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vel版 - 探索丝绸之路 第五章 正在消失的坎儿井 作者:朱岚澜 |
|
|
|
|
|
S********n 发帖数: 1 | 1 第五章 正在消失的坎儿井
从高昌故城出来,坐上司机大哥的车,心情还是十分沉重。
“怎么样,下一站准备去哪里?”
“没所谓了,反正就这几个景点,你看着办吧。”
“嗯,那就去坎儿井和葡萄沟,都在一起的,也在交河故城附近。”
“嗯,行。”
坐在车上,我赶紧拿出手机查查这个坎儿井,也想尽快换一个心情。
一查才知道,原来这个景点,是个高度商业化的娱乐休闲场所,全名叫坎儿井民俗
园,位于吐鲁番市亚尔乡新城西门村888号,2000年7月由中外合资企业,乌鲁木齐市辰
野名品有限责任公司投资兴建,注册资金2200万元。占地面积14680平方米。
民俗园的经营项目主要有古坎儿井、坎儿井博物馆、民族歌舞餐厅、民居宾馆、葡
萄园和商场。是集餐饮住宿、民族歌舞、休闲度假、观光购物为一体的旅游景区。坎儿
井自建成开业以来,先后投资1500万元修建了坎儿井宾馆、坎儿井博物馆、坎儿井民族
餐厅等。
哼,这么个历史文化的瑰宝,被一个中外合资企业给投资经营管理,我怎么想都觉
得变扭。难道国家没钱?为什么当地政府允许呢?居然还于2011年8月23日,经全国旅
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研究决定,批准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18年4月13日,还
入围“神奇西北100景”?!
等我真的下车后,还没进入景区,已经依稀看到,处处人为的景观,有点不想进去
,这简直被搞成了一个大型Shopping Mall,太低级了。
司机大哥说,来都来了,进去看看也没什么。
好吧,花了40块门票钱,想快速溜一圈就走。
通过重重关卡,进入园子,发现工作人员正在,大片大片地修剪葡萄藤,豪不手软
。地上铺着的全是死去的藤枝,本来还密密麻麻的葡萄架,被工作人员已清理后,只剩
下光秃秃的铁架子,等来年再次被新鲜的枝叶盖满。
我四处快速一扫,自动略过民族歌舞餐厅、民居宾馆、葡萄园和商场,立即锁定坎
儿井博物馆,直蹦主题。
博物馆分为地上和地下部分,包括100多米长的地下参观通道、500平方米的地面陈
列馆、坎儿井分布图、剖面图、葡萄长廊和葡萄干晾房等,通过大量的图片、实物、模
型,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游客展现了坎儿井的结构、分布区域、功能和研究成果,让游
客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地下长城“的历史变迁、修建过程。
走进博物馆,首先看到的是一座沙盘,直观地向游人展示了一条条坎儿井穿越戈壁
,将天山的地下雪水引到一片片绿洲的情景。
素称“火洲”、“风库”,气候极其干燥的吐鲁番,很久以来就出现大片的绿洲。
这奥秘之一,就是在吐鲁番盆地上分布着四通八达,犹如人体血脉似的坎儿井群和潜流
网络。
一说道坎儿井Qanat,那是无动力引水工程,它是利用潜水自由水位的自然坡降,
顺势将潜流引出地面的人工水利工程。
坎儿井源在地下60米。因吐鲁番气候炎热,古人们便在地下修筑了千余条全长5000
公里的暗渠,储存融化的雪水。
坎儿井是一种结构巧妙的特殊灌溉系统。它由竖井、暗渠、明渠和涝坝(一种小型
蓄水池)四部分组成。
竖井的深度和井与井之间的距离,一般都是愈向上游竖井愈深,间距愈长,约有30
至70米,愈往下游竖进愈浅,间距也愈短,约有10米到20米。
竖井是为了通风和挖掘、修理坎儿井时提土之用的。暗渠的出水口和地面的明渠联
接,可以把几十米深处的地下水引到地面上来。
它是人类在新疆,特别是在吐鲁番、哈密这个特殊的自然环境下,改造和利用自然
的巨大成就,是一项防蒸发、无污染的环保水利工程。有人将坎儿井比喻成,干旱农业
地区的地下运河,与长城、运河并列,誉为中国古代“三大人工水利工程”。
美国人亨丁顿在其著作中说:坎儿井来源古代波斯语Karēz,他认为发源于波斯,
向西传播到欧洲意大利,向东自外里海地方传入新疆。
但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新疆考古工作者在吐鲁番所辖的托克逊县克尔碱镇,发
现一幅岩画,专家们推断这是2300年前的文物遗迹,画面上刻有水系、井、泉,其配置
形式,与坎儿井极为相似。
考古专家们认为,这是新疆先民们给我们留下的,新疆在远古时代,就有坎儿井的
,最有力的实物证据。
虽然,我现在看到的坎儿井,大都是在十八世纪八十年代,人们又重新创造的,但
是还是相信这项技术,是新疆先民们的智慧,而不是由中亚传入的。但在以后的沧桑变
化中,被历史淹没了,中断了,失传了。
像这样的问题,在中国的历史上,是不乏其例的。例如东汉时,张衡创造的地动仪
,早就失传了,我们只能在史书中知道,张衡有这个伟大的发明创造,直到现在,我们
也没有创造出第二个地动仪来。
曾经的火洲和伊州都流传这样一个传说,也是当地人民对坎儿井由来的一种解释。
说是有对兄弟放羊,突然遇到大风,刮得飞沙走石,天昏地暗,羊随风走,人跟羊
行,到大风停止时,羊群已经走进戈壁深处。
兄弟俩望着天山,将羊往回赶,走了两天了还没走出戈壁,羊渴得走不动了,人累
得走不动了。兄弟俩想,如果找到泉水了,羊、人就都得救了。
这时哥哥突然发现前面的一个断崖下有一丛芦苇长得十分茂盛,弟弟说:能长芦苇
就有泉水,我们挖泉吧!于是兄弟俩就挖泉不止,一直挖到刀子断了,手指出血了,就
在兄弟俩累得实在不能坚持的时候,一股清泉流了出来。
羊得救了,兄弟俩得救了。兄弟俩回到村上,讲了他们找泉的故事,村上的人就学
着他们的做法,挖泉引水,浇灌农田。日子久了,形成了习俗。年复一年清淤挖泉,泉
流源头形成暗渠。
暗渠长了,清淤出土不方便,人们就在源头打一口竖井,便于出土。暗流,维吾尔
语音为坎儿。井,是维吾尔语的外来词。这就出现了“坎儿井”这个名词。”
度娘说,全新疆有1600多条坎儿井,其中的1100多条就在吐鲁番,年径流量达 2.
94亿立方米;吐鲁番现有耕地面积70多万亩,其中有47万亩就是靠坎儿井的水来灌溉的。
坎儿井之所以能在吐鲁番大量修建,是与这里的地理条件分不开的。
首先,吐鲁番盆地北部的博格达山和西部的克拉乌成山,为坎儿井提供了大量的水
源,每当夏季来临,就有大量的融雪和雨水流向盆地,当水流出山口后,很快渗入戈壁
地下变为潜流。积聚日久,使戈壁下面含水层加厚,水储量大,使挖掘坎儿井有了可能。
其次,吐鲁番盆地与北部和西部雪山有巨大的落差,这就可以沿地势引水,使得北
部水源可以按地势向盆地汇聚,确定了水的流向,通过挖掘疏导,自流向盆地。
第三个条件是吐鲁番大漠底下深处的土层,主要是由粘土或钙质胶结的砂砾石,质
地坚实,因此坎儿井挖好后不易坍塌。这种钙质粘性土不仅粘合性非常好,而且十分坚
硬,正是这种特殊的土质,才使古老的坎儿井能保存至今。
虽然坎儿井历史悠久,但吐鲁番现存的坎儿井多为清代以来陆续兴建的。据史料记
载,由于清政府的倡导和屯垦措施的采用,坎儿井曾得到很大发展。
在吐鲁番,每条坎儿井都是有名字的,有的以挖井人的名字命名,有的以动植物的
名字命名,还有的以地理方位、水的味道等等命名。
坎儿井博物馆是依托一条叫米依木·阿吉的坎儿井而建的,米依木·阿吉就是开挖
这条坎儿井的主持人。
米依木·阿吉井是吐鲁番最典型、名气最大的坎儿井,已有800多年历史,全长25
公里,日水量可浇地70多亩,坎儿井博物馆长约100米的参观通道其实就是米依木·阿
吉井下游的一段井渠。
然而,历经千年沧桑的新疆坎儿井目前已从最多时的1784条减少到约614条,并且
这个数字还在以每年23条的速度下降。因此而减少的年出水量达3.814亿立方米、减少
灌溉面积19.05万亩。
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坎儿井,再过20年后,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的坎儿井可
能全部干涸消失,戈壁绿洲的生态安全就会受到严重威胁。
新疆坎儿井研究会的专家认为,造成坎儿井数量急剧减少的主要原因有三:当地农
民无计划开采地下水,以致大部分坎儿井断流;坎儿井上游水库的建设拦截了大量补给
水源;部分坎儿井年久失修,出现坍塌、阻塞。20世纪消失的1170多条坎儿井中
,有909条是因为断流枯竭的。
叹息,又是一个即将作为考古价值存在的历史遗迹!
原文链接
https://book.qidian.com/info/1022080663#Catalog | T*******i 发帖数: 805 | 2 文章只说坎儿井的数量减少,却不提新疆总灌溉田亩面积的变化。很可能因为灌溉技术
的现代化,大部分田地已经不再需要坎儿井,其经济基础已经不存在了,所以数量也就
随之减小了,不能带来经济价值的坎儿井,自然就没人去投入去维护,所以就慢慢就不
断减少保护古迹,如果是有旅游资源可以保护一些,但是不能单纯为了保护而保护。
现在京剧团数量比民国时期大大减少了,难道也要恢复那么多的京剧团?问题是没人看
啊。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