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R*o 发帖数: 3781 | 1 对于天道,即宇宙道理,儒家的基本态度是敬而少言,因为包括孔子在内没有人真的确
知天道,而儒家圣贤又都比较实事求是,少涉玄虚(原则上应该不涉玄虚),所以对于
天道的讨论,儒家总体上都比较谨慎。圣如孔子更是彻底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绝对没说过一句与目前公认正确的现代科学发现相抵触的话。
天道太玄远,即使是孔子也所知极为有限,所以儒家更多谈人道,即人间道理,因为人
既是天之灵性所钟,穷尽人道便比较容易趋近于天道,这是一种很自然的猜想。
我们现在有了现代科学的知识基础,相对于孔子那时就有了一些优势,比如至少可以看
到宇宙、地球、人类演化的基本路径与趋势,但要事事确定也很难,尤其是关于大爆炸
奇点以及多宇宙可能性之类的问题。这优势的局限性还在于自然规律并不是天道的全部
,甚至也不一定是天道的主要部分。
实际上孔子相对于我们普通的现代人的优势就在于,他已经把他自己在他那个时代的大
学之道走完了,把仁德积蓄到了超越时空的最高境界,已在其个人心灵笼罩所及处穷尽
了上天赐予的灵性。这种优势相对来说更坚实,也更本质,也正是我们后辈无论能与不
能都应该努力追随的。
所以就我的看法,大学之道,即推仁心于时空以提升境界、增广学问的人间道理,应以
遵循心灵规律以求境界超越为主,而以探索自然规律以求逻辑通达为辅,这样才能最大
限度的趋近于天道;在这种逐次超越的过程中,与天人本质无关的东西比如生死荣辱,
也就能逐次被剥离了,只留下一片精纯无垢的圣贤仁德之心,也就是最高境界的仁心。
周公可以说是儒家天道信仰的先行者。《尚书》中有关周公的部分都非常好。比如周公
在《君奭》中劝导召公奭时明确指出:“天不可信!我道惟宁王德延,天不庸释于文王
受命。”其中“信”作依赖、倚仗讲。整句意思是说:上天的眷顾是靠不住的!我们的
办法就只有把先王积蓄的仁德延续下去,这样上天就没有必要离弃我们周国自文王所受
的天命了。天不可信的观点,可以说振聋发聩,没有一丝一毫自欺欺人的色彩在里面。
但他又强调天命,另外比如武王克殷不久病危,周公又诚心诚意的私下上祷于天以求自
替。这种表面的矛盾其实暗含着周公的一种深刻的天道观,即上天难测,可敬不可恃,
但于情于礼当尽的人事仍需力行,以求最大限度的积蓄仁德而上达于天,由此或许便可
求得上天的眷顾。这应该是孔子不愿多言天道但又努力学习以求知天道的背景,孔子的
发展是已经不再需要追求上天的眷顾,而只求下学而上达本身的超越意义了。
《尚书》中更早的《虞书》之《大禹谟》、《商书》之《汤诰》、《仲虺之诰》、《说
命》诸篇中倒是直接提到过天道,见解也都不错,但相对而言显得平庸。这些篇目中,
天道或是指历史的一般规律,或是代指人道,一概有期待上天眷顾的意思,都没有周公
天道观中那种突破性的张力,因为那是更原始的夏人、商人的观点,虽然多少经过了周
人的加工,把玄虚色彩淡化了。《周书》中只有《毕命》一篇直接提到天道,虽然也提
到周公,却没有什么新意,可能是因为康王作为守成之君想如后世多数君王那样在信仰
问题上偷懒图省事了。
孔子可以称为儒家天道信仰的奠基者。《论语》中直接提到“天道”只有一次,就是子
贡说:“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因为性是出发点,天道是极限,都太微
妙,所以孔子不太愿意直接谈,而更多谈相对而言更好把握的“仁”与“道”——这“
道”除了作途径讲之外,基本上就是指人道,而“仁”是人道的核心。不过也有例外。
孔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因为与死联系在一起了,而孔子也是著名的不愿谈死
——“未知生,焉知死?”——所以就不应该是只谈人道了。对于初入门者,可能是;
对于孔子,尤其是晚年的孔子,应该不是。这句话大约是表达了孔子在力量、时空皆有
限的人世中对于最大限度接近天道的一种渴望。
孔子还有多次在人生关键危难时刻提到天,我在前面的博文中举过例子,可以证明孔子
对天的信仰,但关于天道,他的议论就这么少,但却少的有道理,少的字字珠玑。周公
很可能就根本没有直接提到过天道,孔子一生崇拜周公,这方面也应该是有传承的。
曾子可以说是儒家天道信仰的真正缔造者。《大学》基本上可以肯定出于曾子及其传人
。此文经部不过几百字,加上传部也不过两千来字,而朱子以之为儒家入门书,不是偶
然的,因为曾子的高屋建瓴确实非同凡响,在短短千言中把儒家的宗旨讲明白了,信仰
讲明白了,追求信仰的方法讲明白了,最难讲的性与天道的问题也做了非常有效的交代
。
文章开篇就指出了为学次序的重要性,强调“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
矣。”用“近”字,可见其难,故此处的“道”不会仅仅是指如孔子所说的“我欲仁,
斯仁至矣”的人道;而曾子为人为学又最笃实强干,与孔子一样绝对不涉玄虚,被孔子
称为“鲁”(急切、鲁钝、执著、刚猛),所以此“道”也不会是道家那种无根抽象的
道。除此二解以外,这样根本性的讨论,这样大的格局,最终指向所谓“至善”,那就
一定是指天道了,否则至善的意义就失了标准而讲不清了。
也就是说,通过明明德(充分发挥人性中的善因)、新民(参与政治、扩大社会影响、
推动社会健康和谐的演进)、止于至善(蓄仁德以近天道),儒者知其所止,才能定、
静、安、虑、得,最终最大限度的接近天道。
以我个人有限的体会,儒家经典以《论语》、《大学》为最佳,参考价值最高,局限性
最小。就天道观而言,后者尤其精彩,前者则可以作为后者在人道方面的印证。
其他经典,从各方面说,大约都要差一些,历史局限性也比较大一些。《尚书》说过了
。《诗经》情况类似,因为时间跨度大,内容有些芜杂,而且因为是诗歌,形式所限,
更难把握义理。《周易》本来是本玄虚之书,但孔子把它变成了义理之书,建立了易学
研究的第一范式。后来邗臂子弓他们把《易传》基本上按照孔子的意思整理出来了,但
逻辑没有搞清楚,还有一些立意上的重大错误,与孔子的思想不合,最典型比如把天道
、地道、人道并列,比如谈鬼神,都是受了别家如道家、墨家和阴阳家的影响。我不是
说不应该受别家影响,但中庸之度还是不能失了,自己的主流还是不能失了。《春秋》
有价值,但属于史记,重点不突出,孔子考虑当时的历史条件又不愿意把话说的太明白
,所以到后世就成了鸡肋,虽有三传仍然是鸡肋。《孝经》可能出自曾子,但没有什么
特别深刻之处,大约代表了曾子思想的局限性。《尔雅》基本上只是本字典。三礼中《
周礼》是王莽、刘歆搞出的伪作,倒不是说伪作就没有意义,但与周公制礼的原意距离
就比较远了,而且弥漫着两汉之间的王、刘二人那种特有的书呆子气,什么事情都规定
的死死的。《仪礼》对恢复儒家礼教有意义,但属于形式末节。《礼记》非常好,有各
派儒生的论文包括在内,如《大学》和《中庸》都出自《礼记》,可惜我了解非常有限
,还在学习中,不敢多谈。
儒家圣贤之中,我最认同的是周公和孔子,但最佩服的是曾子。既没有周公的地位,也
没有孔子的智商,曾子能把学问做到这样的程度,发孔子所未发,提纲挈领,而不失中
庸之度,非虔诚到极限、把潜能推到极限,是绝对办不到的,真正是一条好汉!金庸小
说中的大侠郭靖,跟曾子的风格有点类似,呵呵。
注: 本来在同时酝酿三篇博文,以应答星辰的翅膀、好啊好啊、西西里柠檬和言
真轻四位网友的问难。但好学深思的星辰兄又提了关于天道的好问题,并且要求我推荐
经典书目。我觉得后一命题更有本质意义,所以就放下前三篇作了这一篇,虽然差强人
意,也权算是我对星辰兄的应答了。这个题目确实大,我在出专著时恐怕会扩张十倍来
写。借此注再次感谢星辰兄的督促和启发。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