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b*******n 发帖数: 1267 | 1 中国城市儿童已成水泥森林里的穴居动物
2012/01/13
FT中文网
核心提示:中国近年来迅猛的经济发展,使得大地的样貌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在院子里
爬树、打枣、摘葡萄,到河沟里抓鱼、钓虾、捞蝌蚪,还有粘知了、捉蟋蟀、吹柳哨…
…整天在外面疯玩儿,晒得浑身黝黑的童年,一去不复返了。
在一次自然体验营出发前,我们在公路边的一小片空地上集合,早到的几个小孩子就在
空地上玩儿。那是一个早春的清晨,空地在一处破败的工厂前,地上是厚厚的 尘土。
我们一群大人看着孩子在这几乎毫无美感的地方荒废春光,颇有些不甘,扯过一个跑得
起劲儿的小女孩问:“你觉得这里好不好?”
小女孩不假思索的答道:“好!”
“喜不喜欢?”
“喜欢!”
说完又跑了。我们有些愕然,好奇的过去看,只见小丫头们手捧土、石块和枯枝落叶,
使劲儿往一块儿堆。
我们问:“你们在做什么?”
“做蛋糕!”回答的孩子连头都不抬,专心的往“蛋糕”上撒着树叶。
我们相视而笑,接着又都有点悲哀。喜的是看到孩子在户外的自在、快乐,对自然与生
俱来的亲近。悲的是她们显然很久没有到真正的自然中去了,甚至很少有可以自由玩耍
的户外空间,才会待在这么个“破地儿”都开心成这样。
果不其然,当孩子们到达目的地,见到了果园、草地、池塘、群山,一个个兴奋得像挣
脱了套子的野兔,只“嗖”的一下子,就都不见了。
直到现在,每每看到孩子们一下车,就欢呼着奔向野地,叫都叫不回,这种有悲有喜的
感觉就会浮上心头。
中国近年来迅猛的经济发展,使得大地的样貌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在院子里爬树、打枣
、摘葡萄,到河沟里抓鱼、钓虾、捞蝌蚪,还有粘知了、捉蟋蟀、吹柳哨……整天在外
面疯玩儿,晒得浑身黝黑的童年,一去不复返了。如今陪伴着电视和电脑长大的孩子,
他们失去了什么呢?
中国城市儿童早早成为了水泥丛林中的“穴居动物”。久而久之,孩子对自然的感知能
力逐渐退化,有些孩子能就鲸鱼和猎豹侃侃而谈,却看不出脚边一朵野花的特 征。父
母懂得,如果自己的孩子只摄入过度加工的食物,就会营养失衡;却不太能知道,只吸
收加工信息的孩子,在未来的发展也会根基不稳。
在《林间最后的小孩》一书中,“自然缺失症”一词被用来形容这种儿童与自然关系的
断裂。正处在快速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的中国,自然缺失现象蔓延得尤其迅速。
中国成立较早的民间组织“自然之友”(1993年),从十几年前就开始通过观鸟、植物
等会员小组,为城市公众提供认识自然的渠道;针对孩子的自然教育,则主要从2000年
的绿色希望行动和羚羊车开始。
绿色希望行动是由城市的志愿者到贫困乡村开展的环境教育活动。而羚羊车是“自然之
友”从德国引进的流动环境教学模式,早期也主要造访各地的乡村学校。类似的还有“
天下溪”(Beijing Brooks Education Center)针对自然保护区周边儿童的湿地环境
教育行动。共同特征都是在大城市发起,目标人群在乡村地区。早期中国的NGO以援助
弱势群体为主要工作目标,而城市人群由于拥有的资源较多,当时并不在视野之内。
经过一段时间,部分自然教育工作者开始反思这种长途跋涉输送自然教育的工作模式,
并把目光投向身边的城市儿童。他们发现,相比乡村的同龄人,城市孩子亲近自然的机
会更少,“自然缺失”更严重。于是,他们渐渐从乡村回归城市,尝试城市自然教育活
动。
在探索中,大家发现,城市孩子,甚至一部分父母,最缺少的并不是知识,而是重建和
自然的联系。
北京爱•自然教育咨询中心的幼儿自然教育导师吴悦说,一只无意闯入的小蚂蚁
,就可以让孩子甚至大人惊叫连连,惶恐不已。蚂蚁、蚯蚓、壁虎这些我们小时候常
抓来玩的小东西,在一些孩子和大人眼中俨然成了恐怖的怪兽。无独有偶,日本的大学
生也曾在一次测试中把水泥硬化的人工河流作为喜好的首选,而认为在山野中 自然奔
流的,两岸长满绿树繁花的河流是危险的。与自然环境长期的割裂造就了疏离和恐惧,
使人丧失了欣赏自然之美的能力。
在实践中,大家开始懂得,孩子知道一株植物叫什么名字固然不错,而能够欣赏它的精
巧与美,理解它构造和进化的神奇,发现它在和其他动植物打交道时扮演的角色,站在
它的角度体验自然与人类的关系,会带给孩子更大的触动和收获。
基于这样的理念,短短两三年间,一系列以自然观察、自然体验为核心的自然教育活动
诞生了。比如“自然之友”依托会员和志愿者网络的自然体验营、“天下溪”自然游学
中心以京郊山野自然体验、自然艺术活动为主的“小水滴亲子营”、 “瀚海沙”与社
区(学校)农圃结合的农耕教育(借耕种过程开展自然体验)、自然之心(Nature
Heart)融自然观察、自然讲解和自然摄影为一体的自然课堂等等。
而孩子们在活动中的表现也让我们惊喜不已,看着孩子们在草木环绕下慢慢打开感官和
心灵,打破与自然的隔阂,感觉就像一次奇迹之旅。
宋汐是前自然之友自然体验项目负责人,她让一群很活跃的孩子闭上眼睛,平躺到一棵
繁茂的大树下。当他们睁开眼睛的时候,只见葱郁的树冠直上云天,明亮的阳 光穿越
层层叠叠的枝叶,随风闪烁跳跃,所有的孩子都沉浸其中,时间一点一点过去,没有一
个孩子发出声音,整个世界都仿佛静了下来。
从刚开始的散漫、疏离,到自然观察时的好奇、敏锐,再到自然创作时的兴奋、成就感
,以及倾听和静默时的专注,虽然城市的孩子往往在开始的时候不习惯,不愿 意触摸
泥土,看到虫子就尖叫,但一旦他们恢复天性,会比成人更贴近自然。只要给他们有机
会去观察和体验,孩子总能在我们自以为已经很了解的地方发现“新大 陆”,总能用
最不起眼的东西发挥最绝妙的创意。
自然的丰富和美丽永无止境,千变万化,吸引着每个走近的人去欣赏它,了解它,并且
敏锐我们的感官,刺激我们的灵感,纯净我们的心灵。不管来自什么样的背 景,所有
的孩子都能够在自然中得到或多或少的“治愈”。就像自然之友的胡卉哲分享的,即使
是“沉迷于自我的成年人,一旦注意到山峦险峻的雄伟或野花的娇 艳,还是会本能地
感受到大自然直指人心的力量。”
在自然中的游戏会全面锻炼孩子的运动与身体协调能力,构建伙伴关系;儿时的“秘密
花园”可以接纳我们的悲喜,抚慰我们的心灵,滋养我们的生命,甚至参与塑 造未来
的我们。在自然环境中的户外体验绝不是可有可无的活动,它是健康童年不可或缺的养
料,就如同阳光空气之于树木花草。
自然是知识的宝库,艺术的殿堂,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源泉;懂得欣赏美的孩子会更幸福
,有创造力的孩子更有竞争力。美国诗人惠特曼说过,“我知道造就最好人才的秘密,
就是在野外长大,与大地一起作息。”让孩子与自然建立情感连结,点燃孩子的好奇与
热情,这才是一切学习的根本。
就像台湾荒野保护协会理事长李伟文在《教养可以这么浪漫》中所写,“陪孩子在自然
中散步,只要有一颗安静不急躁的心,大自然就会引导着我们,体会它的美好,知道一
切我们该知道的事。”
注: 作者刘欣琰为北京天下溪教育咨询中心副总干事;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 h****7 发帖数: 2350 | | I*********t 发帖数: 5258 | 3 80年代罗大佑就在《未来的主人翁》里面就提出
我们不要一个被现实生活超越的时空
我们不要一个越来越远模糊的水平线
我们不要一个越来越近沉默的春天
我们不要被你们发明变成电脑儿童
我们不要被你们忘怀变成钥匙儿童 | h******8 发帖数: 3778 | | t*******y 发帖数: 21396 | 5 这个叫矫情。他不要这些很简单,只要离开香港,搬去贵州山区就行了。
【在 I*********t 的大作中提到】 : 80年代罗大佑就在《未来的主人翁》里面就提出 : 我们不要一个被现实生活超越的时空 : 我们不要一个越来越远模糊的水平线 : 我们不要一个越来越近沉默的春天 : 我们不要被你们发明变成电脑儿童 : 我们不要被你们忘怀变成钥匙儿童
| T*****u 发帖数: 7103 | 6 人家是艺术工作者;教育家这么搞才叫矫情。穷的只能喝粥,又没有打倒地主的实力,
还在悲情与墨迹动物蛋白,应该没希望了。
【在 t*******y 的大作中提到】 : 这个叫矫情。他不要这些很简单,只要离开香港,搬去贵州山区就行了。
|
|
|
|
|
|