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u**s 发帖数: 384 | 1 突然想写一点纽约。我来美国很多年,一直都是在中西部生活。直到走过美东美西的各
大城市和旅游景点(甚至很早就到了费城,华盛顿和波士顿,甚至大瀑布),我都没有
来纽约。当然也许,是主观希望把关于这个城市的梦一直做下去吧,毕竟希望越大,失
望也会越大。后来突然发现自己快
要迈入三十岁,都还没有到过纽约,才有一种使命感般的,第一次,坐过夜巴士,利用
感恩节的假期,从外州上来。纽约没有令我失望,而我走遍美国的积累,也让我在这个
城市感到舒服的自由,这次旅行成了我年轻的尾巴上最后一抹亮色。又经过一些年的蹉
跎,自己已经在新泽西安家也有了理想的工作,也不知道有多少次和友人在纽约相聚。
回头想想,这个梦,似乎一直都没有走,不管是否来过,不管何时来过,不管否鬓角白
发,会不会已经不经意地就爬出来。漂泊久了就成了永远的游子,纽约是很多人理想的
归宿,而归宿,对于游子,可能是最致命的诱惑吧!
现在的小留学生,愿意留守玉米地古卷枯灯很多年的越来越少,而不几年就走遍美国甚
至远踏欧陆的也不在少数。所以似乎说到纽约,还不如讲讲黄石和狂野大西部更有新鲜
一点?记得很多年前,实验室有个老美家在怀俄明。他每年夏天,会跟一堆叔叔伯伯在
自己农场里面做火箭,然后独立日附近申请发射许可。他平时不太和我说话,毕竟跟我
这样的外国人也没什么可说的。不过有一次,他兴致勃勃的和旁边实验室一个老美聊了
半天他如何训练老家那条猎狗,完了以后意犹未尽,抑或是可能觉得应该跟默默坐在旁
边干活的我也说几句话,就聊到了黄石旅行-毕竟他很早就直到,我是一个黄石的狂热
分子。他说,有一天早上,他起来打草喂马,突然out of nowhere的一辆旅行大巴就突
然停在路边,然后跳出来一大堆亚洲人,仿佛看见新大陆一般兴奋地对他不停拍照,口
中大喊“cowboy”!搞得他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所以现在,当自己突然想写几句纽约的
旅游,但是无从下笔的时候,就想起了这个故事。
我喜欢纽约的一点在于,不管站在城市的哪一个角落,你都可能是处于一个特别或者有
故事的地方。记得我第一次在中央车站转地铁,因为我已经去过圣路易斯,堪萨斯城和
芝加哥的非常棒的union station,也去过很多中西部那些当年生长在铁路沿线的城市
的downtown起始的小火车站,我自然也理解,这也会是一个很古典华丽,也很气派考究
的老式车站。可是当我真正从现代化大的地铁站钻出来,然后走到车站大厅的中央,仰
望穹顶,我才意识到纽约的车站,是要比别的地方,“多”了那么一点点。纽约的人情
风物,在各类影视作品里面出现太多次了,以至于很普遍的,你对于很多景点会有较低
的预期,或者至少,会对仍抱有预期的你的内心说,难道你不是已经在电视上看了许多
遍了吗?难道不是因为这个景点太有名才要强迫自己不得不去否则就好像没来过这里一
样?难道不是就看一眼或者发个朋友圈就好然后心中默念不过如此就好了吗?可是纽约
很多地方让你依然会有旅行的满足感,难道就是因为比你想象中的还要好的那么一点点
?后来看到,这个中央车站的钟表多么有名,穹顶多么精美,苹果店是世界最大,还有
网红的杯子蛋糕等等,可是这些都都不构成最初的惊喜的任何一个部分。但是我能够理
解,一个生意人,风尘仆仆的从二战以前铁路上的美国的某一个城市,第一次来到纽约
,会有怎样的惊喜。初夏的一个傍晚,我和表妹在下西区吃完饭,天没有黑似乎还可以
转上半小时,就按照导航走到拍摄《老友记》公寓外景。说实话我是看不出来,虽然是
看了无数遍的美剧,可是有趣之处就在于很多人站在街对面对着一个普普通通的公寓楼
照相。所以,中央车站的独特,我相信会让这里行色匆匆的路人,突然有那么一瞬间,
慢下来。
说到纽约的地铁,最早还有3天的无限搭乘车票,现在因为只剩下7天的无限搭乘,很多
来纽约旅行的人,会犹豫要不要买,毕竟绝大多数游客,还要花不少时间去费城,DC甚
至大瀑布。而且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受很多网络信息的影响,绝大多数人都觉得纽约
地铁就是整个城市不堪的写照。又脏又臭还有老鼠横行,更不要提永远听不清楚的报站
名,老旧的车厢,随意更改的线路和晚点,还有各种奇形怪状威胁人身安全的黑人乘客
。也许是我作为游客的运气很好,这里的槽点我没有遇全,各个站台的黑人值班也都算
是和善,不过我也无意为纽约的地铁推脱。毕竟波士顿的地铁,尤其是红线和绿线,可
以让你在到达目的地的同时还附带逛了一个历史博物馆,前几天两条线都脱轨,因为开
得慢没有造成什么人员损失,让人赞叹设计之精妙。更不用提华府深不可测的冷战产物
,那种后现代主义的防空洞设计不仅让你心甘情愿付出高额票价,更可以流连忘返,在
人潮人海中你甚至会忘记自己是在地铁站!至于很多人发现来到地面以后还是要打uber
或者Lyft才能达到目的地就显得地铁充满了某种无聊的情趣!一百年前,纽约市跟新州
康州长岛就决定,把这个小岛上无法容纳的人口,利用铁路交通运送到更合适的住宅区
-即便这意味着外州未来长久的负担和协作。同时,这些人每天可以在一个小时的范围
内,利用地铁到达这个小岛的任何角落。这个错综复杂的地铁网络,是这个城市温度的
一个最令人忽视和当成理所当然的标志。这个系统的重要性和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复杂性
,也许只有生活在这里的人才有资格去抱怨吧。至少作为游客,每个人都会至少离开的
时候很开心和自豪的说,我已经玩转了纽约地铁!这个庞大的城市骨骼唯一的亮点,大
约是我曾经有幸碰上过的复古地铁,除了老式的车厢,竟然还有不少穿着《广告狂人》
那个时代衣服的coser,那真的是所有人都在拍照和喧腾。不知道50年以后的游客,会
不会也同样的对今天的地铁感到兴奋?也许不会吧!大约因此我们应该为自己的时代而
感到幸运?毕竟我们的前辈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值得我们去欣赏和缅怀的过去,而我们的
后代生活中,地铁老鼠搞不好是他们能见到的为数不多的依然在野外能够生存的生物了。
纽约对我而言,最好的都是不花钱的。中央公园算一个,不管是我秋天去还是冬天去,
只要我去纽约,每次都会至少擦个公园的边角。美国媒体跟中国媒体一样,喜欢报道对
方的负面新闻。所以往往千里之外的父母比我们还了解美国发生的大灾小情。其实也不
算是坏事,至少可以与他们找到一些难得可以聊的共通点。刚来美东的时候,家人总会
担忧,看电视上纽约怎么老是暴雪暴雨,这地方能待吗?说起天气,想起来曾经跟麻省
理工环境专业的博士有过一次交流。我问,你相信气候变暖吗?他说,there is no
simple answer。我说,请问你觉得如果全球变暖,是人类造成的吗?他说,yes and
no。我又问,那么你觉得全球变暖对人类是有害的吗?他说,It depends。然后,就没
有然后了。以前在论坛上也遇到类似的情形,17年有人说,加州干旱了,一定是全球变
暖水分蒸发,结果没过几天,加州又洪涝了,于是他们说,果然是全球变暖导致的雨水
增多。18年有人说,天气太热了,一定是全球变暖的结果,结果没几个月,芝加哥冻成
北极,于是他们说,果然是气候变暖导致的极端气候增加。19年的时候,有人说,你看
北极冰川融化,卫星显示目前冰雪覆盖面积达到历史最低,但是没人报道,北极热的时
候南极却是极寒,南极热的时候,北极也是极寒。而且不管有没有任何证据,他们总可
以用短期比如几百年的气候变化无法正确评估和验证全球变暖的趋势而“战无不胜”。
作为科学工作者,我相信全球变暖。我也相信并且支持转基因农业和医学,不管矿石能
源的枯竭是十年还是一百年以后。因为石油工业和化肥农业,还有各种污染都是人类对
地球的危害,这不是合理的。相比较起来,讨论某个基因突变究竟对于漫长的人类进化
历史有什么影响,或者气候在一百年尺度下的升高与降低,与其说是哲学问题,还不如
说是经济问题,反正不是科学问题。科学问题不能通过科学解决是很令人沮丧的,而利
用科学造成恐慌更是这届人类的劣等证明。百年之前,纽约愿意在狭小的岛屿上开发这
么一个巨大的公园(而且并不是说就没有其他的城市绿地了),才有了之后的匹兹堡,
圣路易斯,休斯顿等等很多美国城市的效法。提那些算得上人类共同遗产的国家公园(
中西部的部分国家公园除外)也是人类文明的骄傲。可是,当今天的人类没有勇气相信
自己可以让世界(包括在世界上生活的其他人的生活)变得更好,那么人的定义又是什
么?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当我们摒弃人跟动物的区别是使用工具,使用语言,有情感,
有协作,或者如此诸类为满足自己私利而提出的判断标准的时候,我们才能正确看待自
己和所处的地球,希望不会有一天,我们成为世界上唯一会为阳光空气水向同类收费的
生物。
另一个不花钱的地方,是大都会博物馆(现在强制12刀了好像)。作为大都会博物馆作
为世界四大博物馆之一,我曾经一大清早排队开门进去,闭馆才出来。中途就在门口吃
了路边摊花了半小时,最后走都走不动,突然就闯进了那个放着埃及神庙的展厅,看着
外面漫天星光,整个人直接就蒙了,已经分不清现实和虚幻,就呆坐到那个池子旁边,
大脑一片空白。MET最大的硬伤应该就是没有所谓的镇馆之宝,可是陈丹青依然把这里
当成他的大学。这么想,比MoMA亲人很多的价格,没有看到那么多值得发朋友圈的照片
,也就勉为其难好了。同样的,在苏荷时尚名品店外面,黑人和华人也充满自信的练摊
,各种A货应有尽有,这大概是其他地方见不到的情趣吧!而且最重要的是,不管是大
都会歌剧院的歌剧,还是百老汇的舞台音乐剧或者话剧,甚至是街头卖艺的,他们都是
这个庞大的造梦工业不可或缺的一环。前几天看了一个音乐剧电影《马戏之王》,讲的
是玲玲马戏团的创办人的故事。影片中有一位纽约评论家,抨击马戏团炮制各种耸人听
闻的噱头,利用低俗下三滥来吸引观众。男主反驳说,我的东西是假的没错,但是我相
信这些观众的笑声是真实的,而你有多久没有这么放松自然的大笑了?同样的,纽约有
很多的网红打卡食店,咖啡,三明治,杯子蛋糕,当然最著名的还是形形色色的路边摊
。这些营业执照都是纽约市发给退伍军人警察有贡献的残障人士,让他们转租给吃苦耐
劳的商贩们。但是我觉得绝大多数快餐或者小吃,做的都算是中规中矩,一定不难吃,
但是非要好吃,这些小店是指望不上的。可是,如果想想这些食物的主要顾客,大概也
能够理解店主的选择,食材是一个方面,毕竟众口难调,最符合大众口味的甜咸,以及
简明扼要的风味,就能带来所有人炎炎夏日和瑟瑟秋风里心甘情愿的排队等待。鱼子酱
鹅肝这些“吃饱了撑的”而发明的变态美食当然有可取之处,可是这些充满烟火气息的
简单平和的食物,才最能给人带来每天生活所需要的安全感。艺术,美食,潮流,感情
,关系,都是如此。纽约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带着瞠目结舌价牌的商品,昂首快步西
装革履的精英人士,都是纽约风景的一部分,让人着迷。不用提布鲁克林和皇后的烟火
气,即便是曼岛,你也可以找到让你熟悉的美国,中国,家乡,旅居的任何地方的熟悉
的元素。Diversity is happiness。希望在某种简单的丰富中找到你人生所有的意义,
都难免太懒惰了。纽约丰富的简单才是答案。
我很喜欢自由女神像旁边的天使岛,正如我很喜欢三番对面那个恶魔岛一样。那里有关
于淘金者和西班牙人的纠缠,有印第安人和民权运动的偶遇,更有现代社会善恶美丑的
对立统一。爱丽丝岛可能比这些故事对我们新移民来说更加真实一点的存在。由于是旺
季,等我们在寒风中冻到站都站不稳之后,我和太太终于走进了这个博物馆。东西不算
多,当然也不算少,一直看到关门赶人,然后默默的在那个洒满余晖的大厅里面等着。
不知道等什么,但是很多人都不愿走,没有人说话,每个人都似乎都努力地嗅着巨大的
落地窗下,这个国家大多数人曾经在此停留的祖先们留下的丝毫印记。当年的美国,也
许已经成为一个遍地是黄金的传说,可是,毕竟对旧大陆的人,这是一个谁也没见过的
也许。试想作为一个小老百姓,你敢不敢背井离乡,就这么带着自己的全部家当,哪怕
仅仅是薄薄的行李,坐几个月的船来到这间塞满了世界各地语言不通文化不明的地方?
记得很多年前,我在浦东机场,过安检前回头一望,那边的母亲已经哭红了眼。当我们
到一个新的环境的时候,也许人跟人的距离就因为和环境的陌生而拉近了。人常说美国
是世界各民族的熔炉,可是在今天,地球已经不存在令人类感到困难的环境,需要陌生
的人抱团取暖,那么在这个熔炉的门口,我不知道今天的夕阳,是否也预示着各种文明
融合的终点?虽然这个空旷而古朴的大厅不会给我答案,可是至少今天,大家依然愿意
在这里等着。至少,李安导演最喜欢的那家台湾餐馆依然开在据说是曼岛最大社区的唐
人街的第一条街道上。
以前我对美国的印象是,美国很喜欢保存历史,记得去过内布拉斯加州的一个很小的城
市的一个博物馆,里面有各种废铜烂铁,竟然还有我小时候玩过的类似的玩具小汽车和
密苏里号航模(可见那时候的国产玩具真的是良心),至于一般博物馆那种还原30,40
,50,60年代家庭客厅卧室厨房,或者牙医诊所等生活场景的就更多了。当时我很感概
,就是美国虽然历史很短,可是人家珍惜啊,不管什么历史的碎片都有专业的人去维护
和发掘,而且还时不时的立个法为他们祖先几百年前做的荒唐事正式道歉,好像他们不
知道这么做从实际上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一样。而这种对于传统和历史的尊重,未必是
他们天生的一种直觉,所谓儒家那种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更多的,使他们对于自己
的家庭,家族和家乡的一种爱的体现吧。参观911博物馆本来算是有一次City pass用不
完了,刚好走到那边已经是晚上吃完晚饭,没什么别的可逛,就决定进去看看。我博士
导师是新泽西人,所以给我们讲过他当天的经历。在美国很多年,电影看了好几部,自
认为对911已经很了解了-直到我走进这个博物馆。博物馆不算大,但是最引人注目的是
一堵墙,占据了好几层的空间。据说本来世贸的大楼和地铁站也就这么一墙之隔,如果
当时连通的墙体破裂,导致东河的河水倒灌进地铁里,那么后果就不堪设想了。历史最
大的着迷之处就在于充满了偶然,当然历史学家不喜欢偶然,厌恶任何用“如果”作为
开头的句子和论断,似乎一切历史都是他们严丝合缝的理论的必然结果。如果当年林肯
没有作为废奴主义者从而打败分裂的民主党而上台,如果林肯不以维护联邦统一的名义
给河口要塞的守军送粮,如果林肯没有在英法都开始倾向南方的时候单方面宣布废奴,
那会怎么样?林肯怎么想的,现在已经是公案了。可是我们可以看到,即便是人类最完
美的宪法诞生也不到一百年,一场内战就已经把最理想化的释宪方法扫进了历史。我们
不用哀叹今天,只要基于反恐的理由,任何公民权利都可以被践踏,其实人类理性的局
限性并不是科技进步才显现出来的,早在南北战争中,宪法的理性就已经在人类的矛盾
,无序和感性中显得无所适从。林肯的意义只不过是他做到了,用一场史无前例的代价
,让美国人认识到为了维护一个统一的国家所要付出的代价。不是说独立不行,而是既
然成为一个国家,并且支付了难以超越的苦难,那么唯一的选择就是珍惜。也可能这才
是历史这个词真正和美国联系起来。历史不是成王败寇或者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就是因
为家的概念-一个每个人都可以有着判断标准的事实。而每个个体对于家的情感认知的
集合,就构成了所有人历史。只有当美国华裔成为这个国家不可或缺的一个群体,才会
有可能对当年华工的悲惨经历的反思和道歉。同样的,只有所有国人,每一个中国人(
不仅仅是那些留在纽约的民运人士),对于民主和法治的理解和尊重,才有可能在未来
的中国,创造出这个政权对于她在历史上所有的错误进行反思和悔改的机会。在911博
物馆,当我们看到每一个个体对于这样的历史事件的反应,因为这种集体意识,911才
能成为美国这个资历尚欠的国家,如何成为世界历史的一部分。当我们在吹嘘上下五千
年的时候,我们有没有想过,我们每一个人,和这些文字,人物,事件,的关联在哪里
,而我们的所谓的历史,又有着什么样的地位呢?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