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6 发帖数: 361 | 1 我有个喜欢思考形而上问题的主管 BOSS。某天夜班,他捻着小山羊胡,沉思着踱进办
公室,对着满屋子人感慨:
同志们啊!你们说,现在信息这么发达,交通这么便捷,我们的视野和掌握的知识都今
非昔比,为什么反倒越来越看不懂这个世界了呢?
这是一个问题!是世界变复杂了么?当然,但这显然不是答案的全部。一位渊博的师友
在刀哥后来偶然提起这个问题时,很认真地说:
看不懂,还是因为 " 没文化 " 嘛!新时代来了,我们理解和把握它的能力却没跟上,
这是一种相对性或时代性的 " 知识短缺 " 困境。
刀哥笑了:据说没文化很可怕啊!这位师友一本正经的说:当然可怕!两次世界大战不
都因为这打起来的吗?
1914 年夏天,羸弱矮小的塞尔维亚农家子弟加夫里若 · 普林西普,带着对 " 地主老
财 " 奥匈帝国的仇恨,在萨拉热窝拉丁桥边射出致命子弹,打死了斐迪南大公及其妻
子。
打死地主家的少爷,并没挽救 1908 年后就一直被奥匈帝国 " 强占 " 的塞尔维亚,反
而招来更大灾祸。整整一个月后的 7 月 28 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萨拉热窝事件引爆一战,但它的作用无论如何不应被夸大,因为战争早在准备之中。普
林西普只是一个被等待了多时的借口。
为什么这么说呢?只要看看列强们卷入大战的速度,就能一目了然了:
7 月 28 日,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8 月 1 日,德国对俄宣战;8 月 3 日,德国
对法宣战;8 月 4 日,英国对德宣战;8 月 6 日,奥匈对俄宣战;8 月 12 日,英国
对奥匈宣战 ......
这明显是有备而来。百年后,当历史学家们总结一战爆发原因时,两大对立联盟体系的
形成被认为是主要因素之一。奥匈、德国、意大利的同盟国,英法俄的协约国,早已剑
拔弩张。
但这解释,再加上民族主义和社会达尔文主义思潮、殖民地等利益争夺,都不能算是根
子上的原因。
根子上的原因是什么?是无知,对于新时代的无知。一战前夕,欧洲国家基本都还没有
摆脱农村 " 暴发户 " 的心态,有些刚从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当时的德国,就是这
些 " 暴发户 " 中的典型。
当 " 暴发户 " 越来越多,先是最早开启工业革命并发达起来的英国、法国,随后是德
国等新兴国家,大家发现市场和殖民地都有点紧缺,彼此矛盾随之加剧。
怎么解决?这时的欧洲人表现出了 " 没文化 " 的窘迫,慌忙搬出过去那套经验应对新
的世界:结盟,构建均势,准备打仗。
到 1913 年,军备竞赛已然疯狂:德国拥有了新式装备武装起来的现役部队 76 万,英
国军队增加到 41 万,法国增加到 77 万,沙俄在大战前夕已拥有 130 万的军队。
德国骑兵将领柏第公然叫嚣:" 战争是万事之父 "。维也纳的一家报纸当时写道:" 六
年来我们一直等待着严重紧张局势最后爆发 ...... 我们的理想只有通过一次战争才能
实现:这是一个强盛的奥地利。"
既然非打不可,那就捋胳膊干吧。随后四年,欧洲 " 暴发户 " 们为它们的 " 没文化
" 付出沉重代价,数千万人在战火中死伤流离。
1914 年 8 月 4 日的夜晚,英国伦敦城内灯火辉映,灿若繁星。英国外交大臣格雷勋
爵望着窗外感叹:" 整个欧洲的灯火正在熄灭。" 这成了那段黑暗岁月的一个苍凉脚注。
办法真的穷尽了吗?时任美国总统伍德罗 · 威尔逊显然不这样认为。1917 年 4 月,
美国以德国实行 " 无限制潜艇战 " 为由正式对德宣战,随后决定了一战结局。
大战过后,伍德罗 · 威尔逊海路转陆路,满怀期望千里迢迢赶到巴黎,想以世界领导
者的姿态,给欧洲 " 暴发户 " 们上一课。
接下来的事大家都知道了:1919 年凡尔赛会谈期间,威尔逊提出他著名的 " 十四点宣
言 ",提议建立国际联盟、实行集体安全、推动民族自决等。
欧洲人啥反应?蒙圈了!欧洲政治家们觉得威尔逊异想天开。凡尔赛会议的结果,虽然
美国财大气粗、总统展现先见之明,但欧洲 " 暴发户 " 们,尤其英国,还不习惯被一
个 " 新贵 " 指挥。
就这样,仍按欧洲人旧思维建立的凡尔赛 - 华盛顿体系,非但没能解决一战前欧洲的
主要矛盾,反而加剧了战败国德国的仇恨。20 年后,二次大战爆发,德国仍是 " 主力
" 之一。
还好," 新贵 " 美国这时候比以前更自信了。它在果断介入并决定二战结局后,开启
了比威尔逊时更有效、条件也更成熟的规则制定。
联合国、国际贸易体系等一系列美国主导下的机制安排,在二战后很长时期内被证明是
成功的。长期困扰欧洲的问题竟然得到解决,这让欧洲列国简直泪目,大喊 "I 服了 U
"!
说这么多,刀哥到底想突出什么呢?知识的力量!为什么经历两次大战之殇,有关全球
性机制的设置以及相关知识体系,仍然都没发生在欧洲呢?
原因在于,面对生产生活方式和世界图景巨变,那时的欧洲人在知识生产上落后了。它
们仍然觉得只有打赢别人,才能保住自己利益,没能想到通过全球性机制化解纠纷。
但美国就想到了!19 世纪中后期到 20 世纪初,发迹的美国早早就认识到 " 知识就是
力量 ",早早就给自己大脑加营养了:
以大学学科建设为例,1876 年建立的霍普金斯大学是美国第一所研究型大学 , 物理学
科成为霍大首批重点学科之一。尽管如此,整个 19 世纪到 20 世纪初 , 美国大学物
理学仍处于世界边缘。
但经过一战后到 1930 年代的发展 , 美国大学物理学科在制度、资金、课程和人员等
诸多方面,顺应了以相对论和量子理论为代表的现代物理学发展 , 最终赶在 1933 年
欧洲智力移民到来之前 , 变成了世界科学的中心。
再看智库发展,美国早在 20 世纪初就起步了。著名智库布鲁金斯学会的历史,可以追
溯到 1916 年成立的政治研究所,它曾先后建议美国政府参加两次世界大战。
事实上,现在美国最成功的一些智库,比如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布鲁金斯学会等,
大体都诞生于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
强大的智力支持,使美国精英阶层越来越具有全球视野,习惯于从全球层面思考美国、
欧洲和世界的问题。较之欧洲,他们思考世界的知识范式实现了跃迁。
知识是呼应人类生活需要的产物,这也注定了它会受特定场景制约。新的世界图景或新
的时代来临,往往需要超越以往的经验,开始新的知识创造。
就此而言,百年前就已领悟真谛的美国积极主动,逐步成为最强大国。而彼时的欧洲,
则变成了惨痛的历史教训。
从百年前的世界场景拉回到当下,今天的人类又一次站在新的世界和时代图景面前。同
百余年前一样,当今世界的重要问题之一,再次表现为一种全球性的 " 没文化 " 困境。
当下时代的巨变,相信每一位身在其中的人都会深有体会。短短几十年,世界就发生了
沧海桑田的变化。全球化、信息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等,对人类政治、社会生活具
有颠覆性影响的新生事物,一个接着一个破土而出,迅速扩展,时代变化之快,之深,
之广,已经超过了我们的认知积累。
这些巨变让我们对未来充满期待,但它也潜伏着巨大的风险。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当
人类仍用过去的陈旧经验,去应对一个全新的世界时,将会付出惨痛的代价。当前在世
界各地的动荡和混乱,其根源莫不于此。
百年前,面对更多新兴工业化国家涌现,处在国际中心的那些欧洲国家普遍以均势思维
,构筑对 " 挑战者 " 的包围圈。如此陷入恶性循环,导致世界大战发生。
美国人提出一系列新的治世方案,构建了新的国际体系,结果给世界带来了生机与发展
。但现在,很多美国人开始固守那套知识范式,变得与当年欧洲人一样了。应对这一轮
全球性知识或者说智慧困境,中国应该也可以做出自己的贡献,这也是中国崛起的题中
之义。
两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教训不可谓不惨痛!所以,为了避免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为
了拯救人类,同学们还是好好学习吧! | L****n 发帖数: 12932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