的功能,我想传统相机和摄影方式仍然有意义,比如,它会成为完全个人
化的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乐趣,一种生存的诗意表现,就像有人迷恋滑翔机一样,飞行
已经不是主要目的了。
程序马达:刘树勇你认为摄影的多元格局是什么?
刘树勇:用摄影去做摄影可以做到的一切事。目前我提多元化,目的就是希望大家明白
摄影具有极大的可能性,可以以各种形态显现摄影的价值,不要总觉得摸起相机,穿上
摄影背心就是在搞“摄影艺术”。这个问题说似简单,其实真正放下这种情结并非易事
。对那些业余摄影者来说尤其如此,因为中“艺术”的毒太深。
生活:请刘老师谈一谈中国当前摄影与国外的差距。
刘树勇:主要还是没有一种理性的分别,缺乏理性的判断和对摄影的把握。没有清晰的
层次分别,而且在理论上没有人说明白这一点,各种摄影形态就分别处于一种不自在和
不自信的状态。比如,国外有很多专门做插图的摄影家,做得很好。我见过一个摄影家
,为整整一本关于缝纫的书拍了上千张照片。从那些照片就可以看出这个摄影师对自己
从事的这一形态的摄影充满了自信和敬爱。拍得很认真,很用心。我就做这个,我要把
这一行做得最好。只要做好,这一种摄影就不比所谓的“艺术”摄影差。在我们这里就
不同,一个整天为农业部门拍水稻的摄影师遇到个搞“艺术”摄影的,他就觉得矮人一
头,因为他不明白他和那个搞“艺术摄影”的其实并没有高下的分别。原因就在于中国
摄影界没有从理性上说明这一点,搞得很多摄影从业人员缺乏基本的知识准备。从一些
网友的问话中也可以看到这一点。我还是希望大家从理性上来认真地做一做摄影,不管
你拍照还是我做批评,都一样。动不动就说“摄影就是玩儿”,还动肝火,要打架,好
象把谁打趴下了就把摄影搞明白了。这就不可能有长进,在这里也失去了交流的基础。
桃花源水:权威小了,但太商业了,有药吗?
刘树勇:太商业没有什么不好,起码作为一种阶段性的策略,商业化有它的好处。再说
,这么多年的权力把持,一统化的美学标准,倒是没有商业化,可你又见到了什么象样
的摄影呢?商业分化权力,使摄影的形态及标准多元化和结构化。在此状态下,各元正
常发展,相互促动,而且前有摄影家的自信和理论支持,后有市场的消纳和利润支持,
这样摄影会发展得比较正常和健康一些。
秀才:那么你认为“理论”可以指导实践吗?
刘树勇:对于一般意义上的摄影来说,理论是一种“理”,是形而上的,距实践较远。
但对于我所提的“观念摄影”来说,摄影本身就是为了显这个“理”的,它不是指导不
指导的问题,而是本来一体。很多人拒绝理论,其实是误解了理论。做理论的是在想事
儿,目的是求一个明白;拍照片的是做事儿,是“证”得一个明白。两者其实殊途同归
,并无分别,都是为了搞明白摄影,了结一件事儿。
孤舟寒江独钓客:批评家往往是愤世嫉俗的人。往往认为只有自己是最清楚的,所以也
最容易得罪人是吗?
刘树勇:摄影家通过相机观看世界,批评家用自己的眼光观看摄影家,两者不过是观照
对象有所不同而已。其实都是各做各的事,做好它才是最要紧的。批评家没有必要觉得
自己最清楚,摄影家也不必对批评家说得那些话耿耿于怀,只要不是胡说八道,不涉人
身攻击,听听何妨?其实批评者与摄影家是处于同一位置上的人,相对于摄影史和摄影
理论来说,他们都处在前沿位置,本是一个壕沟里的战友,是为了把当下的事情办好的
,为什么在很多人眼里就成了死敌呢?
秀才:说到“道理”,象摄影这种主观性极强的东西,有没有客观标准?
刘树勇:摄影仅仅是一种语言,不能简单地说它就是主观性极强的东西,这要看你是如
何使用这一语言和用它做了什么事。因为你对待摄影态度的不同,摄影就会呈现出不同
的姿态和功能来,这些不同形态的摄影在发展中便形成了一种隐形的标准。正是由于这
些标准的的存在,才有了像荷赛这样的摄影赛事。像马格南那样的图片社,从摄影美学
的角度来说,大致就存在着两种完全不同的图像标准:以布列松为代表的注重摄影自身
图像语言纯粹化的标准,和以卡帕为代表的注重照片内涵强度的标准。所以,我说在这
世间,标准的确是存在的,它存在于我们每个个体之外,成为我们看待这些摄影的依据
。单纯地说“我觉得它好就是好”纯粹就是一种无知的托辞,没有广泛的说服力。
“拉萨与你有什么关系?”
肥P:在这里恐怕更多的是业余的,您怎样评价这个在摄影界不可忽视的群体?
刘树勇:现在国内业余与专业的差别主要是从业上的差别和部分的技能上的差别。关于
摄影的理解、相关的知识准备都差不多。业余摄影爱好者最大的问题是不能获得较好的
摄影教育,特别是在观念上受国内几位搞风光摄影的所谓“大师”影响较大,不是收钱
教课,就是带队旅游兼摄影指导,整天不是拍祖国大好山河,就是拈花弄草,风花雪月
。看看国内可怜的几本摄影报刊杂志设的什么“月赛”栏,几乎就是为了安慰这些发烧
友准备的,在上面发张照片,对业余摄影者就算是个天大的恩惠了。除此之外,这些摄
影爱好者只能靠看本国外摄影画册和杂志知道点儿专业信息。其实,明白不明白摄影,
跟业余还是专业没有多少关系。目前来说,发烧友最好别再上那几位大师的当,别在用
那么好的器材整天坝上、西藏地去拍那种在编辑部中成筐成筐积压着的风光照片。你实
实在在地按自己的愿望拍点东西,比如你就认真地拍你的家人,你的家,你自己的日常
生活,你会发现与专业人员相比你其实拍得不太差。再认真做上几年,交几个好的专业
级别的摄影朋友,也会修成正果。
肥P:业余摄影又不是混饭,自然没有功利色彩,难道也得病?
刘树勇:我说的病是指对摄影理解和操作上的问题,与业余不业余,功利不功利无关。
秀才:既然你说是内心的表达,那么人家上拉萨有什么不对?
刘树勇:拉萨与你有什么关系?中国古代高人有一句话,叫作“在己体道”,用老子的
一句话说就是“其行弥远,其知弥少”。也就是说最重要的是搞清楚你自己,把自己搞
清楚了,也就把天下搞清楚了,因为天下万物,莫非一理。你的理,与天下理通。用在
摄影上,也就是要关注真正构成你的生命经验的那些东西。对于西藏人来说,对于那些
生命活动中的最重要部分都是在西藏度过的人们来说,拉萨当然是重要的。比如像当年
画连环画《邦锦美朵》的那个画家韩书力,在他生命最具有活力的年纪在西藏生活了许
多年。他在中央美院毕业后在北京工作,找不到感觉,觉得北京的生活与他的生命有一
种隔膜,最后又重新回到了西藏。这是一种真实的状态。如果仅仅是为了猎奇,为了寻
找一种异于日常经验的图像而去西藏,那就有些扯淡了,因为那个地方与你的生命没有
什么必然的关联,你无法深入其中得其精髓,也无法通过这种观光客式的到达真正解决
你自身内在的问题。所以你不远千里到达那里,带着几十万元的器材,除了拍回一些大
家都拍回来的精美风光片之外,最大的收获就是喘了几口的新鲜空气。除此之外,还有
什么?
a9458:刘先生,所谓的标准是自己定的呢?还是他人定的?一个摄影爱好者摄影的目
的就是使自己符合所谓的标准吗?要是摄影也有标准那么会不会使照片也象是一个模子
里出来的一样呢?
刘树勇:标准是约定俗成的,不是哪个人定的。对于摄影来说,标准是一种大的规定性
,并不像科学技术那样具体和可以量化计算。但它的确存在,而且它使某一类摄影获得
自身的独立品格,有自己的发展道路和遵循的法则,并且保证这一类摄影沿着自身的轨
道发展。比如,布列松的摄影与卡帕的摄影就不能用同一种标准来衡量评判。你看一看
,从慕卡西到柯特兹到布列松,这是一条线上的摄影形态,也就是我说的关注摄影本身
的语言系统建设的、关心摄影的本体属性的摄影形态。此后的寇德卡、甚至马克吕布也
基本上沿袭了这一条线索,只是稍有突破,不那么纯粹了。他们几乎都遵循同一种法则
,但并没有像是从一个模子里倒出来的一样,而是因个人领悟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风格。
smallcat:刘先生,您怎么看自由摄影师?
刘树勇:自由摄影师这些年越来越多了,这说明图片市场比过去好多了,可以让一些不
愿意受限制的摄影师纯粹靠着自己的手艺活下去。这种状况打破了六、七十年代甚至八
十年代初时那种摄影师完全依附于一个新闻单位或者是照相馆的格局,有利于摄影理念
的多样化和风格样式的多样化。但据我所知,国内的自由摄影师主要从事一些与影楼业
、广告业相关的拍摄工作,还很少有完全靠为报纸杂志拍新闻类或者是社会纪实类照片
为生的自由摄影师,可见这方面的市场还没有完全成熟。体制可能是最重要的原因。其
实就现在国内平面媒体照片的使用情况来看,养大量摄影师成本极大,根本就得不偿失
,纯属是浪费。如果这一方面的市场一旦成熟了,比如,图片的价格提高到一个可行的
档位上,我想会极大地刺激自由摄影师队伍的壮大,也会促使中国新闻媒体上的图片使
用出现真正的竞争,自然也就会促使摄影出现一个新的面目。另一方面,就像国外那样
,报社养的摄影记者、通讯社的摄影师、自由摄影师并存共荣,互为补充其长短。这种
格局较为正常。
苍鹰:刘先生,你怎么看待摄影的地域性得奖现象?
刘树勇:我对得奖真是不感冒,尤其是国内那些所谓的专家们评出来的奖,原因在于这
种奖没有个明确的理由来支持。据我所知,许多人连摄影的基本内涵都不清楚,就凭着
自己是个摄影报纸头儿这点儿芝麻大的权力,或者是有一些拍照片的直接经验,就在那
里指手划脚,将一堆照片硬是分出个三六九等来,这种奖不得也罢。再加上各种功利目
的,和其中那些猫腻,这种奖说明了什么?什么都说明不了。至于在国外得奖,我觉得
也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这方面的问题,我在那些谈新闻摄影的文章中都谈到过了,不
多哆嗦。
新茶客:摄影在很多时候并不是为了拍摄而拍摄,决定于自己的心情和爱好,如果都不
这样,你觉得摄影界有希望吗?
刘树勇:这话还是太笼统了,最好别说“摄影”,最好说“什么样的摄影”,因为“摄
影”还是太宽泛了。有些摄影形态,比如表现主义式的摄影在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摄影
家的情绪状态。但有些摄影形态,比如纯粹记录式的再现式的摄影,拍不拍主要取决于
用途和时间上的要求(如拍一张病理切片的资料照片)。再比如观念化的摄影,照片只是
观念的显现方式。这类摄影形态拍不拍与摄影家的个人情绪状态没有多大关系,观念摄
影的操作有时并不需要拍照。所以我一直说要把摄影分开层次来说,这样不容易混为一
谈。
“接砖吧”
smallcat:接砖吧,呵呵,想问问你对“黑冰”这类流派的看法?
刘树勇:“黑冰”的照片我看得很少,没有资格发表评论。仅就我看到的几幅照片来说
,我觉得做得一般,合乎当下那种不断变化着的又说不清的时尚,而且也归不到什么特
别的流派里去。图像上有些小技巧而已,不大气,没有别人说得那样了得。我还是喜欢
大气一些的东西。当然这是我个人的看法。
苍鹰:你说做影楼的怎么个不自信法?
刘树勇:我接触过几个做影楼的,照片拍得不错,钱也挣了不少,除了花钱请朋友喝酒
时理直气壮一点外,总觉得自己的摄影太商业了。他过去受到的教育是,真正的“艺术
”是无功利的,是与钱无关的。这种“艺术纯洁”的教育的底子在他心里总是在隐隐约
约地起作用,让他觉得自己的影楼照片在道德上不那么纯粹。其实这整个一个弄错了,
这是过去那种价值标准的单一和专制造成的。当然,也有非常自信的影楼摄影师,我也
见识过,但我发觉那种自信并不来自对摄影本身的正确理解,而是因为他挣的钱比那些
不搞商业摄影的摄影家多。这种自信基本上是一种土财主的骄狂,另当别论了。
桃花源水:您是不是觉得陈长芬的年纪大了,并且不愿继续学习,所以现在的作品没劲?
刘树勇:我前面已经说过了,陈长芬的摄影,好的和坏的地方都不见有人说清楚。他的
摄影在理念上比较混乱,比如,他承袭了亚当斯和韦斯顿这一支摄影传统的一些理念,
但他不如他们做得地道、精粹和富有建设性。其实,亚当斯和韦斯顿对于摄影史最重要
的贡献,就是通过有效地控制摄影,尽可能真实地再现物体的表面状态,并且完善起摄
影的语言系统,而不是象很多中国摄影师理解的那样是拍了一些关于大好山河的风光照
片。很多人其实都不明白俩老头整天在那些破石头烂木头青椒白菜帮子面前搞些什么名
堂。尤其是亚当斯,对中国摄影界影响真是太大了,可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把亚当斯学
歪了。陈长芬也不能幸免,直接跑到风光摄影那里去了,还觉得是表达了自己的内在感
情。近些年看到他的一些照片,很象在做摄影语言的词组练习,若从理论上来说,中国
有这样的摄影家有意识地作此努力还真是可以。但从他的文章里发现他并没有充分地意
识到这一点,这说明他在理论上没有基本的准备,而是只靠直觉在做照片。这是非常不
够的。这已经不再是一个靠直觉活着的时代了,从现代主义时代开始,人类发现做一切
的事,无不需要理性的指引和阐释。从这种意义上说,陈长芬的作品不是今天才没劲,
而是一开始就没有什么内涵。我想他也发现了这一点。不能总是祖国大好山河吧?不能
总玩那种语言游戏吧?而且就这方面的意义而言,韦斯顿们早已经把工作做到家了,也
没有必要有那么多人追随和重复这种劳动了。所以陈长芬的照片在大家热衷纪实摄影、
新闻摄影的时候,便显得非常空洞,没有什么实际的内涵。前些日子,广州的《摄影之
友》在北京办活动的时候,听到陈长芬先生在国际饭店一边打幻灯在放那些风光照片,
一边在谈环境保护,我就在下面替他老先生觉得累和心虚。你那些风光照片和什么环境
保护扯得上关系吗?还不如就说无限风光在险峰呢!最近看了本书,叫作《美人赠我蒙汗
药》,有句话我觉得说得还不错,叫作“人可以无耻,但不可以伪善。”这话用于劝告
陈先生倒也合适。
感觉:你对城市题材片子的看法?
刘树勇:城市题材的照片太少了,特别是有关于中国城市的当下状态的照片真是太少了
。这是一个很大的缺陷,同时也说明摄影家们缺乏对于自身周边生存状况的关注,都把
目光盯着一些带有奇观性的场景和戏剧性的事件上面去了。城市的多元化和复杂化,乡
村生活标准的都市化,特别是像电视这样的媒体将一种完全城市化的标准散布开去,使
城市不再只是一个区域的概念,而是成了一种生活的指标。这在今天是特别值得注意的
。如果有一些摄影家平静地将视线长久地注意到城市生活这一方面来,关注那些具体的
具有文化表征性的城市生活事件和人物,这样的照片会有很高的价值。我所看到的青岛
吴正中的照片,上海的陆元敏的照片,都不错,但过于关注城市的过去和那些历史陈迹
了;而天津莫毅的照片又太个人化了。如果从照片的见证功能来要求的话,那些鲜活的
发生在当下的城市生活景观,应当成为我们的摄影家们特别关注的东西。不要老是跑老
少边穷地区,不要象个旅游者那样一天到晚地跑坝上和西藏。
乱点评:刘先生,您与王朔比如何?您觉得王朔评老舍、金庸评的如何?
刘树勇:没有可比性。我个人觉得王朔很不错,聪明而敏锐,他把那些虚假的毫无价值
的东西毁在了众人的面前,告诉大家别再把这些狗屎当回事儿。这不是哪个人能做到的
。他评老舍的文章我没看,没资格说。但说金庸的文章我看了,我觉得说得不差。我个
人不上武侠这一路,所以觉得金庸的东西没什么好看的,看多了,就觉得是胡扯。我觉
得王朔说金庸还算是客气了。
深白色:刘树勇,你对其它的类似杂志如何看?如〈中国新闻周刊〉、〈城市画报〉、
〈视觉21〉?
刘树勇:这三种杂志都还可以。《中国新闻周刊》好象宣传上不太得力,内容上已经不
错了。《视觉》稍嫌杂乱一些,定位不太准,想来可能那里有几个自我感觉另类的人物
在主事儿,什么都想照顾一些,可能就不大容易做。在这种分寸上把握得较好些的是《
街道》,可惜刚刚找到点感觉,那主编一发烧,就给停了。
“网络传播对权力操控的分化尤为重要”
一片草地三杯酒:你是否想过自己的摄影及评论也担负着许多超乎图像和理论本身的功
能呢?你因此有过困惑和矛盾吗?
刘树勇:说得直白一点,我对职业化地去做一件事没有太大的兴趣,比如摄影,对我来
说,并不比做些别的更重要。对摄影有兴趣,这只是个契机,走了第一步,我就想尽可
能地搞明白它,搞明白了,有些事就通透了。我写过一本关于书法的书,成书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通过那个过程,我搞清楚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很多是超乎于书法之上。做
摄影也一样。人不会为一种职业活着,人只是为活着才去选择一种职业。我九三年春天
时拍画家村,走进一个画家的家里时,他正在对着他的女朋友大声地说“我这一辈子就
撂给艺术了!”听到这句话,你就知道他肯定弱智,要不就是活糊涂了。所以人应敬业
,但不能死在一业之上。有网友对我说的把摄影当作“支点”很搓火,好像这样说是对
摄影不负责任。其实不仅批评者要有超以象外的姿态,摄影家有时也有必要站到摄影之
外来远远地打量一下摄影,有好处,容易让人清醒一些,更可以从大处把握摄影。老是
贴着摄影,粘在一起,不是摄影死,就是你找不着北了。
老灯:刘树勇,你希望摄影成为什么样子?你说的摄影的样子应该是什么?如果大众不
能接受,你希望的样子还有意义吗?
刘树勇:我希望摄影正常发展,成为它可能成为的一切样子。而不是像现在被某种权力
控制,或者是被某种愚蠢的观念限制住。其实现在权力对摄影的控制比过去差多了,真
正使摄影不能正常发育的是多少年来形成的一套极为愚蠢低劣的摄影观念。更可怕的是
还有一些被称作大师的人物在那里不断地传达这些低劣的观念。这话说得有点儿糙了,
但当你看到那么多人一天到晚跑到长城上去练瞄准儿,跑到坝上草原去“搞创作”,你
就会同意我并不是在瞎说。
天弘:你选择了摄影不仅仅是喜欢吧?
刘树勇:80年代末时,呆在大学里很清闲,除了上课,没有什么别的事儿可做,就成天
在屋子里看书。那段时间对西方现代主义艺术关注的语言的纯粹性这一支脉络很感兴趣
。于是下了点功夫,专门琢磨艺术的分类学,从语言系统的角度,甚至从材料属性的角
度来企图搞明白不同艺术门类为什么会有那种分别。搞了一阵子,收获不小。其中有个
收获就是,当我琢磨电影与绘画之间的分野时,发现两者根本就没有可比性,但中间的
摄影静照却模棱两可。这就让我先得把摄影本身的语言系统和方式搞明白。这是比较早
地考虑摄影的问题。喜欢摄影是后来的事。所以我考虑摄影是从琢磨艺术的分类原则和
不同艺术的语言方式开始的。所以我后来看摄影,通过摄影来说事,首先从语言系统的
角度把摄影卸成几块再分头细说,我觉得这样比较容易说清楚。所以我的兴趣并不是针
对摄影的具体技术问题的,我对摄影的本体论更感兴趣。这基本上是属于艺术理论的范
畴。后来遇到了摄影界的一些朋友,听到的事多了,也看到了一些,感受到一些摄影理
论本身之外的问题也可以一说,比如权力对真实的决定性意义、中国摄影界的行会习气
、批评的无序化、荷赛的语言系统、中国人的视觉语言和感受力为什么不发达,等等,
于是转入批评,专谈问题,把主义先放一放。所以确实不单纯是因为喜欢摄影才做这方
面的批评。我说把摄影作为一个想问题的支点,也是从这方面来说的。
达达:树勇,你现在还拍不拍了?
刘树勇:拍得很少,目的主要是体会或者印证一些有关摄影的法则以及相关的一些问题
,或者通过这种拍照本身阐释一种观念。目的性比较强。再就是拍家人、朋友、同事,
总之,一些在我生活周围的人和一些非常具体的生活小事。就好象不时会瞅他们几眼一
样。或者是为了一本书的插图拍几张。不想浪费胶卷儿。
新茶客:刘先生既然体会过摄影的快乐,为什么又对摄影不感兴趣了呢?是什么促使你
要拿笔说说那四种病?
刘树勇:我对摄影的技艺兴趣不大,但对围绕着摄影发生的各种现象以及摄影产生的深
远影响很感兴趣。琢磨和表达这一点最好的方式还是通过文字。我也通过摄影来表达这
种理解,《权力》就是这样的摄影作品。只不过很多人不大适应或者说不大明白我这种
表达方式罢了,结果还是想歪了。看到那些评《权力》的文章,我就知道一些常识性的
东西很多人不明白。其实你如果对人类的视觉艺术发展史稍有常识,如果你将摄影的发
展史与整个人类的视觉艺术史作一比较,你就会明白艺术摄影形态的观念化不过是一种
必然趋势,不值得大惊小怪。其次,在那些对《权力》有强烈抵触情绪的文章中,我再
一次真切地看到了一大批被权力的有效操纵弄傻了的人。你如果稍有点历史常识,再加
上一点儿对自身生存经验的真实的觉察和清醒的认识,你就会明白无所不在的权力是如
何改变了真实的世界,如何改变了文化和历史,如何改变了每一个人的判断力和生存状
态甚至情感状态。可惜在那些文章中我没有看到几个这样的人。整个争论仿佛在黑暗中
的一团混战,狼烟四起,杀声震天,时见血腥,最后把老家伙和一些大腕们都抬出来说
话了,个个也都是声色俱厉,手起刀落,锋芒好象点到了对手,其实连影子都没碰着,
全在那里瞎折腾,只是弄得人一身的西红柿酱。不过这个争论有个好处就是,让我这个
对摄影界不大了解的局外人知道了一点儿底细。
doom:刘先生,摄影批评家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方法与理论呢?
刘树勇:我希望摄影批评至少应依托较为深厚的文化史、艺术史、摄影理论、特别是视
觉语言研究方面的知识准备。这样才可以公允,才可以尽可能地把事理说清楚。采取什
么样的言说方式是批评家自己的选择,我想达到良好目的才是主要的。
秀才:改变现状,我也想参加,那么你认为该从什么地方入手?
刘树勇:当然。媒体的多样化和多量化可有效地瓦解专制,使更多信息传播出去。在中
国,网络传播对权力操控的这种分化作用尤为重要和明显。就摄影而论,国内就那么几
本摄影报刊,即使都是些真知卓见,又能发表多少?我们又能看到多少?所以,传播媒体
少,客观上也造就了一种特别的权力。你没看到,摄影报刊的主编大人们到各地巡游时
,发烧友们手拿一迭照片面对他们表现出来的那种敬畏的神色,经常让那些主编大人们
摸不着北。其实那些人并不是敬畏这些主编,而是敬畏这几本少得可怜的摄影报纸和杂
志。网络的出现在目前至少让更多的人有一个展示自己的空间,有一个说话的地方。“
四种病”病了四年多,辗转国内这两家摄影报纸之间,管事儿的数次说要发表,数次又
搁置下来。《人民摄影报》的头儿98年在广州搞那次新闻摄影研讨班时当着那么多朋友
的面说要发,一定要发,说话时的那种坚决的神情搞得我当时还挺感动,觉得这次该信
他一回了,结果还是没戏。后来就给了《中国摄影报》,那头儿也是几次说要发,还让
底下的一个编辑来对我说要“召见”本人,仿佛宣草民进宫似的。终不见下落,说话就
跟吹气儿似的。“你老去西藏干什么?”一文也是如此命运,本是《大众摄影》头儿亲
自约的稿子,成了之后传将过去,头儿在电话里对我说此稿缺乏理论学术气息,还骂了
什么什么人。好像这《大众摄影》一夜之间要改刊做成《中国社会科学》那样一本纯粹
的学术月刊了。你面对这样学养深厚、对杂志的学术格调极端负责的理论专家时也真是
自惭不如,只好作罢。相比之下,网络就不那么装洋蒜,也比较自由。我只是要说一说
所看到的摄影界存在的问题,这属于专业领域,又不涉及政治、宗教、民族等等这些敏
感话题。说得不对你也可以出来反驳,这样的专业报纸杂志不就是为了大家在此说话的
吗?道理越辩会越明白,岂不是好事?没有必要挡着。一个个的主编都觉得是孩子他爹似
的,生怕孩子犯错误,坏了他老人家的名声。网络好像不那么好挡,又不是你家的院子
,装一大铁门,拴一大电子锁,上有电网,再养两条恶狗昼夜叫唤挡横。网络好象把也
把不住,不过也难说,在网上若再碰上个什么自觉了得的理论专家,恐怕这样随便说话
就上不去。什么叫权力?这就叫权力。
天弘:你是否渴望另一种摄影思想体系和制度的建立?
刘树勇:中国摄影多出于两支:一是新闻,一是照相馆业。特别是新中国的摄影,其从
业人员多出于新闻行业。中国新闻界不称新闻业,叫作“意识形态领域”。所以摄影的
自身法则和独立发展轨迹基本不谈,50年来说的摄影基本上都是“功能论”,这是典型
的中国式的完全依附于新闻业的政治功利化的狭隘的摄影理论。50年来的艺术摄影最后
也成了人像、祖国大好山河再加上花花草草。这样单调的摄影思路,其发展成就可想而
知。所以摄影所处的整个社会环境和文化指向是最能影响摄影发展的东西,有了这一点
,才谈得上摄影本身的思想体系和相关制度。至于技术问题,那是最枝末的问题,在大
的思路没有建立起来之前这些东西根本不值一提。现在是反过来了,人们只在谈这些枝
末的问题,还在那里沾沾自喜,什么镜头啦,相纸啦,光线啦,专业报纸杂志上、摄影
网站上充满了这些东西。本末倒置了。
新茶客:刘先生,我对视觉语言理解没您深,您认为视觉语言是可以看得到的吗?
刘树勇:视觉艺术所使用的不同语言,是通过各种不同的视觉样式显现出来的,所以当
然看得到。比如,亚当斯和韦斯顿的摄影中,极大的景深和物体表面的肌理效果,成为
他们特别重视显现的内容,这就是他们的语言方式;而慕卡西、柯特兹和布列松的摄影
,重视在特定瞬间内事物之间的构成关系则是他们的摄影所使用的主要语言方式。两者
的不同,构成了摄影语言系统的两极。
WU:有很多人不明白你所说的不要太重视图像语言,这是咋回事,请赐教。
刘树勇:我在谈新闻摄影和纪实摄影的一些文章中是说过不要过多地看重图像语言,是
因为在这一类摄影活动中,摄影的目的在于显现事物本身而不是显现摄影本身。也就是
说,图像语言在新闻类、纪实类摄影行为中只是个手段,而不是目的。过多地注重图像
语言强度,会将读者的视线引向图像本身,比如构成、光影、比例、动态效果,等等,
从而丧失了这类摄影的真正目的。我们很多新闻摄影记者拍新闻照片时,过多地关心图
像的构成因素和刺激力,用大广角镜头将画面搞得很夸张,没有考虑中国普通老百姓的
读解习惯。对此我认为应当节制。但是,你如果是另一路的摄影,比如你想继承布列松
这一支注重画面构成的传统并想在此类摄影形态方面有所成就,那你就尽可能地去展示
你在图像语言方面的创造力。这就是说,是否注重图像语言,要看你是在做哪一类的摄
影,不可一概而论。

微信 0
前一篇:關於世俗---阿城與張大春的對話摘錄
后一篇:【轉帖】清明世界 朗朗乾坤──像孔子的阿城
精华评论
评论[我要评论]
石超峰 2012-01-13 23:25 说:
对当下中国摄影界的一些问题和出路分析的教准,比如拥有“权力”的人对摄影观念的
误导等。对风光摄影的批判待商榷。
[回复]
石超峰(已推荐) 2012-01-13 23:25 说:
推荐!
[回复]
谢人德 2012-01-14 10:09 说:
很长,很好!是什么时间的聊天录?年、月、日。
[回复]
谢人德 2012-01-14 10:15 说:
刚才G了一下好象是2003年以前的老文章了,怪不得还有“黑冰”之类的词语。
[回复]
吴杰 2012-01-14 17:00 说:
謝老認真細心!剛想說,這個聊天記錄就是2003年左右的,具體日期不詳。
[回复]
康国生(已推荐) 2012-01-14 10:27 说:
值得一读。
[回复]
吴杰 2012-01-14 17:01 说:
劉樹勇先生是研究語言的,藏策先生也是。
[回复]
康国生 2012-01-18 11:52 说:
藏策先生的文章我已经拜读了一点,是从你的转载知道的O(∩_∩)O~
有时间我还要多读这两位的理论。谢谢!
[回复]
吴杰 2012-01-18 21:45 说:
千克秒兄太客氣!語言實際上在我看來,就是人類文化的全部。没有語言,人類就不是
人類。如有興趣,建議看看雅克拉康的語言理論。
[回复]
吴杰 2012-01-18 10:31 说:
這個真没有,自己搜索一下吧,也不知哪個是首發。
[回复]
占有兵 2012-01-18 12:56 说:
讲真话而不搬弄学术,敬佩!
[回复]
金辉 2012-01-18 13:30 说:
好文章,刀刀见血。
[回复]
吴杰 2012-01-18 21:01 说:
像劉樹勇先生這樣研究語言的先生,完全也可以搬弄學術,整一大堆術語,但他没有;
也有的整術語,風格不一樣啊。只要說的在理,咱們多了解一下也好,畢竟網絡查詢知
識很方便。自己真有興趣,好奇,那個探索對自己是一筆很大的財富。
[回复]
匿名(221.11.5.*) 2012-01-18 21:37 说:
n年的东西当宝贝,大家都贪玩了。
[回复]
吴杰 2012-01-18 21:43 说:
恩,正因為是當年的寶貝,所以挖出來,看看有哪些好東西可以保留接續下去,這就叫
“傳統”,再能傳下去就可以叫“常識”了,不這樣,你怎麼延續?空中建樓?和去年
底的文化推進綱領一樣來一次“文化大躍進”?没有傳統,你哪有立足之地?你怎麼看
西方的攝影?你無從看起。你有新東西尽可以發出來供大家瞻仰,先行代大家謝過了。
[回复]
s*******w
发帖数: 2257
6
刘树勇:嬉笑怒骂声 声声入画__转自读书网 此博文包含图片 (2013-01-31 16:
35:09)
标签: 2013 收藏天地 好运来 心想事成 书画同源 休闲 分类: 秋水书画
共1篇
刘树勇:嬉笑怒骂声 声声入画__转自读书网
刘树勇:嬉笑怒骂声 声声入画
人活着要有真性情,是对自己的认真和纯粹感,是不自欺,是真诚的个人性情的流露。
看刘树勇的文人画,能看到真性情,然而这也是他经过多年历练后才找到的。
看刘树勇的文人画,妙趣横生,意境深远。
读刘树勇的打油诗,嬉笑怒骂,酣畅淋漓。
秋日微凉的清晨,中财里,刘老师风尘仆仆赶来,操着浓重的山东口音,热情的引我们
进入办公室。由于前一晚刚下飞机,刘老师眼中布满血丝,却仍炯炯有神。办公室里有
一张大桌,一半铺着纸墨笔砚,墨迹都已干透。我们在桌子另一侧坐下,由文人画谈到
多元化,直谈到对待生活当有的一颗赤子之心。
“泡坑”和“泡澡”
在刘树勇的画里,“泡坑”和“泡澡”是经常出现的两个意象。
“泡坑”要追溯到刘树勇的童年生活。刘树勇出生于山东省临朐县,儿时的他,常常跑
到地里去挖坑来玩,后来到异乡求学、工作,仍对儿时挖的“坑”难以忘怀。他说大学
就应该每人进来挖一个坑,跳到里面谈古论今,呆上四年。
“泡澡”则是后来喜欢上的事。上学时,都是在集体澡堂里洗澡,后来到北京教书,分
配到一套带有浴池的房子,从此视泡澡为人间一大乐事,这种乐,也是最为纯粹自由的
乐。
“泡坑”“泡澡”看似浅显,却耐人寻味,于是我们总想深究符号背后的含义。
刘树勇说:“中国画重要的不在于笔头功夫,而在于个人修养问题。”他在南开大学中
文系学习时,曾接受很严谨的古典文学训练,教课老师有很多是西南联大的一些老先生
。“当时,词学大师叶嘉莹从加拿大回国,被李继野先生请到南开讲词学,第一批受益
人中就有刘树勇。说起当年学习填词、写诗、对仗、平仄的情形,刘树勇仍然意犹未尽
。也正因有了如此扎实的功底,他对于古典文学的修养,对于文人情怀的理解才更为深
厚。刘树勇理解的文人画,是要有传统文人的趣味性,审美上的形象性,还要有个人修
养。
如此看来,“泡坑”和“泡澡”,泡出的是趣味,是闲适,也是修养。
乱花才能迷人眼
刘树勇画中的另一符号,就是一丛一丛的蔷薇花,他的很多画上也都印有“花乱开”的
章。他说小时候家中养了很多蔷薇,一丛一丛的蔷薇花凌乱至极,也美丽至极。
如果你无意闯进刘老师的工作室,一定猜不出他研究的专业是什么,摄影棚、一桌子画
卷、两桌子陶器、拓印机、书柜……让你眼花缭乱,心生疑惑。事实上,他研究影像,
评摄影,策划展览,教学生,画画,制陶器,练书法,写小说,甚至还编纂过包括交通
、服装、武器等发展的科普书籍,也真是无所不能。
刘树勇说:“我涉及的领域比较杂,我是一个随心做事的人,而不是说我一定要干什么
。从学到做到死,只干一个行业,也太可怜了。人一生那么短暂,世界那么丰富,要知
道的东西太多了,只知道那么一点东西太亏了。朋友总劝我,让我专注于一个领域,说
那样我肯定是做的最好的。什么是最好的,有最好这档子事儿吗?我不认为有最好这档
子事儿。我特别讨厌专家这个概念,我就是个随性的人,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这也就
是我说的‘花乱开’。“
“花乱开”是刘树勇心中最理想的状态,他倡导摄影应该成为摄影能成为的一切样子,
而不是某种样子,绘画和其他也一样,都要各取所需,要多元化。“真正的多元化是什
么,就是什么都有,这才好,这才有意思。”刘树勇希望每个人都按照自己喜欢的样子
正常发展,绝对不能形成唯一性的权利的话语,不要说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所有事
物都有它存在的理由和价值,也必须是一个多元共生的状态。就像他的文人画,什么桌
上的杂物,愤青,花草,文艺男青年,文艺女青年,眼见的,心想的,只要想画,都可
以画。
把状元踢开
文人画上往往会提有打油诗,说到这个,就要讲讲山东军阀张宗昌的故事。张宗昌乃土
匪出身,虽然斗大的字也不认识一个,却好学上进。他请来清末山东状元王寿彭当他的
老师,教他认字作诗,后来觉得状元教得不好,竟把状元轰走,从此自己来做。刘树勇
很喜欢这个性情中人,惺惺相惜之下,为张宗昌的几首诗做了画,其中一首是张宗昌在
游玩泰山后所写的《咏泰山》。诗曰:“远看泰山黑糊糊,上头细来下头粗。若把泰山
倒过来,下头细来上头粗。”说到此处,刘树勇开怀大笑,他说那是种小孩儿的思维,
很放松,很纯粹,只有心里很干净的人才写得出来的。要说写诗词,刘树勇大学时受过
专业严格的训练,写起来自然没问题,但是他唯对打油诗情有独钟,因为打油诗有自由
度,没限制,有趣味,也更符合自己无拘无束、随心所欲的性情。
刘树勇第一次为画所震撼,是在1979年秋天。那时他考到南开大学,在班长于天津艺术
博物馆组织的新生活动上,初次看到黄宾虹、齐白石、徐悲鸿的画,在感叹大师画得如
此出神入化之余,画画的欲望也被激发出来。回来后,刘树勇就想从南开大学转学到天
津美术学院,虽经过多次辗转未能遂愿,但水墨丹青从此融入生活之中。开始主要画花
鸟,由于没学习过,感到焦虑和自卑,于是一味的模仿。那时候模仿的很像,就是找不
到自己的风格,这很痛苦,于是20年前,他放下了画笔。
如今重新拿起画笔,慢慢把自己的人生历练和修养体现在画里,每一个笔墨中都饱含自
信,才发现自己从焦虑,到模仿,到现在,已经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和感觉,不依傍任何
人,有自己的面目。
说到中国画的画法,刘树勇说应该从一条线开始画,顺势而行,随物赋形,走到哪里是
哪里,画就出来了。这是比较纯粹的中国传统造型意识,更是把状元踢开,画出自己的
真性情。
趣不同,道不相合
很多网友拿刘树勇的画和丰子恺的作比较,对此,刘树勇直率的说:“很多人说我的画
像丰子恺的,其实是只知丰子恺,不知丰子恺背后还有个竹久梦二。所以我画了向竹久
梦二致敬的一组画,目的是告诉大家:丰子恺的画也有来源,我和丰子恺没关系,只是
喜欢他的东西。”说起真正影响自己的一个人,刘树勇眼中透露出敬重和惋惜,他说那
是自己很好的朋友,是很了不得的画家,他的通达很少有人能及,可惜英年早逝。这个
人就是韦尔乔。我们更熟悉的是他的哥哥韦尔申,即鲁迅美术学院院长。但是在刘树勇
眼中,韦尔乔虽名气不如哥哥大,绘画上却技高一筹。他视韦尔乔为真正的艺术家,说
“很多人不理解韦尔乔,但是我很能理解。”艺术家会完全尊崇内心的指引去画,去表
达,但是往内心走得越深越个人化,共鸣性越少,所以像梵高这样的天才在世时都不被
理解。
绘画和书法更多是纯个人性的,是对笔墨趣味的迷恋,与摄影相比,在现实关注方面比
较弱。写意画更是把想象融入其中,有很强的趣味性。人都有游戏心态,这是人的天性
。刘树勇说:“有人看我的画,会心一笑,说好玩儿,那就是玩到一起了。”
在去往窑炉的途中,我们路过一处面试地点,应聘者清一色的职业装,刘老师对此等统
一痛心疾首。他给人面试时只问“你喜欢吃什么?玩什么?”因为应聘者已经是博士,
专业知识自不用说,以后能不能相处融洽,才是关键。
有人说“文人画是文人的游戏”,你可以说它高雅,也可以说它低俗,它就是随意尽兴
的存在着,看懂了,才能一起玩下去。(文/冀哲)
s*******w
发帖数: 2257
7
折花聊作柴,回家煮肥肉,开瓶二锅头,喝到黄昏后。
刘树勇已经快50岁了,不知为什么,大家都管他叫“老树”,而不叫“老刘”,这一叫
,就是20多年。
刚上微博三个月,每天上传一幅画,没加V的“老树画画”成了热门ID。因为,他的画
有一种难得的天真,当我们心中的田园日渐荒芜时,老树依然坚持在那里,执著地扛起
文人画的旗帜。
所谓的文人画,即绝不媚俗,绝不阿谀,绝不与世沉浮,而是保持着一颗真诚的心,它
敢批判,敢消沉,敢面对装饰而肤浅的世界,表达出自己的突兀,它不是一片顺从的落
叶,它总在坚守着自己的高洁。
在沉沦的时光中,坚定地说出自己的声音,刺耳也罢,忧伤也罢,总是真性情。更难得
的是,在画之外,老树的打油诗亦是一绝。
“山中发现老鼠,派人前去轰炸。找了半天木有,动静闹得挺大”,“一辆愤青出门去
,看谁都觉不顺眼。捏着拳头找打架,可恨没人理会咱”,“站在短墙后面,准备一块
板砖,过来一个坏蛋,一砖将他拍扁”,“傍晚有点闲,不禁又上树。惊散一群鸟,真
是对不住”……
信笔拈来处,接续着前贤的血脉,假使苏东坡、八大山人住在这个城市,他们的怨与伤
,亦不过如此。
读老树,就是读我们文化江山中,一份逝去的自我。随着时光流逝,它便成为后人的传
奇。
停笔20年
我是山东潍坊人,今年49岁,1979年考上南开大学中文系。
大学时开始画画,在天津美院拜了几位名师。1983年毕业分配到中央财经大学,因为大
学闲,有时间画画,加上北京画展多、书店多,上学时就常往北京跑,心想,毕业怎么
也得来北京。
那时本科生很少,找工作不难,我们两个班90多人,一半到了北京,但愿意到大学教书
的不多。
画到1985年,我停笔了,因为怎么也画不出自己的风貌,一提笔,不是齐白石就是徐悲
鸿,画谁像谁,就是不像自己。
前几年回老家,看我30年前给别人画的东西,吓了一跳,原来我还画过这么大的作品,
还画得这么像名家。
2005年,父亲患病来京治疗,心情很郁闷,又开始画画,没想到一落笔,找到自己了,
好坏无所谓,是我自己的东西,20年的人生阅历,加上在大学里不断读书,今天的我与
过去的我,有了本质的不同。
想念理想主义时代
对我们这个年龄的人来说,最难忘的是上世纪80年代,因为那是理想主义的时代。
一方面,封闭多年,国门洞开,那时街上来个老外,都会引发人们围观,另一方面,多
数人没出过国,只能靠读书来了解外面的世界,所以只有知识经验,没有实际经验,那
时出了大量翻译作品,一本《存在与虚无》能卖上百万册,其实有几个人能看懂?但大
家希望通过文本来证实自己对外界的想象,这个想象是诗化的,它把西方定格了,只看
到好的一面,没看到工业革命中后期的社会问题。所以,我们说的都是19世纪的西方,
不是20世纪的。
那时没有商业化,没有消费主义的污染,人人都呆在单位中,比较纯粹,更多关注精神
层面,因为社会没给你堕落的条件。
在广州受到震撼
1992年,我下海去了广州,颇受震撼。在北京,烤地瓜、拉板车的张嘴都是政治,可在
广州,没人关心这个,大家只谈早上吃点什么,晚上怎么泡澡。我第一次明白,国家与
社会不是一回事,彼此是分层的,社会可以自成一体。
过去说广州是文化沙漠,其实不对,广州只是没有北京这种文化形态而已,如果从社会
文化的角度看,广州反而是首善之区,在北京,那些很牛的话题,在这里全没用。
扑腾几年,我又回来了,因为知识分子下海晚,没捞到什么好处。像我原来街道最早下
海的,多是刑满释放人员,居委会主任办好执照,亲自送上门,怕他们再闹事。下得早
的人,自然有优势。
1996年,高校热了起来,一是开始评职称,这是给你名,二是有了课题费,有的课题能
给300万,可哪儿花得了这么多呢,100万就差不多了,这是给你利。有名有利,比下海
的诱惑大多了,这一年堪称“上岸年”,大家争着被“收买”,我也是这一年回来的。
玩世现实主义
不少人说我的画有“玩世现实主义”的风格,“玩世现实主义”是栗宪庭老师对圆明园
画派的定位,和国画不是一回事儿。我和这些画家关系非常好,1993年还在那里拍了3
个月照片。
对个体来说,最大的焦虑是你要调整和这个时代的关系,有的人出国了,这是溜走派,
有的留下来,但什么也改变不了,只好玩世,不仅是美术界,当时文学界有王朔,音乐
界有崔健,大家调侃是为了安顿自身,这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方式。
中国画有文人画的传统,但偏雅致化,一种是孤立于现实,高于社会,保持个体清洁,
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另一种是主动干预社会,比如世俗绘画、讽刺画,但成就不高。我
力图将两者结合起来,即文人的笔墨,漫画的干预。因为今天不可能完全文人化,过去
可以逃到山里,盖几间房,可现在这算违章建筑,马上会有人找你,在今天,避世、隐
居不现实。
写完上句想下句
不少网友喜欢我的诗,这也正常,我主业是中文,写诗算本行。
图像有致命的弱点,即表面化、太直接、没深度,而文字可以补充这个缺陷,以诗配图
,一个是视觉传达,一个是观念传达,相得益彰。现在有个偏见,认为写得多,说明画
的表现力不够,其实这是绘画语言的局限性,文与图不是相互解释的关系,而是互补关
系,就像碗和筷子,筷子不能让碗变大,碗也不能让筷子盛东西,但两者可以配合在一
起。
我写诗,都是边写边想,写了这句,不知道下句是什么。虽然老写在地里种菜收菜,但
实际上我没有自己的田园,那是我的向往。比如辛弃疾,相当于军区司令员,他写隐居
山中,也只是他的想象,因为现实充满苦难,没什么可说的。
找到自己内心的声音
和我这个年龄的人相比,今天的孩子压力大。前两天银行到我们学校来招人,吓了我一
跳,1000多名学生,穿着职业套装,就和卖肉一样,大家争着把自己卖出去。我很奇怪
:你真那么想进银行?
我们单位每年招一人,可满世界找不到合适的,博士、硕士来应聘,前后面试了300多
,没挑到像样的。
我们可以笼统地说,教育有问题,可就这么简单吗?你自己就没责任吗?年轻人不用羡
慕我们这一代,每个时代都有自身的困境,过去好找工作,可那时工作给不了你什么。
问题的关键,还是要想明白你是谁,尊重自己的内心,坚持自己的选择,我最不喜欢捧
着一套虚拟的逻辑,然后怨天尤人,如果你把你想学的学好,很多用人单位都在等着你
,可你偏偏要赶热门,偏偏要投机,要学那些“好找工作”的专业,要这么说,我是学
中文的,按说是饿死街头的专业,不也照样活得挺好?
创造力源于自由,如果你想主动地发挥想像力、创造力,谁也拦不住你,不能给你自由
了,你反而找不到北了,现在不少年轻人没想法、没思想,确实太苍白。
陈辉/文
文章来源: 北京晨报
s*******w
发帖数: 2257
8
刘树勇:中央财经大学教授、摄影评论家
男 1962年5月,出生于山东省临朐县。
1983年7月,毕业于南开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获文学学士学位。
同年,到中央财经大学中文系(现为文化与传媒学院)任教至今。
80年代中期,始致力于视觉语言与叙事方式的比较研究。80年代后期,集中以中国
书法为研究个案,比较研究中国视觉艺术中的表现主义传统与西方抽象语言纯粹化的差
异关系问题。90年代中期以后,以摄影为主要研究对象,重点研究摄影的语言形态及分
类原则,后转而关注当代中国摄影发展及图像传播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
代表作《权力――关于观念摄影的对话》在香港《现代摄影报》首次具体提出“观
念摄影”这一新的图像形态概念,旋即被《中国摄影报》转载,引发了全国性摄影理论
论争。
2004年开始策划并主编《中国当代摄影新锐系列丛书》,2005年2月,策划并主编
《世界摄影大师经典作品集》,(五卷本,汕头大学出版社)。
1997年10月,与艺术评论家岛子策划组织了观念影像展览《新影像展》。此为中国
观念摄影的第一个重要展览。
2001年8月,参与策划并发起中国第一个国际摄影节“一品国际摄影节”。组织实
施了八个摄影展览,并策划组织了相关的系列国际学术讲座及研讨会。此项活动以较高
的学术品位和建设性意义,引起国内外摄影界的广泛关注。
2005年10月,在青岛策划主持“少年的表情__新中国五十年代图像展”。
2005年9月初,在山东淄博策划发起并主持以[社会•内心•关注]为主
题的大型摄影展及学术研讨会。清理山东一地近十五年来图像发展的基本状况及图像资
源。
(责任编辑:陈若冰)
s*******w
发帖数: 2257
9
老树画画:心存一个闲梦,其它随了秋风
2014-12-26十点读书
点上方蓝字可加关注
微信号:十点读书
生活,尽然有不如意的地方,但看你怎么对待它,重在过程,享受的时刻最美好。人生
如白驹过隙,可以挣扎,但别烦恼。——老树画画。用画说话,用话绘画。(小编提醒
:最后的视频,精彩!)
来源:慈怀读书会
白天忙些烂事,夜半看册闲书。
虽说身不由己,不能活得像猪。
待到春风吹起,我扛花去看你。
说尽千般不是,有意总在心里。
天地何其广大,人世多么渺小。
你看一世繁华,都随大风去了。
春天里的花,
夏日里的花,
秋风里的花,
开不过心中的花。
我坐在这里。有风吹过。有花开过。有人经过。
有些乱七八糟的念头,从心头飘过。
我总是忍不住,在黄叶飘零的季节,想起花开的样子。我总是忍不住,在街头独坐的时
候,想起你走过的样子。
溪水一旁,住两间房,拥几册书,有些余粮。
青山在远,秋风欲狂。世间破事,去他个娘。
不屑与世相争,平然淡泊此生。
心存一个闲梦,其它随了秋风。
我看到秋风吹起来,
我看到花儿都落了,
我看到月光覆流水,
我知道已经错过了。
花开总有意,梦醒却无痕。
此身非我有,恋恋在风尘。
心怀虚无之念,万丈红尘潜行。
平生安稳即好,不必妄自多情。
老树画画: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教授刘树勇先生,1983年南开大学中文系毕业
。我们看看真人刘老师的精彩演讲视频:
s*******w
发帖数: 2257
相关主题
河北官二代撞死人续:嫌犯的父亲李刚现身(组图)毛泽东翻译谈文革: 逻辑越来越荒唐 (转载)
端午祭文一篇 (转载)逆向种族主义谣言: 中国儿童想象力倒数第一?.
看的我热血沸腾,恨不得马上回国参加运动重大喜讯:人民日报整版刊文《文章大家毛泽东》
进入Shandong版参与讨论
s*******w
发帖数: 2257
11
[转帖]刘树勇聊天记录 (2012-01-13 21:24)
本博分类:摄影杂谈 四月风分类:其他 阅读(841) 评论(15) 收藏(0)
摘要:
刘树勇,山东省临朐县人。1983年毕业于南开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现为中央财经大学
文化与传媒学院教授,艺术系主任。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始致力于视觉语言及表现形态
的研究。九十年代初期,致力于影像的传播研究与实践。中后期开始从事当代中国摄影
发展的观察与批评。发表文章若干,著作数十种。
一片草地三杯酒:很想知道你是怀着怎样的一种心情写出图像的社会化功能一文的?
刘树勇:“图像的社会学功能”将在《中国摄影》今年的第十一期上发出来,如有兴趣
可找来一看。写此文动机,一是我发现摄影界一些已经有些成就的摄影家在寻找一种较
为深化的摄影目标和较为理性一些的工作方式,而且心境上比过去平静了,想自己一个
人扎扎实实地做点儿事,不想掺和到浮浅的摄影界中去瞎耽误功夫了。这一点值得提倡
。二是,我想从社会学的角度说明摄影其实是有许多种功能和价值标准的,不一定要把
它看成是艺术。我们过去甚至是现在很多搞摄影的、特别是发烧友们总觉得摄影是“艺
术”,其实从根上就弄歪了。摄影不过是人类找到的一种言说方式而已。它是什么,要
看你把它当作什么来对待。摄影作为“艺术”的功能和价值远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高,
你不必那么高看它。世界上那么多人没有“艺术”一把,照样健康地活着。
桃花源水:请问刘先生,如果从数码相机中可以得到高素质的影像,照相还有意义吗?
刘树勇:如果仅从拍下发生的事件和传达信息这一种角度来说,数码相机的确对传统意
义上的摄影构成了巨大冲击。其实单就新闻报道和图像信息传播来说,现在的数码相机
达到的像素已经足够我们的报纸使用了。我有时都觉得我们现在使用的相机和胶片所获
得的图像素质对于我们的报纸来说简直就是一种奢侈。问题在于,摄影的意义并不只是
存在于这一方面。即使数码相机在技术上进一步改进后达到并取代了传统相机的这种记
录和传播信息的功能,我想传统相机和摄影方式仍然有意义,比如,它会成为完全个人
化的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乐趣,一种生存的诗意表现,就像有人迷恋滑翔机一样,飞行
已经不是主要目的了。
程序马达:刘树勇你认为摄影的多元格局是什么?
刘树勇:用摄影去做摄影可以做到的一切事。目前我提多元化,目的就是希望大家明白
摄影具有极大的可能性,可以以各种形态显现摄影的价值,不要总觉得摸起相机,穿上
摄影背心就是在搞“摄影艺术”。这个问题说似简单,其实真正放下这种情结并非易事
。对那些业余摄影者来说尤其如此,因为中“艺术”的毒太深。
生活:请刘老师谈一谈中国当前摄影与国外的差距。
刘树勇:主要还是没有一种理性的分别,缺乏理性的判断和对摄影的把握。没有清晰的
层次分别,而且在理论上没有人说明白这一点,各种摄影形态就分别处于一种不自在和
不自信的状态。比如,国外有很多专门做插图的摄影家,做得很好。我见过一个摄影家
,为整整一本关于缝纫的书拍了上千张照片。从那些照片就可以看出这个摄影师对自己
从事的这一形态的摄影充满了自信和敬爱。拍得很认真,很用心。我就做这个,我要把
这一行做得最好。只要做好,这一种摄影就不比所谓的“艺术”摄影差。在我们这里就
不同,一个整天为农业部门拍水稻的摄影师遇到个搞“艺术”摄影的,他就觉得矮人一
头,因为他不明白他和那个搞“艺术摄影”的其实并没有高下的分别。原因就在于中国
摄影界没有从理性上说明这一点,搞得很多摄影从业人员缺乏基本的知识准备。从一些
网友的问话中也可以看到这一点。我还是希望大家从理性上来认真地做一做摄影,不管
你拍照还是我做批评,都一样。动不动就说“摄影就是玩儿”,还动肝火,要打架,好
象把谁打趴下了就把摄影搞明白了。这就不可能有长进,在这里也失去了交流的基础。
桃花源水:权威小了,但太商业了,有药吗?
刘树勇:太商业没有什么不好,起码作为一种阶段性的策略,商业化有它的好处。再说
,这么多年的权力把持,一统化的美学标准,倒是没有商业化,可你又见到了什么象样
的摄影呢?商业分化权力,使摄影的形态及标准多元化和结构化。在此状态下,各元正
常发展,相互促动,而且前有摄影家的自信和理论支持,后有市场的消纳和利润支持,
这样摄影会发展得比较正常和健康一些。
秀才:那么你认为“理论”可以指导实践吗?
刘树勇:对于一般意义上的摄影来说,理论是一种“理”,是形而上的,距实践较远。
但对于我所提的“观念摄影”来说,摄影本身就是为了显这个“理”的,它不是指导不
指导的问题,而是本来一体。很多人拒绝理论,其实是误解了理论。做理论的是在想事
儿,目的是求一个明白;拍照片的是做事儿,是“证”得一个明白。两者其实殊途同归
,并无分别,都是为了搞明白摄影,了结一件事儿。
孤舟寒江独钓客:批评家往往是愤世嫉俗的人。往往认为只有自己是最清楚的,所以也
最容易得罪人是吗?
刘树勇:摄影家通过相机观看世界,批评家用自己的眼光观看摄影家,两者不过是观照
对象有所不同而已。其实都是各做各的事,做好它才是最要紧的。批评家没有必要觉得
自己最清楚,摄影家也不必对批评家说得那些话耿耿于怀,只要不是胡说八道,不涉人
身攻击,听听何妨?其实批评者与摄影家是处于同一位置上的人,相对于摄影史和摄影
理论来说,他们都处在前沿位置,本是一个壕沟里的战友,是为了把当下的事情办好的
,为什么在很多人眼里就成了死敌呢?
秀才:说到“道理”,象摄影这种主观性极强的东西,有没有客观标准?
刘树勇:摄影仅仅是一种语言,不能简单地说它就是主观性极强的东西,这要看你是如
何使用这一语言和用它做了什么事。因为你对待摄影态度的不同,摄影就会呈现出不同
的姿态和功能来,这些不同形态的摄影在发展中便形成了一种隐形的标准。正是由于这
些标准的的存在,才有了像荷赛这样的摄影赛事。像马格南那样的图片社,从摄影美学
的角度来说,大致就存在着两种完全不同的图像标准:以布列松为代表的注重摄影自身
图像语言纯粹化的标准,和以卡帕为代表的注重照片内涵强度的标准。所以,我说在这
世间,标准的确是存在的,它存在于我们每个个体之外,成为我们看待这些摄影的依据
。单纯地说“我觉得它好就是好”纯粹就是一种无知的托辞,没有广泛的说服力。
“拉萨与你有什么关系?”
肥P:在这里恐怕更多的是业余的,您怎样评价这个在摄影界不可忽视的群体?
刘树勇:现在国内业余与专业的差别主要是从业上的差别和部分的技能上的差别。关于
摄影的理解、相关的知识准备都差不多。业余摄影爱好者最大的问题是不能获得较好的
摄影教育,特别是在观念上受国内几位搞风光摄影的所谓“大师”影响较大,不是收钱
教课,就是带队旅游兼摄影指导,整天不是拍祖国大好山河,就是拈花弄草,风花雪月
。看看国内可怜的几本摄影报刊杂志设的什么“月赛”栏,几乎就是为了安慰这些发烧
友准备的,在上面发张照片,对业余摄影者就算是个天大的恩惠了。除此之外,这些摄
影爱好者只能靠看本国外摄影画册和杂志知道点儿专业信息。其实,明白不明白摄影,
跟业余还是专业没有多少关系。目前来说,发烧友最好别再上那几位大师的当,别在用
那么好的器材整天坝上、西藏地去拍那种在编辑部中成筐成筐积压着的风光照片。你实
实在在地按自己的愿望拍点东西,比如你就认真地拍你的家人,你的家,你自己的日常
生活,你会发现与专业人员相比你其实拍得不太差。再认真做上几年,交几个好的专业
级别的摄影朋友,也会修成正果。
肥P:业余摄影又不是混饭,自然没有功利色彩,难道也得病?
刘树勇:我说的病是指对摄影理解和操作上的问题,与业余不业余,功利不功利无关。
秀才:既然你说是内心的表达,那么人家上拉萨有什么不对?
刘树勇:拉萨与你有什么关系?中国古代高人有一句话,叫作“在己体道”,用老子的
一句话说就是“其行弥远,其知弥少”。也就是说最重要的是搞清楚你自己,把自己搞
清楚了,也就把天下搞清楚了,因为天下万物,莫非一理。你的理,与天下理通。用在
摄影上,也就是要关注真正构成你的生命经验的那些东西。对于西藏人来说,对于那些
生命活动中的最重要部分都是在西藏度过的人们来说,拉萨当然是重要的。比如像当年
画连环画《邦锦美朵》的那个画家韩书力,在他生命最具有活力的年纪在西藏生活了许
多年。他在中央美院毕业后在北京工作,找不到感觉,觉得北京的生活与他的生命有一
种隔膜,最后又重新回到了西藏。这是一种真实的状态。如果仅仅是为了猎奇,为了寻
找一种异于日常经验的图像而去西藏,那就有些扯淡了,因为那个地方与你的生命没有
什么必然的关联,你无法深入其中得其精髓,也无法通过这种观光客式的到达真正解决
你自身内在的问题。所以你不远千里到达那里,带着几十万元的器材,除了拍回一些大
家都拍回来的精美风光片之外,最大的收获就是喘了几口的新鲜空气。除此之外,还有
什么?
a9458:刘先生,所谓的标准是自己定的呢?还是他人定的?一个摄影爱好者摄影的目
的就是使自己符合所谓的标准吗?要是摄影也有标准那么会不会使照片也象是一个模子
里出来的一样呢?
刘树勇:标准是约定俗成的,不是哪个人定的。对于摄影来说,标准是一种大的规定性
,并不像科学技术那样具体和可以量化计算。但它的确存在,而且它使某一类摄影获得
自身的独立品格,有自己的发展道路和遵循的法则,并且保证这一类摄影沿着自身的轨
道发展。比如,布列松的摄影与卡帕的摄影就不能用同一种标准来衡量评判。你看一看
,从慕卡西到柯特兹到布列松,这是一条线上的摄影形态,也就是我说的关注摄影本身
的语言系统建设的、关心摄影的本体属性的摄影形态。此后的寇德卡、甚至马克吕布也
基本上沿袭了这一条线索,只是稍有突破,不那么纯粹了。他们几乎都遵循同一种法则
,但并没有像是从一个模子里倒出来的一样,而是因个人领悟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风格。
smallcat:刘先生,您怎么看自由摄影师?
刘树勇:自由摄影师这些年越来越多了,这说明图片市场比过去好多了,可以让一些不
愿意受限制的摄影师纯粹靠着自己的手艺活下去。这种状况打破了六、七十年代甚至八
十年代初时那种摄影师完全依附于一个新闻单位或者是照相馆的格局,有利于摄影理念
的多样化和风格样式的多样化。但据我所知,国内的自由摄影师主要从事一些与影楼业
、广告业相关的拍摄工作,还很少有完全靠为报纸杂志拍新闻类或者是社会纪实类照片
为生的自由摄影师,可见这方面的市场还没有完全成熟。体制可能是最重要的原因。其
实就现在国内平面媒体照片的使用情况来看,养大量摄影师成本极大,根本就得不偿失
,纯属是浪费。如果这一方面的市场一旦成熟了,比如,图片的价格提高到一个可行的
档位上,我想会极大地刺激自由摄影师队伍的壮大,也会促使中国新闻媒体上的图片使
用出现真正的竞争,自然也就会促使摄影出现一个新的面目。另一方面,就像国外那样
,报社养的摄影记者、通讯社的摄影师、自由摄影师并存共荣,互为补充其长短。这种
格局较为正常。
苍鹰:刘先生,你怎么看待摄影的地域性得奖现象?
刘树勇:我对得奖真是不感冒,尤其是国内那些所谓的专家们评出来的奖,原因在于这
种奖没有个明确的理由来支持。据我所知,许多人连摄影的基本内涵都不清楚,就凭着
自己是个摄影报纸头儿这点儿芝麻大的权力,或者是有一些拍照片的直接经验,就在那
里指手划脚,将一堆照片硬是分出个三六九等来,这种奖不得也罢。再加上各种功利目
的,和其中那些猫腻,这种奖说明了什么?什么都说明不了。至于在国外得奖,我觉得
也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这方面的问题,我在那些谈新闻摄影的文章中都谈到过了,不
多哆嗦。
新茶客:摄影在很多时候并不是为了拍摄而拍摄,决定于自己的心情和爱好,如果都不
这样,你觉得摄影界有希望吗?
刘树勇:这话还是太笼统了,最好别说“摄影”,最好说“什么样的摄影”,因为“摄
影”还是太宽泛了。有些摄影形态,比如表现主义式的摄影在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摄影
家的情绪状态。但有些摄影形态,比如纯粹记录式的再现式的摄影,拍不拍主要取决于
用途和时间上的要求(如拍一张病理切片的资料照片)。再比如观念化的摄影,照片只是
观念的显现方式。这类摄影形态拍不拍与摄影家的个人情绪状态没有多大关系,观念摄
影的操作有时并不需要拍照。所以我一直说要把摄影分开层次来说,这样不容易混为一
谈。
“接砖吧”
smallcat:接砖吧,呵呵,想问问你对“黑冰”这类流派的看法?
刘树勇:“黑冰”的照片我看得很少,没有资格发表评论。仅就我看到的几幅照片来说
,我觉得做得一般,合乎当下那种不断变化着的又说不清的时尚,而且也归不到什么特
别的流派里去。图像上有些小技巧而已,不大气,没有别人说得那样了得。我还是喜欢
大气一些的东西。当然这是我个人的看法。
苍鹰:你说做影楼的怎么个不自信法?
刘树勇:我接触过几个做影楼的,照片拍得不错,钱也挣了不少,除了花钱请朋友喝酒
时理直气壮一点外,总觉得自己的摄影太商业了。他过去受到的教育是,真正的“艺术
”是无功利的,是与钱无关的。这种“艺术纯洁”的教育的底子在他心里总是在隐隐约
约地起作用,让他觉得自己的影楼照片在道德上不那么纯粹。其实这整个一个弄错了,
这是过去那种价值标准的单一和专制造成的。当然,也有非常自信的影楼摄影师,我也
见识过,但我发觉那种自信并不来自对摄影本身的正确理解,而是因为他挣的钱比那些
不搞商业摄影的摄影家多。这种自信基本上是一种土财主的骄狂,另当别论了。
桃花源水:您是不是觉得陈长芬的年纪大了,并且不愿继续学习,所以现在的作品没劲?
刘树勇:我前面已经说过了,陈长芬的摄影,好的和坏的地方都不见有人说清楚。他的
摄影在理念上比较混乱,比如,他承袭了亚当斯和韦斯顿这一支摄影传统的一些理念,
但他不如他们做得地道、精粹和富有建设性。其实,亚当斯和韦斯顿对于摄影史最重要
的贡献,就是通过有效地控制摄影,尽可能真实地再现物体的表面状态,并且完善起摄
影的语言系统,而不是象很多中国摄影师理解的那样是拍了一些关于大好山河的风光照
片。很多人其实都不明白俩老头整天在那些破石头烂木头青椒白菜帮子面前搞些什么名
堂。尤其是亚当斯,对中国摄影界影响真是太大了,可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把亚当斯学
歪了。陈长芬也不能幸免,直接跑到风光摄影那里去了,还觉得是表达了自己的内在感
情。近些年看到他的一些照片,很象在做摄影语言的词组练习,若从理论上来说,中国
有这样的摄影家有意识地作此努力还真是可以。但从他的文章里发现他并没有充分地意
识到这一点,这说明他在理论上没有基本的准备,而是只靠直觉在做照片。这是非常不
够的。这已经不再是一个靠直觉活着的时代了,从现代主义时代开始,人类发现做一切
的事,无不需要理性的指引和阐释。从这种意义上说,陈长芬的作品不是今天才没劲,
而是一开始就没有什么内涵。我想他也发现了这一点。不能总是祖国大好山河吧?不能
总玩那种语言游戏吧?而且就这方面的意义而言,韦斯顿们早已经把工作做到家了,也
没有必要有那么多人追随和重复这种劳动了。所以陈长芬的照片在大家热衷纪实摄影、
新闻摄影的时候,便显得非常空洞,没有什么实际的内涵。前些日子,广州的《摄影之
友》在北京办活动的时候,听到陈长芬先生在国际饭店一边打幻灯在放那些风光照片,
一边在谈环境保护,我就在下面替他老先生觉得累和心虚。你那些风光照片和什么环境
保护扯得上关系吗?还不如就说无限风光在险峰呢!最近看了本书,叫作《美人赠我蒙汗
药》,有句话我觉得说得还不错,叫作“人可以无耻,但不可以伪善。”这话用于劝告
陈先生倒也合适。
感觉:你对城市题材片子的看法?
刘树勇:城市题材的照片太少了,特别是有关于中国城市的当下状态的照片真是太少了
。这是一个很大的缺陷,同时也说明摄影家们缺乏对于自身周边生存状况的关注,都把
目光盯着一些带有奇观性的场景和戏剧性的事件上面去了。城市的多元化和复杂化,乡
村生活标准的都市化,特别是像电视这样的媒体将一种完全城市化的标准散布开去,使
城市不再只是一个区域的概念,而是成了一种生活的指标。这在今天是特别值得注意的
。如果有一些摄影家平静地将视线长久地注意到城市生活这一方面来,关注那些具体的
具有文化表征性的城市生活事件和人物,这样的照片会有很高的价值。我所看到的青岛
吴正中的照片,上海的陆元敏的照片,都不错,但过于关注城市的过去和那些历史陈迹
了;而天津莫毅的照片又太个人化了。如果从照片的见证功能来要求的话,那些鲜活的
发生在当下的城市生活景观,应当成为我们的摄影家们特别关注的东西。不要老是跑老
少边穷地区,不要象个旅游者那样一天到晚地跑坝上和西藏。
乱点评:刘先生,您与王朔比如何?您觉得王朔评老舍、金庸评的如何?
刘树勇:没有可比性。我个人觉得王朔很不错,聪明而敏锐,他把那些虚假的毫无价值
的东西毁在了众人的面前,告诉大家别再把这些狗屎当回事儿。这不是哪个人能做到的
。他评老舍的文章我没看,没资格说。但说金庸的文章我看了,我觉得说得不差。我个
人不上武侠这一路,所以觉得金庸的东西没什么好看的,看多了,就觉得是胡扯。我觉
得王朔说金庸还算是客气了。
深白色:刘树勇,你对其它的类似杂志如何看?如〈中国新闻周刊〉、〈城市画报〉、
〈视觉21〉?
刘树勇:这三种杂志都还可以。《中国新闻周刊》好象宣传上不太得力,内容上已经不
错了。《视觉》稍嫌杂乱一些,定位不太准,想来可能那里有几个自我感觉另类的人物
在主事儿,什么都想照顾一些,可能就不大容易做。在这种分寸上把握得较好些的是《
街道》,可惜刚刚找到点感觉,那主编一发烧,就给停了。
“网络传播对权力操控的分化尤为重要”
一片草地三杯酒:你是否想过自己的摄影及评论也担负着许多超乎图像和理论本身的功
能呢?你因此有过困惑和矛盾吗?
刘树勇:说得直白一点,我对职业化地去做一件事没有太大的兴趣,比如摄影,对我来
说,并不比做些别的更重要。对摄影有兴趣,这只是个契机,走了第一步,我就想尽可
能地搞明白它,搞明白了,有些事就通透了。我写过一本关于书法的书,成书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通过那个过程,我搞清楚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很多是超乎于书法之上。做
摄影也一样。人不会为一种职业活着,人只是为活着才去选择一种职业。我九三年春天
时拍画家村,走进一个画家的家里时,他正在对着他的女朋友大声地说“我这一辈子就
撂给艺术了!”听到这句话,你就知道他肯定弱智,要不就是活糊涂了。所以人应敬业
,但不能死在一业之上。有网友对我说的把摄影当作“支点”很搓火,好像这样说是对
摄影不负责任。其实不仅批评者要有超以象外的姿态,摄影家有时也有必要站到摄影之
外来远远地打量一下摄影,有好处,容易让人清醒一些,更可以从大处把握摄影。老是
贴着摄影,粘在一起,不是摄影死,就是你找不着北了。
老灯:刘树勇,你希望摄影成为什么样子?你说的摄影的样子应该是什么?如果大众不
能接受,你希望的样子还有意义吗?
刘树勇:我希望摄影正常发展,成为它可能成为的一切样子。而不是像现在被某种权力
控制,或者是被某种愚蠢的观念限制住。其实现在权力对摄影的控制比过去差多了,真
正使摄影不能正常发育的是多少年来形成的一套极为愚蠢低劣的摄影观念。更可怕的是
还有一些被称作大师的人物在那里不断地传达这些低劣的观念。这话说得有点儿糙了,
但当你看到那么多人一天到晚跑到长城上去练瞄准儿,跑到坝上草原去“搞创作”,你
就会同意我并不是在瞎说。
天弘:你选择了摄影不仅仅是喜欢吧?
刘树勇:80年代末时,呆在大学里很清闲,除了上课,没有什么别的事儿可做,就成天
在屋子里看书。那段时间对西方现代主义艺术关注的语言的纯粹性这一支脉络很感兴趣
。于是下了点功夫,专门琢磨艺术的分类学,从语言系统的角度,甚至从材料属性的角
度来企图搞明白不同艺术门类为什么会有那种分别。搞了一阵子,收获不小。其中有个
收获就是,当我琢磨电影与绘画之间的分野时,发现两者根本就没有可比性,但中间的
摄影静照却模棱两可。这就让我先得把摄影本身的语言系统和方式搞明白。这是比较早
地考虑摄影的问题。喜欢摄影是后来的事。所以我考虑摄影是从琢磨艺术的分类原则和
不同艺术的语言方式开始的。所以我后来看摄影,通过摄影来说事,首先从语言系统的
角度把摄影卸成几块再分头细说,我觉得这样比较容易说清楚。所以我的兴趣并不是针
对摄影的具体技术问题的,我对摄影的本体论更感兴趣。这基本上是属于艺术理论的范
畴。后来遇到了摄影界的一些朋友,听到的事多了,也看到了一些,感受到一些摄影理
论本身之外的问题也可以一说,比如权力对真实的决定性意义、中国摄影界的行会习气
、批评的无序化、荷赛的语言系统、中国人的视觉语言和感受力为什么不发达,等等,
于是转入批评,专谈问题,把主义先放一放。所以确实不单纯是因为喜欢摄影才做这方
面的批评。我说把摄影作为一个想问题的支点,也是从这方面来说的。
达达:树勇,你现在还拍不拍了?
刘树勇:拍得很少,目的主要是体会或者印证一些有关摄影的法则以及相关的一些问题
,或者通过这种拍照本身阐释一种观念。目的性比较强。再就是拍家人、朋友、同事,
总之,一些在我生活周围的人和一些非常具体的生活小事。就好象不时会瞅他们几眼一
样。或者是为了一本书的插图拍几张。不想浪费胶卷儿。
新茶客:刘先生既然体会过摄影的快乐,为什么又对摄影不感兴趣了呢?是什么促使你
要拿笔说说那四种病?
刘树勇:我对摄影的技艺兴趣不大,但对围绕着摄影发生的各种现象以及摄影产生的深
远影响很感兴趣。琢磨和表达这一点最好的方式还是通过文字。我也通过摄影来表达这
种理解,《权力》就是这样的摄影作品。只不过很多人不大适应或者说不大明白我这种
表达方式罢了,结果还是想歪了。看到那些评《权力》的文章,我就知道一些常识性的
东西很多人不明白。其实你如果对人类的视觉艺术发展史稍有常识,如果你将摄影的发
展史与整个人类的视觉艺术史作一比较,你就会明白艺术摄影形态的观念化不过是一种
必然趋势,不值得大惊小怪。其次,在那些对《权力》有强烈抵触情绪的文章中,我再
一次真切地看到了一大批被权力的有效操纵弄傻了的人。你如果稍有点历史常识,再加
上一点儿对自身生存经验的真实的觉察和清醒的认识,你就会明白无所不在的权力是如
何改变了真实的世界,如何改变了文化和历史,如何改变了每一个人的判断力和生存状
态甚至情感状态。可惜在那些文章中我没有看到几个这样的人。整个争论仿佛在黑暗中
的一团混战,狼烟四起,杀声震天,时见血腥,最后把老家伙和一些大腕们都抬出来说
话了,个个也都是声色俱厉,手起刀落,锋芒好象点到了对手,其实连影子都没碰着,
全在那里瞎折腾,只是弄得人一身的西红柿酱。不过这个争论有个好处就是,让我这个
对摄影界不大了解的局外人知道了一点儿底细。
doom:刘先生,摄影批评家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方法与理论呢?
刘树勇:我希望摄影批评至少应依托较为深厚的文化史、艺术史、摄影理论、特别是视
觉语言研究方面的知识准备。这样才可以公允,才可以尽可能地把事理说清楚。采取什
么样的言说方式是批评家自己的选择,我想达到良好目的才是主要的。
秀才:改变现状,我也想参加,那么你认为该从什么地方入手?
刘树勇:当然。媒体的多样化和多量化可有效地瓦解专制,使更多信息传播出去。在中
国,网络传播对权力操控的这种分化作用尤为重要和明显。就摄影而论,国内就那么几
本摄影报刊,即使都是些真知卓见,又能发表多少?我们又能看到多少?所以,传播媒体
少,客观上也造就了一种特别的权力。你没看到,摄影报刊的主编大人们到各地巡游时
,发烧友们手拿一迭照片面对他们表现出来的那种敬畏的神色,经常让那些主编大人们
摸不着北。其实那些人并不是敬畏这些主编,而是敬畏这几本少得可怜的摄影报纸和杂
志。网络的出现在目前至少让更多的人有一个展示自己的空间,有一个说话的地方。“
四种病”病了四年多,辗转国内这两家摄影报纸之间,管事儿的数次说要发表,数次又
搁置下来。《人民摄影报》的头儿98年在广州搞那次新闻摄影研讨班时当着那么多朋友
的面说要发,一定要发,说话时的那种坚决的神情搞得我当时还挺感动,觉得这次该信
他一回了,结果还是没戏。后来就给了《中国摄影报》,那头儿也是几次说要发,还让
底下的一个编辑来对我说要“召见”本人,仿佛宣草民进宫似的。终不见下落,说话就
跟吹气儿似的。“你老去西藏干什么?”一文也是如此命运,本是《大众摄影》头儿亲
自约的稿子,成了之后传将过去,头儿在电话里对我说此稿缺乏理论学术气息,还骂了
什么什么人。好像这《大众摄影》一夜之间要改刊做成《中国社会科学》那样一本纯粹
的学术月刊了。你面对这样学养深厚、对杂志的学术格调极端负责的理论专家时也真是
自惭不如,只好作罢。相比之下,网络就不那么装洋蒜,也比较自由。我只是要说一说
所看到的摄影界存在的问题,这属于专业领域,又不涉及政治、宗教、民族等等这些敏
感话题。说得不对你也可以出来反驳,这样的专业报纸杂志不就是为了大家在此说话的
吗?道理越辩会越明白,岂不是好事?没有必要挡着。一个个的主编都觉得是孩子他爹似
的,生怕孩子犯错误,坏了他老人家的名声。网络好像不那么好挡,又不是你家的院子
,装一大铁门,拴一大电子锁,上有电网,再养两条恶狗昼夜叫唤挡横。网络好象把也
把不住,不过也难说,在网上若再碰上个什么自觉了得的理论专家,恐怕这样随便说话
就上不去。什么叫权力?这就叫权力。
天弘:你是否渴望另一种摄影思想体系和制度的建立?
刘树勇:中国摄影多出于两支:一是新闻,一是照相馆业。特别是新中国的摄影,其从
业人员多出于新闻行业。中国新闻界不称新闻业,叫作“意识形态领域”。所以摄影的
自身法则和独立发展轨迹基本不谈,50年来说的摄影基本上都是“功能论”,这是典型
的中国式的完全依附于新闻业的政治功利化的狭隘的摄影理论。50年来的艺术摄影最后
也成了人像、祖国大好山河再加上花花草草。这样单调的摄影思路,其发展成就可想而
知。所以摄影所处的整个社会环境和文化指向是最能影响摄影发展的东西,有了这一点
,才谈得上摄影本身的思想体系和相关制度。至于技术问题,那是最枝末的问题,在大
的思路没有建立起来之前这些东西根本不值一提。现在是反过来了,人们只在谈这些枝
末的问题,还在那里沾沾自喜,什么镜头啦,相纸啦,光线啦,专业报纸杂志上、摄影
网站上充满了这些东西。本末倒置了。
新茶客:刘先生,我对视觉语言理解没您深,您认为视觉语言是可以看得到的吗?
刘树勇:视觉艺术所使用的不同语言,是通过各种不同的视觉样式显现出来的,所以当
然看得到。比如,亚当斯和韦斯顿的摄影中,极大的景深和物体表面的肌理效果,成为
他们特别重视显现的内容,这就是他们的语言方式;而慕卡西、柯特兹和布列松的摄影
,重视在特定瞬间内事物之间的构成关系则是他们的摄影所使用的主要语言方式。两者
的不同,构成了摄影语言系统的两极。
WU:有很多人不明白你所说的不要太重视图像语言,这是咋回事,请赐教。
刘树勇:我在谈新闻摄影和纪实摄影的一些文章中是说过不要过多地看重图像语言,是
因为在这一类摄影活动中,摄影的目的在于显现事物本身而不是显现摄影本身。也就是
说,图像语言在新闻类、纪实类摄影行为中只是个手段,而不是目的。过多地注重图像
语言强度,会将读者的视线引向图像本身,比如构成、光影、比例、动态效果,等等,
从而丧失了这类摄影的真正目的。我们很多新闻摄影记者拍新闻照片时,过多地关心图
像的构成因素和刺激力,用大广角镜头将画面搞得很夸张,没有考虑中国普通老百姓的
读解习惯。对此我认为应当节制。但是,你如果是另一路的摄影,比如你想继承布列松
这一支注重画面构成的传统并想在此类摄影形态方面有所成就,那你就尽可能地去展示
你在图像语言方面的创造力。这就是说,是否注重图像语言,要看你是在做哪一类的摄
影,不可一概而论。

微信 0
前一篇:關於世俗---阿城與張大春的對話摘錄
后一篇:【轉帖】清明世界 朗朗乾坤──像孔子的阿城
精华评论
评论[我要评论]
石超峰 2012-01-13 23:25 说:
对当下中国摄影界的一些问题和出路分析的教准,比如拥有“权力”的人对摄影观念的
误导等。对风光摄影的批判待商榷。
[回复]
石超峰(已推荐) 2012-01-13 23:25 说:
推荐!
[回复]
谢人德 2012-01-14 10:09 说:
很长,很好!是什么时间的聊天录?年、月、日。
[回复]
谢人德 2012-01-14 10:15 说:
刚才G了一下好象是2003年以前的老文章了,怪不得还有“黑冰”之类的词语。
[回复]
吴杰 2012-01-14 17:00 说:
謝老認真細心!剛想說,這個聊天記錄就是2003年左右的,具體日期不詳。
[回复]
康国生(已推荐) 2012-01-14 10:27 说:
值得一读。
[回复]
吴杰 2012-01-14 17:01 说:
劉樹勇先生是研究語言的,藏策先生也是。
[回复]
康国生 2012-01-18 11:52 说:
藏策先生的文章我已经拜读了一点,是从你的转载知道的O(∩_∩)O~
有时间我还要多读这两位的理论。谢谢!
[回复]
吴杰 2012-01-18 21:45 说:
千克秒兄太客氣!語言實際上在我看來,就是人類文化的全部。没有語言,人類就不是
人類。如有興趣,建議看看雅克拉康的語言理論。
[回复]
吴杰 2012-01-18 10:31 说:
這個真没有,自己搜索一下吧,也不知哪個是首發。
[回复]
占有兵 2012-01-18 12:56 说:
讲真话而不搬弄学术,敬佩!
[回复]
金辉 2012-01-18 13:30 说:
好文章,刀刀见血。
[回复]
吴杰 2012-01-18 21:01 说:
像劉樹勇先生這樣研究語言的先生,完全也可以搬弄學術,整一大堆術語,但他没有;
也有的整術語,風格不一樣啊。只要說的在理,咱們多了解一下也好,畢竟網絡查詢知
識很方便。自己真有興趣,好奇,那個探索對自己是一筆很大的財富。
[回复]
匿名(221.11.5.*) 2012-01-18 21:37 说:
n年的东西当宝贝,大家都贪玩了。
[回复]
吴杰 2012-01-18 21:43 说:
恩,正因為是當年的寶貝,所以挖出來,看看有哪些好東西可以保留接續下去,這就叫
“傳統”,再能傳下去就可以叫“常識”了,不這樣,你怎麼延續?空中建樓?和去年
底的文化推進綱領一樣來一次“文化大躍進”?没有傳統,你哪有立足之地?你怎麼看
西方的攝影?你無從看起。你有新東西尽可以發出來供大家瞻仰,先行代大家謝過了。
[回复]
s*******w
发帖数: 2257
12
刘树勇:嬉笑怒骂声 声声入画__转自读书网 此博文包含图片 (2013-01-31 16:
35:09)
标签: 2013 收藏天地 好运来 心想事成 书画同源 休闲 分类: 秋水书画
共1篇
刘树勇:嬉笑怒骂声 声声入画__转自读书网
刘树勇:嬉笑怒骂声 声声入画
人活着要有真性情,是对自己的认真和纯粹感,是不自欺,是真诚的个人性情的流露。
看刘树勇的文人画,能看到真性情,然而这也是他经过多年历练后才找到的。
看刘树勇的文人画,妙趣横生,意境深远。
读刘树勇的打油诗,嬉笑怒骂,酣畅淋漓。
秋日微凉的清晨,中财里,刘老师风尘仆仆赶来,操着浓重的山东口音,热情的引我们
进入办公室。由于前一晚刚下飞机,刘老师眼中布满血丝,却仍炯炯有神。办公室里有
一张大桌,一半铺着纸墨笔砚,墨迹都已干透。我们在桌子另一侧坐下,由文人画谈到
多元化,直谈到对待生活当有的一颗赤子之心。
“泡坑”和“泡澡”
在刘树勇的画里,“泡坑”和“泡澡”是经常出现的两个意象。
“泡坑”要追溯到刘树勇的童年生活。刘树勇出生于山东省临朐县,儿时的他,常常跑
到地里去挖坑来玩,后来到异乡求学、工作,仍对儿时挖的“坑”难以忘怀。他说大学
就应该每人进来挖一个坑,跳到里面谈古论今,呆上四年。
“泡澡”则是后来喜欢上的事。上学时,都是在集体澡堂里洗澡,后来到北京教书,分
配到一套带有浴池的房子,从此视泡澡为人间一大乐事,这种乐,也是最为纯粹自由的
乐。
“泡坑”“泡澡”看似浅显,却耐人寻味,于是我们总想深究符号背后的含义。
刘树勇说:“中国画重要的不在于笔头功夫,而在于个人修养问题。”他在南开大学中
文系学习时,曾接受很严谨的古典文学训练,教课老师有很多是西南联大的一些老先生
。“当时,词学大师叶嘉莹从加拿大回国,被李继野先生请到南开讲词学,第一批受益
人中就有刘树勇。说起当年学习填词、写诗、对仗、平仄的情形,刘树勇仍然意犹未尽
。也正因有了如此扎实的功底,他对于古典文学的修养,对于文人情怀的理解才更为深
厚。刘树勇理解的文人画,是要有传统文人的趣味性,审美上的形象性,还要有个人修
养。
如此看来,“泡坑”和“泡澡”,泡出的是趣味,是闲适,也是修养。
乱花才能迷人眼
刘树勇画中的另一符号,就是一丛一丛的蔷薇花,他的很多画上也都印有“花乱开”的
章。他说小时候家中养了很多蔷薇,一丛一丛的蔷薇花凌乱至极,也美丽至极。
如果你无意闯进刘老师的工作室,一定猜不出他研究的专业是什么,摄影棚、一桌子画
卷、两桌子陶器、拓印机、书柜……让你眼花缭乱,心生疑惑。事实上,他研究影像,
评摄影,策划展览,教学生,画画,制陶器,练书法,写小说,甚至还编纂过包括交通
、服装、武器等发展的科普书籍,也真是无所不能。
刘树勇说:“我涉及的领域比较杂,我是一个随心做事的人,而不是说我一定要干什么
。从学到做到死,只干一个行业,也太可怜了。人一生那么短暂,世界那么丰富,要知
道的东西太多了,只知道那么一点东西太亏了。朋友总劝我,让我专注于一个领域,说
那样我肯定是做的最好的。什么是最好的,有最好这档子事儿吗?我不认为有最好这档
子事儿。我特别讨厌专家这个概念,我就是个随性的人,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这也就
是我说的‘花乱开’。“
“花乱开”是刘树勇心中最理想的状态,他倡导摄影应该成为摄影能成为的一切样子,
而不是某种样子,绘画和其他也一样,都要各取所需,要多元化。“真正的多元化是什
么,就是什么都有,这才好,这才有意思。”刘树勇希望每个人都按照自己喜欢的样子
正常发展,绝对不能形成唯一性的权利的话语,不要说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所有事
物都有它存在的理由和价值,也必须是一个多元共生的状态。就像他的文人画,什么桌
上的杂物,愤青,花草,文艺男青年,文艺女青年,眼见的,心想的,只要想画,都可
以画。
把状元踢开
文人画上往往会提有打油诗,说到这个,就要讲讲山东军阀张宗昌的故事。张宗昌乃土
匪出身,虽然斗大的字也不认识一个,却好学上进。他请来清末山东状元王寿彭当他的
老师,教他认字作诗,后来觉得状元教得不好,竟把状元轰走,从此自己来做。刘树勇
很喜欢这个性情中人,惺惺相惜之下,为张宗昌的几首诗做了画,其中一首是张宗昌在
游玩泰山后所写的《咏泰山》。诗曰:“远看泰山黑糊糊,上头细来下头粗。若把泰山
倒过来,下头细来上头粗。”说到此处,刘树勇开怀大笑,他说那是种小孩儿的思维,
很放松,很纯粹,只有心里很干净的人才写得出来的。要说写诗词,刘树勇大学时受过
专业严格的训练,写起来自然没问题,但是他唯对打油诗情有独钟,因为打油诗有自由
度,没限制,有趣味,也更符合自己无拘无束、随心所欲的性情。
刘树勇第一次为画所震撼,是在1979年秋天。那时他考到南开大学,在班长于天津艺术
博物馆组织的新生活动上,初次看到黄宾虹、齐白石、徐悲鸿的画,在感叹大师画得如
此出神入化之余,画画的欲望也被激发出来。回来后,刘树勇就想从南开大学转学到天
津美术学院,虽经过多次辗转未能遂愿,但水墨丹青从此融入生活之中。开始主要画花
鸟,由于没学习过,感到焦虑和自卑,于是一味的模仿。那时候模仿的很像,就是找不
到自己的风格,这很痛苦,于是20年前,他放下了画笔。
如今重新拿起画笔,慢慢把自己的人生历练和修养体现在画里,每一个笔墨中都饱含自
信,才发现自己从焦虑,到模仿,到现在,已经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和感觉,不依傍任何
人,有自己的面目。
说到中国画的画法,刘树勇说应该从一条线开始画,顺势而行,随物赋形,走到哪里是
哪里,画就出来了。这是比较纯粹的中国传统造型意识,更是把状元踢开,画出自己的
真性情。
趣不同,道不相合
很多网友拿刘树勇的画和丰子恺的作比较,对此,刘树勇直率的说:“很多人说我的画
像丰子恺的,其实是只知丰子恺,不知丰子恺背后还有个竹久梦二。所以我画了向竹久
梦二致敬的一组画,目的是告诉大家:丰子恺的画也有来源,我和丰子恺没关系,只是
喜欢他的东西。”说起真正影响自己的一个人,刘树勇眼中透露出敬重和惋惜,他说那
是自己很好的朋友,是很了不得的画家,他的通达很少有人能及,可惜英年早逝。这个
人就是韦尔乔。我们更熟悉的是他的哥哥韦尔申,即鲁迅美术学院院长。但是在刘树勇
眼中,韦尔乔虽名气不如哥哥大,绘画上却技高一筹。他视韦尔乔为真正的艺术家,说
“很多人不理解韦尔乔,但是我很能理解。”艺术家会完全尊崇内心的指引去画,去表
达,但是往内心走得越深越个人化,共鸣性越少,所以像梵高这样的天才在世时都不被
理解。
绘画和书法更多是纯个人性的,是对笔墨趣味的迷恋,与摄影相比,在现实关注方面比
较弱。写意画更是把想象融入其中,有很强的趣味性。人都有游戏心态,这是人的天性
。刘树勇说:“有人看我的画,会心一笑,说好玩儿,那就是玩到一起了。”
在去往窑炉的途中,我们路过一处面试地点,应聘者清一色的职业装,刘老师对此等统
一痛心疾首。他给人面试时只问“你喜欢吃什么?玩什么?”因为应聘者已经是博士,
专业知识自不用说,以后能不能相处融洽,才是关键。
有人说“文人画是文人的游戏”,你可以说它高雅,也可以说它低俗,它就是随意尽兴
的存在着,看懂了,才能一起玩下去。(文/冀哲)
s*******w
发帖数: 2257
13
雨后河岸,独自徘徊
萋萋青蒲,有风吹来
狂花开于空谷,跌宕自喜成痴
悲喜心中私事,何需他人能知
认真做点事,吃好每顿饭
有空多睡觉,无聊少扯淡
俗世皆标榜,做人要成功
舍身孤绝处,方知万事空
枯坐空房里边,环顾四壁萧然
养盆青绿叶子,翠色洇染眼前
晨起坐于水边,远方有人歌唱
欲辨歌者何在,风已变了方向
白天忙忙碌碌,混在单位挣钱
晚上吃罢喝罢,睡在梅花旁边
有时心情大好,原因也不知道
反正就是高兴,见谁对谁傻笑
老猫春心动,蔷薇花乱开
相约花丛见,这时还不来
当年曾折一枝梅,忘记最终送与谁
至今此树不开花,春风一去再不回
吃肉吃酒吃茶,亦俗亦色亦雅
一生能活几年,哪有工夫装假
晨起河边,夜露未干
新蒲扶疏,小荷清圆
长空一碧,朗朗大千
吃俩包子,开始一天
世间无非过云楼,何事值得你犯愁
荣辱得失算什么,此生只向花低头
s*******w
发帖数: 2257
14
老樹畫畫最走心50幅:生活扯扯淡,人生往前看!
2016-04-23 08:18:04
為什麼老樹畫畫那麼受歡迎?因為他的筆下,就是我們最真實的生活,最真切的感受。
而且,他還為我們營造了一種超脫於紅塵滾滾、世事紛雜的情懷和桃花源,讓我們的心
在奔波勞累之餘,能夠鬆口氣、歇一歇、做做夢。他為我們的平凡生活,賦予了超越平
凡的自在瀟洒夢想,就像莊子那樣。
老樹的作品很多,很多都堪稱經典,我們精選的這最走心50幅,則堪稱經典中的經典。
靜靜看下去吧,一邊樂呵著,一邊感動著,一邊憧憬著,一邊繼續前行。
ADVERTISEMENT
你不靜下來聽一聽,春風就會吹過了。
再不去郊野看一看,那些花兒就落了。
春天就要過去了
而你還停在原地
時坐花間林下,卻也上班掙錢。
眼前紅塵萬丈,心中一尺丘山。
身在紅塵內
心住水雲間
總有一棵樹,等待春風回。
總有一間屋,不知住著誰。
每個人
都在自己的角落裡
倔強地活著
土豆已經發芽,不能炒菜下飯。
ADVERTISEMENT
那有什麼要緊?可以當作花看。
生活的美感和趣味
要靠自己去發現
和體會
有時覺得自己,走到天地盡頭。
活著如何繼續,似乎沒了理由。
活著,就會遇到迷茫
硬著頭皮走,就是方向
借居溪上茅舍,看花聽雨聽風。
只與閒夢為伴,不跟傻逼紛爭。
傻逼處處有,不理自然無
心中煩的時候,就想蒙頭大睡。
誰都別來找我,最近感覺很累。
心累時
獨處,就是療傷
睡覺,就是遺忘
別說得失成敗,無論是非好壞。
那枝清逸梅花,開在人世之外。
人生真意,不在身外
只在心間
高鐵飛馳南北,出門看看江山。
可憐無處清靜,遍地都是狼煙。
這個時代的清靜
只能心中找,自帶桃花源
風中一鳥過,扶柳看江湖。
紅塵千萬事,終了總歸無。
人在小江湖
心在大江湖
人生大多時候,其實都挺無聊。
裝作快樂自信,惟恐別人小瞧。
人之所以活得累
原因大抵如此
有時百般苦惱,真想死掉拉倒。
折騰半天睡去,醒來不想死了。
人生千般難
緩緩也就過去了
世間無非過雲樓,何事值得你犯愁?
榮辱得失算什麼,此生只向花低頭。
有風骨
才有風雅
有時一人獨坐,其實並不寂寞。
只想自己待會兒,別人卻想太多。
有時身處熱鬧卻內心孤獨
有時一人獨處卻內心安然
有時特恨一人,就想把他幹掉。
過後重新想起,自己真是可笑。
多大點事
都不容易
有時滿懷激情,做事努力自信。
完了回頭想想,感覺真是沒勁。
很多時候
熱鬧和忙碌只是為填補空虛
那卻是無底洞,填不滿
但願人間多情,但願日子清平.
但願花開遍地,覆了所有刀兵。
面朝大海
春暖花開
青鳥鳴深澗,野果落空山。
拾得回城去,可賣好多錢。
最好的狀態
是自在遊走於出世與入世之間
青山常為伴,白雲時相隨。
醒來知是夢,惆悵好幾回。
還有夢做
就總是好的
忙時像個孫子,閒了也挺無聊。
身心沒個放處,看水流過小橋。
人永遠在路上
是因為無家可歸
夜半聽首歌曲,一個男人在唱。
想起許多往事,心中特別悲傷。
總是突然之間,就會想起從前
有時心中暖暖,有時淚流滿面
認真做點事,吃好每頓飯。
有空多睡覺,無聊少扯淡。
吃飯,就是最好的修行
睡覺,就是最好的養生
既然難尋世間路,何妨獨往心中駐。
捨身紅塵深巷裡,坐對青草更青處。
面對自己
才能清醒
特想有個小院,種上一架吊瓜。
貓兒一旁做夢,我坐下面喝茶。
所謂夢想
就是想起來,就像夢一樣美
倏爾一陣微風,夜空划過流星。
天地從來如是,人世卻總多情。
平淡自然,才是真味
情濃,才是不解風情
平然活著就好,成功又能怎樣?
總是剎那快感,然後無限惆悵。
一尺安寧,勝過富甲天下
就是再累再忙,坐下好好吃飯。
事情沒完沒了,還得慢慢來干。
所謂從容,就是慢慢來
吃茶讀閒書,聽雨看花落。
念從心頭起,風從眼前過。
做個閒人,最有福氣
花兒已經落去,人兒已經離去。
你說你能怎樣?日子還得繼續。
日子還得繼續
這是天底下最勵志的話
我聽到春風已吹遠,我等得花兒都謝了。
我看到落紅已成塵,我知道已經錯過了。
遺憾
就是一場場錯過
你看多少繁花,總是有開有落。
那有什麼要緊?畢竟恣意活過。
來過,走過,活過
就是值得
看過海上繁花,又坐竹下短亭。
偶爾人前走走,到底還是獨行。
人生的路
陪自己走到最後的,只能是自己
花兒總會開放,流水自當東流。
順適自然就好,你又何必強求?
所謂煩惱
都是強求
不必裝作孤獨,也別說你悲傷。
你去看看山河,從來都是那樣。
走過了,回頭看
都是一場風輕雲淡
白天忙些爛事,夜半看冊閒書。
雖說身不由己,不能活得像豬。
不讓風塵,蒙住心
溪水一旁,住兩間房。
擁幾冊書,有些餘糧。
青山在遠,秋風欲狂。
世間破事,去他個娘。
讓自己從世俗中滾蛋
讓俗事從自己心中滾蛋
心懷虛無之念,萬丈紅塵潛行。
平生安穩即好,不必妄自多情。
富貴榮華
不抵「安穩」二字
有雲移過山樑,有雨落入池塘。
有蟬鳴於枝頭,我卻天天瞎忙。
眼睛不停穿行慾望
錯過多少大好時光
造畫時有古意,買房卻在新城。
半生忙碌為浮名。
起先有得失,最後無輸贏。
春時諸花爛漫,皆為剎那芳顏。
所有美好相遇,都已成了從前。
多少事
在時光中死去,在心中不老
春光又明又媚,我卻天天開會。
人人裝模作樣,討論雞零狗碎。
真想出去走走,或者蒙頭大睡。
總嘆人生苦短,怎能如此浪費!
有「心」的人
才會蠢蠢欲動
活著不必抱怨,好好做個自己。
你沒虧欠別人,誰也沒有欠你。
只有一種虧欠,便是虧欠自己
因為總是背著包袱,狂奔不已
人和人在一起,話都說得太多。
能有多少事情,值得這樣囉嗦?
何如與貓為伴,相互處之以默。
看看疏淡風景,聽著秋風吹過。
聽見了一些,就聽不見另一些
比如總聽人語,就不聞天籟
三十年江湖遊走,見各等人物,做諸般事情,看明白,也就幾碗米飯。
五十載人生經驗,得多少利益,爭什麼功名,說到底,不過一握煙雲。
三十年,不過看寬
五十載,只是看淡
世事就是這樣,本來無喜無悲。
一切自然而然,仿佛月圓月虧。
風雨來了還去,總見一地清暉。
亂世不必在意,且去看看薔薇。
華枝春滿
天心月圓
煩心事情,儘快忘掉。
去看花開,去聽鳥叫。
遇見二逼,沖他一笑。
使勁快活,才最重要。
得意須盡歡
心遠地自偏
何須美似畫,不必倩如詩。
花開就開了,沒想要人知。
人不知
但天知
s*******w
发帖数: 2257
15
老树的花,正开成你喜欢的样子 (2016-07-03 02:56:48)
一.
花开花落有期,人来人去是缘。
缘来自当惜缘,缘去亦要随缘。
@老树画画:
花开也就开了,何必问她姓名。
人世从来无趣,天地却总多情。
二.
雨过芭蕉绿生凉,风过花丛清香在。
得闲小园片刻坐,胜却匆匆赴遥台。
@老树画画:
小园芭蕉绿,花开不知名。
独在幽静处,坐久便生情。
三.
现实柴米油盐,梦想诗和远方。
先种三分谷物,再捣一亩花香。
@老树画画:
活得已经这样,尚存一个梦想:
远离嚣张人世,去往花开遍野的地方。
四.
留守娘子,整装出发。
一路风雨,一路想他。
跋山淌水,终于到达。
嘲鸟鸣叫,心儿开花。
@老树画画:
归省娘子,适返其家。
着青素衣,偑茉莉花。
风过阡陌,禾苗新发。
几只燕子,一抹晚霞。
五.
夏夜秉茶独坐,湖光月色寂寞。
淡墨素笺流年,添香红袖错过。
@老树画画:
闲来芸廷小坐,满目湖山清阔。
心中万虑一空,新月慢慢移过。
六.
活着就要好好活,别等千帆过尽才明白。
清风明月,心安,心静,心宽自在。
@老树画画:
活着从来非易事,百般纠结到如今。
唯向心中寻清净,一杯茶,一阵风,一床琴。
七.
天气这般溽热,农人爆晒农场。
你在吃茶读诗,却道无处清凉。
@老树画画:
天气这般溽热,何处可得清凉?
竹下吃茶一盏,水边读诗几行。
八.
过云楼外一花溪,今年花开又相似。
不知香茗待何人,但见岸边柳依依。
@老树画画:
人世一间过云楼,漫天风雨不言愁。
名利得失算什么,此生只向花低头。
九.
再吃一杯茶,闲插一枝花。
庄周蝶梦远,抚琴在天涯。
@老树画画:
面对这世界,不知该说啥。
抚琴听一曲,再吃一杯茶。
十.
遍走天涯路,蒹葭苍如故。
再问空中鹭,初心寄何处?
@老树画画:
常作湖上客,渺目看飞鸿。
遥想世间事,古今无不同。
唱和老树画画之五 · 青青草于2016年夏
s*******w
发帖数: 2257
16
老树画画,一笔水墨装有闲 (2016-09-07 18:48:31)
一.
清晨花开,傍晚花谢。
一篱朝颜,易碎易逝。
生命嘙娑,蹉跎嘘唏。
岁岁年年,长念痴痴。
@老树画画:
晨露未晞,一篱朝颜。
无悲无喜,落落有闲。
人来人往,都去挣钱。
花开花落,岁岁年年。
二.
毕生都在忙碌,山高水长赶路。
梦里青萍离离,醒来草深日暮。
@老树画画:
毕生都在寻一路,每天想法总无数。
可怜此身驻红尘,做梦却在青萍处。
三.
春雨醒溪流,秋风催雁归。
红尘君看遍,山家芳菲最。
@老树画画:
草深没曲径,鸡鸣在山家。
梦中一夜雨,桥头半溪花。
四.
满园风里花,如何成了瓜?
光看不劳作,有花也没瓜。
@老树画画:
春光乍泄时,满园风里花。
看看看看看,花就成了瓜。
五.
见面也不说啥,更胜一问一答。
坐下两杯清茶,便是感性表达。
@老树画画:
朋友很久不见,见面也不说啥。
相逢只是一笑,坐下两杯清茶。
六.
帘青几重山,影疏人寂廖。
正要叹愁绪,复又言秋好。
@老树画画:
亭下闲坐久,相对却无言。
茶淡无尽意,帘青几重山。
七.
秋来夏逝轻衫泠,芳华来去岁月匆。
荷花今日已谢去,沧桑变换当时容。
@老树画画:
千古往事如云烟,多少英雄过眼前。
万般荣辱俱往矣,湖山还是好湖山。
八.
危岩叠叠,孤亭孑孑。
半江瑟瑟,游云嗟嗟。
@老树画画:
危岩兀立,闲云流行。
十万大山,半间空亭。
九.
隔岸一树桃,可望不可及。
得闲动手栽,来年花满溪。
@老树画画:
想想身邊事,哪件都無聊。
且行到河上,隔岸一樹桃。
十.
坐看长河落日,心中感慨万千。
秋雨瘦尽流光,风催往事不堪。
@老树画画:
最近心疲意懶,特别不願做事。
只想一人發呆,坐看長河落日。
——青青草唱和老树画画之六
1 (共1页)
进入Shandong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方肘子:过于看重诺奖也是精神外F毛泽东翻译谈文革: 逻辑越来越荒唐 (转载)
全民娱乐“我爸是李刚”的悲哀(转载)河北官二代撞死人续:嫌犯的父亲李刚现身(组图)
分析5个领袖的题词端午祭文一篇 (转载)
[zz]韩国女总统致辞:遇见我人生的灯塔——东方哲学看的我热血沸腾,恨不得马上回国参加运动
老树语录1毛泽东翻译谈文革: 逻辑越来越荒唐 (转载)
昨天去农家乐了 (转载)逆向种族主义谣言: 中国儿童想象力倒数第一?.
昨天去农家乐了重大喜讯:人民日报整版刊文《文章大家毛泽东》
全民娱乐“我爸是李刚”的悲哀(转)人民日报整版刊文《文章大家毛泽东》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刘树话题: 老树话题: 画画话题: 文人画话题: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